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外貿公司發展戰略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外貿公司發展戰略

發布時間: 2022-08-19 01:27:11

1、外貿行業的發展趨勢

<

2、以國際企業為例說明三種進入國際市場戰略的模式

進入國際市場模式歸納起來,具體包括三大類:

1、出口,即國內生產,國外銷售。

這是一種傳統,簡單,風險最低的進入方式。

出口模式包括間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兩種方式。間接出口是指企業通過本國的中間商(既專業性的外貿公司)來從事產品的出口。直接出口是指企業擁有自己的外貿部門,或者使用目標國家的中間商來從事產品的出口。

2、合同進入,又稱非股權進入。

它有多種具體的形式,而且富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契約模式主要包括:許可證模式、特許經營模式、合同製造模式、管理合同模式和工程承包模式、雙向貿易等六種。

3、對外直接投資,又稱股權進入。

即企業直接在目標市場國投資,就地生產,就近銷售。

投資模式屬於進入國際市場的高級階段。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所指的主要就是投資模式。投資模式包括合資進入和獨資進入兩種形式。

合資進入:合資指的是與目標國家的企業聯合投資,共同經營、共同分享股權及管理權,共擔風險。

獨資進入:獨資指企業直接到目標國家投資建廠或並購目標國家的企業。獨資經營的方式可以是單純的裝配,也可以是復雜的製造活動。

(2)外貿公司發展戰略擴展資料

影響國際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因素如下:

1、目標國家的市場因素。如果目標國家的市場規模較大,或者市場潛力較大,則企業可以考慮以投資模式進入,盡可能地擴大銷售額;反之則可以考慮以出口模式和契約模式進入,以保證企業資源的有效使用。

2、目標國家的環境因素。如果目標國家的政局穩定、法制健全、投資政策較為寬松、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匯率穩定,則可以考慮採取投資模式進入,反之則以出口模式或契約模式進入為宜。

3、國內因素。主要包括本國市場的競爭結構、生產要素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如果本國市場是壟斷競爭或寡頭壟斷型,企業可以考慮以契約或投資模式進入國外市場。如果本國市場的競爭程度比較高,則企業可以採取出口模式。

4、企業產品因素。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主要以具有豐富資源的國家為生產基地,如果目標國傢具備條件,那麼採取投資模式,就地設廠,以節省出口的中間費用。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高、技術復雜,考慮到目標國市場的需求量,以及當地技術基礎的配套能力,則以出口模式為宜。

5、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核心競爭力而言,企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訣竅,另一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管理訣竅。當企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技術訣竅上時,應盡量避免許可協定和合資企業的經營方式,以降低技術失控的可能性。

6、企業資源與投入因素。企業在管理、資金、技術、工藝、和銷售方面的資源越充裕,企業在進入方式上的選擇餘地就越大。如果企業的資金較為充足,技術較先進,且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市場營銷經驗,則可以採取直接投資模式進入國外市場。

3、急需!!! 至關重要!!! 謝謝解答

觀點對的!(1)「橫向一體化」的管理思想,強調企業清楚地辨別企業的核心

業務,然後狠抓核心資源,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2)非核心業務都採取外包方式分散給業務夥伴,與業務夥伴結成戰略聯盟關

系。
(3)供應鏈企業間形成的是一種合作性競爭,一是過去的競爭對手相互結盟,

共同開發新技術、成果共享;二是將過去由本企業生產的非核心零部件送給供應

商,雙方合作共同參與競爭,這實際上也是體現出核心競爭力的互補效應。

(4)以顧客滿意度為目標的服務化管理。

(5)供應鏈追求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工作流和組織流的集成。

(6)藉助信息技術實現目標管理,並更加關注物流企業的參與。

三、供應鏈戰略

所謂供應鏈戰略就是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來對供應鏈進行全局性規劃,它確定原材

料的獲取和運輸,產品的製造或服務的提供,以及產品配送和售後服務的方式與

特點。供應鏈戰略突破了一般戰略規劃僅僅關注企業本身的局限,通過在整個供

應鏈上進行規劃,進而實現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供應鏈戰略管理所關注

的重點不是企業向顧客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本身給企業增加的競爭優勢,而是產品

或服務在企業內部和整個供應鏈中運動的流程所創造的市場價值給企業增加的競

爭優勢。

費希爾根據產品的需求模式將供應鏈戰略劃分為兩類,即有效性供應鏈戰略和反

應性供應鏈戰略。費希爾按需求模式將產品分為兩類,即功能性產品和創造性產

品。功能性產品包括可以從大量零售店買到的主要商品,這些產品滿足基本需

求,需求穩定且可以預測,並且生命周期長。但是,穩定性意味著競爭較激烈,

進而導致利潤較低。創新性產品指滿足特定需求而生產的產品,企業在產品式樣

上或技術上進行創新以滿足顧客的特殊需求。盡管創新性產品能使企業獲得更高

的利潤,但是,創新性產品的新穎卻使需求不可預測,而且產品的壽命周期一般

較短。

有效性供應鏈戰略是指能夠以最低成本將原材料轉化成零部件、半成品、成品,

以及在供應鏈中的運輸等供應鏈戰略。由於功能性產品的需求可以預測,生產該

類產品的企業可以採取各種措施降低成本,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妥善安排訂單、完

成生產和產品交付,使供應鏈存貨最小化和生產效率最大化。因此,生產功能性

產品的企業應該採用有效性供應鏈戰略。反應性供應鏈戰略是強調快速對需求做

出反應的供應鏈戰略,所對應的產品是創新性產品。這是因為創新性產品所面臨

的市場是非常不確定的,產品的壽命周期也比較短,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快速

把握需求的變化並能夠及時對變化做出有效反應以適應需求的變化。

很明顯,絕大部分外貿企業所從事的產品都是功能性產品,適用於有效性供應鏈

戰略。

四、供應鏈管理戰略

供應鏈管理必須吸收戰略管理中適應環境變化與對策的合理思想,制定供應鏈發

展的戰略,才能有效地發揮出供應鏈管理的優勢。供應鏈管理戰略應解決以下問

題:

第一,供應鏈的戰略展望,指明供應鏈建設前進的目的地,從而提出一個長期的

發展方向,清晰地描繪出供應鏈的未來前景。

第二,建立目標體系,將展望轉換成供應鏈要達到的具體業績標准。

第三,制定戰略,達到期望的效果。

第四,高效地實施和執行選擇的具體戰略。

第五,評價供應鏈的經營業績,採取完整性措施,參照實際的運營事實、變化的

經營環境、新的思維和新的機會,調整戰略展望、發展方向以及對戰略的執行。

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實施需要在戰略層次上分析三個方面:

第一,橫向關系,即供應鏈上某一環節同類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二,內生能力分析,即企業對自身核心競爭能力進行分析,確認企業邊界的可

能范圍,尋求企業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的結合點。

第三,縱向關系,即供應鏈不同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為基礎,企業可以在

供應鏈上進行定位並實施供應鏈戰略。

第二節供應鏈的整合者

供應鏈戰略是企業整體戰略的組成部分,構建外貿企業的供應鏈戰略首先應該引

入戰略管理思想,供應鏈應該符合企業的總體戰略要求。在實施外貿企業供應鏈

管理戰略之前,應該先確立外貿企業採用什麼樣的經營模式。是實業化,還是采

用綜合商社性質的多方位投資策略?抑或是採用以虛擬經營思想為核心的經營模

式,保持貿易公司的特色?

香港利豐行成功地實現由從事中間商業務到供應鏈經營管理者的案例可供外貿企

業借鑒,那就是建立一個由供應鏈連接的虛擬組織,從事虛擬經營。同香港利豐

行一樣,我國專業外貿企業通過供應鏈把國內企業特別是諸多中小企業連接起

來,外貿企業成為虛擬組織的核心,確定供應鏈戰略的目標,根據成本和速度兩

個條件建立戰略模型,進行供應鏈的管理並對經營業績進行評估,保持供應鏈的

穩定性並做適當改進,從而使專業外貿企業從一個中間商轉變成供應鏈的管理

者,成為連接國外消費者和國內供應商的貿易平台。

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供應鏈管理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就在於,它在管理理論中首

次明確提出了針對供應鏈的「跨企業整合」。由於外貿企業從事的是基於全球的

進出口貿易,外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對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企業是最

基本的供應鏈單元,每個企業家都是一個供應鏈管理者,小至路邊的小店,大至

跨國的巨型企業,企業家都要關心從顧客需求、采購生產到資金需求等各個管理

細節。供應鏈管理的工作,首先是從發現需求,組織資源去滿足這些需求。從更

高的層面看,由於很少有最終產品的供應是從頭到尾是由一家企業包辦的,所

以,一個由多個企業組成的段落供應鏈便需要一個協調的中心,從而提高供應鏈

的整體效率。充當這個段落供應鏈協調者或管理者的企業必須具有該段供應鏈中

必須的核心能力,並有能力連接供應源和客戶及中間的各個環節。段落供應鏈協

調者可以是一個專門協調工廠的貿易商(利豐),也可以是某一重要部件的生產

商或總裝生產商(汽車廠),亦可以是控制銷售管道的零售批發商,視乎環境、

產品特性和段落長度而定。

一般來說,作為供應鏈管理者,掌握了整條供應鏈的主要利潤和整條供應鏈的競

爭力,同時也必須承擔商業環境變化的重要風險。無論如何,作為供應鏈管理

者,必須緊緊掌握顧客的需求,只有在達成銷售的情況下,才可能考慮采購、生

產、付運,以至與其他企業合作。

供應鏈包括價值生產活動的整個過程,它始於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終於最終產

品的消費。每個企業只是價值生產過程整個系列的一部分,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

供需聯系組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

4、說說外貿企業參展目標的分類及具體內容?

 1、可以了解同行信息,把握同行發展的趨勢和發展規律,確定企業正確的發展戰略,另外,一些行業展會還舉辦大量的行業論壇、討論會等,可以通過這些會議進一步了解行業信息。
2、可考察當地的市場需求和潛力。通過展會把世界上所有的同行都聚到一起後,可以明顯的感受企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空間,了解自己產品的市場潛力。
3、可通過參展期間與當地代理經銷商的廣泛接觸,物色合適的合作夥伴。參加展會的無非是2類人群,一類是推銷產品的,另一類是尋找產品的,通過展會這個公正、開放的平台,可以非常容易實現雙方的對接。
4、樹立、維護公司形象。特別是在客戶和經銷商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或國家,通過展覽可以有效的提升公司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也是對當地經銷商的一種支持和協助。
5、通過展會可以實現拜訪客戶的目的。一個企業在某個地區或國家的客戶可能很多,而且肯定比較分散,單獨拜訪不僅費用高,而且效率低。通過展會,可以將所有的經銷商或客戶集中起來,逐一洽談,提高了拜訪和洽談效率。
6、通過展會可以實現貿易合作向資本合作的有效過渡。通過與客戶或經銷商,或其他企業的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激發企業的發展思路,詳細了解企業產品市場,並有可能實現就某一產品或技術的資本或技術合作。

5、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

1.我國出口效益不高
我國出口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所得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異軍突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仍低於10%;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於指導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創匯,競相殺價出口,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產品貿易量增加多,但貿易值增加少的現象。
2.外貿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擴張為主

3.貿易方式不合理
2000年以前,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2000年我國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達到48.54%,占據半壁江山,此後基本保持穩定上升,占出口貿易總額54% 左右。由於通過加工貿易我國只能賺取增加值,雖然對我國貿易規模的擴大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我國從中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卻較少。另一方面,我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平均佔比75%,而國有企業僅佔10%~15%,民營企業所佔比重更小。
4.出口市場過於集中,貿易摩擦頻繁

應對策略:
1.澄清認識,把外貿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務來抓。

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出口依存度太高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或造成出口貧困化增長」。其實,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業不虧損,國家也不補貼,在這一前提下,只要國際市場上有需求,出口產品賣價又合理,我們就應當鼓勵多出口,這樣做就不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也不會造成出口貧困化增長。另一種觀點是只強調擴大內需而忽視外需的作用,這是不科學的。誠然,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擴大內需是我們長期應堅持的正確方針。但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應始終如一地堅持投資、消費、出口需求的三輪推動作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工貿易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價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發展。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應當強調,發展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的客觀需要,有利於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擴大社會就業,彌補國內短缺資源。只要搞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國內廠商技術創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術含量,由外商委託製造向委託設計製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發展,加工貿易也會延伸鏈條,增加附加價值,加工貿易也會向高層次發展。

2.制定新時期的外貿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時期,我國曾經制定了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大經貿、科技興貿等外貿發展戰略。21世紀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主要著力點和戰略重點應該是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具體來說,(1)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外貿易。高技術產業貿易是跨國公司企業間貿易的主要形式,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2)擴展貿易空間,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我們應首先關注和重視的市場。發展中國家裡那些經濟發展較快、貿易環境相對穩定、市場潛力巨大或具有戰略前景的市場是我們今後應特別關注和加大開拓力度的市場,也是國家政策應重點支持的市場。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市場已展開強大攻勢,甚至結成了區域經濟集團,如果我們不積極參與其中,將可能失去重大市場機遇。(3)創造競爭優勢,重視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實力。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實施都應該圍繞是否能夠調動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積極性,是否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來進行。在未來幾年裡,對外貿易戰略應把側重點從主要依*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轉向大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上來,從根本上解決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問題。現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壟斷條件下的集團競爭,而我國外貿企業結構迄今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存在著缺乏主導產業、無長遠規劃、缺乏開拓新市場的能力等缺點。因此,要大力發展我國的外貿事業就必須向大型化、實業化方向發展。(4)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佔領國際綠色市場。政府應通過一系列法規、制度,使企業改變傳統的局限於企業內部利潤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的經營決策,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效益評價體系之中,採用社會經營決策,統籌協調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應認真研究各種重要的國際標准並加以宣傳、推廣,保證我國出口商品在技術、安全、衛生、環保各方面接近或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減少貿易摩擦;應努力提高環保技術,不斷開發綠色產品,避免綠色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

6、如何開展國際業務!

隨著我國外貿行業改革的日益深入, 專業外貿公司所面臨的形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具 體表現在: 外貿經營主體極大地拓寬了, 外貿經營內容已徹底打破了過去那種單一的產品出 口格局,國家對外貿行業的政策保護日趨減少,競爭日趨激烈。根據國家制定的「大經貿」 戰略,外貿行業今後發展方向應是各項外經貿業務(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承包工程與 勞務合作、對外援助、對外投資及其他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業務)互相滲透與融合,實現商品 貿易、技術貿易及服務貿易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對於專業外貿公司來說,充分認識並主 動發揮外經貿業務相結合的優勢,在堅持主業的前提下,積極開拓外經業務,不僅有助於其 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對其自身的外貿業務也會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自 1997 年以來, 我們中國抽紗山東進公司在開展外經業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本文擬結合對公司一個海外投資項目選定過程的具體分析, 談談對專業外貿公司開展 外經業務的一些共性因素的認識。 1997 年 4 月,根據對各方面情況的分析,我們初步選擇以在地處南亞的孟加拉國搞實 業項目作為外經業務突破口,逐步完成了市場分析、尋找合作客戶、洽談選項等工作;10 月派出考察小組,帶著針織、抽紗兩個項目做實地考察、論證,確定了與客戶合作在孟建抽 紗廠的意向,並完成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1998 年 2 月,向外經貿部報送了申請使用多 種形式援外專項資金搞此項目的有關材料待批。 作為一個專業外貿公司, 我們選擇在此地搞 此類項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進入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 國際間掀起了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的浪潮, 不僅發達國家熱 衷於此,發展中國家也積極從事跨國經營,我國企業跨國經營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 相比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跨國經營在繞開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滲入區域經濟集團市 場等方面具有其他形式難以替代的功能, 我們要參與國際競爭, 就必須積極穩妥地發展跨國 經營。 縱觀世界各國企業發展跨國經營的一般規律,基本可分為四個階段: (1)輸出型企業階段,通過貿易代理商出口商品和勞務; (2)國外銷售階段,企業直接尋求貿易夥伴,並逐步在國外建立銷售公司,乃至建立世 界范圍的銷售網; (3)國際型階段或國外生產階段,由於商品出口受限,企業開始在國外建立生產機構; (4)跨國公司階段,企業以世界市場為基準,追求全球總體戰略。 綜上所述,跨國經營一般都是以商品出口、海外營銷網形成,通過生產基地國際化以及 跨國經營的梯度逐步推進。我國抽紗、紡織品一直是傳統出口產品,是率先面臨和參與國際 競爭的產業,對國際市場有較高的依存度,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 較好的需求基礎,建立了一定的海外營銷網路,擁有國際營銷經驗,所以,這應是我國發展 跨國經營的首選產業。 中國抽紗山東進出口公司作為專業外貿公司,經過長期經營,已具備如下優勢: (1)建立了一個遍及世界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網路,並在部分地區設有海外機構。 (2)擁有一批精通國際貿易、金融及企業管理的專業人員和多語種人才。 (3)在傳統商品的設計、生產、質量檢驗、倉儲運輸諸環節擁有一批精通業務的專業人 員。 (4)在省內與數百家生產廠家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並擁有 19 個自屬企業、15 個中 外合資企業,與牬牥余家生產企業實行參股聯營。 (5)公司所在地———青島及其腹地山東省擁有較為雄厚的工農業基礎,勞動力資源豐 富。 (6)公司前幾年曾在抽紗、紡織印染及服裝等行業搞過外經項目,如招商引資、海外辦 企業並吸收國內勞務、向境外派遣技術培訓研修生等,通過這些項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培養了一支外經工作隊伍。鑒於擁有上述有利條件,我們應該據此去開展外經業務,而不必 (也不應該)在陌生領域以己之短去與別人競爭。 首先,我們明確了如下指導思想:配合公司主業,在與之相關行業范圍內,把著眼國際市場 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相結合,近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相結合;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實 業項目為基礎,並以此帶動勞務及產品出口,向實體經營型發展,實現外經、外貿業務互相 推動和促進,為公司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謀求長遠發展。 在明確了外經工作指導思想後,我們還制定了相應的經營策略,內容有:(1)立足自 身優勢,加強同國內相關產業的聯合,以確定協作單位的方式建立項目實施合作關系,形成 群體優勢,輔以建立國內勞務基地,以保證外經業務的順利開展。(2)利用現有的資源開 展業務。(3)搞好建章立制工作,加強業務管理,防患於未然。(4)努力協調好與政府及 社會各方面的公共關系,為業務發展創造良好環境。(5)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 爭取為國家多創外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加勞務人員個人收入。(6)嚴格執行國家有 關政策,合法經營。(7)認真貫徹「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四項 原則和「守約、保質、薄利、重義」的經營方針。 在此基礎上, 我們又對公司主營業務的市場情況進行了分析。 我公司主營抽紗品和相關 原材物料的進出口業務, 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 但這些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進口加以嚴格限 制, 使我們對這個大市場的出口業務受到很大制約, 而來自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同類產品 則基本不受限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及出於政治關系需要。其他一些對 中國產品不設限制的市場(如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區),則需求價格低廉的產品。由於我 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水平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日益增高, 越來越不能適應該市場 的要求, 逐漸被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低廉產品擠出市場, 但中國企業目前所擁有的生產設 備和技術水平對這些國家來說, 還是比較先進和適用的, 若能將之用於在這些國家舉辦實業 項目,則可發揮我們現有資源的優勢,使我們能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和進 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在需求最旺盛的市場上銷售。從客觀上 分析, 這種設想是具有現實可行性的, 因為中國目前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時期, 很多產業 (包 括抽紗、紡織類)生產能力過剩,但產品還能在海外找到銷路,這些產業可以採用轉移投資 的辦法,到海外繼續生產,中國政府對此大力支持;在海外投資方面,外貿企業可以和生產 企業進行合作,外貿企業了解市場,有渠道和經驗,生產企業有生產優勢,這兩種優勢結合 起來,其發展潛力將是巨大的。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確定了主攻方向:從這些分布在南亞、非洲及拉美的國家中選擇有 一定生產基礎和條件的地點,與條件合適的客戶進行合作,以舉辦抽紗、紡織類實業項目帶 動各項外經貿業務的互相滲透與融合,以期達到迂迴打入目標市場,鞏固、發展公司主業之 目的;與東道國客戶合作,既可節約資金投入,減少投資風險,又可幫我們協調好與當地有 關各方的公共關系,有利於項目的順利進行。 在考慮項目的區位選擇方面,我們認為,與非洲、拉美諸國相比,南亞諸國與中國地域 相鄰,文化傳統上也有認同性;同時,有著數十億人口的南亞次大陸一直被認為是繼中國之 後的又一待開發的廣闊市場, 這里擁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和蒸蒸日上的民族工業, 這些都 是吸引國外投資、合作的有利條件,其中孟加拉又以其穩定的政局獨樹一幟。恰在此時,省 外經貿委下發了關於開展對孟加拉國投資貿易合作項目的通知, 由此我們有針對性地尋到一 家實力較強的孟方客戶, 在接觸和商洽過程中又逐步加深了對孟加拉國情況的認識。 孟加拉 國是我國多年來的主要受援國,兩國的政治、經濟關系很好;孟加拉國政局多年來基本保持 穩定,與周邊國家關系良好,居民中多數信仰伊斯蘭教,社會環境較為理想;曾長期為英國 殖民地,受其影響,經濟立法較健全,且通用英語;政府從牳牥年代初就實行旨在吸引外資 的開放政策,投資環境較好。在後來的實地考察中我們又了解到:孟加拉國產品銷往歐洲、 美國和日本可享受普惠制待遇,當地有加工綉品的綉工社會基礎,但無抽紗品出口記錄,由 孟向歐美市場出口抽紗品無配額限制, 當地具備生產抽紗品所需的原材物料, 且生產成本比 中國低, 合作客戶在孟社會基礎較強, 能協調好與當地有關方面的關系。 對上述情況的掌握, 使我們解決了外經項目的區位選擇及產業選擇問題。 經與客戶反復協商, 雙方達成了在孟建 抽紗廠的合作意向。 關於專業外貿公司在開展外經業務時須考慮的因素,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 眼:(1)解放思想。當前,相當多數的外貿企業未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思想束縛, 多多少少地將自己的經營發展方向限於外貿進出口、 單純勞務輸出等傳統領域。 企業經營的 核心在於提高經濟效益,其根本措施就是對其所有的和可以支配的資源,根據市場需求進行 最優化配置,這就是外貿企業應當實行大經貿戰略的決定性原因。(2)明確指導思想。應搞 清自己為什麼要開展外經業務、 如何看待它在企業總體業務中所佔位置、 其發展方向和目標 何在等問題。 (3)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 (4)對自身實力及市場情況要在客觀分析的基礎上 准確定位,樹立目標,尋求商機。 (5)對國內基礎性建設工作和市場開拓工作應「兩手都要抓, 兩手都要硬」。(6)廣納真正有能力、有事業心的人才從事此項工作,在對其使用方面要責 權利三者結合。(7)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行事。

7、我國對外貿易發展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挑戰:

1.我國出口效益不高
我國出口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所得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異軍突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仍低於10%;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於指導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創匯,競相殺價出口,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產品貿易量增加多,但貿易值增加少的現象。
2.外貿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擴張為主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對出口創匯的要求,使我國出口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後勁的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很大部分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以及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製成品,這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能耗比較大,並且我國單位產出投入的自然資源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並帶來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業也盲目開發高污染產品的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外貿增長方式沒有質的改變。
3.貿易方式不合理
2000年以前,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2000年我國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達到48.54%,占據半壁江山,此後基本保持穩定上升,占出口貿易總額54% 左右。由於通過加工貿易我國只能賺取增加值,雖然對我國貿易規模的擴大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我國從中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卻較少。另一方面,我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平均佔比75%,而國有企業僅佔10%~15%,民營企業所佔比重更小。
4.出口市場過於集中,貿易摩擦頻繁
當前中國外貿出口市場的選擇過於狹窄,過多地依賴其主要貿易夥伴。從理論上講,這種過分依賴狀況極容易引發貿易磨擦,增加市場風險,從而造成中國對外貿易的不穩定性與波動性。隨著我國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國際上尤其是美國針對我出口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明顯增加。2004年,對我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合計3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倍。涉及知識產權的爭端和技術壁壘也呈遞增之勢。與主要貿易夥伴摩擦加劇,成為制約我出口發展的重要因素。

應對策略:
1.澄清認識,把外貿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務來抓。

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出口依存度太高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或造成出口貧困化增長」。其實,合理的出口依存度的界限要看出口是否有效益,如果出口企業不虧損,國家也不補貼,在這一前提下,只要國際市場上有需求,出口產品賣價又合理,我們就應當鼓勵多出口,這樣做就不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安全,也不會造成出口貧困化增長。另一種觀點是只強調擴大內需而忽視外需的作用,這是不科學的。誠然,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擴大內需是我們長期應堅持的正確方針。但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應始終如一地堅持投資、消費、出口需求的三輪推動作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工貿易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價值低,走私猖獗,不宜大力發展。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應當強調,發展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的客觀需要,有利於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擴大社會就業,彌補國內短缺資源。只要搞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鼓勵國內廠商技術創新,提高加工深度和技術含量,由外商委託製造向委託設計製造和自主品牌加工方向發展,加工貿易也會延伸鏈條,增加附加價值,加工貿易也會向高層次發展。

2.制定新時期的外貿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的不同時期,我國曾經制定了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大經貿、科技興貿等外貿發展戰略。21世紀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主要著力點和戰略重點應該是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具體來說,(1)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外貿易。高技術產業貿易是跨國公司企業間貿易的主要形式,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2)擴展貿易空間,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我們應首先關注和重視的市場。發展中國家裡那些經濟發展較快、貿易環境相對穩定、市場潛力巨大或具有戰略前景的市場是我們今後應特別關注和加大開拓力度的市場,也是國家政策應重點支持的市場。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市場已展開強大攻勢,甚至結成了區域經濟集團,如果我們不積極參與其中,將可能失去重大市場機遇。(3)創造競爭優勢,重視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實力。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實施都應該圍繞是否能夠調動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積極性,是否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來進行。在未來幾年裡,對外貿易戰略應把側重點從主要依*政府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轉向大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上來,從根本上解決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問題。現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壟斷條件下的集團競爭,而我國外貿企業結構迄今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存在著缺乏主導產業、無長遠規劃、缺乏開拓新市場的能力等缺點。因此,要大力發展我國的外貿事業就必須向大型化、實業化方向發展。(4)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佔領國際綠色市場。政府應通過一系列法規、制度,使企業改變傳統的局限於企業內部利潤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的經營決策,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效益評價體系之中,採用社會經營決策,統籌協調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應認真研究各種重要的國際標准並加以宣傳、推廣,保證我國出口商品在技術、安全、衛生、環保各方面接近或達到國際標準的要求,減少貿易摩擦;應努力提高環保技術,不斷開發綠色產品,避免綠色貿易壁壘的不利影響。

3.積極應對入世的不利條款。

由於各國的政府層面沒有專門針對WTO規則的法,各自用國內法處理與中國貿易關系。我們要踏踏實實研究其是否符合WTO規則,做到知己知彼。針對不公平的歧視性待遇,我國出口生產企業或行業面對反傾銷起訴,首先是要用法律和事實來證明某一遭投訴的產品或行業的生產、供應和銷售均具市場經濟條件。如能證明而且能夠獲得進口方反傾銷主管當局的承認,中國的生產者和出口商就能直接被承認為具有市場經濟地位。如果不能獲得認定,則一旦遭遇反傾銷訴訟,要實事求是,積極應訴。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進口方成員的相關法律武器。例如,根據美國等反傾銷程序中關於「可獲得的最佳信息(BIA,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的規定,積極選取對我出口產品有利的「替代國」價格,以爭取獲得較好的反傾銷應訴結果。我們既要積極應對入世的不利條款,最大限度消除對我國出口產生的負面影響,又要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特保條款」、「非市場經濟」等不利條款,根據我國現有的經濟實力和在國際經貿關系所處的地位,從最大限度地爭取我國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以務實的態度,制定應對戰略措施和具體工作方案,注意防止某些貿易夥伴將不利條款政治化,以及濫用不利條款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應積極參與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審議,加強南南合作,繼續為爭取國際經濟新秩序而斗爭,使世界經濟早日納入平等的軌道。

總之,世貿組織有一整套完備、明確和細致的規則,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它們的熟悉程度是決定我們能否抓住機遇的關鍵。我們要想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就必須抓緊學習這些規則。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必須要有危機感、緊迫感,熟悉WTO的規則,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有效地利用WTO的原則解決在國際競爭中遇到的糾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要密切跟蹤WTO的活動,以便應對未來的談判;要進一步利用自由化措施,將關稅減弱和自由化的承諾轉化為貿易的機遇;要最大程度地利用 WTO規則,減少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沖擊。

4.穩妥解決國內出口欠退稅問題。

隨著我國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欠退稅規模和欠退稅現象不斷擴大,出口退稅機制已不利於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出口退稅結構已不能適應優化產業結構的要求,出口退稅的負擔機制不盡合理,出口退稅也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從表面看,出口欠退稅問題是由於中央財政沒有能力滿足出口迅速增長的需要而造成的,但從深層次分析,是出口退稅機制不合理與外貿經營體制改革要求不適應而至。目前,增值稅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而出口退稅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導致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利與義務不對稱。隨著出口退稅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央財政的壓力會隨著出口退稅資金需求的擴大而不斷加大。解決出口欠退稅問題,既要有利於保持出口和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不能影響財政預算的完成;既要堅持依法行政做到應退盡退,又要加強管理。

5.努力營造我國外貿穩定增長的外部環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一些國家和地區散布所謂的「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輸出通縮論」等荒謬論調。我們應以加入 WTO為契機,大力宣揚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新貢獻,適時提出中國經濟機遇論,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將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將為一些國家經濟渡過難關作出應有的貢獻。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必將對我們促進外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8、我國進出口分別有哪些戰略?選擇外貿發展戰略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怎麼從廣大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怎樣在成本日漸增加情況下保持銷售額和利潤。。。

您的問題設計忒廣了,夠寫一個博士論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