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貿前沿 » 我國對外貿易順差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我國對外貿易順差

發布時間: 2020-11-26 00:43:46

1、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論文大綱

山東省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生產許可證辦理,山東服務名牌需要申報的朋友請聯系我132八7777
170
滕文

2、我國貿易順差的來源與影響?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
中國如果長期處於貿易順差的狀況,很可能會引起中國與逆差國的市場發生波動,從而影響區域經濟的有效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我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由於現今的市場是世界市場,長此以往會影響全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3、中國貿易順差對世界的影響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
中國如果長期處於貿易順差的狀況,很可能會引起中國與逆差國的市場發生波動,從而影響區域經濟的有效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我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由於現今的市場是世界市場,長此以往會影響全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4、我國處於長期貿易順差的原因是?

原因:

1.經濟全球化為這一結果提供了基本條件.在全球化的推動下,當今各國的經濟比以往聯系得更加緊密,商品和服務越來越自由地在國與國之間流動,這必然為推動剛剛加入世貿體系的我國貿易的快速增長增了可能和條件.

2.我們的供給能力比較強.近三十年來的快速增長,國內投資的較快增長,以及國際分工帶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生產能力已經是大大增強,而且形成了較強的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形成這一生產能力的,正是國際上短缺的或者是不願意經營的加工貿易,目前占我國出口比重已達60%,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3.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商品需求比較大.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勞動密集型仍是我國目前生產的基本特徵.

4.是我國生活成本比較低,決定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5.是外貿企業的國際貿易順差比重激增.

6.是國內消費外貿企業產品替代了進口.

7.是先進技術進口的限制,降低了中國進口額.

8.是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

9.是公,私國外旅遊,純資金流出.

10.是實物走私,減少了進口額.

11.是跨國公司全球范圍內的內部關聯交易來轉移利潤.跨國公司利用他全球范圍的內部關聯交易,通過實物的國外提價降價,在實物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轉移利潤,從而影響貿易順差.

5、我國對外貿易到底是順差還是逆差?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
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
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隨著貿易順差大量產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
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海關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一張一
張進出口報關單累加、審核、統計出來的,其准確性、權威性國際公認。通過對海
關統計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可以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順差問題有一個更加
清晰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
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
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之後
經過6年的發展,於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台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3000
億美元,並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
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6年對外
貿易進出口高達1.7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並進一步縮小與第二大貿
易國的差距;加入世貿組織5年間合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
織之前23年的總和;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
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
經濟部門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
品、原材料、技術等,加速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產業格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
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
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
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
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
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
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
過對外貿易得以實現,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
進口第三大國。由於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
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
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規模效益。
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
我國的外匯儲備剛剛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
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
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
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
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
,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
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
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
。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
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貿易順差是我國積極利用外資政策和特有貿易結構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內
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展的正常表現
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近幾年世界經濟全面增長,
為我國積極利用外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要
貿易方式、以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我國特有的貿易結構。這是我國對外貿
易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一方面,我國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廉價勞
動力,加速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另一方面,由於加工貿易實行保稅政策,對於
外資投入加工貿易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
「半壁江山」。加工貿易是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產生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
貿易順差總額為1775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為逆差的貿易方式有:外商投資企業設
備進口逆差278億美元,保稅區、保稅倉庫進出口逆差600億美元,還有其他貿易方
式有部分逆差;進出口為順差的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進出口順差831億美元
,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則高達1889億美元,超過了貿易順差總額。由此可見,當
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
630億美元,已經連續3年保持在600億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製造業
中。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全球500強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我
國已成為一些重要工業品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
位日益鞏固。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生產,替代了部分進口需求。鋼
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尿素等產品進出口態勢已經發生
了明顯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市場有限,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
求。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
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除上述兩個長期因素外,我國貿易順差問題也與下面三個短期因素有較大關系

一是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突擊出口。近兩年,國家對「兩高一資」(
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相繼調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企業往往根據政策調
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如2006年鋼材、服裝等產品集中突擊出口現象較為明
顯。
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促使企業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
匯率相比匯改前累計升值幅度已達6%。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
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
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機械等行業。為
了減小或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沖擊,許多企業紛紛加快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
則持觀望態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由於近年來國內土地、原材料、勞動
力等價格上升,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轉嫁部分成本
。與2005年相比,2006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上升4.2%,而進口價格總體僅上升3%。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打擊出口騙稅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企業守法自律意識的
不斷加強,企業出口騙稅違法行為逐步減少;導致出口價格總體水平提升的直接因
素是人民幣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總體上升。因此,從海關統計角度分析,所謂「大
量出口高報價格以騙取出口退稅、導致巨額虛假貿易順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除此以外,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對我國實行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出口封鎖,導致
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這也是造成大額貿易順
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必須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我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和特有的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貿易順差現象將長期
存在。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
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6年我國貿易
順差1775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從當前世
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的情況來看,德國從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間,對外貿易均為
順差,2002年貿易順差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過1900億美元。
其中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達12.7%,超過我國目前的貿易不
平衡程度。因此,我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額貿易順差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
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
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
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領域動腦筋,
不但要在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首先
,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刺激內需,改善國內消
費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
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政策調整。再次,對利用外資政
策進行必要的調整,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等。第四,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合理引導升值預期。第五,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
方面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鬆高精技術及其產品
對我國的出口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總之,面對大量貿易順差產生的新形勢,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要高度重
視貿易順差問題帶來的外部失衡和內部影響,也要正確認識到貿易順差的客觀必然
性。只要我們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積極穩妥地處理問題,我國對外貿易就能始終
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6、《貿易順差(或差額)對我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對外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在各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各國加速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隨著貿易順差大量產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海關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一張一張進出口報關單累加、審核、統計出來的,其准確性、權威性國際公認。通過對海關統計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可以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貿易順差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198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027.9億美元;之後經過6年的發展,於1994年再邁一個千億美元的台階;1997年,外貿總值突破3000億美元,並首次躋身世界10大貿易國行列。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對外貿易更是煥發出勃勃生機,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4年對外貿易進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6年對外貿易進出口高達1.7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並進一步縮小與第二大貿易國的差距;加入世貿組織5年間合計進出口總值已超過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之前23年的總和;2006年外匯儲備突破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

對外貿易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部門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加速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產業格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實現,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由於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剛剛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貿易順差是我國積極利用外資政策和特有貿易結構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內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展的正常表現

長期以來,我國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近幾年世界經濟全面增長,為我國積極利用外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要貿易方式、以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出口主體的我國特有的貿易結構。這是我國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貿易發展勢頭迅猛。一方面,我國良好的工業配套能力和大量廉價勞動力,加速全球製造業向我國轉移。另一方面,由於加工貿易實行保稅政策,對於外資投入加工貿易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此,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外貿的「半壁江山」。加工貿易是一種增值的貿易形式,必然產生貿易順差。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為1775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為逆差的貿易方式有:外商投資企業設備進口逆差278億美元,保稅區、保稅倉庫進出口逆差600億美元,還有其他貿易方式有部分逆差;進出口為順差的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進出口順差831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則高達1889億美元,超過了貿易順差總額。由此可見,當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達630億美元,已經連續3年保持在600億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製造業中。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超過190個,全球500強已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我國已成為一些重要工業品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鞏固。一方面,外商投資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生產,替代了部分進口需求。鋼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尿素等產品進出口態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市場有限,外商投資企業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除上述兩個長期因素外,我國貿易順差問題也與下面三個短期因素有較大關系:

一是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率調整前突擊出口。近兩年,國家對「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相繼調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率。企業往往根據政策調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擊出口。如2006年鋼材、服裝等產品集中突擊出口現象較為明顯。

二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促使企業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相比匯改前累計升值幅度已達6%。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將會帶來好處,而對以出口為主、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則會帶來沖擊,如電子、紡織、機械等行業。為了減小或避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沖擊,許多企業紛紛加快出口步伐,而對進口采購則持觀望態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價格。由於近年來國內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價格上升,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許多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轉嫁部分成本。與2005年相比,2006年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上升4.2%,而進口價格總體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打擊出口騙稅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企業守法自律意識的不斷加強,企業出口騙稅違法行為逐步減少;導致出口價格總體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幣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總體上升。因此,從海關統計角度分析,所謂「大量出口高報價格以騙取出口退稅、導致巨額虛假貿易順差」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除此以外,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對我國實行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出口封鎖,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及其設備進口不足,這也是造成大額貿易順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必須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貿易順差大幅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我國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和特有的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貿易順差現象將長期存在。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1775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0.1%,剛剛觸及「警戒線」。從當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德國的情況來看,德國從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間,對外貿易均為順差,2002年貿易順差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過1900億美元。其中貿易不平衡度超過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達12.7%,超過我國目前的貿易不平衡程度。因此,我國目前存在的大額貿易順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額貿易順差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不但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領域動腦筋,不但要在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首先,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刺激內需,改善國內消費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政策調整。再次,對利用外資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等。第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合理引導升值預期。第五,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方面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鬆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對我國的出口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總之,面對大量貿易順差產生的新形勢,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要高度重視貿易順差問題帶來的外部失衡和內部影響,也要正確認識到貿易順差的客觀必然性。只要我們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積極穩妥地處理問題,我國對外貿易就能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7、對外貿易順差加大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研究員馬宇認為,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上調幅度為2%,並不會對資本進入、出口貿易產生實質影響,應該屬於一個可控范圍。「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為『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意義重大,其好處就是根據市場情況匯率迴旋餘地很大,增強了匯率彈性。」

「人民幣小幅升值,還有助於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輝清說:「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有利於充分利用『兩個市場』,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而目前金融調控形勢,也決定了人民幣匯率進行改革的必要性。今年以來,我國貿易順差出現了持續擴大的勢頭,累計實現貿易順差396億美元,國際收支平衡進一步失衡,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到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達到創紀錄的7110億美元,比年初增加1011億美元。

有專家預計,照目前進展趨勢,我國外匯儲備仍將會增長,今年末國家外匯儲備可能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國,勢必將被推到國際經濟金融錯綜復雜矛盾的第一線。持續增高的外匯儲備,對當前金融調控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外匯巨額占款壓力越來越大。

何帆表示,這次改革注重於機制調整,適當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有利於貫徹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化資源配置。

買進口商品可能便宜

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可以肯定地說,對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什麼影響。」高輝清說:「一般老百姓手中並沒有太多的美元,而對於部分擁有美元的家庭,2%的幅度變化,影響也不大。」

而據金融理財專家分析,人民幣小幅升值,反而會平穩國內物價,方便百姓生活,購買進口商品可能也會便宜。尤其是對出國旅遊人員,購買起物品來可能顯得更為低廉,更加方便。

外貿企業或許受影響

對於匯率調整,作為外貿企業的人員也許會有所擔憂。高輝清分析說,一般的外貿企業目前利潤大約在3%至5%之間,2%的匯率調整幅度,短時間內或許會對企業有所影響。

不過,匯率改革有助於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也可促進外貿企業積極調整結構,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此外,外商也將主動和外貿企業加強互動聯合,來維持貿易順暢。「外商也可能主動給企業提供優惠,彌補企業的損失。」

何帆表示,匯率調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心理有所沖擊,但這一調整幅度充分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不會對社會層面造成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