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建築設計如何應對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建築設計如何應對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1-10-26 12:30:41

1、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2、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經濟面臨六大挑戰
中國證券報:無論國際還是國內,新常態概念意味著新挑戰。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新挑戰?中國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李揚:第一個挑戰是投資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無論如何繞不過投資。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主要取決於投資。但投資又帶來了產能過剩、增長水分等很多問題,所
以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剩」的悖論,在新常態下需要進一步解決好這個悖論。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對投資進行一些新的處理。
 
 具體來說,就是要解決好投什麼、如何投、誰來投三個問題。投什麼是要偏向消費生態,如何投是要減少負債、增加股本,誰來投是要民間資本來投。對投資進行
處理,一要做好激勵機制問題,現行GDP的考核很難對政府、企業起到激勵作用。二要做好基礎設施投資的商業可持續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調整經濟結
構、調整統計方法和計價方式,讓這些過剩的產能可以到有大量需求的領域中去。
第二個挑戰是債務率上升和杠桿率飆升。這次全球經濟危機是
因為發達經濟體杠桿率上升、債務上升導致的債務危機。在危機發生時,我國的杠桿率和負債率都不算高,但這幾年都飆升了。我國的實體經濟總負債杠桿率的佔比
目前還不高,但是企業的負債非常高,實際上與國際比較都是這樣。
第三個挑戰是城鎮化問題。原來城鎮化是開發計劃,買地、賣地、招商,現在需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重新看城鎮化,要從土地市場一體化的角度看城鎮化。城市化是為了提高效率,城鎮化的社會含義意味著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四個挑戰是房地產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從體制上削弱了房地產價格上漲的經濟社會基礎。另外,城鎮化戰略的轉型,終止了住房市場發展的傳統動力。
未來城鎮化將不再主要體現為開發區化的城市規模擴張,所謂10-20年的剛性需求是否還存在,需要認真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城鄉土地一體化時,房價上不
去了。再加上房地產市場供應量絕對大於需求量,居民的購房意願急劇下降。
中國房地產市場將經歷一個五年時間的中期調整。在這一過程中,
金融問題會產生,但金融問題還不會對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原因在於:一是現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但還沒有造成負資產。如果造成負資產就會出現恐慌性拋售現
象;二是金融機構還沒有出現大面積虧損;三是中國居民借錢比較少。對房地產市場的短期調控,我不主張採取措施,建議把過去的措施取消掉。因為過去的措施太
多,多到我們無法看到房地產市場應該是什麼樣的。但要採取長期措施,因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十幾來年來沒有頂層設計,因此,對於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回答。
 
 第五個挑戰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地方政府債務可能長期化,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理由有三點: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佔GDP的比重仍控制在
40%以內,處於國際通行的60%債務率控制標准范圍內,但是如果不加以處置,長此以往就會成為大問題;二是中國整體的資產負債表仍然健康,我們可在不對
經濟健康造成較大損失和對經濟增長速度造成較大不利沖擊的條件下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單一制的政體,使得我們也有此能力;三是中國可供選擇的去杠桿空間仍然
很大,包括政府資產的轉賣、債轉股,長、短期債務重組轉換,拉長負債久期,降低期限錯配風險等。以上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其實也是解決地方政府債務
問題的方案。
第六個挑戰是金融問題。量寬、價高是金融的主要問題。量寬是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但利率很高,這是現在最主要的問題。這一問
題經常發生並且長期持續,導致我國金融結構中存在種種障礙。理論上說,這一現象阻礙了貨幣向信用的轉移,貨幣向信用轉移過程中,每轉移一步就加一下價,最
後到實體經濟手中便貴了。

3、我們應如何對待全球化

對待: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要順應歷史趨勢;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達到世界各國共同繁榮。(10分)

4、全球化對建築行業風險與機會並存,討論全球化對建築行業的影響(從戰略管理來分析)

全球化經濟危機很大程度影響著我們建築行業的發展,而建築業發展的方向在於與世界的溝通和聯動。事實上,中國乃至世界的建築業正是缺乏這種溝通和交流。我想,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建築學會應該首先把行業內人士和企業的溝通和交流放在戰略的位置上。
建築行業的競爭越來越大,奧運工程的招投標以及建設過程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經典的案例,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這種跨國和國際化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企業或者個人將會在競爭中更加關注建築的成本和投資效益、關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關注企業全球化發展的機遇,這對整個建築業發展本身是有幫助的。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去增加和建立這個溝通和交流,對於行業的人和企業是非常有幫助的。
舉一個例子,香港和大陸的承包商由於歷史的原因,各自的優勢和弱勢非常明顯。香港的承包商在國際化觀念、招投標的能力、索賠的能力、合同管理的能力,具備了長期在國際市場競爭和磨練的經驗和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國內承包商缺乏的。對於內地而言,我們則具備更加優良的技術優勢、相對低廉的成本優勢。如果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優劣互補,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團隊,到國際市場上去競爭就會如魚得水。
對於目前這場金融行業的危機而言,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建築行業。當然,危機當前有「危」也有「機」,現在包括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歐洲在內的一些建築企業正在計劃或者已經開始和我們內地的一些建築企業進行合作。在金融危機這種大背景下,我相信他們比我們更想尋找機會,同樣,我們的機會也隨之產生了。
我們國內的建築企業更要通過這樣一個會去提高自己。從國際慣例來看,金融危機是具有時間界定的,就是數學結構上的拋物線,有波峰就有波谷,當然不會有永遠的危機。國際建築企業或個人通常的做法是在這個時間內進行學習和調整。培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即在這段時間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提升企業的結構和管理,當風暴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應對和承受更大的危機和災難,所以說,金融危機也是一個機會。
對於建築行業而言,金融危機的來臨預示著原有的結構和模式將發生改變。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過去原有的融投資模式和經營模式必然受到沖擊,原有的技術和管理也必然因此而發生變化。在技術方面而言,新的建築技術、管理技術也會應運而生,比如說,節能環保、綠色建築、風能等新技術的應用都會在這個時間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
從金融危機的角度出發,企業應該是減少產能的投入,資金的投入使用也是拉緊閘口。但是目前,很多世界500強的企業都在這個期間進行充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管理的創新提高,技術投入和資金使用不降反升。
從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危機,我們會發現危機爆發後,的確某些地區、某些企業由於缺乏資金投入出現了種種問題,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區和人是具備資金實力的,並且他們還在進行著投資和發展經濟。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去思考,怎樣把二者有機聯動起來,也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尋找和提供一個平台,為企業和行業提供機會。
有一些地區機構和個人是具備這種經濟實力的。當然他們不會選擇把錢放在口袋裡,一定會投入到市場中去。問題是,什麼時候投、選擇哪個市場投是個關鍵。危機形勢下,信心是最重要的。過去,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全世界都是機會,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要選擇在全球市場最好的地方投入這筆錢。我相信,目前很多國際承包商進入中國市場的目標,明確說明我們的機會正在一步步靠近。
我們的企業要去尋找和挖掘這些機會,關注市場的運動軌跡和資金流動方向,在危機時努力提高自身的實力和能力,當機會來的時候才能具備把握機遇和財富的實力和能力。其實,我們鼓勵中國建築企業「走出去」的口號已經很多年了,但事實上不僅我們對外國承包商和外國市場不夠了解,外國承包商和市場對我們更不了解。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企業沒有信心「走出去」。
雖然從政府和行業角度而言,各種政策和信息鼓勵我們的企業「走出去」,但是鑒於國內市場本身的體量優越性,中國建築業天生不具備海外生存的緊迫感和慾望,大概4000多萬的中國建築企業因此也纏綿於中國這個市場裡面。
然而,不具備戰略眼光的企業將更容易面臨危機。這次危機的到來,從一定程度上對這些企業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對國際市場沒有打算的企業不會走的長遠,那些堅持「走出去」的建築企業會體會到危機到來後,海外市場為自己增加的生存空間,平台和機遇是留給這些企業的。

5、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措施??

應對全球化的措施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

6、如何應對又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應對經濟全球化,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應該著重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地多元市場環境。(二)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三)研究和實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和生產力的分配也在國際范圍內進行更大的動態的調整,我國必須做出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其中要著重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工業和服務業比重。(四)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法律保障機制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根本轉變、逐步實現法治的時期,因此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本國法律保障機制的任務還很艱巨。加緊修補和完善我國有關涉外經濟法規,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競爭的法律體系,營造良好的投資和貿易的法制環境是我國今後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五)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當前,我國尤其應該注重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區域合作,注重加強與APEC的經貿聯系。要善於從戰略的角度去分析,把進入區域化的APEC作為我國進入全球化的一個「試驗場」和「練兵站」。綜上所述,面對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國應該採取切合本國實際的開放步驟和措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唯一正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穩步發展,保持特色,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國家主權的獨立、完整和平等。善於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才能確保在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

7、我們應該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高3的政治題:
1.推行引進來「走出去」
2.制定正確政策,發展自己
3.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呵呵,我去高中課本找的...下面的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國際經濟關系體制,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的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它包括生產、市場、資金、科技開發與應用、信息的全球化(國際化)五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下定義:「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2、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1)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2)越來越多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
(3)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是其直接動因
(4)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跨國公司在數量與質量上的空前發展
(2)國際分工細化深化
(3)國際貿易深化與擴大化
(4)國際資本流動加速
(5)金融體系風險加大
4、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發達國家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找更有力的投資場所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是商品和生產跨越國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的擴展,它又有利於發達國家維持國際經濟舊秩序。經濟全球化將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均等、不公平的競爭機會。
5、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使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也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了貧富差距,富國愈富,窮國愈窮。由於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而發達國家由於在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機遇看,有處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從不利方面看,由於發展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及技術水平的落後,使發展中國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6、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措施
經濟全球化應是「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為達到上述目的,關鍵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7、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A、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關鍵是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制定正確政策,發展自己。B、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C、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切實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壯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