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日本的國際貿易史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日本的國際貿易史

發布時間: 2021-12-05 05:00:49

1、近代日本的發展史

19世紀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後,明治天皇開始,自上而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崛起,國力很快超過大清王朝。明治維新27年後,1895(甲午)中日海戰對決,大清北洋水師慘敗,日本海軍完勝,國威大振。

甲午戰爭9年後,1904日俄戰爭,日本獲勝,攫取了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舉侵華,1940之後佔領東南亞諸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偷襲美國珍珠港大獲全勝,稱霸半個太平洋,1945日本戰敗,日本近代史結束。

(1)日本的國際貿易史擴展資料:

從甲午戰爭到上世紀40年代,日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侵略史。十九世紀末後的日本,在這筆政治遺產的驅動下,迅速滑向軍國主義。

日本先後發動了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為世界近現代史上發動侵略戰爭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波及面最廣、危害度最深的國家。

日本侵略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造成巨大災難的同時,也使日本付出慘痛代價,明治維新後,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二戰中成為法西斯陣營的中堅力量,最終徹底覆滅。

2、中國與日本的國際貿易狀況,近幾年的外貌對比等等資料。 要多,分好類。

日本內閣府14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去除物價變動因素且經季節調整後,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3%,按年率計算下降1.1%,這是日本經濟五個季度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數據顯示,去除物價變動因素,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在內需和外需方面均出現下滑。其中,內需對GDP的貢獻為負0.2個百分點,外需的貢獻為負0.1個百分點。

在構成內需的主要項目中,受去年9月份以後環保車補貼政策等刺激消費政策退出影響,民間消費支出環比減少0.7%。其中,家庭消費支出環比減少1%,但民間住宅投資增長3%,民間企業設備投資增長0.9%。外需方面,受全球經濟增長減速影響,去年第四季度日本商品和服務出口環比減少0.7%,進口減少0.1%。

此外,去年第四季度日本名義GDP環比下降0.6%,按年率計算下降2.5%。

不過,日本經濟新聞社針對29家民間經濟機構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接受調查的機構認為,受外需增長提振,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有望重新回到增長軌道。

日本內閣府同時公布的數據還顯示,2010年全年日本實際GDP增長3.9%,名義GDP增長1.8%。按可比價格計算,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萬億美元,在美國、中國之後排名世界第三。這也是1968年以來,日本經濟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下面是中國的
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和發布以人民幣計價的GDP的總量、結構與速度。有專家和媒體根據兩個國家的匯率、兩個國家的總量進行比較和研究。關於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和中國經濟總量位次的不斷提高,我想說三層意思:第一,中國經濟總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不斷進取的結果,是中國改革開放活力不斷涌現的體現,也使中華民族復興的物質基礎更加牢固。

第二,我們一方面要看到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也要冷靜地看到,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我們還有很多重大的經濟結構需要優化。我們單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資源還比較高,我們在經濟發展的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第三,中國的人口比較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成果4月份就可以和大家見面了。中國有13多億的人口,總量比較大,人均的數量又比較低,按照各個國際經濟組織人均GDP的排序,中國排在100位以後。比如說世界銀行2009年有一個數據,21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24位。這就是中國的國情,人口多,總量比較大。但是人多,一平均,人均就比較少。這是中國的現實,我們要冷靜客觀地對待這個現實。

我過去由於工作的原因去過日本多次,中日兩國作為近鄰,又都是世界上經濟大國,兩個國家的經貿往來對兩國人民都有好處,對兩國的經濟發展都有好處。所以,中日兩國不論誰第二、誰第三,都是兩國人民的幸事,我也借這個機會祝願中日兩國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中日兩國的經濟都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

3、日本的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4、日本對外貿易的特點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於發展對外貿易。日本進口原材料多,出口工業產品多。

(4)日本的國際貿易史擴展資料

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5、日本近年來對外貿易發展的情況

出口的產品主要是高精尖高附加植產品
進口的主要是初級產品和資源型產品
日本的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中國歐盟
中日關系雖然近來比較困難
但是明天會更好
應為和平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兩國貿易巨大互相依賴性強
自建交後日本每年都向中國提供大量援助
無息 低息貸款
日本同樣需要中國
和平不可逆轉 單要警惕 現在的日本很象二戰前的德國

6、求二戰後日本的服務貿易發展歷史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內資源與市場容量都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經濟的發展到達一定階段之後,就必須與世界經濟進行大范圍的融合。這一過程首先表現在日本的製造業上面。自「二戰」結束後,國內經濟體制進行了徹底的變革,60年代經濟開始高速發展,被視為東方經濟神話。國內的製造業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很快便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同時,其國內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與能源及其產品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並充分地表現在其進出口的結構上面。但是,受到傳統文化模式以及經濟運行方式的影響,日本經濟體制在對外開放方面卻始終是比較落後的,長期封閉的國內大米市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傳統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上的閉關思想,進而造成了對第三產業開放的障礙。時至今日,第三產業的對外開放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日本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及國際比較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年鑒》的數字表示,日本服務貿易1995年收入為652億美元,支出1227億美元,逆差575億美元;1994年收入為605億美元,支出為1101億美元,逆差496億美元。這種狀況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中表現得相當落後,對經常帳戶收支以及整個國際收支的作用並不理想。

 1.服務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及結構的關系。日本是世界經濟的強國,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47126億美元,當年世界排名第2,但是,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卻相當落後,進口占商品貿易進口的41%,出口僅占商品貿易出口的15%;美國也是世界經濟強國,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2538億美元,當年世界排名第1,而服務貿易占商品貿易進出口的比重相對應地已經達到了19%和36%。

這些數字表明,日本的經濟結構與美國的經濟結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升級速度較為緩慢,美國正在向服務經濟轉變,而日本則仍然停留在一種加工或製造經濟的結構中。

2.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1995年,美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在七國以及世界上均占首位;日本的服務出口收入652億美元,高於加拿大的218億美元,僅排在七國中的倒數第2位,進口支出1227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439億美元,排在第2位。1994年,日本的服務貿易出口收入為605億美元,在七國中排名第4,進口支出1101億美元,排名第2。從這兩年的對比來看,日本服務貿易的出口位次有所下降,從第4退到第6,進口保持第2。

3.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對比關系。在西方七國中,服務貿易收入大於支出的有美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其中美國的順差最大,達到629億美元,其他三國順差不大,不超過200億美元;服務貿易收入小於支出的有日本、德國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的逆差最大,達到575億美元。德國與日本的情形相似,逆差達到439億美元。1994年,日本的逆差接近500億美元,德國也接近400億美元。

從上面的一些數字可以看出,日本服務貿易的發展狀況對其國際收支的影響是不理想的。1995年,日本國際收支中,經常帳戶下的商品貿易和要素收入均呈現順差,共計為1765億美元,575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逆差抵銷了兩項順差的1/3;當年國際收支總盈餘為586億美元,略高於服務貿易逆差,換一句話說,服務貿易逆差幾乎吃掉了國際收支總盈餘的一半。1994年,商品貿易和要素收入兩項順差1862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496億美元,抵銷了27%,略高於1/4;當年國際收支總盈餘253億美元,遠低於服務貿易的逆差,如果服務貿易持平,有可能使當年的國際收支總盈餘增加兩倍。1995年與1994年相比,服務貿易逆差的消極影響,在經常帳戶中,無論從絕對還是從相對的角度來看,都增大了;在國際收支中,絕對地講是增大了,相對地講是減小了。

(二)落後的服務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消極影響

日本在與服務貿易密切相關的第三產業上的基本特徵是,在國有經濟的控制之下,具有極高的壟斷性。比如電信業,在80年代以前完全由國有經濟所壟斷,不但外國資本無法進入,就是本國資本同樣也被禁止從事該項業務。這一特徵與市場經濟體制鼓勵競爭的一般性原理相去甚遠。

服務業發展水平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已經給日本經濟帶來了許多後遺症。這些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

1.國內市場價格水平遠高於國際市場。根據日本國際價格構造研究所的研究資料顯示,日本國內市場價格的總體水平比國際市場要高出50%,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國內市場上較高的要素價格,包括工資、地租和技術等,而這主要是由於經濟體制所決定的。

2.開放程度低,對國際資源利用難度大。較高的要素價格,是由於國際要素流動遇到了障礙,使得國際要素難以流入,無法將較高的國內價格降下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不論價格水平的高低,在價格或成本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繫上,都會影響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較高的要素價格在日本國內代表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在高成本與高勞動生產率的對比關系中,各個產業部門的發展表現出兩種趨勢:一種趨勢體現了生產率的優勢作用超出了成本劣勢的消極影響,相應的產品生產在日本國內仍然能夠保持相當長的時間;另一種趨勢反映出高成本的影響超出了生產率方面的優勢作用,相關的產業部門就會從日本國內向其他一些國家轉移。但是,在封閉的經濟體制下,國內較高的要素價格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對國外更為經濟的資源的利用難度。

在服務貿易上的長期閉關,使日本服務業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實際上也牽制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繼續發展。美國與日本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貿易赤字,在製造業方面,日本有巨大的貿易順差,在服務業方面,美國有巨大的順差,並且大大地抵補了總的赤字水平。從以下事例中可以看出兩國在服務業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據「國際商報」消息,在日本經營的美國服務企業,如金融機構、航空公司、餐飲業企業,以先進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務已經贏得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佔有很大的優勢。如美國威斯汀旅館的住宿率已經高達90%以上;花旗銀行率先推出自動存款和提款機,並提供24小時電話咨詢服務,吸引了大量的客戶;美林證券公司在日本的證券交易額已經排名第1;斯達巴科斯咖啡連鎖已經在東京開設了11家分店,震撼了日本的咖啡界,紛紛仿效其濃縮咖啡的製作技術和企業的經營管理方法。

正是鑒於這種情況,日本受到國際上一些服務貿易較為發達國家的巨大壓力,同時在日本經濟內部也表現出來一定的動力,要求對服務業進行廣泛而徹底的改革,以提高其服務業的開放程度和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

二、日本分行業服務貿易的發展

日本服務領域的開放程度在各個主要行業中的表現是頗不相同的。

(一)電信業

日本電信業的開放問題主要集中在外資的進入上。目前,日本電信業的開放基本上還處於起步階段。

1.電信業的發展現狀。電信行業企業的發展狀況。日本電信業經營機構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機構是指通過自有通信線路及設備提供電信服務的企業;第二類機構是指通過租借通信線路提供電信服務的企業,其中又進一步分為特種企業和一般企業兩小類。對於這三種行業,日本當前的政策是,從事第一類電信業務必須獲得政府主管部門的許可,從事特種第二類電信業務則只需要進行注冊,從事一般性第二類電信業務只要通知政府有關部門即可。在第一類電信行業中,長期由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和國際電信電話株式會社(KDD)所壟斷。NTT和KDD在1985年以前其性質屬於國有企業,1985年以後實現了民營化。

第一類電信行業具有高度的公眾性特徵,是人們生活和社會經濟活動所必不可少的領域。因此,進入第一類電信行業的程序比較嚴格,一般包括,申請、審查、詢問、許可、確認、審查和批准等七道環節。申請無線電站業務的程序一般包括,申請、審查、詢問、許可、設備建設完成的通知、檢查和授予經營許可等七道環節。上述程序一般需要1~2個月才能完成,一經獲得批准,業主就必須在指定的時期內開業,如有正當理由可以適當推遲開業時間,開業後還必須依法律程序向郵政省大臣作出正式通知。此外,在正式營業之前,業主還必須就基本服務的收費制定相應的標准。

業主的申請除了就企業的名稱和地址等一些常規內容之外,還必須按照日本對第一類電信事業的分類標准(包括電話業務、電報業務、線路租用業務、資料傳遞業務、數據交換業務和傳呼業務等)提出從事電信服務的種類、服務的地區范圍以及電信設施的草圖等。

 

電信業的有關法規。日本電信業主要有兩個法律,即《電信業法》和《無線電法》。前者於1985年4月隨著電信領域引入競爭機制而出台,用以規范整個電信市場的競爭行為,內容涉及電信業務、電信設施和土地使用權等的管理和授權等有關內容。後者針對第一類機構在無線電站及其網路建設方面的條件,規定了如何獲得設置電台的許可證、電台設備及操作等內容。其主要作用在於,針對以無線電設備建立網站的第一類電信企業,必須符合電信營業法的要求,獲得營業許可證,滿足有關要求,如無線電台經營許可證、無線電設備、電台播音員等。

2.電信業的改革。日本政府在1985年對電信業進行了第一次制度改革,成為日本電信行業近代發展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85年以前,日本的電信業是由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獨家壟斷的,其後日本政府對電信業實施了制度改革。

第一次改革。1985年4月1日第一次改革進程啟動,主要目的是要在電信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對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進行民營化改造與結構重組。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①開放電信業市場,廢除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在電信業中的壟斷地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目前,有100多家屬於第一類電信事業的新企業進入了市場。②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的民營化。電信電話公社是日本近幾十年來在電話電信行業中的國有機構,具有準政府的性質。自1984年12月25日,日本政府頒布了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法,開始啟動NTT的民營化進程;作為這一法律的執行機構,郵政省大臣很快就任命了一個由15人組成的籌建委員會,由這個委員會承擔起組建新NTT的職責,經過三次會議,制定了有關的規定,並得到了郵政大臣的批准,進而由委員會選舉了董事長和監事長,電電公社將資金以實物的方式全面轉入新的NTT,電電公社獲得了新NTT的全部股權,進而又全部轉移給政府,同時電電公社宣布解散,至此新NTT宣告成立。

第二次改革。1995年第二次改革進程啟動,主要內容是進一步對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的重新構造。這次改革的基本目的在於,促進企業間的公平競爭,提高電信企業的運營效率。改革的主要方麵包括;規制緩和,提高效率和對NTT進行結構性調整。這次名為三位一體的改革措施,最終目的在於通過降低費率水平以提高顧客的利益,通過服務的多樣化以促進情報通信業的國際化進程。

規制緩和包括對第二種電信企業范圍的重新限定、對電信業務委託的限定、對電報電話收費標准審批制度的放寬、廢除了KDD法即國際電報電話株式會社法以及改善了對無線電終端設備技術標准認證的制度等。此外,還包括對外資規制的緩和,1997年世界貿易組織達成了基礎電信協議,撤銷了對進入第一種電信企業的限制(NTT與KDD除外),對專用線完全實行了自由化。

在規制緩和的同時,政府還在提高政策透明度方面進行了努力,相關的法律在政府公告中正式披露。1997年3月31日,日本政府制定了規制緩和計劃,作為電信業的主管部門,郵政省專門發行了進入日本電信市場的指導手冊,進一步提高了行業政策的透明度,對進入日本電信業,尤其是進入第一類電信業的程序作了詳細的介紹。

計劃中的改革。計劃中的改革預計將在1999年夏季正式推出,主要內容是對NTT再一次進行結構性調整。屆時NTT除控股公司本部之外,其業務活動將分解為三個部分,NTT國際,負責國際長途電信電話業務,NTT西日本,NTT東日本。NTT控股公司和NTT西日本、NTT東日本均為具有特殊性質的公司,NTT國際則作為民間公司存在,負責國際長途電信業務。

3.電信業改革開放的初步效果。截至1997年3月31日,通過電信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改革,日本電信行業的開放程度大大提高了。NTT的外資比例達到了3.97%,KDD的外資比例達到了3.14%。全國外資比例超過5%的電信企業已經達到58家,其中,第一類電信企業為28家,絕大多數的外資比例在5%30%之間,有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和控股企業;第二類電信企業為30家,絕大多數為外商控股企業,只有兩家外資不足50%,有16家為獨資企業。

同時日本國內的電信服務水平也相應地提高了,主要表現在服務的多樣化和費用的低廉化上面。

(二)流通業

長期以來,日本國內的流通政策是以《大店法》為代表的,其基本宗旨是限制大型零售商業對小規模零售商業的沖擊。這一政策對發展大規模零售商業的規定較為嚴格,外資進入日本零售業實際上受到了《大店法》的限制。因此,日本流通業的開放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大店法》的改革。

1.《大店法》的主要內容。《大店法》於1974年3月1日正式實施,其主要內容表現為對1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店的開業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審批的制度。在《大店法》的實施過程中,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正式實施到1979年5月,是其推廣時期;第二個階段到1987年6月,表現為強化時期;第三個階段到1989年6月,表現為過渡期;第四個階段到現在,表現為緩和時期。

《大店法》的目的在於,①保護消費者的利益。②適當保障周邊中小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發展機會。③促進中小企業的正常發展。這些目的最終都要落實到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全發展上去。

《大店法》的審批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步驟:

(1)大型零售店鋪承建方提出申請,該申請必須向通商產業省大臣或都道府縣知事提出。

(2)地區通告說明,承建方向預定開設店鋪的當地零售業者、消費者作出建設店鋪計劃的概要說明。

(3)大型零售商店的經營者提出申請,該申請必須向通商產業省大臣或都道府縣知事提出,有關事項包括店鋪面積、營業時間和年休息日數等,閉店時間在晚八時以前或年休息日不足24天的不需申請。

(4)在大型零售商店的經營活動有可能對周圍中小零售企業的經營產生較大影響的情況下,召開大型零售店鋪審議會(由通商產業省或都道府縣設置)並聽取其意見,審議會委員除了要聽取當地零售業者和消費者的意見之外,在必要的情況,審議會還要進一步聽取商工會議所和商工會等地方自治團體的意見;

(5)大型零售店鋪審議會對每一項申請進行審議;

(6)由通商產業省大臣或都道府縣知事發出勸告或有關命令,內容可能涉及壓縮經營天數、削減店鋪面積、閉店時間提前和增加休息天數等,在不服從命令時,可以處以罰款等。

2.對《大店法》的改革。日本的流通開放是以國內政策的調整為特徵。這集中表現為對《大店法》的修訂。由於《大店法》的整個申請程序在時間上沒有明確的約定,當地方自治團體包括同行業對於新建大型零售商店存在不同意見時,便被長期擱置下來,從而形成對行業進入的一種實際的障礙。進入9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對《大店法》進行修訂。

《大店法》規制緩和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90年開始對《大店法》的實施進行調整,使之更為合理,即對審批期限規定為不得超過一年半,審批對象為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店鋪,將無須申請的閉店時間規定為晚6~7時、每年休息日為48天;1992年對大店法進行了修訂,逐漸收縮了規制的范圍,即將審批期限壓縮為不得超過一年,年內休息日放寬到44天,同時廢除了商調協和新店開設的凍結制度,並對地方獨立規制的實施進行了調整,使之趨於合理;1994年對修訂後的《大店法》進行了回顧,進一步放寬了規制,審批對象放寬到1000平方米以上,閉店時間推遲到晚8時,年內休息日放寬到24天。這三次規制緩和,在審批期限、審批對象的營業面積、閉店時間、年內休息天數、審批手續和地方獨立規制等方面逐漸放寬了限制。

在審批時間期限上,對整個期限作出了具體的規定,而且對不同階段的期限也有所限制。一是規定了建築承建商的公告以及當地有關部門的說明不得超過4個月;二是從大型零售店鋪審議會開始聽取意見到通商產業省大臣的勸告與命令不得超過8個月。

《大店法》的修訂重新劃分了不同面積大型零售店鋪的審批許可權。第一種大型零售店鋪指店鋪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鋪,在審批過程中要由通商產業省大臣掌握;第二種大型零售店鋪是指店鋪面積在500平方米~3000平方米之間的店鋪,在審批過程中要由都道府縣知事進行調整;在政府法令指定的城市中,店鋪面積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鋪才需要上述兩級政府主管加以政策控制。

《大店法》的修訂使大型零售店鋪的申請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由於放寬對1000平方米以下店鋪的限制,1992~1996年,其申請次數明顯開始增加,見下表。

1000平方米以下的零售店鋪申請次數從1992~1993年的25%上升到1994年以後連續三年在50%左右,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大店法》修改的政策影響;與之鄰近的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的申請則呈下降趨勢,與1992年530件相比,1994年僅為196件,下跌超過60%,1996年才有所回升,但也僅為51%;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店變化不大,基本保持了穩步增長的勢頭。

《大店法》的修訂同時也提高了行業進入的程度。截至1997年5月,已經至少有18家外國資本進入了日本的零售業,其中美國8家,英國2家,義大利2家,法國2家,還有荷蘭、德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店鋪總數達到了437個,店鋪數量最多的是美國的迪斯尼日本分店和荷蘭的羅蘭日本分店,均為55個。從進入的年代來看,90年代後,9家中有5家是美國的,其中有兩家的店鋪數超過了50個;從進入的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音響、服裝、體育、特色商品等種類中,只有香港一家是以綜合超市形式進入日本零售業市場的。

(三)旅遊業

日本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業的發展已經從單純的游覽自然風光向休閑和人文景觀過渡。由於旅遊與交通運輸產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日本旅遊業的政府主管部門是運輸產業省。

1.日本旅遊業的現狀。日本擁有良好的旅遊資源。日本的旅遊資源可以分為運動與休閑設施和文化設施兩大類。運動與休閑設施包括自行車線路558條、徒步旅行路線1894條、越野路線342條、自然風光路線1231條、野外露營地點3132個、田徑運動場209個、射箭運動場43個、高爾夫球場1887個、滑雪場736個、滑冰場246個、海水浴場1320個、遊艇碼頭280個、各種休閑地417個;文化設施包括博物館3247個、藝術館654個、水族館117個和動植物園673個。

日本的旅遊服務機構數目眾多。1997年共有各種旅行社10831家。其中第一類旅行社949家,第二類旅行社2710家,第三類旅行社5580家,還有1592家分社。以日本總人口1.3億計,大約平均每萬人擁有一家旅行服務機構。

日本人的海外旅遊。由於日本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因此,海外旅遊對日本消費者來說,就具有比較優勢,從而帶動了日本的海外旅遊發展。

1993~1996年,日本人海外旅遊的幾個人數超百萬的主要目的地的人數基本上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只有法國呈下降趨勢。

外國人的日本旅遊。從各大洲的海外旅遊者來看,1996年亞洲訪問日本的人數最多,佔61%,其次是北美洲17.8%,再次是歐洲16%,三者之和接近95%。從旅遊人數來看,除了非洲下降之外,其他各洲均上升。

日本旅遊業發達的原因。一方面有經濟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政府及社會對旅遊業的有效管理和積極促進。

盡管日本旅遊業發展水平很高,旅遊貿易量很大,但是,對於旅行行業來說,其開放的程度卻是非常低的。近年來,外國旅行社已經開始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要求進入日本旅遊業,但是,由於日本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沒有獲得批准。

2.日本旅遊業管理體制。日本旅遊業的行政管理體制分為兩級,中央政府由運輸省運輸政策局觀光部、各都道府縣以及指定城市的觀光主幹課分別負責旅遊業的行政管理事務。

日本的旅行業法於1952年頒布,1982年和1994年分別進行了修訂,以進一步保證業者與旅遊者之間的公平交易、旅遊安全和提高旅遊的便利。旅行業法提供了5個實施細則以保證旅遊觀光事業的目標得以實現。其中包括注冊登記制度、從業保證金制度、業主資格認證制度、公平交易制度和旅行業協會制度。

(1)注冊登記制度。根據旅行業法,日本的旅行業務機構可以分為兩類,旅行社和旅行代理機構。旅行社可以從事國內外旅行業務,旅行代理機構只能作為旅行社的代表提供旅行服務。旅行業務機構開業必須滿足政府提出的一些條件。一般3年注冊一次。

同時對旅遊觀光業務組合進行了劃分,即第一種組合業務為出國旅遊、國內旅遊和散客旅遊。在旅遊方面則對應地將旅行業務機構也劃分為三類加以管理。旅行社按照觀光旅遊業務對應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旅行社可以從事國內外專線旅遊團隊以及客戶自選線路旅行業務;第二類旅行社主要從事國內專線旅行團隊和客戶自選線路旅行業務;第三類只能從事客戶自選線路旅行業務。

旅行業務機構的注冊開業需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按照政府的規定,從事國際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其資產必須在3000萬日元以上,從事國內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其資產必須達到700萬日元,從事客戶自選線路旅遊業務的旅行社,其資產必須在300萬日元以上。

(2)保證金制度。從事國際旅行業務的機構必須在登記時繳納不低於7000萬日元的抵押保證金,從事國內旅行業務的機構不低於1100萬日元的保證金,從事散客業務的機構不低於250萬口元的保證金。

(3)業主資格認證制度。業主資格認證是通過對業主的選任來實現的。在業主資格認證制度下,每一個旅行業機構都必須為其設立的每一個辦事處選定一個或幾個具有認證資格的旅行服務的監督人員,這些人員必須通過國家的認證資格考試,他們的職責是參與業務活動的管理與監督以保證旅行社提供服務的質量水平。

(4)公平交易制度。日本的旅行業法設置了數條規定以保證業務活動的穩定運行與平等環境,以保證旅行者的利益。如規定了旅行機構必須為其提供的服務項目收取費用,並將這些收費公布出來,以利於旅行者閱讀;規定了旅行機構必須提供由政府認可的旅行合同的條款和項目,並將合同展示出來,以利於旅行者了解;規定了旅行機構必須向旅行者解釋有關業務條款,並將有關具體服務項目的文件送給旅行者。

(5)旅行業協會制度。由於旅遊業涉及的面比較廣,在相關的行業中分別成立了行業性質的團體加以協調。如日本旅遊業協會、日本旅館業協會、國際觀光旅館聯盟等等。日本旅遊業協會是一個自願參加的組織,截至1996年,已有成員10747個,日本旅館業協會有會員981個,日本巴士協會有會員1861個,日本船業協會有會員893個,全日本航空事業聯合會有會員8個。這些協會在協調旅遊業務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國際旅遊業的促進活動。日本對國際旅遊業具有非常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對促進國際旅遊業的發展作出了切實的努力。日本政府認為,旅遊業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增進國際間相互理解,對國內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水平。其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被理解為旅遊業將是21世紀的主要產業,對擴大就業具有突出的作用。

基於上述認識,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或制度來有效地促進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在實施海外宣傳的過程中,專門成立了國際觀光振興會,完備了國際觀光旅館的注冊制度。同時,向旅遊消費者提供各種服務,如對旅遊者的指導、海外旅行安全方面的信息、各地的觀光特點等。

國際觀光振興會在海外還建立了自己的辦事機構,這些機構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漢城、香港、曼谷、悉尼、倫敦、巴黎、法蘭克福、日內瓦、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和多倫多等。

國際觀光振興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資助,1996年的34億日元中就有24億日元是來自政府的;其他經費則由與旅遊有關的機構和企業的贊助,如日本鐵路業、日本航空業、日本旅遊局及旅館業協會。

7、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戰後初期、後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

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1945年10月9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幣原外交。

民主政體改革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2、後昭和時代

日本經濟的崛起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政黨政治的勃興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然而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

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繼任。池田勇人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

經濟放緩與國際地位的提高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

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3、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

(7)日本的國際貿易史擴展資料: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8、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國際貿易的歷史演變過程:

1、國貿起源:國際貿易是指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2、資本主義方式准備時期,實行的是保護政是重商主義下的強制性貿易保護政

3、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出現了兩種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

4、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推行帶有壟斷性質的超保護貿易政策

5、二戰後,出現了兩中傾向,一是20世紀50年代帶70年代出現了貿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後,出先了新貿易保護主義。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推行協調管理貿易政策。

7、當前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8)日本的國際貿易史擴展資料:

國際貿易的方式變革: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

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

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9、日本的發展歷史

1868年實行「明治維新」,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了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904年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侵吞朝鮮。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日本進入昭和時代。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後初期,美軍對日本實行單獨佔領。1947年5月,日本實施新憲法,由絕對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天皇為日本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現任天皇明仁1989年即位。 軍事: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基於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發展軍事力量。同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安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安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自衛隊實行志願兵役制。陸上自衛隊服役期限為2-3年,海、空自衛隊為3年。一般根據本人希望,可延長服役1次(2年)。 截止2006年3月,日本總兵力編制員額33萬人,其中現役軍人25.2萬人,文職2.4萬人,預備役5.6萬人。其中陸上自衛隊約14.8萬人,編為5個方面隊,轄13個師和2個混成旅、1個空降旅,裝備坦克1020輛,裝甲車約980輛,各型飛機約511架,各種火炮7630門;海上自衛隊約4.4萬人,由擔負機動作戰的聯合艦隊和負責近海警備的5個地方隊組成,裝備各型艦艇142艘,39.8萬余噸,飛機206架;航空自衛隊約有4.5萬人,主要作戰部隊為航空總隊,轄3個航空方面隊和1個航空混成團,裝備各型飛機464餘架,其中作戰飛機361架。此外還擁有各式導彈28種。防衛廳機關和直屬機構編制7000餘人。2005年,駐日美軍總兵力約3.6萬人。 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堅持以日美同盟為基軸,以亞洲為戰略依託,重視發展大國關系。重視加強日美安全合作,同時致力於穩定對華關系,深化與東盟關系,加強對歐關系,改善日俄和日朝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事務,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但戰後的日本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重點發展經濟,使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2008年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合4.91萬億美元。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外匯儲備為1.049萬億美元。至2008年年底,日本外匯儲備達10185億美元,為世界第二;擁有約2.5萬億美元海外資產,連續十多年為世界最大債權國。日本製造業高度發達,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70%左右。著名公司有豐田、索尼和松下等。

10、中日貿易發展歷史

網上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