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文化全球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文化全球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2-04 03:53:10

1、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

一、 文化 自覺:思想政治 教育 的應有態度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學術 反思 的結晶,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即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自覺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價值選擇和構建過程中人們的一種價值取向,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創造和文化實踐中所反映出來的一種主體意識和心態,是人的自覺、理性的自覺、行為和責任的自覺。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傳播,是一種文化選擇和文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作為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授教過程,也是作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和內化過程。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在培養人的實踐活動中以文化的內容、文化的形態、文化的方式、文化的 方法 促進人的文化選擇的傳承、創新,從而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文化自覺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文化自覺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實現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也保證了文化自覺的實現。在目前多元文化的態勢下,以文化自覺的科學態度對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問題新挑戰,正確認識和評價本民族文化,辯證對待外來文化,提升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可性、接受性和自信性,也正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 傳統文化 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是文化自覺的應有之義

「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否實現自覺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傳統文化揚棄的客觀與科學態度」。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脈,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歷史的坐標中,傳統文化的作用是不能被詆毀和貶低的,輕率地否認傳統文化,實則意味著莽撞地割裂自身文化血脈,以及文化「無根」現象的產生。當社會出現文化「無根」現象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文化凝聚力的消解,因此,對傳統文化的理性批判、合理繼承、勇於創新是文化自覺的本質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下,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的原則,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優化整合,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創新發展,從而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真正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二)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積極回應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屬性,需要以文化為依託。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是文化產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大創新。當前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並存態勢越來越明顯,大學生的價值觀念、 思維方式 和行為方式都較以前發生了劇烈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行的,不少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往往採用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方面的知識與技術,表面化和淺顯化地臨時解決問題,即使運用傳統文化為依託,也停留在「機械融合」或「單純說教」式的傳輸層面,沒有深入考察傳統文化的實質內涵、時代背景、階級立場等因素,使得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和滲透非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學生民族情感與原有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應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要真正發揮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關鍵是要具有文化自覺意識,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結合的最佳機制。

(三)有助於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實質精神

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傳播,就是因為它適應了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深深紮根,就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其生長點和結合點,和中國傳統文化磨合、結合直到整合、融合。可以說,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就是馬克思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是馬克思主義實現理論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語言形式都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正確地認識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並尋求兩者實現融合互動發展的最佳機制,也是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核心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實質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將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根植於大學生內在的傳統文化精神基因中,把握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

(四)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厚的資源支撐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固然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是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資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對集體、民族、國家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開拓進取的意志品質;「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傳遞了一種普遍的生命意識,有利於學生生態倫理意識的培養;「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念有利於學生形成相互尊重、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修身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修養有助於克服學生道德觀念薄弱、道德實踐不足等道德行為問題。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若乾重點和 熱點 問題,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浩瀚寶庫中找到價值資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標的類同性

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個人與家族、國家、社會的良好組織關系,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人,即「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人、培養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其最本質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兩者的指向都是人,兩者的核心都是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功能的互補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於說教和灌輸,主要還是在於它的德育功能特別是意識形態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含有人文內容,但是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其意識形態性,使得其人文精神受到遮蔽。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強調道德內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人去理解自然、社會、思維具有一種清晰的邏輯架構,這種架構具有邏輯層次上的說服力,體現了思維的深刻性。一旦將這種邏輯架構運用於課堂,易於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其效果明顯不同於純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說教。

(三)思想情感上的親緣性

「傳統文化及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以及維系民族和國家的重要紐帶,也是民族國家『合法性』的來源和國民凝聚力之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愛國主義為重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從而培育學生對個人身份的認同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的教育過程,這種教育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根。而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是大學生形成民族共識的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程度,能夠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完成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的任務。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理性審視

過去的十餘年,一些高校在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發展過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並且兩者結合的程度處於低級的初級階段,二者之間融合運行的效率較低,運行水平較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滯後影響。要真正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須深入探究兩者結合的關鍵點,考量影響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兩者融合的最佳視野模式。

(一)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釋,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困境和認同危機,這也與我國高校教育整體缺乏人文氣息有關。人文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中一直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在傳統文化價值的發揮上缺少應有的規模和成就,這也是阻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鑒於此,一方面,在把握精髓的前提下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教育絕不是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熟記古詩美文的層面,而是將傳統文化放在新時代新語境下重新闡釋,需要把傳統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加以分類,以新穎的、更為簡潔的內容形式,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從而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將傳統文化資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有效整合。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中,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當代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以及社會理想目標上都有貫通之處,可以成為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中華文明活的靈魂。」最後,注重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解除結合起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僅僅持有「拿來主義」的態度來借用或移植傳統文化,勢必難以發揮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智慧剖析社會現實,引導學生走出倫理師范、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現實困境,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二)堅持傳承與創新,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張力

傳承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傳承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創新的結果是基於傳承。堅持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覺的本質,面對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隨從,而是要在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和對國外文化「揚棄」的基礎上進行文化選擇,並且進行文化創新,而這個過程正是文化自覺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首先是傳承文化。必須引導學生科學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成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提高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其次是創新文化。「傳統並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後毫不改變地保持著並傳給後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仍然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中國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實現轉型獲得新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要求,努力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再者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優秀文化的有機結合,借鑒國外文化創新的有益成果,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在中西方融合的視域中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發展。

(三)堅持先進文化引領,正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價值就在於弘揚和維護主流形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過程中,還要正確處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蘊和意識形態政治功能的關系。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演變成傳統文化的普及,也不能僅僅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簡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或注腳,而是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機統一。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的主流文化,也是我們進行和諧社會建設的先進文化。只有用先進文化佔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發展的走向和價值所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它體現了中國特色主義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定和目標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和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就在於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性」。因此,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精神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元主導」和尊重多元文化,正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並把認同升華為信仰,把信仰外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實際行動。

(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方式

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性活動,而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人創造文化的潛能。學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這就要求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凝練出貼近學生成長成才實際需要的一系列教育主題,主題的選取既要兼顧學生的心理、交往、發展等人格升華,又應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考量。其次,教育者不應僅僅充當知識傳輸的「中介」,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進平等交流,善於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這也要求教育者不斷增強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涵養,才能更好地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再次,要積極創新兩者融合的方式。適當的方式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也是鏈接教育主客體的紐帶和橋梁。除了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主 渠道 ,積極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以外,還要善於運用選修課、社團活動、名師講座、學術沙龍、網路德育等新方式新載體,以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

(五)回歸實踐,鍛造學生文化創新能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在人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和發展。兩者的融合,也不可能離開大學生自身參與 社會實踐 的過程。注重躬行實踐,強調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品格。大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中習得的文化理念、思想現實、道德規范及價值意蘊等,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與強化,才能外化為自己的品德素質和行為方式。高校應該爭取社會支持,圍繞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計劃建立一批穩定的德育文化基地和社會活動基地,不斷拓展社會實踐的活動領域。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入社會生活,如實地調研,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及青年志願者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並鍛煉實踐能力。藉助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形式,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創新能力。

2、談談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談談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實現多種形式、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只有打破各種形式媒介的芥蒂和偏見才能將各自最大的優勢發揮出來,給學生帶來更新的、出彩的內容。

摘要: 新媒體是基於傳統媒體性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媒介,以其數據之廣、運行之快、表現之靈活而得到青睞。大學生作為新媒體技術使用最廣泛的人群,交往方式和價值選擇受到了其深刻的影響。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恰當運用新媒體技術,積極應對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改革上的機遇和挑戰,加大對大學生正確應用新媒體來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指導,創新新媒體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影響

“新媒體”一詞最早由戈爾德•馬克提出,將其指定成是基於電波和圖像傳輸技術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形態。而對於新媒體的概念,學術界並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大眾熟知的博客、微博、手機APP等都被作為新媒體內容下的表現形式。大多研究者並沒有完全擯棄傳統意義上的媒介,而是將新媒體看作是傳統媒體概念的補充和延伸,是一種動態發展過程中的媒體。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整個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內容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方式上,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教育者的單向傳播來得以實現的,信息的交流和互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新媒體所帶來的開放性和共享性則可以恰到好處地實現信息的傳播和分享,信息的傳遞趨於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與此同時,由於在傳播過程中信息不具備自主的篩選性,學生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

其次,在思想教育表現的形式上,在“新媒體”時代,網路文化、網路語言盛行,很多人在用網路進行交流的時候更願意用符號和圖像來代替語言,並且隨著亞文化的產生,使受眾群體產生了獨特的價值和觀念,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字為主的形式,不能很好地被學生所接受,且比較難融於當下的時代背景中。最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上,由於“新媒體”的時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藉助開放式的信息獲取渠道,更容易獲得典型案例,淘汰一些與時代不相符的內容,教育內容緊密契合時代背景。但是在注重教育內容時效性的同時,也不能拋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需要把握好這個度。新媒體的發展在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內容的同時,更是對高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新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起到引導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目光放得更遠,不再僅僅著眼於眼前的鎖事,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全球化層面來處理問題。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能夠發揮主體意識,自主發表意見和建議,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意識。但同時也會出現價值取向紊亂、觀念自我化的傾向。

2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從內容和方式上來看,新媒體的普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很多負面的因素,網路的開放性使得高雅和庸俗文化並存,很多低俗、腐朽的內容在網上也能得到滋生和繁衍,對於三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大量虛假、負面的信息成為了他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點,從而使其道德標准產生了錯誤的傾向。並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理論性較強,缺乏趣味性,因此,很難引起大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面對紛繁復雜的網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設計顯得更加蒼白無力。從教育主體和客體來看,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導向性的作用,慣用灌輸的形式將內容傳授給大學生,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格局,在不斷的改革和適應中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如新技術的使用、知識面的拓寬、信息儲備的更新等,而當代青年沉溺於個性的追求,對新鮮事物保持著一貫的好奇,新媒體多樣化的交流形式使其在線上線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性格取向,成為生活中的沉靜者和網上的活躍分子,其虛擬和現實的銜接顯得並不是那麼完美。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性超出了想像,並且超越了教師的控制范圍,單純的復制和索取信息成為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而這些都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新媒體將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特徵和優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嶄新的合力。一方面,信息的即時和快速傳播為思想政治教育這片園地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再以單向的書本為主,可以是社會新聞中的熱點事件,也可以是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甚至是從大學生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進行及時地引導和教育,做到取材於學生用之於學生。教育者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項資源,發布個性化的信息傳遞正能量,並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新媒體特有的形式多樣化不再將思想政治教育拘泥於課堂,而是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微信、微博、QQ等工具興起的同時,不管是學生之間還是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和平等,很多時候避免了面對面時的尷尬,教師可以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和心理,及時地和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同時,這些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上更加新穎,微博和微信推送常常以較短的文字和圖像的組合形式出現,在抓住眼球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快速吸收所要傳達的信息和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也將更加具體和深入。

3實現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運用的對策

1)促進教育者的`角色轉換。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起到主導性的作用,高校作為思想政治的主營地要與時俱進,積極地與新媒體和新技術相結合。就目前來看,教育的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媒體教學占據了主流,這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內涵,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大膽地放手交給學生去做,使教師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逐漸轉變為引導者。現在很多教育者在利用新媒體的同時,依然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單一的授教,其效果並不明顯,教育者要找到新媒體教學和單向灌輸式教學的結合點,創新網路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靈活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並且在網路教學的環境下把各種方法的優勢和作用最大化顯示出來。

2)引導大學生獨特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被動的接受者,往往是被動地接受和學習,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追求個性化的心理,不管是在想法還是行動上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他們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是迅速。因此,面對網路的大面積覆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就更需要發揮多媒體的各種特性,抓住多媒體對於學生的新鮮感和吸引力,讓學生在合理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和搜集資料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更要合理地利用課余的時間主動地關注健康向上的社會事件,主動地傳播優秀的思想文化。在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候更要與時俱進,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不僅能發揮“頭腦風暴”的作用,更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多媒體教學能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如果結合契機加以引導,能在開發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能動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實現校園多種媒體形式的整合。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其教學目標。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讓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學生可以經常聽到校園廣播里熟悉的聲音,可以看到微信、微博、海報、報紙等各式各樣的文字宣傳,可以經常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學生活動,可以利用各種通訊工具隨時與同學、教師取得溝通和交流。這些都是身邊的媒體形式,並且使受眾者時刻感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而這些形式正是新媒體時代下對於課堂教學的補充,能夠及時有效地將社會主流的、積極的思想傳播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這些新媒體的形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點,但由於很多組織和團體並不隸屬於同一個管轄部門,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要實現多種形式、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只有打破各種形式媒介的芥蒂和偏見才能將各自最大的優勢發揮出來,給學生帶來更新的、出彩的內容。

4)營造高校和諧健康的新媒體環境。學校在進行新媒體創新教學方式的時候還需要做相應的預防和治理措施。網路環境復雜多變,對於很多意志力淡薄的大學生來說往往不能學會拒絕誘惑,對於信息的控制比較有難度。學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首先就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不管是在硬體設施上還是在軟環境上都要有相應的措施。新媒體的教學已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育環境,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弊端,在機制不夠健全、方式不夠創新的情況下進行課堂教學很容易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校園網路的監管上還需要下大力氣,不能讓學生對網路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學校可以適當放寬上網的限制,但在思想解放的同時也要對腐朽的、不良的信息進行嚴厲地打擊,把消極的因素扼殺在搖籃里,給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校園新媒體環境。

參考文獻:

[1]段志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46.

[2]張菁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3):43.

[3]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的動態生成———以新媒體語境為視域[J].南京社會科學,2009(10):123.

;

3、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有哪些

論在新時期加強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

經過近十多年的艱苦的艱苦奮斗和寒窗生活,我們終於來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家長、親戚和朋友給了我們殷切的希望;同時,社會把我們大學生看成「天之驕子」,看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給我們寄予了重任。作為「時代驕子」、「天之驕子」我們究竟還應該不應該在新時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加強自己內心世界的修養?我覺得是對當代的每一位大學生都應該積極而又審慎思考和回答的一個問題。

從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當今的世界是個經濟、科技高度發展的世界,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又出現了許多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貪污腐敗現象,「拜金主義」有所抬頭等,這些社會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對生活在大學里的大學生產生了一些影響,某些錯誤的輿論導向,對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內心世界的發展也同時產生了不良影響。生活在「象牙塔」的部分大學生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價值觀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部分大學生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頗有點「急功近利」,認為自己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應該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他們往往忽視了「社會價值」的存在。

當前困擾部分大學生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首先,部分大學生對改革深層次的疑慮與隱憂有所增加。與改革的成就相伴的另類現象是趨於形成固定格局的收入兩級分化、失業下崗、競爭失序等不良現象的增多,這直接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改革負面評價的增加,並產生一些深層次的隱憂,因而對改革的前景持觀望和說不清的態度,甚至有的大學生認為前途渺茫。其次,社會公德狀況不盡如人意,並存在許多新的道德困惑。部分大學生認為深層次的道德觀念和具體行為選擇之間存在著差異。即對公德賦予了很高的價值,強烈要求改善社會公德,但對自身的道德實踐卻缺乏同樣嚴格的要求,對現實中反道德行為標准表現出無可奈何、默認,甚至主動接受。加上由於社會對一些現象不能做出明確的道德評判,直接影響部分大學生行為的選擇和道德的困惑。理想信念與困惑並存。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找到馬克思主義與鄧小平理論的內在聯系。在思想意識領域,近年來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絕崇高」、「告別主義」,」改變話語」等思潮,對青年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呢,應該從那幾個方面來提升自己呢?主要有:

一、合格的政治素質

大學生合格的政治素質,首先要求具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這是我們從事的社會主義事業對大學生的首要的要求。大學生是追求理想的最熱烈的時期。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前進就有了充足的動力,人生發展就有了正確的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現階段則要樹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共同理想。合格的政治素質,還要求大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人格。要做到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的一致,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二、科學的思想素質

科學的思想素質包括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科學的方法論。在世界觀方面,要求大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唯物辯證法武裝頭腦,防止形而上學;用唯物史觀武裝頭腦,作為觀察各種社會現象的唯一科學方法。在人生觀方面,要求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的目標,把勞動和對社會的奉獻作為人生追求的價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錢作為人生的價值尺度。同時,按照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總體原則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為先、個人為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解決好這一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問題,大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風氣,思想上才能健康發展。同時,科學思想素質的形成,一靠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基礎的理論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體系和精髓;二靠在實踐中鍛煉,講科學理論付諸運用。培養科學思想素質,提高思想理論水平,這是保證政治上清醒的前提條件。

三、良好的道德素質

良好的道德素質來源於高尚的道德觀念。大學生只有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進入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軌道,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要求誠實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誠實,拒絕爾虞我詐、不擇手段,是調解人際關系的基礎,良好的道德風尚,來自社會主義的人生價值觀的指導。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大學生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關系時,要想到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先進分子則要做到先人後己,把社會主義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否定利己主義、個人至上、損公肥私,倡導集體主義、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質,既要靠社會主義道德的指導,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養。慎獨,這一自古以來的道德修養准則,應該賦予新的時代含義。只有在一切復雜的情況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狀態。

四、健康的心理素質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大學生順利成長的必要條件,是事業成功的內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為具有堅強的意志。這就是培育抗挫折、抗壓迫、抗失敗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態度,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臨難而不失常態。堅強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實踐中的自覺磨練,沒有任何捷徑。

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同時表現為具有謙和寬容的氣質。承認個體的氣質,才能確立寬容的氣質;承認人有所長,才能確立謙和的氣質。謙和寬容的氣質,是營造良好人際關系的必要條件,是吸納能量、匯集百川、在未來競爭中展示優勢的前提。與此相反,心胸狹窄,妒賢嫉能,則是缺少自信心的消極表現。

五、全面的文化素質

全面的文化素質,要求大學生具有人文修養,能夠從中國傳統的文史哲中汲取營養。還要具有現代化的科學知識素養,了解現代著名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跟上時代的步伐。同時,對待國外的先進文化,要兼收並蓄,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

那麼,究竟怎麼樣才能解決在大學生中存在的疑惑,使他們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項素質要求,從而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呢?這就要求:

第一,作為教育者,教育方法和途徑要有新的姿態,實現教育方法的更新。現在部分大學生感到一些思想理論課上著沒意思,感覺枯燥乏味,這與教育者有一定的關系。作為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廣大大學生的心態,然後根據大學生的心態來授課,要不斷尋找新的工作切入點,繞過逆反心理的對抗,在思想不設防的地方入手,尋找思想症結的中心所在,只要角度新穎,不落俗套,就會激起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熱情;不迴避現實問題,認同同學們的正確判斷,取得同學們的信任,同時,提供說服同學們的理由,引導他們思想進入正確軌道。最後,肯定他們的優點要誠懇,批評他們缺點要坦率。表揚要大處著眼,批評要講究理論深度。

第二,作為社會,我們在重視經濟工作的同時,應該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當成 「硬任務」來抓,要把它放到應有的位置,採取強有力的教育措施,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重視,不能認為他們已經成年或將要成年,就忽視了這項工作的存在。

第三,作為學校,應該在重視每個大學生學業的同時,更要著手培養大學生的德育發展。應該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位,只有先學會怎麼「做人」,才能更好地去讀書、去學習、去思考,學校應該培養的不是一味的學習的大學生,而是更多地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在校園里,同時還存在著一種同輩群體帶來的壓力,因此,作為學校要給每個大學生創造一個平等的氛圍,能夠真正提供一個供每個大學生發揮自己特點和長處的舞台。

第四,作為大學生本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就要求從根本上意識到加強自己思想理論學習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在提高自己科學文化水平的同時,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改造好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從而在社會發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標和定位,確定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發展觀。

當代的大學生擔負著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21世紀並取得勝利的偉大使命,只有具備全面的素質才能當此重任。「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過後天的培塑的,思想品德代表人的素質,能夠反映人的生活本領。一個完善的人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加強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並把它付諸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有哪些

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因此,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新情況、新任務,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新途徑,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 從當前形勢來看,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情況不容樂觀,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時代特徵,在校園里創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成長的具體環境,校園文化蘊涵著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大學的精神、校風、教風、行為准則等等,這些都對學生價值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創建一個和諧、優美、寬松、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所面臨的艱巨任務。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增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環境的有效互動,積極構建一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重點,以深厚的校園人文底蘊為支撐,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潑、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陣地為載體,營造一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互動對話的生態教育環境。 2.主動佔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江澤民同志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路已經成為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由於網路具有覆蓋面廣,信息容量大,信息傳遞速度快,直接面向對象,沒有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等優點,而且對於好奇心強的學生也樂於接受,因此網路教育必將成為未來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學校在開展德育進網路工程中,首先要加大網路建設的投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及網路傳媒技術,如互聯網、閉路電視、錄像等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將世界最前沿的動態、國內外形勢發展動態以及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提出正確的觀點,對學生進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導;其次是建立專門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全面加強高校的黨建和團建網站、校園網、學院網、班級網的建設,牢牢把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積極開展以網路為載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網路成為弘揚校園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最後是在開展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大對網路的監控力度,規范網路行為,建立網路環境中的行為道德規范,幫助廣大學生增強網路法制和網路倫理道德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3.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第一,開展基本國策和形勢政策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設立形勢資料報告庫,定期在校園里組織形勢報告會,讓在校學生及時了解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最新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第二,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胡錦濤總書記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資源和研究優勢,努力拓寬大學生榮辱觀教育途徑與形式,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讓大學生群體知榮明恥,推進社會和諧發展。在高校中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注重三個結合:①社會榮辱觀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②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③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要與師德建設緊密結合,發揮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第三,積極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過程中,針對青年學生喜歡參與性活動和競爭性活動的特點,鼓勵學生以勇於創新、敢於創造、善於創業的精神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如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志願服務、業余科技發明、社會調查、勤工助學等等活動,來培養大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和樂於奉獻的精神,實現社會實踐與校內教育、實踐育人與理論育人的有機統一和良性互動。 二、新世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適應文化開放的大環境。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對外開放的國策,對外開放的環境,一方面有利於我們廣泛地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思潮的傳入,使人們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化,打破了原先封閉條件下主流思想占據主導地位、一枝獨秀的局面,出現了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多元化中還伴有強勢文化的擴展。特別是西方強勢文化、價值觀念對我國的主流思想的沖擊更為嚴峻。而隨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滲透和擴張,必將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信念、道德倫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開放的環境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並對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到體現主旋律、弘揚主流意識形態。面對新的發展趨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顯然不能,也不可能使學生的思想游離於現實世界之外,必須突破高校和社會的隔離。牢牢地把握這個趨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勇敢的迎接社會和世界上各種思潮和文化,以非凡的毅力抵抗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蝕,以超人的能力辨證吸收借鑒其中的先進成果。在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正確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判斷、選擇、適應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完善大學教育的育人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必須藉助一定的方法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達到影響教育對象的目的。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育內容注入了鮮活的思想、知識,在進行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人文素質教育、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誠信教育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與此同時,還充實了指導大學生個性健康發展、人格健全完善、崇尚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擇業就業等方面的內容。教育目標也不再僅僅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而是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注重開發大學生的潛能,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加強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基礎工程」抓好,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 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發展變化的情況下,如果方法仍然固守傳統的講授、學習、規勸、說服、強迫執行、訓誡、獎懲等形式,那麼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只有進行方法創新,如建立良好的校風,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包括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和幹部職工的工作作風),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採取啟發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其創造性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如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僅把知識傳給學生,也把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法傳給學生,還要用治學的態度、高尚的品格、奉獻精神去影響學生),加強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活動,繁榮學術社團,增加人文講座等,才能適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變化發展的要求,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性,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大學生所接受,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推動大學生人格的全面培養。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出,人格發展要經歷以人的依賴關系的「依賴人格」,以物的依賴關系的「獨立人格」,個性全面發展的「自由人格」三個階段。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只是服務社會的手段。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生存,而且要使學生學會關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關心人類。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講過,一切徹底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徹底的失敗都是做人的失敗。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說,光有品行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用人單位一致反映,大學生首先要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他們講,人都做不了,還做什麼事,只能做壞事,只能害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人格、道德品質的培養比謀生手段的訓練、競爭能力的培養、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難、更根本、更重要。以現代人的精神培養現代人,以現代人的視野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格,把學生培養成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當今時代是一個飛速變化和發展的時代,學生的思想信念和價值取向都呈現出科學化、復雜化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不斷增加科學含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科學思想、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融會貫通的過程。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研究中注重借鑒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豐富其方法體系;借鑒心理學知識,形成了心理咨詢法;利用信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形成了網路教育法;運用美學知識等形成了情感熏陶法、形象感染法等,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5、文化全球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中國會全面的學習國外的文化,國外會全面的學習中國的文化,在此過程在會有短暫回的倒退、迷茫,但答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對中國對世界都是不利的。
人的思想不必太狹隘,我們的東西應該教給別人,讓別人學會,並以他的思想繼續發展,別人的東西我們也要認真的學,繼而使它得到發展。
世界的就是我們的,我們的就是世界的
全球化的時代就要有全球化的思想
2006-05-2916
其他回答
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傳播自己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2006-05-293
在國外種種具有潮流很前衛的思想進來後,中國的很多文化變得不堪一擊,中國好的文化都流到國外,被別人所用,而國外的不良現象都流到了中國,而中國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還會導致很多的四不象,有些企業根本就沒實力,就想學習國外模式,結果弄的個中不中洋不洋,要多沒用多沒用。

6、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構建論文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的構建論文

摘要 :近年來,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已引起廣泛的重視,主要是由於一些大學生對生命的態度變得非常消極,高校對生命教育的教學活動也存在一定的疏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基於生命教育而產生的思想政治課程已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關鍵詞: 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課程體系構建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學界對於生命教育的界定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和意見。雖然我們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生命教育進行界定和概括,但這些定義卻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簡單來說,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挖掘生命智能,推進價值反思,整合相關信息。生命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的真諦,學會尊重生命,主動探討生命的意義,更加熱愛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將生命教育看做預防學生自殺,因此一旦新聞中出現學生自殺的新聞,就開始呼籲學界更加重視生命教育。但如果只將生命教育和防止自殺畫上等號,是非常狹隘的。此外,在悲劇已經發生之後才進行生命教育,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的。

所以,生命教育不能採用事後彌補的解決方法,應及早著手,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知死亡,使其能夠更好地接受生命,學會重視和珍惜生命。這樣的人生觀可以幫助他們以欣賞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現在的高校教育,往往更加關注專業教學,對於生命智慧的教學活動則常常被忽略,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會受到知識、制度的限制,長期處於壓抑環境中,而忽略生命的價值。盡管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教育,但是他們對生命的真正內涵還是無知狀態。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良好人生觀的基礎就是使其對人生的價值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本身和人生哲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個人的前途究竟如何,能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避免自己陷入無為的忙碌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本身對於生命的認識。此外,生命教育還需要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學生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教育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多元化,幫助大學生養成科學的道德思維,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涵。目前,大學教育中,品德教育和規范教育比較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相比而言思想教育就存在著明顯欠缺。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缺少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國內高校的在校大學生中接受過生命教育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生命教育在國內高校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盡管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在思想政治課中有所涉及,但國內大學生接受生命教育最主要的途徑還是網路、雜志等途徑。國內高校大多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這些教育中心在大學生中並未獲得較高的認可度。有些高校的大學生自發成立相關社團,其規模相對比較小,師資力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決定了學生的參與水平比較低,影響力較小。事實上,高校並未主動給予大學生有效的生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高校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高,擁有良好的受眾基礎,為生命教育的開展奠定了扎實基礎。目前國內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反應出教育活動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另一方面也證明了生命教育存在的巨大發展潛力。

2.高校生命教育依舊停滯於自然生命的水平上

目前,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常常是在極端暴力事件出現後才被學校提上日程,其目的是在自然層面對生命進行保護。但這樣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時機是無法幫助人們從根本上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高校內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傷害事件背後隱藏的是心理教育、價值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缺失。近些年來,國內高校越來越重視生命教育,因此生命教育開始在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上出現。生命教育在國內開始為人們越來越重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自然災害頻發,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越來越容易受到威脅。在自然災害面前,個體生命很容易受到沖擊和影響,而社會不斷出現的問題也會對個體生命產生威脅。面對這樣的情況,學生需要具有利用災難提高其生存技能的能力。此外,學生還應具備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思想政治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更加積極向上的生命意識。

3.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獨立開展生命教育的困難

生命教育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人們對生命的理解,這種理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為人和自我的關系、人和他人的關系、人和整個社會的關系、人和宇宙的關系。有些知識早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就已經有所接觸和涉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會有一定的牽涉,比如中小學的自然課、思想品德課等。所以和以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一樣,大學思想政治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和原本學習過的內容存在大量重疊,這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對這門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利用生命教育的方法來講解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授課教師更好地豐富課程內容,使原本的教育理念得到進一步的豐富。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可以互相促進。

4.高校缺少具備相關知識背景的專業教師

對於教育教學活動而言,教師本身的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教師是否具備較高的專業修養,其育人能力能否滿足生命教育的需要,將直接影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了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使生命教育的觀念真正融入到他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命觀念,提高生命教育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效率。近幾年,隨著國內高校擴招,高校的規模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高校原本的硬體設施和環境已無法滿足學生的生活需要,導致很多在校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變得非常低,使學生很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他們會感到非常的困惑和迷茫,難以利用現有途徑宣洩自己的情感。

三、基於生命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構建的具體途徑

1.將生命關懷意識引入到教學理念中

高校應該明確學生的主人公地位,教學活動應堅持以人為本。大學生大多處於青春期,人生觀還沒有完全成熟和獨立。進入大學後,他們必須離開熟悉的家庭生活,用成人的方式獨立面對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很多大學生在入學之初對於這樣的情況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樣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規劃,很容易出現問題。在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應該提高對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關愛。高校還應根據具體的培養目標,保護學生的獨特個性,倡導人性化的新型教育,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在生活中真正發揮出來,使其對自己和學習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主動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以及學習情況,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為其創造更加和諧的生活環境。這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成長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2.在教育內容中添加中西方結合的生命教育觀念

由於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全球化水平的逐漸提高,社會交往手段正變得越來越豐富,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和社會發展狀況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片面地逃避西方思想的影響是不現實的。應該怎樣有選擇地接收西方先進思想成果,幫助學生提高辨別能力,使其以辯證的眼光面對中西方文化中的點點滴滴,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國內很多在校大學生認為將生命教育納入到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有必要,這也為生命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生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非常多的相似點,將西方先進的教育觀念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再結合國內優秀的思想文化,能夠幫助思想政治課程獲得更多的養分,這對於課程本身的長期發展也非常有利。

3.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互動的教育機制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所謂「教育」實際上就是學校教育。但在這樣的觀點下忽略的問題就是教育本身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它的教育功能不能完全依賴學校而完成,家庭和社會在教育活動中同樣需要承擔起重要的責任。所以,生命教育應該由這三方一起努力完成。家庭是學生最早獲得教育的地方,其本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大學生活中,學生很多都已經離開了家,但家庭教育還會對學生的人格形成產生重要作用,而社會作為一個更大的概念,會進一步對學校和家庭產生作用。因此只有建立和諧社會,使生命獲得應有的尊重,大學生的生命觀念才能健康地樹立起來。

四、結語

對於高等教育而言,生命價值和生命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話題,它可以幫助學生用更好的生活態度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本文主要對生命教育的含義進行了簡單論述,並結合生活實際對目前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定的改進措施。將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國內的生命教育還處於起步階段,教育內容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漏洞。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和這一主題的結合也比較有限。

參考文獻:

[1]沈力曄,程灶火,金明媚,奚曉嵐.大學生自殺現象及影響因素與預防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167.

[2]高燕.回顧與反思:教育走向生命理解的歷史與現實———近年來我國生命教育研究文獻綜述[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12,(2):98.

[3]肖永蓉.高等教育體系中生命教育的理論探索與實踐[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203.

[4]張紅明,牛鳳霞.生命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視的課題[J].中國建設教育,2014,(4):139.

;

7、如何營造校園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因素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構建高校思想者政治教育的有利環境是我們全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斷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廣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在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之外,也有著自己突出的特點.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們要充分認識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教育群體較為龐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面對的是全體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學生.隨著高校擴招的不斷深入,高校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尤其是目前眾多高校都在朝多科型、綜合類大學方向發展.且發展迅速,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群體不但擴大,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二)教育對象特徵鮮明
高校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的重要時期,思想不斷變化,這就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轉變觀念、適應變化.尤其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出生和成長起來的廣大青年,有著鮮明的個性,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但同時電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不斷研究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三)教育內容廣泛
1.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聯系社會生活的實際,結合學生思想的實際,在學生中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思想意識,樹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理想和目標,真正成為有理想、有素質的當代大學生.
2.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特點和發展方向,了解本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是學生對本專業的就業及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以充分穩固學生的專業思想.
3.重視人格修養教育.通過誠信教育,加強道德建設;通過人格培養,讓學生自我完善個性和人格:通過職業道德和基本技能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對未來競爭的認識,不斷提高競爭能力.
4.注重情感修養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正確對待愛情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建立起對家庭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社會情感觀,要對父母感恩,對老師感恩,要奉獻社會,建立起對社會的責任感.
5.加強意志與成才的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培養自己正確的自我意識,追求高目標、責任感、恆心與毅力、自控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6.進行實踐與創新的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有意識地、有系統地通過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長他們的生活閱歷,開拓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8、談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把握學生實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隨著我國已經加入WTO,與世界經濟交往的復雜情況勢必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上;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四媒體的影響日益擴大,多種思想文化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和撞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深層次的利益差距和矛盾也會反映在思想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性的挑戰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背景,這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良傳統,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更新觀念,以創新的精神開辟新途徑,創造新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需要確立以下幾個觀念:
1、人本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具有強烈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競爭意識的學生個體。要確立 「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要充分認識他們有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理解和把握人的正當慾望,做到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實現「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的目的。
2、互動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各種途徑向學生不斷給以影響,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過程。這一過程,應該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互為主體、互為作用的過程。但是,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作為客體,忘記了他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忽視了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純粹灌輸的單向傳播,缺乏主體的參與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難以奏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調動工作對象的參與積極性,平等地與他們溝通,進行雙向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互動。
3、開放觀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路化的趨勢,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單一的封閉的教育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確立開放觀念,以變應變,多渠道、全方位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努力借鑒國外的有益文化;既要注意多層次的多樣性的教育,又要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既要為學生創造接觸未知世界、學習新知識的寬松環境,又要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要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發展觀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圍繞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始終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出發點和歸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大學生與社會、與他人、與自然、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台階、見實效。

二、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以素質教育為抓手,開展項目建設和活動載體建設,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質教育,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素質教育為抓手,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不斷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從2005年3月開始,我們華東理工大學按照中央16號文件精神,以人為本、服務學生、因材施教和創造性工作,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體現工作特色和優勢,對以往工作進行總結和梳理的基礎上,思考並探索如何將工作內容項目化,注重項目建設和拓展,按照「集個性之靈氣、聚團隊之智慧、借科學之力量、築生活之和諧」的目標,重點在「誠信與自律教育工程」、「感恩與責任教育工程」、「挫折與成功教育工程」、「賞識與自信教育工程」、「個性與團隊教育工程」、「實踐與創新教育工程」等素質教育的「六個教育工程」上強化,力爭培養出具有敢為人先和團隊協作精神、健康和諧發展的現代大學生群體。
1、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與自律教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規范之一,既是立身處世之本,又是傳承現代文明的基石。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擔負著振興中華發展國家的歷史重任,其誠信程度將對整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誠信作為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