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普世价值观全球化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普世价值观全球化

发布时间: 2022-06-15 20:28:20

1、什么是普世价值观?它的存在合理吗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

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1)普世价值观全球化扩展资料:

普世价值与法律:

狭义的道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性的阐述,另一部分则给出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人类社会的道德源自于宗教信仰,说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宪政法治,一切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公平正义自然就能实现。

那么,法律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律又是依据何种原则来制定的呢,事实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带有强制性,属于外在约束机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底线之底线,一但逾越了最后的界限,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如果法律逼着人去作恶,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之前美国实行的种族歧视法规。

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

2、美国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普世价值,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美国宣传的价值观根本不是什么“普世价值观”。美国的学者常常说,美国大学实行的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理性判断能力,等等,给人的感觉是西方那套价值观是最客观、最公正的,是全世界都适合的“普世价值”。其实,美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西方高校所宣扬的价值观,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反映。这种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贯穿于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困境表现得更加明显。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金融危机背后的价值根源就是个人主义。所以,不要为西方价值观光鲜的外表所迷惑,要揭露其实质,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批驳。

3、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有什么区别?

1、主体不同

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

共同价值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人民的价值诉求。

2、基础不同

普世价值建立在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基础上。

共同价值则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立论基础。

3、价值观不同

普世价值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共同价值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认知和利益诉求。



4、基本特征不同

普世价值具有抽象性、绝对性、虚伪性和排他性等基本特征。

共同价值具有真实性、相对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

5、目标不同

普世价值旨在确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共同体。

共同价值旨在打造全人类命运共同体。

4、美国为什么热衷于推广“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所体现的深层政治意蕴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松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它的本质目的是促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一些人鼓吹的西方“普世价值”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企图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入西方“民主化”陷阱。这种错误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统领作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必须坚决抵制。

一、关于“普世价值”的相关研究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争论中,有部分学者提出价值绝对论,认为存在时空上绝对永恒的“普世价值”,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等理念就属于这个范畴。大多数学者则认可“价值相对论”,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等理念都有阶级性、历史性、区域性,“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还有一种折衷观点,既反对简单地把西方价值当作“普世价值”,又反对把中国特色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格格不入。

实际上,“普世价值”概念遮蔽了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具有把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导入误区的作用。价值与真理的根本不同在于真理总是一元的,而价值常是多元的。主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价值的各异性、特殊性和多元化。人有普遍的、共同性的一面,但人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人的“普世价值”。把西方文明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这是把西方文明的特殊价值“普世化”了。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本质上只是西方的价值观。

在“普世价值”问题上,西方学者中以下几种观点很有影响。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鼓吹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已取得最后胜利,美国模式是“人类普世价值和最终统治形式”。另一位美国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冷战后的主要国际冲突都来自不同文明或文化交接的断层地带。这一观点强调冲突多样化以及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他把中国所代表的儒教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德国学者孔汉思则倡导“全球伦理”,即在各种文化之间“通约”,求得“普世价值”。孔汉思1990年提出的通过对话建立世界普遍伦理的设想,试图在世界的多元冲突中寻求某种普遍的、可供冲突各方共同遵循的东西。

美国政府把“普世价值”作为其一直以来的对外战略之一,奥巴马执政后,认为比军事实力甚至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实力,提出用“巧实力”实行美国的对外战略,用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包括人权、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美国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首度阐明现政府对美国安全利益的界定,即“安全、繁荣、普世价值、合作性的国际秩序”,其不可或缺的理念就是让美国的文化、政策或价值观念具有吸引力,使别的国家模仿、理解、认同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张,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国的持久利益”。美国推行的“新帝国主义论”主张利用实力优势,凭借军事强力,用美国价值观来改造世界,向其他国家输出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伊拉克战争和“拉美陷阱”就是美国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所造成的恶劣后果。

二、“普世价值”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

美国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实际上是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寻找借口,最终目的是确立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通过对美国“普世价值”历史渊源的梳理,尤其是其当前对外战略中所实行的双重标准,可以发现,美国所要实现的是“全球美国化”,而不是美国一直宣称的所谓“全球民主化”。

1.美国确立“普世价值”战略的历史渊源。二战以后,美国在国家博弈中,为了取得优势,从自由贸易走向保护主义。随着美国的逐步强大,为了寻求世界霸权,美国又由保护主义走向自由贸易。20世纪80年代,为了扩大已经取得的霸权,美国把“普世价值”作为思想武器,用来争夺全球文化领导权,力图把全球纳入以其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以完成推行全球化的战略部署。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框架,即维护安全、拓展经济和推进民主同时推进。为适应这一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需要,人权进一步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民主战略的重要工具之一。新保守主义者认为“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可以推广到全球,强调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作用,试图通过“民主化”进程来创建一个“自由世界”。在小布什第一任期里,美国政府把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优先置于美国价值观的普世性和优越性之上,开始强调不仅要通过美国的榜样,而且关键是要通过美国的力量,来重新塑造国际秩序。“9·11”事件的发生令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威胁感,宣告主要依靠“硬实力”战略的失败,使得小布什在第二任期回归到对“普世价值”等“软实力”的重视,即通过在全球推广美国民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改革,以减少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2008年奥巴马执政后,采取的是通过建设更广泛联盟的方式,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而非力量的榜样”来推进“普世价值”。

2.美国“普世价值”对外战略的双重标准。美国一方面把包装起来的“普世价值”当作外交工具,无视当今世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实,笃信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不择手段地向全球输出其价值观,以达到谋取本国私利和成为全球霸主的目的。更加恶劣的是,美国经常采用双重标准,用“普世价值”打压战略竞争对手来维护本国的私利。比如,在面对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政治动荡时,美国对利比亚、叙利亚和对巴林、也门采取的政策是自相矛盾的。当利比亚、叙利亚爆发国内冲突时,美国不仅帮助反对派提供各种武器装备,还鼓动其他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叙利亚发动直接打击,这种亲自上阵的模式已经不止一次在世界上演,其背后的动因无非是美国的全球战略,显然不是用“普世价值”的理念能解释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巴林爆发反政府示威活动后,美国虽然暂时停止了对其军售,但时隔一年就重新恢复了对巴林的武器出售。虽然美国一再表示,所售武器是帮助巴林政府提高对外防御能力,而不是用于控制民众,但事实上,巴林是美国第五舰队基地所在地,对于美国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才是美国恢复军售的根本原因。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也门,当统治也门长达三十多年的总统萨利赫四面楚歌之时,美国并没有打出“普世价值”这张牌,反而表现得格外谨慎,甚至有些犹豫不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也门作为美国的反恐前线,多年来美国政府对萨利赫一直持支持态度,这才是决定美国行为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美国在中东的各种行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利益。

5、现代社会真的有“普世价值”吗?

有的,但是各个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所谓“普世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中国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方曲解了所谓普世价值,把一些带有资产阶级色彩和西方历史文化中个性的东西、特殊的东西当做普世价值,那就是我们所不认同的。我们也不把自己带有社会主义色彩和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当做普世价值,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说是普世价值观,甚至没有说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当遵循的价值观——因为我们认为每个国家应当走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选择。

6、美国的普世价值具体指什么?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脱离了公平正义,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公平和自由,正义也无从谈起。因此,公平、正义、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6)普世价值观全球化扩展资料

侧重点:

行动主义:在这个分类中,惯例是决定人的行为对错的道德认知。人们根据一条规定或原则去判断某种行动是否合乎道德标准。

尊重别人:以它为目标而不是手段;

自然法与人权:保护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例如生存的权利,生育的权利,追求知识的权利,与其他人建立联系的权利等;

功利主义:发扬将满足感和欲望最大化的观念;

道德利己主义:容许人保留有限的私欲;

公义:在人及团体中发扬公平的信念

7、普世价值观是什么?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脱离了公平正义,自由是不能成立的;没有公平和自由,正义也无从谈起。因此,公平、正义、自由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8、什么是普世价值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平、正义、人权、法治、科学皆属之。它是举世公认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是最高层面的道德范畴。 普世价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本性所具有;二是现代文明所必需。全世界的人,无论什么国家、民族、宗教、阶级等,全都属于人类。人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种。既然来自同一物种,就必然有该物种的共同特性。 普世价值体现了人的基本权利,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中,有‘以民为本’一说,但这种民本思想,只是体现了某些明智的君主,认识到要稳定其统治地位,必须对黎民百姓有所体恤和倚重。它并不承认民权是人的天赋权利,不是任何人所恩赐的。这种观念延续到当代,仍有人要求人民高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领袖亲,等等。完全把本末倒置了。在历史上,儒家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可惜,时至21世纪,这种公然违背法律、道德准则的行为,在某些当权者中,依然照行不悖。
中国不能拒绝担当普世价值,这是大国的世界历史责任。有关中国是否需要普世价值的论争,本身就有问题。当今时代,有谁会说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人权,都是坏东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东西,谁又能拒绝呢?恐怕争论在起点上就有误解,这种误解不仅是对对方的,也是对自己的。中国需要普世价值,这里只有是,没有非,是不容也不用争辩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谁的普世价值?那些拒绝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反对的不是普世价值,而是普世价值的话语主体——西方;而认同普世价值的人,有时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认同普世价值还是认同普世价值的特定表述主体——西方。
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问题不在普世价值本身,而在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西方现代文化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西方建构起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塑造包括一个三段论证:首先,自由存在于人的天性,具有绝对价值的意义,构成普世价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历史中生长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的价值;最后,西方对自由拥有文化主权,自由是普世的价值,西方自然拥有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西方在现代化历史上自觉地构建普世价值,意义不仅是追求实现普世价值,还有谋取普世价值的主体权利。从古希腊希波战争到当代反恐,西方所有的暴力都是受自由主导的普世价值话语保护的。
西方现代自觉构建普世价值的方式,造成世界现代化或全球化历史中的一种文化幻觉或文化错觉。后发现代化国家,总是不知不觉把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的普世价值话语权。他们对普世价值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西方的态度;或者因为认同西方而认同普世价值;或者因为反抗西方而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否定普世价值本身。这两种选择,无一不使自身落入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的陷阱。
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是危险的。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同时也认同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权,丧失“思想主权”,使自身沦陷于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蒙昧中,这样不但谈不上对世界历史负责,甚至谈不上对中国历史负责;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否定普世价值本身更危险。在思想竞争的世界历史中,陷自身文化于地方知识与地方价值,将普世价值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无异于为西方文化霸权“卧底”。
任何一个有世界历史担当的民族或国家,都应该具有自觉的普世价值使命。抗议西方普世价值话语权的唯一方式是:构建中国立场的普世价值,这是大国崛起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否则,突然吃饱了志满意得的“崛起”,只落得爆发户的浅薄。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能建构普世价值呢?是没有这种能力、还是没有这种权利,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愿?
首先是意愿问题。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博大的普世价值关怀,天下国家的政治理念、士者弘毅的道德使命,都使中华文化自觉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即使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19世纪中国一败再败,有亡国灭教之灾,康有为却在中法战争之际开始写他的《大同书》,把人类社会分作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太平世大同成就,“无国界而为世界”、“人民皆为世界公民”。早年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发愿建设富强幸福的现代中国,从大本大源处求索,动天下之心,环球同此凉热。中国现代历史在起点上就有普世价值的宏愿。这种宏愿难道就消失了吗?
宏愿从未消失,只是缺乏历史的机遇,让我们获得权利。起初的问题是,我们空有普世价值的意愿,却缺乏弘扬普世价值的权利。不是没有意愿,而是没有时机。 “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国家富强了,才有资格讨论普世价值。否则靠什么在严峻的历史面前为“乌托邦”作证呢?普世价值的宏愿一度在历史中受挫,却从未消失。建国60年努力,现代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崛起,国家富强为我们这一代人争得了建构普世价值的权利,谁又能够回避?未有小康而思想大同,是虚妄张狂;已有小康而不思想大同,是狭隘愚昧。
现代中国曾经有、也一直有构建普世价值的意愿,如今又有了构建普世价值的权利,下面考验我们的是,是否具备构建普世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知识问题,还决定于胸怀和眼界。这一代人是否意识到这种使命并有能力担当?2008年是中国参与普世价值重建的元年。从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到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角,在器物、制度与思想不同层面上,开始展示自身的魅力。遗憾只是这种魅力依旧面目不清,意义不明。中国能理直气壮地明确告诉世界,中国文化将为世界的繁荣、幸福、公理负责,什么样的制度是正义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善良而有意义的,中国如何创立典范?恐怕我们目前还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勇气。
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也将改变世界。西方学者在世界经济危机与美国反恐战争的困局中,看到中国的世界力量的崛起。有深远洞察力的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今世界不是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世界进入中国与美国协调的“中美国秩序”;不是中国暂时地修改世界格局,而是中国模式将永远改变人类历史上由自由资本主义及其否定形式马克思主义塑造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目前是否真有这种实力不说,至少中国文化目前仍没有这种自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想想祖先,那是何等志气。
现代中国历史起点上树立的普世价值,曾向我们许诺过世界历史的“道德制高点”,世界大同的主体是中国。用西方的话说,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天选民族的担当。这种担当可以让国家与个人感到尊严,进而高标自律,进而思想深刻、道德勇敢。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都清醒地意识到,民主自由在法国的成败决定世界的命运。美国革命也一样,汉密尔顿认为美国的共和主义伟大政治试验决定着世界的命运。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每一步都担负着改变世界的责任,这种责任在历史中实践着,只是有待明确的思想表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自觉的真正使命。
我们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看到“世界命运的影子”,必须有所担当。目前的问题不是中国是否参与普世价值重建,而是如何参与普世价值重建。我们应该具备大时代应许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勇气,毫不妥协也毫不掩饰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回答普世价值的根本问题吗?能为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知识与信念体系吗?能为这个世界提供一种制度理想与实践典范吗?能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提供一种善良高贵的意义吗?如果能,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类历史的方向与方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与世界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现代国家社会的合理正义的制度,中国是否为此努力、是否做出典范?什么是人的生活的意义,什么是中国文化为人类有德的生活提供的普遍的价值尺度?面对上述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否有此诚意并如此努力?
明确勇敢地回答这些关切普世价值的问题吧,否则就不要轻率地狂想所谓中国崛起,我们即使躲得过目前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躲不过自身深重的精神危机。
民主、自由原本是发源于古罗马、古希腊的西方价值观,但是他构成了全世界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与核心。五四运动率先高举起“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大旗,毛泽东也认为他找到的避免王朝更替的钥匙就是民主,当然这只是在野党的诉求,一旦自己掌权还是觉得集权比民主更可靠,这关键在于制度的建立啊。
民主是民众及在野人士的蜂蜜,当权者的苦酒,孰利孰弊有人却茫然不知,还沉浸在30年前当道的思维定势之中。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怎样看待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回的“普世价值”,答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恩格斯在谈到社会生活中某种确定无疑的事实和常识是否是“永恒真理”时说,“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这对我们看待“普世价值”问题也有意义。当然,真正的普世价值、普世道德是会有的。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超出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普世价值、普世道德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

10、什么是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普世价值观,就是普遍通行于世界的人类价值观,含有最低级别的道德约束,也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也许普世价值观包含很多内容,但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自由。

为了追寻自由,就必然需要理性、科学、民主、法制、包容等等。

只有理性能稍稍纠正感性生活,科学精神能带来技术发展,民主能解决冲突,法制惩戒罪恶,包容带来多姿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