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企業生產管理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企業生產管理化

發布時間: 2022-06-26 19:04:17

1、經濟全球化是指什麼?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2、全球化與管理的關系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 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 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近 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 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經濟全球化及一體化對企業財務管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經濟一體化對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影響

有積極影響

。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來臨,給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的發展帶來了重要的正面發展影響。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企業管理模式將趨於標准化。企業在發展中面對市場的發展趨勢,將會不斷地從自身的運營角度出發,不斷地探究更大范圍市場的開拓。其中就包括不同企業之間的並購與合作。為了更好地促進彼此企業的發展,企業在管理模式的趨同化上將會不斷地進行提升。在這一發展動作的影響下,企業在管理模式層面將會不斷呈現出財務管理模式不斷趨於標准化的發展態勢。

其次,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效能將會得到不斷的提升。在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企業在市場競爭壓力的推動下,會在財務管理模式的效能上提出符合企業財務發展需要的要求。例如,在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與職業素質上,在企業的財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上,都會不斷追求效能的提升。在全球互聯的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帶動下,企業從財務管理模式不斷升級的角度來進行管理效能的提升將會是很多企業今後發展與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向。

最後,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創新水平將不斷提升。在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影響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發展層面的競爭。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企業在管理模式層面的提升,特別是企業在財務管理模式層面的不斷創新將會是企業在經濟一體化發展大環境下的一種生存與發展的本能。換句話來講,企業面臨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所面臨的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將是帶動其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發展路徑。

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在不斷的發展中,都會呈現出兩面的發展趨勢。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對企業而言所構成的不利影響也是比較突出的。

首先,原有的財務管理模式的特色將被淡化。在一體化的經濟發展趨勢下,管理的標准化將會是企業在不斷的面對市場化發展挑戰中的一個必然的選擇。但是,由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財務管理模式的具體層面存在著一定差異。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企業的管理特色。例如,我國的國有企業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當中,其財務管理模式的特色已經趨於形成。如果趨於財務管理模式的標准化其給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的特色優勢將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

其次,企業的財務管理模式的風險系數加大。市場的運營在客觀程度上會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是,在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將會不斷的提升。一旦,企業在財務管理模式的具體實施中,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企業所要付出的代價將會更大。這種外部競爭環境的不斷激化,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進一步進行了壓縮。基於此,企業在今後的財務管理模式的發展與升級中,所需要面對的市場壓力也會不斷的提升。

最後,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受限性。這一點與企業在經濟管理模式中所面臨的標准化的統一問題存在著很大程度的內在一致性。因為標準的統一,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發展的外在束縛就會比較多。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在財務管理模式的創新層面所面對的發展性的外在束縛將會不斷的增多。

4、為什麼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企業更加需要戰略管理?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企業更加需要戰略管理,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能幫助內企業正確評價外部環容境的危機,重點是識別和評價超出某一企業控制能力的外部發展趨勢和事件,預測企業可能面臨的主要機會和威脅,並根據這些因素,做出正確抉擇。

2.幫助企業明晰有效的戰略活動領域,使企業獲得長久堅持的能力。使企業高層包括中層領導能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弱勢,明確企業發展的領域;同時能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從而使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和穩定的超額利潤。

3.幫助企業優化組合人力資源,增強企業的執行力,營造企業文化。再完美的戰略,若沒有好的執行力,那麼就難以保持企業戰略和人力資源戰略的一致性。因為,由於很多企業忽視人力資源問題,導致在戰略匹配中出現嚴重問題。這主要是針對加強中層領導方面的。

4.幫助企業建立起基於消費者價值的戰略評價與控制系統。在戰略管理中,對戰略的實施情況進行系統化的檢查、評價、和控制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企業的戰略評價與控制系統必須具有靈活性、創新性和主動性。這主要是針對面向的服務對象方面的。這些都可以說明企業需要戰略性管理。

5、試述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益處及我國流通企業全球化的對策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二、經濟全球化下我國流通企業的發展策略

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

2.培養核心競爭力。

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

6、經濟全球化的內容主要包括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有: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6)經濟全球化企業生產管理化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

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7、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於我國企業的構建和經營有什麼新的要求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經濟全球化作為客觀的歷史進程,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它是以經濟的市場化、貿易自由化、生產和投資跨國化為基礎的,
由市場力量所推動的,跨越民族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出現一體化的新趨勢,我國加入WTO後,出現了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新形勢。這既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面對這一國際大舞台,我國中小企業須制定積極應對的發展戰略。
一、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機遇
(一)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統一的全球大市場,為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有較快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關稅、非關稅壁壘」的調節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加入WTO後,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徑。
(二)良好的政策基礎。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外向型發展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出口退稅等給予優惠,所有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中國加入WTO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契機。入世後,不僅中國市場向WTO成員國敞開,WTO各成員國也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小企業可趁機擴大出口,並向其他成員國進行投資和經營。
(四)信息化潮流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便利。空前發展的信息技術有助於中小企業快速、全面地獲取並分析國際市場信息;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電子商務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突破了地域、時間和企業規模的限制;運用網路技術還可以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這些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掃除了障礙,使中小企業也能在國際市場上與大企業共同競爭。
二、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內部壓力
1.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渠道不暢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條渠道,直接融資可分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就債券融資而言我國政府規定,企業債券發行主體必須是國有大企業和股份制公司,且企業凈資產必須在3000萬元以上,有三年連續盈利紀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資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目前尚不具備在深滬兩股市上市的資格,國內又沒有開放針對可供中小股票、債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場,間接融資主要是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貸。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自身的資信度過低,沒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機構「惜貸」。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現在有的企業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浪費嚴重。許多中小企業實行的是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管理企業,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國家對企業的管理,無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時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3.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對大企業優惠多,而對中小企業考慮較少。「重大輕小」的思想嚴重存在,缺乏對中小企業進行統一管理領導機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沒有制定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沒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統、持續的政策扶持體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抓大放小」這一政策實施上有的還存在一放了之或一賣了之的錯誤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在市場環境方面,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障礙源於過去的計劃經濟以及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業的大型企業造成的人為壟斷。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多種限制政策,如行業進入壁壘政策,目前一些行業如醫葯、出版、印刷業等規定必須是國有企業,對上市指標、自營進出口權等也向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傾斜。同時,市場交易缺乏規則,市場秩序混亂,加之一些部門執法不力,執法不公,執法不嚴,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執法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徵收名目繁多的各種稅費,使得中小企業負擔過重。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外部壓力
1.競爭全球化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業紛紛「搶灘」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全球企業500
強中已有400多家挺進中國,幾百億美元外資投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直接或者間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既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給技術和管理相對落後的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2.高新技術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國外大企業的求強靠創新,小企業的發展靠創新,發達國家推行經濟全球化,也是在產品營銷、技術輸出、資金投放、資產經營等方面創新,他們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充裕的經濟條件,而我國中小企業在這種發展趨勢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戰。在新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占據了先機。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與信息系統建立數十年來,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經濟狀況、科技水準、企業實力來看,要盡快進入到信息高速化時代,時機還不成熟。
三、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小企業應採取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自身努力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關鍵
1.努力增強自身實力。(1)提升規模優勢。(2)注重培養和引進國際經營人才。(3)中小企業應逐漸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在本領域內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發揮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
2.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路,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其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即在國際互聯網上採用數字化方式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最後,中小企業可以採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態虛擬企業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
3.樹立國際市場營銷觀念。中小企業要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實現營銷策略的創新,以國際市場營銷的新觀念取代傳統的生產和推銷觀念,充分把握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組織生產,籌劃促銷手段和確定分銷渠道,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獲取利潤。
4.實施名牌戰略。21世紀是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到名牌經濟的世紀,名牌經濟是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小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經營,必須實施名牌戰略,在保護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增強名牌的意識和觀念,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培育和發展名牌,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證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5.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高科技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許和鼓勵有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資本和智力成果參與企業分配,獎勵有特殊貢獻的職工,特別是獎勵科技和經營管理人員,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政府要制定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通過財稅、金融政策來鼓勵其發展。
(二)健全的政策體系是中小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基礎
1.完善並切實落實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針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建議國家單獨設立支持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基金和出口貿易基金,以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融資方面,應給予中小企業較寬松的融資政策,如放寬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及上市的條件;允許它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要進行適當的資金融通等等。
2.簡化對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加強對外投資的事後監管。建議專門設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統一對外投資的審批權。同時,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應盡量簡化審批程序和手續,提高審批效率,徹底改變目前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下「部門多、手續繁、效率低、周期長」的失效狀況,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寬松、公平的環境。
3.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其次,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並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准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

8、論述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表現,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什麼影響

表現:

1、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

2、經濟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4、企業生產經營全球化;

動因: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2、跨國公司的發展;

3、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產業結構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得以充分發揮;

3、還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擴大;

2、忽視社會進步,環境惡化和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同時發生;

3、各國特別是落後國家原有的經濟體制,政府管理能力,社會設施,價值觀念和文化都面臨著全球化的沖擊;

4、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相互的依賴也越來越強,而有效的全球性協調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使全球性經濟危機難以避免。

(8)經濟全球化企業生產管理化擴展資料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9、經濟全球化

(1) 原因: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其主要原因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說為根本原因。

主要特徵:

經濟全球化、國際化的現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生產國際化。這主要是指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化生產的發展。現代生產分工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層次的專業化分工。這種分工在國際間進行,形成了國際生產網路體系。企業層次的國際化,使未來在一個企業內部進行的設計、研製零部件的加工或購入、組裝和總裝等一系列的活動環節分布到國外進行,即企業的不同部門、工廠、車間,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組織,從而也形成了生產組織的國際化。
(2)產品國際化,即生產總額中出口生產所佔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現為現代國際貿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以及眾多的企業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捲入了國際商品交換。現在的國際貿易已佔到世界總生產額的1/3以上,並且還在穩步增長。國際貿易的商品范圍也在迅速擴大。從一般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等幾乎無所不包。
(3)投資金融國際化。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使得國際間資金流動頻繁,大大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適應於國際化的潮流,各國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制,甚至採取諸多措施鼓勵本國對外投資的發展。與此同時,國際資本的輸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資本嚴重地與商品資本相分離,脫離生產發展而迅速膨脹。金融投資的國際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首先從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來看,由於技術對生產和經濟的重要作用,生產國際化自然帶動國際技術貿易的不斷增長。其次,從研究與開發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各國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業又為了獲得先進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國間設立研究與開發據點便成了一種趨勢,以至於許多企業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研究與開發網路,從而促進了研究與開發組織體系的國際化。另一方面,由於現代科技發展以高科技開發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開發投入高,風險大,使很多企業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聯合開發,這是現代技術開發活動國際化的又一顯著特徵。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生產、投資、貿易發展的國際化使各國間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表現在區域間經濟關繫上,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以區域為基礎,形成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盟。如歐洲共同體,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等等。這種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不僅大大推動集團內的經濟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會影響到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2)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人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人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我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我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我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我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我國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對我國帶來了一些挑戰:
第一,外資特別是游資、熱錢的流入,對我國經濟的穩定性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第二,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按資源稟賦進行的國際分工決定了中國只能處在國際分工的低層次,即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進行加工組裝貿易,這是中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並且低勞動力成本造成了相關產品低廉的價格,產生了很多貿易摩擦。

(3)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
對於中國來說,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問題有以下途徑:
第一,完善中國的金融機制,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
第二,干中學,逐漸完成產業機構的升級,擺脫國際貿易中「世界工廠」的形象。

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其他問題(如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可以有以下解決途徑:
第一,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一方面是加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發達國家可以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相關支持和援助,支持後者的發展,即「南北對話」;另一方面是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即「南南對話」。
第二,發揮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如加強WTO的作用以調節國際間的貿易沖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