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用創新應對全球化競爭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用創新應對全球化競爭

發布時間: 2023-06-15 00:22:49

1、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2、論我國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

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必須順應趨勢,積極投身於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那麼,我國企業如何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求得生存發展,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般來說,國外企業從資本規模、研發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相對於國內企業都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他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有效的配置生產資源,使產品成本降到最低。而國內企業長期以來面對較為封閉的國內市場,觀念落後,管理水平低下,生產成本高,而且缺乏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搏擊的經驗和能力。特別是一些過去依靠國家高關稅保護和政府補貼的企業,如汽車、信息技術等行業,將會經受更大的考驗。
1、國內市場份額被侵佔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更多的外國企業涌進中國。他們帶來的產品質量優良、技術先進、成本較低,並且擁有良好的品牌和豐富的營銷手段。這樣,原本屬於我國企業的市場會有很大一部分逐漸落入外國企業的手中。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有些國外商品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非常高,有文章報道,2000年諾基亞在中國的營業額近30億美元,約占其全球市場營業額的12%,中國市場已經成為諾基亞全球第二大市場。
2、競爭力下降的挑戰。國外企業的到來,不僅搶佔了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而且嚴重削弱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這些跨國企業規模巨大,特別是近年來跨國公司間的兼並收購風越刮越烈,兼並後的跨國公司規模更大,加之這些企業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管理和營銷經驗豐富,因而具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這種競爭優勢會使這些跨國企業在全球的生產和銷售中很容易形成壟斷。我國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不足、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管理僵化,在和外國企業的激烈競爭中常常力不從心,很容易被它們擠垮。
3、人才流失的挑戰。根據國外企業的發展戰略,當他們進入我國市場後,不會向我國派駐大量的本國人員來從事該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為他們本國人員的工資水平較高,為降低成本,一般只派幾個高層的管理人員,剩餘的人員則需要從我國選拔。國外企業在我國招聘員工的工資水平遠低於他們本國員工的工資水平,但和國內其他企業的員工相比卻高出很多。這樣,他們就很容易在我國僱傭到較高水平的中層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隨著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人才流動的各種限制正逐漸被取消,發達國家的一些企業藉此時機有意識地採取了一些優厚的政策吸引我國高技術人才。據報道,美國正考慮把外國專業人員的限額從每年的11.5萬人增加到20萬人;德國也宣布,要在歐盟以外吸引兩萬名資訊科技專業人員;英國則為更容易地從亞洲徵聘資訊科技專業人員,正在修改有關法律。

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企業的優勢

雖然經濟全球化會給我國企業帶來巨大的沖擊,但我們也不要盲目悲觀,我們應當樹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信心,因為在市場、成本、體制等方面,我們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中是可以佔到主動地位的。
1、市場優勢。龐大的人口規模使中國潛在的國內市場十分廣闊,這是我們最重要的優勢。據統計,每年我國水泥的消耗量幾乎佔了全球消耗量的40%,鋼材佔了25%。在商界有句話叫得市場則得天下,所以在全球競爭中,如果國內企業能夠真正佔有國內市場份額的話,那麼這個天下應該是我們的,我們對參與經濟全球化應該充滿信心。另外,遍及全球幾乎每一個角落的華人以及香港這樣的國際貿易、金融中心,在中國的對外經濟活動中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便於中國產品走向世界,佔領國外市場。
2、人力成本優勢。我國現在的勞動力成本非常低廉,在世界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外國大企業之所以不斷向中國轉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且我們的勞動力不僅僅只具備價格上的競爭力,在質量上也是不錯的。我國每年培養近200萬大學生,這個數字足以讓每個外國人感到驚訝,所以這樣一個人才市場對於全世界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最近,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是西方國家的智囊團,他們發表了一個報告,說中國所提供的這樣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市場,可以延續20年到30年。
3、體制和政策環境優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包括現代企業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我國的體制優勢也正在逐步顯現。政府宏觀調控轉變為以經濟手段為主,政企關系和市場規則更加規范,政策法律環境更加完善、透明和統一,企業同政府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政策環境越來越寬松,十分有利於企業發展。另外,相對於國外企業,國內企業具有豐富的同國內各種管理機構打交道的經驗,這也是一種優勢,可以降低這種交易成本。

三、國內企業如何參與經濟全球化

由於經濟全球化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企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關鍵取決於發展戰略。一個企業只有放眼未來,制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才會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健康地向前發展。
1、確立市場競爭主體地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要求企業確立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地位。我國加入WTO後,將進一步加快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的步伐。面對新的、高水平的競爭對手,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大資源,我國企業必須確立市場競爭主體地位,否則,就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大市場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廣泛地與已經進入或將要進入我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及其他外商合作,利用它們的品牌,將自己的產品輸往國外;二是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培養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我國的優秀企業可以利用世界上其他國家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把企業的生產、銷售等轉移到國外,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逐步發展、壯大自己。無論企業採取何種方式,都必須具備市場競爭主體地位。
2、實施品牌戰略。面對經濟全球化,企業取勝的關鍵其實就是品牌。目前我們國內企業最缺的也是品牌,例如在家電業,雖然我們已經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但我們還是在為別人打工,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品牌。美國耐克公司,它只有研究機構,它不生產一隻鞋,不生產一隻襪子,不生產一件運動服,但是它憑著這個品牌讓全世界的人為它打工。我國企業只有培育出自己的國際品牌,才能進軍國際市場。然而,創建國際性的名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要借鑒和學習外國公司創名牌的經驗,依靠自身的努力,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將中國傳統文化和企業自身文化結合到品牌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品牌。 3、把發揮比較優勢和增強競爭優勢結合起來。我國的比較優勢是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為了迎接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國內企業必須充分利用我國的比較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例如,由於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企業就應積極地利用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和我國比較優勢相關聯的企業在產業結構中大部分都屬於比較低級的產業,是發達國家淘汰的產業。但這些產業對於我國來講又不能放棄,因為它可以解決我國大量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因此,國內企業除了要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外,還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進行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改進經營管理等措施,不斷增強競爭優勢,把發揮比較優勢和增強競爭優勢結合起來。這才是國內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戰略,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夠持續發展。
4、重視人才戰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本,誰就會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搶占制高點。由於各種原因,當前我國企業的人才外流現象十分普遍,給企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因此,為了今後的發展,我國企業必須大力實施人才戰略:一是要選拔優秀的領導層。企業的領頭人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關繫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人才對於企業的重要性,選拔一些有能力、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作為企業的領頭人。二是用事業、感情、待遇留住人才。人才招聘進來以後,還要想方設法將他們留住。用事業留人,就是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用感情留人,就是要對人才以誠相待,幫助他們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用待遇留人,就是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三是加強對企業現有員工的在職培訓。在教育培訓中注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企業培養和造就一批經營管理人才、研究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財務會計人才。
5、實現企業經營的信息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的運用,可以提高企業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使企業對新問題和新形勢馬上做出反應,從中受益。我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很多企業對網路的應用還不夠,雖然一些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應用水平很低,只有少數企業在互聯網上宣傳自己的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因此,未來信息化建設對於企業加強管理,提高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整體競爭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
6、加大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在逐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至關重要,它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一家企業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產品進行開發和技術更新,是無論如何也具備不了競爭能力的。目前我國企業技術水平普遍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亟待加強。要實現技術創新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立足現有實際,利用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對企業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二是要培養自己的科技研發隊伍,加大同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圍繞市場多開發一些新產品、新技術,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在這個進程中,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國企業如果不能掙脫傳統觀念和傳統體制的束縛,對各種挑戰和機遇視而不見,未來肯定是被淘汰出局。企業只有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才能夠對挑戰從容應對,把機遇變為現實,才能夠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得到錘煉,從而獲得更大活力,取得更長足的發展。

3、大學生該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改變就業觀念理性的自我評價。通過反復准確的比較,對自身的潛在能力作出正確判斷,明確自我的發展方向。要沖破就業心理誤區,最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突出自我的核心競爭力重視自己的專業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這種「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專業素質尤為重要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首先要抓好專業素質教育,要與社會需求接軌,提高對市場的靈敏度,通過市場需求帶動人才培養環節的革命,適時調整教育調控機制。加強自己的社會實踐,調動大學生社會實際的積極性。深入開展社會調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或熱點問題,深入農村、城市社區、等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或建議。通過社會調查,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 社會問題和現象,並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調整好就業心態,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明確問題存在的原因。高等教育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競爭主體需要接受社會的檢驗。為了實現社會對其的認可,大學教育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忽視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忽視內涵發展的重要性,走粗放型的路子,這樣就業競爭力弱,反過來影響進一步的發展。就業知道應全面化。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不應僅局限在擇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方面,對自己的全面了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計自己的發展的規劃,包括職業方向的選擇和發展目標的確定,學會根據發展目標來安排自己的活動內容,通過揚長避短來實現自我的完善。經濟全球化,就是說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將進入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循環。一個國家如果想在這種大循環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在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等方面適應這種循環的要求。而作為「受經濟發展制約」的高等教育來說,要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必須在人才數量、規格、結構等方面進行相應調整,以滿足經濟社會的要求。(一)經濟全球化是以開放為特徵的。因為各國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才能實現最優配置。世界經濟的開放與流動,必然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參與全球化的教育市場競爭,逐步向世界開放、向市場開放、向社會開放。(二)經濟全球化是以「人才」流動為特徵的。由於跨國公司在國際間的互相流動,必然形成勞動力的國際流動。這就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了解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法規的制度、慣例,了解相關國家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生活特點,有全球意識,並具有先進專業技能的「通用」人才。(三)經濟全球化是以科學技術水平為基本力量的。一個國家要在全球化經濟中提升競爭力,關在於加速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水平。可見,要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經濟全球化競爭的要求。(四)經濟全球化是以文化融合為特徵的。隨著國際市場的發展,各國文化的交流也會日漸頻繁,能否達到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融是保證經濟能否相融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使新文化達到全球統識、理解,也是全球化經濟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一)實行開放的多元化的辦學機制。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是經濟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僅僅靠政府投資辦學,顯然力量不足,因此,必須建立多元化的開放的辦學投資體制。即以公辦學校為主,鼓勵民辦教育、公民聯辦、民辦公助、中外合作辦學等多元化的辦學體制。除政府投入外,可以股份制形式向社會集資,鼓勵企業及個人投資。(二)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的市場規則。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和培育高等教育市場的新形勢,需要針對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後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完善有關高等教育市場的法律、法規。要改進和完善高等教育法,保證高等教育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即應把招生計劃、專業設置、收費標准、幹部任免、人事調動、工資分配、彈性學制的權利下放給學校,由學校自主確定。只有這樣,才能使高等院校在參與全球化競爭中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三)構建符合經濟社會要求的教學內容。經濟全球化的朝代,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有更高的標准。所以,高等學校要及時掌握全球科學技術發展所帶動的產業興起和變化的趨勢及其對人才需求的變動情況,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培養產業市場需要的各類人才。因此,在課程結構上、教學內容上,應從內向型向外向型發展,從專業型向通才型發展,從本土化向國際化發展;應本著「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教改方案,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寬廣的知識領域、現實的基本技能和較好的文化素質」三個方面的基礎教育。要允許各種課程的自由設置,必須在學科的建設上動些腦筋,特別要普遍地開設介紹國外文化、政治、地理、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課程。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前沿性,必須讓學生了解事物發展的最新動態。選擇教材要施行全球化,把世界上公認的優秀的教材作為教科書。(四)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世界發明史告訴我們,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展示。因此,高等教育要想人才輩出,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選擇的自由、發展的自由,即有選擇專業、課程、教師的自由。要允許學生偏科,允許學生在單一學科有領先突出的機會。這些理念應在學分制中充分體現出來,如此,才能培養出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科技人才。(五)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監督機制,應成為政府管理高等學校的主要手段。要改革過去的無效監控,高度壟斷,要使評價更加公正合理、客觀真實,使監督更有效有力,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評價監督體質,使高等院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思想、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等受到有效監控,但評價的內容、方法、手段必須與國際社會逐步接軌。這樣會促進高校朝著市場化、法規化的軌道邁進。

4、面對經濟全球一體化 中國採取什麼措施

經濟全球一體化根據各國的自身條件有四種形式。中國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先選擇適合發展自己經濟的方式。並根據定位,制定一系列的經濟一體化的相關政策、相關條例、以及今後可能經濟一體化實行後,可能存在什麼問題制定相應的措施。 四種主要形式如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 共同市場。經濟聯盟。 上海合作組織、與東盟的合作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4.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福利水平。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由於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可以避免人為因素對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避免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流動的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的流動,各國的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商品,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受益最大的就是消費者。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工業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我國加入wto後,這種沖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據有關方面分析,加入wto後,汽車、制葯、農業、電信、航空、計算機、金融等七個方面受沖擊較大。 其中,汽車工業是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主要表現在: 第一,面臨缺乏規模經濟的沖擊。汽車工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只有婺I先チ耍

5、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建議
一、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加國際競爭。
二、 主動熟悉經濟全球化的規則,加強國家的經濟安全防範。
三、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
四、 發揮政治、經濟大國的優勢,積極倡導建立全球化的新規則。
五、加大科教的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進步。我國只要能夠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並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經濟全球化就將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6、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