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外貿外資重要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外貿外資重要

發布時間: 2022-11-27 15:47:14

1、「外貿、外資、外匯、外債、外援」如何協調發展

外貿、外資、外匯、外債、外援這「五外」協調發展,是推進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關於「五外」和諧新戰略。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在第十二篇「互利共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指出,「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這個要求非常切合實際,抓住了目前我國對外開放的關鍵所在。怎樣把這一精神貫徹好落實好?本文從外貿、外資、外匯、外債、外援這「五外」及其相互關繫上談幾點建議。1.關於外貿與對外投資的關系。從歷史上考察,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依靠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這「兩條腿」走向世界的。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揭示了這條路徑。現在看來,社會主義國家走向世界主要也要依靠這兩條腿。當然,這兩條腿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各有不同的作用方式,但二者必須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則是相同的。在這個方面,我國目前存在突出的問題,即所謂外貿是「長腿」,而外向投資則是「短腿」,二者嚴重失衡。200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額已超過2.2萬億美元,而外向投資不足2500億美元,相當於前者的大約九分之一,二者相差懸殊。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原因並不是沒有錢,而在於對外投資結構嚴重失衡,把大量資本投向了美國的國債和企業債券,僅把很少的資本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綠地投資)。因此,我國走向世界只能主要依靠對外貿易,使外貿依存度畸高。由於對外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高,占據了較多的國際市場份額,招致了一些國家的反傾銷,反補貼。2008年爆發的危機,雖然冠名金融危機,但對中國金融業的沖擊並不大,卻更嚴重地沖擊中國的對外貿易,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如果中國的外向型投資多一些,在國外設立更多的企業,在當地生產和銷售,不經過外貿出口這個環節,那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可見,加快外向投資,在當地生產和銷售,繞開外貿這個環節,將更有利於中國走出去。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走向世界主要依靠外向投資。它們的海外公司銷售額大約相當於其出口額的三倍至五倍。那裡的今天將是中國的明天,今天的中國必須加快外向投資的步伐,力爭使外貿與對外投資這兩條腿平衡、協調起來。2.關於外貿與外匯的關系。這里說的外匯問題,包括外匯規模和結構、人民幣匯率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外貿和外資;反過來,外貿、外資又直接或間接地反作用於這些外匯問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爭論的問題是人民幣貶值問題,而目前這次金融危機中引發的問題則恰恰相反,是人民幣升值問題。不論貶值,還是升值,都不是孤立的問題。我國資本項目與經常項目長時期的大量順差,使國家的外匯儲備達到了震驚世界的規模,且還在繼續增加。據統計,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2.6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這筆巨大的財富當然是億萬中國勞動者創造的。但是,美國的某些人並不這樣看,而把它視為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使人民幣幣值低20%-40%,使中國外貿長期出現大量順差所形成的。所以,他們再三向中國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中美之間的匯率爭論向我們警示,外貿順差並不一定越大越好,外匯儲備並不一定越多越好,外貿依存度並不一定越高越好,它們總有一個適宜的「度」。這個「度」就是外貿、外資、外匯三者的結合部或交匯點。如果超越這個度,可能出現負效應,引發一些不平衡。因此,應盡力尋找這個「度」。尋找這個「度」將是我國學術界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3.關於外貿、外資與外援的關系。過去,我國的對外援助單獨進行,並不與外貿、外資結合起來,可以說三者各自獨立,互不相干。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將三者掛鉤,成為一體。這就將無償援助與有償貿易結合起來,將輸血變成造血,既增強了受援國發展經濟的能力,又促進了中國外貿、外向投資的發展,達到「雙贏」。這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協調問題。外貿、外資、外援分別由不同行政部門管理,又有不少企業參與其中,由於協調不夠,常有梗阻問題。當然也有一些國外的第三者的干擾問題。我國的金融、保險等企業「走出去」滯後,人民幣國際化也剛起步,這些往往使雙方的結算、保險等方面產生許多困難。這就要求加快金融、保險等行業走向世界的步伐。4.關於外貿、外資、外匯與外債的關系。根據傳統的國際金融理論,後進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時,必然會遇到「雙缺口」問題,即資本缺口、外匯缺口。為解決這兩個缺口問題,必須大舉向國外借債,成為債台高築者。這個問題在我國不僅沒有發生,而且還把大量的剩餘資本輸出國外,或投入國際金融組織。這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大奇跡。它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國際金融理論,創立了新型的國際金融理論,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為什麼會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整個過程中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非常成功。我國實際使用的外資額截至2009年已達11416.2億美元。當然,我國對外貿易長時期的大量順差,積累了不少外匯,也減輕了向國外舉債的壓力。外債也是一種利用外資的形式。它有獨特的優勢。只要在合理的規模和水平之內,並不會出現大問題。外債的適宜規模多大,主要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規模、國家的貿易收入、非貿易外匯收入以及外商投資等因素。換言之,它取決於「五外」的關系。總之,「五外」之間,既有統一性,又有矛盾性。它們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些關系,力爭使「五外」和諧發展,達到互利共贏。

2、分析利用外資的重要作用

從社會主義國家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來看,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資,一般可以發揮以下作用:

1、補充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

2、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經驗,培養國內科技人才,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

3、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建設和落後地區、部門的開發,克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4、促進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改善;

5、促進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和出口貿易的增長;

6、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國民收入。



(2)外貿外資重要擴展資料

我國利用外資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

1、間接吸收國外資金 (即借用國外資金) ,主要包括: 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銀行提供的出口信貸 (包括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 ,中國銀行對外籌集的現匯資金,對外發行債券,租賃信貸,以及地方、部門直接借入的僑資和外資等。但不包括使用國家外匯的現匯和記帳外匯。

2、直接吸收國外投資,主要包括:外資獨資經營、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合作勘探開發、補償貿易和加工裝配等。

3、國外的無償支援。主要包括: 外國政府的賠償和饋贈,國際組織的贈款和救濟,以及海外僑胞的捐獻等。利用外資的基本建設項目主要有:國家統借統還項目,統借自還項目,自借自還項目和吸收國外直接投資的項目等。

3、引進外資的重要性

一、外資意義

對外開放是我國基本國策。

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利用外資。

二、政策背景

當前,國際投資格局深刻調整,我國利用外資工作面臨新形勢、新特點、新挑戰。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穩外資工作的決策部署,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

三、政策概覽

意見強調,要以激發市場活力、提振投資信心為出發點,以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為重點,以打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外商投資環境為著力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穩定外資規模,優化外資結構。

四、具體意見

意見從深化對外開放、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深化投資便利化改革、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四個方面,部署了加快金融業開放、優化汽車領域外資政策、提升開放平台引資質量、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等二十項具體意見:

深化對外開放方面,意見明確,要支持外商投資新開放領域、加快金融業開放進程、優化汽車領域外資政策、著力營造公平經營環境。

加大投資促進力度方面,意見明確,要優化外商投資企業科技創新服務,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水平、提升開放平台引資質量、支持地方加大對外資的招商引資力度、抓好政策宣傳解讀

深化投資便利化改革方面,意見明確,要降低資金跨境使用成本、提高來華工作便利度、優化外資項目規劃用地審批程序。

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方面,意見明確,要全面貫徹外商投資法、保護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強化監管政策執行規范性、提高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透明度、發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重要作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支持參與標准制定、保障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

4、如何看待外資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現有的海關貿易統計是以貨物是否跨國境為核算基礎的。但是,商品的跨國境流動並不必然等同於商品所有權在不同國家國民之間發生轉移。另外,沒有跨國境的商品交易,商品的所有權也有可能發生國際轉移。以所有權為基礎的貿易統計,恰恰可以彌補以貨物是否跨國境為基礎的海關貿易統計的上述缺陷。我們將不同國家的國民之間的貿易定義為「國民貿易」,相應的統計也稱為「國民貿易統計」。國民貿易統計以商品所有權是否在國民之間進行跨國轉移為核算基礎,首先需要澄清兩個概念。其一,國民的概念。通常認為,一國國民是指取得了一國國籍的人。國民是人的屬性,而不是機構或者物的屬性。機構(比如企業)的國民屬性以其所有者或者其實際控制者的國民屬性來確認。其二,商品所有權的確認。如果擁有商品所有權的是個人,則個人的國民屬性決定了商品所有權的國民屬性;如果擁有商品所有權的是機構,則機構的國民屬性決定商品所有權的國民屬性。因此,如果商品交易伴隨著其所有權在不同國家國民之間轉移,則不論商品是否跨國境,均屬於國民對外貿易,否則屬於國民內部貿易。中國現在並沒有開展國民貿易統計工作,我們僅依據可得數據粗略估計中國近年來的國民貿易狀況。在估算時,我們假定:(1)中國「走出去」的企業還不是很多,對國民貿易的影響較小,且這些企業在海外的經營數據難以獲得,故暫忽略不計;(2)中國國民對外貿易僅指貨物貿易;(3)在華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購買對象僅包括中間投入品;(4)在華外資企業的所有權或實際控制權全部屬於外國國民。我們分別對中國同與世界其它國家之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國民貿易情況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出如下特點。第一,海關統計的中國跨境貿易雖然從1998年到2004年均有三四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是,中國的對外國民貿易卻一直逆差,且逆差規模正在迅速擴大。1998年中國的國民貿易逆差還只有210億美元,但是到了2004年逆差規模已經達到1387億美元之巨。海關統計貿易差額與國民貿易差額之間的差異也從1998年的643億美元擴大了2004年的1706億美元。兩者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不得不讓人驚嘆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力。第二,海關統計的進口與出口都要低於國民貿易的進口和出口,尤其是國民進口要遠遠高於海關統計的進口。估算結果顯示,中國跨國進口規模與中國在國內從外資企業的進口(購買)規模基本相同。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銷售可以理解為外國企業為規避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向中國國民的出口。由此可見,海關統計僅僅衡量中國國民真實進口的一半。顯然,對於外資企業在中國存在較大活動規模的情況下,國民貿易統計相對於海關統計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第三,海關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從1998年的210億美元擴大到2004年的804億美元,從而使中國對外不平衡尤其是對美貿易不平衡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但是,估算結果卻顯示,中美國民貿易卻一直基本平衡,真正屬於中國人的中美貿易順差其實並不存在。此外,中國國民對美國的跨境出口和中國國民在中國境內對美國在華企業的銷售額基本相當,而中國國民從美國的跨境進口低於中國國民在中國境內從美國在華企業購買額。這說明中國國民與美國在華企業之間的交易從總體上要高於中國國民與美國之間的跨境交易。第四,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加工貿易產品,使用了大量從世界其它地區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這種情況將本來是世界其它地區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頭上,從而誇大了中美之間的實際貿易順差。美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沒有識別出中國到美國的出口中到底有多大份額是由中國創造的,另有多大份額是由其它國家創造的。。從數據來源看,估算中美國民貿易是以現有的海關統計為出發點的。因此,加工貿易對海關統計的中美貿易真實性的影響勢必也要影響到我們對中美國民貿易的估計。幸運的是,加工貿易對中美國民貿易差額的影響要大大低於其對海關統計貿易差額的影響,原因在於中國對美國的加工貿易主要是外資企業完成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在中國對美國的加工貿易出口中占據了80%左右的份額,在中國從美國的加工貿易進口中占據了90%左右的份額。而外資企業對美國的貿易是排除在中美國民貿易統計之外的。國民貿易統計與海關統計的差額反映了更多的關於國際貿易的信息,可以作為海關統計一個很好的補充。中國國民貿易與海關統計的跨境貿易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資企業的跨境貿易,二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本土的交易(購買和銷售)。前者計入跨境貿易而不計入國民貿易,後者不計入跨境貿易而計入國民貿易。對上述兩個差異來源的考察發現,無論是在海關統計還是在國民貿易統計下,外資企業都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國巨大的國民貿易逆差及其同海關統計下的巨額順差到底意味著什麼?以下是我們對部分相關問題的初步思考。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否存在很大的損失?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注意兩點:其一,貿易差額對應的貿易收入凈額雖然是貿易利益之一,但一國從國際貿易中所獲得的福利增進主要來自國際貿易引起的資源重新配置、規模經濟、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等,恰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指出的,貿易差額可能是貿易利益中最不重要的一種。因此,中國的國民貿易盡管存在較大的逆差,但其所昭示的較大國民收入損失可能比不上中國從整個對外貿易中所獲得的收入增加或者福利改進。其二,我們所估算的國民貿易是指國民貨物貿易,沒有包括服務貿易。實際上,外資企業在中國本土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中還進口(購買)了大量中國國民的服務,包括勞動服務、資本服務以及政府的服務等,外資企業需要分別向中國的勞動者、資本所有者和政府提供工資、利息或者紅利、繳納稅費等。因此,中國國民服務和貨物貿易差額可能要比單純的國民貨物貿易差額要小得多,相應的國民收入流失可能也要小得多。中國的對外貿易是否沒有增加外匯儲備,而是在消耗外匯儲備?事實上,國民貿易與外匯儲備之間並沒有像跨境貿易那樣的對應關系。這是因為外匯管理是以國境為界限的。只有跨境的國民貿易才涉及到外匯交易和外匯儲備的變動,在中國境內的國民貿易一般必須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並不直接對應外匯的流動。但是,中國境內的國民貿易與外匯儲備之間存在一些間接聯系。比如,中國境內的國民貿易逆差意味著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銷售大於購買,意味著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商品凈收入大於零,成為外資企業的利潤來源,增加中國經常項目下外資企業的收入流出,導致外匯儲備減少。當然,如果外資企業將這部分收入用於在中國的再投資,則不會影響外匯儲備的變動。現在觀察到的對外不平衡是否並不存在?中國目前的對外不平衡乃至全球經濟的不平衡,主要指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中國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和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都是真實存在的。跨境貿易差額與國民貿易差額的差異顯示,製造中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是外資企業而不是中國本土企業。外資企業在中國不僅直接產生了很大的貿易順差,而且外資企業把中國原本要進口的貨物,變為在中國境內生產和銷售,把原本從其它國家出口的貨物,變為在中國加工後再出口,從而進一步拉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不平衡。外資企業所產生的貿易不平衡要大於中國總體的貿易不平衡,說明中國本土企業是中國對外收支不平衡的平衡力量。另外,外資本身的流入也導致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進一步加大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如何看待外資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一國的對外開放不僅僅體現在跨邊境的交易上,而且也體現在國門之內的交易上。國民貿易估算結果顯示,中國國民貿易的進口和出口均要高於海關統計的進口和出口,據此計算的貿易依存度和對外開放度顯然比基於海關統計的計算值更高。包含了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購銷行為的國民貿易統計,顯然比海關的跨境貿易統計能更客觀地反映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和對外開放程度。當然,外資企業在中國並不都是些負面影響。外資企業還有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推動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引入了新的技術和管理方式等等諸多正面影響。如何全面評價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如何全面評價外資對中國國際收支的長期影響,以及對中國未來貿易格局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地思考和研究。這也正是我們研究中國國民貿易的意義之所在。

5、論述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從總體看,外資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我國的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相對短缺,外商直接投資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據統計,1978年至2005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已達6224.01億美元,外資資本存量相當於同期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0129.43億美元)的8.85%,它對於我國20多年連續保持年均9.6%的經濟增長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而且間接推動了我國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從而明顯增大整個 社會 的資本規模。同時,也促進我國財政收入的增加。我國涉外稅收總額由1992年的122.26億元猛增到2004年的5355億元。特別是來自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稅收總額占我國涉外稅收總額的98%以上。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過程中,外商直接投資起到了一定作用。據資料顯示,外資中的近70%投向第二產業,近30%投向第三產業,投向第一產業的比重尚不足2%。這大體符合我國現階段調整產業結構的客觀要求,從而促進了我國第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業)的發展。
3.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在外資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對外貿易也飛速增長。我國的對外貿易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545.6億美元,增長56倍,年均增長率為16.74%。我國對外貿易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確立。
4.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外商直接投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外商直接投資給我國帶來不少較為先進和適用的技術,促進了我國產品技術的升級換代。通過與外商的合資與合作,我國許多產品的技術水平也有明顯提升。從間接效應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示範作用,促使我國企業或通過技術貿易的形式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或通過自主創新來採用較為先進的技術。
5.增加就業總量。在外資對我國就業數量增加方面,1992年至2004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職工人數由221萬人猛增到1033萬人,占我國職工人數的比重由1.49%升至9.77%。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前後向的產業聯系也間接地創造了就業機會。
6.推動我國 現代 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通過吸收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借鑒先進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推動了我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動了我國國有企業改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
(二)消極影響
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國幼稚產業搶先建立大企業。二是外商在我國某些盈利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實行壟斷。外商憑借其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勢,加之我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我國內資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將我國一些民族品牌產品淘汰出局,或是通過合資收購中方的名牌商標,導致中方的名牌產品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國企業明顯處於劣勢。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R&D費用只佔銷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只佔銷售收入的0.6%。我國許多企業還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實施本地化戰略,低價競銷,打垮內資企業;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與內資企業爭奪人才,導致內資企業 和國內相關單位自主研發力量受到削弱。
3.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外商在與國有 企業 進行合資或對國有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中,往往低估國有資產,特別是漏估國有企業的品牌、商譽等無形資產,從而使國有資產蒙受損失。而且許多外資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偷、漏、逃、騙稅 問題 。特別是不少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在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方式偷逃稅款,給我國每年造成大量稅收損失。
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屬於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給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 影響 較大。外商在華設立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實際上是將發達國家和新興 工業 化國家和地區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不僅加劇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惡化我國的生態和 社會 環境,而且也嚴重危害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我國 經濟 的可持續 發展 。
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

6、上海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 「50條」措施全面發力

當前,上海正處於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穩住經濟基本盤,上海推出重磅措施。5月29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或「50條」),共包括八個方面50條措施,全力助企紓困、推動復工復產復市。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華源在29日下午召開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一輪《行動方案》所提出的政策措施,疊加3月底市政府出台的21條政策,預計全年將為市場主體減負各類資金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50條」措施是全方位的政策,關繫到整個上海城市功能的再造,以及經濟高質量、中長期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紓困。

上海市宏觀經濟學會會長王思政則告訴第一財經,對於「50條」,業界和學界的共同感受是,這次的政策是廣覆蓋的。上海這次疫情受傷嚴重,在地方財政壓力不小的背景下,「21條」之後再推「50條」並不容易。

王思政表示,在「21條」基礎上再推「50條」是及時的,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分別針對上海的經濟特點,在產業、外貿、外資、消費等領域提出了不少不同於此前「21條」的政策。另外,可操作性表現在一些細節上,比如,提出了港口滯納費的減免。

6月1日起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復市

《行動方案》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大板塊」:全力助企紓困、復工復產復市、穩外資外貿、促消費投資、強化支撐保障。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在會上表示,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是當前各類企業非常關注的問題。針對復工復產卡點堵點,提出了分類指導、動態修訂復工復產復市疫情防控指引、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復市不合理限制,6月1日起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審批制度,擴大企業防疫和消殺補貼范圍、建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互保機制、暢通國內國際物流運輸通道等政策措施,支持各行業領域復工復產復市,穩步提高企業達產率。

權衡認為,大、中、小型企業目前都面臨產業鏈供應鏈要素流動的問題,所以這次「50條」不是簡單的點上的紓困,而是通過一個個企業以點帶鏈、以鏈帶面地解決問題,把整個產業鏈恢復過來,這既是內循環的需要,也是雙循環的需要。

具體來看,《行動方案》中,推進復工復產復市主要有加強對企業復工復產復市的支持和服務、暢通國內國際物流運輸通道。

比如,提出分類指導、動態修訂各行業領域復工復產復市疫情防控指引,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復市不合理限制。市區聯動加強企業員工返崗、物流保障、上下游銜接等方面復工復產服務,督促指導企業做好防疫消殺、員工健康管理等工作,支持企業建立抗疫應急處置體系,確保復工復產復市後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措施落實到位。

支持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葯等製造業企業以點帶鏈,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復工,穩步提高企業達產率。逐步推動批發零售、金融、交通物流、房地產、建築等行業復工達產,搶抓農時推動各類農業生產單位復工,在具備條件後有序推動餐飲、居民服務、文旅會展等人員聚集型行業復工。建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互保機制,共同保供強鏈。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在會上表示,下階段將陸續出台扎實的助企紓困政策,讓企業主體受益,加快恢復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包括全面推進復工復產、落實好各項惠企舉措、加快重大產業項目投資落地三個方面。

「6月1日起,全市進入全面有序復工復產復市、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階段,將取消對企業復工復產審批審核,服務好各類企業復工復產的合理需求,推動產業園區、辦公樓宇等加快全面復工,倉儲物流等生產性專業性服務業企業應復盡復,支持所有符合防疫要求的企業同等復工復產,為廣大中小微企業盡快全面復工復產積極創造條件,企業員工恢復上下班通勤。」吳金城表示。

在落實好各項惠企舉措方面,吳金城介紹,上海落實國有企業減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個月租金,將惠及9萬余戶市場主體,預計減免租金約140億元。目前,上海煙草集團、上海電信、中廣核等在滬央企積極響應制訂房租減免方案,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汽車新能港、市工業綜合開發區等一批產業園區正推進實施具體方案。

《行動方案》顯示,對承租國有房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免予提交受疫情影響證明材料,2022年免除6個月房屋租金。對承租國有房屋、運營困難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參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022年免除6個月房屋租金。

「『50條』最直接的還是租金減免以及社保緩交。」上海鈦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晶告訴記者。

穩外貿外資重點

《行動方案》在穩外資穩外貿方面明確了四大重點,包括支持外資企業恢復生產經營、切實幫助外貿企業紓困、著力穩定外資外貿企業預期和信心、更好發揮外貿外資專項資金引導作用。

權衡對第一財經表示,穩外資最重要的就是提振信心,因此《行動方案》是把今年本來要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發展專項資金申報工作提前啟動了,也表明了上海對於外資發展的高度重視。

其中,在支持外資企業恢復生產經營上,《行動方案》提出,建立重點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專員服務機制,實行專人跟蹤服務,幫助重點外資企業解決復工復產、物流運輸、防疫物資等突出問題,切實穩定外資企業的發展預期。保障重大外資項目順利推進,啟用重大外資項目線上服務系統,市、區聯動,線上線下協同,保障在談、簽約、在建項目盡快恢復運轉,實施專人跟蹤服務。積極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盡快落地。支持跨國公司在滬設立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

在穩定外資企業的信心上,《行動方案》明確加強與外資企業高管面對面溝通,通過跨國公司高管視頻會議、外資企業政企溝通線上圓桌會議等形式,主動介紹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和策略,充分聽取外資企業意見和建議,建立咨詢和解決問題的常態化機制。幫助外資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加大總部企業走訪溝通力度,切實修復和提振外資企業信心。

上海外資協會會長黃峰對第一財經表示,根據5月針對上海外資企業做的調研,復工復產的進度已經和4月相比有了較大進步,協會也把企業反映的具體問題匯報給了上海市商務委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專班,部分問題得到了解決。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外企的信心受到了這次疫情的影響,尤其是外資的中小企業面臨較大困難,包括物流渠道不通暢、成本壓力大、訂單減少等。

黃峰提出,「50條」提出了建立重點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專員服務機制,以及加大總部企業走訪溝通力度等政策,有助於修復和提振外資企業的信心。接下來,建議重點關注外資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盡快讓企業享受到惠企政策,同時關注外籍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困難,比如建立外籍人士服務機制等。

權衡認為,在外貿領域,此次提出的加大對企業在出口退稅、信用保險的支持力度,助力外貿企業履約訂單、實施通關便利化措施,以及鼓勵減免貨物堆存費、滯箱費等具體細則,都將為外貿企業減輕實際的壓力。

金融助企再加碼

此次公布的「50條」,涉及金融領域的,包括強化外貿企業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小微貸款應延盡延、設立企業紓困專項貸款,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擴大中小微業務規模,鼓勵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適當降低貸款利率、擔保費率、典當綜合費率等融資成本,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機構參與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和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等。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期多家金融機構已推出支持復工復產的專項措施,從加大無縫續貸支持力度、開設信貸綠色通道、加大對流動性困難企業支持、提供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方面紓困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和人群。

《行動方案》特別提到,要強化外貿企業政策性金融支持。如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擴大中小微企業覆蓋面,優化承保理賠條件,在上海「單一窗口」開設在線報損索賠通道,建立保費緩繳機制和快賠先賠機制,應保盡保、能賠快賠。

同時,對於符合「專精特新」等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在原有出口信用保險費率基礎上,實施不低於10%的階段性降費,加大保單融資支持力度;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設立進出口業務專項信貸額度,建立快速評審通道,積極運用政策性優惠利率貸款或向總行爭取其他利率優惠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前為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作為國家唯一政策性保險公司的在滬分支機構,中國信保上海分公司於4月在上海地區就啟動了降費工作。據了解,此次降費惠及面廣,扶持力度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型企業及小微企業,降費幅度原則上分別不低於10%和15%,其餘小微企業降費幅度不低於10%。

記者還從中國進出口銀行上海分行獲悉,此前該行針對外貿企業出口、進口業務分別設立300億元、200億元人民幣專項額度,並對外經、普惠金融兩大領域,各設立100億元人民幣專項額度;同時,對符合支持范圍的重點企業,根據相應的金融服務需求,設立快速評審通道等。

除了外貿領域,《行動方案》還明確要求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市域鐵路、新型基礎設施等一批重大項目,鼓勵民間投資以城市基礎設施等為重點,通過綜合開發模式參與重點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實施社會投資項目「用地清單制」改革,支持擴大企業債券申報和發行規模。加強銀政聯動和銀企對接,鼓勵金融機構對接重點項目,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提供優惠、便捷的融資支持。市區合力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力度。

另外,進一步發揮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的作用,落實好「上海REITs20條」支持政策,推動更多符合條件的存量基礎設施項目發行REITs,遴選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等開展REITS試點,支持盤活存量資金用於新建項目。

7、引進外資的的作用是什麼?有什麼成效?

1、彌補了企業資金來源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產品綜合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
4、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國有企業經濟機制轉換;
5、利用本地先進技術引進資金,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引進外資
引進外資指利用國外和港、澳、台地區的資金(包括設備、材料、技術)在本企業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利用中國銀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籌集的外國資金。

8、中國是個經濟大國,為什麼還要引進外貿經濟?

我覺得主要是兩個目的:
1、時代背景需要引進科技,中國引進外資是因為中國的生產技術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急需的就是科技,通過引進外資,合營的形式,獲得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今天隨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外資的技術已經不再是遙遙領先中國了,在很多領域中國反而超過了外資,這時候中外合資這種形式,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中國現在需要的更多是引進人才,而不是外資。
2、獲得外匯。有了外匯才能買買買。你自己印的鈔票,老外不認可。但是外匯是認可的。所以中國需要買人才,所以就需要外匯。尤其是今天,合資對於科技的提升用途越來越少,唯有引進人才才能推進中國創造。而人才需要外匯。有一些科技是靠堆錢堆出來的,中國可以快速獲得。但是有些科技是發達國家用時間堆出來的,時間這個東西最珍貴,中國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果要擁有就必須消耗一樣的時間成本。我們沒有時間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可以縮短這個時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