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

發布時間: 2022-06-23 15:12:32

1、請問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5.金融危機為何漫延到世界
(1)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相互融合日益緊密,逐步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建立與規范化過程。
(2)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使資本在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
(3) 貿易一體化:在國際貿易領域內國與國之間普遍出現的全面減少或消除國際貿易障礙的趨勢,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
(4)生產一體化:生產過程的全球化,是從生產要素的組合到產品銷售的全球化。跨國公司是生產一體化的主要實現者.

2、華爾街英語將宣布破產,導致其破產的原因是什麼?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一門國際上通用的語言,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所以關於英語的培訓機構也在過去的這些年裡,非常的火爆。在眾多的英語培訓機構中,除了像新東方這樣的英語培訓機構之外,還有非常出名的華爾街英語,但是如今華爾街英語將宣布破產,那麼它破產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華爾街英語將於下周宣布破產。

有媒體在8月13日報道,華爾街的內部已經下發通知,將在下周宣布正式破產,並且要求各個校長通知到下面的員工。

二、華爾街英語為什麼會走向破產的道路呢?

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培訓機構的線下培訓幾次接近停擺,華爾街英語也不例外,這給這些培訓機構造成了很大的打擊,由於華爾街英語的經營成本也比較高,所以才受到的影響會更大。其實除了疫情的影響之外,華爾街英語在經營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虛假宣傳。此外,這些年來,隨著人們學歷的提高,去報英語培訓班的成年人也逐漸減少,所以有人說華爾街破產是這些年來的一個整體趨勢,只不過這次疫情是壓倒華爾街的最後一根稻草。

三、華爾街英語破產之後,留下了哪些問題呢?

這么大一個公司,破產了,肯定會有許多遺留的問題,首先是員工的安排問題,很多員工反應已經有三個月沒有發過工資了,也有一些員工反映,這次破產之後被強迫離職,與此同時,那些學員們也同樣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華爾街英語是比較高端的,英語培訓機構,所以在這里的學員們的學費也是非常高的,動則幾萬甚至幾十萬,因此,這些學費的退還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3、日本出現徵收單身稅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結婚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是因為現在日本的經濟非常的疲軟,使得很多人的收入並沒有增加,然而日本的房價卻是非常的高。也使得很多人面臨著非常大的生活壓力,才會選擇不結婚不生子。所以說這是在日本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很多的年輕人他們並沒有非常多的收入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狀況。所以現在日本人很多年輕人他們沒有買房而選擇租房的形式生活。但是就算是這樣他們也租不到非常好的房子,因為日本租房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首先主要是因為日本經濟這兩年非常的疲軟,這主要是由全球化經濟的倒退導致了日本出口出現了大幅度的削減。也導致了日本很多的企業倒閉甚至是破產,這也造成了很多日本的老百姓因此失業。然而失去工作就等於說是失去了經濟來源,可以說這是壓垮日本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從這個大背景來看日本年輕人不結婚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也是因為日本經濟的原因,使得很多年輕人他們的收入並沒有增加,但是日本的房價卻居高不下,使得很多人甚至都不敢產生買房的念頭。因為很多房價是他們努力一輩子都買不到的。這也使得很多日本年輕人他們放棄了買房,選擇租房這種形式生活。然而日本不光房價非常的高,物價也是非常的高昂,也使得很多的年輕人他們不敢結婚,因為承擔不起這么大的生活壓力。

所以說日本現在單身的人很多,就是因為日本的物價非常的高,而且經濟非常的疲軟,導致他們的收入並沒有得到一個很大幅度的增加。

4、中國對美戰略

現代社會由於經濟的全球化,各國經濟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很難形成類似一戰或二戰時期那種軍事戰略集團。所以,現代的戰略一般都是以經濟滲透為核心,從經濟、思想、文化上全面的對一個國家進行「軟侵略」,而武力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自91年海灣戰爭以來對伊拉克進行了長達13年的經濟封鎖和思想顛覆,最終得以在03年輕松拿下伊拉克全境(盡管抵抗還在繼續,但是美軍駐扎伊拉克卻成了不爭的事實)

我國現在對美國來說,國力依然出於劣勢,雖然雙方經濟聯系緊密,但是美國一天也沒有停止對我們的文化侵略和思想顛覆!

所以我國的對美戰略就是防守反擊,首先要保持我國國民不被西方文化「洗腦」其次還要在適當和有利的時候反擊美國,爭取對美國進行滲透!

5、最後一棵稻草的故事

這好像是西方的諺語,意思是一隻駱駝已經不堪重負,這個時候只要在它身上放一根稻草,就會壓死它。意思是說事情發展已經到了極限的臨界點,再增加任何一點點地因素就會使之崩潰。
大學英語精讀里有一片文章,說得是某人跑了很遠去應聘教師,結果一路上,加上面試時的情況都讓他覺得很糟糕郁悶,最後學校的校長又提出了個什麼要求,讓他再也忍無可忍,拂袖而去,當時用的就是這句諺語,說校長最後提出的要求是壓在駱駝身上最後一根稻草。在當時的語境里,是忍無可忍,再也不能忍耐的意思
參考資料:http://.baidu.com/question/114548.html

6、50年後才明白,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呢?

蘇聯,作為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超級大國,與美國的實力相當,正因如此,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將近四十年的時間都為美蘇冷戰的期間。

美蘇冷戰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自丘吉爾的「鐵幕演說」開始,美國和蘇聯這兩大敵對陣營,將大量的財力物力無休止地投入軍備競賽中,自此成為了美蘇冷戰期間世界的主旋律——即按照勢力的劃分以鄰為壑、打擊和阻止全球化的進程。

而人們在50年後才明白,當年蘇聯挖穿地球,為何挖到12262米就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同樣的在這期間,美蘇瘋狂地進行軍備競賽、提出許多不切實際、毫無用處的計劃時,不可否認,這同樣刺激了世界科技力量的發展,人類航空航天的首次進行,半導體材料的研究,計算機網路和應用的發展等等。

這一切都是美蘇冷戰期間「好的產物」。但是受冷戰思維的引導,美蘇之間常常是,當你提出一個計劃的同時,我提出另一個計劃發展來遏止你,完全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以至於相互對抗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拖垮了經濟的發展,而這也是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其中一個原因。

冷戰背景下的美蘇角力

冷戰序幕拉開以後,在1947年的美國的杜魯門主義的出台,進一步推進了冷戰的開始。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二戰勝利的強國,擁有著科技、軍事實力的兩國共同角逐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

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已經渴求和期盼和平已久,這也是美蘇之間「熱戰」沒有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蘇之間互相狂轟濫炸沖突的可能性逐漸減小,但兩國之間內生的矛盾、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以及對於世界上「超級大國」的統治地位的追求,使得美蘇兩國即使沒有發生「熱戰」,「冷戰」一舉也在逐步推行。

那麼到底何為「冷戰」?美蘇兩國為了爭奪世界上的超級霸權地位,與其同盟國家展開了近四十年的爭斗,而爭斗的主要方式則是通過局部的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事的「競賽」以及太空「競賽」和外交「競賽」等。

即使兩國的分歧和矛盾十分嚴重,但世界人民的期望和兩國的軍事實力其實不太允許他們發生全面的「熱戰」——空前強大的美蘇兩國一旦互相扔上兩個原子彈,那麼整個世界都要被抹平消除殆盡了。

而「冷戰」相對而言好的一面,則是避免了全面「熱戰」的發生,美蘇兩國以「冷」的方式,進行相互遏制。冷戰背景下,美蘇之間的角力主要體現在軍事和科技上。

在軍事上主要有核潛艇、核航母、載人航空航天以及衛星技術的爭斗,而在科技上主要體現為生命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進步——破解遺傳密碼、轉基因技術以及「大爆炸」理論,通通都是冷戰期間促進人類科學科技認知發展的重要內容。

美蘇冷戰期間的角力,以至於推出了當時世界上很多不切實際的計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望遠鏡計劃」的推行。

二、「地球望遠鏡計劃」的推行

「望遠鏡計劃」是一個太空計劃,由當時的蘇聯科學家提出,在太空競賽中探索太空。人類設計出了天文望遠鏡,可以用肉眼來窺探宇宙星空的秘密,但是人的眼睛卻不能穿透地面,所以才將穿透地層的深淵,稱為「地球望遠鏡」,可以藉助它來直接觀測地底物質。

蘇聯的國土廣袤,其東部和南部幅員遼闊,環繞著山川,有著相當可觀的礦產資源。在自然科學中,其中一個就是研究地學,認識整個地球。當時的蘇聯基於冷戰思維,希望通過認識和了解地底,來比美國人更早了解地底的秘密。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一個「俄羅斯超深鑽探」。這樣做的目的是趕在美國人之前,通過超深鑽探到達地殼和地幔之間的界面——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在這項計劃確定時,蘇聯人開始了空前絕後的世界上的「超深鑽探」。「望遠鏡計劃」持續了將近二十年,鑽探出的一個洞窟,其垂直深度高達一萬三千多米,以人類的高度來看,這是一個「直達地球內部」的通道。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地殼到地核的深度高達2800千米,這個在帕欽加地區鑽出有史以來最深的洞,根本達不到計劃預想的效果。

三、計劃中止的原因

「地球望遠鏡計劃」在蘇聯解體後的兩年後,即1993年因為「有超自然現象」的出現而停止。

但事實上,「地球望遠鏡計劃」作為一個人類探索地底的科學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消耗很多的金錢,而這也是計劃最終停止的原因——經費不足。

蘇聯後期的經濟衰退和政局的動盪,使得其投入的經費越來越少,最終的軍備競賽以由於蘇聯被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而拖垮,最終導致解體。

這是一些較為合理的解釋,但在某些解密的史料中,有著其他的一些超自然的觀點。當鑽孔深度接近13000米時,一種奇怪的聲音從鑽孔中傳來。

出於對這種奇怪現象的好奇,研究人員在井裡放了一個耐熱麥克風,以及其他類型的感測器,記錄下一種非常奇怪的聲音,像「人類的咆哮」。

四、總結

蘇聯,作為當時冷戰期間最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軍事、政治、經濟實力上有著與當時的強國美國一較高下、共同角逐世界霸權地位的實力。

但是由於蘇聯境內各地的歐美主導的「顏色革命」以及在後期蘇聯的共產黨已經無法代表人民,其政局的腐敗最終成為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蘇聯在與美國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中,被美國拖垮,而世界各國也沒有通過這場冷戰獲得實質性的提高,反而是基於冷戰思維,各國之間的相互合作往往難以進行。

7、金融危機是如何造成的?

【轉】中國經濟周刊:美國在技術層面上已經破產
2008-11-21 13:43 評論(1) 瀏覽(40)

銀行業有這樣一個玩笑說:如果你欠銀行10萬元,那銀行逼債會逼死你;如果你欠銀行10個億,那當你出了問題,銀行會派保鏢日夜陪伴你,生怕你死了、跑了、不還賬了,甚至還可能借給你更多的錢,幫你度過難關。

今天,這場正在席捲全球的危機正是如此: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

當然,除了金融層面的原因外,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是過去60年間,美元在國際貿易與貨幣體系中一直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並因此造成了如今看來令人匪夷所思的美國債務經濟模式。

不過,無論如何,正如索羅斯所說,美國60年的牛市結束了。

但是,人們依然困惑。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危機?次貸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美元危機?美國危機?全球金融危機?還有,為何發生在美國的一場危機會瞬間席捲全球?如果全球援手救助美國,結果將會是什麼……

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 為何害己更害人

資不抵債——從技術層面說,美國已經破產了

美國到底欠了多少債?

按照美國公開數據,85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實施之後,美國國會所能接受的名義國家債務余額為11.2萬億美元,相對於美國13.8萬億美元的 GDP而言,美國債務率為81.16%(負債總額與GDP之比為債務率),高於60%——國際公認的安全債務率。盡管,這與日本、英國等國超過100%的債務率相比好像並不算過分。但是,這並非美國的真實債務。

按照美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總審計長、美國彼特·皮特森基金會總裁兼CEO大衛·沃爾克的估計,如果把美國政府對國民的社保欠賬等所有隱性債務統統加在一起,那麼,2007年美國的實際債務總額高達53萬億美元。

53萬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如果把100美元一張的鈔票摞起來,53萬億美元可繞地球兩周;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萬億,這就是說,僅僅美國一個國家的債務,已經使全球的債務率接近100%;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個美國人承擔著 17.5萬元美元的債務;如果平均分配給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將分擔9000美元。

這還不算多。如果我們把諸如「兩房債券」那樣的抵押債券、美國各大財團所發行的、說不清是公司債還是政府債務以及市政債券等——總計20萬億美元(2007年末美國國債協會SIFMA統計)的債務再統計進來,那美國債務更是高達73萬億美元。

按照2007年的市場公允價格計算,美國的全部資產的總市值約76萬億美元,而現在這個市值已經縮水30%以上——最多還有50萬億美元。

由此可見,73萬億美元的債務,50萬億美元的資產,意味著美國已經資不抵債;而這種財務狀況,放到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早該破產了。

但是,美國為什麼沒有破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元在國際結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國家擁有了過多的美國債權。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債權國不能讓美國破產,否則某些債權國自己也會因此破產。換句話說,美元和美國的債務已經綁架了世界。

所以,這場危機的本質絕非一般意義上的金融危機,而是美國債務經濟模式(註:格林斯潘2004年第一次使用這個詞)走到了盡頭的危機,是美國「死不了又活不成」的信任危機,是第二次美元危機。「次貸危機」不過是使技術上早該破產的美國,遭遇了一個破產的契機、或者說導火索而已。

可以肯定地講,眼下這場規模空前的救援,與其說是在救金融市場,不如說是在拯救美元。美國需要世界恢復對美元的信心,否則,世界拋棄美元之時,就是美國破產之日。

債務經濟模式—— 「美國神話」是這樣創造的

「越戰」所導致的美國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註: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月度貿易赤字出現在1971年5月),讓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此前,美國的「雙赤字」使得歐洲國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規模地用美元換回黃金,這迫使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廢除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中35美元與1盎司黃金的自由兌換的約定。由此,引發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美元危機。這場危機曾讓世界苦不堪言。

美國之所以敢於如此「掀翻桌子賴帳」,而其他國家又拿它沒轍,原因是沒有哪個國家的貨幣有能力替代美元,在國際結算體系中扮演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基辛格博士成功游說「歐佩克」,將美元確定為國際石油市場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這使得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所確立的美元地位不僅未被撼動,相反讓美元發行失去了黃金的約束而變得更加有恃無恐。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的 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摩肩接踵。在此過程中,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讓世界各國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保羅·沃爾克放棄了美元貨幣供應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貨幣手段。從此,美國的印鈔機開始滿負荷運轉,鑄幣稅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美元債務也隨之驟然膨脹——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就此起步。

所謂債務經濟模式,概括來講就是,美國不再需要一般性實業企業,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費品和一般性工業設備外,其它商品都從國際市場購買,並藉此向世界輸出美元;其他國家為了國際貿易結算順利進行,不得不持有相當數量的美元儲備;為了美元儲備保值增值,這些國家又不得不去購買美國債券或其他所謂安全的美元資產。

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圈:美國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鈔票去外國買就是了;美國買東西花掉的美元,通過出售美國債務(國債或公司債)重新回到美國本土,變成美國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現金;這些現金被用在美國人身上,使他們有能力去消費那些從外國買來的東西;美國的商人通過在本土出售外國商品而獲得收入,然後繼續購買別國的商品。

如此循環往復,只要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永遠不倒、外國政府永遠需要美元儲備,美國欠下的債務就永遠不必歸還。理論上說,是「只需付息、不必還本」的債務,但其實利息也不必付,因為通脹或美元貶值會自然蠶食掉利息率。

另外,只要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美元債務也將隨之不斷增大,這將創造出美國的經濟增長。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看,當「主權貨幣」變為「信用本位」之後,「信用貨幣」本身就是「主權債務」符號。因此,美國無限度地發行美元貨幣,其實就是在無限度地發行債務。從這個角度上說,美元和美國國債之間的差別僅僅是流動性的差別,用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所獲得的利息,僅僅是對放棄貨幣流動性的補償。

格林斯潘曾經兩次說破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美國增加債務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種職能,因為負債能力的顯著提高與成本的降低以及國際金融載體范圍的擴大休戚相關。」

這當然對美國有著巨大的好處:不用從事生產又可以獲得遠高於他國的經濟效率。比如貨幣使用效率,對美國而言,花錢買外國人的商品,這是一筆貨幣的第一次使用;發債又把這筆錢收回來變成政府或公司的債務收入,再花出去。這等於一筆錢被使用了兩次。但對貿易對手國而言,賺回的美元又借給美國,對自己除了一點點利息收入以外,別無它用,效率近乎為零。

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之下,不斷增加負債能力居然已經變成美國對世界的一種義務——一種可以不勞而獲的經濟方式。從這一判斷來看,經濟全球化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需要通過付出資源和勞動去賺美元,而美國只要印美元(發行債務)就可以購買世界。

經濟空殼化—— 培育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大氣泡

既然靠發行貨幣就可以換回所需要的一切,那美國還有必要自己生產一般性商品嗎?如果美國一般性商品完全自給自足,那美國又何需進口?不進口,美元又通過什麼渠道變成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美元不能成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美國又如何從貨幣發行中獲得好處,其他國家又如何保證貿易的順利進行?

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美國變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經濟體。它使得自己的貿易赤字變成了其他國家的必然需求——美國必須在國際市場上大量購買,由此導致大量貿易赤字,滿足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同時,美國的財政赤字也變成了其他國家的必然需要——美國發行大量國債,供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投資。

要完成這樣一個債務經濟的循環模式,美國必須把生產一般性商品的實業企業趕出美國本土,而這件事完成於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間。

兩次石油危機過程中,由於石油價格的數倍上漲,使得美國一般性商品生產企業不堪重負,一方面是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壓低了國民的消費能力。雙向的擠壓,使得企業利潤不斷萎縮。

這還不算,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當油價讓實業企業不堪重負之時,卡特接受了撒切爾一直倡導的「新自由主義」學說,將貨幣政策的四大職能簡化為單一盯住通貨膨脹。

尤其是里根繼任總統之後,為壓制石油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在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主持下,1980年3月廢除了利率上限管制,此後在短短的數周之間,美元利率一舉攀高至20%,而且在高位運行長達五年之久。這正是國際金融史上著名的「金融休克療法」。

能源成本、財務成本大幅攀升,加之消費萎縮,美國一般性商品生產企業有些倒閉了,有些便加入美國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發生的一輪空前企業兼並、重組、收購狂潮。那時,實業企業實際變成了華爾街金融家手中的玩偶和賺錢的工具。

當年在華爾街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小的總是美的。當時大公司被金融家收購之後,總會被拆解為若干個小公司,而每一個小公司都將被進行「財務手術」,然後再把這些包裝漂亮的小公司出售給需要它們的人。

金融家通過這樣的財技賺了大錢,它們甚至發明了「垃圾債」等一系列杠桿性金融工具,使得兼並、收購在美國1979年到1985年的6年間,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同時也培育了博斯基(註:電影《華爾街》中的主角)那樣的金融大盜,以及說不清是英雄還是壞蛋的「垃圾債大王」麥克·米爾肯。

走過那個時代,美國的實業企業消失殆盡,只有諸如GE那樣的幾個巨無霸依然健在,但他們的業務也更多地傾向了金融。2007年,GE的汽車銷售利潤50%來自汽車金融部門。

「金融休克療法」的另一個產物是美元的升值,它一方面阻礙了美國實業企業的商品出口,另一方面為美國企業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推動消費品產業開始向亞洲的大轉移,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開始熱衷於加工貿易、出口導向性經濟,而且變成了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說教由此甚囂塵上。

一輪大轉移完成之後,美國的經濟動力還剩下什麼?

金融、高科技以及軍事工業變成美國經濟的立命之本。除此之外,幾乎所有一般性商品生產均讓位於歐洲和亞洲。今天,我們在國際市場上,很難再找到標有「MADE IN USA」的一般性商品了。其實,除了金融技術和難以馬上轉化為生產力或民眾消費品的高科技以外,美國實體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膨脹的貿易赤字。到2007年9月底,美國累計的貿易赤字總額已達6.44萬億美元。

這就是美國經濟的現狀: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美國GDP共計增加了4萬多億美元,其中製造業佔比不到10%;製造業在GDP中佔比,從1990年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而說到製造業投資的增長率就更是少得可憐,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於GDP的2.1%。就算是最讓美國驕傲的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硬體生產,目前,每年的投入在 GDP中的佔比尚不足1%。與之相對,服務業在美國GDP中的佔比高達80%

因此,美國的債務經濟模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空殼經濟,一個只能靠債務不斷膨脹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大氣泡,一個所有經濟學理論都難以適用和解釋的「經濟怪物」。按美國著名學者安德森·維金的推算,美國每獲得1美元的GDP,必須藉助5美元以上的新債務。

「負翁」民眾—— 貧富差距加大,消費信貸迅速膨脹

美國富有嗎?它當然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富有,但落實到美國的民眾身上,我們將會看到另外的結論。

先來看一組數據:從1971年到2007年,美國企業平均工資從每小時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 40:1擴大到了357:1;同期,美國民眾的消費信貸從1200億美元擴張至2.5萬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房地產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規模達11.5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3%。

這樣一組數據說明了什麼?

第一,它說明美國民眾的收入水平在絕對下降,而下降的幅度絕非17.6美元到10美元。因為,每小時平均10美元的工資總額中,少數高級管理人員拿走的部分越來越多,一般員工拿到的越來越少——收入兩極分化。

第二,正如我們經常在美國媒體上看到的那樣:如今在美國找到一份年薪5萬美元的工作可能性已經很小,美國的中產階級人數正在大幅萎縮;另外,美國的失業率在不斷攀升,而政府能夠提供的就業職位,也大都是臨時性的低薪工作。

那麼,美國人靠什麼維系原有的生活水平?答案很簡單:借貸!

這正是消費信貸近十年來在美國迅速膨脹的主要原因。美國普通民眾的負債(住房負債加消費負債)共計14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01%,平均每人7萬元美元,而負擔最重的則是低收入人群。

其實,到了1990年以後,美國原本享有高收入的工程師以及高級技術工人,如今已經大量淪為商業的服務員、金融機構的推銷員、各種營業部的櫃台員,甚至改行成了人體保健員和各色志願人員,這也是服務業占據GDP80%的美國經濟還能為社會提供的最多的就業崗位。

再換一個角度,拉動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那麼,空心化的美國經濟還能靠什麼拉動?

巨額貿易赤字,顯然會使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為負值;再看投資,正如上文所述,美國製造業投資增長率2006年僅為2.7%,投資額僅相當於GDP的 2.1%,所以更多的是靠金融投資,這使得美國每天都需要40億美元資本流入,而債務循環機制確實保證了這等規模的資本流入,但這僅僅平衡貿易逆差,而真正拉動美國的經濟增長的是消費。2007年,消費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2%。

問題來了。美國民眾的絕對收入在不斷降低,而美國又要靠消費的不斷增加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顯然矛盾。怎麼辦?美國政府的辦法是:進一步放鬆金融管制。讓原本沒有資格借錢的人借錢消費,讓原本沒有資格買房的人購買住房,這正是次級按揭貸款及其一系列衍生品出現的歷史背景。

了解了這個背景,也就不奇怪,格林斯潘為什麼會在2005年4月 8日美聯儲第四屆年度社區事務研究會議上,對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從1990年初的1%增長到2005年的10%大加贊賞。在他看來,這是美國金融技術進步的一大成果,創造的消費信貸大幅擴張的經濟奇跡。但是,這個奇跡在美聯儲開始加息、房地產價格開始不斷下跌中變成了海市蜃樓,更可怕的是,「次貸危機」變成了引爆美元危機的雷管。

2008年10月23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將有1200萬人將因為房價下跌而破產,佔全部供房者的1/6。

危機是常態—— 美國危機帶給全球災難

第二次美元危機在全球爆發後,經濟學界有人痛罵格林斯潘濫發美元。但殊不知,格林斯潘時代的美國——一個只能依靠國家信用、企業信用和消費信用不斷擴張而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所能帶給世界的,必然是泡沫經濟的周而復始。因為對靠金融市場主導權、靠美元對國際貿易主導權賺大錢、賺快錢並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製造泡沫。

於是,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只要市場充分開放、充分與國際(美國)接軌(使用同樣的市場規則),那該國的市場就一定會被美元淹沒,最後該國的外匯儲備——被所有國家奉為財富、多年辛苦積累下的美元,不僅在價格的暴漲暴跌中被熬干,甚至還會欠下一屁股債以致國家破產。

2004年,無奈的格林斯潘一改以往晦澀的風格而明確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降低利率,為維持美國的債務經濟,美國只能藉助於新的泡沫。

格老說的這個「新的泡沫」,無疑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在過度信用支撐下的房地產泡沫——本質就是金融泡沫——次級按揭抵押貸款及其各種衍生債券的泡沫。但現在它已經破滅了,同時很可能把美國這個「經濟怪物」的好日子帶到盡頭。

其實,在美國又何止是房地產泡沫。財政赤字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財政泡沫」,貿易赤字的多年積累構成了「貿易泡沫」,而由它們匯合一起累加成美國的「債務泡沫」;在這場危機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評級泡沫」,可以看到由於財務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利潤虛增的「股價泡沫」,以及由於國民過度消費造成的「抵押貸款泡沫」等等。一切泡沫最終交匯成了「美元泡沫」。

美國這樣一種特殊的經濟模式害人又害己,但總體上看:害己少、害人多。包括今天這場表面是美國、而實際是「全球第二次美元危機」的災難,到頭來誰最倒霉?現在還說不清,但事實已經表明,全世界都在為此買單,而且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買單總額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事實還告訴我們,危機中美元相對於歐元的升值說明,歐洲經濟在危機中所受到的傷害可能比美國更大;事實將更進一步表明,許多發展中國家將被放到破產的邊緣。

當然,誰輸誰贏現在算總賬尚早,但可以肯定,正在經歷的這場危機所帶給世界的痛苦,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將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包括第一次美元危機以及1929年之後的全球經濟大蕭條。

慢刀子割肉—— 格林斯潘「走鋼絲」,伯南克則捅破了泡沫

美國解決美元泡沫的第一種方法是:讓美元不停地、緩慢地貶值。

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美聯儲開始不斷減息,讓美元踏上了貶值之路,從此惡性通貨膨脹的陰影開始籠罩全球。實際上,美元貶值對美元儲備的持有國來說,無異於「慢刀子割肉」——在不知不覺中讓多年積累的「美元財富」失去以往的購買力,而美國恰好藉此逃債。

但是,美元貶值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嚴重後果:世界各國不願意持有美元儲備,甚至會拋售美元,如果這樣,美元將會崩潰;如果其它國家放棄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則會導致美國債務經濟模式土崩瓦解,最終走向破產。

格林斯潘應該早看到了這種風險,但他根本無力回天。這種矛盾的心境,也讓其講話經常自相矛盾。如2004年1月13日在德國柏林,格林斯潘威脅歐盟說,美元貶值歐元升值,最終會使歐洲經濟出現衰退。他甚至強調指出,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根本不是問題,而且「以美元來支持美國的債務,從本質上說,可以提高美國的舉債能力」。

上述言論似乎在說「美元不應當貶值」,但就是在同一次講話中他又說,如果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繼續增加,美國「將在未來的某一時刻進行調整,從而減少或可能逆轉」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債務的需求——這實際是說,美元貶值是必然的、早晚的事。

按美國學者說法,格林斯潘只有「走鋼絲」了。他既希望通過美元不斷貶值以減輕美國的債務負擔,又必須確保美元貶值不會引起世界各國對美元資產的大量拋售。因為如果把美國的所有泡沫、通脹壓力一起考慮進去,那美國經濟的脆弱程度就更加嚴重。

為化解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強化世界對美元信心,這要求美聯儲所確定的利息率不能太低,但利率過高又容易導致美元升值、加重美國債務負擔,甚至捅破國內日趨嚴重的房地產泡沫;那利率低一些行不行?也不行。雖然它可以保住房地產泡沫,也會減輕債務負擔,但通脹壓力加劇,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心會受到打擊。

由此可見美聯儲的難度有多大。或許格林斯潘也只能用些晦澀不清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意願,用精心權衡的貨幣政策應付著,盡可能避免極端情況的發生。但是,這樣的鋼絲能走多遠?

伯南克接任之後,美元利率的上漲加快了。2007年,在伯南克最後一次加息之前格林斯潘提醒過,他認為,美國經濟會出現很大麻煩,但伯南克沒聽,當他把利率升至5.5%,美國的泡沫經濟破滅已經不可逆轉。

這怪伯南克嗎?恐怕不能!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0年歐元誕生了,世界出現了另一種可以替代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的貨幣,一個經濟規模可以和美國相抗衡的經濟區。這無疑使美元在國際結算體系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

2003年,華倫·巴費特平生第一次開始持有外國貨幣——即拋出美元買入歐元,陸續將歐元的持倉增加到200億美元。

不只是華倫·巴費特,據《金融時報》計算,截至2006年10月份,全球流通中的歐元現鈔總值已超過美元,達6100億歐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的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跌至8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時,歐元儲備從0%大幅上升至25.8%。華倫·巴費特指出:「如果經常賬戶的赤字繼續下去的話,那未來5到10年內,美元還將繼續貶值。」

2007年,美元的貶值確實開始加速,這一貨幣危機的典型特徵,讓美元搖搖欲墜,而次貸危機變成「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慢刀子割肉」很可能演化成「快刀斬亂麻」——現有的世界經濟體系被傾覆,陷入絕對混亂。

美國怎麼辦?世界怎麼辦?

救樓市、救股市、救匯市、救銀行,救實業……經濟的方方面面幾乎都需要救,而所有國家不僅要自救,而且還要幫著美國救。但我們必須看清楚,救市的最後結果,也許只不過是讓美國經濟 「繼續在鋼絲上走下去」。

害己更害人—— 美國危機會否把全世界「拉下水」

8、列舉並說明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

市場化改革的特徵與內容。

由高度集中統一的產品計劃經濟向國家調節的市場經濟轉換,是實質性的變革,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經濟系統的整體性、內在統一性,要

求新經濟體制盡快從總體上取代舊的經濟體制。新舊轉換沖突的加劇已表明,改革過

程中量變到質變的時刻已經迫近。

這場大變動應是以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為標志的,以社會經濟生活全部轉上市場

軌道為基本特徵的。這就是:

(1)在所有經濟領域和環節,大步推進各類市場的發展,如勞動力市場、資金

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生產資

料市場和消費品市場等等,形成完整的市場體系。商品經濟的實踐在告訴我們,缺乏

任何一種市場,都會使市場體系出現斷層,有礙市場運行中內在聯系和反饋迴路的形

成。市場結構的殘缺不全必然阻礙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阻礙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資源

的合理配置。

(2)大步驟、大面積引入包括競爭風險、供求機制在內的市場機制,讓各種市

場參數進入市場,啟動起來,運轉起來。市場參數僵硬,市場機制就無法發揮正常的

調節作用;只有市場參數的正常運轉,才可能使各類市場內在地統一起來,產生互相

適應又互相抑制的市場力。

(3)建設市場運行中的各種經濟組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尤其是股份制經

濟;改造和重建市場主體,即形成自主經營的企業,使企業行為市場化,經濟效益評

估市場化;限制和疏導具有反市場化行為的。通過所有制關系的改革,完善市場基礎。

(4)通過法律重新確認財產所有權,是當前改革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也是市場

化改革的一個基本條件。全民所有制企業固定資產存量和增量的產權的確認,關繫到

理順國家與企業的財產關系、分配關系,關繫到宏觀調控方式的改變和企業積累動機

的形成。為此成立的國家資產委員會和投資公司,將以平等的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競

爭,調節市場。個人財產和國有財產同樣神聖不可侵犯。法律保護每個公民不限數額

的合法收入。

(5)在市場化進程中,改造和完善國家調節經濟的職能,改造和健全社會主義

經濟的計劃功能,確立國家對經濟有效的計劃調節,實現「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

企業」。以維護和穩定市場運行為目標,加快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工商、審計

等市場管理職能;通過參與市場競爭,重新確立國營商業、物資、外貿部門在大宗商

品批發環節上的主導地位。

(6)建立、完善各種經濟法則和法制機構,依靠法律調解市場運行中的各種經

濟矛盾,保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實現各種市場行為的規范化。

總之,要以建設新體制、健全市場運行機制為出發點,以市場化為主線,設計各

種改革方案。對前期改革中一些側重於破舊而不能立新的改革措施,要加以改進。

9、請問什麼是"最後一根稻草的故事"呀

故事內容如下:

一個主人有一匹老駱駝,它一天到晚任勞任怨地幹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這個老駱駝到底還能拉多少貨物,於是不斷地加、不斷地加,但是老駱駝還是沒有倒下,最後主人想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呢,於是輕輕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沒想到就是這一根稻草使老駱駝轟然倒下 。

這是一則出自阿拉伯的寓言。

意思是說事情發展已經到了極限的臨界點,再增加任何一點點地因素就會使之崩潰。一根稻草,沒有什麼分量。誰也不會把一根稻草放在眼裡。可是如果你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駱駝的背上碼放起來,最終總有一根稻草會把駱駝背壓垮的。

(9)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擴展資料

量變與質變的意義

1、要堅持適度原則

由於量變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之內,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質,所以,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堅持適度的原則。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來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3、要重視量的積累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