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2013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2013

發布時間: 2023-06-19 23:49:19

1、我國2013年對外貿易現狀如何?

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從國際看,隨著各國宏觀政策力度加大,歐債危機略有緩和,美國經濟復甦態勢趨於穩定,市場信心和發展預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可能有所改善。但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削弱經濟增長潛力,刺激經濟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較多,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需要持續緊縮財政,企業對新興產業的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寬松貨幣政策無法根本扭轉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制約,經濟增長動力仍較疲弱。一些新興經濟體依賴能源資源出口、國際收支失衡等問題逐漸暴露,發展面臨的風險上升,經濟增速也在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低於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貿易量增長4.5%,明顯低於危機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
歐債危機既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制度危機,更是歐元區外圍國家的競爭力危機。隨著歐洲穩定機制啟動和銀行業聯盟構想開始落實,歐元區制度設計的薄弱環節正在逐步加強,但外圍國家不僅財政缺口大,而且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提高競爭力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其間若經濟、政治形勢惡化超出預期,可能在金融市場引起新的波動。2013年,歐元區外圍國家融資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國家面臨大選,對歐洲金融市場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美國財政懸崖涉及金額約佔GDP的4%,若處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經濟重返衰退。
三是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盪。
近期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均採取了量化寬松政策,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經濟,可能引發各國貨幣匯率頻繁大幅波動,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沖擊全球金融穩定。美國、俄羅斯等糧食主產地遭受重大乾旱,導致全球小麥、玉米減產,中東地緣政治持續緊張極易沖擊石油供應,加上全球貨幣政策寬松,投機資本湧入商品市場炒作牟利,農產品和能源價格面臨較大上漲壓力。
四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
在經濟復甦沒有明顯起色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對外採取部分關閉國內市場的辦法,扶持本土產業,阻礙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世貿組織監測,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員共採取182項新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全球進口額的0.9%,且限制措施應對危機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國產業復興的一面上升,影響更為深遠。一些國家對新興產業領域的跨國投資態度保守,想方設法加以限制。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國家經貿政策甚至出現「去全球化」的危險傾向。
從國內看,隨著一系列擴內需、穩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並發揮成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黨的十八大將進一步激發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有利於繼續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普遍預計,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快於2012年。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穩固,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
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將對2013年中國外貿發展形成較大壓力,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
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截至2012年9月,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低於50的榮枯線;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貿易進口累計僅增長1%,表明未來一段時間出口難有大的反彈。商務部對國內1900餘家外貿重點聯系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9月,企業出口利潤指數已連續5個月低於100的臨界點。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
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貿易預警(World Trade Alert)」項目監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40%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針對中國。隨著中國出口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興產業升級,國外對中國新興產業出口的限制明顯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國外貿易救濟調查55起,增長38%,涉案金額243億美元,增長近8倍。太陽能光伏電池在多個海外市場遭遇貿易摩擦,出口嚴重受阻。
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
近年來,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2008-2011年,製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4.5%,製造業農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長15%。隨著周邊國家工業化發展加快,部分對成本較為敏感的產業和產品訂單出現向周邊國家轉移跡象。2012年前7個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歐、日市場份額比上年分別下降2.1、1.4和2.7個百分點,流失份額主要被周邊低成本國家擠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時,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出口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
應當看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貨物貿易發展最快的十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超過20%。2011年出口額佔全球比重10.4%,連續三年居全球之首;進口額佔9.5%,連續三年全球第二。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可能難以再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針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應繼續著力於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一方面,立足當前,密切跟蹤形勢變化,確保已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幫助企業克服訂單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難,努力將外部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穩定外貿增長。另一方面,著眼長遠,充分利用市場環境趨緊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增強外貿長遠發展後勁。同時,完善進口政策,搭建更多進口促進平台,積極擴大國內短缺的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以及部分供應偏緊商品的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2、有哪位大俠能告訴我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數據可以在哪裡查得到?

我也找了很久沒找到,好像可以找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裡面有最近十幾年進出口數據,你在找中國GDP或GNP自己算吧。我的畢業論文就是自己算了,,百度文獻還有什麼豆丁應該有,,

3、中國統計年鑒資料庫是根據什麼調查

《重慶統計年鑒—2013》是由重慶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編纂、中國統計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的一部全面記錄重慶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情況的大型資料性年刊。本書收錄了重慶市歷史重要年份和2012年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統計數據,以及各區縣(自治縣)主要統計資料。全書共二十二章,包括1.綜合;2.國民經濟核算;3.人口與就業;4.固定資產投資;5.能源消費;6.財政;7.人民生活與物價;8.城鎮建設;9.資源和環境;10.要素市場;;.農業和農村經濟;12.工業;13.建築業;14.運輸和郵電;15.國內貿易;16.對外經濟貿易和旅遊業;17.金融業;18.教育、科技和文化業;19.衛生、體育和其他社會活動;20.區縣;21.三峽工程重慶庫區;22.基本單位名錄庫。同時附錄一個篇章:全國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主要統計資料。每章前設《簡要說明》,介紹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和資料來源,章末附有《主要統計指標解釋》。本年鑒統計資料:大部分來自統計年報,部分來自抽樣調查。本年鑒所使用的度量衡單位均採用國際統一標准計量單位;各種分類標准均採用國家統一分類標准。本年鑒部分數據的合計數或相對數,由於計量單位取捨不同而產生的計算誤差未作機械調整。本年鑒各表的部分指標註解位於該表下方或最後一張續表的下方。符號使用說明:年鑒各表中的「空格」表示該項統計指標數據不足本表最小單位數、數據不詳或無該項數據;「#」表示其中的主要項。本年鑒在編輯、翻譯過程中得到諸多單位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限於我們的水平,加之時間倉促,各界人士在使用資料時如發現錯誤和不足,懇請提出批評指正。

4、統計年鑒包括哪些內容

國家統計局編印的一種資料性年刊,全面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正常年度每年一刊,刊名為《****年中國統計年鑒》,收錄當年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經濟和社會各方面大量的統計數據,以及歷史重要年份和近二十年的全國主要統計數據,由國家統計局每年出版發行,是我國最全面、最具權威性的綜合統計年鑒。該文獻同時有中英文版及電子光碟版出版。
年鑒正文內容一般分為20餘個篇章,於不同年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情況略有調整。如:1、行政區劃和自然資源;2、綜合;3、國民經濟核算;4、人口;5、就業人員和職工工資;6、固定資產投資;7、能源;8、財政;9、價格指數;10、人民生活;11、城市概況;12、環境保護;13、農業;14、工業;15、建築業;16、運輸和郵電;17、國內貿易;18、對外經濟貿易;19、旅遊;20、金融業;21、教育和科技;22、文化、體育和衛生;23、其他社會活動;24、香港特別行政區主要社會經濟指標;25、澳門特別行政區主要社會經濟指標;等。同時附錄兩個篇章:台灣省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和我國經濟、社會統計指標同世界主要國家比較。為方便讀者使用,各篇章前設有《簡要說明》,對該篇章的主要內容、資料來源、統計范圍、統計方法以及歷史變動情況予以簡要概述,篇末附有《主要統計指標解釋》。

5、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第一章 蓬勃發展的加工貿易

第三節 加工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腳步加快。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我國承接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某些中等技術產業,發展了「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等產業的加工貿易,擴大了出口,增強了我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快了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進程,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現在,加工貿易涉及到我國絕大部分產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繁榮、推動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已佔據半壁江山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額只有206.01億美元,1988年達到1,027.84億美元,1998年達到3,239.49億美元,1999年達到3,606.49億美元,2000年1-6月底,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66億美元,已佔國民經濟總量的20%左右。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亦不斷優化,初級產品的比重從1979年的53.6%、下降到1999年的13%,而同期內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則從46.4%上升至87%。

同時,吸收外資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到2000年6月底,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1,914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6,382.31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250.18億美元。2000年1-6月底,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101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241.70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71.67億美元,高度重視對外經濟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表1-1:

1980-199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80 381.4 181.2 200.2
1981 440.2 220.1 220.1
1982 416.2 223.2 192.8
1983 436.1 222.2 213.9
1984 535.5 261.4 274.1
1985 696 273.5 422.5
1986 738.4 309.4 429
1987 826.5 394.4 432.1
1988 1028 475.2 552.8
1989 1116.8 525.4 591.4
1990 1154.4 620.9 533.5
1991 1356.3 718.4 637.9
1992 1655.3 849.4 805.9
1993 1957.1 917.6 1039.5
1994 2367.3 1210.4 1156.9
1995 2808.5 1487.7 1320.8
1996 2899 1510.7 1388.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998 3239.3 1837.6 1401.7
1999 3606.5 1949.3 1658.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1 :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二)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增強。從新中國建立到70年代後半期這一較長的歷史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或半封閉發展模式,對外貿易做為游離於國民經濟其它部門之外的國家特殊壟斷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僅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舞台。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 兩個市場」,已成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產長,實現趕超型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條件。特別是在當代世界經濟、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互通有無」的局限,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要素。

90年代後半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因面臨國內有效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許多產品大量庫存積壓,同時又由於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相對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首先是出口貿易,成為各級政府、工業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優先選擇。外經貿體制改革釋放出巨大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跳躍發展,使其增長速度超前於近20年來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

表1-2:

我國歷年GDP與對外貿易出口額比較

GDP(億元) 外貿出口(億美元)
1980 4517.8 181.2
1981 4862.4 220.1
1982 5294.7 223.2
1983 5934.5 222.2
1984 7171 261.4
1985 8964.4 273.5
1986 10202.2 309.4
1987 11962.5 394.4
1988 14928.3 475.2
1989 16909.2 525.4
1990 18547.9 620.9
1991 21617.8 718.4
1992 26638.1 849.4
1993 34634.4 917.6
1994 46759.4 1210.4
1995 58478.1 1487.7
1996 67884.6 1510.7
1997 74462.6 1827.9
1998 79395.7 1837.6
1999 82054 1949.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對外開放政策後,加工貿易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首次過半。1999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1.1%。

據統計,1986年,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占我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8.2%與15.6%,而1996年則已佔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並一直保持較高比例。自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超過50%後,1997年佔52.2%,1998年佔53.4%,1999年佔51.1%。1999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1,108.7億美元和735.9億美元,是1986年年56.2億美元和67.0億美元的20倍和11倍。

表1-3:

加工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額比照表

年份 對外貿易
進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出口額 比重 來料加工 進料加工
1980 381.4 16.66 4.4 13.3 3.36
1981 440.2 24.84 5.6 19.48 5.36
1982 416.2 35.22 8.3 23.69 11.53
1983 436.1 42.15 9.5 29.16 12.99
1984 535.5 58.41 10.8 43.82 14.59
1985 696 75.42 10.7 52.81 22.61
1986 738.4 123.22 16.6 79.86 43.36
1987 826.5 191.85 23.2 116.71 75.14
1988 1028 288.51 28 161.58 126.93
1989 1116.8 361.61 32.3 169.12 192.49
1990 1154.4 441.91 38.2 191.78 250.13
1991 1356.3 574.87 42.2 238.59 336.28
1992 1655.3 711.56 42.9 279.43 432.13
1993 1957.1 806.17 41.2 289.29 516.88
1994 2367.3 1045.46 44.2 332.74 712.72
1995 2808.5 1320.8 47 368.95 951.85
1996 2899 1465 50.6 420 1045
1997 3251.6 1698.1 52.2 502 1195
1998 3239.3 1730.4 53.4 506 1224.4
1999 3606.5 1844.6 51.1 593.3 1251.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圖1-3: 我國加工貿易額所佔對外貿易額的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表1-4:

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與增值率

單位:億美元

對外貿易
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出口額 對外貿易
進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口額 進出口
差額 增值率
1980 181.2 6.56 200.2 10.1 -3.54 -
1985 273.5 34.15 422.5 41.27 -7.12 -
1990 620.9 254.2 533.5 187.57 66.63 10.96
1995 1487.8 737 1320.8 583.7 153.3 13.42
1996 1510.5 843.4 1388.3 622.7 220.7 35.4
1997 1827 996 1423.7 702.1 293.9 41.9
1998 1839.3 1044.7 1402.4 685.7 359 52.4
1999 1949.3 1108.7 1657.1 735.9 372.8 50.7

注1:進出口差額=出口—進口;

2:增值率=(出口/進口)—1。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圖1-5:

加工貿易進出口比較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1986年-1997年間,我國外貿出口增加了1,517.6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增加額為939.8億美元,對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61.9%。1997年,我國進入世界第十大貿易體,加工貿易功不可沒。

1998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貿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響。從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一般貿易出口比加工貿易出口下降幅度要大。 2000年1-6月底,我國一般貿易出口491億美元,出口凈增168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625億美元,出口凈增140億美元。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口431億美元,一般貿易進口444億美元。

二、有效利用國際市場需求,帶動國內經濟配套發展

(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近年來,加工貿易在開拓國際市場、利用海外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為293.9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2.98億美元,佔1997年我國凈出口增量 281億美元的約 1/4.拉動 GDP增長約 0.84個百分點。2000年1-6月,加工貿易凈出口194億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的66%。今後,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仍將會對即期的經濟增長繼續發揮與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動作用。

隨著外商投資企業的增加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環節不斷拓展,僅用靜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當期出口/當期進口-1)做為參考,增值系數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由1988-1990年間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6月份則達45%,表明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大大提高。

(二)推動了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加工貿易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配套發展。由於加工技術和國內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貿易最初涉及的國內加工裝配業務,技術比較簡單。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追加投資開辦產品配套廠或車間,實現產品配件和工藝的配套成龍,提高了產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產比例。以家電、辦公設備加工貿易項目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屬於境內加工貿易配套產品。理光公司復印機本地化程度較高,國內為其配套的工廠達80家,配套廠配件產品占其復印機的68%。

另外,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中,附加值高的產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對國內配套需求的帶動作用也明顯增強。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一直大於進口,且出口與進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的逐年增加直接反映了進料加工出口帶動的內需量(包括國內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產所需原材料、零中件外的其它生產消費)的迅速擴大。1990年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總計為6.27億美元,到1995年為47.68億美元,1997年躍升為147.68億美元,1998年187.46億美元,1999年達188.78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據初步測算,減去材料加工企業的利潤(約為其內需量的5%)和企業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產消費(指工資、水電氣、約為其內需量的10%),則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實際使用的國內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價值:1990年約為5.3億美元,1995年約為40億美元,1997年125.5億美元,1999年為160.46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

表1-5: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
總值 進料
出口 進料
進口 進出口
差額 內需率 國內
配套值
1990 121.09 63.68 57.41 6.27 10.92 5.3
1991 190.22 98.79 91.43 7.36 8.05 6.26
1992 277.25 144.46 132.79 11.67 8.79 9.92
1995 735.86 391.77 344.09 47.68 13.86 40.53
1996 863.52 485.95 377.57 108.38 28.7 92.12
1997 1005.61 576.63 428.98 147.65 34.42 125.5
1998 1051.3 619.6 432.1 187.5 43.4 159.4
1999 1094.44 641.61 452.83 188.78 41.7 160.5

注1:內需率=(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進料進口值

2:國內配套值=(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利潤—非原材料成本

利潤=(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5%

非原材料成本=(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10%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圖1-6: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值曲線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三、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

由於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破,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產業升級與轉移步伐加快,發達國家正在將大量成熟的中間性技術乃至某些高新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政府審時度勢,通過完善加工貿易政策,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大大加快了我國總體產業升級以至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我國發展加工貿易最初是以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開始的,這適應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大的狀況。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但與十幾年前相比,產品的規格和品質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加工貿易出口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反映了利用外資和加工貿易對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製造業、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已從以紡織、輕工製成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產品出口為主。1993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62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的36.6%;1999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528.5億美元,是1993年的3.6倍;2000年1-6月,我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達351.6億美元,相當於1993年全年的2.2倍,占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值625億美元的56.3%。

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提高了我國工業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振興了民族工業。如今,在全球3700架正在飛行的波音飛機上都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表明我國航空工業已經具備能力成為一流的供應商。

四、加工貿易是利用外資的重要內容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貿易和投資是連成一體、不可分割的。應當看到,在我國加工貿易已不僅僅是一種貿易行為,更重要的是它與利用外資相聯系,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定加工貿易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擴大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正確的,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分析,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為745.39億美元和526.73億美元,佔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的67.2%和71.6%。1999年,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已佔全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的72.9%,比1998年增長8.32%。另外,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國有企業或個體企業等內資企業的來料加工主要是由外資經營管理的。因此從總體上看,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分別約佔全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的90% 左右。

表1-6: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值 出口總值 進口總值 進出口差額 增值率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1990 127.02 28.75 66.81 26.28 60.21 32.1 6.6 9.9 10.96
1991 202.35 35.2 105 32.35 97.35 38.9 7.65 10.3 7.86
1992 294.88 41.44 153.4 38.72 141.48 44.9 11.92 14.8 8.43
1995 791.18 59.91 420.47 57.05 370.71 63.5 49.76 32.5 13.42
1996 945.74 64.51 638.07 62.94 414.93 66.6 115.88 52.5 27.93
1997 1114.89 65.66 315.9 64.06 476.82 67.9 161.25 54.9 33.82
1998 1174.38 67.87 691.81 66.22 482.57 70.4 209.24 58.3 43.36
1999 1272.12 68.95 745.39 67.23 526.73 71.5 218.66 58.7 41.52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注1:比重系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的比重

2: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

圖1-7: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歷史數據的分析證實,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與外商直接投資額呈同步增長的線性關系。加工貿易的發展既是我國吸收外資取得重大成就的體現,也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和內容。

五、增加就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我國的加工貿易項目多數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在我國開展加工貿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比較便宜。通過開展加工貿易,不僅使當地的大量勞動力得到安排,而且還從內地接收了許多勞動力,為穩定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全國約有14萬家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從業人員達3,000多萬人。

開展加工貿易20年來,加工貿易企業為我國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外向型人才和技術管理人員。通過加工貿易,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素質,豐富了企業管理經驗。尤其是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業務,把原來的很多青年農民,培養成了具備生產經營能力的工人,他們回鄉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穩定香港經濟

加工貿易凈出口是近年我國進出口順差的重要來源,1996年進出口順差全部來自加工貿易,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294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72.9%;1998年加工貿易凈出口達359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82.2%;1999年加工貿易凈出口372.8億美元,是進出口順差總額291.2億美元的128%。

在未來新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後,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就業矛盾也更加突出,客觀上需要通過加工貿易來做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由於目前對港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24.8%,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以加工貿易為主導,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也關繫到香港的穩定與繁榮。

綜觀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可以預見,以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為背景的加工貿易在我國仍將繼續發展。

參考http://www.cbg.org.cn/cbg/cbgyj/jgmy/jgmy-di0103.html

6、2013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是多少

2013年我國實現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
雖然沒有完成2013年初定下8%的外貿增長目標,但這一數據仍比2012年提高1.4個百分點。

2012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僅為6.2%,也低於當年年初確定的10%目標

盡管連續兩年沒有達到預期增速,但是2013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了4萬億美元的關口。其中,出口增長7.9%;進口增長7.3%;貿易順差1.61萬億人民幣(2597.5億美元)。

目前美國全年外貿數據尚未公布,不過,按照2013年前11個月的數字推算,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進出口第一大國。根據公開數據,2013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已經超過美國公布數據1920億美元,同比增長速度也高出美國7個百分點。從美國方面剛剛發布的11月份的數據來看,其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速度還不到1%。

進出口總值超4萬億美元標志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再上一個新的台階,不過,鄭躍聲提醒,在不斷擴大外貿發展的同時,要更多地把精力轉移到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上。

7、中國2013年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多少

去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為46%,前些年甚至高達60%,但並不等於經濟風險度;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高外貿依存度和高外貿增速將成為常態。 沈丹陽在今日舉辦的「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報告會上作主旨演講時指出,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測算,去年外貿依存度大概為46%(去年GDP為56.88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5.8萬億元)。而前些年中國外貿依存度達到60%,因此引發了一些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