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0-11-29 17:42:40

1、(3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世界貿易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世界經濟發展史,也是國際關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32分)
(1)特點:政治動機大於經濟目的;對外來貨物給予高額回報。(4分)
影響;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2分)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2分)(若答出「使統治者更加妄自尊大」
同等給2分,但本小闖總分不超過4分)
(2)狀況:英國在印度、中國傾銷工業品和掠奪原料;印度、中國向英國出口農副土特產品;印度、中國的手工產品無法與英國機器產品競爭。(4分)(若只是籠統回答「英國在貿易往來中居於主導地位,印度、中國居於從屬地位等」最多給2分)
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2分)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大肆侵略擴張,印度成為其殖民地,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2分)(答出「輪船、火車等先進交通運輸工具的出現」可以加1分,但本問總分不超過4分)
(3)舉措:提高關稅,貶值貨幣;(2分)組建區域貨幣集團。(2分)
特點:立足於本國利益,各自為戰,以鄰為壑。(2分,答出「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可以給l分,但本問總分不超過2分)
影響:各國矛盾日趨尖銳,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2分)
(4)共同點:減少貿易壁壘,促進世界和區域間的貿易自由化。(2分)
中國: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0)。(2分,可以直接寫出組織名稱或代表番號,但順序錯誤不給分)
看法:APEC、NAFTA等組織的建立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增強了區域內部的經濟貿易聯系,推動了區域內部的貿易自由化;(2分)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有
可能出現排他性的貿易保護,但在根本上促進了世界貿易自由化,有利於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2分)(若考生對本闖有其它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可同等給分)

2、國際貿易發展史體現了那些規律性的東西

貿易政策的選擇,取決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但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專系的角度屬考慮,影響一個國家貿易政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經濟發展狀況。同樣,國際貿易政策一步步演變,正是因為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造成的。

3、簡述幾百年來國際貿易政策發展史

1. 古代的世界貿易

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人類文明就開始在中東產生。當時,世界其它地方還比較落後,處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中東就已經比較發達。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發源於中東以外,農業、城市、貿易也最早從中東開始。
到公元100年左右,古典時代進入鼎盛時期,地中海的羅馬帝國、中東的帕提亞帝國、印度的貴霜帝國以及中國的漢王朝分別發展成為各地區強大的政治經濟實體。最初的「國際貿易」,更確切地說是「地區間貿易」也由此產生。當時各地區之間交換的物品主要有羅馬的亞麻布、金銀銅錫、玻璃,印度的香料寶石和中國的絲綢。其中主要的產品是絲綢,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然而,從公元2世紀末開始,世界各文明古國均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動盪。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相繼滅亡,東西方的貿易也隨之斷斷續續,時盛時衰。
對國際貿易的第一次大推動是中世紀後期西歐的勢力擴張。在中世紀以前,西歐還是一個不發達的地區,他們地處歐亞大陸的西端,不象中東地區那樣有機會與其它民族接近,經濟上也比較落後。然而,歐洲人所信仰的基督教使得他們有比別的民族更強烈的擴張性與好戰性。為了使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他們會不惜使用武力。從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十字軍多次東征從穆斯林手中奪得了地中海,從而使地中海象古代一樣再一次成為歐亞大陸貿易的海上通道。
十字軍東征對世界貿易的推動不僅僅是打通了地中海的通道,更主要的是將西歐融入了世界。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遠征,看到了東方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物質,以至回國後仍垂涎於看到的和享受到的奢侈品。此時,西歐人的擴張除了為上帝服務征服異教徒之外,尋找黃金和獲取資源也成為非常強烈的動機。由於地理和資源的限制,西歐做不到自給自足,他們急迫地需要尋找新的資源和產品,從而大大推動了歐洲以及歐亞大陸的貿易發展。
到了14世紀,整個歐洲已形成了幾個主要的貿易區,包括以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城市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區,以布魯日等城市為中心的北海和波羅地海貿易區,包括基輔、諾甫哥羅得、車爾尼哥夫、彼列雅斯拉夫爾等城市的東歐羅斯貿易區,德意志北部和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漢薩貿易區,以及不列顛貿易區。這些貿易區不僅有大量的區內交易,相互之間的貿易往來也很密切。
與此同時,亞洲也形成了幾個比較重要的貿易區,包括以中國、朝鮮和日本為主的東亞貿易區,占婆(今越南南部)和扶南(今柬埔寨)等國的東南亞貿易區,以及以印度為主的南亞貿易區。
在13-14世紀,東西方之間通過陸路和海路也進一步發展了貿易。陸上通道主要是原來的「絲綢之路」。此時正值中國元朝時期,元帝國三次西征,疆界擴至黑海南北兩岸和波斯灣地區,打通了從中國直至歐洲的通道。海上通道則主要從地中海,經紅海和印度洋到印度,或從波斯灣經阿拉伯海到印度。歐洲從東方進口的商品主要有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印度的珠寶、藍靛、葯材、地毯,以及東南亞的香料。這些商品在歐洲人的消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歐洲能向東方出口的產品卻不多,除了出口羊毛、呢絨和金屬製品外,不得不支付大量的黃金與白銀。
在15世紀前,整個國際貿易是建立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按自願交換的原則進行。貿易在自然經濟中的地位並不重要,只是人們經濟生活中的一個補充。因此,當時各國之間各洲之間的貿易還處於不連續不穩定的狀態。
2. 地理大發現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如果說,15世紀前的貿易主要局限於各洲之內和歐亞大陸之間的話,那麼,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由此產生的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則大大發展了各洲之間的貿易,從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
「地理大發現」產生於15世紀末。在此之前,歐洲城市的興起和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分工,也進一步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需要更大規模的貿易。然而,14世紀末到15世紀這段時間里,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其對小亞西亞、巴爾干半島和埃及的佔領,從歐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國的商路幾乎中斷了。面對這一局面,歐洲國家不得不努力尋找新的貿易通道。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的技術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它航海設備方面。在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歐洲已能生產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中國的火葯和指南針技術也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已能在艦船上載有火炮,還能生產羅盤儀和象限儀,繪制航海圖。傳播上帝福音的宗教動力、通過貿易牟利的強烈慾望、開辟新通道的迫切需要,加上新的航海設備與技術,歐洲人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也就成為自然的結果。
歐洲人最早的遠洋探險大約是在1431年。當時有一個名叫維爾和(Velho)的葡萄牙航海家成功地到達了大西洋東北部的亞速爾群島並返回了葡萄牙。此後,通過一系列的遠洋探險,義大利人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於1492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 迦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於1497年繞過好望角,到達南亞西海岸,打通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麥哲倫率領的西班牙船隊在1519年經過大西洋,經南美海峽進入太平洋到達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隨後,歐洲國家又陸續開辟了一系列通往四方的新航道,發現了大片前所未有的新土地。「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實際上是把原來各自發展的各國聯系起來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貿易或全球貿易也由此發展起來了。
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經濟從而對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使歐洲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商業革命。所謂的商業革命表現為商業性質、經商技術以及商業組織方面的巨大變化。地理大發現後,各國地理與資源上的差距使得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許多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商品如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在歐洲市場上並且立即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與此同時,歐洲的產品也有了更大的市場去推銷。貿易的擴大促進了專為交換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各國不同的產品價格所造成的巨大利潤進一步推動了為牟利而進行的國際貿易。
為了適應新的大規模的貿易,歐洲建立起專門在全世界從事貿易活動的新型合股公司。這種合股公司將投資與經營的職責分開,從而有利於動員大量的甚至閑散的資本從事種種商業投機。這些公司中最著名的有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法國的西印度公司。至此,國際貿易不再是少數商人單槍匹馬的行為,而成為一個以牟利為目的的巨大產業。
第二,地理大發現引發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殖民擴張和殖民貿易,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
從15世紀中期開始,葡萄牙就由南向西非沿海擴張。到15世紀末,葡萄牙已佔領了非洲西海岸的大批土地,大肆搶奪黃金、象牙和黑人奴隸。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葡萄牙又佔領了巴西,隨後由迦馬於1498年繞過好望角,佔領了非洲的南端和整個東海岸。然後,葡萄牙人又東進印度、錫蘭、馬六甲海峽,甚至佔領了中國澳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葡萄牙通過它的殖民統治,壟斷了東方貿易。他們將一些小日用品如小鏡子、小刀、帽子、葡萄酒、腌魚、乳酪等運到殖民地,然後將殖民地的產品運往歐洲,牟取暴利。這些商品包括非洲的黃金、象牙、鑽石、丁香、樟木,印度錫蘭的珠寶、胡椒、肉桂、大米和印尼的胡椒、丁香、豆蔻、白擅木等。
在葡萄牙之後的另一個殖民大國是西班牙。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先後用武力佔領了除巴西和蓋亞那之外的整個中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一方面掠奪美洲現有的金銀財富,另一方面使用奴隸進一步開採金銀。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對美洲土著居民的殺戳,造成美洲種植園勞動力短缺,於是西班牙又大量從事奴隸貿易,將非洲黑人販運到美洲從事勞動。
在葡萄牙佔領非洲,西班牙佔領美洲後,荷蘭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也加入了殖民擴張。荷蘭主要從葡萄牙人手中爭奪殖民地。到16世紀中期,荷蘭基本上佔領了原來葡萄牙的殖民地,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西、葡兩國。為了壟斷殖民地貿易,荷蘭成立了規模巨大的「商業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這些公司依仗著政府授予的特權,從殖民地獲得大量珍貴物產,然後運到歐洲以高價出售,獲得暴利。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在支付龐大的軍事行政開支之後仍能分給股東20%到160%的紅利。
繼葡、西、荷之後成為殖民大國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人從16世紀末開始遠征印度,貿易中的驚人利潤強烈地刺激了英國政府與商人,從而也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到18世紀中期,英國先後戰勝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法國,佔領了從北美、西印度群島、亞洲和非洲的大片土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英國和法國分別於1600年和1664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從事在亞洲的殖民貿易。法國還同時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從事在北美的殖民掠奪。英國從印度大量收購香料、棉織品、絲織品以及其它貴重物產和農副產品運回歐洲高價出售,同時在北美建立奴隸制種植園專門生產煙草、大米、藍靛和棉花,為英國提供糧食和原料。北美的奴隸大量來自於非洲。英國從1562年就開始販賣奴隸。1588年,英國又成立了「皇家非洲開發者貿易公司」,專門經營大量獵捕黑人運往美洲作為奴隸的貿易。僅在1680年後的100年裡,英國運往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奴隸就超過200萬。這種殖民貿易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統計,在17世紀末,英國貿易所得利潤年平均為200萬英鎊,其中種植園貿易60萬,與非洲、遠東、歐洲的貿易60萬,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利潤來自於殖民貿易。
地理大發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歐殖民擴張,雖然殘酷,但在客觀上極大地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當時的貿易流向基本是:(1)歐洲向美洲出口製造品,主要是紡織品、金屬製品、傢具、家庭用具、酒和其它消費品。(2)從非洲輸往美洲的主要是奴隸。奴隸貿易不僅為歐洲人獲得巨額利潤用以購買美洲和亞洲的商品,也為在美洲生產商品和原料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3)從美洲流向歐洲的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開採的黃金和白銀,生產的煙草、棉花、糧食、海洋產品和糖等。(4)歐洲從亞洲及東方各國進口的主要產品仍然是香料、絲織品、茶、咖啡等。17世紀後,遠東的紡織品成為歐洲大量進口的商品之一。
盡管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貿易已從單純的互通有無變成了以牟利為主的商業行為,但決定貿易流向的仍然是各國的自然資源和各自固有的生產技能的差異。各國主要出口本國特有的產品,進口本國不生產的東西。這段時期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貿易。

4、中國的貿易發展史!

以下是1949年之後的中國的貿易發展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但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制約,對外貿易發展相對緩慢。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後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30多年來,中國利用世界經濟較長時期繁榮、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國內產業,在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

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佔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其中,出口總額15778億美元,年均增長17.2%;進口總額13962億美元,年均增長16.4%。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

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成為外貿的半壁江山。在中國外貿發展中,外商投資企業和加工貿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

改革開放後,中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貿易夥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

2005年至2010年,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佔中國貨物貿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與其他金磚國家貨物貿易所佔比重由4.9%提高到6.9%,與拉丁美洲和非洲貨物貿易所佔比重分別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2001年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不含政府服務)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

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4%提高到4.6%,2010年達1702億美元,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比重從2.6%提高到5.5%,2010年達1922億美元,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對外貿易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國成長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極大促進了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加工貿易迅速發展壯大使中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外貿易直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8000萬,其中60%以上來自農村,就業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顯著改善。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消費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中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性進步是與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20世紀80年代前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更加活躍。

中國政府順應時代潮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了國際產業鏈分工的深化,為對外貿易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這個進程中,外國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獲得大量投資機會,其擁有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和銷售渠道等要素實現增值,分享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經濟全球化,得益於堅持走互利合作共贏道路。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4)國際貿易理論發展史擴展資料:

1、努力培育外貿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

面對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資源和能源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出口產業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大大弱化的新情況,中國政府提出了外貿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的戰略目標。

繼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服務外包發展,努力擴大新興服務出口。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外匯管理、海關通關、檢驗檢疫、物流和運輸等領域都將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加快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努力推動對外貿易的穩定健康發展。

2、加快推進外貿發展中的節能減排。

早在1994年,中國政府就制定並發表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節能減排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

大部分達到一定規模的進出口生產企業都已經獲得ISO14000等與環保有關的標准認證。中國將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先進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促進對外貿易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發展。

3、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

2008年,中國制定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把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2006年至2011年,中國連續6年頒布《中國保護知識產權行動計劃》,實施了包括立法、執法、教育培訓、文化宣傳和對外交流等多個領域的1000多項具體措施。

當前,加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加強對話與合作成為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潮流。中國政府將在有關國際公約和各自法律框架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產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5、國際貿易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是什麼?

1.發展歷史國際經濟與貿易類專業設置的歷史比較長。建國初期,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國際貿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從事外貿工作的人才。然而,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工作長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外貿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國家對外創匯的手段,因此,相應地外貿高級人才的培養規模也比較小。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陸續設置了國際經濟、國際商務、工業外貿等專業,這些專業很快成為熱門,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發展現狀國際經濟與貿易是運用國際經濟學中的貿易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務、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級專門人才。

6、國際貿易世界發展史怎樣劃分?

大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
1,古代中世紀商人習慣法時期;
2,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國際貿易法的國內法發展時期;
3,二戰後,國際貿易法統一化發展時期。該時期以關貿總協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成立以及世貿組織成立為界,又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a,1947年10月30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簽訂起,到1964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成立為止;
b,從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成立起到烏拉圭回合談判為止;
c,從烏拉圭回合「最後文件"的簽訂到世貿組織的建立為止。

————————————————————
詳見《國際貿易法學》髙永富、余先予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7、英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史 解釋貿易政策發生交替轉變的原因

其實我也是上國貿課的

8、俄語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俄語作為中俄石油合作的橋梁之一,在中國的歷史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對促進中俄進一步合作有著重要作用。俄羅斯和中國曾確定2009年為中國的俄語年、2010年為俄羅斯的漢語年。俄羅斯語言在中國的研究歷史其實比俄羅斯和中國的合作更加古老。它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
早在1708年,中國就開始了對俄語的學習以及培訓。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許多大學的院系都開設了俄羅斯語言及俄羅斯文學等專業。近年來,隨著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戰略夥伴關系的發展,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迅速擴大和加強,使得 「俄語熱」在中國有所回溫。
當前,《人民日報》以及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互聯網上開始發布俄文資料以及其他俄語類板塊。自2006年以來,很多網站也逐漸更新與俄語及俄羅斯相關的信息。
與此同時, CCTV俄語頻道基本每天都有關於中國或者俄羅斯的新聞, 黑龍江大學還定期出版關於遠東經濟貿易的報紙,這些都為俄羅斯人在中國提供了很多方便。
俄羅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國,據BP資料顯示,2011年,俄羅斯天然氣儲量佔世界第一位,石油儲量佔世界第六位。俄羅斯是我國的鄰國,俄羅斯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兩國之間的雙邊關系也一直占據著兩國各自的重要位置。中俄不僅在地理上毗鄰,而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同樣有著深遠的歷史背景與條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蘇聯是第一個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1949年10月2日,蘇聯正式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中國互派大使。從1949年10月至今,中國和俄羅斯之間貿易的蓬勃發展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貢獻了力量。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14年中俄雙邊貿易進出口額為884.0億美元,增長29.4%,其中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額度增長了12.54%左右,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增長了7.6%左右。2014年,中國已經成為了俄羅斯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如今,隨著中國與俄羅斯雙邊關系的快速發展以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形成,中國與俄羅斯國家元首之間的接觸變得更頻繁, 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和其他首腦會議中進行著多雙邊甚至多邊的接觸。2015年5月20日,中俄兩國發表了《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這表明著雙方的合作意願進一步加強,積極尋求共同點。回顧過去,中俄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尤其是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
2013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產品中,第一位是礦物燃料,佔比一半以上;第二位是木材和木材產品;第三位是礦石、礦渣;第四位是有色金屬;第五位是化工產品;第六位是魚類和貝類。綜上可以看出,2013年俄羅斯出口中國的產品中,資源類產品占絕大多部分。
2013年, 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產品中第一位是機械設備,第二位是化工產品,第三位是紡織服裝,之後是鞋帽與皮草。綜上可以看出, 2013年中國出口俄羅斯的產品中, 輕工業佔了絕大多部分。
所以,不管是從兩個國家的國際大國地位, 還是雙邊貿易的快速增長,我們都不難發現俄語的重要性。近年來,中國人對俄語的興趣越來越濃。例如, CCTV 增加了俄語頻道,一些中國高校還舉行俄語大賽。雖然俄語是小語種,學習俄語也是頗為困難的,但是在當今社會俄語卻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中國與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合作正在逐年加強,它不僅能帶動國家的發展,更能帶動大學生加強學習俄語的信心。著名的俄羅斯學者、政治經濟學家斯維特拉納曾經指出,中俄政治經濟關系正在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對俄語學習是一件跨文化交流的事情,它有助於中俄各項合作的加深及發展。俄語作為一個小語種,它不僅可以加強中俄雙方本文由手機論文網http://m.lw54.com收集整理的合作、形成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讓更多的俄羅斯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使兩國人民之間能夠進一步的互相理解,增加兩國人民及青少年之間的相互信任與溝通,培育出更多傳播中華傳統、親近中華的力量。希望更多的大學生能有機會了解俄語、喜歡俄語,願意學習俄語,並深入了解俄羅斯國情及文化,讓俄語這座友誼的橋梁能更緊密地連接中俄友誼並有助於中俄經濟的發展。 轉載請註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m.lw54.com/Russian/20160805/6261002.html

9、國際貿易發展史古今現代人物

哥倫布,鄭和,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