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我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我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發布時間: 2023-02-07 06:23:55

1、試述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世界經濟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對任何國家都是機遇和挑戰。對經濟增長持續居於世界經濟增長前列的中國而言,機遇明顯大於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也將增加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風險和困難
經濟全球化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技術、管理和信息的廣泛應用和傳播,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世界經濟內在聯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巨變的根本動力。它將有力促進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貿易擴大和資本流動加速。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僅為我國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增加出口,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舞台,還帶來了現代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中國企業可以更加直接地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迅速跟上國際先進企業的發展步伐。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不合理經濟秩序的運行將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二步擴大。經濟強國和跨國公司通過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強了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和影響,從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市場貿易構成一定威脅。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經濟波動的風險加大。關稅稅率降低以及貿易壁壘的消除,加劇全球范圍內投資、生產和銷售的無序競爭狀態。加之各國經濟的依存度加強,一國經濟的興衰對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經貿發展的影響加深,甚至形成連鎖反應,金融風險或經濟危機傳播更加迅速。大量的外資進入易於造成國內產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使中國企業面臨並購和競爭的壓力。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為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提供了平台,但與地區國家建立相互依託的合作關系存在相當難度
區域集團化對中國帶來的重要機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區分工,有利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爭取主動。一方面,歐盟、北美和亞太三大區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4和世界貿易的70%以上,它們內部市場一體化和經濟合作的加強,商品、資金和技術的流量在區域內部以至區域集團之間都將增加,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國已正式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排除了游離於區域集團化以外的不利處境,並可對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發展方向起積極影響。參與這一地區的國際分工和合作,成為這一地區商品、資金、技術流通網路的一部分,將有利於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力提高,並將增強同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談判籌碼。歐美國家為中國巨大市場所吸引,將保持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而歐美區域經濟集團消除內部貿易壁壘,也有利於中國開拓這些市場。
區域經濟一體化也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出口貿易帶來種種限制。區域性經濟組織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是與外部競爭。到20世紀末,全球共有各種區域性政治、經濟或政治經濟合二為一的組織近200個,僅在WTO注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就達170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區域經濟集團已達110多個,這些集團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加上許多國家採取技術、環保、反傾銷等更加嚴密的保護手段,加大了中國商品進入這些市場的難度。歐美等區域經濟集團通過消除貿易壁壘擴大內部貿易,對中國發展同美歐國家的經貿關系有不利影響。隨著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應用步伐加快,國際競爭的焦點將越來越集中在高新技術上,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將越來越下降,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將逐步喪失,在國際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引入資金有利,但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將隨之增加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發展的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三大新特點,一是短期投機性資本活躍,資本流動的速度加快,流動周期縮短;二是國際資本流入亞洲地區特別是那些市場容量和潛在需求比較大的經濟體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三是在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10年的高速增長後,國際資本流動正在進入一定程度的調整,未來幾年國際資本有可能增加對發展中經濟和發展中地區流動,特別是向那些正在採取較大開放政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流動。2001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驟減至7600億美元,對美國投資的外國資本大量逃離,但歐盟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從2000年的1250億美元減少到970億美元。只有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仍為外資所青睞。從總體上看,今後國際資本流動對發展中經濟欣?/P>
中國加入WTO為中國更多地引資提供最佳機遇.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入世」後招商引資工作將掀開嶄新的一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大事都提高了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200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流入國。國際資本對華投資將加快,投資方式和投資存量將出現新的變化。中國可能是未來10年理想的投資目標。
金融自由化帶來的問題一是國際資金市場爭奪加劇。國際官方發展援助大幅度減少,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爭奪資金的競爭日益激烈。二是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加速,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從而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1997年東亞地區出現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就是發達國家短期資本對東亞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沖撞所致。
(四)知識經濟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國經濟加速發展帶來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輪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大調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繼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在爭相搶占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使得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得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必將加快國際間產業與技術轉移,技術擴散效應也進一步增強,為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首先,全球范圍內產業垂直轉移將加快。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騰出資金和物力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中國企業可以接過國際傳統產業轉移的接力棒,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國際市場形成最大競爭力,創造最大經濟剩餘。第二,發展中國家可利用高新技術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對促進發展中國家產品結構升級、工藝更新和產業組織調整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產品競爭力也會不斷提高。第三,通過參與水平分工,可能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目前,發達國家生物制葯、計算機、辦公設備、特殊產業機械和電子元器件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向外轉移逐漸增多,使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些實力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的產業部門,通過共同開發或協作配套等形式,實現重點突破,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
盡管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一個新趨勢已經對世界經濟帶來重要影響,但至今世界各國對知識經濟的認識尚未統一。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多數人認為高科技將改變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2001年後,美日歐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濟卻出現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所沒有的同步下滑。此外,納斯達克指數的暴跌以及世界性IT產業的大批裁員也為新經濟的未來蒙上陰影。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知識經濟泡沫破滅為標志的世界經濟調整期何時結束尚屬未知

2、運用經濟全球化 與對外開放的知識 分析說明我們應怎樣正確看待經濟全球化的影?

①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要求各國建立緊密經濟夥伴關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②也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我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積極支持歐洲克服債務危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等、共贏的方向發展。

3、為什麼中國必須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

為了中國的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實踐表明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在力量不強、經驗不足的時候,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都承受著很大壓力。今天看來,大膽開放、走向世界,無疑是選擇了正確方向。

(3)我國將繼續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擴展資料

圍繞經濟全球化有很多討論,支持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總體而言,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

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需要認真面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興起,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這些都給經濟全球化賦予新的內涵。

在新的起點上,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現更廣互利共贏。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對外開放不會停滯,更不會走回頭路。

4、分析中國將來可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途徑和過程

在經歷了長達15年之久的不懈努力之後,中國終於跨入了WTO的門檻。這是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重大戰略舉措。當前,我們只有深刻把握WTO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才能真正認識隨之而來的新一輪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經濟全球化帶來哪些挑戰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已成為顯著的歷史趨勢與發展潮流。經濟全球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貿易自由化,即各國間貿易障礙的減少,包括關稅的不斷降低和非關稅壁壘取消;二是金融國際化,即各類國際性金融市場的形成和各種國際性金融機構的迅速發展;三是生產跨國化,即跨國公司全球投資發展導致生產國際分工的深化,跨國化生產成為當代世界生產的主要形式。經濟全球化的意義在於,融入這一過程的國家將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比如市場更大、生產要素來源更加廣泛,跨國公司也會帶來更多的技術和資源。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擴大市場的機遇,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展的機遇,同時也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機遇。因為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更多的外來投資和更大的國際市場,實現發展的跨越。當然這種機遇只屬於實行開放型發展戰略的國家。
經濟全球化也對中國提出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全球范圍資源與市場競爭的挑戰。全球化使國際生產要素的競爭更加激烈。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走上了開放型發展道路,努力吸引外資與先進技術,中國如果不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不可能在吸引國際資本等生產要素方面繼續保持優勢地位。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已成為WTO的成員,各國相互開放市場,按照WTO規則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如果中國不能獲得平等的待遇,就必然會在這種市場競爭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其次,全球范圍體制競爭的挑戰。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開放型發展戰略,按照國際市場競爭規則參與國際競爭;處於經濟轉型期的國家普遍採用市場經濟體制,縮小了與世界經濟的體制差異;即使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也通過市場的自由化改革不斷提高經濟體系的效率。因此,當代的國際競爭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已成為國家整體的競爭,說到底是體制競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體制競爭力大大提高。但是,市場經濟體制仍很不規范,在按市場經濟原則競爭的全球經濟中仍然顯得很弱。我國迫切需要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以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WTO是按照發達市場經濟的體制規則建立起來的,加入WTO實質上就是採用一套規范發達的市場經濟規則來推進我國的改革,這將大大加速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從而加快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體制競爭。
第三,趕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國際分工,特別是基於知識經濟的國際分工。知識經濟不只是導致幾個新興產業的出現,而是經濟結構的一場革命。中國必須加快發展知識經濟,才能避免在這場革命中落伍。加入WTO,開放通訊市場,加速經濟信息化,廣泛開放服務業,等等,目的都在於加速中國產業結構的進步,從而爭取在新的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地位。否則,中國將長期停留在一般製造業甚至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分工地位。正如當年工業革命導致世界工業國與農業國的分工,並使後者長期以來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一樣,信息革命正在形成世界「新經濟」與「舊經濟」的分工,這必將導致後者處於落後地位並難以翻身。
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
WTO的形成與發展集中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加入WTO實質上就是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WTO的形成與發展證明了它是經濟全球化的標志與載體。
WTO及其前身GATT(關貿總協定)是20世紀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國際合作與人類進步的標志。二戰以後,人類從戰爭的破壞中覺醒,認識到貿易保護主義對誰都不利,爭奪市場的戰爭只能導致世界的災難。GATT以「實現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擴大貨物的生產和交換為目的」,在47年的發展中促進了大部分國際商品貿易的自由化,促使各國關稅大幅度下降,在消除非關稅壁壘和反傾銷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WTO大大擴展了貿易自由化的領域,完善了國際貿易及與其相關的各種規則,把覆蓋范圍從貨物貿易擴大到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領域,大大完善了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形成了一個法制化的國際經濟貿易體制。WTO成員必須以一攬子方式接受協議,這一點有利於成員方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的利益平衡,因為在一些領域相對不利,但在另一些領域中相對有利,這就使得成員方能夠全面考慮參與的得失,從而大大減少全球化體制建設中的困難。
WTO是一個具有成長性的國際組織。不僅其成員不斷擴大,作為全球多邊貿易體制更有代表性,而且它還通過組織成員方的談判使其自身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在多哈啟動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就說明了這一點。已經提出的各個議題都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如農產品與服務貿易協議完善問題、區域經濟集團、貿易與環境、貿易與投資、競爭政策、政府采購透明度、貿易便利化、葯品知識產權,等等。這些議題出自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國際協議的達成將使全球化更加穩定合理地向前發展。
中國加入WTO,一方面表明中國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符合了經濟全球化對一個競爭參與者的資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開始了通向全球化競爭的新的發展道路。從發展進程看,我國的對外開放先後有四個大的階段:一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興辦經濟特區為開端的「探索試驗性階段」;二是從90年代起以浦東開發開放為標志的「區域推進型階段」;三是現在以加入WTO為標志的「全面和雙向開放階段」;四是若干年後以人民幣完全可兌換、資本市場全方位開放為標志的「高度開放階段」。
目前開始的全面和雙向開放階段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外貿政策從主要激勵出口向同時放開進口轉變;第二,外資政策從吸引外資流入為主向同時注重對外投資轉變;第三,國家產業政策從出口導向戰略向同時實行產業國際化轉變,企業經營從國內生產、國外銷售向生產經營國際化轉變。總起來也可以說,我國的發展戰略從立足於國內實行對外開放向立足於整個世界、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轉變。
利用WTO體制條件趨利避害
WTO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發展起來的,也創造了各國參與全球化的規則與條件。中國是在開放中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需要進一步利用全球化的條件發展自己,其中既包括利用國際資金與世界市場,也包括利用國際的體制條件。加入WTO有利於中國更好地利用國際性的體制條件在經濟全球化中趨利避害,從而贏得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WTO的宗旨在於促進經濟發展,這完全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WTO協定指出,這一組織的目的在於「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穩定增長以及擴大貨物和服務的生產和貿易」,「通過互惠互利安排,實質性削減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關系中的歧視待遇,從而為實現這些目標作出貢獻」。這表明,中國加入WTO後可以獲得更有利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外部環境。我們不僅要堅持履行我們在協議中所作的各項承諾,而且要充分利用WTO所創造的有利的國際環境,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服務。
WTO建立的是一個可監督的自由化競爭體系,它提供了成員方既能通過自由化獲益,又能在必要時採取行動的風險防範機制。成員方可以針對貿易夥伴的傾銷行為啟動反傾銷程序,針對貿易夥伴的補貼行為實行反補貼稅,為保障國內產業而暫時採取某些限制進口的緊急措施等。中國也完全可能充分利用這種風險防範機制,在贏得經濟全球化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的沖擊與風險。
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是WTO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一機制確保了國際貿易摩擦可能得到及時和公平的解決,是經濟全球化走向法制化的表現。WTO確定了國際貿易爭端的解決程序、每一程序的時限和當事方的權利義務等各個方面,並且確保了這一機制的效率和權威性,這是一個公平而公正的競爭體制。加入WTO不能僅僅理解為市場開放、履行義務,同時也包括作為成員應該享受自己相應的權利。中國應當加快熟悉這一體制,以更有效地維護自己在這一組織中的合法權益。中國需要掌握國際市場競爭規則。20多年來,中國較好地利用了全球市場,出口迅速增長,在一大批製成品上成為世界有力的競爭者。但是一些國家以單方面的反傾銷行為實施保護主義,以致中國出口越是擴大,與國際市場的矛盾就越大。為了在各種矛盾中維護我國企業的合法權利,我國需要利用WTO的規則,以使貿易摩擦得到公正、合理、及時的解決。
WTO的透明度原則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形成了巨大的挑戰。這一原則一方面要求成員政府經常性地向其他成員通知各自的具體措施、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規定由WTO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進行定期審議。這種貿易政策審議機制通過經常性的監督來增強各國貿易政策及做法的透明度,鼓勵各成員更嚴格地遵守WTO的規則並履行其承諾。這種審議機制的作用在於,一成員方制訂的政策和出現的情況,可使其他成員方更加理解,而其本身又能及時得到其他成員對其貿易體製表現的反饋。這種透明度原則創造了全球化經濟運行中的可預見性。中國既要按照這種透明度原則來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法制與行政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管理方式與國際接軌,又要充分注意藉助這種透明性和可預見性去關注其他成員方,把握世界市場,制訂企業的競爭戰略和政府的發展戰略,不斷擴大出口市場。
經濟全球化所形成的是一個以自由競爭為本質特徵的世界經濟體系,對弱者的不利性是無疑的。但是WTO的積極作用在於,它既維護了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規則從而強化了其競爭性,又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優惠安排以減少其相對不利性。WTO協議中包含了對發展中國家較為有利的特殊安排,如可以進行與發達國家的非互惠安排;可以獲得其他成員的特殊的差別待遇;各成員要通過擴大市場准入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機會;在採取國內或國際措施時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展中國家實施各項協議有更長的寬限期;還可以得到各種履行義務培訓性質的技術援助。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不同程度地有發展中國家的特點,這對於中國減少全球化的沖擊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些特殊安排加快提高我國的競爭力,同時還要深入研究WTO的各種例外條款,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以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規則,減少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作者繫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5、為什麼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

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是大勢所趨,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經濟全球化之外。總之,經濟全球化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經濟全球化(Econo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

6、在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式下,如何推動中國多邊外交發展?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既要突出「隨勢」「順勢」,又要強調「謀勢」和「塑勢」,不斷拓展戰略遠見,堅持戰略底線,提升戰略自信,強調戰略運籌,主動塑造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在世界百年大變局中把握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在這種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面前,中國人需要主動謀勢,洞悉未來,既要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繼承優秀文化,學習先進技術,解放中國的國際行動力,防範「國際分權」趨勢下對國家主體的消極沖擊,強化中國人領銜新型全球化的實力,還要善於處理與傳統強國的關系,以求得最大公約數態度改革並完善國際規則,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強化與非西方世界的互動,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高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繼續增進中國的國際道義精神。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繼續深化與各國互利合作之時不斷改善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繼續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中不斷彰顯中國外交的道義精神。
拓展資料:
1、中國堅持走與世界各國合作之路,構建開放型經濟,得到了世貿組織成員國的擁護。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不得人心,2018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增加將破壞全球價值鏈,減緩新技術的擴散,並將導致生產效率和投資下降,加劇全球產業鏈低效化的風險。中國努力加強與世界各國在多邊框架下的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2、中國不會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的發展與進步,也是中國國力增強的法寶,中國自然不會放棄。2018年4月以來,中國明顯加大了改革開放力度,降低關稅、促進投資便利化、擴大開放領域、實行供給側改革等。

7、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有什麼意義嗎?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客觀進程,是任何國家都無法迴避的現實。
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只要堅持政治獨立、經濟自主的原則,走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切實維護好國家安全,是不會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中國也要積極審慎,趨利避害,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這一歷史潮流中為自己找到適當的位置,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1)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8、結合實際談談我們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中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更好發展自己。(在線等,急)?

目前為止,世界全球化經濟發展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隨著新一輪經濟危機的不斷深刻變化,中國只有搞好國內才有出路。

9、面臨經濟全球化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採取什麼措施??

1.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中國目前最關鍵的並不是反對或支持經濟全球化,而應該立足自身,全力發展本國的經濟。2.我國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挑戰轉換成機遇。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4.建設資源節約型、壞境友好性社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引用鄧論內容)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決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辯證防範風險的意識,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一些小國面臨的經濟全球化風險決不比我們少,它們能夠勇於參與,相信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也一定能夠趨利避害。1、處理好國際關系: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2、要推動內需: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3、要轉變產業結構: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