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漢朝和羅馬帝國海外貿易相似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漢朝和羅馬帝國海外貿易相似

發布時間: 2022-05-23 02:46:29

1、漢朝人為何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漢朝時期,君王不滿足於自身的發展,開始向外拓展疆域,而在對外交流上,更是開拓了絲綢之路。而在絲綢之路的終點處就是羅馬,當時漢朝人把羅馬稱為大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漢朝人認為羅馬和過去的秦朝一樣繁榮強大。

漢朝之前,很少有統治者會去打開國門,與外國進行溝通,在漢武帝時期,極具開拓精神的張騫奉命出使西域。正是偉大的外交官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加速了東西方的交流。而在這個絲綢之路的終點,正是當時西方最為強盛的國家羅馬帝國。

我們對於羅馬帝國的印象,無非就是一個經濟繁榮,疆域遼闊的國家,其實在漢朝人眼中,羅馬帝國是一個可以媲美東方文明的國家。認為羅馬帝國也具有高度文明,而且很巧的是,漢代人出使羅馬帝國的時期正好是羅馬最為強盛的時候。但是當時他們也不太清楚這個國家叫什麼,就取名為大秦國。

一方面他們認為羅馬人和中國人長得比較相似,而且管理制度和秦朝也是有些共同點,都比較軍事化。再者,給羅馬這個稱呼,更是對他們的一種高度評價。還有就是秦這個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繁榮的意思,所以稱他們為大秦更是說羅馬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地方。

2、歷史上羅馬帝國和我國之間有貿易來往,當時我國正值西漢時期。

不過不是直接的貿易,一般經過西域各國、波斯轉售。羅馬帝國在古代名為『大秦』,據說當時羅馬三巨頭之一的軍團長與波斯作戰大敗,其兒子就往東逃遁,據說就落戶在西域。當初陳湯征剿匈奴,就遇到有人擺出魚鱗陣阻擊。現在人說那魚鱗陣就是羅馬人擺的,不過被陳湯擊敗

3、介紹羅馬帝國時期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

羅馬帝國時代(BC27~AD476)的東西方貿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BC27~AD166):這是東西方貿易開辟的時期。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羅馬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元首」或「第一公民」)的稱號, 標志著羅馬進入了帝國時代。從屋大維時期(BC27~AD14)起,羅馬帝國就不斷開展同西南亞帕提亞帝國的貿易。此外,屋大維時期羅馬逐漸向黑海北岸擴張,依靠歐亞大陸北部的斯基泰人作為媒介,通過草原絲綢之路(從匈牙利草原多瑙河畔直到今天中國的北京)開展同中亞各國乃至匈奴、漢朝的間接貿易。這一時期很多羅馬商人(主要是羅馬帝國東部巴爾干半島的希臘人)不斷將西方出產的橄欖、葡萄、園藝作物等經濟作物和一些高檔奢侈品販賣到帕提亞帝國甚至帕提亞東南邊的古印度,換取印度的棉花,或將當地人民作為奴隸販賣回羅馬帝國。公元166,年,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π使者到達東漢的都城洛陽,實現了羅馬帝國與中國的第一次官方外交往來。這一舉動也開辟了羅馬帝國同中國的貿易。

2、中期(166~311前後):這一時期羅馬帝國主動進行對東方國家的貿易。公元115年至公元117年,羅馬帝國圖拉真大帝遠征帕提亞帝國,攻陷泰西封,幾乎使帕提亞帝國淪為羅馬的藩屬國。這次戰爭後,東西方商路完全暢通。但這一時期羅馬貴族貪圖中國出產的絲綢,不惜用大量金錢購入絲綢等奢侈品,導致羅馬帝國貨幣大量外流,對外貿易越來越處於逆差(出超),經濟衰退日益明顯。到羅馬帝國後期,每年從羅馬東流到中國、印度、波斯(薩珊王朝)的貨幣高達1億塞斯退斯,羅馬帝國已經無法承受這種處於嚴重逆差的對外貿易,對於與東方國家的貿易持越來越消極的態度。公元311年,匈奴漢國(304~329)劉聰派軍隊攻陷西晉都城洛陽,俘虜晉懷帝,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後中國陷入東晉十六國(304~439)的極端混亂局面,東西方貿易基本上中斷,只有通過中亞粟特商人作為媒介的貿易斷斷續續存在。

3、後期(公元4世紀初~476):這一時期是歐亞大陸游牧民族大遷徙的時期。由於匈人(Huns)、日耳曼人、斯基泰人、斯拉夫人、嚈噠人(White Huns)、匈奴人、鮮卑人、羯人、羌人、氐人、柔然人的入侵和侵擾,不論是西方的羅馬帝國還是東方的薩珊波斯、古印度、中國都處於極端混亂之中,文明的火種隨時可能熄滅。在這樣一個時期,東西方貿易自然無法正常進行。羅馬帝國與東方國家的貿易只能通過一些商業民族(如中亞的粟特人)作為中介斷斷續續地進行,而且規模很小。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395~476)和東羅馬帝國(395~1453,又稱「拜占庭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時期,在日耳曼蠻族的破壞下,貨幣、城市、交通線路、市場全部消失了,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村落和庄園,商品經濟完全崩潰,歐洲經濟倒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社會時代。由於經濟、社會、文明的嚴重倒退,西羅馬帝國連國內貿易都無法進行了,對外貿易自然完全中斷。

4、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有沒有經貿往來?有什麼依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後消滅東方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秦朝的疆域最東邊直到大海,最西邊到達隴西郡,也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到蘭州市及周邊地區,最北邊的疆域是從陰山一直到遼東,陰山就是今天內蒙古中部的陰山山脈,遼東就是今天遼寧省的南部,最南邊是到今天越南的北部並直達南海。

秦朝時期對應的羅馬還是羅馬共和國時期,還不到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共和國沒有皇帝,國家權力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共同執政,同時羅馬共和國時期領土還非常小,僅限於今天義大利半島和西班牙半島東南一小塊土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3年後,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北非國家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領6萬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共和國,最終漢尼拔戰敗,割地賠款。

秦朝時期,河西走廊沒有打通,根本就沒有通往西域的道路,秦人根本不知西邊還有一個龐大的世界,雖然秦始皇時期曾經派出不少術士從東邊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葯,但限於當時的航海技術,根本不可能走遠,就算徐福,也只是到達日本,秦始皇去世之後,天下大亂,陳勝吳廣率先起義,接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開幕

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之後便是楚漢相爭,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帝國。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西方的羅馬共和國也與馬其頓帝國展開了戰爭,劉邦建立西漢的2年前,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爆發,羅馬共和國戰敗,劉邦建立西漢的2年後,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爆發,馬其頓戰敗,羅馬獲得馬其頓在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和色雷斯所有領土。

劉邦在建立西漢王朝後直到漢武帝早期的近70年時間中,漢朝由於國力有限,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直到漢武帝時期,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起來,開始轉變政策對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漢武帝擊敗了匈奴,整個漠南匈奴失去了生存土壤,開始遠逃漠北,漢武帝隨之打過了河西走廊,華夏民族第一次有機會通過河西走廊到達西域,才知道了西方一片龐大的世界,而讓漢武帝了解這一情況的人就是張騫。

張騫通過兩次出使西域,了解到西域是一片廣大的國土,而且更西邊還有更大、更多的國家,張騫由於使命有限,最遠也不過到達西域的大月氏國,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地區,沒有精力繼續向西走了,但張騫派出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哈薩克南部)、大月氏(今烏茲別克費到阿富汗一帶)、大夏(今阿富汗斯坦巴爾赫附近)等國。

自從張騫打開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門,漢朝的使者、商人開始逐漸向西域一帶進行交流,根據考證,漢朝使者到過最西邊的地方是安息帝國,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最往西就沒有到過,一是路途遙遠,二是沒有精力和時間,漢武帝曾經把宗室女劉細君嫁給烏孫國王莫昆,還曾派出使者與安息國通商,自漢宣帝開啟西域都護府後

漢朝開始經營西域,由於漢朝與羅馬共和國相距太遠,而且中間還隔著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因此漢朝沒有羅馬共和國有過交往,甚至連使者也沒有接觸過。在漢朝開發西域的這一段時期,西方的羅馬共和國也開始擴張,通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和三次布匿戰爭,羅馬共和國開始高速擴張,征服了馬其頓、希臘及整個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湖。

漢宣帝當政期間,漢朝的國力到達頂點,不僅打跑了匈奴,還控制了西域,在漢朝與西域的交往中,也聽說了更西邊的地方還有一個龐大的帝國,漢朝人稱他們為大秦,也就是羅馬,但僅僅只是聽說而已,漢帝國與羅馬並沒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就連通商也沒有

因為隔在中間的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作為中間人,隔開了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不允許漢與羅馬通商,因為漢朝如果與羅馬通商,貴霜和安息就不可能享受絲綢之路帶來的利好,漢朝絲綢可是相當受羅馬貴族歡迎的,但羅馬只能與安息通商獲得絲綢,而無法與漢朝通商,安息作為絲綢之路的中間站,壟斷了漢朝和羅馬的通商。同樣是漢宣帝當政期間,羅馬還爆發了義大利人起義和斯巴達克斯起義

公元前60年,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軍攻打安息帝國,在卡萊戰役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克拉蘇本人也戰死安息,據說克拉蘇手下有一支戰敗的羅馬軍隊,向東逃到了西域,這支軍隊加入了匈奴,在陳湯與匈奴郅支單於的戰爭中,被陳湯俘虜,這支羅馬軍隊被漢朝安置在驪靬,也就是今天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焦家莊鄉,如果屬實的話,這就是漢朝與羅馬唯一一次的交往,但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年代久遠,已經無法考證。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隨之陷入混亂直到東漢建立,漢朝進入東漢後,班超再次打通了西域,並重開西域都護府,班超於公元97年派出使者甘英出使大秦,想探方一下西邊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可是甘英在到達安息帝國的西邊,也就是今天的波斯灣後,受到安息人的欺騙,甘英於是調頭返回,這是漢朝人到達最西邊的地方了,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到達波斯灣,但是仍然沒有與羅馬發生過關聯。

公元前27年,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羅馬帝國的安敦尼王朝時期,也就是公元166年,有羅馬使者乘船到達漢朝的日南郡,獻上禮物並求見漢朝皇帝,當時的漢朝皇帝是漢桓帝,處於東漢晚期了,這事被記載在後漢書中,如果屬實的話,那就是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第一次直接交流。

《後漢書 西域傳》: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大秦的國王經常想和漢朝互通使者,但安息帝國的人想拿漢朝的絲綢跟羅馬人做生意

所以阻攔大秦(羅馬)的使者,使他們不能自己到漢朝。到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派出使者從日南郡邊界外獻來象牙、犀牛角、玳瑁,才第一次通使者。但是所上表進貢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珍寶異物,懷疑是人們傳聞誇張。所以盡管後漢書記載了這事,其實還是有所懷疑的。

5、羅馬帝國為什麼被漢朝叫做「大秦」,與中國人有何相似之處?

因為羅馬帝國當時非常強大,經濟繁榮,與當時的漢朝國力可謂是勢均力敵的存在。而且羅馬人的外形與中國人十分相像,有著黑色的頭發,基本一致的平均身高水平,所以漢朝人敬稱羅馬帝國為「大秦」。


首先,對於漢朝我們是相當了解的,漢朝經濟繁榮昌盛,開通了遠近聞名的絲綢之路,可謂是東方的一大強國。所以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國與國之間有了較為密切的交易往來,其中就有西方的羅馬帝國。由於信息技術的不發達,所以漢朝對於羅馬帝國根本就是完全陌生的,後來也是一次巧合,漢軍與羅馬士兵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戰斗,也因此對羅馬帝國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其次,身為東方強國的大漢,雖然建立起絲綢之路後知道了更多的國家,但是由於國力強大的優越感,對很多國家都是不在意的,但是羅馬帝國卻不一樣。有相關歷史就記載漢朝對於羅馬帝國非常的欣賞,因為羅馬帝國是西方的強國,不但國力雄厚,經濟發達,而且與大漢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所以大漢敬稱羅馬帝國「大秦」。


然後,大漢對於羅馬帝國的欣賞,並不全是因為對方的國力和經濟,還有特別實在的原因。絲綢之路開通後,與一些國家打通了貿易往來,但是西方國家的人民普遍都是金發碧眼,與大漢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外貌。但是羅馬卻不一樣,這個國家的人民和大漢一樣都是標志性的黑發,身高與大漢百姓也基本在同一水平線。

最後,在這些原因的共同影響下,大漢將羅馬帝國稱作「大秦」。

6、羅馬帝國和漢朝有接觸么?

有,主要貿易是間接的,走絲綢之路,通過安息帝國。

7、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有哪些相同之處嗎?

史學家通常將封建制下的中國分為三個階段,秦漢帝國即第一帝國,隋唐宋帝國即第二帝國,元明清帝國即第三帝國。這種分法很西方,像是一個不願意背中國朝代的人劃分的。然而空間上分處歐亞大陸兩端的兩大帝國,其實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帝國誕生的時間基本上一致。秦國誕生於公元前750年,這一年秦國通過戰爭兌現了周王的空頭支票,周平王口頭封的土地,此前被犬戎所佔領,秦國從一個附庸正式成為一個諸侯國。三年以後,羅馬城奠基,羅馬城邦正式出現。

其次兩個帝國的統一都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秦國用了500多年的時間,從一個貧弱的小國,變成了滅掉六國的大秦帝國。而羅馬用了700多年的時間,從一個小城邦,發展成為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


兩大帝國的壽命也差不多。從秦始皇稱帝到漢獻帝退位,前後總計441年。羅馬帝國從奧古斯都成為皇帝,到西羅馬帝國崩潰,羅馬帝國存在了503年。疆域上都是500多萬平方公里,由近兩千個行政單位組成。

此外兩大帝國都喜歡黃金,海昏侯墓出土了200多斤黃金,漢朝皇帝非常喜歡賞賜黃金,動輒就是上萬金。羅馬帝國也是一樣,據估算兩大帝國的黃金總量也非常接近。為什麼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大帝國,會產生這么多的相同之處呢?


這兩個帝國都是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產物。青銅時代不足以產生大規模的生產力,出現的國家都比較小。鐵器逐漸普及後,糧食產量大大增加,人口爆炸式增長。原本很小的諸侯國(城邦)疆域邊界開始連接,各國之間開始交流摩擦,為統一大帝國的出現創造力了條件。

8、羅馬帝國與漢朝的異同

異:

1、社會性質不同——羅馬帝國是奴隸制社會,到很後期(公元4-5世紀)才出現庄園主、領主經濟,但也不是主流;西漢王朝,主要生產關系形態是地主—農民,用「奴」的生產方式已經較少見(是否定義為「封建社會」,尚有爭議,但肯定不是奴隸制)。

2、文明形態不同——羅馬帝國以地中海為核心,很多經濟、政治活動都是立足於海洋的,更傾向於「海洋文明」;西漢王朝雖然也有很長海岸線,但與海上活動完全絕緣,大多數經濟、政治活動反映了封閉式農業文明自給自足的態勢,遠程商貿活動發展起來後也只走內陸,所以屬於「大陸文明」。

3、行政體制不同——羅馬帝國時期元老院的作用雖然比共和國時期有所下降,但仍能夠制約君權,地方議會也有很大自由權;西漢則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一元化」體制:最高統治權皇帝一人掌握,地方統治權也操於諸侯王或郡守、州牧之手,而王、牧、守也必須全權對皇帝負責。

9、漢代的中國與古羅馬帝國之間相比較有什麼異同?

把漢代的中國拿出來與古羅馬帝國比較是因為二者的確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說幾乎處於同時代,在公元一世紀至二世紀這個階段,無論是領土面積、人口數字還是經濟文化水平,都有相似的可取之處。那麼區別在哪裡?

雖然羅馬帝國與漢帝國的形成都與武力征伐離不開,但是有一點質的區別,那就是古羅馬帝國是武力征服的表現,而漢帝國則是武力統一。羅馬帝國形成後,仍然保持了早期共和國時期的傳統,羅馬是征服者那麼羅馬公民無論是在法律不上還是實際上都是國家權力的主體,而被征服的行省的臣民們則是被征服者,是「羅馬人民的財產」。

行省與行省之間還有一些地位上的差別。漢帝國就不同了,自秦朝統一以來,就沒有將秦國的臣民設定為高其他六國臣民一等,也沒有徵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區別。漢朝也是如此,除了王侯貴族以及奴隸之外,其他的人皆是「編戶齊民」,地位相同,既沒有特權,也沒有高低之分。因此作為當時的百姓,漢王朝是統一,而不是征服,也就是古人總愛強調的「正統性」。

古羅馬與漢朝在治理遼闊面積的領土時都是由中央官派遣地方長官。然而古羅馬實行的是行省制,許多的地方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自治。而漢王朝實行的則是郡縣制,這是一套中央直接統制地方的十分有效的行政系統,可以說延續了千年,直到現在還有現實意義。因此漢王朝對於地方的控制力遠遠高於羅馬。此外,古羅馬,作為他們自己認可的「民族主題」羅馬民族在整個帝國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漢帝國中,漢族人口是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大多數。

10、羅馬與漢朝是怎樣相互影響的

一、政體上的比較漢朝採用的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制,羅馬在初期共和制曾一度佔主體,直到羅馬愷撒王朝的建立,才又重新運用了君主制。漢朝的君主政體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秦代,漢朝開國的皇帝本身是一個平民,對建立一整套的國家制度並不在行,而且漢朝的開國的元勛們也大多是平民,只有一小部分為官,也是低級官吏。秦朝的集權政體還是很成功的,配合漢代推崇的黃老學說和儒家思想,漢朝的統治非常穩固,以至於在漢初,雖然呂氏一度想要推翻漢朝,卻無法成功。由於是在封建社會開始的初期,這種集權體制並不完善,保留了許多先秦的活力,結合漢朝建立的『合法『性(應天命推翻暴秦)締造了一次輝煌。羅馬的政體最初是一種君主制,這種君主制不同於漢朝,如果用一種部落聯盟來解釋更為恰當,君主的權力有限。早期羅馬國王曾經企圖擴大自己的權力,但他失敗了,羅馬開始了長時期的共和,直到愷撒的出現,最終在他的侄兒屋大維時,羅馬再次實行君主制。羅馬的君主制在早期的愷撒王朝時代還是比較穩定的,當最後一個愷撒血統的皇帝尼祿被殺後,便出現了極不穩定的時期,軍隊成為左右帝位的主要力量,無數的皇帝因此被廢立。君士坦丁大帝東遷後,羅馬帝國的政局才穩定下來,也就在羅馬帝國的政治穩定下來以後,羅馬帝國的軍事威脅力也越來越小,帝國的西方的力量越來越弱。如果從政體的角度來講,羅馬帝國遠不如漢朝穩定。

二、經濟基礎漢朝經由戰亂之後,經濟恢復的非常快,而且早在戰國時代,經濟上就已經擺脫奴隸制,自耕農占優勢,農民的積極性遠遠高於奴隸。商人的地位雖然仍就不高,但在漢初,皇帝對商業還是很看重的。天下的關稅被廢了數十年,商人的利潤大大的增加了,而經濟也藉由商人而恢復迅速。在田租僅是三十稅一的情況下,漢朝的經濟力大大增強了。羅馬帝國最初是由一個城邦發展起來的,奴隸制經濟佔主體。奴隸暴dong經常發生,經濟的發展極為緩慢,新技術無法應用。商業成為國家的支柱,還有就是戰爭賠款。在征服東方的馬其頓、希臘和埃及以後,羅馬的財富激增。不過那隻是短暫的現象,當對外戰爭趨於停止時,羅馬的財富就開始枯竭了。奴隸制雖然在逐漸的轉變為隸農制,但過程的緩慢,致使成效不大,而且隸農的負擔從一開始就很沉重,只是相對奴隸而言他們不會被隨意處死而已,其他的毫無改觀。對外的商業,羅馬一直處在東西方的差異中,帝國的西方對東方的貿易存在著巨額的逆差,整個羅馬的財富都在東移。最終羅馬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了,羅馬完成了分裂。兩相比較,漢朝的經濟大多集中在北方,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也都在北方,戰爭的主要方向還是在北方,漢朝要比羅馬地理情況優越的多。而且漢朝一直在進行著有利的對外貿易,以經濟實力而言,漢朝要略勝一籌。

三、軍事力量中國早在戰國時代,在武器方面就追上了世界的步伐,到了漢代,武器裝備更是領先於世界,中國冶金術令羅馬人自愧不如。武器的種類也十分繁多。從攻城類到野戰類劃分極為詳細。隨著車戰的消失,適用於馬戰的武器繁盛起來,從騎兵用的槊到步兵的弓弩,無不是針對馬戰產生的。而且出現了用於遲滯敵人的武器。在軍事思想上,漢朝出現了一批實戰軍事家,野戰是漢軍的主要優勢。騎兵與弓弩是漢軍的主要力量。在軍制上,漢朝主要實行徵兵制,也存在募兵制與世兵制。漢朝的常備部隊並不多。各地的郡縣都有軍隊,定期進行操演戍守。漢軍在戰役前往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動員,雖然要廢一些時間,但動員後的規模極大,即使這樣漢軍的主力部隊仍然是常備軍和僱傭軍。

羅馬的冶金術雖然遜於漢朝,但羅馬部隊的軍事能力不但不遜於漢朝,反要在漢朝之上。羅馬軍隊的武器以沉重著稱,這表明羅馬軍的體力要勝於漢朝的農兵。羅馬的威力同樣在於野戰,不過羅馬人是以步兵聞名的,騎兵在羅馬軍隊中的作用似乎只是突襲和追擊。羅馬的主要武器是劍,遠程武器主要是標槍和飛鏢。羅馬軍的主體在共和時代是普通的公民,政府不必提供武器。到了帝國時代,僱傭軍是羅馬軍的主體。羅馬擁有大量的常規部隊,在早期,費用可以由戰敗國來補償,而到了中後期就成為國家的極大負擔。不過物有所值,僱傭軍的戰斗能力比起一般的公民要強許多。如果羅馬軍與漢軍相遇交戰後的場面將會是這樣的。兩軍對壘,面對漢軍的弓弩,羅馬人會步步逼近與漢軍進行肉搏!羅馬人的重盾會抵擋住漢軍的弩箭,漢軍的陣勢會受挫。同時,騎兵之間的對決會以漢軍獲勝而告終,只要漢軍的步兵能夠抵抗到騎兵勝利的瞬間,漢軍將會獲得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