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中國外貿第一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外貿第一

發布時間: 2021-01-22 05:02:32

1、國內的十大外貿平台排名是什麼?

環球資源網、阿里巴巴  、Made-in-China.Com 、Ec21.Com和Ecplaza.Net  、ECVV.Com  、Tradekey.Com 、eBay 、iOffer.Com 、DHgate.com  。

2、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外貿行業行業憑借優越的人口紅利,以低成本優勢完成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在上世紀末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和虛擬經濟盛行時代,中國外貿行業更是在全球引領風騷。然而,30年的好時光過去之後,人口紅利基本釋放,虛擬經濟的泡沫擠破,過去那種宏觀無限的日子已不復存在了。有兩個方面的現象值得關注,一個就是大家在前幾年就熟知的製造業從中國沿海向內地遷移,逐步向東南亞、印度等地遷移,這說明我們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資本追逐利潤的特性引導產業在地域上開始轉移,一個就是美國最近提出的再工業化政策,製造業被重新收到美國政府的重視。這兩個方面(當然還有更多方面)對我國作為製造大國的繼續生存帶來了重大挑戰。至於說要成為創造大國,在有限的時間內恐怕只有三歲小孩才信。因此,整個外貿行業的生存會因製造產業的競爭劣勢收到牽連,發展前景不可與十年前、五年前同日而語。
但是,從經濟的全球化格局趨於穩定和趨勢更強的前提下,全球分工協作是不可逆的,而且對整個經濟系統的影響日趨加強,外貿行業的發展也會相應得到強化。所以,外貿企業的發展機會還是相當多的。
總之,我國外貿公司的發展前景,將因製造產業的競爭劣勢和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各國經濟政策的調整,發展空間和行業利潤都將受到擠壓,發展的壓力將會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做好外貿公司的業務,必須在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和物流配送等多個方面下功夫,特別是,通過積累行業經驗,找到業務藍海,才能找到光明的發展前景。

3、為什麼中國會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

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經過70年發展,我國商品服務供給日益豐富,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38萬億人民幣,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對外貿易居全球第一。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發展到2018年的4.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同時,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出口主體,民營企業成為對外貿易主力軍。
吸收外資進入世界前列。從經濟特區、開發區到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從正面清單到負面清單管理,從「外資三法」到《外商投資法》,我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中國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我國吸收外資1383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
對外投資合作後來居上。2018年對外直接投資達143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到去年底,我國對外投資存量接近2萬億美元,境外中資企業有4.3萬家。
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能力不斷增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我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動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我國簽署了17個自貿協定,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平台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主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鍾山說,今年前8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萬億元,同比增長3.6%。下一步要在穩外貿政策落實上下功夫,在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強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發展其他貿易。同時,積極擴大進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關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錢克明介紹,這幾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占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質量也在提升。中國已與37個國家建立雙邊投資合作工作組,與5個國家建立貿易暢通工作組,與19個國家建立電子商務工作機制,與14個國家簽署了第三方市場的合作協議。

王受文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速達到了6.3%,國內消費貢獻了60%,這說明中國有巨大的市場,這對外資非常有吸引力。在自貿試驗區建設方面,今年1—7月,前期設立的12個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國國土4‰的面積,吸引了佔全國14%的外資,佔全國13%的進出口。從試點布局看,目前自貿試驗區的布局已經涵蓋中國的東西南北中,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同時也服務於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等戰略。從試點任務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200多項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全國其他地方進行復制推廣。

4、近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哪些?

近年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

1、歐盟

中國與歐盟貿易近年來穩步發展。歐盟對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工業製成品,其中技術領先的機械、電子產品、運輸車輛、成套設備、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國市場頗具競爭力。

2、美國

中國與美國貿易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中國出口豐富多樣的消費品適應了美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不斷擴大自美國的電子、航空、生物、醫葯、農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進口,也滿足了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

3、日本

中國與日本貿易具有地緣相近的有利條件。中日貿易促進了兩國產業的持續合作和進步,也帶動了東亞區域經濟分工與合作的深入發展。

4、東盟

中國與東盟全面實施自由貿易,90%的商品實現零關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迅速增長。中國與東盟各自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商品自由進入對方市場,適應了雙方多方面的需求。

5、韓國

中國與韓國貿易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兩國相互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十分寬廣。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近年來快速增長,帶動了各自優勢產業的強勁發展,顯示了新興經濟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4)中國外貿第一擴展資料

中國對外貿易的相關情況

1、調整國內資本結構

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下,產品優勝劣汰,所以在對外貿易中的優勢產業必然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報酬,形成循環的產業鏈。

2、提高中國的勞動生產總量

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劑餘缺,節約成本,讓可利用的生產要素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生產總量,提高國家工業生產的效益,為國內經濟增長提供必不可少的條件。

3、促進國內市場競爭

對外貿易不單單是出口貿易,中國也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產品,這樣的國際市場競爭必然影響到國內市場,給國內相關企業造成壓力,從而促進其改革發展。

4、加強國內各經濟部門聯系

隨著國際貿易范圍的擴大,對外貿易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國內圍繞自身優勢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也被帶動起來,各個產業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最終形成今天中國對外貿易多角度全方位的戰略格局,不再只是單單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來實現對外貿易的。

5、外資引入

國外資本的引入不僅解決了國內資金不足的問題,也帶來了就業的機會,使得勞動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也讓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在國內落戶,這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5、中國對外貿易的弊端及對策是什麼?

一、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中存在的隱憂及其危害

1.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方式過於單一
從理論上說,開拓國際市場至少有對外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兩種方式,後者由於是在東道國國內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因此比較容易繞開東道國的各種貿易壁壘。而我國目前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仍以對外出口為主。我國這種千軍萬馬爭過出口獨木橋的開拓國際市場方式,一方面會導致我國同類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為求得在外貿出口中的數量擴張,致使當前我國外貿出口增量不增價的矛盾十分突出,並極易遭到進口國的傾銷指控。另一方面,我國這種單一的、樹大招風式的外貿策略已使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到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如美國時間2003年11月17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做出了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衣、袍服三種紡織品提出磋商請求的決定,從而對上述中國出口產品實行極為嚴厲的配額限制.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採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願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1)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2)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3)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採取臨時措施,徵收300%的反傾銷稅;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徵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4.我國外貿實踐中存在著輕視「原產地」規則以及「原產地」規則本身不完善的問題
目前,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制訂如此低的標准,是因為既要考慮到我國與24個國家的普惠制協議中給惠國的要求,又要考慮到進一步吸收外商投資。如果將原產地規則限制過嚴,會影響外商來華進行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圖加工和補償貿易。因此我國判定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是根據該產品:在中國生產或獲取;在中國發生實質性轉變,即在中國經過主要及最後的製造、加工工序,使其外形、性質、形態或者用途發生實質性改變;在中國增值達25%以上。
(1)原產地規則不嚴謹體現在許多方面:1)我國的原產地標準是以HS稅目改變作為實質性改變的標准,但在「規則」中,沒有「以稅目號改變」的文字表述,由此使簽證人員在理解和實際操作中缺乏統一標准;2)「清單」規定的主要加工工序較為簡單,要求的增值百分比標准較為寬松,涉及的稅目也很不全面;3)「清單」中有些產品的原產地標准缺少合理性,甚至嚴於普惠制原產地標准;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2)我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標准過低造成了許多不利:1)不利於拓展加工貿易的加工深度,從而降低了出口產品的國產化率; 2)由於出口產品使用的進口成份過多,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巨額外匯支出,而且不利於我國對原材料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3)不利於發展關鍵性的高新技術;4)由於標准過低,外商往往通過投資設立企業,在我國從事「三來一補」業務,申領我國十分有限的「被動配額」,擠佔了我國本來就十分有限的配額,致使加工貿易對一般貿易形成了較大的沖擊。

5.我國加工貿易中國內價值鏈過短及因此使得商品附加值低
(1)我國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從而導致其發展後勁不足。2003年1-4月,我國加工貿易出口665.6億美元,占同期出口總額的31.5%;加工貿易進口456.1億美元,占同期進口總額的32.7%。這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尚處於典型的簡單加工或組裝型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國內產業鏈短,生產能力集中於下游產業,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會逐漸失去發展後勁。根據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調查,廣東省電子工業從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同行業中列第8到1991年躍居全國第5位,十幾年的高速發展主要依靠港澳加工裝配業的轉移,但廣東目前的優勢只體現在最終產品的總量,並不具備生產技術上的優勢,產品設計、材料、零部件生產以及銷售均嚴重依賴香港和海外,我國其他沿海地區利用加工貿易發展起來的產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類似問題。
(2)我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極低,致使大量利潤外流。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研發、設計、製造、倉儲、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構成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承擔的往往是對零件或原輔材料的初級加工、裝配和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環節,佔有的價值鏈環節較少,從而導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狀況極不理想。據統計,在來料加工中,目前我方企業平均僅能獲得占出口總額8%左右的工繳費收入,其餘大量的產品增值部分被外方獲得;而在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中,由於外方控制著原材料采購和製成品銷售等關鍵環節,便於利用轉移價格等手段,使我方企業利潤嚴重流失。

6. 中國的對外貿易政府管制嚴厲,進出口自由程度地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註: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並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代理。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並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
由於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並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於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國的私營企業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並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於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於這些國有外貿企業並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並不是著眼於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准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於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消除我國對外貿易中已存隱憂的對策

1.切實落實「走出去」戰略
(1)明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所謂「走出去」,既包括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也包括向外輸出資本,但主要是輸出資本,即到國外投資辦廠。目前,通過國有企業的深化改革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攻堅,我國多數國有企業和鄉鎮集體企業已經從政府的懷抱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和法人實體,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無疑也應當成為主體。各級政府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宏觀調控、服務、監督等方面多下功夫,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企業作經營決策。
(2)科學確定「走出去」的具體方式。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大致有以下類型:1)海外直接投資。目前除資源開發型項目規模較大外,我國絕大多數對外投資項目都屬中小項目,企業平均規模為198萬美元。2)對外承包工程和設計咨詢。對外承包工程是商品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綜合載體,也是我國企業「走出去」比較成熟的方式,能夠發揮我國企業產業基礎全面、設備製造技術成熟、勞動力資源豐富和管理成本低的綜合優勢;3)對外勞務合作。我國對外勞務合作的主要市場集中於發展中國家,其中有3/4輸往亞洲國家,勞務人員仍以建築工、縫紉工等中低級勞務為主。
「走出去」作為一項長遠的開放戰略,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在微觀層面上,應制定具體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市場開發戰略,解決「走出去」的區域和產業選擇問題。1)對於資源開發型項目,應主要立足於非洲、拉美、中亞及其他友好國家,重點投資於這些國家建設急需的能源、礦產等戰略資源和人民生活必需的農牧漁業資源;2)對於境外生產型項目,重點應放在東南亞、南非、北非、拉美和歐美等經濟環境較好的國家,以投資少、見效快的境外加工貿易項目為主,引導企業將過剩的生產能力和成熟技術向外轉移。3)對於國際承包工程,應立足於傳統的亞洲、非洲和中東市場,力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同時,利用入世帶來的有利機遇,加大對歐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場的開拓力度,爭取有所突破;加強對勞務人員的培訓,提高勞務人員素質,在全球勞務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確保原有市場,力爭擴大外派勞務規模; 宏觀層面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政府要從金融保險服務、稅收、外匯管理等方面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走出去」;做好國際市場和國別情況的信息發布和咨詢工作,以滿足國內企業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防止一哄而上,在國外搞重復建設,無序競爭,自相殘殺。
(3)科學選擇「走出去」的區位。 「走出去」應當貫徹多元化的方針,面向全球市場,切不可搞單打一。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走出去」的重點地區應當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東歐、獨聯體經濟轉軌國家。因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來看,無論是裝備水平、生產技術,還是產品質量,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都有較大差距,但同發展中國家相比,卻有一定的優勢。而有無比較優勢,則是「往哪兒走」的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政府企業共同預防和避免貿易壁壘,減少損失
(1)政府方面。①建立預警機制,實現對外貿易保護前置化。政府有關部門要緊密跟蹤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情況,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以便及時了解某貿易壁壘的動向,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預警信息,提醒相關企業及時做好相應准備。②制定優惠措施,發展循環經濟,扶持「綠色」企業發展。政府應通過優惠政策,扶持一批符合國際標准、管理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綠色環保型企業,同時淘汰一批規模小、檔次低、管理水平低、環保意識差的企業。③實施標准化戰略,制定與國際標准一致的國家標准和技術法規。應制訂鼓勵政策,統一並提高我國的技術標准,使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與國際標准協調,並按照需要將這些國際標准引入我國,讓生產企業在掌握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去安排生產,以使產品符合進口國要求,這對擴大出口貿易,加快對外貿易的發展都有較大的幫助。④政府有關部門要服務和幫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規避貿易風險。企業還可通過勞務輸出、技術輸出、境外投資等多種方式,在消費國就地生產、加工,讓「銷售地」變「產地」,避開貿易壁壘。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強化標准化意識,採用合理適用的國際標准,嚴格執行標准,並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准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②企業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產品以及對產品的檢驗檢測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沖破現在技術性貿易壁壘。③企業應投入研究開發費用,生產符合外國技術標准特別是苛刻要求的先進產品,還要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努力使自己的產品成為「綠色產品」,預防和避免貿易爭端的發生。當貿易爭端一旦發生,要通過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國政府取消其技術性貿易壁壘,將企業利益損失降到最低。

3.政府完善應對機制,減少貿易摩擦
(1)政府方面。①我國政府充分利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加強與外國的交涉。政府應充分援引WTO反傾銷協議中的條款,對其他國家對我國提出的反傾銷措施和調查程序進行嚴格的調查,並提出異議,通過雙邊、多邊談判,記載反傾銷應訴中所作的實踐,進一步澄清相關問題,據理力爭,督促相關國家修訂對華市場經濟體制的認定標准,最終取消歧視性的對華反傾銷政策措施。②建立和完善反傾銷應訴機制,完善我國反傾銷預警機制網路。③加強對出口競爭秩序的規范,設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經營管理機制,建立並執行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的出口制度,是減少對華反傾銷訴銷的有效措施。
(2)企業方面。①企業應調整戰略,實行國際化經營。②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製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科技產量,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和以價取勝的戰略轉變。③企業在反傾銷的過程中,應當熟悉國際慣例,依法應對反傾銷,使自己由被動化為主動。

4.完善我國原產地規則
(1)制訂合理、科學、適用的原產地規則
根據我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適度的原產地規則標准,如在增值百分比的確定上應結合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比例標准。同時原產地判斷標准不宜過低,特別是出口貨物原產地的判斷標准更是如此。原產地規則應具有可操作性,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同時有適當的靈活性。
(2)原產地規則應有廣泛的適用性
制訂原產地規則時應充分考慮在盡可能廣的范圍內適用,特別是要考慮原產地規則對於我國對外貿易政策執行的重要性。在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中,應包括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所需要的原產地判斷標准,以及針對反傾銷、反補貼中規避措施的原產地規則;應制定進口優惠關稅條件下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特別是復進口、復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規則;對實行配額、許可證管理的產品確定專門的原產地判斷標准,提高配額的利用率,為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規定合理的原產地判斷標准。
(3)加強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我國有多家單位可簽發原產地證,這給我國對原產地證簽發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而且各機構對於原產地證簽發標準的尺度不一也給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麻煩。全國目前有200多個發放原產地證的單位,每年發60多萬張,每個證收50元手續費,有個別發證單位,只蓋章收費,不檢查其合同產品是否符合原產地規則,也不監管貨物。此種情況的出現無疑不利於正確執行我國的原產地規則,也會影響到我國與一些國家的貿易關系,因此應強化對原產地證發放的管理工作。

5.通過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本地化率來延長我國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
從跨國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目標分析,加工貿易企業希望通過對料件的本地采購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現階段,有一些外資企業嘗試將零部件的采購轉移到我國國內。因此,要提高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本地化率,擴大我國國產料件的出口,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有關政策。
(1)確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我國的上游產業包括機械、電子、化工等基礎產業,長期以來,這些產業生產發展的滯後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而國家的價格、投資、稅收、貸款等政策幾乎都是向下游產業傾斜。因此,不從根本上扭轉對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現行政策,就難以實現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替代。
(2)從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材料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貿易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提供資金扶植國內企業開發、試制新產品或者向用戶提供試用品。有關部門可考慮在新產品試制費、新產品開發費、外貿發展基金中單列鼓勵加工貿易本地化基金,簡化申請和審批程序。同時國家應鼓勵建立民間的「風險融資」機制,如通過減免稅改革,鼓勵企業間成立「風險基金」,投資於具有較高風險的新產品開發和試制項目。
(3)鼓勵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企業進行國內采購。一方面,由於我國國內來料加工企業的大多數產品會進入國際市場,對於其國內零部件供應商而言屬於間接出口,因此可對這部分產品實行出口退稅,以降低來料加工企業國內采購的成本,從經濟角度激勵來料加工企業擴大國內采購;另一方面,鑒於我國目前出口退稅機制運行效率較低,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實行稅收「免、抵、退」會擠占企業大量資金,進而嚴重削弱了出口退稅制度的激勵效果,因此可對進料加工企業的深加工結轉貨物實行免徵相關稅收的優惠政策。
(4)建立需求信息庫。在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庫。由於企業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對信息採集、更新的投入大,投資風險高,因此國家應實行扶植政策。針對加工貿易可選擇的替代產品建立專業信息庫和信息網路,及時公布產品的質量標准、規格、價格和供應渠道等。

6、32.16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外貿為什麼會這么牛?

1月14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外貿進出口明顯好於預期,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據海關統計,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1.9%。其中,出口17.93萬億元,增長4%;進口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3.7萬億元,增加27.4%。

成全球唯一貨物貿易正增長主要經濟體

海關總署稱,我國外貿進出口從2020年6月份起連續7個月實現正增長,全年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歷史新高,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2020年,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貿易遭受嚴重沖擊,我國外貿發展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能實現正增長,還能創出新高,實屬不易。

國際市場份額再創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外貿的逆勢增長推動了我國國際市場份額也創了歷史新高,我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

根據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經濟體貨物貿易數據測算,2020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12.8%、14.2%和11.5%,這比歷史最高值分別大幅提升了0.8、0.4和0.7個百分點。

中國的外貿為什麼能這么牛?全球貿易大幅萎縮,中國外貿卻能逆勢增長,火力全開,靠的是什麼?其實也不難理解,畢竟中國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別人停工停產,中國已經率先復工復產,生產端率先恢復,有效彌補了全球因疫情沖擊造成的供給缺口。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分析,2020年我國出口表現大超預期。2020年6月以來,我國出口受海外需求回暖和防疫物資訂單不斷以及疫情產生的供給替代效應影響,出現大規模增長。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中新網記者說,中國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率先推動企業復工復產,而且出台了出口退稅政策、增加外貿信貸投放、支持出口轉內銷等一系列幫扶政策,幫助外貿企業渡難關、保市場、保訂單,有力促進了出口。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推動了出口較快增長。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分析,我國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穩步推動復工復產,去年4月份出口就實現了“止跌回升”,並連續9個月保持了增長態勢。

全球對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的需求大增,我國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葯品合計增長了31%,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9個百分點。我國出口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合計增長了22.1%,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3個百分點。

2020年3月份至去年年底,全國海關共驗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資價值4385億元,其中口罩出口了2242億只,價值3400億元,相當於為中國以外的全球每個人提供了近40個口罩。

“這些出口商品既保障了全球防疫物資的需要,也滿足了世界人民在疫情期間的居家工作和消費需求。” 李魁文稱。

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為擴大進口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疫情影響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明顯,進口需求穩定。2020年,我國原油、金屬礦砂等資源型產品進口量分別增加了7.3%和7%,糧食、肉類等農產品進口量分別增加了28%和60.4%。

7、中國歷屆外貿部

你好,答案僅供參考!
錄取分數線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檔 錄取人數 錄取批次
2011 495.00 576.00 544.00 -- 17 本科一批
2011 -- 597.00 566.00 -- 20 本科一批
2009 515.00 589.00 546.00 -- 17 本科一批
2008 559.00 586.00 578.00 -- 11 本科一批
2011
專業設置專業大類 專業小類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經濟學 經濟學類 經濟學 569 571 --
經濟學類 保險 546 558 --
法學 法學類 法學 536 537 --
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類 英語 540 547 --
理學 統計學類 統計學 561 562 --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518 532 --
工商管理類 會計學 573 576 --
工商管理類 旅遊管理 526 528 --
2009
專業設置專業大類 專業小類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經濟學 經濟學類 金融學 586 589 -- 第一批
法學 法學類 法學 544 546 -- 第一批
管理學 工商管理類 工商管理 556 558 -- 第一批
工商管理類 人力資源管理 550 558 -- 第一批
工商管理類 旅遊管理 540 555 -- 第一批
公共管理類 行政管理 532 541 -- 第一批
2008
專業設置專業大類 專業小類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法學 法學類 法學 577 582 -- 第一批
管理學 工商管理類 工商管理 586 586 -- 第一批
工商管理類 人力資源管理 584 585 -- 第一批
工商管理類 旅遊管理 569 576 -- 第一批
公共管理類 行政管理 578 578 -- 第一批
j暨南大學
錄取分數線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檔 錄取人數 錄取批次
2011 -- 588.00 567.00 -- 17 本科提前批
2011 -- 513.00 513.00 -- 1 本科一批
2009 524.00 578.00 552.00 -- 20 本科一批
2008 564.00 606.00 592.00 -- 19 本科一批
2009
專業設置專業大類 專業小類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經濟學 經濟學類 金融學 570 578 -- 第一批
工學 電氣信息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553 559 -- 第一批
電氣信息類 通信工程 547 563 -- 第一批
電氣信息類 生物醫學工程 548 551 -- 第一批
醫學 中醫學類 針灸推拿學 543 549 -- 第一批
2008
專業設置專業大類 專業小類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批次
經濟學 經濟學類 金融學 595 606 -- 第一批
工學 電氣信息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594 598 -- 第一批
電氣信息類 通信工程 599 604 -- 第一批
電氣信息類 生物醫學工程 595 597 -- 第一批
醫學 中醫學類 針灸推拿學 575 590 -- 第一批

8、如何理性看中國成為第一大貨物貿易國

詳細版本:
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2.21萬億美元,進口1.95萬億美元。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這是100多年來發展中國家首次成為世界貨物貿易冠軍,也是中國繼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外匯儲備國和最大出口國之後又一突破。
這是我國對外開放歷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從歷史上看,我國對外貿易始於先秦,盛於宋元,衰於晚清,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5年的快速發展,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可以說創造了世界貿易發展史上的奇跡。30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幾乎每4年翻一番,是100多年來首次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發展中國家。橫向比較,我國對外貿易從1000億美元邁上1萬億美元台階,只用了16年時間,而美國用了20年,德國用了25年,日本、英國分別用了30年;從1萬億美元邁上2萬億美元台階,我國僅用了3年,美國、德國分別用了8年。對外貿易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活躍的力量。近年來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7%-20%,直接和間接帶動了國內1.8億人就業,創造了18%的全國稅收。

我國外貿發展根植於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全世界都在享受著質優價廉的中國製造商品。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每年大量進口也帶動了貿易夥伴的就業和發展。2008-2013年,我國累計進口商品和服務約10萬億美元,不斷發展的對外貿易,讓中國發展惠及世界。
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各國圍繞國際市場的爭奪更趨激烈。長期以來我國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主要依賴數量和價格優勢,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附加價值低;營商環境總體上有了顯著改善,但單向鼓勵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較多,有促有限、有出有進的雙向調控機制還未完全建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的傾向;市場中介組織發揮作用不夠,一些行業還存在一哄而上、競相殺價、無序競爭等問題;當前國際經貿規則博弈加劇也給我國外貿管理體制帶來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國際產業結構演進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高增值環節逐漸向服務部門集中,貿易增值主要靠前端的研發設計和後端的營銷服務,組裝製造環節利潤比例越來越小。去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5396.4億美元,約為美國的一半。我國是貨物貿易順差大國,但也是服務貿易第一逆差大國。服務出口發展滯後,表明服務業總體競爭力不強,我國與世界貿易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登頂之路,非常不容易。要將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更加艱難。從外部看,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國際市場需求很難再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持續高增長階段。國內方面,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經濟發展的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加劇,如何在鞏固傳統優勢基礎上,盡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是發展對外貿易亟須破解的重大課題。

我們認為,貿易強國是質和量的統一,有量還要質,有大還要強。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要堅持開放引領,繼續發展對外貿易不動搖,在保持外貿合理增長的基礎上,切實將發展目標轉移到質量和效益上來。
大國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擔當。今後,我們還必須更多走向國際治理前台,發揮世界貿易大國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

精簡版本: 
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13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大國。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濃縮了一個東方農業大國逐步走向工業化、現代化的身影。然而欣喜之後更需理性思考。從數字上看,去年我國貨物出口在世界市場份額超過11%,但這個水平在全球貿易發展歷史上並不突出。英國1870年出口佔全球的18.9%,美國1921年達到了22.4%。我國在人均貿易額等方面也與其他發達經濟體差距明顯。
觀察數字背後的貿易結構不難發現,我國企業總體仍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端,普遍缺少核心技術、產品與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低,資源環境和人力代價大,貿易規模和盈利能力並不協調。更重要的是,高增值環節集中的服務部門發展滯後。
成為最大貿易國,意味著與世界市場聯系更緊密。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仍不穩定,而國內近年來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能源環境約束加劇,傳統的粗放式發展不僅難以為繼,而且必然會招致更多的經貿摩擦。將外貿發展模式從以「量」取勝切換至以「質」取勝,顯得尤為迫切。
貿易規模全球第一,還意味著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在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國不太可能搭順風車、做獨行俠。如何更主動地走向國際治理前台、發揮貿易大國的影響力,成為必須思考的問題。由此可知,在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關鍵時期,我國登上全球貿易排行榜首位,不是頂點,而是新的起點。

希望能幫助到你

9、談談中國對外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一、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國際貿易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對外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對外貿易,是一國的對外商品交換。

(2)對外貿易對一國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各國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具體講,對外貿易的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第二,節約社會勞動,增加生產總量。

第三,可以阻止利潤率下降趨勢。

第四,是發展對外關系的紐帶和手段。

對外貿易是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一定情況下,對外貿易也可以成為各國進行政治斗爭的重要手段。

10、有沒有誰被譽為中國外貿第一人

這個沒有,如果追溯中國開展國際貿易的鼻祖,這個真不好辦

如果是評選外貿第一牛人的話,因為涉及到各行各業,利潤規模都不同,也沒法用一個公平的審核制度來比較誰強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