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文化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文化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 2023-02-04 03:53:10

1、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一、 文化 自觉:思想政治 教育 的应有态度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 反思 的结晶,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主体意识和心态,是人的自觉、理性的自觉、行为和责任的自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作为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授教过程,也是作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内化过程。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形态、文化的方式、文化的 方法 促进人的文化选择的传承、创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文化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实现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也保证了文化自觉的实现。在目前多元文化的态势下,以文化自觉的科学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正确认识和评价本民族文化,辩证对待外来文化,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可性、接受性和自信性,也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 传统文化 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实现自觉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客观与科学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脉,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历史的坐标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能被诋毁和贬低的,轻率地否认传统文化,实则意味着莽撞地割裂自身文化血脉,以及文化“无根”现象的产生。当社会出现文化“无根”现象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文化凝聚力的消解,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合理继承、勇于创新是文化自觉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整合,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真正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积极回应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需要以文化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是文化产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大创新。当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态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都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不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表面化和浅显化地临时解决问题,即使运用传统文化为依托,也停留在“机械融合”或“单纯说教”式的传输层面,没有深入考察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等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和渗透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学生民族情感与原有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应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要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最佳机制。

(三)有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质精神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就是因为它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生长点和结合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磨合、结合直到整合、融合。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正确地认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两者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最佳机制,也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植于大学生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基因中,把握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

(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资源支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固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传递了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有利于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尊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克服学生道德观念薄弱、道德实践不足等道德行为问题。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若干重点和 热点 问题,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宝库中找到价值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标的类同性

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个人与家族、国家、社会的良好组织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人,即“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两者的指向都是人,两者的核心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功能的互补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说教和灌输,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特别是意识形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含有人文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性,使得其人文精神受到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强调道德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去理解自然、社会、思维具有一种清晰的逻辑架构,这种架构具有逻辑层次上的说服力,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一旦将这种逻辑架构运用于课堂,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其效果明显不同于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

(三)思想情感上的亲缘性

“传统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根。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是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完成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任务。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理性审视

过去的十余年,一些高校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并且两者结合的程度处于低级的初级阶段,二者之间融合运行的效率较低,运行水平较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滞后影响。要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深入探究两者结合的关键点,考量影响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两者融合的最佳视野模式。

(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和认同危机,这也与我国高校教育整体缺乏人文气息有关。人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上缺少应有的规模和成就,这也是阻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一方面,在把握精髓的前提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熟记古诗美文的层面,而是将传统文化放在新时代新语境下重新阐释,需要把传统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加以分类,以新颖的、更为简洁的内容形式,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社会理想目标上都有贯通之处,可以成为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最后,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除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持有“拿来主义”的态度来借用或移植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剖析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走出伦理师范、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实困境,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的结果是基于传承。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本质,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随从,而是要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对国外文化“扬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选择,并且进行文化创新,而这个过程正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传承文化。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其次是创新文化。“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仍然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实现转型获得新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再者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中西方融合的视域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发展。

(三)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价值就在于弘扬和维护主流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和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关系。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演变成传统文化的普及,也不能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或注脚,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也是我们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进文化。只有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和价值所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它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定和目标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精神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和尊重多元文化,正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并把认同升华为信仰,把信仰外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际行动。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方式

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练出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的一系列教育主题,主题的选取既要兼顾学生的心理、交往、发展等人格升华,又应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考量。其次,教育者不应仅仅充当知识传输的“中介”,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平等交流,善于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这也要求教育者不断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涵养,才能更好地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再次,要积极创新两者融合的方式。适当的方式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链接教育主客体的纽带和桥梁。除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 渠道 ,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外,还要善于运用选修课、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学术沙龙、网络德育等新方式新载体,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回归实践,锻造学生文化创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两者的融合,也不可能离开大学生自身参与 社会实践 的过程。注重躬行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品格。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中习得的文化理念、思想现实、道德规范及价值意蕴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与强化,才能外化为自己的品德素质和行为方式。高校应该争取社会支持,围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计划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文化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如实地调研,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实践能力。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形式,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创新能力。

2、谈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谈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实现多种形式、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只有打破各种形式媒介的芥蒂和偏见才能将各自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给学生带来更新的、出彩的内容。

摘要: 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性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以其数据之广、运行之快、表现之灵活而得到青睐。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使用最广泛的人群,交往方式和价值选择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恰当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应对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改革上的机遇和挑战,加大对大学生正确应用新媒体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指导,创新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新媒体”一词最早由戈尔德•马克提出,将其指定成是基于电波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形态。而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学术界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众熟知的博客、微博、手机APP等都被作为新媒体内容下的表现形式。大多研究者并没有完全摈弃传统意义上的媒介,而是将新媒体看作是传统媒体概念的补充和延伸,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媒体。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整个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产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方式上,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单向传播来得以实现的,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新媒体所带来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则可以恰到好处地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信息的传递趋于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不具备自主的筛选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

其次,在思想教育表现的形式上,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网络语言盛行,很多人在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时候更愿意用符号和图像来代替语言,并且随着亚文化的产生,使受众群体产生了独特的价值和观念,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字为主的形式,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接受,且比较难融于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最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由于“新媒体”的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借助开放式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容易获得典型案例,淘汰一些与时代不相符的内容,教育内容紧密契合时代背景。但是在注重教育内容时效性的同时,也不能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好这个度。新媒体的发展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同时,更是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目光放得更远,不再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锁事,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全球化层面来处理问题。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意识,自主发表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但同时也会出现价值取向紊乱、观念自我化的倾向。

2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从内容和方式上来看,新媒体的普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负面的因素,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高雅和庸俗文化并存,很多低俗、腐朽的内容在网上也能得到滋生和繁衍,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大量虚假、负面的信息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从而使其道德标准产生了错误的倾向。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趣味性,因此,很难引起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从教育主体和客体来看,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惯用灌输的形式将内容传授给大学生,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格局,在不断的改革和适应中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技术的使用、知识面的拓宽、信息储备的更新等,而当代青年沉溺于个性的追求,对新鲜事物保持着一贯的好奇,新媒体多样化的交流形式使其在线上线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性格取向,成为生活中的沉静者和网上的活跃分子,其虚拟和现实的衔接显得并不是那么完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性超出了想象,并且超越了教师的控制范围,单纯的复制和索取信息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而这些都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新媒体将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崭新的合力。一方面,信息的即时和快速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这片园地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再以单向的书本为主,可以是社会新闻中的热点事件,也可以是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甚至是从大学生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做到取材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育者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项资源,发布个性化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特有的形式多样化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拘泥于课堂,而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信、微博、QQ等工具兴起的同时,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平等,很多时候避免了面对面时的尴尬,教师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心理,及时地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这些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上更加新颖,微博和微信推送常常以较短的文字和图像的组合形式出现,在抓住眼球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快速吸收所要传达的信息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将更加具体和深入。

3实现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对策

1)促进教育者的`角色转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的主营地要与时俱进,积极地与新媒体和新技术相结合。就目前来看,教育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占据了主流,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内涵,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地放手交给学生去做,使教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现在很多教育者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依然只是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授教,其效果并不明显,教育者要找到新媒体教学和单向灌输式教学的结合点,创新网络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灵活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把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作用最大化显示出来。

2)引导大学生独特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的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追求个性化的心理,不管是在想法还是行动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是迅速。因此,面对网络的大面积覆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更需要发挥多媒体的各种特性,抓住多媒体对于学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让学生在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搜集资料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要合理地利用课余的时间主动地关注健康向上的社会事件,主动地传播优秀的思想文化。在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候更要与时俱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不仅能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如果结合契机加以引导,能在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能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实现校园多种媒体形式的整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其教学目标。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让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学生可以经常听到校园广播里熟悉的声音,可以看到微信、微博、海报、报纸等各式各样的文字宣传,可以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学生活动,可以利用各种通讯工具随时与同学、教师取得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身边的媒体形式,并且使受众者时刻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而这些形式正是新媒体时代下对于课堂教学的补充,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主流的、积极的思想传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些新媒体的形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点,但由于很多组织和团体并不隶属于同一个管辖部门,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实现多种形式、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只有打破各种形式媒介的芥蒂和偏见才能将各自最大的优势发挥出来,给学生带来更新的、出彩的内容。

4)营造高校和谐健康的新媒体环境。学校在进行新媒体创新教学方式的时候还需要做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对于很多意志力淡薄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不能学会拒绝诱惑,对于信息的控制比较有难度。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首先就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不管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环境上都要有相应的措施。新媒体的教学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环境,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端,在机制不够健全、方式不够创新的情况下进行课堂教学很容易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校园网络的监管上还需要下大力气,不能让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学校可以适当放宽上网的限制,但在思想解放的同时也要对腐朽的、不良的信息进行严厉地打击,把消极的因素扼杀在摇篮里,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

[2]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3.

[3]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123.

;

3、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论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的艰苦奋斗和寒窗生活,我们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家长、亲戚和朋友给了我们殷切的希望;同时,社会把我们大学生看成“天之骄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给我们寄予了重任。作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我们究竟还应该不应该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我觉得是对当代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积极而又审慎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当今的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这些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生活在大学里的大学生产生了一些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不良影响。生活在“象牙塔”的部分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颇有点“急功近利”,认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当前困扰部分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部分大学生对改革深层次的疑虑与隐忧有所增加。与改革的成就相伴的另类现象是趋于形成固定格局的收入两级分化、失业下岗、竞争失序等不良现象的增多,这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改革负面评价的增加,并产生一些深层次的隐忧,因而对改革的前景持观望和说不清的态度,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前途渺茫。其次,社会公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并存在许多新的道德困惑。部分大学生认为深层次的道德观念和具体行为选择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对公德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强烈要求改善社会公德,但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同样严格的要求,对现实中反道德行为标准表现出无可奈何、默认,甚至主动接受。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做出明确的道德评判,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理想信念与困惑并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呢?主要有:

一、合格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质,首先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大学生的首要的要求。大学生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合格的政治素质,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论。在世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一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二靠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培养科学思想素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这是保证政治上清醒的前提条件。

三、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培育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临难而不失常态。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实践中的自觉磨练,没有任何捷径。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表现为具有谦和宽容的气质。承认个体的气质,才能确立宽容的气质;承认人有所长,才能确立谦和的气质。谦和宽容的气质,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吸纳能量、汇集百川、在未来竞争中展示优势的前提。与此相反,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则是缺少自信心的消极表现。

五、全面的文化素质

全面的文化素质,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对待国外的先进文化,要兼收并蓄,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解决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使他们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项素质要求,从而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呢?这就要求:

第一,作为教育者,教育方法和途径要有新的姿态,实现教育方法的更新。现在部分大学生感到一些思想理论课上着没意思,感觉枯燥乏味,这与教育者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广大大学生的心态,然后根据大学生的心态来授课,要不断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绕过逆反心理的对抗,在思想不设防的地方入手,寻找思想症结的中心所在,只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就会激起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不回避现实问题,认同同学们的正确判断,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同时,提供说服同学们的理由,引导他们思想进入正确轨道。最后,肯定他们的优点要诚恳,批评他们缺点要坦率。表扬要大处着眼,批评要讲究理论深度。

第二,作为社会,我们在重视经济工作的同时,应该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成 “硬任务”来抓,要把它放到应有的位置,采取强有力的教育措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重视,不能认为他们已经成年或将要成年,就忽视了这项工作的存在。

第三,作为学校,应该在重视每个大学生学业的同时,更要着手培养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只有先学会怎么“做人”,才能更好地去读书、去学习、去思考,学校应该培养的不是一味的学习的大学生,而是更多地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同时还存在着一种同辈群体带来的压力,因此,作为学校要给每个大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氛围,能够真正提供一个供每个大学生发挥自己特点和长处的舞台。

第四,作为大学生本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自己思想理论学习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改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塑的,思想品德代表人的素质,能够反映人的生活本领。一个完善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并把它付诸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有哪些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因此,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在校园里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2.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而且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学校在开展德育进网络工程中,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传媒技术,如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最前沿的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导;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全面加强高校的党建和团建网站、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最后是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3.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一,开展基本国策和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形势资料报告库,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和研究优势,努力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与形式,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让大学生群体知荣明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①社会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三,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二、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文化开放的大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外开放的国策,对外开放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思潮的传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打破了原先封闭条件下主流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一枝独秀的局面,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多元化中还伴有强势文化的扩展。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的主流思想的冲击更为严峻。而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必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放的环境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并对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必须突破高校和社会的隔离。牢牢地把握这个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勇敢的迎接社会和世界上各种思潮和文化,以非凡的毅力抵抗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以超人的能力辨证吸收借鉴其中的先进成果。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判断、选择、适应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完善大学教育的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达到影响教育对象的目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思想、知识,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诚信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充实了指导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人格健全完善、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内容。教育目标也不再仅仅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注重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传统的讲授、学习、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等形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只有进行方法创新,如建立良好的校风,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启发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仅把知识传给学生,也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传给学生,还要用治学的态度、高尚的品格、奉献精神去影响学生),加强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繁荣学术社团,增加人文讲座等,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变化发展的要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所接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推动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格发展要经历以人的依赖关系的“依赖人格”,以物的依赖关系的“独立人格”,个性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三个阶段。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生存,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讲过,一切彻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彻底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大学生首先要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他们讲,人都做不了,还做什么事,只能做坏事,只能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变化和发展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出科学化、复杂化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科学含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融会贯通的过程。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研究中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其方法体系;借鉴心理学知识,形成了心理咨询法;利用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教育法;运用美学知识等形成了情感熏陶法、形象感染法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文化全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会全面的学习国外的文化,国外会全面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在此过程在会有短暂回的倒退、迷茫,但答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不利的。
人的思想不必太狭隘,我们的东西应该教给别人,让别人学会,并以他的思想继续发展,别人的东西我们也要认真的学,继而使它得到发展。
世界的就是我们的,我们的就是世界的
全球化的时代就要有全球化的思想
2006-05-2916
其他回答
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传播自己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006-05-293
在国外种种具有潮流很前卫的思想进来后,中国的很多文化变得不堪一击,中国好的文化都流到国外,被别人所用,而国外的不良现象都流到了中国,而中国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还会导致很多的四不象,有些企业根本就没实力,就想学习国外模式,结果弄的个中不中洋不洋,要多没用多没用。

6、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 :近年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变得非常消极,高校对生命教育的教学活动也存在一定的疏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基于生命教育而产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 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学界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虽然我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生命教育进行界定和概括,但这些定义却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单来说,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挖掘生命智能,推进价值反思,整合相关信息。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真谛,学会尊重生命,主动探讨生命的意义,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将生命教育看做预防学生自杀,因此一旦新闻中出现学生自杀的新闻,就开始呼吁学界更加重视生命教育。但如果只将生命教育和防止自杀画上等号,是非常狭隘的。此外,在悲剧已经发生之后才进行生命教育,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

所以,生命教育不能采用事后弥补的解决方法,应及早着手,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死亡,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生命,学会重视和珍惜生命。这样的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以欣赏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现在的高校教育,往往更加关注专业教学,对于生命智慧的教学活动则常常被忽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会受到知识、制度的限制,长期处于压抑环境中,而忽略生命的价值。尽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但是他们对生命的真正内涵还是无知状态。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良好人生观的基础就是使其对人生的价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身和人生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前途究竟如何,能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避免自己陷入无为的忙碌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对于生命的认识。此外,生命教育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道德思维,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涵。目前,大学教育中,品德教育和规范教育比较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相比而言思想教育就存在着明显欠缺。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缺少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内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国内高校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尽管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所涉及,但国内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最主要的途径还是网络、杂志等途径。国内高校大多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这些教育中心在大学生中并未获得较高的认可度。有些高校的大学生自发成立相关社团,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师资力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决定了学生的参与水平比较低,影响力较小。事实上,高校并未主动给予大学生有效的生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高,拥有良好的受众基础,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国内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反应出教育活动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生命教育存在的巨大发展潜力。

2.高校生命教育依旧停滞于自然生命的水平上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常常是在极端暴力事件出现后才被学校提上日程,其目的是在自然层面对生命进行保护。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时机是无法帮助人们从根本上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高校内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伤害事件背后隐藏的是心理教育、价值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缺失。近些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因此生命教育开始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出现。生命教育在国内开始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越来越容易受到威胁。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体生命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社会不断出现的问题也会对个体生命产生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需要具有利用灾难提高其生存技能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应具备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思想政治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更加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

3.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独立开展生命教育的困难

生命教育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有些知识早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已经有所接触和涉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会有一定的牵涉,比如中小学的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等。所以和以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一样,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和原本学习过的内容存在大量重叠,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对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利用生命教育的方法来讲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使原本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促进。

4.高校缺少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本身的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其育人能力能否满足生命教育的需要,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使生命教育的观念真正融入到他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观念,提高生命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效率。近几年,随着国内高校扩招,高校的规模正在变得越来越大。高校原本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变得非常低,使学生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困惑和迷茫,难以利用现有途径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基于生命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1.将生命关怀意识引入到教学理念中

高校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人公地位,教学活动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独立。进入大学后,他们必须离开熟悉的家庭生活,用成人的方式独立面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于这样的情况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样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很容易出现问题。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高校还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倡导人性化的新型教育,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生活中真正发挥出来,使其对自己和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其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在教育内容中添加中西方结合的生命教育观念

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交往手段正变得越来越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片面地逃避西方思想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应该怎样有选择地接收西方先进思想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使其以辩证的眼光面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点点滴滴,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内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将生命教育纳入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必要,这也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非常多的相似点,将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再结合国内优秀的思想文化,能够帮助思想政治课程获得更多的养分,这对于课程本身的长期发展也非常有利。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互动的教育机制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所谓“教育”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但在这样的观点下忽略的问题就是教育本身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它的教育功能不能完全依赖学校而完成,家庭和社会在教育活动中同样需要承担起重要的责任。所以,生命教育应该由这三方一起努力完成。家庭是学生最早获得教育的地方,其本身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活中,学生很多都已经离开了家,但家庭教育还会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作用,而社会作为一个更大的概念,会进一步对学校和家庭产生作用。因此只有建立和谐社会,使生命获得应有的尊重,大学生的生命观念才能健康地树立起来。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生命价值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话题,它可以帮助学生用更好的生活态度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本文主要对生命教育的含义进行了简单论述,并结合生活实际对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将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漏洞。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这一主题的结合也比较有限。

参考文献:

[1]沈力晔,程灶火,金明媚,奚晓岚.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167.

[2]高燕.回顾与反思:教育走向生命理解的历史与现实———近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2):98.

[3]肖永蓉.高等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03.

[4]张红明,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2014,(4):139.

;

7、如何营造校园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思想者政治教育的有利环境是我们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在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之外,也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群体较为庞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全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深入,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目前众多高校都在朝多科型、综合类大学方向发展.且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不但扩大,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教育对象特征鲜明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转变观念、适应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广大青年,有着鲜明的个性,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同时电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三)教育内容广泛
1.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在学生中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和目标,真正成为有理想、有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2.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及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以充分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3.重视人格修养教育.通过诚信教育,加强道德建设;通过人格培养,让学生自我完善个性和人格:通过职业道德和基本技能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未来竞争的认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
4.注重情感修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爱情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建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观,要对父母感恩,对老师感恩,要奉献社会,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感.
5.加强意志与成才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自己正确的自我意识,追求高目标、责任感、恒心与毅力、自控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6.进行实践与创新的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意识地、有系统地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长他们的生活阅历,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8、谈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握学生实际,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我国已经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交往的复杂情况势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上;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大,多种思想文化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和撞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深层次的利益差距和矛盾也会反映在思想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性的挑战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这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新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需要确立以下几个观念:
1、人本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强烈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的学生个体。要确立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要充分认识他们有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理解和把握人的正当欲望,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互动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各种途径向学生不断给以影响,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为主体、互为作用的过程。但是,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作为客体,忘记了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忽视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纯粹灌输的单向传播,缺乏主体的参与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调动工作对象的参与积极性,平等地与他们沟通,进行双向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互动。
3、开放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确立开放观念,以变应变,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努力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既要注意多层次的多样性的教育,又要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既要为学生创造接触未知世界、学习新知识的宽松环境,又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发展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围绕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大学生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台阶、见实效。

二、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开展项目建设和活动载体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抓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从2005年3月开始,我们华东理工大学按照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因材施教和创造性工作,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工作特色和优势,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思考并探索如何将工作内容项目化,注重项目建设和拓展,按照“集个性之灵气、聚团队之智慧、借科学之力量、筑生活之和谐”的目标,重点在“诚信与自律教育工程”、“感恩与责任教育工程”、“挫折与成功教育工程”、“赏识与自信教育工程”、“个性与团队教育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工程”等素质教育的“六个教育工程”上强化,力争培养出具有敢为人先和团队协作精神、健康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生群体。
1、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与自律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既是立身处世之本,又是传承现代文明的基石。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担负着振兴中华发展国家的历史重任,其诚信程度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诚信作为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