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是否對企業有利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是否對企業有利

發布時間: 2021-03-31 13:59:22

1、全球化是否對消費者有利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一)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資
2、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實用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創新精神
3、資本的進入有利於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外資進入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5、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完善,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和金融深化
6、資本的進入有利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轉型
(二)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弊端
1、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如1995年墨西哥爆發了重大的國際債務危機。
2、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4、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6、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

2、全球化帶給我們的好處是什麼

全球化對誰有好處?
爾街日報 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年會的政界和商界領袖們多年來都有一個共同的信條:全球化是件好事。

總的來說,這種看法仍是對的。但今年,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開始嘀咕:對於普通工薪族以及失業人員來說,全球化是否算件好事。

達沃斯今年新出現了一種謹慎看法:全球化並非對所有的人都有益。工資止步不前、飯碗日益不牢,這一現實正在發達國家中形成一股對商品、資本的自由流動以及人員跨境流動的普遍失望之情。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公眾的這種擔憂有可能發展成一股政治阻力,從而激發貿易保護主義,至少也會導致今後更難達成內容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上周在接受采訪時說:「人們存在焦慮之情,因為我們遇到了一批10年或15年之前根本不存在的競爭對手。」她說,發達國家的政府必須規勸本國的中產階級,要他們勇於面對持續的變革和挑戰,這些人已經習慣了戰後數十年來相對穩定的經濟環境。默克爾是周三抵達達沃斯的。

從理論上說,較不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從全球化中受益,是因為它們贏得了為富國生產低成本產品的工作機會。而富國之所以也能從全球化中受益,是因為它們不僅能買到便宜的進口產品,還獲得了向新興經濟體提供機器設備等較復雜產品以及金融服務的機會。

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說,全球化的第一撥受益者是全體大眾,而第二撥受益者則是那些擁有資本的人,僅有一把子力氣是無濟於事了。

通過威脅說要將生產業務遷移至海外,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公司多年來一直能成功抑制工人的工資漲幅。羅奇說,過去10年中,美國實際勞動收入的增長率大約只有勞動生產率增幅的一半。

原因很簡單:隨著中國、印度以及前蘇聯陣營國家融入全球化大潮,北美、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地區的企業在投資地域上有了更多選擇。這使它們在與本國工人討價還價時占據了更有利的位置。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院長勞拉"泰森(Laura Tyson)說,由於爭奪就業崗位的人增多了,工資水平因而受到了抑制。其結果是,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國民收入中屬於企業利潤的那一塊越來越大,而屬於工人收入的那一塊則越來越小。因此,勞工的焦慮感正成為影響美國等國選舉的一個因素。

前來達沃斯出席會議的其他一些人士則認為,資本與勞動力的矛盾並非問題所在,問題真正出在科技和貿易形態的改變使高技能勞動力日益緊俏,市場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則日益減少。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羅戈夫(Ken Rogoff)說,技能型工人的工資在迅速增長,而近幾十年來低技能工人的工資增長得非常緩慢。

許多前往達沃斯的商界人士無疑都認為,問題出在人們的感覺上,擔心國際貿易會影響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人是在杞人憂天。

可口可樂公司的首席執行長伊斯德(E. Neville Isdell)問道:「我們怎樣做才能使政客們明白水漲船必高的道理?」他說,在政治領域,利益集團的聲音能壓過對全社會共同利益的考量。伊斯德說,我們必須能用一種不那麼學術性的方式來解釋全球化的益處。

他希望,當美國公司將部分就業崗位轉移到中國時美國政府能站出來做這件事,告訴人們由此導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能夠使更多新就業崗位在美國被創造出來。伊斯德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人們對就業安全日益感到焦慮之際,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失業率卻一直保持在低水平。

許多前來達沃斯與會的人都同意,問題出在西方社會的工人跟不上當今社會的變革步伐上,當前的現實是就業機會來得快去得也快,工作技能很快就會過時。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的副董事長威廉"麥克多諾(William McDonough)說,必須從學前教育起提高整個教育體系的水平。但他也承認,提高教育水平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幫不上那些當前就倍感全球競爭壓力的人。

麥克多諾說,向失業工人提供更多援助是一種短期內就能見效的策略。他說:「我認為社會應該向那些全球化的受害者提供更多幫助。」他還說,這類幫助應得到政府的支持。

其他支持措施還包括北歐式的工人再培訓項目等。網上經濟顧問公司Roubini Global Economics的董事長努里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了使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需要加大公共領域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量。」

3、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否遵守商業道德對企業而言,有著怎樣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道德應該主要體現在民事法律關系中,這一點最為核心的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的城市信用的原則。和同為民法的公平原則不同的是,誠實信用的原則是建立在交易道德基礎上的當事人之間的公平的較量。也就是判斷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悖於城市信用原則的首要的標準是是否有悖於交易道德,次之為當事人的利益是否因此而失衡。灼見民法中極為重視傳統意義上的,局限於當事人雙方的商業道德。
而真正商業道德和社會公德關系問題的一凸顯是在古典的自由經濟的衰落和以壟斷為標志的新的經濟模式誕生所致。當人們尤其是消費者較之於壟斷體而言,甚至是一般的企業,一般人的實際地位是不對等的,商業道德的遵守與否很可能害於普通人的利益。所以這個時候,也就是在經濟法的范疇中的商業道德具有和社會公德很強的關聯性。所以為了保護一般人尤其是消費者的利益,許多的商業上的道德被法律化,是企業和經營者商人們必須遵守的規范,否則便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4、企業全球化的好壞?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利弊的經濟學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技術、勞動力、自然資源和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按照更優方式的重新配置。強勢國家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而受益,弱勢國家則可能喪失原來支配的資源和市場而被邊緣化。經濟勢力最強、技術進步領先的美國是最大受益者,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受益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既可以發揮廉價勞動力和市場潛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又可以彌補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和就業壓力大等方面的劣勢。

一、主動融入全球化進程可以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

(一) 人口眾多的大國優勢
人口眾多曾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最大障礙。在全球背景下,這一劣勢正在向比較優勢方向轉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一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維持低工資成本的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3年來的發展更充分顯示出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比較優勢。

一是2002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幅僅7.5%,從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2003年增長37.1%,2004年1~10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8%,預計全年外貿總額將突破1.1萬億美元大官,將超過日本成為僅詞語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全球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15.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3%,德國為9%,中國不到6%,2004年中國將達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長速度或稍低一點,在今後幾年中,中國將在貿易總額上超過德國,在出口總額上超過美國,2010年後不久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一預測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又很高的外貿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將佔GDP的70%,遠遠高出美國、日本、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大國,日本對外貿易佔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

二是直接利用外資迅速增長。自2002年中國世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大關以來,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上世紀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按商務部統計,2004年1~10月份,全國世紀使用外資金額537.81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50億美元。由於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建立在勞動成本低廉和潛在市場的巨大比較優勢基礎至上,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在短期內將沒有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

(二) 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中國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早已是公認的事實。值得主義的是這種優勢的長期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成本優勢將長期維持。東亞先期發展國家經驗表明,隨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這類產業很快會因工資成本上升在國際間發生提督轉移。由於中國勞動力供給潛力巨大,許多改革開放之初就已形成的產業,20多年後工資成本仍沒有多大變化。直到最近兩年發達地區的「民工荒」才顯露出工資向上的壓力,距競爭力喪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況且,這些產業在國內的提督裝一和賦予農民工市民待遇的社會政策改革,將延緩工資成本上升的過程。可以預測,這種競爭優勢維持的時間大體與城市化進程一致。

二是中國在中高技能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開始顯露。
對於中國來說,勞動資源豐富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有利於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行本;但要維持這一優勢又需要不斷將潛在的勞動供給轉變為現實供給,通過增加各層次勞動力供給來降低工資水平,以維持競爭力,這又會使就業壓力長期化。

歐盟官員分析經濟全球化利弊
歐盟委員會貿易司司長桑德拉說,經濟全球化與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兩個重要問題。人們在經濟全球化問題上的分歧及它所帶來的利弊也不容忽視。(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桑德拉是22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上做上述表示的。她是此次會議的歐盟代表、曾任歐盟委員會亞洲關系司司長兩年。

桑德拉說,不論是富國還是窮國都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擴大,對世界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許多國家從中獲利。新世紀給經濟全球化帶來機會。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高度依存,國際貿易與合作越來越重要。亞歐高層論壇共同討論合作問題,探討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國的投資環境,其討論成果將使亞歐成員受益。

桑德拉說,經濟全球化對生產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在20世紀最後的40年每年達到3.5%。而在19世紀中期還沒有出現單邊或多邊貿易自由化時,每年僅是1%。她說,通過對各個國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貧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國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很多發展中國家利用開放進行對外貿易,使其經濟有了快速的發展。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已經佔了出口的70%。而在30年前,他們僅僅出口大量的原材料產品。(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但是,她認為,經濟全球化也有一定問題,發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帶來的利益被某些保護方式大大抑制了,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很少進入到最貧困的國家。因此,對窮國家採取輔助性措施,會使各個方面取得最大利益。

她說,實現經濟全球化需要加強貿易、金融等方面標準的設立,所有的國家都應該對實現這個目標作出貢獻。因為最富的國家經濟勢力是最強的,但同時要保證貧困的國家發展經濟,那些國家需要急切的改革。

桑德拉認為,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在降低環境成本、完善市場規則等方面作出努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必須將全部成本考慮進去。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人類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她說,經濟的發展,對亞洲和歐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亞歐應當共同關注並保持對話,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

5、全球化的采購為企業帶來什麼好處

1、全球范圍內采購。采購范圍擴展到全球,不再局限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可以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自己資源。

2、采購價格相對較低。因為可以在全球配置資源,可以通過比較成本方式,找尋價廉物美產品。

3、選擇客戶的條件嚴格。因為全球采購,供應商來源廣,所處環境復雜。因此,制定嚴格標准和條件去進選和鑒別供應商尤其重要。

4、渠道比較穩定。雖然供應商來源廣,全球采購線長、面廣、環節多,但由於供應鏈管理的理念興起,采購商與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因而采購供應渠道相對比較穩定。



(5)全球化是否對企業有利擴展資料

采購決策不能孤立地制定,並且不能僅以采購業績的最優為目標。制定采購決策時應該考慮這些決策對於其他主要活動的影響。因此,制定采購決策需要以平衡所有總成本為基礎。例如,在購買一條新的包裝流水線時,不僅要考慮初始投資,而且要考慮將來用於購買輔助設備、備件和服務的成本。

此外,供應商還應保證在包裝流水線的技術經濟壽命內將計劃外的停工時間保持在最低水平。供應商賣出設備是一回事,在許多年裡同一家供應商對同一套設備進行令人滿意的服務則是另一回事。這個例子表明了采購和需要做出的不同類型選擇的復雜性。

因此,要在某種環境下做出決策,就要在所有受其影響的領域中使用一種跨職能的,並且以團隊為基礎的方法。采購和供應戰略只有與所有領域和有關的經理緊密合作才能有效地發展。采購和供應經理將會引導這種觀點和遠景的發展。

6、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7、全球化拓展對企業各方面的促進作用?

加強企業凝聚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企業員工的認同感

8、全球化的優點和缺點分別是什麼

全球化的優點:

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促進和提高國際分工的發展和競爭力。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

促進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

全球化的缺點: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拓展資料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全球化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但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9、全球化對中國有什麼利弊?

經濟全球化吧?
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資,促進經濟增長。
2、資本的進入帶來了實用技術、管理經驗和企業創新精神
3、資本的進入有利於我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外資進入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
5、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的完善,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和金融深化
6、資本的進入有利於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轉型

弊端
1、大量外資的進入容易造成債務負擔,可能引發國際債務危機。
2、外資進入對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4、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較虛弱的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5、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6、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7、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