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新冠與經濟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新冠與經濟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3-27 03:06:45

1、疫情對全球的影響

目前尚難准確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但出於對全球供應鏈極端脆弱性的擔憂和系統性風險上升的恐懼,經濟全球化亦遭遇感染,或將成為這場疫情最主要的長期受害者。
一種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沖擊了各國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是支撐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連接全球各地無數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龐大而復雜的供應鏈網路,促使世界經濟交織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但同時也加大了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在一個高度依存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任何一個經濟體特別是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經濟體發生暫時的生產停擺或貿易限制,都會給其他經濟體帶來不容小覷的外部沖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全球的健康危機,同樣地,它也傷害了通過供應鏈建立起來的全球經濟肌體。疫情暴發後,從汽車到智能手機,從購物到旅遊,從航空服務、金融服務到技術服務……全球無數商品和服務的國際生產被迫放慢甚至暫停,這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極端脆弱性,也加劇了恐慌情緒的上升,以及滋生了對經濟全球化的新指責。在美國,甚至有人將N95型醫用口罩荒的出現歸咎於全球化,矛頭直指美國經濟自身的去工業化以及產能向東南亞國家的遷移。無論最終釀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大,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混亂都暴露了在相互連通的全球經濟中,一國將承受的不確定代價。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顯示了全球化促進流行疾病在世界范圍的迅速傳播,並成為系統性風險。正如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指出的,一隻在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卷風。隨著全球貿易、金融、網路和其他領域的互聯互通的擴大與增加,經濟全球化帶動了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流動,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復雜化,也日趨不穩定,存在著明顯的「蝴蝶效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演繹了一國的金融不穩定如何迅速蔓延到全球市場,CIH病毒則提醒我們互聯網如何造成了網路病毒在全球的迅速傳播……可見,使得世界緊密聯結的載體,比如全球的交通網路、信息網路、資金網路,不只是傳播「好東西」,也會搭載「壞東西」。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表明不同國家之間頻繁的貨物和人員流動也會加速流行疾病的傳播。在2020年3月9日的發布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病毒已在許多國家出現感染,全球性大流行病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現實。如此之多的人和國家,如此之快地受到影響,這無疑是令人不安的。這種令人不安的狀況導致更多人開始爭論全球化的對與錯,認為全球化使每個人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下,而又缺乏有效防範應對風險的國際機構與資源。
因系統性風險上升而引發對全球化的不滿,在人類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每一次全球系統性風險的上升,都會引發部分人士關於究竟是該「合夥」(支持國際合作)還是「散夥」(閉關鎖國)的爭論。對一些人來說,避免感染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傳播者關上大門,在國內實現食品和葯品的自給自足,提防國際旅行者和移民,各國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國瓦上霜。這就是帕迪斯·薩貝提和拉臘·薩拉希在關於埃博拉危機的著作中所提到的「疫情文化」。因疫情滋生的「分裂」文化,將侵蝕合作的意願與共同的努力。

2、後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

1、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
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信心比金子更重要。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沖擊,2021年,世界主要經濟體除我國外,GDP增長速度都不及預期。這嚴重影響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2、影響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信心。人們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要去改變是需要很大的社會成本的,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
3、影響全球化進程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國家都紛紛關閉國門,部分國家藉此機會否定全球化趨勢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有所抬頭。
4、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3、疫情對世界有何深遠影響?未來何時才能正真結束?

疫情的流行導致全球人的生命都被剝奪,而疫情之下人們的生活以及經濟發展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且新冠疫情也在不停的變異,會傷害更多人的性命,而且這種變異似乎也看不到結束的時間,所以新冠疫情對於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何時新冠疫情才能真正結束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經過科學家的預測,說明新冠疫情在2022年可能會大流行的結束,因為在2022年結束後,會讓生命恢復正常。想要根本的徹底的解決新冠病毒,需要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和勇敢,而且想要徹底消滅病毒,必須有非常強的消除手段。疫苗雖然能有效的緩解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但是並不能完全阻礙病毒的傳播。如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如果全國的疫情非常嚴重,那麼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新冠疫情的影響,所以只能做好防控措施,如果國外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那麼也會使病例輸送到我們國家,那麼疫情在短時間內並不會結束,而且疫情具有不穩定性,病毒也在不斷的變異,這樣就會增加更多的不可抵禦的新冠肺炎,所以抗新冠疫情是一個長遠的戰斗,所以我們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一起加入防控隊伍中。

因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時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而未來可能會出現新的變體,這樣就需要有新的新冠疫苗才能夠防止感染,所以病毒本身就在不斷的突變和發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也會出現很多新變種,但這樣就會也嚴重的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徹底的解決疫情,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才能夠結束疫情大流行,而且我們人類真的經不起折騰,也希望疫情能夠盡早結束,還我們一個美好的明天。

病情不能及時清除,會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做好自我防範,在日常中公共場合中佩戴口罩,注意保持距離才能有效的防控新冠疫情。

4、25,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對國內外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對國內外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四方面:
1、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信心比金子更重要,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沖擊,2021年,世界主要經濟體除中國外,GDP增長速度都不及預期,這嚴重影響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這一點也可從國家盡管採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包括降息、降低交易費用、降低准入門檻等手段、但交易量仍然嚴重不足看出。
2、影響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方式: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要去改變是要很大的社會成本的,也是要很長的時間的。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改變了人們出行、聚會以及娛樂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疫情爆發以來,以外賣、線上演唱會等消費模式和新業態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而疫情以前國際旅遊、國內出行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影響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一旦形成消費習慣,過去慣有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將發生較大的變化。
3、影響全球化進程: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國家都紛紛關閉國門,部分國家藉此機會否定全球化趨勢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有所抬頭。
4、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更加劇烈:發達國家由於在高科技領域發展很快,而在其他領域例如新能源、高鐵、5G等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又沒有競爭力,因此會通過加大對自己占優勢的晶元、人工智慧、生物制葯等領域的出口管制和限制,這將造成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中國家劇烈,發展中國家將花費更大的代價獲得在高科技領域的成就。

5、新冠疫情後,全球化還是不是未來世界的主要趨勢?

是的,全球化還是會繼續的,全球化依舊是不會停止的,會有相對的防控措施,但是不可能停止全球化,全球化會帶來經濟的發展,不管是哪個國家都不想別的國家在集體發展的時候自己卻是故步自封,止步不前的。


簡單地說,經濟就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指一個家庭的財產管理,宏觀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終點。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6、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相關研究2月14日發表於《自然-通訊》。陸消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的Jochen Buck說:「這在男性避孕領域是完全革命性的。臨床開發中的大多數男性避孕葯只在8至12周後才生效。」康奈爾大學的Melanie Balbach表示,葯效大約在24小時後就凱悉毀消失了,意味著服用這種避孕葯後能快速恢復生育能力。Buck和Balbach計劃改進這種葯物,使其在人體試驗前能持續更長時間。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希望到2025年開始臨床試驗。
相關新聞
我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常態化時期
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的生育問題廣受社會關注。今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人口比上年減少85萬人,這也意味著,我國將進入人口負增長常態化時期。
這一人口發展現實,令如何提升我國社會生育率的相關議題,更見緊迫。在此背景下,有人再次提出將法定結婚年齡降至18歲,以刺激生育,引發了討論。
事實上,早在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時,就有委員提出這一建議,以此調節婚姻人數下降和老齡化上升趨勢。當時這一消息也曾迅速成為熱搜。
但是,從法律層面看,民法典規定,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婚姻權是一項基本民事權利,因此,降低法定婚齡到18歲,其意義主要在還權於民與賦權於民,保障成年人的婚姻家庭權益。
在晚婚情況普遍存在、低生育率已成趨勢的背景下,降低法定婚齡到18歲這一措施,對於提高生育率是否有明顯作用,尚待現實驗證。
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提升或穩定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杜鵬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未來十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加速趨勢,而應對「少子老齡化」,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或穩定。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億,占總人口的14.9%。與此同時,截至2022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近61年來中國首次人口負增長。
當「少子老齡化」成為常態,人口結構的「一減一增」之間,中國應做哪些准備?
杜鵬表示,早在2006年,國家層面就已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此後又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二十大報告將「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放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部分進行部署。
「從實踐來看,這些年我們也在不斷探索解決『一老一小』難題,諸如不斷完善生育政策,探索普惠托育,促進教育公平等,減輕年輕人在孩子擇校、課外輔導等方面的焦慮或撫育成本。」
此外,杜鵬認為,養老措施發揮作用與提高生育率也密切相關。
「家裡的第一個孩子,一般老人會照看,如果第二個孩子還讓老人照看,老人就要有8-10年時間全部用來為子女照看孩子,這就提出新挑戰:老人盯備是否願意幫助子女承擔撫養責任。」
杜鵬表示,跟養老一樣,這里會涉及很多社會保障問題,怎麼促進老人和子女共同居住,怎麼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年輕人優待,怎麼解決老年人的異地醫保問題等等,這些方面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相關措施。
應對「少子老齡化」,國際上不少國家已有探索,中國能從其他國家獲得哪些經驗?
「近年來,我們也在借鑒一些國家鼓勵生育的相關措施。但是,總體上來說,我們需要做的,一是戰略重視,要從戰略上關注和促進生育率的提升或穩定;二是綜合施策,不能單從某一方面著力;三是博採眾長,不同國家的好經驗,要結合自身國情進行取捨借鑒。歸根到底,中國還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7、今年以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中國經濟自信從何而來?

中國經濟的自信來源於有關部門的英明指導,有關部門在發現問題之後,立即出台政策,採取聚焦重點區域行業和企業以點帶鏈,以鏈帶面的方式,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不受影響。

新冠疫情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普通人來說疫情來臨之時無法出門,對於有關部門來說也深受其害,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國際上能源危機帶來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大。各種因素多方交織,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危急關頭,我國有關部門仍然採取英明決策,力挽狂瀾,工業經濟的筋骨血脈產業鏈,供應鏈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疫情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哪些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地緣利益成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和全球蔓延,對中國的市場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要面臨著裁員的風險,但是長期看來我國的市場經濟並沒有受到太大阻礙,見於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互聯互通的本質,依託相關部門,保障經濟發展。

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我認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雙向沖擊,甚至會帶來一定的復雜化影響,但是在宏觀經濟短期下行,長期看來問題不大。疫情來臨時,最大的困難是供應商的貨物發不出來,但是有關部門在得知情況之後立即進行協調確保運輸人員的檢疫和防控,貨物及時送達。希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保持足夠的信心,在困難來臨時無需過於擔心,相信我們的祖國,相信我們的市場經濟不會受到過多的外在因素的影響。

8、新冠對全球已發動幾波進攻了?

現在正處在人類歷史上少有的「萬方多難」的時刻。新冠疫情影響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全部人口,成為二戰以來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場最嚴重的危機。截至5月26日的統計顯示,全球感染總數已達550萬,病逝者近35萬......
現在正處在人類歷史上少有的「萬方多難」的時刻。新冠疫情影響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全部人口,成為二戰以來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場最嚴重的危機。截至5月26日的統計顯示,全球感染總數已達550萬,病逝者近35萬。對遭受沖擊的國家來說,新冠疫情是對醫療、治理和經濟體系的極端壓力測試,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問題紛紛暴漏出來。
從全球范圍、經濟視角看,肢鄭疫情出現兩大波沖擊:「第一沖擊波」從東到西,依次經歷了東亞、歐洲和北美三波,中東的情況也很嚴重;「第二沖擊波」從北到南,由北半球經濟發達地區到南半球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延伸。從疫情本身看「第一沖擊波」在歐美已經見頂,但對世界經濟的嚴重影響仍將持續釋放。由於檢測不足帶來的數據問題,我們仍無法真正了解「第二沖擊波」的嚴重程度,但其對南方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打擊不可估量,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也不容忽視。
在主要發達經濟體空前力度的政策干預下,世界經濟將免於1930年代初大蕭條的局面,但衰退程度較之2008年金融危機嚴重得多。展望「後新冠時代」,世界經濟增速將再下一個台階進入低速增長階段,全球化進程將遭到進一步削弱,國際格局也將面臨重大調整。
「第一沖擊波」的空前打擊 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主要是因為隔離措施導致經濟停滯,這是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同時發生的。從各國的具體情況看,疫情嚴重程度和應對模式不同,經濟停滯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也有很大差別,各方面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也不同。如果發生大范圍企業破產和大規模失業,將導致消費、投資和總需求不足,經濟危機就會發生。如果對金融機構、資本市場乃至整個信用體系帶來嚴重沖擊,就會引發金融危機。如果政府債務規模和赤字率過度擴張,則可能導致債務危機。
面對疫情沖擊,「非必要」(non-essential)服務行業佔比高、宏觀經濟風險高、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更顯其「脆弱性」,儲蓄投資率高、數字化程度高、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的經濟體則更具「抵抗力」。疫情沖擊過後,歷鎮頌經濟難以很快恢復,某些損害將長期存在;短期反彈的高度取決於企業經營、就業和消費恢復的程度,而政府應對疫情和刺激經濟的政策將發揮關鍵作用。 新冠疫情「第一沖擊波」主要影響的是東亞(包括中日韓)、西歐和北美,這些地區佔世界經濟的70%以上,決定了疫情對世界經濟的總體影響。據4月14日IMF發布的季度《世界經濟展望》估計,2020年世界經濟將下降3%,情況較之2009年嚴重得多。從1月份3.3%的估計值到現在-3%的變化意味著全球產出超過6個百分點的降幅。各主要經濟體的情況差別比較大,IMF對中國、美國和歐元區GDP增長率估計值分別為1.2%、-5.9%和-7.5%。歐洲央行預計,歐元區GDP降幅在5%到12%之間。
從第一季度情況看,由於疫情肆虐的時間差,各主要經濟體經濟所受沖擊程度不同。中國第一季度經濟衰退最為嚴重,初步核算顯示GDP下降6.8%;美國第一季度GDP降幅為4.8%;歐盟第一季度GDP環比下降3.5%,同比下降2.7%。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可望回升,而美國和歐洲旅並的衰退將變得極其嚴重。綜合分析上半年情況,中國經濟的谷底是2月份,美國經濟的谷底是4、5月份,歐洲則介於兩者之間。展望下一階段,各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有所不同:中國的問題在需求;美國的問題在失業;歐洲的問題在債務。 中國首先遭受疫情沖擊,其對經濟的直接影響具有早、烈、短的特點。中國經濟結構中,製造業佔比高,房地產影響大。從一季度的情況看,汽車和房地產等重要行業形勢極其嚴峻。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近39.9%,由於三月份情況好轉,一季度降幅為26.3%。2月份乘用車銷量同比暴跌81.7%,三月降幅縮小至48.4%,一季度的整體降幅為45.4%。2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猛降至35.7%的歷史最低水平,非製造業PMI則驟降到29.6%,兩者於3月迅速回升到52.0%和52.3%,顯示疫情沖擊強烈,但持續時間較短。
由於疫情傳遍全世界,波浪難免返回來產生影響,中國經濟也將從需求方向受到沖擊。以美元計的出口1-2月下降17.1%, 3月份降幅收窄至6.6%,4月份翻轉為3.5%的正增長——出口情況改善主要是復產復工的結果。由於外需驟降、訂單取消,後續外貿形勢將很嚴峻;從全球海運的預測數據看,沖擊可能將在5月份的海關統計中開始顯示出來。內需方面,疫情導致的失業增加、收入下降和邊際消費減弱意味著,國內需求的全面恢復尚需假以時日。換言之,因隔離措施導致供給需求同時消失,現在供給逐漸恢復,但需求卻難以跟上。 疫情對歐元區和美國經濟的短期沖擊巨大。歐美都是高度發達的經濟體,服務業佔GDP四分之三左右。所以,在疫情中不得不關閉的「非必要」服務行業決定了直接短期沖擊的影響程度。
在歐洲,這部分服務行業佔了總產出的1/3左右。因此,嚴格的隔離措施持續一個月就意味著GDP年增長率近3個百分點的下降。另外,還要考慮失業增加、消費減少、製造萎縮、金融沖擊和宏觀風險等諸多因素。
從美國的情況看,3月零售額環比下降8.7%,4月更是下降了16.4%,同月製造業產出則下降了13.8%——均為有史以來最大降幅。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將出現大幅萎縮,各機構對GDP增速的預測從-40%到-10%不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失業方面的沖擊非常嚴重。3月15日至5月16日的九周內,首次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均在分別為330萬人、690萬、660萬、520萬、440萬、380萬、320萬、300萬和240萬,而之前的最高周紀錄只有70萬。周數據顯示出持續下降趨勢,經濟放開舉措也將導致情況迅速好轉。然而,美國全國申請失業救濟總數已達到3800多萬的驚人水平,短期內將難以大幅下降。5月8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美國有2050萬人失業,失業率達到14.7%,是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據估計,美國的實際失業率可能還要高5-10個百分點。 針對新冠疫情沖擊,美國經濟政策應對的力度是史無前例的。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於3月15日一步到位降息至零;於3月23日宣布實施無限量QE並首次購買公司債券;4月9日進一步宣布推出2.3萬億美元的增量資金,對企業和州及地方政府提供支持,並擴大其債券購買范圍。財政政策方面,美國3月27日通過了《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CARES法案),實施高達2萬億美元的經濟紓困計劃。該計劃直接對美國家庭發放現金,並對企業、勞工和醫療機構提供支持。
巨額支出將導致美國聯邦政府的赤字率和凈債務負擔大幅上升,而最終這些負擔將轉移到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QE顯然是實現這種轉移的主要途徑。CARES法案中的「薪資保護計劃」對中小企業提供總額達349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幫助其繼續支付員工工資及其他費用,在資金耗盡後又追加了3100億美元的第二批資金。然而,巨大的資金支持並未阻止美國就業形勢的迅速惡化。同樣,QE對資產價格的支撐作用明顯,但對實體經濟的輸血功能有限。5月12日,民主黨人提出一個超過3萬億美元的新紓困法案,該法案3天後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但卻很難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過關。 歐洲也採取了必要的經濟應對舉措,但規模、力度遠弱於美國。貨幣政策方面,QE的實施是關鍵。歐洲央行在這方面的行動非常迅速,於3月18日宣布實施年度規模7500億歐元的「疫情緊急購買計劃」。財政刺激方面,歐盟可望推出一個規模超過1萬億歐元的「復甦基金」。有的成員國則先行一步,其中德國於3月23日宣布了高達75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政策,涉及1560億歐元的增量預算將通過舉債實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於3月20日決定暫停對成員國實施3%的赤字限制。理論上,只要存在國際市場融資需求,而主權債務評級又掌握在別人手裡,債務危機就有可能發生。的確,義大利疫情剛剛緩解,惠譽就於4月29日將其信用評級下調至「BBB-」。對歐盟而言,導致歐債危機爆發的基本制度問題仍然存在,而現在一些成員國債務規模大幅增長,債務風險迅速擴大。這是否會演變為嚴重的債務危機,取決於歐盟的團結和制度靈活性。制度完善將圍繞加強歐洲央行和歐洲穩定機制的作用進行,但圍繞推出共同債務工具(如「新冠債券」)的分歧仍然明顯。 比較而言,中國的經濟政策應對迄今仍很「低調」。值得注意的是,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涉及3.1萬億增量信貸。貨幣政策方面:一季度央行基礎貨幣凈投放量大增,利率中樞下行;4月20日LPR報價1年期和5年期分別下降20個基點和10個基點;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超過3萬億,M2同比增速達到11%。
實際上,貨幣政策放鬆的空間仍然很大:一是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息差本來就偏大,現在又進一步拉大;二是全球衰退帶來了巨大的通縮壓力,這緩解了中國貨幣當局在通脹方面的顧慮。財政政策方面,中國政府尚未宣布大力度的一攬子投資計劃;看似按兵不動,但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已箭在弦上。
從政策基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