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2017年國際貿易形勢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2017年國際貿易形勢

發布時間: 2020-12-01 00:08:51

1、當今國際形勢及戰略

當前國際形勢的五大特點
特點一 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

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世界的基本態勢將是一個超級大國與多種力量並存。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40.11億美元。其中,美國達11.75萬億美元,佔了近30%,第二是日本,約4.62萬億美元;接下去是德國2.67萬億美元,英國2.13萬億美元,法國1.99萬億美元,中國和義大利都是1.65萬億美元,加拿大0.97萬億美元,西班牙0.96萬億美元,韓國0.66萬億美元。

美國軍費開支最多,2005財政年度達到4162億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國的總和還要多。美國科技實力也很強,每年研發經費近3000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強企業」中,美國有487家,佔了幾乎一半。

「9·11」事件後,美國調整安全和外交戰略,把反恐、防擴散和確保本土安全列為首要政策目標。但是,多數國家不贊成美國搞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美國的盟國也有不同意見。

僅在伊拉克,美國就付出了很大代價。據美國官方統計,伊拉克戰爭從爆發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戰行動結束,美軍共死亡139人。但之後死亡人數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軍已有1502名士兵死亡,1萬多人受傷。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開銷也很大,預計今年總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為伊拉克戰爭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壯大。俄羅斯經濟增長加快,連續6年增長,國力逐漸恢復,2004年經濟增長7%。普京總統2004年連任後,提出到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

歐盟一體化進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擴大到25國,經濟總量達到12.48億美元,超過美國。政治聯合進入新的階段,去年10月簽署了《歐洲憲法條約》。歐盟還在進行共同防務建設,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在增強,國際影響進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債權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逐漸走出經濟長期停滯的陰影,正在努力爭當政治大國。

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發展勢頭強勁,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圖強,整體實力上升。

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既有較量也有妥協,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牽制,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更加清晰。這種多極化不同於歷史上的列強爭霸。經過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的劫難,今天的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望和時代的進步。

多極化趨勢和總體平穩的大國關系,客觀上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特點二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

我國街上跑著許多國家多種品牌的轎車,國際互聯網進入我國城鄉千家萬戶。同時,亞、非、拉、美、歐等許多國家的超市都有中國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個美國人都有一件中國產的服裝,美國人用的許多電腦、彩電,直至聖誕樹,都是中國製造。經濟全球化就發生在大家身邊。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集中力量發展新經濟。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這樣,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這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

經濟全球化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一體化是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競爭、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備案的有效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已達160多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以東盟——中國、東盟——中日韓合作為核心的東亞合作等尤為引人注目。這一趨勢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多樣化和世界多極化。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優勢。把握得當,趨利避害,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也增加了風險和挑戰。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總體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現是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發達國家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並在相當大程度上掌握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在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少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是進步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但也經常是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受害者。我們必須居安思危。

特點三 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我國周邊環境正處於歷史上較好的時期。但天下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巴以沖突、伊拉克問題、印巴矛盾、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其中,恐怖主義wei脅尤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發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別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舉世震驚。反恐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國際社會還面臨武器擴散、環境惡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嚴峻挑戰。能源安全、資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和運輸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特點四 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共處,在交流中發展

世界上60多億人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屬於2500個民族,講著6000多種語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許多無神論者。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不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價值觀念,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多樣性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明對話的必要性,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對各國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著推動作用。不同發展模式之間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競爭中和平共處,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個別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這是對別國人權的侵犯,違背了民主潮流,也導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點五 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

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9%。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過了1000美元。衛生保健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己經從1949年的39歲提高到現在的70歲以上。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共解決了2億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說,中國是20年來對全球扶貧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為全球扶貧行動提供了範例。

過去2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個百分點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對世界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率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03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2%。輿論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這兩年國際上那麼關注人民幣匯率,正說明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增大。

中國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2004年,我國進口總額達5613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2010年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容量至少在今後十年還將持續快速發展。世界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巨大市場,加強對華合作成為各國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突破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國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全部進入中國,世界信息產業100強中已有90多家進入中國。外商在華研發中心已超過600家,跨國公司在華地區總部超過30家。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政府急鄰國之所急,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通過多邊和雙邊渠道向有關國家提供40多億美元援助,對地區乃至世界的金融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都表明我們朋友多,他們希望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

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世界上開始出現學習漢語的熱潮。l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大約有3000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35個國家的87個城市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在美國,漢語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以外,使用漢語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亞,漢語是第一大外語。

結 論:可以看出,世界正處於深刻變化和向多極格局過渡的時期。各國加快發展綜合國力,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我們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機遇中包含挑戰,挑戰中也可能有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

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復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而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jiao權端勢力、民族fen裂勢力、領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著不安全因素。V型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沖突、印巴沖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型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海之爭等.
(一)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復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這不僅打通連結擴大了北約和強化了北約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還可以以中亞為地緣戰略支點,以北約組織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展,遏制中國的崛起。

中亞國家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將日趨增加,進入21世紀,中國同中亞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擴大了在中亞國家影響力,間接損害了俄羅斯的傳統利益。而美國、俄羅斯在中亞角逐加劇,以獲得經濟利益。

(二)俄羅斯與中國的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復興後的俄羅斯所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否會一如從前的咄咄通人。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盡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

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說,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三)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實現③。

(四)美日軍事同盟和日本對外軍事擴張

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又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防衛態勢由「對儲威脅型」向「地區安保型」轉變;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聯合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亞太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力量的嚴重失衡,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④。進入21世紀,日本決定建對付「中國海軍艦艇活動」的「護島部隊」,2004年確認中國為「安全威脅」實現了安全戰略從「防禦」的「進攻型」的轉變。

(五)南亞半島和中國安全

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系的海上必經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馬基斯坦的沖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印巴沖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奮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沖突時緊時緩,印巴沖突對南亞安全局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系。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七)影響中國安全環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諧在對手。美國在東亞的存在及中美戰略結構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及對華施壓的政策不會改變,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加強中國安全的國際舉措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我們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因此,我們要把握發展機遇,努力營造一個國際安全環境,對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開展睦鄰外交

中國一貫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國,以維護地區和平等穩定出發,妥善處理與鄰國的領土,領海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問題暫時擱置,待歷史事件成熟解決,防止霸權主義從中得利。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睦鄰外交。

(二)積極開展首腦外交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強,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產生了疑慮和戒心,而美日等國家發表所謂「中國wei脅論」,企圖破壞中國與周邊關系,因此,為了消除周邊國家的戒心和疑慮,積極開展首腦外使雙方准確地了解雙方的政策意圖和政策方針,加強國家間的關系。首腦外交對於中國和鄰國之間增加信任,鞏固關系起促進作用。

(三)積極開展經濟合作和經濟援助

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且歷史上有著悠久的經濟交往,因此,雙方經濟往來能促成雙贏,在經濟外交中,我們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真誠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入21世紀,我國與東盟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在上海組織加強了地區經濟合作,倡議與印度和巴黎斯坦等南業國家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經濟外交,從而促進國家安全。對於周邊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才,以此增加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爭取和掌握國際安全運籌的主導權需要發展中國家。

(四)開展國際軍事交往,增強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維護一個國家的安全需要國際的合作,在東亞復雜的國際格局中、中國只有通全廣泛的軍事合作來維護地區穩定。努力同周邊國家在安全與防劣的雙邊及多邊的戰略磋商和對話,增強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邊國家加大國際反恐合作力度,參與海上搜救,打擊海盜,打擊販毒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維護和行動。此外,中國不斷擴大多種形式的對外軍事交流,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與義務等國際軍事合作,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平做出自己貢獻,也為自身的發展,創造出安全國際環境。

(五)積極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經濟一體化和多邊安全協商機制

隨著國際性組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為了積極參與自己周邊地區和經濟發展的區域對話和合作,於1996年參與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並積極成為東盟的對話國。中國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為中國和周邊國家提供了一個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提倡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新型安全觀,豐富了由中俄兩國始創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國家關系,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新秩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⑦。上海合作組織還在反恐打擊分裂勢力,國際犯罪,以及軍事互信做出了貢獻,但還應該加強這方面合作,但還應該拓展上海合作組織在經濟合作功能、促進多邊機制基礎的鞏固還要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上海組織,「准成員」地位爭取中立「8+1」機制,以此同周邊地區建立多邊機制框架。在東南亞地區,充分利用東盟組織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雙方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1年11月6日,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第五次會議上,雙方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標志著中國在區域一體化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隨經濟關系的緊密,雙方的認同點逐漸增多,中國多次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闡述方在新形式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雙方對此達成了一種共同認同,因此,中國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地區安全機制,以帶動周邊地區和平安全進程。

四、結語

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2、2017年世界經濟八大趨勢分析呈現什麼趨勢

經濟低增長與貿易低增長並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6年10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3.4%。發達經濟體2017年經濟增速預期為1.8%,其中美國經濟增速預測為2.2%,歐元區經濟增速為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將達4.6%。

2012年10月至今,IMF共進行了17次增長預期調整,其中增速調降為14次。從經濟發展的周期看,全球經濟增速呈現階段波動、總體下降的趨勢。在全球經濟增長保持低速態勢的同時,2017年全球貿易量增速預計在2.5%左右。全球經濟增長疲弱已成常態,貿易收縮也將成為常態。

低利率與低通脹並存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作為一種非常規的、臨時性貨幣政策被美國和日本採納,全球各主要發達經濟體基本都實行了寬松貨幣政策,且這一做法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全球貨幣競相貶值導致了全球低利率乃至負利率蔓延。

國際金融危機以前,全球利率在8%左右,之後一路下降,直到2016年全球利率為負,這是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在低利率的同時,低通脹相伴而行。

全球15個國家在負**,30多個國家**低於1%,40多個國家**指數低於2%。絕大部分國家和主要經濟體**預期低於2%,全球處於整體上通貨緊縮的壓力之下。

美元升值與非美貨幣貶值並存

2017年,美元指數將保持強勁態勢,美元匯率處於上升通道。高盛預計,未來12個月,美元對發達經濟體的貨幣貿易加權匯率還會上漲約7%。近期,國際市場對美元升值預期也在增強,預計2017年美元利率水平將出現多次、小幅、快速上升。

與此同時,世界非美元貨幣紛紛貶值。2016年全年人民幣中間價貶值6.83%,2017年將繼續溫和小幅貶值態勢。日元將結束2016年短暫升值,2017年對美元貶值10%左右。歐元2016年對美元貶值5%,2017年將會跌至1∶1.02。

高債務與高杠桿並存

進入21世紀,全球債務風險不斷增加。據IMF的數據預測,2017年全球債務總量將繼續上升至67.31萬億美元,整體規模十分龐大,相當於同期3.5個美國的經濟量或5.4個中國的經濟量。IMF預計,2017年全球政府債務佔比將上升到84.63%,表明全球主權國家債務風險仍在持續擴大。

自2008年以來,美歐中日英五大經濟體中,除了中國企業部門債務在2009年以來仍持續猛增之外,其餘四個經濟體私人部門債務已經大幅度降低,但這是以惡化政府部門負債為代價的。2017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可能會突破4%,按照這一發展態勢,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也將突破4%,美國將回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前的雙高峰的赤字。

更高標准貿易規則與非理性貿易保護主義並存

在世界經濟形勢低迷、經濟增長動力缺乏的情況下,更高標準的貿易規則競爭與非理性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交織並存,將可能使全球貿易進一步收縮。2017年,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孤立主義浪潮興起,非理性貿易保護主義更有可能粉墨登場。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貿易救濟措施直接針對中國。據商務部統計,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新一輪結構性改革與新一輪產業轉移並存

2017年,世界主要國家仍然在推進結構性改革道路上行進,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加速發展。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中國製造業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電力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新一輪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等具有成本優勢的地區轉移。

另一方面,2017年及今後一段時期內,高端製造業或將迴流歐美。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表明,33%的海外美國企業考慮將製造業務遷回本土,目前谷歌、惠而浦、福特汽車等部分製造業組裝業務都已遷回美國。據美國「迴流倡議」機構2016年4月的統計,自2010年2月以來,迴流企業和外國投資共在美國國內創造了24.9萬個新工作機會。

逆全球化思潮與全球化內在動力增長並存

2017年,全球35%的經濟體,包括法國、義大利、德國,都會進入大選之年。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之後,這些國家大選的不確定性加重。民粹主義抬頭和逆全球化趨勢,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歐洲經濟復甦。據標准普爾預測,2017年歐元區GDP將因英國脫歐下降0.8個百分點。

與之相反,2017年,全球化正在進入新一輪內在沖動力迸發階段,互聯互通基礎設施與互聯網革命的結合,將導致世界經濟形態、經濟表徵與產業鏈接方式產生顛覆性變化。互聯互通帶來了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革命,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絕對貧困人口下降與相對貧困人口增加並存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世界經濟增長,全球處於絕對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不斷減少。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貧困人口進一步下降至7億,貧困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重繼續下降至9.6%。但據估計,全球仍有近20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3.10美元,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例更是超過了36%。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發達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在全球返貧尤其是部分發展中國家減貧取得成效的同時,發達國家的相對貧困人口也在增加。

3、2017年世界經濟表現不俗包括了哪些內容?

2017年,世界經濟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復甦和增長,人們的信心在增強。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3.6%(總量為126.6萬億美元)、按市場匯率計算約為3.0%(總量為79.3萬億美元),比2016年上升0.4個百分點。

而且,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同時提速,其中發達經濟體復甦更為強勁,兩者間增速差距延續了過去幾年不斷縮小的趨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約1/3,並繼續扮演著最大貢獻者角色。

世界貿易和投資形勢良好

一方面,國際貿易顯著回暖。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201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貨物出口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1.4%和7.4%。世界貿易組織已把世界貿易景氣指數上調至102.6,為2014年4月以來的峰值。

另一方面,國際直接投資開始擺脫低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2017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額增長5%至1.8萬億美元,從而扭轉了2016年的負增長局面。2018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活動很可能是有限增強。

與此同時,勞動市場持續改善。國際勞工組織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失業率從2016年的5.7%微增至5.8%,同時主要國家失業率均下降。

4、如何看待2017年的經濟形勢

綜合內外需變化和經濟運行內外部條件,如果能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17年我國經濟有條件實現.5%左右的增長。
經過長達六年多的適應和調整,我國經濟增速已進入由降轉穩的關鍵階段,只要能夠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

在增速持續下行調整6年之後,2016年經濟運行呈現出四個具有中長期指示意義的特徵。一是經濟增速降中趨穩。2016年GDP增速為6.7%,較上一年下降0.2個百分點。同時,發電量、粗鋼產量、集成電路產量、汽車和房地產銷售等重要的實物量增速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二是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服務業不斷涌現。大數據、雲計算、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移動支付等新興產業迅速成長,量子通訊、虛擬現實、衛星遙感等一批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技術不斷涌現,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模式蓬勃發展。三是PPI和企業效益同比由負轉正。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連續54個月下降之後,於2016年9月首次轉正回升,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回升幅度更為明顯。受產品和服務價格回升的提振,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5%,增幅較去年同期增加10.8個百分點。四是失業率不升反降。盡管受去產能影響,煤炭、鋼鐵等上游原材料行業大量勞動力需要轉崗,但就業總體保持平穩。調查失業率顯示,九月份以來失業率水平持續低於5%,而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067萬,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上述積極變化表明,通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我國經濟供求失衡的態勢正在緩解,經濟增長顯現出質量和效益逐步改善的趨勢。同時也意味著,經濟轉型可能進入了下半場,即經濟增速快落的風險下降,L型增長正在從原來的「豎」過渡到「橫」,轉型從降速逐步轉向提質。
展望2017年,經濟運行將呈現內需增速回調和出口跌幅收窄的特徵,GDP增速預計小幅回落,L型增長仍在築底過程當中。從外部條件看,全球經濟有望延續緩慢復甦的態勢。一是主要經濟體經濟共振回升。過去5年全球經濟和貿易持續低增長,但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主要經濟體指標均有所改善。其中,G20製造業PMI持續位於擴張區域,而且指數值高於去年同期。二是美元升值對新興市場的沖擊減弱。2016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基本面大體企穩,國際貿易低位回穩,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表明美元升值可能已經進入後半程,進一步升值的空間有限,而且與美元升值相對應的美元流動性收緊,對新興市場的實質性沖擊將不及前半程。三是特朗普當政之後可能推出的基建和減稅計劃將提升全球總需求,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亦有提振作用。目前,主要國際機構都預測2017年世界經濟增速會小幅回升。不過,特朗普新政帶有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色彩,而且2017年法國和德國的大選也充滿變數,全球經濟和貿易復甦依然充滿挑戰。
內需總體增速延續回落態勢,但下降空間不大。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計小幅回落。其中,受購房限制條件放寬和信貸放量的影響,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沖高至6.9%,但同時新房銷售面積也超過13億平方米,基本達到根據居住條件、城鎮化進程和購買力增長測算的歷史需求峰值,之後會逐步回歸到長期趨勢附近,房地產投資全年預計增長2%左右。基礎設施仍有較大空間,特別是在城鎮化和民生相關領域的軟硬短板都很突出。而2016年製造業投資在年中一度出現負增長,之後有所反彈。但參考其他工業化經濟體的發展經驗,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後,製造業產能擴張的速度大體上就保持在每年5%左右。二是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調整、房地產銷售放緩等因素會對消費造成一定沖擊。不過,隨著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新的消費模式和方式不斷涌現,消費增速預計有所回落,但幅度並不明顯。三是企業補充庫存的意願上升。我國庫存周期一般持續三年到三年半,上一輪庫存周期是從2012年四季度到2016年三季度。從2016年四季度開始,規模以上企業庫存水平開始回升。庫存回補有利於對沖投資和消費下滑對經濟增速的沖擊。綜合上述內外需變化和今年經濟運行內外部條件,如果能夠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2017年有條件實現6.5%左右的增長。
從國際比較經驗、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之間的耦合關系以及新舊動能的轉換進度看,2017年如果能夠實現6.5%左右的增長,將為中高速增長階段爭取一個良好的開端。當然,經濟增速是否能夠持續穩定在6.5%左右的中高水平,還將取決於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製造業和民間投資逐步回穩。製造業和民間投資月度同比在2016年6月份一度為負,之後雖逐步回升,但企業是否有條件和有積極性擴張產能目前看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二是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資產質量逐步改善。2016年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4%,仍然處在2011年以來的高位,隨著兼並重組、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等逐步推進,加之企業效益改善,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的態勢有望緩解;三是國企、土地、社保、行政體制和對外開放等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穩步推進,為持續的中高速增長打開空間。
此外,經濟運行還存在五個方面的不確定性,需要妥善應對。一是外部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英國硬脫歐、特朗普政府政策取向不明朗、法國和德國大選結果不確定,沖擊效應在2017年可能體現得更為明顯,並可能拖累全球經濟復甦的步伐。二是流動性沖擊的不確定性。國內債市、股市和匯市相繼大幅波動,說明金融風險仍在不斷聚集,不排除去杠桿可能造成局部的流動性壓力。三是美聯儲加息的不確定性。美元融資成本上升的影響正在顯現,前期低利率、低增長、高債務的平衡出現調整跡象,人民幣貶值和資本跨境流出潛在壓力較大。四是房地產價格反彈的不確定性。在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之後,熱點城市住房銷售有所回調,但在通脹預期回升、實際存款利率為負的背景下,房價上漲壓力仍然突出。五是部分區域經濟轉型的不確定性。一些比較依賴重化工業和資源型行業、產業升級步伐滯後的地區,營商環境和企業活力亟待改善,人口尤其人才持續凈流出,財政收支缺口和維護社會穩定壓力突出。
2017年,上述不確定性可能對經濟運行造成一定的下行壓力。實現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關鍵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做好自己的事情,優化政策組合,完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打好「宏觀調控+深化改革+防風險」組合拳,有效釋放風險,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要在調結構上加力,繼續實施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落實中央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適當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加大對東北和部分困難省份養老保險的支持,積極推進全國基礎養老金統籌。著力盤活用好存量資金,加快清償政府欠款。加快清理各級政府收費項目,大幅度減少企業非稅負擔。
二是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綜合運用法定存款准備金、公開市場操作、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常備和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市場流動性和實際利率在合適水平,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此外,美元升值很可能進入下半場,應該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
三是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和金融監管框架。擴大宏觀審慎評估范圍,全面排查金融風險隱患,強化對順周期、跨行業、跨市場、跨境風險及風險傳染的監測和處置。提高金融監管的協調性、穿透性和專業性,加強對債市、影子銀行、地方債務、房地產等潛在風險點的排查。
四是推進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落地。明確責任擔當主體,嚴格執行改革督查工作,對改革推進緩慢的部門或者地方要嚴肅問責。改革落實要和改革評估結合起來,及時發現改革推進過程當中的問題並予以糾正,同時積極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並予以推廣。突出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國企、土地、服務業開放等帶動性強、預期提振明顯的改革事項,穩定企業家信心。
五是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運行的長效機制。密切關注調控效果的變化,加強預期引導。繼續堅持因城施策,用足一線城市及周邊熱點、部分漲幅較快的二線城市年度土地指標,優化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重。主要熱點城市推行供地指標與人口流入的聯動和首付比例與房價漲幅的聯動。加強城市群、都市圈之間和內部的互聯互通,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促進人口和產業的合理布局。鼓勵發展專業住房租賃企業,促進租房市場發展。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6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大約三分之一,超過了發達國家貢獻的總和,發展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內生性。盡管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過渡,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前所未有,但經過了長達六年多的適應和調整,我國經濟增速已進入由降轉穩的關鍵階段,只要能夠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

5、我國2017年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多少?

據海關總署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外貿回穩向好的基礎不斷鞏固,發展潛力正逐步釋放。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12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2017年,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國內經濟穩中向好,推動了我國全年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貿易順差2.87萬億元,收窄14.2%。

分季度來看,我國進出口值呈現逐季提升態勢,一至四季度分別為6.17萬億元、6.91萬億元、7.17萬億元和7.5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3%、17.2%、11.9%和8.6%。

分區域來看,中西部和東北三省進出口增速高於全國整體水平。具體而言,西部12省市外貿增速為23.4%,超過全國增速9.2個百分點;中部6省市增速為18.4%,超過全國增速4.2個百分點;東北三省增速為15.6%,超過全國增速1.4個百分點;東部10省市增速為13%。

進口方面,我國鐵礦砂、原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呈現量價齊升。具體而言,2017年,我國進口鐵礦砂10.75億噸,增加5%;原油4.2億噸,增加10.1%;大豆9554萬噸,增加13.9%。鐵礦砂進口均價上漲28.6%,原油上漲29.6%,大豆上漲5%。

出口方面,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為主力。黃頌平介紹,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95萬億元,增長12.1%,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8.4%。其中,汽車出口增長27.2%,計算機出口增長16.6%,手機出口增長11.3%。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3.08萬億元,增長6.9%,占出口總值的20.1%。

「今年我國外貿總體形勢較好,但國際經濟貿易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外貿高質量發展面臨一些挑戰。」黃頌平說,海關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扎實推進海關各項改革落地生根,全力促進外貿穩增長,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6、201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嗎?

中國海關總署12日公布2017年中國進出口情況: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關於一向引人關注的中美貿易數據,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介紹說,2017年中美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對美出口2.91萬億元,自美進口1.04萬億元,對美貿易順差1.87萬億元,擴大13%。

「現在,中國從它一直幫助的世界經濟中獲益」,據悉,中國繼續保持強勁的出口數據。日媒稱,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飛機、原油和天然氣等在增加,但同時在美國經濟強勁的背景下,中國電子產品等的出口額也迎來增長,對美貿易順差擴大。評論稱,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將巨額對華逆差視為問題,在中美巨額順差的背景下,中美貿易摩擦有可能加劇。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12日表示,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擴大,仍然落後於中美貿易整體規模的發展速度。他認為,中美之間由於統計口徑的不同,造成數據上的巨大差異,如果計入中國對美國在服務貿易上的巨大逆差,問題並不像美方表述的那麼嚴重。中國海關總署12日公布的中美貿易數據並不包含兩國間的服務貿易數據。

白明說,中國一直在採取措施以平衡貿易,中美「百日計劃」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期間中美2500億美元經貿合作都說明了中國的努力。問題的關鍵是美國應該擴大對華出口,放鬆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而單邊貿易制裁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合適方法。

7、分析2017年國際經濟合作形勢 什麼是全球化 對中國影響的利與弊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面對現實,調整立場,「求大同,存小異」,共同努力推進國際經濟環境的調整與改革。這樣做符合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准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關鍵。這里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顯然這是十分艱難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它們仍應從本國現有條件出發,加快國內經濟改革與調整,促進本國的市場發育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由於農業、采礦業仍是這些國家的主導經濟部門,因此,應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推動礦業生產,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在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的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及地區以外國家在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在當今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顯重要。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流往發達國家的各類人才達2萬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國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約1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萬非洲人才在發達國家工作。為此,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各種措施留住本國的技術人才,阻止人才繼續外流,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另一難題。

8、目前的外貿形勢對出口產品的影響有哪些2017

2017年有點遠啊。不過就近期的國際貿易形勢來看的話,由於政策的影響以及國內生產成本的升高,國內的一些產業在國際上面已經沒有優勢了。就本人從事的一些產業來說,13年開始到現在,外貿形勢每況愈下。每年的訂單量都有所減少。客戶也越來越難開發了。不過可能本人就職的行業是這種情形把。也不能以點概面了。希望對你有幫助。其實做進口或者內貿,可能會是以後的趨勢。

9、2017年及以後外貿會是怎樣形勢

一、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全球經濟復甦依然脆弱。2017年,世界經濟仍處於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深度調整階段;

國際貿易格局繼續深刻演變。隨著主要經濟體結構調整的進行,全球價值鏈進入重構期,「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為核心鏈條的全球貿易大循環發生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路徑深刻變化;

「逆全球化」升溫、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惡化;

二、外貿發展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國際市場需求疲弱。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投資活動低迷,對能源資源、中間產品、機械設備的需求不振,使得投資品國際貿易增長顯著放緩;

外貿傳統競爭優勢繼續弱化。中國外貿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正處於「青黃不接」階段,產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雙頭擠壓」;

三、外貿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聚

外貿新優勢正在加快培育。中國外貿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能力進一步增強;

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效力日益顯現;

外貿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因此,2017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但也正處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階段,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相關政策持續落地生效,進出口企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2017 年中國外貿佔全球市場份額有望保持基本穩定,貨物進出口大國地位繼續得以鞏固,質量效益繼續提升,貿易結構繼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