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中國領頭羊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中國領頭羊

發布時間: 2022-10-05 18:05:12

1、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
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使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整個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各國優勢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實現互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有利於中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利於中國克服國內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參與中發展壯大。 (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並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刺激了中國企業規模和水平的發展,並為在中國建立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工業化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直接好處。 (4)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眾所周知,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人才交流增長的速度將超過貨物和資本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有關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國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引進人才的力度和數量繼續增加,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了大批優秀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別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近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於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盪。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加強技術改革,佔領技術的最高點,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2.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
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

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2、高分懸賞,世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大國策略制定

(一) 全球化的概念

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一) 經濟全球化的一般性問題

所謂「全球問題」,是指在發生規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根本利益,並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那些問題。

全球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是承認的,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理解卻並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於對哪些具體問題有資格進入全球問題的認定上以及如何區分各問題之間的主次關系,例如,前羅馬俱樂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問題歸結為人口增長、社會的差距和分工、社會的不公正等近30個問題構成的總問題;前蘇聯學者M"M"馬克西莫娃則認為全球問題包括核戰爭的威脅、飢餓、貧困。

哈貝馬斯較早地就開始關注全球問題了,他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調節的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他稱後者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分析的重點,在《合法化危機》一書中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增長的後果作了這樣的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高速增長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格系統一貫要求的損害(異化),以及對國際關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造成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在於「系統」侵入了「生活世界」,人們的交往被扭曲、異化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構理性,建構一種交往理性,也就是主體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實現人們之間交的合理性,實現社會的合理化。

建構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離析的傳統理性是哈貝馬斯的理想,這也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他所提倡的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規范的建立與貫徹來消除當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實現一種「無暴力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想是一種空想,但是,哈貝馬斯幾十年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論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導的交往理性是有著相當重要理論價值的。

(二)中國的問題

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這樣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20多年來,中國的這一歷史抉擇經受了考驗,和平崛起的進程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決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說矛盾凸顯,就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而言,帶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個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後列;同時,由於發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藝總體水平低,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和總量的資源消耗包括能耗,卻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隨著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能耗轉移」。這就使得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成為困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難題。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狀況惡化、資源耗費巨大回收率低而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也是中國領導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個是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既要使GDP持續快速增長,又要加快社會建設步伐;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保持東部地區的強勁發展勢頭,又要促使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既要推進城市化,又要從各方面反哺農村;既要注重公平、縮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擴大吸引外資,又要優化引資結構;既要以市場換技術,又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既要深化各項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推進市場競爭,又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等等。解決這一系列兩難問題,都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統籌兼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另外,全球化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進出口體制、貨幣體系、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金融體系監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場化的趨同要求。
因此經濟全球化無論從內在體繫上,還是外在環境上都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國策略。

(三)中國的大國策略

中國是歷史上文化大國,也是現實中地緣政治大國,正致力於成為未來的綜合性大國。所有這些決定了她的戰略定位及其選擇不同於任何大國。作為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實力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要,就構成了國家戰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種需要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從基本的生存權益需要到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通過自助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大國。

第一,主權需要。它包括領土完整,內政不被干涉,這是一國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權需要與國家統一密切相聯,互為一體。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主權過時論」在西方興盛一時,「新干涉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就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

第二,穩定需要。與主權需要一樣,穩定需要同樣涵蓋了國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內涵。穩定分為內部社會穩定與周邊環境的穩定。前者需要強大政府並建立有力的政治、經濟秩序,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保障;後者是指建立在「主權需要」層面上的「防衛需要」,「防衛需要」也就是擁有影響和控制周邊危險事態能力的需要,從而才能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

第三,發展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拚命迅跑,以在未來競爭中爭奪力量制高點。對中國來說,發展既必要又緊迫,因為惟有發展才能提高綜合國力,並使和平自主的對外政策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是發展的保障,反過來,社會不發展、經濟衰落,則內部社會震盪及民族問題會被激活,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也不論國家制度及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權不完整的表現。對平等需要的強調,是對強權政治及霸權行為的反對,它要求利益與機會均等,反對因文化歧視、貿易歧視而對某國作出的單方面限制。

第五,正義需要。中國的地緣政治及文化歷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使命,即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使命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已為自己樹立了作為大國的必要道義形象。這種正義需要包括作為一個大國在聯合國扮演積極的更富有建設性的角色,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小國、弱國權益、反對霸權主義方面始終樹立自己的正義形象。一個國家惟有發展具備一定實力,才能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反過來,一個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從而樹立起正義形象,也必然給它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支持。

簡言之,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是一個由基本層次向更高級層次的逐步遞升的過程,利益需要層次的拓展,也就為外交及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深的內涵和意義。

三、 交往理性的指導性意義

(一)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內涵

.哈貝馬斯是通過分析語言和生活世界的互動來揭示交往理性內涵的,而這種分析主要體現在他所提出的交往行動理論中。這一理論通過對生活世界和以語言為媒介的主體間交往活動的語用學分析來發掘交往行為的理性內涵,並從語言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之中,歸納出生活世界的理性結構和基本規范。因此分析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範式,可以從他關於語言和生活世界的理論論述中著手進行。

1、語言和交往行為理論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理性內蘊於以語言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結構中。他對交往行為下了這樣的定義:「交往行為是以象徵符號為媒體的交互活動(interaction)。這種交互活動是按照必須遵守的社會規范進行的,而必須遵守的規范又是給相互期待的行為下定義的,並且至少必須被兩個行動著的主體理解和承認。」從他對交往行為所下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交往行為」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交往行為是至少兩個主體之間以達到共識為目標的行為:第二,交往行為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語言是交往行為的根本手段;第三、,交往主體必須遵守共同的社會規范;第四,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對話,通過對話以求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一致」。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總是與三個有效性要求相關聯,即真實性,「言說者必須有提供一個真實陳述的意向,以便聽者能分享說者的知識」;正確性,「言說者必須選擇一種本身是正確的話語,以便聽者能夠接受,從而使言說者和聽者能在以公認的規范為背景的話語中達到認同」:真誠性,「言說者必須真誠地表達他的意向以便聽者能相信說者的話語」。

哈貝馬斯聯系言語的有效性要求,把世界劃分為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因為交往行為反思地同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相關聯,所以每個行為者都會明確或不明確地提出對應的言語有效性要求。在論及客觀世界時,陳述應是真實的,「客觀世界的意義可以解釋為是涉及事態存在的」;論及社會世界時,陳述應該是正確的,「社會世界的意義可以解釋為是涉及規范存在的」;論及主觀世界時,陳述應該是真誠的,主觀世界是「主觀經歷的總體」「可以通過真實表達的經歷原理來說明主觀的東西」。

他還特別指出,在語言行為中,語言的有效性要求總是同時浮現,即使一個語言表達只是主體性地使一個有效性要求凸顯出來,三個有效性要求在一個交往行為中仍然同時被要求。例如,當一個聽者接受一個論斷的真實性,但同時又懷疑言說者的真誠性或懷疑表達的正確性時,一致協議是不可能達成的。在現實交往中,三個有效性斷言能夠提出、接受或被反駁,這都是理性的言說過程。

哈貝馬斯認為,人際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語言。惟有通過語言交往,單獨的人才能組合為社會。語言原初地蘊含著「有效性要求」,即合理性的要求,這便是哈貝馬斯稱之為「交往理性」的基本內涵。

(二)哈貝馬斯對全球問題的設想

哈貝馬斯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分析與全球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哈貝馬斯解決全球問題的設想可以概括為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的商談倫理學說,一個是超越民族國家理論。這兩個方面其實是交往理性在現實中的應用。

哈貝馬斯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已經出現了合法性危機,他把合法性問題與規范有效性聯系起來,認為合法性問題本身應當是一個規范有效性問題。對於規范有效性問題,有與危機理論相關的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交往共同體,一個是普遍利益。哈貝馬斯認為,如果人們不能合乎情理地相信在某一規范上可以達成共識,就無法說明規范有效性問題。交往共同體成員之間通過商談、對話共同或一起來確定規范的有效性,這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在於這是一種普遍利益的共識。規范有效性的實現要求普遍利益原則能夠得到貫徹,所謂利益的普遍化,哈貝馬斯指的是可以通過交往(溝通)而共有的需求。合法化危機意味著普遍利益受到壓制。

對於擺脫資本主義對普遍利益的壓制,哈貝馬斯寄希望於以語言作為交往中介而不是金錢和權力作為中介的相互理解,寄希望於以可普遍化原則作為先決條件的話語論辯的解放作用。也就是說,哈貝馬斯把「交往行為」的合理化作為社會變革的目標。讓溝通不受限制,使交往行為的交互主體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沒有任何外在或內在壓制的生活世界裡。哈貝馬斯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同樣主張以語言為媒介,交往主體通過對話、溝通達成一致和相互理解,從而實現交往的合理化。

如果說,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在解決全球問題上還有一定的空想性,那麼主張超越民族國家,則可以說是哈貝馬斯在20世紀90年代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的具體措施。

哈貝馬斯清楚地認識到,飛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加劇了階級對立和由此而來的社會緊張,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西方國家在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利用民族主義的推動力將社會沖突引向對外的帝國主義戰爭。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之後,民族主義的整合力已消耗殆盡,西方各國不得不在社會總產值中支配很大份額,實行有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就業的政策和完善的社會福利政策,同時促進經濟的活力,保障社會一體化,化解了階級對立,穩定了資本主義。但是,在激烈競爭的全球化的經濟框架中,民族國家要保持其國際競爭力,就不可能再繼續福利國家的政策,而必然要「採取有害於社會團結一致,使社會的民主穩定性面臨嚴峻考驗的削減政策」在哈貝馬斯看來,經濟全球化破壞了一度得以實現的社會福利國家妥協的歷史局面。而社會福利國家妥協即使不是解決資本主義內在問題的理想方案,至少也能夠把它所造成的社會代價維持在可以容忍的限度。

問題還不僅如此。一旦放棄社會福利國家的政策,勢必要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分化;而社會分化又勢必破壞自由的政治文化,喪失民主的基礎。哈貝馬斯認為「只有把民族國家的社會福利國家職能轉讓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國經濟的政治共同體,才能在迄今的水平上履行這種職能」.再說經濟全球化也必然大大削弱民族國家的能力。也就是說,只有從民族國家過渡到一個超民族國家的政治共同體,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繼續原先由民族國家採取的社會福利措施,對抗資本無限擴張的邏輯,保障和進一步擴大民主。他認為只有堅持政治先於經濟,對在全球范圍內橫沖直撞的資本主義加以「政治馴化」,才能使現有的社會長治久安。

經濟全球化使得地球上的人們成為風險共擔的共同體,有著無法迴避的集體命運。一方面,市場的擴張遇到了地球幅員的限制,資源開發也遇到了自然界的限制。「日益變小的世界己不允許人們將行為後果外化:無須擔心制裁,而把代價和風險轉嫁給他人一如其他社會部門、其他地區、其他文化或子孫後代—的機會越來越少。這無論在重大技術的跨地區風險上,還是在富裕社會的工業所製造的危害整個地球的有害物質上,都表現得同樣明顯.」單個國家不再能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公民免受全球風險。另一方面,生態環境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毒品走私、跨國犯罪和軍火貿易,都不是哪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的;並且,解決這些問題必然也必須對民族國家的主權有所限制。面對上述人類共同的嚴重問題,「各個國家都必須在對內政策上鮮明地被納入一個負有世界義務的國家共同體的有約束力的合作過程」

他一再指出,經濟全球化造成大多數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生活水平下降,收入差距日益擴大,而「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導致貧困者和無社會保障者增多,這方面的指數確鑿無疑,社會分化的趨勢同樣也是顯而易見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經濟全球化都破壞了一度得以實現的社會福利國家妥協的歷史局面。」

哈貝馬斯的設想,具體而言,就是把民族國家的社會福利國家職能轉讓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國經濟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跨國經濟」,是由於地理的和經濟的基礎擴大而在全球競爭中獲得優勢,加強自己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地位。他還認為僅將原先民族國家的調控能力轉移給跨國性的政治共同體是不夠的,關鍵是要以政治來克服「橫沖直撞的資本主義」。具體做法是,「要引進世界范圍內的政治意志構成因素,並保證政治決策的約束力」也就是將國內的民主擴大到國際范圍,藉助各政治實體的市民社會和政治輿論,形成世界性的強制互助意識。只有當公民要求大力轉變對內政策形成觀念壓力,具有全球行動能力的行動者,包括民族國家在內的各種政治共同體的自我意識才會發生變化,才會日益把自己視為一個只能相互合作和相互兼顧利益的共同體的成員。

(三)哈貝馬斯的方式

1、 以交往理性約束工具理性

哈貝馬斯系統地分析了工具理性的泛濫給現代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嚴重問題,他認為要限制工具理性的擴張,必須確立交往理性。在現在看來,他的這一思想,對我們解決全球問題同樣是適用的。由於工具理性的擴張,使人們片面地認識和對待自然以及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就產生了許多全球問題。

哈貝馬斯認為工具理性的實質是:在目標確定的情況下選擇達到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手段,或在被給定的條件下現實地權衡和制定所要實現的目的。在他看來,工具理性完全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在生活世界以及彼此間的交往中遵循著一種完全不同於技術規則的特殊規范。這種規范必須通過語言的共識來形成,並以語言的形式而存在。人之所以為人,並不僅僅在於能自覺地進行物質必需品的再生產或工具的使用,而在於能夠使用語言。人的自我意識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對人的行為的分析最終必須落實到語言。以語言形式進行的交往活動主要應歸結為建立在特定觀念和原則的有效性共同理解之上的和諧共處。也就是說,要克服工具理性帶來的弊端,限制工具理性的擴張,必須在主體間建立一種以語言為媒介,通過對話形成共識的交往理性。

哈貝馬斯主張通過交往理性來限制工具理性,就是要求人們,不要只注重目的—手段的合理性。在現實中,就是要正確地認識科學技術的兩面性,人們不能一味追求「工具—目的理性」,不能以工具合理性作為評判一切的標准。雖然科學技術能大大發展生產力,能極大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但是,我們不能無限度的向自然索取。哈貝馬斯對科學技術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雖然作了過分極端的評價,認為科學技術執行意識形態的功能,但是他對濫用科學技術的後果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堅決反對科學主義、技術至上論。對於當前的全球環境和氣候問題,我們不能盲目樂觀,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自然問題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是人如何看待人類自己和自然的關系問題。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應用科學技術。我們在改造自然時,也有一個限度問題,不能無限度索取。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哈貝馬斯提出用交往理性來約束工具理性,有其合理的一面。

2、 形成普遍的有效規范

針對目前的全球問題,各利益主體也達成了不少協議,但是到目前為止,有些國際公約的執行情況很不令人樂觀,甚至有的協議形同虛設、有的協議事與願違。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規范的制定出現了問題。哈貝馬斯在他的交往理性重建中對規范的作用做了闡述。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強調以語言為核心的交往活動及其三大有效性要求在社會規范建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將生活世界合理結構的整復定位於交往理性的重建,並將此提升到「話語倫理學」的高度,視其為社會倫理的根本原則,主張依此來約束人的行為、人與人的關系乃至整個社會實踐,使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中權力和暴力的使用成為非法,從而建立合理的社會秩序。實質上,「話語倫理學」是哈貝馬斯交往理性在實踐中的運用,即他的「實踐理性」。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關系是人類的基本關系,人們之間必然會發生交往關系和交往行為,於是,人們就必須相互理解,而人們之間要實現相互理解,就必須具有確定性和規范性的准則,這一方麵包括共同的語言背景和語言規則,另一方麵包括共同的價值准則。他由此得出建立普遍化的規范是對話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但是他認為普遍化的規范的確立,必須排除強制的因素,也就是說對話倫理學的規范原則,必須是人們能夠自願接受的。

那麼,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怎樣才能保證規范為一切人所接受?哈貝馬斯認為共識並不像利奧塔所說,必定會抹殺個性,取消話語的多元性,相反,是建築在對個性和多元性的承認之上的,但承認多元性和個性決不意味著異質多元的話語可以不遵守任何規則,可以超越語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問題的實質在於,通過何種途徑來達到差異中的同一。真正的共識決不會否定差異,取消多元性,而是要在多元的價值領域內,對對話論證的形式規則達成主體間認識的合理的一致,並將這一前提引入語言交往。因此,它所依據的乃是建築在邏輯合理性之上的語言規則的統一,目的是使論證的有效性要求在形式和程序上獲得保證。

哈貝馬斯認為,建立普遍承認和遵守的規范是主體間順利展開對話,實現交往合理化的條件之一。規范的本質特徵在他看來就是普遍有效性,這是他的對話倫理的一個基本原則,那麼,如何確保規范的普遍有效性?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原則,即論證原則。他認為真理是由共識形成的,陳述的真理性條件是參與對話的主體的普遍同意,也就是說,一個規范是通過參與對話的主體共同論證的結果,所有具有理性、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都根據自由意志確定何者為普遍規范。在這一過程中,不是現存的普遍原則決定人們提出的倫理規范是否正確、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是在主體的相互討論中,由共同認同產生普遍的規范。規范既然是各利益主體在平等自由的條件下,經過論證而形成的,那麼規范就體現著各主體的共同意志,他們必然會遵守規范。

四、結論與建議

(一)理論指導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是從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對話、商談並遵從一定的互相認同的規范而達到合作與協調、尋求共存、互利發展的心理趨向、認知構架與行動取向。哈貝馬斯認為運用著認知構架可以較好地分析顯示社會以及人類歷史上所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和重大變革。總的看來,交往理性概念揭示了在充滿矛盾和沖突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是如何消除沖突、達成協調和尋求互利發展的。

交往理性的概念的重要之處在於真正突出了社會歷史共在主體的作用,它不再把社會共同主體看作先天地內在同一的普遍化整體,也不再把某一特殊社會群體提升為歷史的唯一主體,而把其他社會成員排斥在歷史主體之外,而是看到各個歷史行動的參與者的內在差異的同時找尋到了社會歷史共同主體的內在同一性的根據及現實途徑。

我們要解決全球問題,除了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全球問題形成的根源之外,也要借鑒西方思想家特別是哈貝馬斯的理論,積極尋找全球問題的出路。

(二)實踐指導——以貨幣為例

在此基礎上,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具體操作層面上,還應採用合作博弈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各類利益主體進行長期重復進行的合作博弈,在國際范圍內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爭取能源、資源。

自1972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國際貨幣秩序陷於混亂。金融自由化浪潮又為國際資本流動開放了大門。新興發展中國家在獲得高經濟增長後,由於國內經濟體系內在扭曲,相繼受到國際資本的沖擊,幾十年的奮斗的成果被國際資本吞噬。拉美開始出現「美元化」現象,被認為是全球化消除貨幣民族特徵的一個標志。但從交往理性的角度,這明顯不是一個平等的合作。在亞洲范圍內需要一個實力與道德的信任感兼有的國家來承擔亞洲貨幣一體化的火車頭,目前還期待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崛起,以及國際交往能力、制定協議能力的增強。

因為,現代國別貨幣(如美元、日元等) 是一種制度工具,它以本國的經濟實力為基礎, 又服務、支持並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當一種國別貨幣成為國際貨幣時,這種工具不僅給該貨幣的發行國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使發行國無償地、長期地佔有他國的部分商品和勞務,也有影響、為難甚至於左右他國經濟的功能,並影響他國的政治、社會生活以至於文化、意識形態等。國別貨幣的國際化,有著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國際社會權力效能。在一定意義上講,正是這樣的國際化,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反過來,經濟的全球化又進一步強化了國別貨幣國際化的效能。
由此可見,國際范圍的合作博弈首先是一個利益聯系體,其次相互理解與信任是基礎,第三還需要維護機制運行的約束機制。
在貨幣合作方面,歐盟、歐元走在東亞的前面,啟動東亞的貨幣及經貿合作。可以成為建立中國、日本、韓國為領頭羊的亞洲貨幣機制良好借鑒。

(李謂文 原創)

六、參考文獻

[1]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洪佩郁,藺著譯.重慶:重慶出版,1994

[2]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哈貝馬斯.超越民族國家?[A]貝克等.全球化與政治【c】.王學東,柴方國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3、談談中國在世界格局的地位

二十一世紀初的世界形勢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世界格局演化的結果,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生了三件足以改變世界格局的大事:一是以蘇聯解體和中國走市場道路為標志的社會主義大潮的退下;二是在日本停滯、西歐低增長的同時,美國出現了持續時間達十年的"新經濟";三是中國以走市場道路為標志,中國的經濟尤其是工業產生能力出現了長達十年的高增長。
他們相互聯系和影響,決定了今天的世界面貌。
蘇聯解體和中國走市場道路為標志的社會主義大潮退下產生了這樣兩個重大後果:一是全球化、經濟自由化--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和經濟自由化--取得飛速發展;二是全世界各國的統治者從此走到了一起,在利益總體一致的基礎上空前團結;三是世界范圍內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展而繼續加劇的反抗力量失重並失去體制內的地位。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反對力量,使得資本主義迫於壓力,對照社會主義取得改進的養料,採取了改良的手段以削弱反抗力量。一旦社會主義退潮,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惡性擴張的體制外合法制約力量已基本被消失,資本主義從此不思改進,而這正是全球化和經濟自由主義高歌猛進在資本主義內部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東歐都已投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懷抱,使得他們的力量是大大增長了。而與此伴隨的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在全世界的盛行。
從九二年開始的中國市場化道路使得中國的經濟徹底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並產生了一個長達十餘年的持續高速增長。伴隨著這一增長的是第三世界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這將對整個世界產生未必亞於美國的重大影響。首先:中國生產能力的高速增長打破了世界分工體系中第三世界的鏈條上的格局,其次,中國的崛起開始挑戰中等發達國家以至日本等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它的完整而龐大的工業基礎可以具備幾乎任何普通工業產品的技術和加工能力;它較低的收入水平,龐大的人口,基本普及的初等教育、龐大人口的中等教育和不斷增長的絕對數量龐大的高等教育,幾乎可以無限量的提供各層次的廉價的人力資源;它很高的儲蓄率和龐大的在2002年將超過美國的外資流入使得資本幾乎可以無限量供應;它良好並飛速發展的基礎配套設施使得投資和生產的配套和容納能力相對於世界市場幾乎無限的大;它龐大的人口和並非很低的經濟水平產生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市場;它的專治體系提供了資本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保護。所有這些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的。於是,中國具備了在第三世界之中最為龐大的生產潛力

4、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
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資源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使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整個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各國優勢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實現互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在市場規模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出來,有利於中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有利於中國克服國內資源和市場的約束,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參與中發展壯大。 (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國際合作的質量,促進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許多跨國公司紛紛落戶中國並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子公司,使得中國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刺激了中國企業規模和水平的發展,並為在中國建立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工業化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供了有利時機。同時,經濟全球化也促進其他國家市場更加開放,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市場、增加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直接好處。 (4)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眾所周知,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各種人才交流增長的速度將超過貨物和資本的增長速度,人力資本將成為最有價值的資本。隨著中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有關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國對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引進人才的力度和數量繼續增加,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了大批優秀人員出國深造,學習別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管理經驗,這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近年,亞洲地區政治、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盡管整個地區局勢趨於平穩與緩和,但一些國家出現了局部動盪。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不斷加快,亞洲經濟繼續發揮著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作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
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加強技術改革,佔領技術的最高點,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2.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
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擴大對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我國現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於並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並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3.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
隨著參與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進程,使各成員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策。 4.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深刻而頻繁。適時開放市場,只有市場開放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時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還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

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我們要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專家學者要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後上升到理論。這些應是逐步進入國際市場應具有的條件。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5、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投資目的地,這意味著什麼?

2020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一年,不僅僅有疫情,還有著諸多的不順利的事,如美國封鎖貿易戰的,但是隨著2020年的結束,2021年的到來,我國在抗疫工作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因此我國的經濟復甦速度和程度都領先於全球所有國家,在2021年其他國家還在費盡心力的去治療國內的疫情時,中國已經步入了經濟快速復甦產業快速恢復的時期。也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決定了要進入中國進行投資,把中國作為他們的下一個投資目的地,我認為這意味著以下幾點。

一、中國即將領跑全球,成為下一個全球經濟領頭羊

此次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將投資目的選擇在中國,這意味著投資人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也看到了中國在抗疫時期經濟復甦的速度和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同抗疫的團結凝聚力,這意味著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好。如果未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湧入中國的話,中國經濟將會迅速發展成為下一個全球經濟領頭羊。

二、這即將促進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

此次投資者將投資目的地,選擇在中國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增速將會迅速加快,很有可能會迅速的趕超美國也未可知。這是因為在此時美國還依舊在智利國內疫情,而我國已經在開始下一輪的經濟快速增長了。

三、同時這也伴隨著一些挑戰和危險

雖然很多投資者將投資目的地定在中國,但是這並不完全意味著好事與此帶來的還有挑戰和危機。投資者大量湧入中國,意味著市場上將短期充斥大量現金,這樣會降低現金購買力,導致貨幣貶值,在短期內導致國內通貨膨脹。

6、面對國際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中國的態度是什麼?200字

中國秉持開放、包容、均衡以及共商共享共建的理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亞投行,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堅決維護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積極推動再全球化進程,攜手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和經濟全球化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針。

中國引領的再全球化有助於重建全球化敘事的合法性,並在全球體系不確定性上升的時候為整個國際體系帶來確定性。與「贏者通吃」的邏輯不同,再全球化倡導共商、共建、共享。西方學術界多從靜態的視角來分析中國與全球化之間的關系,將其簡單化為守成國與崛起國之間的必然矛盾,認為中國與西方必然是你贏我輸的零和的關系。

事實上,在特朗普政府掀起貿易戰的硝煙,嚴重威脅多邊自由貿易體系,從而掀起新一波逆全球化的浪潮之時,中國鐵肩擔道義,扛起了新一輪全球化的大旗。

(6)全球化中國領頭羊擴展資料:

全球自由貿易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讓各國人民從中受惠。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經濟活動的一個國際化過程,是一種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以及信息超越市場和國界進行擴散的現象。

近年來,西方社會對全球化的態度發生明顯變化,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思潮、地緣政治回歸論、世界碎片論等悲觀言論不斷出現,反映出西方民眾的不滿與精英的焦慮。

自就任以來,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奉行「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和「新孤立主義」的路線,宣揚和堅持「美國第一」,接連做出「退約」(退出TPP)、「築牆」(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修建隔離牆)、「趕人」(移民禁令)等決策。

最近,美國向歐盟、中國、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經濟大國都發起了貿易戰。諷刺的是,曾經是經濟全球化領頭羊的美國現在高舉逆全球化大旗,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凸顯全球化潮流的倒退與回潮。

7、中國是第三世界的領頭羊嗎?是窮人中的代表嗎?

應該說是的,既然樓主提出第三世界想必對其也有了解我就不多解釋了。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在亞洲還是世界的發展國家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中國在經濟,文化,教育領域在國家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一個也就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所以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
至於你說是不是窮人的代表,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大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難道不是發達國家就是窮國家嗎。改革開放那麼多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中國的進步相當迅速,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還不理想,但是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自身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8、中國氣候研究能成全球領頭羊嗎?

外媒稱,氣候研究在中國正在興旺發展,隨著政府的大力投資和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中國的科研人員正逐漸在全球氣候科學研究中走上領先地位。

據泰國媒體12月24日報道,11月底,40餘名中國氣候研究人員參加在清邁舉行的第五屆中泰氣候變化聯合會議明顯表現了這一點,這次會議由泰國研究基金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辦,是自2008年開始的長期合作項目,用以支持泰國和中國研究人員的氣候研究項目。

報道稱,很顯然中國的研究者可以對世界作出很大貢獻,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我們現在有優良的數據系統、船隻、飛機、雷達和一切設備,」廣州中山大學的氣候研究學者楊崧(音)說,「現在是時候從更全球化的視角提出科研問題了。」有著在美國20年氣候研究經驗、包括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工作經歷的楊崧五年前帶著改進氣候研究的使命回到了祖國。

報道稱,在巴黎氣候協定之後,中國政府正採取積極的行動減緩氣候變化——從迅速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到資助氣候研究和國內項目、爭取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培訓項目。中國甚至承諾提供超過30億美元設立南南合作基金,用以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幫助。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1日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後,中國更是挑起了重擔,中國多次表明對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的支持,現在是中國高歌猛進的時候了,

另據美國《沃克斯》雜志網站12月22日刊文稱,中國19日宣布啟動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旨在幫助該國實現雄心勃勃的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目標——在2030年左右達到排放峰值。

文章稱,美國人或許難以理解這些變化的重要意義,因為大多數人沒有密切關注中國的碳排放政策。簡而言之:一個覆蓋全球最大排放國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終歸是一件大事。中國原先的計劃是在今年實現該體系覆蓋幾乎所有經濟部門,但19日公布的方案僅覆蓋發電行業,但仍意味著該交易體系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國發電行業每年的碳排放量約為35億噸。

文章認為,中國對凈化能源體系是認真的,氣候變化並非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關鍵的一點是,中國政府的眼光長遠,中國政府在為本世紀作打算,旨在讓中國成為全球領導大國,尤其是在清潔能源方面。相對於這項任務的規模和影響力,先用幾年的時間讓其步入正軌,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犧牲。

文章表示,這項任務之艱巨是難以想像的,中國的體量非常大。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在的目標是,用西方富裕國家幾分之一的時間建成一個現代化經濟體和現代化政府。中國很清楚碳排放工作在政治上和環境上的重要性,盡管氣候問題如此緊迫,但最重要的並非速度而是制定合理的標准、規則和程序,建立一個在未來數十年裡發揮作用的制度。

文章稱,建立穩定、有效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有助於中國為達到排放峰值設定更積極的時間表,或許可以把這個時間提早到2025年甚至更早。提前五年實現峰值聽上去可能不多,但對於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和最大的排放國來說,這相當於幾個小國實現零排放,這將是一個巨大進步,也將激勵其他國家提高自己的目標。

9、金磚合作肩負何種使命?

使命一,推動新興國家整體崛起,切實維護、增加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和福祉。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經歷新舊動能轉換,復甦緩慢乏力。金磚國家所處的國際大環境總體保持穩定,但也「波瀾頻起」。在這一背景下,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為國際社會所期待。事實上,金磚合作機製成立十年來,在五國領導人有力指引下,金磚合作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已長成一棵生機勃勃的大樹,金磚合作份量更重、合作成色更足。與此同時,金磚合作也意在成為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助推器」。其中,能否做成「助推器」、開啟第二個「金色十年」,中國領導力至關重要。

在金磚五國里,中國經濟總量占據七成。因此,只要中國崛起勢頭不減,金磚合作就有信心。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倡導不同制度文化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不斷擴展金磚合作的「朋友圈」和受益范圍,維護和增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和福祉。

使命二,推動國際秩序變革和國際體系朝更加公平合理方向發展,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中國以第二大經濟體、金磚國家「領頭羊」和中等強國的最大支持者三重身份,發揮傳統中國文化和外交藝術魅力,打造「金磚+」機制,體現出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

使命三,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金磚合作不僅要做國際秩序變革的「助推器」,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還要團結協作,繼續致力於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為人類社會的集體繁榮進步貢獻更多「金磚智慧」和「金磚方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過去十年,在中國等相關國家共同努力下,成功推動金磚合作實現「三個超越」;未來十年,金磚合作還要擴員增效、做實做強,成為新型國際關系、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底色」和支柱。

總而言之,金磚國家已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金磚合作成為推動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成為新型全球化的旗手和全球治理的生力軍。

10、中美貿易戰一波三折,這對中國有哪些影響?如何看待當今全球化的「逆全球化」趨勢?

全球化的興起,是伴隨新工業革命出現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無法躲開全球化趨勢。中美兩國為什麼聯系那麼緊?就是因為全球化。所以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和歷史趨勢。迄今為止,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確實起了領頭羊的作用。其實,許多國家還是希望美國繼續去承擔世界的責任,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


但美國現在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它要整頓。從這個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了。客觀地看,在國內問題上,特朗普還是比較理性的。他要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貧富分化問題,重振美國經濟,他通過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促使跨國企業回歸本土,提振美國中小企業發展動力,這些措施對美國是管用的。只是在做的方式上,有些是人們不容易接受的,但是要看到他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也許奧巴馬任上說了很多漂亮話,許下很多諾言,可是很多事情最終都沒有落實,他只是表達了一種理想。特朗普應當是行動派。他要通過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相對收縮的方式來振興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鐵銹地帶長期陷入衰敗的經濟。用特朗普競選時的話說,就是要讓美國重新偉大起來。盡管美國曾經有過孤立主義傳統,但我想大家都不認為特朗普這次能夠把美國再次引向孤立主義,使美國走上完全脫離全球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