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導致人才流失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導致人才流失

發布時間: 2021-10-26 08:19:40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有何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十多方面的。我們要看到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要看到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擊。經濟全球化能夠為中國提供更多發展的資源和市場,而且國際上的競爭能促使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提高生產了,調整生產關系,這是對於中國的發展好處。當然,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等等;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消極作用也是明顯的。我們知道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而發達國家幾乎全是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在這當中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難免不會受到來自資本主義的沖擊。特別是經濟方面的,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需要防範的。

2、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1.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因為經濟全球化是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全球化,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只不過是它們的陪襯而已,由於當前國際上還存在著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經濟舊秩序,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就是一種「經濟掠奪」,而從中獲得利益的則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這對於「經濟全球化是所有國家的全球化」無疑是個幌子,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弱小國家是不公平的,因此說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2.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怎樣的世界經濟環境,如何面對?
面臨的世界經濟環境主要有:首先大量外資經濟瘋狂進駐我國,各國壟斷組織也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其次由於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面臨的世界經濟環境更加惡劣;還有就是每年我國的經濟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
面對上述不利因素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第一加強自己的技術和人才創新利用好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發展潛力產業;第二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系和交流;第三作好人才創新的舉措並且能夠很好的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3、經濟全球化會不會導致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減少?

經濟全球化,就是把這個一般在一個小地區所進行的所有活動擴展到全地球。比如輪胎,在東南亞國家購買便宜的橡膠,然後運至工資低廉的中國進行加工,最後將成品運至售價和使用量很高的歐美發達國家出售,這就是一個小例子。 2:在美國,工人的工資是很高的,同樣的工種,按照匯率來計算的話美國的工資是中國的數倍至十數倍。再用輪胎為例子,直接從東南亞將橡膠運到美國加工的成本就比在中國加工的成本高上數倍,這么一比較,美國的加工公司沒有任何成本上的優勢。聰明的商人肯定會選擇在中國加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而這么一來,美國輪胎公司的加工工人就失去了工作機會和收入。 3:上邊只是一個方面。相對的,經濟全球化也會對中國一些弱勢方面產生影響。比如礦業加工,中國雖然鋼產量世界第一,但中國卻缺乏高品質的鋼合金的生產技術,這么一來,中國要造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等產品都要低價將鋼鐵出口,然後在發達國家進行加工,再高價進口高品質的鋼合金。一句話,錢讓別人先過手了。

4、全球化趨勢對人才競爭產生那些影響

在以知識化、全球化和市場化為主要特徵的 21世紀,人才構成其最本質的特徵,並越發凸顯出其核心競爭力的特質。毋庸置疑,人才競爭是世界各國經濟與國力的競爭,同時也必然對各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知識的生產、佔有及使用已成為決定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綜合競爭力強弱的最主要因素,作為知識載體的人才隨之成為各國激烈爭奪的焦點。那麼,究竟如何應對全球化人才競爭的局面?繼續教育培訓在全球化人才競爭背景中的作用何在?怎樣開展富有成效的繼續教育培訓,使該項事業的發展落到實處?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全球化人才競爭及其特點
綜觀人類經濟發展沿革,其先後主要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三個發展時期,而每一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各不相同。在農業經濟發展時期,勞動力的擁有和土地資源的佔有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誰佔有足夠的勞動力和土地,誰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財富;在工業經濟發展時期,自然資源和資金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誰擁有更多的自然資源,誰就掌握了發展經濟的主動權;伴隨知識經濟發展時期的到來,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動力,誰擁有足夠的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擁有技術創新的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於是,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競爭就直接表現為智力資源的佔有和對優秀人才的激烈爭奪。
考察全球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不是憑借其強大的人才優勢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的。
美國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最具經濟實力的強國,是不斷推行務實、靈活的人才政策的結果。目前世界范圍內近一半的優秀人才集中在美國,這些優秀人才所創造的價值和對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其他任何因素都無法替代的。美國吸引人才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通過不斷擴大海外留學生招生規模等方式聚集國際高科技人才。據統計,1999年在美國各大學深造的外國留學生共有49.1萬人,佔全球留學生總人數的1/3。[1] (P44-46)在此基礎上,政府有關部門每年繼續有計劃地增加名額,並從研究生、本科生逐步滲透到中學生,對有價值和潛力的人才提供種種優惠條件,鼓勵他們在美國工作,為美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儲備大量優秀人才資源。第二,修改《移民法》,放寬對高科技人才的移民限制。美國多次修改《移民法》,修改的基本准則即如何利於人才引進,無論在移民的類別上還是在移民的限額上,都體現出對優秀人才移民的傾斜政策。比如舊《移民法》中對人才移民的限額每年約5萬人,而新《移民法》則把限額提高到了14萬人,上升了近3倍,並且新增加了投資移民,不僅加強對擁有科學知識的人才的競爭,而且還加強了對擁有經濟實力的人才的爭奪。[2] (P26-27)第三,採用工作簽證等方式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美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H-IB簽證計劃,這是一種有效期為6年的臨時工作簽證,允許有特長的高技能人才赴美工作。第四,在別國開設研發機構,直接啟用當地人才。目前美國在中國和印度等國設立了許多跨國公司和研發機構,以十分優越的條件招攬當地人才為其服務。
資源和能源極其匱乏的日本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一流經濟強國,也是因為採取了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引進優秀人才政策。日本的做法是:第一,擴大招收海外留學生,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條件,鼓勵他們在日本工作。第二,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廣泛吸引各類人才。日本還計劃採取各種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員占其科研人員總數的30%[3] (P37-40),這確實是個有魄力的計劃。
歐洲國家與美國、日本不同。歐洲是近代科學的發源地和產業革命的誕生地,曾經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大量優秀的科技人才,但由於美、日等國的崛起和競爭,不僅在科技、經濟方面失去了領先地位,而且也面臨人才外流的嚴峻局面。曾號稱「日不落」的英國,90%的高科技人才流向美國,由此所造成的損失和帶來的隱患是無法估量的。為改變這種狀態,以英、法、德為核心的歐盟各國聯合行動,通過建立先進的基礎研究機構,一方面從別國引進人才,並採取相應手段爭奪人才,包括同美、日等國爭奪科技精英;另一方面採取措施防止本國人才外流。
亞洲的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全球化人才競爭中也表現出了積極態勢。韓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擬定了「人才回歸計劃」,通過在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地建立「韓國科學家工程師協會」吸引大量優秀人才。新加坡更是以豐厚的薪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舒適的文化環境作為條件,吸引大批優秀人才到新加坡工作。
可見,在日趨激烈的全球化人才競爭中如果不積極主動、迎頭趕上,不僅得不到急需的人才資源,而且也可能丟掉現有的人才,即造成人才流失。人才的流向主要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較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從較發達國家流向發達國家。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發達國家因其經濟富足在全球化人才競爭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因其經濟實力不足,對人才的投入有限而在全球化人才競爭中處於劣勢,必然導致其人才外流,而人才流失又必然影響其經濟發展,若不採取應急對策,甚至還會造成惡性循環。人才流失,就是利益和財富流失。據國際勞工組織2000年發表的關於152個國家移民情況報告顯示,人才外流對不發達國家產生了嚴重影響,由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促成的知識資本外流增加了這些國家經濟停滯的風險,加劇了競爭力的下滑。又據聯合國開發署統計,發展中國家專業技術人才以每年10萬人的速度外流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這就是人才資源爭奪中的「馬太效應」,使優勢或劣勢均自動強化,滾動累積,其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優者更優,劣者更劣。

5、為什麼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吧雙刃劍?

21世紀經濟全球化及加入wto背景下的中國經濟
當代世界經濟日益知識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尤其是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以及國際互聯網路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經濟融合成以全球為一體的"網路經濟"。網路的發展使資本可以靈活地在世界范圍流動,世界成為"地球村"。這就為經濟全球化准備了極好的物質基礎。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至今尚無統一定義。比較通用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的:"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也可以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的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各個領域所發生的一體化趨勢。因此,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在現代高新技術條件下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向。世界銀行最近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和地方化是21世紀發展潮流"。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加速進行。從當前的情況看,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統一大市場加速形成。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要求是:要在世界范圍內使各種資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分配與使用。因此,它要求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在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用商品的網路,金融的網路將世界各國越來越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程度加大。目前世界貿易組織已達135個,全球貿易的90%以上是在這些成員之間進行的,其二是跨國直接投資已成為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跨國直接投資已從1995年的3150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約4400億美元,其中1300多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世界上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就擁有20000億美元的海外銷售額和600萬名外國雇員。跨國公司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據聯合國《1997年投資報告》提供的數字,目前全世界的4.4萬家跨國公司通過其28萬家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已滲透到各國和各地區的各個產業領域和部門。這些跨國公司的產值佔世界總產值的1/3以上,佔有跨國直接投資的70%、世界貿易的2/3以及70%以上的專利,加上其他技術轉讓,形成了跨越國界的從資源配置、生產到流通、消費的多層次和多種形式的交織和融合,全球經濟正在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分工格局和有機整體。三是股市交易額高、流速加快。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國際貨幣體系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匯率、利率等波動性增強,增加了國際間資本與商品流動的風險。四是經濟風險或金融風險的對應手段也相應有所發展。在30年代,在凱恩斯《通論》出版時期以及隨後的40-50年代,一國的經濟波動,主要靠本國的宏觀經濟管理來平息。但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僅靠本國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已不足以維護經濟穩定和對付金融風險,而需要各有關國家在防範、遏制經濟和金融"風險"方面進行國際經濟合作(政策協調、相互支援或集體干預)。為了防範風險,金融市場不斷地實行金融創新。金融創新不僅提供了防範風險的功能,同時也提供了投機套利機會,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資本。資本越來越多地向任何能產生高收益的項目與企業集中,而不管它們在世界的哪個地方。經濟全球化加速了資金。技術、商品、服務和人才在國際間流動也在一定范圍中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改善國家間的勞動分工,提高市場機制的效率,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因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許多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但是,各國和地區從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過程中得到的利益和面對的挑戰與風險是不同的。發達國家由於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調整快和競爭力處於優勢,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且全球化進程主要由發達國家引導和推動,勢必使其首先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利益。以美國為首發起的降低貿易壁壘、開辟國際貿易市場的行動,被國際經濟學界稱為"一場取消全球經濟管制的運動"。這一行動使若干中小國家的生產者和管理者受到巨大沖擊和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國家政府職能無法正常運轉。有的專家指出,美國運用其在資本和技術上的控制力,利用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實施資源的不公平分配。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既有難得的利用"後發優勢"的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和風險。它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貿易和發展機會,也使他們付出巨大的成本與代價,對此決不能忽視。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有它自身的負面影響,諸如: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了貧富差距,導致了全球性的生產過剩,特別是那些傳統產業的產品過剩;世界經濟虛擬化的趨勢不斷得到加強,從而使全球金融正向動盪不安、且具有探索性的體制轉變。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較弱,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他們的作用就更加強烈,對此是決不應忽視的。
經濟全球化影響著世界經濟的進程,當然也影響著中國經濟的未來。特別是經過13年漫長的談判,中國在2000年將可能加入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的世界貿易組織,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將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之中,也標志著中國向世界的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加入世貿組織給21世紀的中國經濟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首先,加入WTO這樣一個以市場經濟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組織,符合我們改革的目標和長遠利益。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它決定了中國經濟必須實行更全面的開放。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健全的法制、保護產權、自由競爭。激勵創新,要求有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規則,要求中國的經濟運行與國際規則接軌。這些要求只有在一個全面開放的環境里才能實現。"入世"正是預示著中國經濟將廣泛而持久地參與世界經濟的發展,與世界潮流保持一致,並有利於中國利用國際通用的游戲規則和協調獲得利益。中國的經濟只有與國際全面接軌才能迎來一輪又一輪新的發展空間,而中國的企業也只有在競爭與壓力中奮起才能夠日益成長壯大。
其次,加入WTO將拆除一些國家對中國在對外貿易、引進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引進先進管理方法等方面設置的層層壁壘,為中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進行資金、技術、人才的交流創造條件。從全局的、長遠的角度分析,加入WTO意味著中國企業有了更多、更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的機會,能夠更為直接地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借鑒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從而給國內企業帶來嶄新的發展思路,推動中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進程,迅速跟上國際先進企業的步伐,使中國企業的技術與管理向更高水平邁進。這是"入世"為我們正面展示的最直觀的機遇。
再次,加入WTO將為中國經濟的創新帶來強大的壓力和動力。過去我國也反復強調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但是由於傳統思維的慣性、體制的制約、市場規則的不完全、競爭的不規范、人員素質不高等多種因素,使創新在許多產業和大多數企業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加入WTO後,來自外部的強大的競爭壓力將迫使中國的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必須真正把創新問題提升到關系生死存亡的高度上來認識,繼而有助於激勵與推動企業徹底轉變觀念,突破體制束縛,確立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自覺地、主動地、迅速地實現從傳統體制向現代體制的轉變。置之死地而後生,中國的"入世"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正是從這一反面的意義上,我們說加入WTO對中國經濟同樣意味著機遇。當然,更重要的是,加入WTO,就必須向WTO體制靠攏,逐步達到WTO所要求的,以市場經濟制度為基礎的運作方式和組織水平。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加快建立市場體制的步伐,進一步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對資源的控制和對產業的壟斷,直至迫使政府完全退出一般性競爭市場。這些必然為中國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完全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和管理創造日益良好的外部條件,使企業能夠真正最終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和傳統體制制約,完成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實行現代企業管理下的規范運行。無庸置疑,這也是"入世"給中國企業管理帶來機遇的一個重要方面。
因此可以預計,21世紀的中國經濟必將全面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洪流之中,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看到參加WTO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機遇和推動作用的同時,更要看到加入WTO以及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提出的嚴峻挑戰。
(1)經濟實力的挑戰。至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800多美元,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97年為5180美元),仍屬於低收入國家,企業競爭能力弱,人民生活水平仍處於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的過程中。加入WTO後,大量外資湧入後將收購市場前景較好的企業,並迫使競爭能力弱的大批企業破產,將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從長遠看,10多億人口的就業和提高生活水平,將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大問題。
(2)爭奪市場的挑戰。加入WTO,預示著中國將進一步向全世界打開自己的大門,進一步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向外國資本、跨國公司開放更多的投資領域和市場;預示著更多的外國商品和服務湧入國內,導致中國市場競爭加劇,原有的市場份額重新分配。來自國外的競爭,使幾乎每一個產業或每一家企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無疑將大大惡化,經濟運行的復雜性也將前所未有地增加。
(3)爭奪人才的挑戰。中國人口眾多,但高質量的人才並不多,中國"入世"以後,外國資本和跨國公司將會以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國培訓、組合報酬等種種優厚條件,以及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與中國企業甚至中國政府爭奪人才,這將加重中國企業人才流失的困難處境,尤其是國有企業將在人才競爭中處於劣勢。
(4)金融市場上的挑戰。加入WTO後,外國資本將大量進入中國。但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難以抵禦國際資本的沖擊。中國的銀行大量的壞帳存量和低收益--成本比使它無法承受市場風險;金融市場規模較小,巨額外資的流入流出會造成巨大的市場波動。目前中國在利用外資上也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市場換技術"策略不夠成功。由於技術轉讓的過程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致我國出讓的市場份額很大,而真正得到的先進技術卻很少。二是跨國公司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國在高檔次產業上吸收的外資相當有限,這不僅因為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跨國公司將其戰略目標定位在佔有中國國內的消費市場上,而且也是因為中國人力資本的積累有限,無法與外來資本在高檔次產業上實現有機的結合。結果是外國直接投資以一般製造業為主,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在國內市場上激烈競爭。
上述問題必須在21世紀初抓緊解決,否則將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關於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學者做了不少研究,其中以定性分析居多。在定量研究方面,只進行了少量探索,主要是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來進行的,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所與荷蘭中央計劃局(CPB)合作,研製了一個中國經濟25部門的動態CGE模型,並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這個模型研究的主要模擬結果是:近期中國的實際GNP將有所降低。雖然消費有所增加,但投資卻有所降低,且投資的減少量要大於消費的增加量。進口與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如果保持貿易平衡,人民幣不僅不會貶值,反而將有所升值。中國居民因國內消費價格指數的降低而獲益,其長期的年福利收益約為300億美元左右。就部門而言,兩個主要的獲益部門分別是電子電器業與紡織服裝業。而其它大多數工業部門都將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需要採取切實措施以迅速提高其國際競爭能力。從中遠期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
迎接經濟全球化的對策建議。經濟全球化,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復雜的問題,目前還看不太准,因而對策也還不可能十分清楚和具體。必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方案的全面確定,進一步研究世貿組織對中國更為全面的影響,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趨利避害,在戰略上藐視,在戰術上高度重視,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在具體的政策建議方面,由於中國不同行業的市場化進程不一致,企業的競爭力也有高低之分,故短期而言,對那些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產業與競爭力較強的企業而言,是機遇大於挑戰;而對那些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低的產業與競爭力較弱的企業而言,是挑戰大於機遇。
其對策建議如下:
(1)實行工業化與信息化並進的方針,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既要繼續完成全面工業化的任務,又要超前推進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因此,在產業結構上,既要加速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環境保護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現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技術跨越;又應該更多地考慮我國傳統產業如何利用高新技術包括管理的知識乃至新的思維方式來加以改造發展,提高效率和效益,用高新技術來加速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產業結構的調整要圍繞提高國家競爭力這個中心,使我國經濟更具國際競爭力;還要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產業的梯度配置與轉移。
(2)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是堅決完成國有企業的改革和金融、投資、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
應強調使企業逐步成為科技進步和投入的主體。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要把科技進步的中心由政府轉到企業,推動大部分科技力量進入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系,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科研機構與企業融合,以及產學研聯合的關鍵環節。
市場機制並非萬能,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形勢,在我國還要強調適度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應該通過完善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途徑,擴大財力,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企業競爭力提供資金保障。
在金融改革方面,中國應繼續遵循積極審慎和漸進的開放原則,在開放過程中要迅速提高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力。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銀行業務范圍將放寬,將使外資銀行成為中資銀行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中國入世後3-5年內,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將基本完成,經濟體系中的股份形式將大大增加,資本市場將有較大的發展,融資形式和金融資源的配置格局也會大大改變,吸引國際資本的形式也會多樣化。屆時,外資銀行的進入步伐相對較快,業務擴展也將較為迅速。鑒於這種狀況,金融業的開放應與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經貿合作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對外金融開放應與中國金融監管水平相適應。嚴格掌握市場准入條件,引進資信好、實力強、管理水平高的金融機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可允許銀行經營中國顧客的外匯交易,但在時間上應有所規定。開放人民幣業務可先從企業開始,然後再轉移到居民個人。中央銀行要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在競爭中取勝,為商業銀行採取正確的價格策略和產品開發策略提供條件。商業銀行迫切需要迅速提高服務意識和競爭能力。
(3)實施引進吸收創新戰略,加強外資引進的導向能力。
在高技術發展上,引進吸收是一條捷徑。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和科技資源用在高技術的全方位研究開發上,既不合理也不現實。我國高技術產業化的戰略選擇應該是: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強研究開發,通過高技術及其產品在各個產業部門的廣泛應用,促進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升級,首先形成高技術產業的國內大市場,並通過吸收創新在各個領域逐個突破,跳躍前進。
(4)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出大批優秀企業家和從事國際經貿的專家。
中國人口多而素質不高,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加快發展我國的教育,勞動力素質低的問題將繼續成為我們適應經濟知識化和經濟全球化要求的一個根本性的障礙。要採取措施,加快提高人員素質及企業管理者素質,建立多渠道、開放式的教育體系與職工培訓體系,要在競爭中產生一批國際知名的優秀企業家。要加強貿易談判與貿易政策方面高級人才的培養,加強對國際貿易環境及其它國家貿易政策和法規的研究,使我國的生產者、經營者以及進出口商能夠及時掌握國際市場信息,按照國際慣例經營進出口業務,在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權。
(5)一些產業部門為加入WTO而應做的准備。
①農業
根據已簽署的農業協議,中國的農產品關稅,將在2004年由目前的40%平均降至17%。中國應在放寬農業貿易政策的同時,使其保護作用由過去的效果甚微或者根本無效轉變為合理、有效。要設計合理的關稅結構及配額幅度;要加大國內農業政策對農業的支持及保護的力度,特別是農業協議規定允許的"綠箱政策"范圍的政策措施的保護力度,要改革和完善農產品價格政策體系以及加強農業投入、農產品流通、農業信貸、農業風險保護與支持等措施。
②紡織服裝、家電等產業
加入世貿組織所提出的貿易自由化問題,對我國紡織、服裝、家電等產業的發展極為有益,要抓住機遇,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因為這些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及較大的潛在優勢,且這些產業在國內的競爭已達白熱化,加入世貿組織走出國門後,有助於釋放過剩的生產能力。但是這些產業發展內部並不平衡,需要在國際競爭中不斷調整結構,更新技術。要進行行業結構、區域結構、企業規模、組織結構以及所有制結構等多方面的調整,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增加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
③汽車工業
目前汽車進口關稅為80-100%,加入世貿組織後,到2006年前後將降至25%。由於國外的轎車在價格、技術、質量、款式上有很多優勢,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對國內汽車工業產生較大沖擊。汽車作為幼稚產業,應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幾年保護期,加快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加快資產重組,提高生產規模,加快建立中國自己的科研、開發以及產品設計中心,國家應重點予以扶持,力爭在過渡期結束後,能夠形成幾個具有相當競爭力的民族汽車品牌。
④電信服務業
中國電信服務業目前在收費與服務上,與國際還存在一定差距,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電信業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加入世貿組織後,要利用好開放帶來的壓力,抓緊體制改革與企業重組,努力提高中國電信業的競爭實力,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化弊為利,創造一個民族企業與合資企業共同繁榮的嶄新局面。目前應根據中國國情,加快制定以《電信法》為核心的信息網路業管理和管製法規。電信法出台以前,要盡快修改、完善、理順各專項通信業務的管理條例,將國家電信業的改造與發展盡快納入法制化的軌道。要搞好信息產業產品布局、企業規模布局,完善市場管理和監控體系,加快國企重組和股份改造。此外,還須制定公正、透明的價格政策,制定普遍服務政策和具體實施辦法,並做好進軍國際市場的准備。
總之, 經濟全球化,包括加入世貿組織後的幾年將對中國的改革與經濟增長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機遇,勇敢迎接挑戰,變壓力為改革與發展的動力,要早做規劃,謹慎從事,減少震盪,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使我國經濟競爭力有一個顯著的提高,使21世紀的中國更加美好。

6、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利與弊

鄙視樓上轉帖行為。下面表態,個人認為弊大於利。理由如下1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競爭中不佔優勢,處於被動生產,為人當狗的境地。2發展中國家掙不了經濟全球化的大部分錢,錢都被發達國家整走,發展中國家還沾沾自喜以為佔了人多大便宜實際不知虧多大了。3全球化只能導致窮的更窮,富的更富。謝謝回答完畢。

7、人才流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中國是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

基本解釋
所謂人才流失,是指在一單位內,對其經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關鍵性作用的人才非單位意願的流走,或失去其積極作用的現象。人才流失存在顯性流失與隱性流失之分,前者是指單位的人才因某種原因離開該單位另謀他就,給該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造成困難,從而影響其經營發展。隱性人才流失則是指單位內的人才因激勵不夠或其他原因影響而失去工作積極性,其才能沒有發揮出來,從而影響單位的經營發展。
詳細解釋

特點
人才流失成為一種常態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進一步拓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場爭奪的背後,人才的競爭又是重中之重。大量跨國公司在擴張過程中實行的都是人才本土化戰略,他們登陸中國的第一步便是挖人。同時,本土崛起的民營高科技公司發展迅猛,對人才的渴求也非常迫切。這兩股力量直接發起了這場人才爭奪大戰。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才相對於資本等其他資源的稀缺性將使高素質的人才在各個企業之間流動成為一種常態。
人才流失頻率越來越快
某些擁有卓越管理經驗、掌握市場資源或是技術資源的優秀人才,因其在整個勞動力市場上的高度稀缺性,永遠是各個企業爭奪的對象;另一方面,他們為追求自身最大價值也不斷變換服務對象。供求的失衡和市場競爭所導致的各企業勢力對比的迅速改變使得優秀人才不斷流向名牌企業,其頻率也越來越快。
人才流失呈現集體意識
近來企業人才流失的最大特點莫過於核心員工的「集體跳槽」,如北大方正助理總裁周險峰率30多位PC技術骨幹集體跳槽加盟海信數碼健力寶銷售公司總經理蔣興洲與20多位銷售經理集體離職。這些事件均在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而且有著愈演愈烈的苗頭。隨著這種現象的增多,其背後的原因也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成因分析
個人原因
因個人原因離職的員工,其大多是將企業當作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跳板,在企業工作對他們而言就是為了獲得工作經驗或是學習相關技術,一旦目的達到,他們就會選擇待遇更高、發展空間更大的企業服務。這種情況常見於企業招聘的新人或是大學生。
組織原因
從組織方面講,導致企業優秀員工離職的根本原因在於企業管理問題。其中管理者素質不高、員工激勵機制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評估體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結構、未能建立針對核心員工的長期職業發展規劃和企業文化氛圍是存在的主要問題。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企業核心員工尤其是高管人員頻頻跳槽。
外界原因
一般來講,各公司流失的優秀人才並沒有轉做他行,其中絕大部分直接加盟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因為這些公司與各自競爭對手之間人員和技術具有非常高的替代性,其中職位結構與要求也極其相似。正因為如此,公司培養的優秀員工,如技術骨幹或是部門經理等極易得到競爭對手的青睞,後者為吸引這些優秀人才加盟,往往開出優厚的條件加以獵取,這也是公司優秀員工離職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老闆指手畫腳的干擾和約束太多,事事要聽老闆使喚,樣樣要看老闆臉色,導致這些受聘的職業經營管理者根本沒有在職權范圍內的決策權和處置權,沒有對自己員工的僱用、加薪、降職、解聘的控制權。用一位在一家兄弟倆控股的生物醫葯製品公司僅做了半年執行總裁的經營管理者的話說,就是「在毫無安全感和成就感的情況下只好走人,如果不離去,自己就會變為失去職業經理本質的人。」
影響
企業的代價
對企業而言,一個優秀員工離職所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正視優秀員工離職所造成的損失是開展企業人才危機管理的前提。泛泛地講,一個優秀員工離職以後,企業要被迫支付以下成本:
首先,良好的團隊因某些核心員工的離職而遭到破壞,執行中的任務因此被迫中斷,企業經營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優秀員工離職所留下的職位空缺迫使企業重新花費一大筆成本培養或是尋找接替者,其間所耗費的時間成本還給了競爭對手有利的追趕機會;
另外,某些核心員工的離職不僅可能帶走商業技術秘密和客戶等資源,同時還影響在職員工的情緒,極大挫傷團隊的整體士氣。更為嚴重的是,企業高管或其他核心員工離職直接改變了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實力對比,若是集體式的跳槽,對企業來說則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打擊,如著名的小霸王。人才流失對企業而言之所以成其為危機,原因也就在這里。
對中小企業而言,頻繁的人才跳槽行為,給一些生產帶來不小的打擊。無論是寶貴人力資源的流失,還是對於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及機密的外泄,都有可能造成中小企業發展停滯,甚至陷入困境;其次,某些員工的離職會造成群體心裡動盪,減弱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這種損失是難以估計的!
社會的不安
正常的人力資源流動是一種社會的正常現象,是勞動力市場成熟的標志之一,然而我國中小企業員工跳槽,常常集中在某幾個熱點行業,而且流動的速度過於頻繁。這樣一來,人才流失問題就會引發社會的不安和對社會信用機制的呼喚。
個人的損失
跳槽對於跳槽者個人來說,如果出現頻繁跳槽,企業就不得不對其忠誠度、責任心和工作能力有所懷疑了。同時,過於頻繁的跳槽對於個人的職業規劃的實施也是不利的。
危害
人才流失帶給企業的危害,是和其離職前在企業肩負的責任相對應的。管理人員的離職,帶給企業的是經營理念的中斷、團隊不穩甚至是管理層的癱瘓。銷售人員的離職,帶給企業的是商業機密的外泄和市場份額的流失。技術人員的流失其實就是企業核心技術的流失和在研發項目的中斷或夭折。同時,人才流失到同行或競爭對手方面,對企業的危害更是致命性的。核心技術和商業機密盡失,市場被對手所侵佔,企業因此在和對手的競爭中失去優勢。
對公司員工的心理和企業整體工作氛圍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人才離職的「示範」作用,會使企業員工心態不穩、士氣低落,工作效率下降。這個時候,如果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缺陷,員工平時情緒積累較嚴重,就有可能發生員工集體離職潮,禍及企業全面。
企業經濟上的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離職人員的招聘成本、培訓費用、薪酬維持費用等,以及人才重置成本,是企業必須承受的。國外的研究表明,在人才流失後,重新招聘和培訓人員替代,其費用是維持原人才所需薪酬額的2.8倍以上。
主要特徵
與地域有關
總是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這是因為發達地區能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待遇,並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與行業有關
競爭激烈的行業、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往往是人員頻繁流失的行業。因為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熟練工人經常在中小企業之間流動,特別因為工資差異, 使得熟練工人流失更為嚴重。
與學歷有關
學歷高的流動性較大。很多較高學歷的人在中小企業中由於與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待遇、環境相差較大,故流失多。
與年齡有關
人員流失與年齡呈負相關關系,年輕人流失多,年齡大的流失少。青年勞動者學習能力強,家庭負擔小,跳槽時考慮的機會成本相對較小,造成了青年員工跳槽現象普遍。
與職業發展有關
較關注個人職業發展的員工流失嚴重。因為這類員工充滿活力和激情,擁有高智力資本,有時把流動視為個人實現自我發展的途徑。
規避之道
「以人為本」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理念,人才工作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對企業而言,當前最重要的人才工作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留人的關鍵是要留心,要留住人的心則必須通過努力使人才對企業產生認同感、成就感、知遇感和歸宿感,要將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措施落到實處。
建立體現人才勞動價值的酬薪制度。企業必須改革原有的「大鍋飯」酬薪制度,建立以業績和效益為基礎的分配機制,向關鍵崗位和特殊人才傾斜,真實、客觀地反映人才的價值,保證各類人才得到與他們的勞動和貢獻相適應的報酬,體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在酬薪制度的內容上,可以結合企業實際,多樣化操作。比如實行多元報酬結構的年薪制、風險抵押、人才持股、期股激勵等多種形式分配形式,做到人才報酬與企業的資產增值相聯系,與企業的發展和企業的利益相聯系,使人才體會到企業對其工作業績的認可,並在待遇上得到有效的體現。
建立適應市場規律的用人機制。企業必須改革原有的「論資排輩」用人機制,建立真心實意為人盡其才創造條件、為個人發展提供可能、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新型用人機制。同時,應根據企業發展規劃,明確與之相符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一方面要廣開用人之路,採取多種形式,主動招賢納士,改變過去在招聘、應用人員上守株待兔式的單一和被動做法;另一方面要善於從企業內部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實行競聘上崗,改「相馬」為「賽馬」,給人才以脫穎而出的機會。
提供能夠實現人才價值的工作崗位。人才在注重工作環境、待遇的同時,還非常看重工作的本身是否具有挑戰性、是否能夠施展才華帶來成就感,能否發揮個人的創造性,實現自身價值。如果企業所提供的工作與其專業、特長並不相符,或者枯燥乏味,缺乏挑戰性和創造性,優秀人才當然不會熱愛崗位和企業。因此,企業應該不斷的給人才以工作壓力和挑戰,提供各種工作崗位和實際鍛煉的機會,不斷激發其工作熱情,以充滿希望和挑戰的事業發展來留住人才。
營造良好的文化和學習氛圍。凡是優秀人才,大多富有進取精神,非常看重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非常重視企業內部的文化和人文環境。企業要大力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在以強大的價值觀凝聚人心的同時,在企業內部營造出良好的文化和學習環境,把人才職業發展前景和專業繼續教育作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採取選送高等學校深造、科研機構學習、參加學歷進修等各種方式,為優秀人才提供「充電」的機會,讓各類人才在企業中如魚得水,努力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和人才成長軌跡的有機結合。
總之,要想留住人才必須建立良好的企業內外部文化,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員工、尊重員工,並且要建立對外具有競爭力,對內具有公平性的合理的薪酬制度,最大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此外,根據企業的長遠目標,做好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將組織的發展目標與員工個人的發展需要巧妙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留住人才,為企業儲備更多的優秀力量,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8、「經濟全球化」的不利因素?

經濟全球化時代,制定全球化規則的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世界性組織大都為富國所控制,這就使當前的全球化規則側重於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維護其利益的工具。發展中國家雖然也能利用已有規則,但無論在自身經濟實力上,還是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上,都只能成為已有規則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對此,發展中國家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其次,經濟全球化時代,知識的傳播與使用離不開人的作用,隨著人才流動日益加快,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更趨激烈。發展中國家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動的旗幟下紛紛流向發達國家,而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卻少之又少。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中無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現象已嚴重危及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了貧困惡性循環的怪圈。在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知識資本的作用顯然應大於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作用,沒有掌握知識資本的人才,什麼發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經濟全球化下,發達國家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利用全球化自由開放的口號,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規則,達到向發展中國家推銷過剩產品、打開發展中國家這片廣闊市場的目的。他們推銷的僅僅是他們的產品,附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因此,技術是排除在外的。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要千方百計地壟斷其先進技術,以達到其壟斷市場的目的。盡管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貿易的領域也不斷擴大,由—般商品貿易發展到勞務技術貿易,但貿易保護主義並沒有消亡。一旦發展中國家想獲得這些技術,即使是對發達國家而言早已不是先進的技術,也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如同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盡管發展中國家也能對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帶來的便利,但核心技術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相反,由於發達國家最先發展了這些技術,他們已從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運用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 發達國家還可以借「經濟全球化」操縱別國的匯率,迫使其升值,使熱錢湧入。最後釜底抽薪,搞垮別國的經濟。如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金融危機和九十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這次波及全世界的危機,造成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