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国际秩序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国际秩序

发布时间: 2022-06-10 05:38:22

1、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是由谁决定的

中国主张,为完善国际秩序注入力量
“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当前,世界经济低迷不振,中东乱局交替升温,逆全球化暗流涌动,既乱又变的局势给世界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与作用。全球治理供给落后于治理需求,根本原因在于治理理念严重滞后。
中国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表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发展中国家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越来越显著。

2、1.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进程,又是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两面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它虽然为很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其间又充满了利益的差异、竞争甚至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全球化范围的竞争”。全球化给当代国际关系带来了多方面的复杂影响。

1、全球化加深了各国的相互依赖,进一步确定了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它的不平衡性也使强权政治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抬头,多极化仍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使各国在经济等领域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持续加深,共同利益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国间形成了一种既相互磨擦、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单个大国独立解决或垄断国际事务的能力正在下降,动辄进行干涉、制裁乃至战争等损害别国利益的做法往往会反作用于己。这些趋势的发展使得各国在处理国际争端时,更多地采取协调与合作的方式,更多地去寻找利益的交汇点。可以说,全球化的发展是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大国间的全面对抗起了很重要的制约作用。这一事实表明,和平与发展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仍然有可能避免,各国仍把振兴经济、谋求更加有利的国际经济地位放在首位。任何偶发的、严重的事件都难以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基本的运行态势。

但由于现阶段的全球化进程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出现的,西方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导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却处于更为不利的局面,国际力量格局对比失衡的问题非常严重。1999年,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GDP的80%、世界贸易的81.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力量在一定时期内不是壮大而是相对减弱了。一些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使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一段时期内可能还会强化,“新干涉主义”仍有可能再次大行其道。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001年初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上,有世界各国1800个技术领先的厂家展示各自的最新技术。
2、全球化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家主权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并面临如何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等新课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就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首先,全球化扩大了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主权不平等。从相互关系中双方的地位来看,发达国家对高技术、资本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被动和脆弱的地位。其次,全球化进程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而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在几乎所有的国际机制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由此产生的国际行为规则必然使发达国家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很多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与它们进行协调与合作,在获得新的利益、权利和机会的同时,也使国家在行使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时受到掣肘。同时,发达国家为维护其既得利益,总是试图在“人权高于主权”、“主权有限论”的幌子下要求发展中国家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并以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其真实意图在于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维护其自身利益。

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的就是国家安全问题。由于全球化趋势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国安全除军事层面外必然还会涉及金融、信息、环境、能源等问题。这些领域的安全问题与军事安全相比,其重要性已不可低估。尤其在国际经济活动因全球化进程而空前广泛和复杂的情况下,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金融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全球化时代,资本几乎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不受限制地流动,主权国家对金融或经济的掌握也相应减弱。一旦市场规则被恶意、无序、无约束地滥用,成熟市场对不成熟市场就具有侵略性,资本的力量将会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形成致命的打击,其危害绝不亚于一场战争带来的损失。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泰国等国的GDP一年左右时间就下降了40%至60%,国内经济倒退了10年以上。因此,如何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已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严肃面对的问题。

3、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特点是,世界各国将就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行为规则的制订和改革展开激烈斗争。

一个能给世界各国带来“共赢”的全球化必须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国际机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强的作用,要求国际机制具有真正的行动能力。但现在处理全球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国际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七国集团等,几乎都是在冷战时期形成并且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冷战结束后,这些机制的功能和性质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已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未来15年内,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现实格局,对这些机制进行大幅度改造或完全推倒还不太可能,但是围绕国际机制改革的斗争将会非常激烈,其中既涉及到大国间利益的调整,也涉及到南北关系的利益分配。这种趋势已从新千年回合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初见端倪。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15年中,世界各国将就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行为规则的制订和改革展开激烈斗争,这将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3、如何认识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发挥的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迅速崛起,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必定会发展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之一。号召建立和平稳定、公平公正国际新秩序的我国,始终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的作用

(一)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

当前世界上的人口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成为影响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或许很多人们都不理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世界的冲突?对于这一问题,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给出了有代表性的说法。

他认为:在新世界中,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以往的经济形态或者意识形态,而是文化,而且全球政治的冲突集中表现在不同文化的国家及集团中,这些冲突影响着全球政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我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此外,还将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准则,互相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信仰等,绝不会主观评价种族的优劣、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

因此,在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中,我国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在文化交流领域中把平等和友好作为前提,尊重世界不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极大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二)推动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从整体上来讲,世界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是发展的不均衡性尤为突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

引起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旧的国际秩序中,西方发达国际处于领导地位,始终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就边缘的地位,而且这样的现状会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到世界的稳定。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重要政治力量之一,在国际中有了自己地位,但是我国始终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同时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有力外部条件,我国主张建立的和平稳定、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成为全球经济均衡发展的经济准则。

(三)树立了新的安全观

维护国家的主权是每个国家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而国家的安全又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在过去发展历程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与他国发生的影响国家安全的武力事件有很多。而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中,提倡的集体安全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途径。

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倡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矛盾和争端,摒弃一切不利于世界和平的因素,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我国做为世界大国之一,倡导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这也就是我国新安全观的基本理念。

新安全观是一种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它摒弃了传统了安全困境之下建立的安全观,它的核心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安全思想。因此,我国在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中提供了新的安全观。

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了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一)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众所周知,国际旧秩序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导下建立的,本质就是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国际旧秩序也严重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迫切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从而就可以有效地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此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也是国际新秩序的前提。

(二)经济全球化加强世界经济联系,推动了国际关系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建立和发展,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要求世界各国在相处过程中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为建立和平稳定、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

此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问题,以利益为目的的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突出表现的国际关系问题有生态环境污染、毒品泛滥、国际恐怖主义猖獗等。

(三)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在国际旧秩序的现状下,经济实力决定了一切,从而少数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掌控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号召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国际问题,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理念就是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利益共享。

4、全球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哪些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具体的对国家政治挑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贫富差距可能扩大
2、文明以及价值观的冲突
3、由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4、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
5、部分发达国家把工业垃圾倾倒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破坏
6、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7、恐怖主义也在全球化,参与恐怖袭击的恐怖组织分子很多时候不在本国行动,而且与本国无关
8、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
还有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挑战都对国家政治产生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主流。什么新殖民主义,什么南北谈判等等,统统让位于全球化,让位于各国间的自由竞争。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不再是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或现实中的不平等关系,不再是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自己成了自己落后的唯一原因。解决现实世界的诸多不公正的途径,不再是调整国际秩序,而是全球化。
对公正的诉求被推到了世界议题的背后,一个新的理论和信仰开始升起。这是一个建立在丛林原则上的信仰。表面上看这种信仰提倡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无论贫富,都必须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实际上这种信仰提倡的是强者对弱者的“自由竞争”,资本对劳动的“自由竞争”,强国对弱国的“自由竞争”。这种信仰表面上赋予了强者和弱者同样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由”面纱下,是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强者对弱者的掠夺。

5、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9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9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5月30日)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53-1354页

现在,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6、建立怎样的国际秩序来保持现在的经济全球化的顺利运行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都顺利运行未来将是一片大好经济趋势持续发展

7、什么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快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8、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

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政策,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

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压力大,这就需要重点发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存和共同发展。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有矛盾斗争,又要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警惕国际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阴谋,又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科学的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美国环境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美国未来的安全、繁荣和环境状况同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美国人民的生活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迫于形势,美国积极参与支持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客观上也推动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防止地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始终是为其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美国一直认为其历史和实力已决定了美国必然充当“世界领袖”的角色。为此美国在环境合作方面,采取积极扮演国际领袖的政策以实现其全球政策,并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来遏制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试图控制中东、中亚等具有政策价值的地区。

9、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内容也由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全球化对国家形成的挑战以及解决的方式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未来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全球化的趋势与现实的国家体系正在发生冲突,全球化使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超越国家的界限在全球层次上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国家职能将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在全球化进程中暂时处于一种退守状态。在这种形势下讨论全球化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由于国家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在外部历程还是在内在逻辑上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全球化进程已直接对传统国家的职能产生了影响,因此讨论全球化与国家的关系对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由于目前国家仍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成熟、最有效的政治联合形式,探讨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的影响,是对国家发展理论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探讨未来社会政治组织的发展规律亦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由于国家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础,探讨全球化进程中现有民族国家的命运,实际上就是探究未来的国际秩序,这对于批判某些西方学者借口全球化否定民族国家的历史地位以及鼓吹全球民主化和全球统治(global governmence),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化理论对传统国家理论的冲击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浪潮而且形成了一种理论流派,对传统的国家理论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界的广泛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理论向传统国家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对传统国家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主权、边界、国家利益等提出质疑,否定“国家中心主义”,进而认为随着国际社会的全球化,民族国家将不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则在理论上建构与传统国家理论相对应的概念体系,如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一体化(integration)、超国家体系(superstate system)等,并严格区分跨国关系(transnational relation)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两个概念,认为正是大量增长的跨国关系使各国政府都无法单独地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变了以往的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国际社会,在逻辑上提供了全球化时代替代国际化时代的可能性。
二、全球化理论引起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内部分化。现实主义(realism)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两大主要流派,目前都受到了全球化理论的冲击。
第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国家主义(statism),即国家是国际社会中其他所有主体存在和活动的前提,国家的主权划定了国际社会的框架;生存(survival),即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各国为了图谋发展而展开的斗争;自助(selfhelp),即国家之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确保国家的安全,要想生存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全球化理论对现实主义的冲击在于迫使其承认全球化与跨国联系是客观的趋势,并且修正了关于国家绝对中心地位的理论。但现实主义者仍然认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不会因全球化而改变;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可动摇的;国家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仍将待续下去,其形式和手段有可能更新,但军事与均势的意义不会减弱。
第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内部三个派别在全球化问题上观点相去甚远。国际自由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认为,专制国家的存在与国家间的战争是威胁国际社会正常秩序的主要因素,人们只有通过契约方可达到全球化的和平状态;理想主义(idealism)相信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和平的力量可以限制国家利益的膨胀,可依靠国际组织来规范国家的行为;机构自由主义(liberal institutionalism)认为,国际社会的多元化是国际新秩序的基础,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发展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是和平的保证,多层次的一体化与区域合作是全球化的现实途径。自由主义者承认: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信息革命以及经济的变革将会改变世界政治的模式,国家也不再是封闭的单位,世界将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但同时也认为:国家的命运并非如全球化理论所预言的那样会逐步衰退,相反国家会因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而革除自身的弊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全球化理论突破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传统框架,将论争引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启发人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传统国家理论进行反思。
第一,全球化理论将传统国家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关注国际秩序的同时也从整体上对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思考。如全球化讨论引起了人们对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的重新关注。这一理论的创始人是沃勒斯坦,他认为世界体系的核心是从16世纪欧洲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系,是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秩序。这一秩序将世界各国分为两层次:核心国家(core states)具有霸权主义的领导地位和强大军事实力,对世界政治经济拥有主导权;半边缘国家(semiperipheral states )是资本主义实现增长的基础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力量;边缘国家(peripheral states)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次发达国家。沃勒斯坦认为很早以前世界就处于这样一种由资本主义统治的单一政治经济体系之中了,国家之间一直是不平等的,目前资本主义核心国家仍然控制着世界秩序,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并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唯一分析单位,甚至不是主要的分析单位。
第二,全球化理论还造成了人们对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看法。
乐观派(包括新保守主义者和一些新左派社会主义者)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将使政府失去任意指挥经济的自由,这对于消除政府对市场的盲目干预是一件好事。在政府干预减少和市场自由度及开放度提高的环境下,世界经济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也可能是全球摆脱贫困的最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强权的政府。
悲观派(包括传统的国家主义者、保守派和左派)则认为,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而现在这种平衡正被全球化的进程所打破。市场的力量突破了国家的制约而获得了优势,这种优势虽然在短期内将给社会带来繁荣,但由于利益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配,通过全球化富裕起来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全球化将扩大不平等,加剧贫困、引发冲突。政府行为的失效最终会削弱国家的基础,使国家因为市场力量的壮大而陷入新的危机。
总之,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已经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政治学理论构成了冲击。这种冲击的意义并不在于否定多少传统概念,而在于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当然目前有关全球化的各种理论假设并不一定准确,全球化与国家体系的矛盾也并不一定会很尖锐,但这至少反映了人们对全球化趋势的态度和对国家、市场以及国际社会二者关系的重新认识。

全球化对现有国家的挑战

与理论上的冲击相比现实中全球化的进程对现有国家的挑战则尖锐得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挑战。仅仅在30年前,许多国家还保持国民经济自给自足的独立性,但目前却没有一个国家的民族经济不处在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生产和流通领域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使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突破了一国国民经济的框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目的是获得产品的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纵横交错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从经济规律上说,没有哪个政府对本国的某项产业有绝对的控制权,因为从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到市场都有国际性的因素存在。国际贸易额从1960年到1994年已经增长了31倍多,从2700亿美元扩大到了85000亿美元。对许多国家发英国、加拿大等来讲,国际贸易额已达到其GDP的40%以上。国家对国民经济控制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的现象。同时资本、信息、技术和知识流动的速度与自由度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与民族经济的界限正在逐渐变得模糊。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资源、能源危机等都不是一国政府能独自解决的,需要国际协调与合作。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之深已对国家的传统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质疑。
二、科技发展的挑战。科技在历史上曾一直是促进国家实现其统治与管理职能的重要力量,但是今天这股力量越来越呈现出突破国家框架的势头。
第一,信息与通讯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形同虚设。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信息流过任一国家的国土,这些信息有的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有的则是非法的、有害的,乃至侵犯一个国家的主权。一个国家凭借高科技可以很容易获得别国的信息,就此而言,科技欠发达的国家正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挑战。
第二,经济运行与高科技的紧密结合,使经济在自由、快速运行的同时也处在高度危险之中。金融系统的网络化给计算机犯罪提供了机会,如果技术上存在漏洞,国民经济将直接面临巨额损失,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军事与安全领域。科技含量的增长并不能相应地绝对提高国家的安全系数,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在高科技战争中也不能确保其绝对的安全。另外,信息社会中联系方式的革命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地域的传统观念。领土与边界的划分已不再是绝对封闭的框架。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国家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主权与国土的完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水平。
三、国际组织的挑战。由于国际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跨国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民族国家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作用的增强必然导致其权限的扩大,主权不可分享与让渡的观念正在改变。欧洲联盟就是明显的例子,欧盟委员会享有某些类似于联邦政府的决策权,共同的金融体系和农业政策、关税同盟标志着国家的一部分管理职能已经让渡给了超国家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作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其活动也越来越多地跨越国家主权的界限,从维和行动到武器核查,从监管国内大选到协调党派之争,反映出国际组织日益侵入传统的国家界域的趋势。
四、跨国运动与思潮的挑战。宗教与文化的传播速度正随着通讯手段的革命而加快扩展,国家对跨国性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已无法做到绝对控制,但它们对国家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宗教与民族主义势力的结合可以改变国家的疆界(如南联盟、阿富汗等),跨国的社会运动(如绿色和平组织、女权运动)也能给现有国家以强大压力,迫使其改变或执行某种政策。
五、全球化与分裂主义的挑战。现有国家是以民族认同和经济联系作为基础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并不只是单一民族国家一种模式,往往是多民族国家与跨国民族并存。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原来比较稳定的民族国家结构出现了松动。民族自决运动的兴起对国家的统一提出了挑战,如北爱尔兰和魁北克的独立运动。
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面对以上挑战之外,还面临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其他挑战,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
第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一体化的压力。目前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包括很多发达国家在内都失去了控制本国经济的能力。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正在成为超国家的经济力量。它在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迫使各国实行更为开放的经济政策,从而使民族国家不可能再象从前那样保护国民经济。因此,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因为它过早地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经济职能,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在缺乏保护的条件下参加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
第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压力。不可否认,今天全球化的主角是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它们对发展中国家不仅有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的优势,而且控制着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权。国际经济的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西方国家依然是全球经济活动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不仅可以继续通过各种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本国经济,而且可以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组织直接控制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优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己的经济主权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第三,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压力。全球化带来的压力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政治领域。发达国家总是利用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影响,迫使其接受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自由市场经济和代议制民主被描述成适用于全球的普遍模式,而发展中国家试图探索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则被认为是对全球秩序的挑战。
第四,文化、信息和科技霸权的压力。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显示了更强的霸权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信息传递的开放性与高速度使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具全球性。西方文化在其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势,不断地侵蚀着其他文化固有的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在科技上却严格地保持垄断,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一直对发展中国家封闭。文化的输出与科技的垄断将使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维持一种持久的霸权,发展中国家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一种无权地位。
全球化所带来的上述压力,虽然不是直接指向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效能与作用,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会加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从而使整个国际社会又多了一份“裂合”的可能。总之,全球化对国家的挑战是真实而深刻的,它不仅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不断增长的,民族国家作为现今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必然取决于与全球化的互动。

全球化进程与民族国家体系的调整

一、必须肯定的是,虽然全球化浪潮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但尚未威胁国家体系的存续。
第一,全球化进程既不是包罗万象,也不是无所不至,而是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限度。这表现在:全球化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只有当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通讯手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全球化的进程才得以展开;全球化不能超越人们的观念而独立地发展,特别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层面;全球化是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发展起来的,它无法逾越制度的障碍,必须在同现有的制度体系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重建新的机制;全球化必须承认多元化的现实,因为全球化本身没有确定的规则、目标,也没有一种全球化的模式能一统天下,所以,全球化必须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区域合作多元化、政治制度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中寻求协调发展。
第二,国家并不是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本土化(指在全球化过程中个人、团体及制度的一种收缩性力量,即不接受全球化的行为方式,而按自身利益和习俗行事)、国际化(强调国家之间的联系及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交互作用对国家的保护作用,在很在程度上缓解了全球化的压力,使国家有机会在自我调整中逐步适应国际社会开放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不致被全球化浪潮所冲毁。
第三,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实际上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是因为民族国家不仅可以利用国际社会现有的规则、制度和渠道来发挥影响,而且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球化的速度、范围和方向,制定未来国际关系的准则。另外,全球化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安排,涉及各国的国家利益,因此民族国家必然地要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主角。
二、全球化趋势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它对国家体系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入的,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民族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形象。而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民族国家在形态、职能与相互联系方式上的调整也是必然的。未来国家的形态、能力与作用将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在国际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目前上述变化与调整的趋势已渐露端倪。
第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主权观念将面临着挑战,发生变化。早在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就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概念。17世纪为了实现政教分离,削弱直至结束基督教在欧洲的政治统治,确立君主的权威,人们强化了主权意识,形成所谓的绝对主权概念,认为:主权具有全权性、至上性、排他性及不可分享与让渡的特性。应该说,对主权的这种界定是相当彻底的。但当时的民族国家并不具备执行这种绝对主权的能力,至少尚不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能力。只是经过18、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才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能力,主权的概念才得以充实。可见,绝对主权概念虽属于政治范畴,但它的确立无疑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国家经济职能的完善为前提的。那么,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国家经济职能的削弱,国家无疑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独立地处理自己的经济事务,失去了某些不受外来控制的自由。可以预言,21世纪这种趋势只会加强,而不会逆转。于是,在不少西方学者那里,绝对主权概念逐渐淡化,代之以相对主权概念。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越来越频繁地论及主权“让渡”的问题。尽管相对主权概念、主权“让渡”之类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毫无疑问,在西方,传统的主权观念确已松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根本是政治统治而非经济管理。因此,即使国家的经济职能在全球化时代与主权相分离,也不意味着国家主权的消亡。况且,这种分离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彻底,总要以国家存在为限度。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形态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全球化一方面削弱了国家职能;另一方面又使社会的力量在整体的联系中得到增强。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将会按如下方向发生变化:
首先,从国家行使职能的范围来看,民族国家将由全能型政府模式向有限职能型方向发展,国家介入的社会领域将逐渐减小,许多原来由国家执行的职能将为社会系统的自我协调机制所吸纳。
其次,从国家行使职能的手段来看,民族国家将由全权型政府向有限权力型方向发展,国家不再具有“利维坦”式的庞大力量,社会联系的强化与自我协调机制的完善将有能力抵制过分干预。
最后,全球化将使“国家――社会”的关系不再是单维度的此消彼长模式,而是一种多维的开放体系。国家既不能垄断社会的对外联系又不单纯是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中介,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以及在某些方面代表共同体利益参与到全球社会中去。
第三,冷战的结束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国际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关系在本质是已不再是一种战略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基于相互依存关系的双赢或双输游戏。这样的游戏要求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必须注意他国的利益。不仅如此,国家利益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核心已由传统的国家安全发展为广泛的经济与社会安全,从空间上讲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疆界。因此,国家利益的实现已经不单纯是某一国家可以自控的,要实现政治与经济联系的一体化以及解决大量的跨国问题,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调的地位与作用已凸显出来,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已经无法维持垄断性的主体地位了。国际组织已经成为与国家同样重要的国际社会主体。
综上所述,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趋势已是不诤的事实,它对民族国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联系的普遍化、开放化以及国际一体化,这无疑将使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变得更为开放化与多元化。正因为如此,全球化既对民族国家形成了挑战又为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所以,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变化将使民族国家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