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视野中增强理论自信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视野中增强理论自信

发布时间: 2022-05-22 20:41:07

1、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德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面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如果做不到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我们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真正做到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数历史事实雄辩的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2、我们的理论自信在哪里

◆在于我们理论有两个坚实而又伟大的实践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全党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最高纲领和当前任务的区别。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科学地处理了这种区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作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克服了曾有的理论曲折,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任务。在正本清源基础上,我们恢复了理论自信。
实际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理论上的胜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主政党、革命政党一直想走一条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但近100多年的历史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很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正是全面地、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确认了中国民主革命是一场新的民主革命,所以我们只能提出我们所能解决的历史任务及其实践目标,因而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至今我们依然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胜利保持着充分肯定和历史自信。我们是从前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又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段很长的初级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约需100年左右时间,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个理论完全证实了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论断,以及我国近30多年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伟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今成功,让我们建立起理论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根据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目标,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保证。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坚实而又伟大实践目标。其第二个坚实而又伟大实践目标,是在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中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来的大转变。现在虽然不可能有详细规划,但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随着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历史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全世界的历史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我们党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制定了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科学发展战略、包容性发展战略,部署了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布局。这些战略思想、战略布局、战略决策将在其基本框架上,保证我们第二个坚实而又伟大实践目标的实现。这两个实践目标坚定了我们理论自信。
◆在于我们理论深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两个层面上作了基本展开。第一,在原则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作为理论本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要求、历史必然性作了多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会有新的特征,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涵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在政党、阶级和群众的互相关系中来揭示的。认为工人阶级组成为政党为的是保证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党应该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直至党成为执政党,继续完成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我们党依据执政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指明我们必须发展社会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应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在执政中是建立在不断增强的党的阶级基础上,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把解放全人类坚持到底,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我们在执政中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这一伟大事业创造条件,所以党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党的广泛代表性在执政中是建立在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把党同全民族的人民力量、民主力量、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任务,所以党必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在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中来揭示的,因而带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基本特征描述的性质,但它概括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等基本原则是正确的。我们党是在执政的经验中,在阐明社会主义本质中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来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其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坚定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困,达到共同富裕,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都深涵着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显示其强大生命力。
对于人类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以人类史是人类的发展过程出发,指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是从自发过程到自觉、完全自觉地创造历史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的客观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们党从人类社会时代特征和当代世界一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历史出发,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一,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才能代替资本主义;第二,社会主义某种暂时的逆转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第三,当今人类社会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第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第五,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必须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下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社会主义对人类进步的积极作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全新视野,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处于低潮下应有的理论自信。
◆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于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自己的伟大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充满实践的无限生机活力。这表现在理论本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生动反映上,也表现在理论本身的中国特色上。
实践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本实践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是拒绝与消灭资本主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要做到这一点,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我国,一度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资本主义,而后对任何私营经济倾向都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不再坚持通过拒绝与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而是通过政策调整,认为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吸纳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文明成果,包括市场体制、技术成就、经营管理,甚至资本运作等等以解放和发展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所以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又要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扬弃资本主义。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和扬弃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实践特色。当然,系统地全面地反映这种实践特色,集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中。
理论特色。我们的理论特色,鲜明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形态中。在内容上,我们集中的问题是前资本主义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所以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阐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其所具有的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如何以全新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遗产的当代价值,如何用我们的实践激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观照当代人类问题的社会主义应对等等。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鲜活的问题、鲜活的现实、鲜活的实践,因此少了许多引经据典,少了许多烦琐的思辨,而多了澄明的洞见和机敏的观察以及睿智的警策。所以在理论表达形式上也多了中国的特色。如运用汉语表达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概括方面,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术话语。同时,又如概念限定的逻辑,沿着“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递进,从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小的概念,因而我们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的内涵较大而外延较小。因此,我们的理论特色更贴近于常青的生活之树,而不是外延最大化的哲学范畴。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思维和语言的不同特点,所以各有其理论形态的不同特色,我们应坚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它管用。
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推进上。我们为改变民族命运而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赋予社会主义以独特的民族内涵: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实践及其理论;民族国家统一的实践及其理论;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及其理论等等。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动因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才有可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中国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激发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历史伟力。其伟大斗争的历史经验、新鲜经验、思想理论、科学构想和社会实践已升华为新的制度和新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中华思想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制度和文化上体现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民族民主为号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论述为中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待进入国家宪法,其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自治民主、法治民主并列,这些在世界制度史上都是中华民族的首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已经载入国家宪法,它根据中国早就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发展的基础,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国家结构上也是首创。特别行政区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政治制度,是完成民族国家统一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维护国家结构单一制的政治制度,它科学地处理了两种制度在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内一系重大政治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它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证明自己的现代性而进入世界的话语场域,以达到“世界了解并走进中国”和“中国了解并走进世界”。为摆脱作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例证和多元点缀正做出韧的努力,为超越西方现代性模式在积累着正能量。因为是民族的,所以才会是世界的,我们应有这样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学术自信。
时代特色。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观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界实际结合起来,在人类历史大过渡期中,把握了20世纪中后期的时代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面把握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及其诸多挑战。调整了传统的国际战略,以适应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时代主题巨变,即政治上的和平问题和经济上的发展成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谁把握住和平发展时代主题,谁就把握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应当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国家发展战略理论带来了全新的时代视野。
同时,马克思主义世界性问题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国际伦理价值关切转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永不称霸,但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战略布局,率先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等。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组织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国将在人类的时代大转变中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坚定的时代自信、民族自信及其相应的国际理论自信。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3、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在坚持方面,一是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过去我们对道路、理论问题讲得多,新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和新的党章,都新写上了中国道路在制度方面的内容,就是强调制度自信,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二是要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意思很明确,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三是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八个坚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本质的新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
在发展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不少新的论断。比如,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即行动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道路的总布局之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形态即实现途径;报告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这就对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即根本保障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还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概括,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的确立,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论述等等,都是对中国道路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推动和落实这些新论断,就是对中国道路的最好坚持。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背景下,我们必须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创新,才能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各种危机和严峻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世界经济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任何动摇都是自乱阵脚。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经过自主探索且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任何动摇都只能延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展开

4、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
2,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本领,为将来参与经济全球化作准备。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经济全球化。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爱国主义的论文

http://.baidu.com/q?word=%B0%AE%B9%FA%D6%F7%D2%E5%B5%C4%C2%DB%CE%C4&ct=17&pn=0&tn=ikaslist&rn=10

参考一下。。

6、如何增强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无语了,你们这些公务猿!这些问题自己都不自己回答!

1、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首先,坚定道路自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其次,坚定道路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我们现在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或者说在现实上给每一人民带来了好处和利益,90后一代就能够明显的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因为我们接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享受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水平,体会了比以前更开放的观念和视野。所以我们更应该自信的坚定这条正确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第一,坚定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从而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坚定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毛泽东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三,坚定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础性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开创性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回答发展的重大问,是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逻辑严谨,体系完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通过每一届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而与时俱进的更新,并不断更加实践的变化指导中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坚定理论是正确的,自信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首先,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社会制度的本质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作用;我国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优越性,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这是制度的优势。其次,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阶段性原则的有机统一。最后,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需要通过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制度是具体如何实践目标的具体要求,如果制度构建的好,并且执行的好,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等一定能走的更加坚定。现在我国虽然有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们应该自信,在国家进步的过程中一定能不断改进现有的不足,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7、如何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读后感

国外基础教育的课程是重应用、重实践、重创新、重生活知识、重职业技能;我国的课程是重书本、重理论、重积累、重抽象知识、重应试技能。国外的教育注重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人生;我国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应试、了解书本、了解社会等级、了解生存竞争。

其中一篇讲到<东西方考试的标准>从考试来看,东西方一样有评分标准,区别在于,中国的评分标准非常细节化,答题注重综合,答的越全面越好,强调的是横向展开;西方人注重分析,逻辑性强、观点鲜明、文字简明扼要,强调纵向深入。

西方国家的评分标准一般是:掌握了老师教的、书本上有的基本知识,表明用功了,可以给及格,但要得及格以上的成绩则必须有创见—提出新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相比中国考试,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是考察学生掌握书本现成知识的能力。中国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就是积累、模仿、学习已成定论的东西,学生只要能够完整地复述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就能够得满分,得高分并不是取决于自我发挥得如何,而是仿效别人的结论是否不差分毫。

在国外,考试只是一个学习效果的检测工具。然而在国内,考试主要是作为筛选工具,分数不上录取线,就意味着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淘汰。

鉴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背景上的差异,我们很难说东西方人在考试评价标准上孰优孰劣,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国外教育的长处学到手,同时改进我们自己教育的缺陷。

8、中国为什么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守正创新,走出自己的道路并树立“四个自信”?

中国为什么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守正创新,走出自己约道路并树立“四个白信”?

9、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自信”

一是继续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在提升科学发展新境界中不断增强自信。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而要真正做到进一步解放思想,就要坚持以学习为基础,按照十八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即用即学,学以致用,也要系统规划,广泛涉猎各类知识,准确把握发展规律,努力在学习中开阔视野、要以实践为导向,深刻认识和领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在群众中挖掘思想解放的源头活水,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是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这就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层面整体谋划,加快由单兵突击向全面系统转变,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
三是进一步提高凝聚力量的本领,在升华共识、注入发展新动力中不断提升自信。凝聚力量,实质上就是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多样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条件下,在更加广泛、更加深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条件下,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上,在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问题上,在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问题上,同时
也要在党和国家令行禁止、反腐倡廉的各项重大问题上,努力做到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在此基础上,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广泛地团结起来,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不断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制度,以实施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是进一步激发和抵砺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意志,在实干兴邦中不断提升自信。"攻坚克难,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对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多方面问题的复杂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清醒认识我们在这一阶段多方面任务的复杂性。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和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发展生产力,又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
具体而言,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