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利弊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利弊

發布時間: 2021-10-26 10:01:35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我是學國貿的,正好在學這門課,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2、全球化對中國有什麼利弊?

經濟全球化吧?
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資,促進經濟增長。
2、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實用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創新精神
3、資本的進入有利於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外資進入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5、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完善,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和金融深化
6、資本的進入有利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轉型

弊端
1、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
2、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4、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6、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3、(高一政治)辯論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利弊

有利於提高國企和民族資本的競爭力,有利於中國資本和商品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有利於提高國家經濟的增長率,有利於中外企業,文化的交流,
有利於中國學習和引進國外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管理理念,
有利於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另外,由於國外資本和商品的進入,消費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更低的
價格,同時競爭會促使服務質量的提高。

4、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它具有促進生產力提高和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各國可望在全球經濟密切交往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各自優勢;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傳播;可望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現「後發優勢」的寶貴機遇;可望更好地解決環境、資源、人口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進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弊端。
其一,經濟全球化包含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所具有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等缺點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大國利用經濟全球化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國際貿易。由此,發達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機極易引起全球化的動盪甚至危機。
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給每個國家都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另一方面,由於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激化。
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
①國際貿易的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國擴大出口,發展對外貿易。
②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一方面可以引進更多資金、技術及先進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參與跨國投資,利用海外資源。
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全球轉移的機會,加速自己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使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改善和升級。
④可以利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機會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等。
當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來說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我們應採取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①著眼於增強綜合國力,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從廣度和深度上擴大對外開放,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②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競爭,既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外商進來,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經濟舞台,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開放型經濟。
③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優化進出口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加強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的提高。
④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
⑤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在更廣闊領域和更深層次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堅持「引進來」的政策,還要採取「走出去」的戰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
要發展我國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產業。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勞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就業壓力大,這就需要重點發揮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
(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並存與發展
社會主義國家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和共同發展。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既競爭又合作,既有矛盾斗爭,又要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國家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警惕國際反動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又要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科學的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以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經濟全球化利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利弊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技術、勞動力、自然資源和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按照更優方式的重新配置。強勢國家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而受益,弱勢國家則可能喪失原來支配的資源和市場而被邊緣化。經濟勢力最強、技術進步領先的美國是最大受益者,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受益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既可以發揮廉價勞動力和市場潛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又可以彌補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和就業壓力大等方面的劣勢。

一、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可以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

(一) 人口眾多的大國優勢
人口眾多曾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最大障礙。在全球背景下,這一劣勢正在向比較優勢方向轉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一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維持低工資成本的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3年來的發展更充分顯示出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比較優勢。

一是2002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幅僅7.5%,從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2003年增長37.1%,2004年1~10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8%,預計全年外貿總額將突破1.1萬億美元大官,將超過日本成為僅詞語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全球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15.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3%,德國為9%,中國不到6%,2004年中國將達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長速度或稍低一點,在今後幾年中,中國將在貿易總額上超過德國,在出口總額上超過美國,2010年後不久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一預測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又很高的外貿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將佔GDP的70%,遠遠高出美國、日本、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大國,日本對外貿易佔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

二是直接利用外資迅速增長。自2002年中國世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大關以來,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上世紀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按商務部統計,2004年1~10月份,全國世紀使用外資金額537.81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50億美元。由於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建立在勞動成本低廉和潛在市場的巨大比較優勢基礎至上,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在短期內將沒有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

(二) 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中國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早已是公認的事實。值得主義的是這種優勢的長期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成本優勢將長期維持。東亞先期發展國家經驗表明,隨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這類產業很快會因工資成本上升在國際間發生提督轉移。由於中國勞動力供給潛力巨大,許多改革開放之初就已形成的產業,20多年後工資成本仍沒有多大變化。直到最近兩年發達地區的「民工荒」才顯露出工資向上的壓力,距競爭力喪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況且,這些產業在國內的提督裝一和賦予農民工市民待遇的社會政策改革,將延緩工資成本上升的過程。可以預測,這種競爭優勢維持的時間大體與城市化進程一致。

二是中國在中高技能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開始顯露。
對於中國來說,勞動資源豐富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有利於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行本;但要維持這一優勢又需要不斷將潛在的勞動供給轉變為現實供給,通過增加各層次勞動力供給來降低工資水平,以維持競爭力,這又會使就業壓力長期化。

歐盟官員分析經濟全球化利弊
歐盟委員會貿易司司長桑德拉說,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兩個重要問題。人們在經濟全球化問題上的分歧及它所帶來的利弊也不容忽視。(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桑德拉是22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上做上述表示的。她是此次會議的歐盟代表、曾任歐盟委員會亞洲關系司司長兩年。

桑德拉說,不論是富國還是窮國都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擴大,對世界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許多國家從中獲利。新世紀給經濟全球化帶來機會。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高度依存,國際貿易與合作越來越重要。亞歐高層論壇共同討論合作問題,探討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國的投資環境,其討論成果將使亞歐成員受益。

桑德拉說,經濟全球化對生產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在20世紀最後的40年每年達到3.5%。而在19世紀中期還沒有出現單邊或多邊貿易自由化時,每年僅是1%。她說,通過對各個國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國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很多發展中國家利用開放進行對外貿易,使其經濟有了快速的發展。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已經佔了出口的70%。而在30年前,他們僅僅出口大量的原材料產品。(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但是,她認為,經濟全球化也有一定問題,發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帶來的利益被某些保護方式大大抑制了,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很少進入到最貧困的國家。因此,對窮國家採取輔助性措施,會使各個方面取得最大利益。

她說,實現經濟全球化需要加強貿易、金融等方面標準的設立,所有的國家都應該對實現這個目標作出貢獻。因為最富的國家經濟勢力是最強的,但同時要保證貧困的國家發展經濟,那些國家需要急切的改革。

桑德拉認為,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在降低環境成本、完善市場規則等方面作出努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必須將全部成本考慮進去。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人類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她說,經濟的發展,對亞洲和歐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亞歐應當共同關注並保持對話,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

為期三天的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22日開幕,來自亞歐會議26個成員的代表全部參加會議。

6、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利弊是什麼,世界經濟概論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是要受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制約的。因此,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研究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離不開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拓展;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從生產力角度看,在國際分工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從本國移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使資本主義的資本、技術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本質上表現為生產力的全球化發展。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經濟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之後正在積極地走向世界。我們不斷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系,並通過這種開放的聯系成功地促進了自己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應該說首先是利於我們,是我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吸取國外經濟及發展的好的經驗和成果,引進和利用技術、資金等國際資源,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素質。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的,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種種壓力和風險;我們將不得不面對實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競爭,同時還要面對同發達國家所主導的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包括各種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條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
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是資本主義解體的必經階段和決定性過程,經濟全球化以其創造豐富的優秀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提供了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總體上明確,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不能也不應有任何的動搖。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就必須繼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來之際,我們決不能採取消極退縮的做法,而必須以積極進取的態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因此,在這里,我們的策略關注點也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大力推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信息網路化是當今全球化四大潮頭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動力。全球體系得以形成的現代科學基礎是微電子學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而推動的信息工業的蓬勃興起,微電子計算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特別是光導纖維通訊技術的運用,將使世界進入一個信息革命時代。
(二)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人口眾多曾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的第一劣勢正轉化為自身的比較優勢: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帶來勞動力低工資成本的長期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使中國長期維護巨大的潛在的市場需求。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要長期維持和發揮勞動力成本低下和市場潛力巨大的潛在比較優勢,除了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外,還要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教育體系調整和體制改革。
(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較長時間以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於相對封閉和較為落後的狀況。產品市場主要依託國內,也可稱之為以國家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經濟。經濟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國經濟的自我封閉,促使其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中,其進出口貿易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也給我國獲得了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更大經濟空間。
(四)培育跨國公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要盡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擁有雄厚實力和強大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強勢發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和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在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必席捲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強化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以及知難而進的頑強鬥志,積極創造競爭優勢。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7、經濟全球化利弊分析(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中華文化,主要還是我們自己歷年對她的批判,造成的傷害深些。

8、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利與弊

全球化本身,實質復上,其理想制方向,就是美國宣傳的方向,經濟大同,全球共同發展。但真實方向:發展中國家很快就會醒悟過來,這不過是變相的剝削在新時代的新面具背後的現實。通過經濟全球化的外衣,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低價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獲取有優勢產品的超額利潤。
因此,可以說,經濟全球化,就是一個牌局,看中國怎麼出牌了。
美國一極獨大的局面,近期內不會有實質性改觀,中國加速發展的進程,估計也不會大動搖,中國從積極經濟政策中得到的利益目前看還有消化的空間,恐怖性的經濟崩潰暫時不會出現。

總結,利在於,中美的互依關系在近幾年有加強趨勢,故全球化的進程中,美國人可能會給中國人一杯羹。
弊在於,中國的全面的技術落後,使得我們能否有效的喝到和消化好這杯羹,是個嚴重問題。
這個進程中,中國一直自居的泱泱大國地位,會否因此成為美國附庸,也是國人和首腦忌諱的大問題。

9、如何看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潮流的大勢所趨,符合經濟的發展規律。
在經濟全球化中,世界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各取所需——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獲取廉價的勞動力和各種原料,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中得到高新技術和巨額資本,兩者缺一不可。在經濟全球化中。

10、談談經濟的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利弊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技術、勞動力、自然資源和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按照更優方式的重新配置。強勢國家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而受益,弱勢國家則可能喪失原來支配的資源和市場而被邊緣化。經濟勢力最強、技術進步領先的美國是最大受益者,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受益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既可以發揮廉價勞動力和市場潛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又可以彌補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和就業壓力大等方面的劣勢。

一、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可以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

(一) 人口眾多的大國優勢
人口眾多曾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最大障礙。在全球背景下,這一劣勢正在向比較優勢方向轉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一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維持低工資成本的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3年來的發展更充分顯示出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比較優勢。

一是2002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幅僅7.5%,從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2003年增長37.1%,2004年1~10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8%,預計全年外貿總額將突破1.1萬億美元大官,將超過日本成為僅詞語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全球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15.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3%,德國為9%,中國不到6%,2004年中國將達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長速度或稍低一點,在今後幾年中,中國將在貿易總額上超過德國,在出口總額上超過美國,2010年後不久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一預測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又很高的外貿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將佔GDP的70%,遠遠高出美國、日本、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大國,日本對外貿易佔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

二是直接利用外資迅速增長。自2002年中國世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大關以來,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上世紀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按商務部統計,2004年1~10月份,全國世紀使用外資金額537.81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50億美元。由於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建立在勞動成本低廉和潛在市場的巨大比較優勢基礎至上,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在短期內將沒有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

(二) 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中國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早已是公認的事實。值得主義的是這種優勢的長期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成本優勢將長期維持。東亞先期發展國家經驗表明,隨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這類產業很快會因工資成本上升在國際間發生提督轉移。由於中國勞動力供給潛力巨大,許多改革開放之初就已形成的產業,20多年後工資成本仍沒有多大變化。直到最近兩年發達地區的「民工荒」才顯露出工資向上的壓力,距競爭力喪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況且,這些產業在國內的提督裝一和賦予農民工市民待遇的社會政策改革,將延緩工資成本上升的過程。可以預測,這種競爭優勢維持的時間大體與城市化進程一致。

二是中國在中高技能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開始顯露。
對於中國來說,勞動資源豐富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有利於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行本;但要維持這一優勢又需要不斷將潛在的勞動供給轉變為現實供給,通過增加各層次勞動力供給來降低工資水平,以維持競爭力,這又會使就業壓力長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