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對新疆農業影響研究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對新疆農業影響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6-24 21:48:55

1、全球化對中國農業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的各個經濟領域或多或少是會有影響的,對於我國的農業的影響應該可以內從這些方容面考慮 1、糧食在整個世界范圍來說還是比較稀缺的,雖然我國在糧食出口上不是主要的出口國但是可以將我國某些剩餘糧食放到國際市場上以合理的價格出售 2、農產品中有許多都是國家戰略物資,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必然導致戰略物資的搶購,為了滿足市場以及保持戰略物資充足,很可能引起我國農業種植結果的改變 3、經濟全球化會帶來經濟的交流在農業經濟、管理領域的加深,可以促使我過學習適合我過的農業管理經驗

2、新疆發展農業的優勢條件

處於內陸,氣候乾旱,光照充足 晝夜溫差大,有助於糖分等養料積累

希望採納

3、新疆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哪些利

新疆光照充足,但降水少,農產品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劇烈,有利於著色,晝夜溫差大,晚上氣溫很低,使農作物呼吸作用減弱。降低了瓜果積累的糖分消耗。
主要注意灌溉問題,因為氣候比較乾旱,水分容易迅速蒸發,如無對應措施,植物很容易枯死。

4、經濟全球化對我國農業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的各個經濟領域或多或少是會有影響的,對於我國的農內業的影響應該可容以從這些方面考慮
1、糧食在整個世界范圍來說還是比較稀缺的,雖然我國在糧食出口上不是主要的出口國但是可以將我國某些剩餘糧食放到國際市場上以合理的價格出售
2、農產品中有許多都是國家戰略物資,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必然導致戰略物資的搶購,為了滿足市場以及保持戰略物資充足,很可能引起我國農業種植結果的改變
3、經濟全球化會帶來經濟的交流在農業經濟、管理領域的加深,可以促使我過學習適合我過的農業管理經驗

5、新疆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哪些利和弊?

利:新疆的瓜果特別甜,色彩也特鮮艷,這是因為新疆夏季熱量充足,由於空氣中雲量少,降水少,白天光照強烈,利於瓜果著色,同時白天光合作用強,可以積累大量糖分。而夜晚降溫很快,氣溫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弱,也減少了對白天積累糖分的消耗,因此,由於晝夜溫差大,新疆的瓜果特別甜。同理,由於光熱資源充足,降水稀少而有比較穩定的灌溉水源,新疆成為我國重要的長絨棉產區。
弊:氣候乾旱而引起的大量蒸發,造成沙漠廣布,種植區集中於綠洲。

6、全球變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全球大幅度變暖,使得水循環加快,蒸發和降水增強。長江中下游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已呈現出明顯增溫趨勢,達到0.2-0.8℃,最大增溫區域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降水在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增加明顯,增加值為5%-20%。20世紀90年代是繼50年代後,長江流域性洪水災害高發的10年。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對長江流域725個縣洪水災害脆弱性分析結果表明,近1/3的地區是洪水災害高脆弱性地區。按照1998年社會經濟狀況,若遭遇1954年型、1991年型、1996年型和1998年型的洪水時,洪水災害造成的可能損失分別為589、55、70和196億美元。氣候模擬預測表明,21世紀長江流域地區的增溫可能達到2.7℃,導致降水可能增加10%,徑流可能增加37%。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以及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不透水面積增大和單位經濟價值升高的共同影響下,長江流域發生相當於1870年、1954年和1998年的千年、百年和20年一遇洪水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可能發生超過上述頻率的特大洪水。
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我國華北大部分地區、西北東部和東北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0~40毫米,其中華北地區最為明顯;華南與西南地區降水明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積減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一)對農牧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農牧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農牧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如果不採取適應性措施,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二是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種植制度和作物品種將發生改變。三是農業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農業成本和投資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四是潛在荒漠化趨勢增大,草原面積減少。氣候變暖後,草原區乾旱出現的概率增大,持續時間加長,土壤肥力進一步降低,初級生產力下降。五是氣候變暖對畜牧業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某些家畜疾病的發病率可能提高。
(二)對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的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中國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米。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是森林類型的分布北移。從南向北分布的各種類型森林向北推進,山地森林垂直帶譜向上移動,主要造林樹種將北移和上移,一些珍稀樹種分布區可能縮小。二是森林生產力和產量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生產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將增加1%~2%,暖溫帶增加2%左右,溫帶增加5%~6%,寒溫帶增加10%左右。三是森林火災及病蟲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可能增高。四是內陸湖泊和濕地加速萎縮。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高山、高原湖泊最終將縮小。五是冰川與凍土面積將加速減少。到2050年,預計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左右,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六是積雪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減少,且年際變率顯著增大。七是將對物種多樣性造成威脅,可能對大熊貓、滇金絲猴、藏羚羊和禿杉等產生較大影響。
(三)對水資源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中國水資源分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近40年來中國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長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多呈下降趨勢,北方乾旱、南方洪澇等極端水文事件頻繁發生。中國水資源對氣候變化最脆弱的地區為海河、灤河流域,其次為淮河、黃河流域,而整個內陸河地區由於乾旱少雨非常脆弱。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水資源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未來50~100年,全國多年平均徑流量在北方的寧夏、甘肅等部分省(區)可能明顯減少,在南方的湖北、湖南等部分省份可能顯著增加,這表明氣候變化將可能增加中國洪澇和乾旱災害發生的概率。二是未來50~100年,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寧夏、甘肅等省(區)的人均水資源短缺矛盾可能加劇。三是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情況下,未來50~100年,全國大部分省份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
(四)對海岸帶的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趨勢,並造成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態系統發生退化。未來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海平面及海岸帶生態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一是中國沿岸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二是發生台風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概率增大,造成海岸侵蝕及致災程度加重。三是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損害程度也將加大.
氣候變暖是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不僅危及人類健康,而且影響當今人類的生存條件及未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根據近10年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科研成果,分析研究了氣候變暖對非病原性疾病的影響.分析表明,氣候變暖助長病原性媒介疾病的傳播,可能激活某些新病毒,增加瘧疾等疾病,助長SARS、禽流感等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並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對策建議.
近年來,氣候對環境的影響已受到全球科學家越來越多的重視,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全球變暖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與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文初步研究了全球變暖對自然災害的可能影響。結果表明,在大氣CO2含量加倍的情況下,全球變暖將可能導致暴雨頻度和洪澇風險增加,西北乾旱趨勢仍將延續;森林火災、台風、滑坡與泥石泫災害可能加劇;農林病蟲害危害增加,范圍擴大。同時,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
當前學術界在對示例全球變暖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 估計中存在樂觀傾向。這次以變幅大、速度快為特點的人為的氣候變化,決定了它對人類社會弊多利少。既然承認它是一種大規模的環境災難,又如何會對農業生產有利?一個地區氣候的改善,並不同時帶來社會因素的改善;不能期待一個原先缺糧區能很快自給有餘,取代原有產糧區。
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減緩和控制氣候變暖必須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全球協調和規劃。《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是全球治理的開端。本文依據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與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說明氣候變暖的可能趨勢以及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影響。闡述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從而控制全球變暖的技術和方法。強調了碳稅在減緩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分析氣候變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並提出對策建議.

受全球變暖油價飆升影響 美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 廢紙、廚余、殘渣……你能想像這些我們每天丟棄的骯臟垃圾,可能成為發展潔凈電能的重要原料嗎?
在美國洛杉磯北部45分鍾車程的地方有一垃圾埋置場,裡面堆滿著被機器壓扁的廢物,但完全聞不到令人難受的惡臭味。該埋置場上有輛巨型的垃圾搗碎機將管子鑽入垃圾叢中,正在抽出垃圾腐爛時所產生的甲烷。這些甲烷氣體經處理後可轉化成電力,足以滿足加利福尼亞州南部2500戶家庭的需求。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報道,全球人類每年丟掉160億公噸重垃圾,相等於每人250公斤,曾經毫不起眼的垃圾,現在卻被視為是最具潛能的潔凈燃料來源。
隨著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加上原油及天然氣體的價格不斷飆升,越來越多公司開始轉向以甲烷作為家庭與汽車用電的來源。
甲烷氣體所造成的溫室效應雖然是二氧化碳的21倍,但是,燃燒甲烷發電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原本釋放的甲烷對環境的破壞來得低。
在美國,不少大型垃圾處理公司正迅速擴展其垃圾埋置場,展開「化垃圾為能源」計劃,一些公司也著手研發這方面的最新技術。
美國聯合廢品工業再生能源部的高級署長諾伊拉說:「我們可以將(垃圾)資源轉為真實的經濟價值,這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收入。」
諾伊拉說,每個垃圾埋置場的平均發電量約5兆瓦,相當於4000戶家庭所需的電力。
廢物處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也計劃在未來5年內,投入4億美元建設額外60個可發電的垃圾埋置場。
由垃圾所產生的甲烷也稱為沼氣,不少歐洲國家如德國及英國早已使用沼氣來發電。在英國,垃圾埋置場的沼氣佔全國再生能源的25%,為90萬戶家庭提供電力。
不過,一些環境專家並不認同化垃圾為能源是個可持續性的方法。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的再生能源政策署長格林指出,人們無法永遠將垃圾埋置場的沼氣轉成電源,反而應該更努力減少垃圾,才是對環境有益。
格林說:「人們在鼓勵業者從事垃圾生產能源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提出正確的獎勵,以充分擴大資源再循環的功效。」

7、影響新疆綠洲農業的主要因素是?

新疆處於祖國的西北部,氣候乾燥,年降水量較少,風沙比較大,水成了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能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西北地區的荒漠土地不經過改造是不適應發展農業的,這種改造就是一種荒漠變綠洲的改造,防風治沙成了農業發展的先行條件,新開墾的土地需要種植防護林,需要引水,經過不斷的改良形成一定的局部小氣候,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發展農業,這種改造的過程就是一種綠洲的形成過程,有了綠洲農業才能發展起來,沒有綠洲就相當於在沙漠中種植農作物,缺少了一種適農氣候環境的保護,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因此農業要發展,大環境也是很重要的,現在國家提倡的生態農業就是這種思路,沒有好的生態,農業就不可能有持續的長足的發展,新疆的綠洲農業實際上也是一種生態農業

8、新疆氣候特徵對農業的影響

新疆氣候特徵

一. 光熱豐富,降水稀少

新疆氣候特徵是乾旱,表現為光熱豐富,降水稀少。

乾旱環境形成的原因是遠離海洋和高山環繞。來自海洋的水分在長途輸送過程中逐漸減少,到達新疆上空時又被高山阻擋,不但水分減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

二.逆溫層山地是

冬季避冷勝地

由於天山能阻擋冷空氣南侵,天山成為氣候分界線,北疆屬中溫帶,南疆屬暖溫帶。

年平均氣溫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於10C。極端最高氣溫吐魯番曾達48.9C,極端最低氣溫富蘊縣境可可托海曾達-51.5C。日平均大與10C的年累積氣溫,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無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氣溫夏季垂直遞減明顯,遞減率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帶冬季存在逆溫層,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溫層山地是冬季放牧場和避冷勝地,如烏魯木齊市南山滑雪場。三.降水北疆多於南疆

年日照時數分布規律是:從北向南略減,阿勒泰3001小時,皮山2574小時;由西向東增加,霍城2828小時,星星峽3549小時;從平原至山區,北疆減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陰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塵、沙暴天氣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氣流,其次來自北冰洋的冷濕氣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都難進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僅145毫米,為中國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緯度各地中,新疆幾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規律是:北疆多於南疆,西部多於東部,山地多於平原,盆地邊緣多於盆地中心,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侖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爾盆地邊緣150-250毫米,中心及東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緣50-70毫米,東及南緣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縣城附近僅4毫米。

9、氣候對新疆的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

疆氣候特徵是乾旱,表現為光熱豐富,降水稀少。 乾旱環境形成的原因是遠離海洋和高山環繞。來自海洋的水分在長途輸送過程中逐漸減少,到達新疆上空時又被高山阻擋,不但水分減少,也形成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 二.逆溫層山地是 冬季避冷勝地 由於天山能阻擋冷空氣南侵,天山成為氣候分界線,北疆屬中溫帶,南疆屬暖溫帶。 年平均氣溫南疆平原10C-13C,北疆平原低於10C。極端最高氣溫吐魯番曾達48.9C,極端最低氣溫富蘊縣境可可托海曾達-51.5C。日平均大與10C的年累積氣溫,南疆平原4000C以上,北疆平原大多不到3500C。南疆平原無霜期200-220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150天。 山地氣溫夏季垂直遞減明顯,遞減率為6C-8C/1000米。天山北坡中山帶冬季存在逆溫層,逆增率3C一5C/1000米。逆溫層山地是冬季放牧場和避冷勝地,如烏魯木齊市南山滑雪場。三.降水北疆多於南疆 年日照時數分布規律是:從北向南略減,阿勒泰3001小時,皮山2574小時;由西向東增加,霍城2828小時,星星峽3549小時;從平原至山區,北疆減少,南疆增加,原因是北疆山地陰雨天多,商疆平原浮塵、沙暴天氣較多。 新疆的降水主要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氣流,其次來自北冰洋的冷濕氣流,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季風都難進入新疆。全疆平均年降水量僅145毫米,為中國平均值(630毫米)的23%,在全球同緯度各地中,新疆幾乎是最少的。降水分布規律是:北疆多於南疆,西部多於東部,山地多於平原,盆地邊緣多於盆地中心,迎風坡多於背風坡。北疆山地400-600毫米,局部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20-400毫米,昆侖山北坡200-300毫米。准噶爾盆地邊緣150-250毫米,中心及東部100-15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及北緣50-70毫米,東及南緣20-50毫米,中心不到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縣城附近僅4毫米。

目前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了水循環加快,尤其乾旱區水循環加快更加明顯,降水和蒸發增加。自19世紀末小冰期結束以來,新疆呈現出了與全球一致的變暖趨勢,氣候環境基本處於暖干狀態之下。1987年起新疆出現了氣候轉向暖濕的信號,尤以天山西部地區為強勁。降水量、雪冰消融量和河川徑流量連續增加至今日,導致平原湖泊水位持續上升,面積逐年擴大,早己乾涸的湖盆也出現生機。與此同時,洪水災害連年發生,而且越來越兇猛,不斷出現百年,以至千年的洪峰。此間,植被環境改善,綠洲春色盎然,沙漠化止步,沙塵暴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