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對中國武術全球化發展的冷思考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對中國武術全球化發展的冷思考

發布時間: 2022-06-23 21:06:49

1、你對武術發展有何建議

主要任務

(一)完善項目體系

普及推廣群眾項目。推廣適合大眾廣泛開展的各式太極拳、器械等項目,實施太極拳健康工程。大力發展長拳類、南拳類等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群眾性健身休閑項目,保障公共服務供給,引導多方參與。

以中國武術協會為龍頭,以各省(區、市)武術協會為主線、以各縣(市、區)武術協會為基點,對全國100個武術之鄉實行動態管理,構建群眾身邊的武術健身組織網路,完善省(區、市)、縣(市、區)、鄉鎮、輔導站(點)全方位、立體式、上下聯動的協同機制。

打造國際、國內兩大賽事交流平台。積極舉辦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鼓勵河南焦作、河北邯鄲、湖北武當山、四川峨眉山等地方組織具有地方特色的太極活動,打造大型國際太極拳系列品牌賽事,樹立太極文化的世界品牌。鼓勵和支持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和武術協會打造省(區、市)、市、縣三級聯動的太極拳系列賽事競技交流平台。

大力弘揚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點、適合各類人群強身健體、簡單易學、規范統一、利於推廣的太極拳運動。積極推廣由太極(八法五步)、24式簡化太極拳、42式太極拳、各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以及太極推手等共同組成的太極拳健康工程技術體系。建立分級分類、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以及全媒體、全方位的宣傳機制,同步加大武術宣傳力度。

大力發展重點項目。建立完善國家武術重點項目名錄,以培植、發展、推廣武術搏擊項目為突破口,以散打、對練、短兵、競技武術套路等為重點,支持具有消費引領性的武術項目發展。

打造區域特色項目。依託各地資源稟賦和文化傳統,挖掘整理具有區域民族特色的武術項目。鼓勵和引導地方拳種、地域性武術健身休閑項目的發展。

(二)做強競賽表演

發展職業武術。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武術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引導散打等具備條件的武術項目走職業化道路。鼓勵建立職業武術發展聯盟,逐步提高職業武術的成熟度和規范化水平。健全職業武術政策法規體系,強化事前事中事後監管,推進武術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持續優化和規范職業武術發展環境。

打造品牌賽事。創新社會力量參與武術賽事的組織方式,構建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武術賽事體系,重點培育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武術品牌賽事。加強武術賽事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打造一批橫跨不同武術門類的本土原創武術品牌賽事。

培育表演市場。以武術套路、散打、短兵等觀賞性強的武術項目為突破口,打造一批娛樂功能強、商業價值高、表現形式多樣的武術表演節目。鼓勵開發體現中華優秀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術表演精品。積極培育各級各類武術演出團隊,推動武術表演市場向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培育市場主體

支持企業發展。支持武術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鼓勵有實力的武術企業通過收購、兼並、參股國際品牌,拓展海外市場。重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微武術企業,利用眾創空間等新型平台孵化一批創新型武術企業。

扶持社會組織。推進武術類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發展,支持依法依規成立各類武術社會組織。支持武術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增強服務功能。

將屬於政府職責范圍且適宜通過市場化方式提供的武術運動服務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武術社會組織參與承接。

(四)豐富市場供給

拓展武術服務。大力發展武術服務業,構建以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培訓研修、武術康養、體育旅遊、武術影視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體系。實施武術服務業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優秀的武術學校、武術培訓機構和武術品牌賽事,開發一批市場需求大的武術健身課程和產品。

加強裝備製造。鼓勵研發武術服飾、器材等標准武術用品,引導開發武術健身指導技術裝備、可穿戴式武術健身設備等新型武術裝備。積極開展個性化武術裝備定製服務,滿足強壯體魄、祛病健身、減肥美體、防身自衛等健身需求。

增加設施供給。構建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健身需求的武術健身設施體系,擴大群眾習練場所,增建武館、城鄉習練站點。引導商場、景區等引入武術特色資源,打造一批運動休閑與相關服務高度融合的武術服務綜合體。

(五)提升產業能級

加強示範引領。實施武術產業重大項目推進計劃,培育一批產業層級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武術產業項目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品牌。推進全國武術之鄉、武術示範街道、示範小區建設,打造一批以武術運動為主題的體育產業示範單位和示範項目。

促進互動融合。建立武術產業融合發展機制,促進武術與養生、旅遊、文化、傳媒、教育培訓等深度融合。大力推動武術影視產業發展,不斷完善武術影視產業鏈條。鼓勵國內旅行社和旅遊景區設計開發包括武術體驗內容的賽事觀摩、運動體驗、遺產觀光、節慶會展、研學旅遊線路產品。

積極發揮武術在運動康復、健康養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開展健身咨詢和調理等服務。加強武術文化傳播,大力發展武術文化產業。

推動「互聯網+武術」。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構建「智慧武術」服務網路和平台,拓展「互聯網+武術」新領域。

藉助個性化開放移動互聯平台,實現武術賽事、武術商城、武術教學、武術電競、電子商務等資源的整合,開展武術運動大數據服務,提供電子商務、信息查詢、數據共享、服務指導等集成服務。

(1)對中國武術全球化發展的冷思考擴展資料

保障措施

(一)創新體制機制

進一步健全政府購買武術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穩步推進各級武術項目協會改革,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激發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提升規范引導、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等行業服務功能。

(二)完善政策體系

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武術產業項目。建立健全武術裝備器材運輸安全管理制度,實現國內外武術參賽、培訓、表演活動的便利化。支持符合條件的武術龍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鼓勵金融保險機構開發武術運動保險產品。

(三)加強人才建設

鼓勵校企合作,培養武術經營策劃、運營管理等各類應用型人才。加強從業人員職業培訓,提高武術運動場所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和專業技能。支持退役武術運動員、教練員投身武術產業。完善武術社會指導員和武術執教人員隊伍建設,發揮其對群眾參與武術運動的服務和引領作用。加強武術產業人才培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夯實工作基礎

逐步建立完善武術標准體系,制定武術運動服務規范和質量標准,提高器材裝備製造、技能培訓、服務提供、活動管理、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標准化水平,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武術國際標準的制定。加強武術運動信息搜集統計工作,適時發布產業發展報告。強化產業智力支持,組建跨學科、專業化綜合性的武術產業智庫。

(五)強化組織領導

推動將武術產業工作納入國務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對武術工作的組織領導與保障。健全規劃實施的督查落實機制,各地要制定具體的落實舉措,加強對規劃實施的動態管理,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2、新中國成立後武術的發展情況如何?

9.新中國武術運動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運動發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倡導發展武術運動。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1957年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並組織整理出版了「簡化太極拳」和一大批長拳類拳、械套路。這些套路成為在群眾和學校中普及武術的基本教材,促進了技術規格的統一。1958年,中國武術協會在北京成立,並於同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術競賽規則》,編定了拳、刀、槍、劍、棍五種競賽規定套路。這推進了武術訓練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促進了武術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在國家體委統一指導下,各地相繼建立了各種武術組織,形成了一個廣泛的群眾性的武術活動網。武術社會化程度極大提高。

然而由於缺乏經驗、組織不健全等原因,建國後不久武術界也出現過一些混亂現象。在1955年對武術運動「整理研究」的方針指導下,武術運動發展比較謹慎。後來的十年動亂對武術運動的發展更是一次嚴酷的摧殘,致使許多拳種和流派出現消退和失傳的趨向。與此同時,競技武術由於過分追求空中動作和藝術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武術的風格特點與套路結構,沒有真正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武術運動帶來了新的生機。1979年,國家體委發出了《關於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在隨後幾年對武術的調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查明了全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達129個。這項挖掘工作對武術事業的繼承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82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首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這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武術會議。會議總結了三十幾年來武術工作的經驗,提出了武術的方針任務和措施,為武術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後,各種武術組織蓬勃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形式的武術館、站、社、校就有一萬多個,各種形式的輔導站、教拳點數以萬計,全國參加武校活動的群眾約6000萬人。國家體委還於199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評選「武術之鄉」的活動,進一步推動了群眾性武術活動的開展。武術運動進入大、中、小學課堂,走進軍營、農村的武術活動也日益活躍。不少地方甚至「武術搭台,經貿唱戲」,積極開發武術資源,如1988年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武術節,就是融體育、文化、貿易、旅遊於一體的國際盛會,展示了武術豐富的內涵和迷人的魅力。本著「積極、穩妥」的精神,散打運動通過十年定點試驗,於1989年也被批准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使武術的攻防格鬥技術在比賽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為了適應「全民健身」的需求,1994年,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國武術段位制」,並於1998年正式全面啟動。與此同時,武術的學術研究也蒸蒸日上。自1987年首屆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後,每年都有這樣的一次研討會,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理論研究廣泛而深入地開展。

最令人可喜的是,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於1996年正式批准體育學設立武術學科專業方向博士學位點。這標志著武術作為一門學科已邁入學術領域的研究殿堂,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它與體育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及社會體育專業並列為體育學科的五大專業門類。可以相信,今後武術運動必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科學化方向發展。

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和發展

把武術推向世界,擴大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影響,這對顯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發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1960年,中國武術隊出訪了前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了武術對外交流的序幕。隨後,國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術團、隊到國外表演訪問,為新中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貢獻。這些活動無疑對擴大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武術真正走上國際化進程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

3、中國武術文化為什麼會影響世界武術的發展?

1、中國武術的歷史文化歷程
作為一種特有的身體文化,武術的發展符合一般民族文化傳播的規律,它應該由自然的歷史進程和人為的文化傳播所組成。作為中國人創造的體育文化,武術又具有不同於許多西方體育文化的獨特文化意蘊,中國傳統文化的粘附性、獨特的身體技巧、審美情趣和技擊表現力使它在許多方面超越了西方的體育文化。太極、形意、八卦的陰陽五行八卦哲學意味,少林、峨嵋、武當的宗教色彩、螳螂拳、蛇拳、鷹爪功的仿生思想都不是西方體育文化所能比擬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武術的文化性並不是一朝養成的,而是經歷了千年之功所造就的。中國武術的對外傳播交融歷程幾乎與此同步。如果說武術是中國文化的產物,那麼,外來文化也對它施加了影響(如印度佛教對禪宗武術的影響)。進入近代,當刀槍劍戟讓位於洋槍洋炮的時候,當義和團神兵的身體被洋槍掃射得象馬蜂窩一般的時候,當西方的體操、田徑、足球、籃球等項目湧入中國國門的時候,中國武術著實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釀就的武術文化還是頑強地生存下來,並且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霍元甲及其以後陳公哲等人的努力造就了名冠華夏、威及南洋的精武體育會;1923年全國武術運動大會的舉行雖然是表演性的,但吸引了全國大量武術家參與;1929年在杭州舉行的國術游藝大會匯集了幾乎全國的國武林精英,散手冠軍五千大洋的獎金顯示了組織者的重視程度;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國術館」組織的「國術國考大會」是可以與全運會媲美的武術全運會。王五、孫祿堂、楊露蟬、陳微明、杜心伍等武術名家的影響深遠,曾國藩、馮玉祥、張學良、張之江等重視推廣武術的政治和軍事名人為武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33年中國武術代表團訪問東南亞,在華人社會傳播了武術;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德國柏林參加奧運會表演更是給當時在賽場一無所獲的中國代表團挽回了面子,就連納粹首領希特勒也贊揚中國武術的美妙和神奇。奧運會以後,這支由6男3女共9名運動員為核心組成的中國武術隊在德國進行了巡迴表演,並取得了轟動性的效果。
然而,近代的中國武術雖然在比賽形式上採用了拳擊的點數計算和按體重分級的做法,但很難與國際的拳擊等項目接軌;在組織方式上擺脫了擂台的傳統模式,實行了運動會和裁判評判等形式,但仍然出現眾多的漏洞;在教學形式上擺脫了古代師徒式的口傳心授,但仍然難以在廣大民眾中傳播。一些武術教學中出現不同門派之爭、大量武術競賽中出現評判爭執,武術宣傳中神秘和非科學化的言語更是頻繁出現。解放以後,中國武術的改革步伐更快,科學化和社會化的決心更堅決。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歷程加快,武術國際化也成為中國武術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中國武術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武術改革與嘗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推進了武術的國際化。目前,已經舉辦了四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武術曾經是三屆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亞洲武術錦標賽和歐洲武術錦標賽也不斷舉辦。1990年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立和1994年成為加入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都使武術成為國際體育的一支生力軍。經過最近的這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成員已經達到83個,超過了國際奧委會批准奧運會項目的數目──四大洲75個國家和地區。「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的觀念已經逐步深入人心。

4、談一下對中國武術的認識。

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推向世界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採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中國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不可。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開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一步是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的體育文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向奧運會貢獻的第一個體育項目。還有,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加強武術教育。例如採用多種形式辦學來大力培訓武術師資,適當增加武術教學時數和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創辦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等。

5、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武術?

我覺得我們的中華武術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他也是伴隨著中華文化的成長一路走過來的,而且我們的中華武術種類繁多,給我們的後代子孫也留下了很好的一些影響。

首先,中華武術的種類就有很多,各門各家的拳法掌法,棍法槍法,層出不窮,各種刀槍棍棒,十八般武藝,幾十種兵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的已經失傳,但是流傳到現在的一些武術動作也是給我們的國人一些啟發和啟示。

讓我最忘不了的就是「Chinese gongfu」,這個英文單詞也是為國人漲了不少的臉面,這還是要感謝將我們的武術帶出中國,帶給世界的一些武術大師,比如說李小龍,是他在那個時代為我們中國人找回了臉面,讓別人重新認識了中國人,讓我們不在唄別人叫做東亞病夫。還有就是著名的影視明星成龍,是他將我們的中國功夫帶到了好萊塢,讓外國人也認識到了我們的中國武術。也讓它在影視上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是這些前輩將我們的中國武術傳播到了世界。

其次,不是我們的武術動作沒有了以前的威力,而是人們將他做了改動,因為太過於厲害的武術動作是會傷人的,所以在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安全,一些武術大師就將我們的武術動作進行了簡化,讓他只對人們有強身健體,保護自身的作用。比如說是現在的一些簡化版本的太極拳,就是為了養生,但還蘊含一定的哲理。

6、對中國武術走向世界有什麼合理化建議

選出某種能成為代表的武術,大量進行推廣與宣傳
要具有實戰意義
還要能使其成為某種體育競技運動
在有了對抗與競技的基礎上才會有收視率和經濟
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7、中國武術對西方的影響

武術對西方的影響:

武術在中國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不斷的發展中得到完善和進步,發展成為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這個過程是復雜的,從原始社會開始,為了應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在獵取食物跟動物搏鬥的過程中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功防手段。

一、中國武術的文化特性

中國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表現形式,一方面跟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絢麗多姿的中國文化整體;另一方面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哲理性

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它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氣合一……也為中國武術打下了思想基礎。

首先,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系起來。武術練功要求按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等,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練功的目的。

(二)技擊性

武術的核心是技擊性。

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過以其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個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

而器械又根據不同種類有著不同的使用方法;實戰搏擊又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打法。雖然各家各派在技擊方法和技擊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規律,表現攻防的特點。因此,武術由於具有攻防技擊的特徵而區別於其他體育項目。

(三)健身性

人們從事武術練習,一般來說,是把健身、技擊實用等作為主要目的。中國武術是一種身體運動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建立在傳統醫學——中醫學的基礎之上。

中國武術傳統練功的理論是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說、經絡學說、臟象學說等基本理論為生理學的依據的。

中醫理論認為,人之一身,「惟精氣神」為三寶。

精氣神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精生於氣,氣化於精,精化於氣,氣化於神」。武術練功不僅重視內在的「精氣神」的鍛煉,而且還強調以內形於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擊技術動作的演練,因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

8、為什麼中國的武術傳到國外就能很好的發展?我們中國為什麼不重視武術的發展?

因為中國功夫是傳統文化,正所謂傳統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國外通過它可以洞悉中國文化的全貌!

9、中國武術未來的發展 方向會是怎樣的呢???

建國以來,中國武術管理與發展機構大力提倡「新武術」運動,所以武術被人為分割成了傳統武術和新編競技武術,或叫自選武術。之後的幾十年裡,國家又採取兩條腿走路,一邊是積極推廣競賽場上的自選武術,另一方面對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目的是通過這些措施,有效地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確保武術事業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未來中國武術的發展將會沿著兩條路線發展,一條是用來強身健體和比賽競技的套路武術,另一種則是通過專業的訓練,為軍隊培養能夠用於實戰的武術能人。

武術是國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因此,在繼承這一傳統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客觀科學的理念,不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使中國武術沿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 

10、中國武術歷經幾千年發展,卻落魄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該怎樣才能復興中華武術?

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武術、傳統武術的修養才是真理,這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要重新點燃武術在民眾心中的地位,首先要通過官方媒體轉變民眾觀念,普及傳統武術各方面的知識體系,讓公眾正確、客觀、直觀地認識武術的魅力!我記得小時候,我學過武術。當時市場上跆拳道、散打和太極拳很少,但現在,市場上的中國武術卻寥寥無幾這是多年來商業模式的影響俗話說,有需求就有市場如果有市場,就會有大面積的上漲。最後,中國武術將逐漸退出公眾視野。

但是,無論是學習拳擊、三田、自由搏擊還是中國武術,都要培養兒童的精神力量,培養自己的精神。而不是以一種外在的,暴力的方式展示功夫。就像在電影《武俠》中,李連傑和日本大師們互相搏鬥後,日本大師說:武術訓練的目的不是打敗對手,因為打敗對手的最好辦法是使用手槍,而武術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體力。

在過去,武術在十歲之前就開始了,十五歲以上的基本技能被認為是「不合適的」,因為武術的實踐是從最基本的動作開始的。基本功達到一定水平後,就開始練習「花架」。梅花拳的套路從「四角」開始,每一角都是一組拳頭,然後是「錘頭」和「兩錘」的練習套路,同時有刀、槍、棍和對練套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開始練習摔跤和「隨手抓」,然後開始打沙袋。一個老師通常會同時帶十多個孩子練習武術,而且能堅持不到三分之一。

其實,他只是學了幾招「接球技術」或者練了一點「寸力」,因為他沒有「防守和抵抗能力」的訓練,平時兩個人「伸出手」一起打球,沒關系,不能在擂台上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