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服務背景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服務背景

發布時間: 2022-05-23 10:38:40

1、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建立的背景、職能、影響分別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西方國家的貨幣信用制度危機與國際收支危機加深,希望有更強大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組織來提供長、短期貸款,以期恢復經濟和發展生產。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為爭奪世界市場而導致的「貿易戰」對各國恢復經濟的阻礙越來越大,各國對貿易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而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中膨脹起來的雄厚實力,對外擴張的慾望極為強烈,試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穩定的、多邊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獨立的國家,急需大量資金發展民族經濟,平衡國際收支,但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援助」存有戒心,希望通過國際經濟組織的貸款來獲得所需資金。此外,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還有賴於世界經濟內在發展所提供的基礎,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不斷發展,需要各國共同干預經濟活動,並進而產生了要求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傾向,使國際經濟組織應運而生。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1944年7月,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等44國參加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旨在穩定國際金融、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此後,美國又提出《擴大世界貿易與就業方案》,建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以補充布雷頓森林會議,該建議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贊同,並於1947年最終形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樣,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後發展為世界貿易組織),就發展成為戰後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和世界市場的三大國際協調組織。(1)世界銀行。世界銀行(WorldBank)的全稱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簡稱世行。它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產物。世界銀行於1945年12月宣告成立,並於1946年6月25日開始正式運營,1947年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屬聯合國專門機構,在國際金融領域緊密聯系,相互配合,對穩定各會員國貨幣、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世界銀行的宗旨是:對各會員國用於生產目的的投資提供便利,協助會員國的復興與開發,並鼓勵欠發達國家進行生產與資源開發;通過參與私人貸款和私人投資方式,或對私人部門進行上述活動提供擔保等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通過鼓勵國際投資以開發會員國生產資源的方式,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發展,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在提供貸款擔保時,世行積極尋求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銀行的合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行開始有計劃地參與了各會員國國際支付和金融危機的救援工作,發揮了有益作用。世界銀行從其誕生之後不久,通過組織國際上各種來源的資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和投資,援助那些對受援國經濟發展有特別重要意義的項目和行業,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也保證了發達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世界銀行的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在債務問題上,世界銀行較好地發揮了它在南北之間的「斡旋」作用。通過提供調整貸款和技術援助等方式來幫助債務國實施以緊縮為特點的經濟調整計劃;以促進經濟增長為核心向債務國提供新貸款;敦促發達國家通過多種方式減輕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承擔為債務國還本付息提供資助;以及為低收入債務國建立減債基金等。其次,蘇聯解體後,世行接納了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為世行成員國,並向它們提供美元支持,幫助它們實現經濟的順利轉軌,以確保世界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最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世行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為危機爆發的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在穩定亞太金融市場、平息亞洲金融風暴以及緩和各國金融危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世行從戰略的高度履行著它維持和穩定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以及國際經濟秩序的職能。但是,作為世行主要業務活動的貸款在政策引導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例如,就結構調整貸款而言,隨著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結構調整貸款的重點轉向了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為此,世行要求借款國政府必須與之「對話」,承諾並制定結構調整計劃,內容包括調整進出口政策、修改國家投資計劃以及改革機構體制等,並要說明長期目標和短期措施,確定時間表,接受世行的定期檢查。這種調控盡管有效地幫助借款國從經濟結構上扭轉國際收支的嚴重逆差,但卻有干涉內政之嫌。此外,由於世行的領導權基本上由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所掌握,因而世行的業務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國所左右。但發展中國家的壯大及經濟崛起,正在改變、影響著美國的絕對統治及影響。(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簡稱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根據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擬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的。它於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運作,同年11月5日成為聯合國專營國際金融業務的一個專門機構。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巴黎和日內瓦設有代表處。該基金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金融機構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為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問題上進行磋商和協作提供所需要的機構,促進國際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均衡發展,藉以提高會員國的就業和實際收入水平,並增強會員國的生產能力;促進匯率穩定和會員國間有條不紊的匯率安排,避免競爭性的貨幣貶值;為會員國經常性交易建立一個多邊支付和匯兌制度,並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管制;在有適當保證的條件下,向會員國提供臨時融資,使它們在無需採取有損於本國和國際經濟繁榮措施的情況下,糾正國際收支的失衡;爭取縮短會員國國際收支失衡的持續時間,並減輕其程度。總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根本任務是,通過對會員國提供短期信用來減緩各國由於國際收支危機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競爭和外匯管制的加強,以維持匯率的穩定,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提高就業水平和增加國民收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自1947年成立以來,在加強國際貨幣合作、建立多邊支付體系、穩定各成員國貨幣匯率波動、促進國際收支調整、維持貨幣制度的運行、促進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均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基金組織通過建立各種貸款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外部沖擊」和「內在因素」所造成的困難,如創立「緩沖庫存貸款」,幫助發展中國家穩定初級產品出口價格,從而穩定國民收入;通過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國進行經濟調整,一度使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有所緩和;在1994年底到199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等歷次金融危機中,通常以低息貸款的形式幫助有關國家克服貨幣、金融危機。但是,由於基金組織的貸款是按份額分配的,因而主要發達國家占據了份額的絕大部分,但實際上,目前貸款的主要需求者均為發展中國家。經過九次增資後,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在總份額中的比重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普遍有所下降。這種狀況長此以往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同時,基金組織貸款的某些附加條件也不符合受款國的國情。由於基金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不夠准確和全面,無論對哪個國家提供貸款,均開出幾乎同一付「葯方」,這給受款國的經濟帶來了不少消極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不少受援國對基金組織提出的幾乎蠻橫的附加條件紛紛表示不滿,馬來西亞等國甚至拒絕同基金組織進行借款談判。近年來,基金組織先後對有關貸款條件作了修改,但它們並未從根本上解決貸款附加條件的缺陷。此外,由於基金組織的領導權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美國又憑借其經濟實力,掌握了基金組織的控制權,再加之基金組織的管理法與投票權的規定,使得基金組織的一切大政方針的確定受美國金融資本所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基金組織成了美國實行擴張的一個工具。盡管如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無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金融史上最為成功的國際金融組織之一。可以預見,它仍將在21世紀的國際金融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及影響。(3)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簡稱世貿組織。它的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GATT)。世界貿易組織是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於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原關貿總協定,並按照烏拉圭回合多邊談判達成的最後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協定和協議的條款作為國際法律准則,對各成員之間經濟貿易關系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監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的日內瓦。為了便於工作交接,世貿組織和關貿總協定在1995年曾並行一年。從1996年1月1日開始,世貿組織完全取代了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多邊貿易體製得以運轉的基礎和法律載體。至2000年初,世界貿易組織共有成員135個。中國於2001年12月正式加入該組織。根據1994年4月15日在馬拉喀什部長級會議上簽署的《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世界貿易組織建立的宗旨是:協議的成員方承認其貿易和經濟關系的發展,應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和大幅度穩步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為可持續發展之目的擴大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保護和維護環境,並根據它們的各自需求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情況加強採取相應的措施;同時,有必要作出積極的努力,以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應的份額和利益;通過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從實質上減少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在國際貿易中的歧視性待遇;通過建立一個一體化的、更為可行的、持久的、包括關貿總協定以往貿易自由化的成果以及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成果在內的多邊貿易體系,保持這些基本原則並進一步推進這一多邊貿易體系。建立世界貿易組織這一正式國際經濟機構的目的,是為了處理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系。為此,世貿組織的主要職能具體包括:組織實施世貿組織負責管轄的各項貿易協定或協議,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努力實現各項協定或協議的目標,並對所轄的不屬於「一攬子」協議項下的諸邊貿易協議如《政府采購協議》、《民用航空器貿易協議》等的執行、管理和運作提供組織體系;為成員提供處理各協定、協議有關事務的談判場所,並為世貿組織發動多邊貿易談判提供場所、談判准備和框架草案;解決各成員之間發生的貿易爭端,負責管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協議;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法規進行定期審評;協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關系,以保障全球經濟決策的凝聚力和一致性,避免政策沖突;組織編寫年度世界貿易報告和舉世界經濟與貿易研討會,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是國際貿易體制發展的新階段,也是貿易政策國際協調的重大發展。從世貿組織的運行實踐來看,以世貿組織替代關貿總協定是可取的,它給世界經濟帶來了積極的效應。這種積極效應主要表現在:世貿組織擴大了世界各國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的交流,擴大了國際投資的領域,使世界經濟貿易進一步走向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加快了世界逐步實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健全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抑制了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國內法來干擾公認的多邊貿易規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維護。但是,在世貿組織的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消極現象。首先,對區域集團和某些雙邊安排的排他性和歧視性做法,仍未建立有效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其次,在實施各項協議時,存在不平衡的發展狀況,發達國家大力推行那些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協議的執行,而對那些事關發展中國家利益的協議,如紡織品協議的實施,則採取拖延態度,這勢必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再次,大國操縱世貿組織一些重要決策的現象未得到改善,它們硬要把一些與貿易無關的問題納入多邊貿易體制。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有選擇地擴大貿易自由化的范圍,或者要求制定一些新的國際規則,迫使發展中國家接受,使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進程脫離其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損害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最後,接納成員的進程因政治因素和撈取經濟實惠的策略而放慢,加入談判的內容與世貿組織協議的規定出現脫節,把一些與世貿組織規則無關的雙邊經貿問題納入談判中來,致使談判拖延不決,影響著多邊貿易體制的進程及發展。

2、結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產生背景,談談為什麼世界貿易組織會取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有兩重含義。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第一重含義,
是指一個旨在推行國
際自由貿易的臨時國際組織。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第二重含義,
是指一部由各締約方簽署並
實施的、
旨在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國際條約性質的法律文件。
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
只是
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第一重意義上,
取代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而第二重意義上的關稅與
貿易總協定,
不僅沒有、
也不可能由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
而且它事實上已經構成世界貿易
組織法律制度的基礎和核心部分。

那麼,世界貿易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區別主要有哪些呢?

概括言之,世界貿易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區別主要包括:

第一、
世界貿易組織是具有國際法人資格的永久性國際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是根據
《維
也納條約法公約》
的規定成立的國際組織,
具有獨立的國際法人資格,
是一個常投性、
永久
性存在的國際組織。
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則僅是
「臨時適用」
的協定,
僅僅是一個事實上的
臨時國際組織,不是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

第二、
世界貿易組織管轄范圍廣泛。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產生於貨物貿易是國際貿易基本
形式的四十年代末,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僅管轄貨物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則不僅管轄貨物貿易
的各個方面,而且還包括《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其分部門協議,包括《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
權協定》

包括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

世界貿易組織還努力通過加強貿易與環境保
護的政策對話,
強化各成員對經濟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
世界貿易組
織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全部置於其管轄范圍之內。

第三、
世界貿易組織就長期游離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之外的農產品和紡織品與服裝分別
簽定了協定,因此豐富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內容。

第四、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承擔義務的統一性。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不分大小,
對世界貿易
組織所管轄的多邊協議一律必須遵守。
各成員均須以
「一攬子」
方式接受世界貿易組織的各
項基本協定,
不能選擇性地參加某一個或某幾個協議,
不能對其管轄的協定、
協議提出保留。
但是,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所派生的許多分支協定,
則是以守則式的方式加以實施的,
締約方
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第五、
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權威性。
與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相比,
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在法律形式上更具權威性。
由於一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是由其
國內的立法部門批準的,
所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與其國內法應處於平等的地位。
世界貿易
組織成員需遵守世界貿易組織各協定的規定,
執行其爭端解決機構作出的決定或裁決。
並且,
爭端解決機構作出決策是按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全體協商一致反對方可否決」

否則視為
「完
全協商一致通過」
的決策方式,
顯著地增強了爭端解決機構解決爭端的效力。
這與過去關稅
與貿易總協定爭端解決機制中的
「全體協商一致」
的含義完全不同,
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體
制下,只要有一個締約方
(
最可能的就是「被申訴人」或「被告」
)
提出反對通過爭端解決機
構的裁決報告,就認為沒有「完全協商一致」
,則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不能作出解決爭端的決
定,
這就大大削弱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爭端解決機制的權威性、
有效性。
此外,
在世界貿易
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中,
對爭端解決程序規定了明確的時間表,
使其效率大大提高,
權威性得
以確立。

第六、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更具廣泛性。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7
年多的時間里,截至
2002

2
月,其成員已達
144
個。

1947

4
月,在日內瓦進行了關稅貿易總協定關稅減讓談判,簽訂了
123
項關稅減

讓協議。同年
10
月又在哈瓦那制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
。但因美

國等國家的立法機構認為關稅和貿易總協定該憲章與其國內法相抵觸,這個組織最後流

產了。但各國將在關稅減讓談判中取得關稅貿易總協定
1994
的協定和哈瓦那憲章中的有關

貿易政策合在一起,形成了《關稅與關稅的貿易擴大效果貿易總協定》
,並於
1948

1


1
日起開始實施。
23
個國家和地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作為創始締約

...
世界貿易關稅貿易總協定組織協定概述


1995
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月1日開始,
世界貿
易組織取代
1947
年關稅和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正式開始運作了。世界貿服務貿易總協定
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英文縮寫為
WTO)
成立於,其前身是關稅和關稅總協定貿
易總協定
(GA
TT)
。其總部在瑞士日內瓦。
WTO
是世界上最大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多邊貿易組
織,
目前已經擁關稅貿易總協定有
137
個成員,
成員的貿易量占世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界貿易

95%
以上。
WTO
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並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稱為當今世界經
濟體制的三大支柱。

GA
TT
共主持了八個回關稅貿易總協定
1994
合得多邊貿易談判,
最近、
持續時間最長的關稅的貿易擴大效果一輪叫烏拉圭回合談判,該回合從
1986
年開始,前後
長達
7
年半之久,其重要成果之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就是創立了
WTO


-
制訂和規范國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際多邊貿易規則

-
組織多服務貿易總協定邊貿易談判

-
解決成員之關稅總協定間的貿易爭端

3、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原因

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製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此相適應,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才有了高速增 長的潛力。另外,服務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規模也趨於擴大。規模 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從而刺激向國外輸出, 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服務的供給。
(2)商品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 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會隨著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和
自由化而在規模上擴大並在數量上增加,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形式多樣 化,同樣會使得廣義服務貿易項目的投資收益(股息、利息、利潤)流量加 大。
在戰後關貿總協定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的帶動下,世界各國通過雙邊 和多邊的國際協調和談判,逐步形成了有序運行的國際商貿體系,為各國的 商品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迅速增 長。
戰後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最初的幾年各國都處於戰後經濟恢復狀態之 外,自 50 年代起,國際商品貿易流量就開始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

總值為例,1950 年總計為 611 億美元,1960 年為 1280 億美元,1970 年為 3120 億美元,1980 年為 19946.68 億美元,1990 年則達到 33949 億美元,40 年 時間增長了近 56 倍,遠遠超過了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在商品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如國際運輸服務(海運、陸運和空運)、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 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地增長。
國際投資帶動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增長可以從 4 個方面說明:1)速度帶 動。國際直接投資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快速增長,到 80 年代達到高潮,從
1983 年到 1990 年這類投資的增長速度是世界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 4 倍,是 全球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的 3 倍。這種增長勢頭在 90 年代初因世界性經濟衰退 而有所減慢,但自 1993 年起又開始恢復。2)國際直接投資帶動國際間接投 資和國際貿易(貨物和服務)額的增長。因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是跨 國公司,而世界貿易額的約 1/3 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3)國際投資收益 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4)國 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向服務業傾斜。1975 年到 1990 年間,西方國家在第一產 業和第二產業的國際投資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對服務業投資的比重卻從 31.4
%上升到 48.4%。由於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服務業的跨 國直接投資必然驅動國際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國際滲透。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
新科技革命,特別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有力地推動 了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首先,高新技術的發展廣泛應用到了服務產業, 使許多原先「不可貿易」的服務轉化成「可貿易」的服務,從而使國際服務 貿易的種類增加,范圍擴大,例如一些傳統的教育服務、健康服務一向被認 為是「不可貿易」的服務,現今可被儲存在磁碟或軟體中進行買賣。信息技 術和通訊的發展,促使銀行、保險、商品零售等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業務。 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工業組織和勞動市場得以改組,為跨國界提供服務帶 來了機遇。新信息技術使得日益一體化的跨行業公司能夠分散其生產基地, 刺激服務的專業化生產,並從中享受規模經濟效益。其次,科學技術革命加 快了勞動力和科技人員的國際流動,因為每一次科技革命必然更進一步推動 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這就促進了專業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才向其他國 家流動,為發展中國家所引進,推動國際服務貿易流量擴大。最後,隨著科 技的進步,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逐漸向電子、航天技術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 產業轉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再轉移到我國 大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能夠利用本地區豐富 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賺取外匯服務收入,形成大規模的境內服務輸出。所以, 科技革命帶來了國際服務貿易變革性的發展。
(4)社會生活國際化的促進。 由於戰後持久的和平和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
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冷戰後意識形態的對立也有所緩和,加之交通、通訊 工具的便利,使得現代人的社會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了。出國旅遊、接受教育 以及聘請專門人才,即使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民眾來說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了。在過去的 40 年間,旅遊業成為國際上發展得最快的行業之一,許多發展 中國家也通過發展旅遊業而賺取大量的外匯收入。當然,社會生活國際化最 大的贏家還是西方國家。根據 1991 年美國的官方統計,當年美國的旅遊服務

收入居各服務項目(除海外投資收益)之首,為 487.57 億美元,向世界各 國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收入是 57.52 億美元。隨著各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同社會生活國際化相關的服務貿易將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三、國際服務貿易與中國的服務業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促使各國政府和學術 界加強對本國的服務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在我國,服務業的較大發展 是自改革開放之後開始的,整個 80 年代以年平均 10。9%的速度增長,90 年代增長速度更趨加快。在發展速度大幅提升的同時,我國服務業的行業結 構也不斷更新和更趨多樣化,如咨詢業、房地產業、證券業、保險業、中介 服務業等新興行業迅速崛起,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然而,與世界上發達國家 相比,或者與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服務業無論是在總體發展水 平上還是在所佔國際貿易比重上,都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需要我們認真 地加以研究。

1.我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服務業得到較快的發展。80 年代,服務業每年以
10.9%的平均速度增長,超過同期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 8.9%的增長速度。
90 年代以來,特別是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和「中共中央、國務 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的服務業有了更加快速的 增長,目前我國服務業的增加價值已超過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 30%左右,接 近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不過,從總體水平上看,我國服務業產值所佔 GNP 的比重仍是相當低的。當今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服務業產值占 GNP 的比重和 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一般都在 65%以上,中等收入的國家也占 50%左右,而我 國僅接近於一般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當然,目前我國服務業的統計無論是在范圍上,還是在指標體繫上,都
很不健全,存在著許多漏計的情況,有一部分企業內部服務不能計入統計, 因此統計數字可能低於實際情況。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服務業由於受長 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抑制,在生產和發育的各個方面都是相當不完善、相當 落後的,是一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重點發展的產業。
盡管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由於最近 10 多年來的加速發展,在
行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上呈現出了多樣性的產業群體。以交通運輸、郵電通 訊、金融保險等為主的傳統行業不斷擴大,其產值占服務業總增加值的 65% 左右,就業人數占服務業全部就業人數的 50%以上,從而構成我國服務業的 主體。另一方面,新興的服務行業如證券業、信息業、咨詢業、會計律師服 務業等,進入 90 年代以來也蓬勃興起。中國的兩家證券交易所,即上海證券 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在 90 年代初設立,帶動起一大批同證券業發展相 關的服務企業。信息業、咨詢業隨著經濟規模和經濟活動的擴大以及科學技 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也開始步入迅速發展的階段,90 年代以來,全國專門的 咨詢和信息處理的服務機構已超過 4000 家,它們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 產品競爭力,提高科研效率和創新能力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截止 1991 年,全民所有制單位中服務業的就業人員為 45.1%,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 中服務就業人數比重為 36%,而城鎮個體勞動者中從事服務業的人數竟占就 業人數的 82.1%。這說明,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為各種所有製成分的經 濟活動開辟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不過,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不僅總體水平較低,而且其行業

結構也屬於明顯的低發展階段結構,其基本特徵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企業 居主導地位,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企業所佔比重十分低,以至於人們習 慣於把服務業就業視作解決企業富餘人員的渠道,其實這是我國服務業行業 水平低給人們造成的誤解。盡管如此,我國服務業在某些部門也具有一定的 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服務等部門都有著相當的優勢和 發展潛力。勞動力便宜且訓練有素是我國拓展海外服務市場的最大優勢。如 何在國際服務貿易這一新興領域充分利用我國的現有優勢,是我國政府和學 術界應當認真研究的問題。1993 年我國商品出口已居世界第 11 位,但服務 的出口則只佔第 27 位,當年我國商品出口額佔世界總量的 2%左右,而服務 出口僅佔世界服務出口總額的 0.5%。這說明我國服務業的外向型發展是一 個相對落後的領域,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2.我國服務業發展落後的原因

我國服務業發展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根本原因在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 的抑制。服務業的高度發展歸根結底依賴於人類經濟活動的社會化、專業化 和市場體系的高度發達。而傳統體制恰恰在這些方面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服務業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 點。
改革之前,我國實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微觀經濟主
體含義的企業和組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產單位和事業單 位,各單位之間相互封閉,不論規模大小,都自成系統。各經濟單位由於不 可能從社會方面得到服務提供,因此只好眼睛向內,自辦服務體系,形成「大 而全」或「小而全」的經濟單位格局,任何一項國家計劃的投資項目,都必 須把配套的服務設施投資考慮在內,使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一方面由於各經濟單位得不到高質量的生產和社會服務而 影響了產品的進步,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或事業單位自身背著一個「小社會」 而造成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增加了企業的開支和管理上的負擔,難以全力 發展生產,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另一重要特徵是消費的實物化傾向和福利化傾向。
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大量的職工生活消費和服務,不是採取市場經濟的購買 形式,而是採取產品經濟的福利形式分配給職工。在生活消費方面,最突出 的例子是住宅,它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職工所享受的一種福利待遇。因此, 一方面住宅投資被打入企業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實際上成了職工的工資收 入,抑制了房地產業的生長,此外,城市改革起步以來,企業濫發實物的現 象也十分普遍,由於政府機構職工收入偏低所導致的折價供應經濟也在某種 程度上助長了實物消費的勢頭,抑制了正常的市場渠道的發展。
還有,居民生活服務消費中的隱蔽性補貼,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支出 都由國家包下來,在交通、郵電、保育、娛樂等方面,國家又給予廣泛的補 貼,這就大大壓縮了職工在非商品消費上面的開支。同時,大量醫療、養老 保險和部分教育服務在企業內部進行,實際上也誇大了第二產業的產值,縮 小了服務業的產值,使得服務價格低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錯誤 地認為勞務活動不是商品,不創造價值。在價格管理中一直把勞務價格稱作 「非商品收費」。我國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價格、郵電資費、醫療收費以及飲

食、服務、修理等長期統一定價、統一管理,收費標准幾十年不變,價格脫 離生產成本,也不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改革以來雖然作了一定的調整,但主 要還是補償性的,許多重要的服務行業仍然無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發展。 除以上這些體制原因之外,我國傳統的農業化社會歷史條件以及新中國 成立後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相分離的二元化經濟發展策略,也是造成我國服 務業發展落後的重要原因。農村勞動力不能向城市流動,只能滿足於自給自 足的生活環境,像我國這樣一個 75%的人口在農村的經濟體系中,服務業的
平均發展水平低下是十分自然的。

3.我國加快發展服務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服務產業加快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 展從國內轉向國際、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彌補服務產業 過去發展的不足,改善國內的產業結構,推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加速 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總體水平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
(1)加快發展服務業,可以促進市場充分發育,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 業化水平,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有利於勞動、工資、價格、企業經營機制和 流通體制等一系列改革順利實施,有利於經濟進一步國際化,更多地吸引外 資,有利於精簡機構,提高效率,逐步改變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辦社會的 狀況,為改革開放在更廣闊的領域向縱深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我國工業經濟效益差,農業市場化率低,流通不暢,財政收支困難,
嚴重地制約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 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服務業不適應第一和第二 產業發展的需要。服務業投入少。見效快、社會效益好,加快發展服務業, 既可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又是緩解經濟生活中 深層次矛盾和促進經濟更快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3)我國每年都將有大批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來
的勞動力需要安置。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深厚的潛力:行業多、 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行業並存,能夠吸收大量的和不 同層次的各類人員,特別是可以容納大量的科技、專業人才。加快發展服務 業是緩解我國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主要途徑。
(4)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民群眾不僅在衣、食、住、行、
通訊、衛生和生活環境等物質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 且在文化娛樂、廣播電視、圖書出版、體育保健、旅遊休閑等精神生活方面 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發展服務業,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 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5)服務業的全球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而且變得越來越復雜了。除了服 務與商品之間的傳統區別外,服務業之間的區別也越分越細,尤其在發達國 家和地區更是如此。計算機、信息、電報電傳和電子郵遞等業務同傳統電信 服務的界線變得日益模糊。服務業的這種向高新技術水平發展的趨勢,既給 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形成了機遇。加入國際貿易組織是我 國既定的經濟國際化目標,在國際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原則下同他國實現平等 互利的服務貿易往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願意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同 時也應享受協定所賦予的經貿權利。這顯然意味著對於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戰

略的設想,應該放在國際產業競爭的總體環境下,進行思考。

4.我國服務業應積極參加國際服務貿易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利 用多邊貿易體制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世界各國經濟 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經濟國際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步入經濟現代化的重要 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由於服務貿易 成為國際經貿關系中最有發展潛力的新領域,服務業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發 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積極參與世界服務貿易對於促進我國經濟 的國際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服務性產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1)市場需求有廣泛的世界 性,產業發展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換句話說, 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往往是合而為一的,像旅遊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 咨詢服務業等服務產業的市場屬性本身就是國際化的;(2)服務性產業的國 際競爭比較優勢主要是技術、知識和管理,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成本, 這就是說,服務性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這種知識密集型的產 業在目前經濟國際化的進程中受到的制約少,可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同時接受。正是由於服務性產業的這兩個特殊的經濟屬性,世界上經濟發展 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在把第一、第二產業不斷向外轉移的背景下,卻大力 提升自己的服務性產業的經濟比重和質量水平,以期在國際產業競爭中保持 競爭優勢。
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我國經濟理論界和實際經濟部門普遍
對服務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不能認識到服務業的高度發展同經濟國 際化之間的關系,僅僅滿足於抓第一、第二產業的外向型經濟,而不能夠從 世界經濟結構和貿易結構演變的高度,透視我國服務業高質量、高水平的加 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對於提高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 戰略意義。
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服務業比較落後,但某些部門在國際上也佔有一定
的優勢,如在航運、衛星發射服務、工程建設和勞務輸出等部門就有相當的 優勢和發展潛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經貿實踐證明,有條件地開放我國的 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吸收國外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的機會。服務業 的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必將對我國經濟和人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具 有深遠意義的影響。同時,要參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享受各種貿易優惠和 保障,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部分有 國際競爭力的服務業市場對外開放。自參加「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 協定》的談判以來,我國根據現行的政策法規,就航運、專業服務、銀行業、 廣告、旅遊、近海石油勘探等 6 個服務部門的逐步開放作出了承諾,目的是 引進外部競爭的壓力,促進我國服務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以便最終確 定我國的服務業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國際地位和份額。

4、為什麼發展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國際貿易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條件,一是要有國家的存在,二是產生了對國際分工的需要,而國際分工只有在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這些條件不是人類社會一產生就有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而逐漸形成的。

原始社會的貿易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類的祖先結伙群居,打魚捕獸,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人們處於自然分工狀態,勞動成果僅能維持群體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沒有剩餘產品用以交換,因此談不上有對外貿易。
人類歷史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促進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除維持自身需要以外,還有少量的剩餘。人們為了獲得本群體不生產的產品,便出現了氏族或部落之間用剩餘產品進行原始的物物交換。當然,這種交換還是極其原始並偶然發生的物物交換。
在漫長的年代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部門,形成了人類社會第二次大分工。由於手工業的出現,便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商品生產。當產品是專門為滿足別人的需要而生產時,商品交換就逐漸成為一種經常性的活動。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出現了貨幣,於是,商品交換就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這樣就進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階級的形成。由於商品交換的日益頻繁和交換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又產生了專門從事貿易的商人階層。第三次社會大分工使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進一步擴大。商品生產和流通更加頻繁和廣泛,從而階級和國家相繼最後形成。於是,到原則社會末期,商品流通開始超越國界,這就產生了對外貿易。
人類社會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剩餘產品的增加,同時也促進了私有制的發展和奴隸制的形成。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商品交換超出了國界,國家之間的貿易便產生了。可見,在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擴大,以及國家的形成,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必要條件。

奴隸社會的國際貿易
在奴隸社會,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其特點是自給自足,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而不是為了交換。奴隸社會雖然出現了手工業和商品生產,但在一國整個社會生產中顯得微不足道,進入流通的商品數量很少。同時,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生產技術落後,交通工具簡陋,道路條件惡劣,嚴重阻礙了人與物的交流,對外貿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其規模和內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隸社會是奴隸主佔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的社會,奴隸社會的對外貿易是為了奴隸主階級服務的。當時,奴隸主擁有財富的重要標志是其佔有多少奴隸,因此奴隸社會國際貿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隸。據記載,希臘的雅典就曾經是一個販賣奴隸的中心。此外,糧食、酒及其他專供奴隸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如寶石、香料和各種織物等也都是當時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隸社會時期從事國際貿易的國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臘、羅馬等,這些國家在地中海東部和黑海沿岸地區主要從事販運貿易。我國在夏商時代進入奴隸社會,貿易集中在黃河流域沿岸各國。
對外貿易在奴隸社會經濟中不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奴隸貿易成為奴隸主經常補充奴隸的重要來源。

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
封建社會時期的國際貿易比奴隸社會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早期,封建地租採取勞役和實物的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並不多。到了中期,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封建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的形式,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已孕育生產,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較快的發展。
在封建社會,封建地主階級占統治地位,對外貿易是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奴隸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基本消失。參加國際貿易的主要商品,除了奢侈品以外,還有日用手工業品和食品,如棉織品、地毯、瓷器、穀物和酒等。這些商品主要是供國王、君主、教堂、封建地主和部分富裕的城市居民享用的。
在封建社會,國際貿易的范圍明顯地擴大。亞洲各國之間的貿易由近海逐漸擴展到遠洋。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開辟了從長安經中亞通往西亞和歐洲的陸路商路——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商品輸往西方各國,換回良馬、種子、葯材和飾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陸路貿易外,還開辟了通往波斯灣以及朝鮮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貿易。在宋、元時期,由於造船技術的進步,海上貿易進一步發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曾率領商船隊七次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先後訪問了30多個國家,用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銅鐵器等同所到的國家進行貿易,換回各國的香料、珠寶、象牙和葯材等。
在歐洲,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國際貿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東部。在東羅馬帝國時期,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控制了地中海的貿易,通過販運非洲的象牙、中國的絲綢、遠東的香料和寶石,成為歐、亞、非三大洲的貿易中間商。11世紀以後,隨著義大利北部和波羅的海沿岸城市的興起,國際貿易的范圍逐步擴大到整個地中海以及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沿岸地區。當時,南歐的貿易中心是義大利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等,北歐的貿易中心是漢撒同盟的一些城市,如漢堡、盧卑克等。
綜上所述,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國際貿易是為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國際貿易不斷擴大。但是,由於受到生產方式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商品生產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剝削階級奢侈生活的需要,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經濟中都不佔有重要的地位,貿易的范圍和商品品種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貿易活動也不經常發生。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國際貿易才獲得了廣泛的發展。

5、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怎麼樣的專業

國際貿易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學科,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企業國際化經營、國際商務與全球營銷、國際貿易風險分析與規避,為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制定國際化經營戰略和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國際貿易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分析手段。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屬於經濟學學科範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託,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但是在學習這些經濟學之前,要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比如,會計學原理、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經濟法、國際商法、證券投資、財務管理、管理學原理等課程。

培養的學生應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

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5)國際貿易服務背景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專業的就業方向:

國際貿易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貿易機構的業務工作等,具體來講,可以從事報關、報檢,物流(貨貸)等工作。從歷年的就業情況看,也有一些學校的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到管理咨詢、投資銀行一類機構就業的。

1、從事專業外貿公司的進出口業務工作;

2、從事各類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科研機構等的進出口業務工作;

3、從事各類外資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工作;

4、從事各類專業的報關、承運貨物等國際物流工作;

5、在各類涉外型的企業、機構從事初級財務工作及業務管理工作;

6、從事國際市場調研、策劃及國際貿易糾紛調解的輔助性工作。

6、世界貿易體系建立的背景和宗旨是什麼?

世貿組織的宗旨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證充分就業的前提下,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與貿易,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全球資源的最佳配置;

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的份額與其經濟需要相稱;

7、查閱資料,簡述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背景?特點有哪些

新時期國際貿易的特點世界經濟聯系程度大大加強,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產發展的速度迅猛增加,達到空前水平。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潮流。.世界經濟聯系的內容發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新特點。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高級化、優質化和綜合化、整體化。技術貿易發展擴大。 世界經濟聯系形式日益多樣化。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為區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
新時期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不僅高於世界貿易的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不斷提高,位次不斷提前;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斷改善,經濟開放度(外貿依存度)明顯提高;進出口貿易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進出口市場分布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