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對外貿易 » 中國什麼時候恢復外貿出口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什麼時候恢復外貿出口

發布時間: 2022-08-09 18:23:07

1、中國的外貿出口,什麼時候是淡季,什麼時候是旺季?造成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根據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特點。比如說玩具、禮品,在目標客戶的國家 過節日的前幾個月可能需求大一點。你想往歐洲賣T恤,肯定在他的夏季來臨之前是旺季。........
不過一般說來,如果產品時節性不那麼強,第一季度是下單的旺季。因為據我所知,歐洲的大公司都會在每年的年初安排好該年的生產、采購總計劃,而外貿的生產周期一般都比較長,有的長達幾個月,所以老外都會在年初找供應商(下單晚了怕今年內完不成交貨),這時候下單子的概率應該大一點。所以,年初這幾個月,多開發開發客戶,是有必要的。
淡季不等於沒有單子,這裡面有運氣,也有你的努力。我覺得淡旺季是對於進出口總體來說的,對於個人的影響沒有那麼大。
祝你好運!

2、新中國成立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是從哪個時期開始的

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外貿易領域從貨物到服務不斷拓展,規模從小到大不斷擴大,質量從低到高不斷提升。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奮斗,今天的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之中,以貿易大國的英姿屹立於世界經濟舞台。
新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
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兩次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一是新中國成立後,確立了社會主義獨立自主的對外貿易體系。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作為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與此相適應,中國的對外貿易體制,也經歷了形成發展與改革創新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
一、高度集中統一的經營體制
1949-1978年,根據我國國情並借鑒原蘇聯經驗,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外貿經營管理體制,國家集外貿經營、管理於一體,統負盈虧。具體來說,根據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實行對外貿易的管制,並採取保護貿易政策」的規定,我國確定了「獨立自主、集中統一」的外貿工作原則和方針。1950年12月,政務院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貿易部頒布了《對外貿易管理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基礎。1957年對私營進出口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的進出口業務全部由國營外貿專業公司壟斷經營,結束了不同所有制企業並存經營的對外貿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政企合一的外貿體制。進出口嚴格按照國家計劃進行,出口實行收購制,進口實行撥交制,盈虧由國家統負。「文化大革命」期間,對外貿易受到了嚴重干擾和沖擊,各項管理規章制度都被視為「管、卡、壓」,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總體上,進出口貿易仍然在國家的集中安排下,繼續根據國家計劃的要求進行。
二、充滿活力的自由競爭體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化,原有外貿體制也發生了重大改革。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外貿體制改革的著力點,主要是從政府直接管理向間接調控過渡,由指令性計劃為主向市場調節為主轉變,國家逐步開始運用價格、匯率、利率、退稅、出口信貸等經濟手段調控對外貿易。20世紀90年代後,將外貿體制改革與調整匯率和關稅等配套進行,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官方匯率與市場浮動匯率並軌。外貿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外經貿協調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貿宏觀調控體系的同時,對原有高度集中的經營體制也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是對國有外貿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貿總公司的出口收匯、上繳外匯和經濟效益指標;各專業外貿進出口總公司與大部分省市外貿專業分公司脫鉤;取消對出口的財政補貼,大力推行外貿企業自負盈虧。實行以大類商品區分的全國統一的外匯留成比例辦法,為企業平等競爭創造條件;對國有外貿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系統調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規,按世貿規則建立了新《外貿法》、《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及配套部門規章的三級法律框架體系,使貨物進出口管理實現了法律化和規范化;降低了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實行國民待遇原則等等。我國外貿體制在更加開放穩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進程中不斷完善,日臻成熟。
經過30年的改革,我國外貿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宏觀管理逐步走上以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為主的軌道;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貿政策的統一性和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涉外法規日益健全;外貿中介服務體系開始形成;外貿經營的領域和渠道進一步拓寬,總體效益和競爭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國60年對外貿易的偉大成就
建國6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克服困難,不斷向前發展,在改革開放中全面振興。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經濟總體上處於封閉狀態,進出口始終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僅11.35億美元,1960年38.09億美元,1970年45.86億美元,到1977年發展到148.04億美元,28年對外貿易額增長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長9.9%。
1978年以後,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了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31年增長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長18.1%,平均增速比改革開放前28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
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成功應對各種挑戰,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2001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再破2萬億美元大關,2008年達到25616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7年進出口總值合計10.5萬億美元,占我國60年進出口總值的71%以上。
我國從小額逆差轉變為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發展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於各年的進出口規模較小,各年的貿易差額也較小,其中新中國成立的頭6年全部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後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隨著進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和出口競爭力顯著增強,相應的順差大幅增加。1995年貿易順差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一舉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貨物貿易的大額順差導致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了長期順差狀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六十年來,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1950年我國進出口總值佔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9%,到2008年達到8%以上。其中,我國的出口總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經過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後排名直線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穩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加工生產基地。

3、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外貿出口將影響多久?渡過危機後出口會不會強勢反彈?

現在金融市場的風暴已經過去了,主要是實體市場上的衰退已經切實的到來了。各國都在出台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和政策,至於效果起碼要等半年後才能體現,而等到他們(主要是歐美)的經濟開始增長,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則2-5年。
危機過後外貿出口肯定會增長的,但外貿企業一定要把握住現在大的外貿形勢。調整好產業結構,技術升級,和市場開拓。逆流行舟不進則退。每一次危機都是機會,現在正是外貿走出去的時候。

4、為什麼中國1949年後,幾乎不進行對外貿易?

其實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是 一直存在的

但是都是國有官辦的 如陶瓷 茶葉 土產 絲綢 都有出口 每年都不斷的

然後 還有 廣交會 一年兩次 就是對外貿易

但都是通過國家的外貿局外貿部 通過 在香港的 華潤公司這樣的公司轉口

主要還是 由於朝鮮戰爭 美國和歐洲對中國貿易制裁 不是通過直接的 是間接的

5、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2.5%,全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完成嗎?

上半年中國的經濟同比增長了2.5%,全年5.5%的經濟增長目標很難完成。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全世界的經濟都遭受到重創,國內的經濟發展也處於下行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上半年很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新冠肺炎病毒,所以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很不樂觀,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進出口投資以及市民消費,而這幾個數據現在非常的疲軟,難以支撐經濟的發展。

美國還在不斷的加息,這樣就會導致大量的資金向國外流入,本來國內經濟發展遇到問題,如果更多的資金流入到其他國家,勢必會拖累經濟的發展,美國之所以開始加息,就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而且在下半年美元加持的力度將會加大,貨幣寬松的力度無疑在上半年的基礎上有所收緊,也會拖累經濟的發展。

海外的需求萎縮。而且各種人工成本和運輸成本不斷的增加,這就導致國內的產品沒有了任何競爭優勢,進出口就會出現問題,更重要的就是房地產的風險已經開始暴露了,而且房地產市場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一旦房地產市場不行了,那麼經濟也會受到重創,可能下半年要比上半年好一點,但也不會好的太多,所以想要實現全年5.5%的增長率是非常困難的。

有專家預測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會超過5%,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數字,但是想要全年達到5.5的經濟增長也是不切實際的,現在國內的經濟發展不景氣,很多的小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風險,而且大量的勞動者失業,也會引起一些負面影響,國內要大力的推崇科技創新,在財政上採取更多的刺激性措施,這樣才能對宏觀經濟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6、中國最早在什麼時候對外貿易?

中國早在漢朝,就有了對外貿易!
漢代的「絲綢之路」和「水上絲綢之路」:西漢張騫通西域後,西漢與西域、西亞的通商關系發展起來。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轉運到安息,再經安息轉運至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此乃「絲綢之路」,它成為中國與西亞、中亞、南亞和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前60年設立、後東漢恢復的西域都護,有效保護了東西商旅往來。與此同時,西漢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它加強了中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的聯系,此乃「水上絲綢之路」,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7、如果中國短時間不能進出口會影響什麼?

如果中國短時間不能進出口的影響很小,但是如果長時間不能恢復,那麼對於今年外貿企業的發展將有重大影響。

8、中國外貿進出口連續正增長,我們是怎麼做到的?

中國外貿進出口連續正增長,我們是怎麼做到的?貿易出口與一個國家的國策又在非常顯著的關系,這是因為一個國家如果對外開放程度較高,那麼它與別的國家進行經貿往來程度就會比較的高。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在國際當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高。因此我國的貿易進出口也會越來越頻繁,我國的企業對於外國的出口程度也會進一步的增加使得我們外貿的增加。同時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在世界當名聲是非常好的,因此很多國家都希望能夠獲得我國出口的產品。

因此我國在出口方面連續都能獲得正增長,這和我們國家的國策也有這一定的關系,因為我國與許多國家有著建交的關系,並且一帶一路也和許多國家簽訂了相關的稅收協定。所以我國的企業出口商品到別的國家當中可以獲得更低的稅負或者是零稅負。這也降低了我國企業對外出口的成本,因此我國企業能夠以更低昂的價格出口到別的國家當中,同時保證商品的質量。因此我國企業在外貿出口的時候量就會比平常大許多,所以我國的外貿進出口會進一步的增長。

外貿進出口的增長也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外貿的進出口呈現增長的形式,也拉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在我國開放了國策之下許多的國家積極出口相關的商品造句造就更好的力量。所以,我們國家能夠持續打正增長說明我國能夠做到良好的經貿往來以及達成了一定的稅收協定。

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良好,是對於這種外貿往來增長的一種方式。所以,如果國家之間產生一定的矛盾,那麼這種關系就很容易會破裂,因此我國的國際地位以及與他國的關系日漸提升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9、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對外貿易的狀況是什麼?

改革開放前:

1978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為355億元;2017年,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27.79萬億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進口額由1978年的187.4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萬億元;出口額由1978年的167.6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2.46萬億元。

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

改革開放後: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年度全球貿易報告顯示,中國商品貿易出口繼續位居世界第一位,佔全球份額的12.8%,而中國商品貿易進口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位。

與此同時,根據2017年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961.5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二大投資國地位,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的比重首次超過10%。

此外,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新的貨幣籃子,從而獲得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

(9)中國什麼時候恢復外貿出口擴展資料

中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日益龐大的貿易規模,中國經濟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樣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的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2013—2016年,中國最終消費對世界消費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基本占據世界第一,按照不變美元價格計算,近幾年的年均貢獻率可達到23.4%。顯然,中國市場已經日益成為全球消費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8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對全球貿易增長將產生積極影響。世界貿易組織認為,中國經濟從主要依靠投資向消費的轉型,從長期來看將有助於中國更強勁的可持續經濟增長,從而支持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

10、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表1-1-1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表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信息中心。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