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四個月的外貿歷程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四個月的外貿歷程

發布時間: 2023-06-19 19:25:47

1、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准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後,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1)四個月的外貿歷程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2、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表1-1-1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表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

3、新中國成立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從哪個時期開始的

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外貿易領域從貨物到服務不斷拓展,規模從小到大不斷擴大,質量從低到高不斷提升。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奮斗,今天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以貿易大國的英姿屹立於世界經濟舞台。
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
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兩次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社會主義獨立自主的對外貿易體系。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作為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與此相適應,中國的對外貿易體制,也經歷了形成發展與改革創新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
一、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體制
1949-1978年,根據我國國情並借鑒原蘇聯經驗,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外貿經營管理體制,國家集外貿經營、管理於一體,統負盈虧。具體來說,根據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取保護貿易政策」的規定,我國確定了「獨立自主、集中統一」的外貿工作原則和方針。1950年12月,政務院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貿易部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基礎。1957年對私營進出口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的進出口業務全部由國營外貿專業公司壟斷經營,結束了不同所有制企業並存經營的對外貿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政企合一的外貿體制。進出口嚴格按照國家計劃進行,出口實行收購制,進口實行撥交制,盈虧由國家統負。「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外貿易受到了嚴重干擾和沖擊,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都被視為「管、卡、壓」,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總體上,進出口貿易仍然在國家的集中安排下,繼續根據國家計劃的要求進行。
二、充滿活力的自由競爭體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化,原有外貿體制也發生了重大改革。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外貿體制改革的著力點,主要是從政府直接管理向間接調控過渡,由指令性計劃為主向市場調節為主轉變,國家逐步開始運用價格、匯率、利率、退稅、出口信貸等經濟手段調控對外貿易。20世紀90年代後,將外貿體制改革與調整匯率和關稅等配套進行,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官方匯率與市場浮動匯率並軌。外貿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外經貿協調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貿宏觀調控體系的同時,對原有高度集中的經營體制也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是對國有外貿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貿總公司的出口收匯、上繳外匯和經濟效益指標;各專業外貿進出口總公司與大部分省市外貿專業分公司脫鉤;取消對出口的財政補貼,大力推行外貿企業自負盈虧。實行以大類商品區分的全國統一的外匯留成比例辦法,為企業平等競爭創造條件;對國有外貿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系統調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規,按世貿規則建立了新《外貿法》、《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及配套部門規章的三級法律框架體系,使貨物進出口管理實現了法律化和規范化;降低了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實行國民待遇原則等等。我國外貿體制在更加開放穩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進程中不斷完善,日臻成熟。
經過30年的改革,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宏觀管理逐步走上以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為主的軌道;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貿政策的統一性和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涉外法規日益健全;外貿中介服務體系開始形成;外貿經營的領域和渠道進一步拓寬,總體效益和競爭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國60年對外貿易的偉大成就
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克服困難,不斷向前發展,在改革開放中全面振興。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經濟總體上處於封閉狀態,進出口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僅11.35億美元,1960年38.09億美元,1970年45.86億美元,到1977年發展到148.04億美元,28年對外貿易額增長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長9.9%。
1978年以後,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了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31年增長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長18.1%,平均增速比改革開放前28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
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成功應對各種挑戰,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2001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再破2萬億美元大關,2008年達到25616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7年進出口總值合計10.5萬億美元,占我國60年進出口總值的71%以上。
我國從小額逆差轉變為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發展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於各年的進出口規模較小,各年的貿易差額也較小,其中新中國成立的頭6年全部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後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隨著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和出口競爭力顯著增強,相應的順差大幅增加。1995年貿易順差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一舉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貨物貿易的大額順差導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了長期順差狀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六十年來,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佔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9%,到2008年達到8%以上。其中,我國的出口總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經過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後排名直線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穩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加工生產基地。

4、高分答謝:外貿業務員的成長歷程是什麼樣的?

先找一個師傅,跟著他跑一跑,熟悉一下業務。主要學識產品知識,談判知識,簽約知識等。等熟悉了業務,自己跑就是了。

5、一個完全的外貿小白怎麼開始做外貿生意,本人英語才4級,沒怎麼接觸過外貿行業,請高人指點指點,先謝謝了

外貿業務員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外貿流程、函電方面的知識,以及足夠的英語水平,然後,作為新手,必須全力學習行業產品的知識,即主要經營的產品方面的內容,此為重中之重!
總的來說,外貿業務員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以後會遇到相當的工作壓力,前期必須做好足夠的心理准備,包括學習基本的產品知識過程中,會相當辛苦。
做外貿業務員的關鍵不是英語有多好,流程理論知識學得有多棒,而是肯吃苦,肯學習,熟悉行業內的知識,細心全面,責任心強,能承受壓力等,簡單地說就是更加註重個人的工作素質和全面的職業素養。
所以你如果有意外貿業務員的工作,前期可以找外貿公司或工廠,通過一兩年的實際工作的積累。

6、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哪幾個歷程?(簡要概況每個歷程的發展情況&h…

~按照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原則,可以把整個貿易模式的發展歷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產業間貿易階段、產業內貿易階段和產品內分工貿易階段。縱觀已有文獻,有關貿易類型的討論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是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仍然存在擴張空間,特別是隨著垂直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生產網路的形成,產品內分工貿易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貿易模式出現在經濟學家的視野中,大家對其認識還比較模糊,與其相關的理論探討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廓清貿易類型的發展歷程及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所表現出的不同特質,對於從更深層次上理解貿易理論並指導現實世界貿易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將重點從產業問貿易、產業內貿易和產品內分工貿易三個層面探討貿易模式的發展歷程,分析現有研究的不足,並著重就產品內分工模式下出現的最新貿易類型測算方式進行探討,最後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高手們,幫幫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