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全球化 » 全球化侵蚀中国文化内涵
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宁波外贸网站制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驿全球购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侵蚀中国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 2021-02-26 12:57:40

1、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中国文化似乎处于从没有过的质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传统文化生存艰难。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历史在演变,食物在变化,理论由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他者的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中国首先将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
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国际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
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3、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BKDS200203006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建设

这是篇论文 自己去看一下吧 小木虫的资源

4、求“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案例!急~~~

(一)国加入WTO并开始进入了国际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融入国际大家庭,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对普通百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选择等方面,影响也是深刻的。人们既有兴奋和欢乐,也有无奈和痛苦,需要经历碰撞、调适和整合的过程。

环视宇内,全球化已势不可挡,全球人士无处遁逃,中国文化亦然。有人认为,在国外种种具有潮流很前卫的思想进来后,中国的很多文化变得不堪一击,中国好的文化都流到国外,被别人所用,而国外的不良现象都流到了中国,而中国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有人则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冲突是中国文化安全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中国文化安全发展的核心,这三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统一的有机体。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首先将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国际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首先我觉的是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从现在新青年崇尚西方节日这一个现象看,虽然08年起,我国已经做了节日的调整,但这也是从中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胁。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也密切了中国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我国文化能不能从中崛起也是个问题,现在的少年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都有类似于反叛的心理,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对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这时有外来文化的填补,这不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经济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础,如果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对任何国家都产生冲击,毕竟经济的接触也必定会产生文化接触。
因此,中国文化如何直面“全球化”,被搬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我认为,首先应当借鉴历史,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调整心态,稳健应对,从容不迫。再加上政府发挥职责,积极引导,责无旁贷。

未来“全球化”局面下的文化,应当是“和合”文化而非“同一”文化;文化背后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所以,将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人人奋发图强,仍然是当今中国的主基调。

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文化带来了竞争的意识,开阔了人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带来了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比如: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是这样。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国外先进的理念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因素,甚至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拜金主义者、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国的青少年影响较大,我们必须要加以批判,区别对待。

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 国的影响:“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具有了新的意义,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 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是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吸引外资。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消极不利的一面,也是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2.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3. 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4. 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在这一艰难的实践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适度保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条件地参加经济全球化。3.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4. 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促进经济区域化。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是不可逃避的。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是要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手段,来达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7、谈一谈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谈一谈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弘扬传统文化,就回要秉承以下的做事原答则。
首先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祖先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让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做好申遗工作把我们的文化遗产烙上中国的印记。
其次,弘扬传统文化,就应该让人民大众都了解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让我们新一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传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学生青年中继承下来。
还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有很大的区别,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要保存和发扬下去,让世界全球了解多样化的中国文化。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传统文化,去继承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责任感和历史感,让我们去传承自己的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让这一使命成为我们青年人的光辉使命。

8、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中国文化似乎处于从没有过的质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传统文化生存艰难。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历史在演变,食物在变化,理论由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他者的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9、求西方节日及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时下流行过“洋节”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 大学生过“洋节”,到底为哪般? -------------------------------------------------------------------------------- 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节日最大卖点似乎是以吃为主,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还是吃,生猛海鲜,海味山珍。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虽然对学校餐厅的饭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还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的。因此,有天天过年的感觉。可是生活当中,工作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交际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就想找个机会大家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青睐。 其二,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鲜的东西,渴望刺激的东西,“洋节”在学校里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光棍节,大家凑到一块,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有的男光棍请女光棍吃饭,唱KTV,或者到避风塘,去聊上一晚上,参加派对舞会,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人觉得新鲜中带有刺激。万圣节,大家给自己戴上可爱的面具,做自己平时也许不敢做的事,说自己平时也许不敢说的话,吃可口的南瓜饼。 其三,有些洋节,过起来很有人情味。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给母亲买一条围巾,买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给父亲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给家里买一块精致的桌布……礼轻情义重。 也许,大学生过洋节并不是坏事,但关键是大家不要只顾着过洋节,而忘了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应该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文化氛围。 ================================================= 如何看待“过洋节”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小红帽”,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院2005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飘的圣人说:“这位老爷爷是圣诞老人!”这件事对他影响挺大,联想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圣诞节,更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搞各种各样的圣诞活动,更促使他思考。“我们也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期望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说,“只是督促国人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适。” 学者网友看法不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认为,圣诞节等洋节日的盛行发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渗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过洋节往往是个体身份建构的手段。因为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过洋节日可能被贴上有品位、时尚、时髦等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截至昨晚9时40分,某网上共有17334人参与调查,反对过圣诞节认为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的人占53.8%,赞同认为民众只是找机会轻松,并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脑的人占29.68%,无所谓的人占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