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有價差異的兩國開展國際貿易的情況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有價差異的兩國開展國際貿易的情況

發布時間: 2022-01-18 07:45:41

1、直接影響國際貿易的價值觀念有哪些?說明價值觀念的差異產生了何種影響?

存在決定意識,任何思想、觀念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沖擊下,國際貿易中的價值觀念正在起新的變化,我們應建立一套新的價值觀,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外貿體制改革和迎接新技術革命嚴峻的挑戰,這些新的價值觀念主要有: (一)創新觀念—以改革的觀點和創新的精神,運用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發展新的產品,達到以新取勝,以優取勝。 (二)全球觀念—我們面對的國際貿易對象,不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要敢於把自己放到全球經濟戰爭的最前沿去決勝敗,爭長短. (三)效率觀念—「效率就是生命」,處在世界經濟大戰的時代,沒有高效率,就沒有高效益,更談不上高速度發展,其結果必然在競爭中被淘汰。 (四)時空觀念—「時間就是金錢」,國際新科技日新月異地發展,國際競爭瞬息萬變,只有善於做時間的主人,分秒必爭,抓住時機,才能威得勝利,美國有人提出 「一分鍾經理,的口號,即要求經理珍惜時間,在一分鍾內處理解決問題,另外,所在地點、空間不同,同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也應不同。這就是時空觀。 (五)技術觀念—現代化的國際貿易是以現代化的新技術為基礎的,不懂現代技術......

2、兩國兩種產品價格相同 能否進行國際貿易嗎?論述題 在線等!!!!很急急急急急

首先我不知道誰出了這么個有營養的題,並且還要求畫圖。盡我所能吧。
原則上如果兩國間同種產品如果價格相同的話,就沒有必要從事國際貿易了,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此類情況有如下幾種;
1) 兩國家簽有自由貿易協定,進口國關稅極低,並且出口商可以獲得出口補貼,如果說補貼額足夠可以的話,有可能彌補關稅及運輸成本,進口商可以選擇在本國以同等或者略高的價格出售該產品;
2)兩國間進出口無特殊政策,但是出口國的產品在進口國比較暢銷,並且進口國的人非常認可出口國產品的質量,或者進口國該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最起碼現階段進口國對本國的產品質量沒有信心,寧肯花高價買國外產品,這種情形很熟悉吧,看看咱們國家的奶製品行業吧,同樣的產品國外的還比進口到國內的還便宜,買的人還非常多;這個是品牌效應,並且還得得益於本國產品的質量低劣的配合;

暫時想到以上兩點,希望能幫到你。

3、如果兩國不存在技術差異,兩國還會產生貿易嗎?感謝!

會。

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不同的技術。技術的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進而導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換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復雜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後生產成本不變。

(7)不考慮交易費用和運輸費用,沒有關稅或影響國際貿易自由進行的其他壁壘。但是,在貿易存在的條件下,當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完全相等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

比較優勢理論

。如果存在運輸成本和關稅,當兩國的相對價格差小於每單位貿易商品的關稅和運輸成本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

(8)價值規律在市場上得到完全貫徹,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9)假定國際經濟處於靜態之中,不發生其他影響分工和經濟變化。

(10)兩國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資源和要素。

(11)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即總的進口額等於總的出口額。

4、通過李嘉圖模型說明兩國 兩商品的國際價格決定過程

-O理論
H-O理論(即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以要素分布為客觀基礎,強調各個國家和地區不同要素稟賦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產函數對貿易產生的決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該理論的擴展,其基本原則是轉移可流動要素與不可流動要素的結合,提高各類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

一、赫克謝爾—俄林定理
李嘉圖從跨越國界的資本的相對穩定性發現了對外貿易的原因,用各國勞動生產率

長期存在的差別解釋了世界貿易的商品構成;根據相對商品價格隨相對勞動成本變動而

變化的假定,他表明了自由貿易將導致每個國家出口那些具有相對價格優勢的物品,而

這種貿易的結果將是各國都從中得到比自給自足國更多的好處。
李嘉圖的理論沒有試圖去解釋國際間生產率的重要差異,這種差異致使各國間比較

成本的不同,並由此引起國際貿易。在現代赫克謝爾—俄林理論中,這些生產率差異本

身被歸因於各國初級要素擁有量的差異,這種初級要素擁有量的差異實際上肩負了解釋

國際貿易的全部重任:比較明顯的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的原因,如要素質量的國際差異以

及同一產品生產函數的差異等,都通過假設前提而精心排除了。赫克謝爾—俄林的理論

最終形成了現在眾所周知的國際貿易模型的赫克謝爾—俄林定理(HOT):一個國家出口

用其相對富足的要素密集生產的那些物品,進口該國相對稀缺的要素密集生產的那些物

品。這個定理看似甚有道理,但卻也十分魯莽,它用供給條件解釋整個外貿商品的構成

如果(比如說)一國的進口需求傾向於用其富足的要素比較密集地生產的那些物品,那

赫克謝爾—俄林定理就沒法解釋了。
二、薩繆爾森的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對於現行形式的赫克謝爾—俄林模型,薩繆爾森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發表

的一系列文章的功績,要比赫克謝爾1919年的開創性文章和俄林據此加工和發展而形成

的《區際貿易和國際貿易》(1933年)一書的功績要大。赫克謝爾和俄林對他們認為非

常重要的許多變數,如需求條件和規模經濟,均未作討論,而他們對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則在相當大程度上偏離了兩位先行者自己確立的解釋實際觀測到的外貿結構這一目標。

由於把國際貿易看作國際要素流動的一種形式,赫克謝爾和俄林均推測,自由貿易將使

要素稀缺程度、從而世界要素價格均等化,但不管怎麼說,俄林還發現了這種過程達不

到完全相等的許多原因。薩繆爾森則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HOT的推論上,即要素價格均等

化定理(�EPET)上。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說明,在一系列特定條件下,自由貿易將使

要素價格基本上完全、而不是局部均等。這些特定條件包括:完全競爭、無交換成本、

不完全專業化、相762經濟學方法論同的線性其次生產函數、無外生經濟、在所有相對要

素價格上相對要素密集程度不變、要素質量相同、要素數量不大於商品數量。這種絕妙

的闡述最後推廣到了n個國家、n種要素和n種物品。HOT則沒能做到這一點,它至今仍只

是一個討論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和兩種商品的定理(巴格沃廷,1965年,第175—6頁)

三、里昂惕夫之謎
雖然對國際貿易「貨幣」理論(或古典的交換機制理論)的經驗檢驗可追溯到20世

紀20年代,但無論是李嘉圖的解釋還是俄林的解釋,他們的國際貿易純粹或「真正」理

論直到1951年都仍然完全沒有得到檢驗。①在1951年,麥
克杜格爾對李嘉圖的貿易理論首次進行了檢驗,幾年以後,華西里·里昂惕夫把他1947

年的投入產出表運用於美國貿易模型,他發現美國的出口品是相對勞動密集的,而它的

進口品則是相對資本密集的,這個結論與我們根據赫克謝爾—俄林定理所作的預期完全

相反。尼爾·德馬切(1976年,第114—23頁)已經表明,對於里昂惕夫對赫克謝爾—俄

林定理的明顯反駁,有四類反應:(1)一些人批評里昂惕夫的方法、數據質量、在技術

勞動中沒有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認為所有這種種缺點的綜合作用足以推翻他的結

論。(2)一些人運用一系列針對性的論證解釋了下述發現:各地的要素和技術是不同的

各國的需求條件差別正好為生產中的要素傾向所抵銷,要素密度的轉變很可能在要素價

格的相關范圍內,等等。(3)其它一些人,包括薩繆爾森自己,或多或少忽視了里昂惕

夫之謎,他們研究的是所謂「俄林—薩繆爾森研究框架」,他們的目的是把國際貿易的

純粹理論降為一般均衡(GE)理論的特例。在他們看來,赫克謝爾—俄林定理的實際精

確性並不是什麼重要問題,因為,它無論如何只是向差別稅、關稅、交易成本、規模經

濟、需求條件、要素流動性和不完全競爭的第一次逼近。(4)還有一群人,主要是商業

經濟學家,他們對赫克謝爾—俄林定理和俄林—薩繆爾森研究框架均加反對。他們利用

里昂惕夫之謎去支持自己結構鬆散的「產品周期」和「技術缺口」(gap)模型,用產品

創新的動態性和高收入國家生產者在信息與營銷方面的優勢來解釋製成品貿易模型。
另有極少數象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那樣,認為:「他〔里

昂惕夫〕所證明的並不是美國資本稀缺而勞動力充足,而是證明了赫克謝爾—俄林定理

是錯誤的」(轉引自德馬切,1976年,第124頁)。大多數貿易理論家繼續加工精煉受到

明顯反駁的要素比例理論,日益陷於由里昂惕夫之謎引起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如要素是

什麼?許多不同的要素如何進入生產過程?在多要素世界裡,能夠排除要素密度的轉變

嗎?當要素數量增長時,保證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早在1941年,薩繆爾森和W.斯托爾佩(Stolper)就致力於確立這樣一個定理,即

保護性關稅無論從絕對意義上還是從相對意義上都有利於相對稀缺的要素。這個定理不

失為俄林—薩繆爾森研究框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此後在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方面的工

作,主要是證明在一個有許多要素和許多物品在分隔而又相關的市場上交易的世界裡,

商品價格和對應的要素價格之間——對應關系的特性,從而完成一般均衡框架的關節的

結合。在一般均衡框架中,李嘉圖模型和俄林模型都只看作是特例,前者根據給定的要

素價格論證商品價格問題,後者則反過來從給定的商品價格出發,論證要素價格問題。

四、俄林—薩繆爾森研究框架
假如里昂惕夫之謎使俄林—薩繆爾森研究框架停下來,損失有多大?問題的答案顯

然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說明大多數貿易理論家並沒有表現出他們是

「天真的證偽主義者」:他們抓住俄林—薩繆爾森框架的「硬核」,禁止不用一般均衡

要素比例的定價理論去解釋世界貿易模型的一切意圖。不管俄林—薩繆爾森框架過去和

將來是否是卓有成效,在產生大量新生事實的拉卡多斯意義上,它是否是「進步的」研

究框架將又是一個棘手的判斷問題。用俄林—薩繆爾森方法得出的大多數新發現,比國

際貿易與國內貿易之間的密切聯系更缺乏事實的支持(德馬切,1976年,第123頁)。可

以肯定的是,俄林—薩繆爾森框架對於普及充斥於戰後一切分配問題討論的簡單化的邊

際生產力理論發揮了很大作用,國際貿易的要素比例模型,激勵了服從規模收益不變並

包含兩個國家、兩種物品和兩種要素的總生產函數的傳播,這樣,通過高度簡化和綜合

的一般均衡理論(該理論預示了超過實際交易能力的交易量),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可

以統一處理。因此,對俄林—薩繆爾森研究框架的評價,不可能拋開對更為廣泛的希克

斯—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研究框架的評價,後者是整個研究框架的一部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經濟理論中最熱心的操作主義擁護者(至少在其早期是這

樣,參見第4章)的薩繆爾森,對這項工作的展開與發展作出了如此之大的貢獻。一位評

論者發現:「〔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整個討論,無論好壞,都是非操作的理論化的典型

例子」(凱弗斯,1960年,第92頁)。薩繆爾森坦率地承認,現實世界中實際觀測到的

要素價格差異,必定在相當大程度上偏離在靜態競爭條件下要素價格的完全相等。然而

他對自己對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的研究深信不疑,認為它通過一些方法「洞察了決定世

界貿易的力量」(轉引自德馬切,1976年,第118頁),這使人想起由於他公開藐視先驗

論的方法論而引起的一場爭論(見第4章)。
從內心說,人們很難反對這樣的結論:
要素價格均等化討論已變成一場智力游戲。雖然它通過澄清純理論的結構產生了某

些有時候很有用的結果……得出了有趣的結論,即在某些情況下,貿易可能並不傾向於

使要172經濟學方法論素價格均等,事實上,甚至沒有哪個政策制定者想知道從自由貿易

里能否找到對解釋現實世界的統計或觀測到的事實有任何價值的答案〔科登,1965年,

第31頁〕。
五、進一步檢驗
實際觀測到的各國間要素價格的巨大差異,顯示出與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大相徑庭

但是,如果世界上的要素價格事實上不相等,那必定意味著赫克謝爾—俄林的要素比例

貿易模型的一個或多個假定前提是不成立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對赫克謝爾—

俄林定理的經驗有效性作最後的分析,這種分析主要是回答貿易的商品結構是否是一方

面決定於要素的擁有情況,另一方面決定於技術、規模經濟和市場完善程度的差異。自

里昂惕夫以來,這個問題已經在大量經驗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大多數的研究

結果實際上是否定赫克謝爾—俄林定理的。用對貿易理論檢驗的最後總結的話來說①,

「簡單的赫克謝爾—俄林模型並不是建立在堅實的經驗基
礎上的。當嚴格地考慮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時,模型可提供更深入的洞察……〔不過,

各國的效率差異似乎足以說明,要素擁有情況假說是唯一有效的經驗根據這種說法最沒

有道理」(斯特恩,1965年,第20—1頁)。
對貿易所作的產品周期、技術缺口和規模經濟解釋有一些較好的記錄,但是,只要

把准動態模型所作的比較寬松的預測與靜態模型所作的嚴格預測相比較,尤其在後者帶

有各種詳細的精心闡釋時,眾所周知的一些問題就會使我們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都不可

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進行比較的問題,正如羅伯特·斯特恩所說的(第30頁):
……既是理論所存在的問題之一部分,也是經驗方法論之一。就理論內容來說,問

題在於要素擁有情況模型還沒有把技術轉變和擴散的內在機制系統地整合到一起。
在沿著這些思路取得較大的進展以前,人們很難找出貿易的各種決定因素。就方法

論而言,問題在於設計出區分各種理論優劣和在面臨高度密布於同一條直線上的數據集

合時選擇「最佳」解釋的方法。

5、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什麼要開展國際貿易,以及如何開展國際貿易。

就像你永遠都需要拿錢去買你所需要的東西一樣,一個國家或地區也永遠無法生產出他所需要的所有東西,所以各國之間互通有無是最重要的。而且,一些地區或國家特產在當地可能一錢不值,但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就可能是暴利。此外,一般來說,商品價格差價的高低是跟兩地間距離成正比的,東西賣得越遠,價格越高,而國與國和地區與地區之間,遠比城市和城市間的距離要遠。還有一點就是國際貿易可以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貨幣流通,而利潤的一大體現就是賺取貨幣的多少,賺得越多,越能促進本國外匯儲備,這對於一個國家抵抗外匯和資本市場風險也是十分必要的。
國際貿易要考慮到產品的價格、運輸、保險、結算等等很多東西,一般一票國際貿易是按照尋找客戶——報價——談判——簽訂合同——采購原料——准備設備——生產——關務和商檢——國際運輸和保險——結算這一大致流程進行的,至於其中細節太多,全列明估計要編一本書,在這里我也就不多說了。但有一點事所有貿易的准則:物美價廉的產品永遠是客戶急需的,而一個穩定的、長期的、有發展力的客戶則是供應商夢寐以求的。

6、國際貿易對各國生產要素的影響?

對不起500字真的太長了
簡單給點意見
國際貿易對各國生產要素的影響?
首先國際貿易是國家間的貿易買賣行為,是世界領域內的大批量物資買賣行為。
其發展和變化對所有貿易成員國來說都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世界范圍內的大多國家因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科技技術程度不同,其國家的經濟體系
不同,都不同程度上的依賴國際貿易。需要其他國家的資源和技術產品來滿足本國的
軍事 科技 建築 工業 農業 等多方面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將本國剩餘的資源和先進
的技術產品買往國外市場換取外匯再進行其他的買賣交易。
這樣的國際經濟體系使得全球的經濟整體發展,也使得資源和科技的全球最大的共享
化。其有利因素不言而寓。
那我們分析國際貿易對各國生產要素的影響?就很容易了。知道了他的商業模式和有利
條件能給世界個貿易成員國提供的有利條件。就不難分析國際貿易市場的變化到底能給各國帶
來多大的影響了。
1 進口貿易量減小或是進口物資價格過高或是進口物資停止買賣
必然影響其國家的各行業發展
2出口量減少各國自身產品在海外市場銷售不良
必然導致其國家經濟外匯儲備 行業副產業下滑
3整體貿易市場混亂低迷
必然導致各國物資停止流通降低買賣風險導致世界范圍內整體經濟下滑

簡單的說了一些 其實國際貿易對每各世界成員國來說其重要性都非常的大
具體到每各國家都有不同的反應 。主要是看其國家的經濟體系和依賴貿易
的比重不同而不同。有關具體數據和信息 還有預測需要根據其國家情況具體
分析得到。

7、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是兩個國家之間存在絕對成本差異( )

當然不是,亞當斯密的才是絕對成本差異理論,也就是說,兩個國家要有貿易往來,只能是兩個國家的生產成本絕對差別
他的這個理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你想想,如果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可以說,很多產品,他們的成本應該說大部份都會比很多國家要低,而且是低得多,那為什麼實際中,還存在著美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呢,對吧.
而李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提出的是相對成本差異.也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電子科技方面和手工業兩個方面都比我們強,但是,電子方面他更存在優勢,這時候.他就會選擇生產電子,而讓我們生產手工業產品.這樣,對雙方都有利,也就是現在生活中很多貿易往來得以成立的原因

8、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對國際貿易有什麼影響

伴隨著貿易的發展,文化差異對貿易的影響也越發突顯。這體現在語言、宗教、社會習慣、政治哲學、社會結構、教育等文化構成的各個層面。必須培養跨文化意識,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能力,進行文化交流與展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變遷,以此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文化差異;貿易擴展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史的積淀,同時是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特質的一種載體。雖然歷史的進程中不同文化也相互影響和滲透,但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卻依然保持了各自獨特的一面。因此,文化具有差異性,一種文化認為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對於其他文化來說,就可能並不會受到如此的重視。但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不斷發展,並且不斷深入。可是伴隨著貿易的發展,文化差異的影響也越發地突顯。世界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存在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

一、文化差異的類型及其影響

1.語言的差異。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而又普遍的社會現象。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開展國際間的貿易活動,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轉換是必不可少的。但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了不同語言之間交流轉換的困難,從而影響到了國際商務交往。

通用汽車公司的廣告語:「身在比利時」(BodyinBelgium)譯作法蘭克斯語則為「漁夫旁的屍體」 (CorpsebyFisher)。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廣告因為語言的差異導致了拓展市場的不利。同樣,一巴西的航空公司有則廣告說她有一個「很舒適的機艙」(comfortablerendezvous),但將此換作葡萄牙語則為「非法的性服務場所」(aroomforillicitsexualen counters)。由此可見,語言對國際貿易的開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宗教的差異。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組織,行動,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

因此作為意識形態層面的宗教,也對國際貿易的運行產生影響。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有猶太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神道教、本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等。所以在國際交往中應注意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日本人多信奉神道教,阿拉伯國家多信奉伊斯蘭教,英國人絕大多數信奉基督教[1]。

一國際公司在卡達進行談判時,由於負責人忽略宗教因素,基於對成功的信念,攜帶了白蘭地准備在儀式上與同事慶祝,結果他不但被嚴謹的回教國家裡的一個對習俗虔誠的男子立刻趕走,而且使公司成為了不受歡迎的公司。就是這樣一個文化細節上的失誤,導致了貿易合約的損失。

3.社會習慣的差異。社會習慣是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它不僅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觀,而且會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思維模式。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深入,帶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一個成熟的跨國公司必定是一個了解目標國文化的公司,一個注重文化差異的公司。

希爾頓酒店是世界著名的酒店,重視社會習慣的差異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希爾頓強調每個酒店必須要有個性,針對其所在地區或國家市場的需要,來進行具有個性的裝潢和服務。同時鼓勵廚師利用當地的原料作出具有地方風味的飯菜[2]。

同樣,跨國公司的成功運作還需尊重當地的工作模式。一個北加州廠商收購了英國伯明翰市一家公司,希望藉此打開歐洲市場。但在接管公司後不久,美國的管理人員就准備矯正下午茶點的休息時間問題。在英國,每人可以有半小時的下午茶點時間,然而管理層希望將此縮短為十分鍾。結果是工人們罷工,最終該公司倒閉。所以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對海外工作的文化現實反應遲鈍將會招致悲慘的後果。

4.政治哲學的差異。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國際貿易由於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開展的,因此必然要受到政治哲學的影響和作用。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政治因素不同,對商品的包裝材料、結構、圖案以及文字標識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阿拉伯國家規定進口商品的包裝禁用六角星圖案,因為六角星與以色列國旗中的圖案相似。由此可見,只有認識到政治上的不同,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促進外貿出口。

5.社會結構的差異。社會結構是某一社會制度的基本成分之間有組織的關系。社會結構包含社會分層,並且伴隨著階級等級和種性等級。社會結構極大地影響著國際貿易的運行和跨國公司的目標市場定位。

麗晶集團根據目標顧客年齡層次的不同,作出了准確的市場定位,對酒店進行了不同的裝潢設計。設在紐約的MAYFAIR酒店,其建築風格主要吸引有較強安全意識、保守、傳統的老年顧客,而紐約麗晶酒店則具有現代的氣息,吸引年輕、好動的商務旅行者[2]。

俄羅斯國民的支出結構方面,各個階層存在著明顯的區分。比如中產階級上層,他們很少在食物、醫療服務、招待客人方面節省開支,去國外觀光旅遊及教育旅行也無疑是屬於上層人士的支出,建築或購買房屋、成年人健康服務及教育服務則屬於上層及中層人士,盡管一些項目的數量比例相差一倍或至少1/3以上。而中產階級下層在服裝、鞋類、日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休假旅行等方面都要節省開支,中層則常常節約休假的開支。在使用物品的分化方面,其意義並不在於是否擁有物品本身,而更多表現為品牌和價格上的區別。因此,開展國際貿易活動一定要准確把握目標市場的社會等級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使用不同的營銷策略。

6.教育的差異。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通過改變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或營銷方式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如果一國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和程度較低,則其比較優勢更多地向勞動力密集型傾斜。但若一國重視教育,公民受教育水平較高,則該國技術先進、創新能力強,比較優勢主要為技術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

同樣,教育也影響著營銷方式。一方面,對於實施營銷策略的公司來說,員工的教育培訓對於公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沃爾瑪、通用電氣、IBM等都非常重視員工的教育培訓,甚至建立專門性的學校培養自己的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對於營銷策略的接受者即顧客來說,不同教育層次的顧客其需求不同,因此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時就應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

二、應對國際貿易中文化差異的建議

1.培養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是指商務人員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並作出適當反應的一種商務意識。換言之,反映國際貿易者本土文化的價值觀的行為標准已不能滿足跨國公司發展的需要了。國際化的企業運作的各個環節,如國際營銷、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等都需要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因此,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必須擁有基本的跨文化意識。

2.掌握跨文化商務技巧。跨文化商務交往中應當具備的能力有對文化和組織的理解力、適應能力、建立關系能力、系統和多視角的思維能力、態度、敏感性、語言能力、文化影響下的決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3]。這些能力與國際貿易的成功與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這些能力需要在商務環境中得到磨練,實踐經驗和大量的在職培訓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對於在職人員來說,應該加強相關能力的培訓;對於接受高等教育的商務人才來說,應加強跨文化商務交往意識的培養,同時學校應提供相關的課程以及實踐機會。

3.在策略制定上注重文化的融合。一個跨國公司跨國投資經營時,往往需要融合三種文化:自己國家的文化、目標市場國家的文化、企業的文化。只有注重文化的融合,才能深入地適應市場,進而拓展市場。肯得基早期推出了「墨西哥雞肉卷」,在該產品投入市場後不久,肯得基又推出了一款融合了中國文化的「老北京雞肉卷」,該產品添加了中國傳統的甜面醬、蔥絲等原料,因此銷量可觀。同樣,摩托羅拉公司制定的中國投資戰略強調管理本土化、配套產品國產化。同時還大力支持中國的公益事業,因而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成功[4]。

4.加強文化交流與展示。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與展示,是一個了解文化差異的有效途徑。它不僅有利於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還有力地推動了經貿合作,已成功舉辦的中法文化年就是一個展示文化、交流文化的平台。2006年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相約北京」聯歡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等項目已經形成品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四海賓朋。繼中法互辦文化年之後,中俄互辦「國家年」再次掀起兩國文化交流的熱潮。駐法國、德國、模里西斯等中國文化中心工程進展順利,成為文化交流的亮點。

5.在國際貿易中注意文化的變遷。任何文化都不是一灘死水,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變遷。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然而咖啡文化則相對受到冷落。但改革開放以來,在過去被認為是「小資情調」的咖啡文化開始大舉進入中國,咖啡吧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街小巷,咖啡也進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國際貿易者必須適時改變貿易策略,以適應文化變遷後的新特點。

貿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國公司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企業更需要跨文化的管理。然而文化的差異已影響到國際間的貿易活動,這體現在文化構成要素的各個層面,尤其是意識形態方面。為進一步推動世界貿易的自由發展,促進貿易環境法制化、規范化,我們應進行國際性的文化展示與交流,在國際貿易策略制定上注意與當地文化的融合,進行多種方式的文化培訓,培養跨文化管理人才。

9、( )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價格差異。

7要素稟賦理論認為產生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 B )
A 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異 B 價格的國際差異C 自然資源的國際差異 D 資本生產率的國際差異

10、這種商品相對價格之間的差異可以轉化為兩國商品絕對價格的差異 如何理解

區分一下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就好。

相對價格概念起源於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D.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在國際貿易中,按同一種貨幣折算,各國之間產品價格有所不同:某國生產的甲產品成本低,乙產品成本高;而另一國生產乙產品成本低,甲產品成本高,這樣兩國就可以通過貿易,用各自生產的優勢產品去換得自己生產的劣勢產品,從中得到利益。所以在國際貿易中,每個國家對某種商品都擁有一種比較利益,並通過商品交換獲利。國家間的商品價格差異是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反應了生產成本的不同。

絕對價格是用貨幣單位表現出來的一種或多種商品價格水平。各國的貨幣單位和購買力不同,因而同一種商品在各國的絕對價格也不一樣。商品絕對價格可用於計算一國商品價格指數,以及商品之間的比價或相對價格。在計算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平價時,即計算匯率時,一般也都要利用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作為參考或測算依據。

舉個例子:
以某國出口糧食、進口照相機為例,兩者的比例關系為:照相機的相對價格=照相機價格/糧食價格(均按同一貨幣折算)。它反映出購買一台照相機而必須放棄的糧食數量。如果這種比率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那就說明它們在利益分配上發生了變化。這是相對價格。
照相機和糧食用各自的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就是絕對價格。
所以,商品相對價格之間的差異可以轉化為兩國商品絕對價格的差異,而商品的絕對差異才是兩國間發生貿易的直接原因。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