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華為資本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華為資本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1-03-31 10:15:13

1、全球化戰略的企業實行全球化戰略的必要性

企業要有全球化的思維方式與布局,無論是在創業階段還是成長階段,
一,全球經濟中心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迅速轉移;互聯網的發展,使通訊成本大幅降低,世界變得扁平,成了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跨國協作更加通暢,富有效率;跨國貿易、投資及科技轉移步伐的加快,使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有機會打入國際市場,同時,本土市場也成為全球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同質化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蔓延,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的連鎖店在世界各地快速拓展;人們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從未有過的包容和欣賞,對特定產地產品的忠誠度日益淡薄;企業、產品品牌及知識等智慧資產,成為企業最為寶貴的重要資產,對知識和人本身的尊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網路科技的發展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思維和經營模式,新產品開發的時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同時,多姿多彩的虛擬世界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商業機會。 中國低成本的優勢正在失去。全球化,正成為中國企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外國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本土市場與中國公司展開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中國企業為了在自己的領域里增強競爭力,不得不去海外尋找新的市場與利潤來源,那些市場已經開放、競爭加劇的產業尤其如此—這些產業的利潤已經非常微薄,繼續死守國內市場不可能產生更多價值,只有大力開拓海外市場才有發展餘地。或許因為中國人比較講究地緣性,也或許是完全沒有全球化的經營和管理理念,多數企業非但沒有邁開全球化的步伐,反而不約而同地打起了價格戰,到頭來,使生產完全無利可圖。
解決方案
1.企業要有全球化的思維方式與布局,即便處在創業階段也要如此。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必須把所在市場和想進入的市場裝在心裡,將自己定位為以中國為營運總部的全球企業,在生產經營的各個層面,加速全球化的布局。
2.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框,突破「圈子文化」,不能畫地為牢,限制自己,要打破自己的局限性。
典型案例—中星微電子公司
中星微電子公司是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典型企業。1999年創立之初,就對全球晶元市場進行了充分研究,立足全球選擇目標市場,最終確定了數字多媒體晶元領域作為突破口。公司的運營採用「矽谷模式」,即把矽谷的風險投資模式和股票期權制度引入公司,並把矽谷的經營理念用於公司運營,完全按照全球化公司的標准來要求自己。2005年底,中星微在納斯達克上市。 TCL宣布收購法國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拉開了華人企業海外大收購的序幕。
隨後,聯想、明基、海爾、中海油等一批優秀的華人企業紛紛投身於這一浪潮。但大多數企業的全球化之路並沒有預料中那麼順暢,有的甚至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成功企業的經驗表明:走全球化之路的企業首先要有清晰的戰略思考,要結合行業和企業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途徑。此外,還要善於運用和調動全球資源,用寬闊的胸懷容納全球人才。反觀中國企業全球化歷程中的曲折經歷,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企業沒有對自己在全球化經營環境中的戰略重點做出清晰的思考和選擇,沒有根據戰略重點及自身能力選擇全球化的最佳路徑。另外,企業的全球化運營能力不足,全球化的實施路徑與企業的組織能力不相匹配。
解決方案
1.要在全球化過程中少走彎路,企業要搞清楚自己的資源狀況如何,核心能力是什麼,國際化人才的准備程度如何,目標市場在哪裡。之後,再確定戰略重點是市場的全球化還是資源的全球化。
2.利用網路科技,提升營運和溝通效率。
3.強化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能力是基於企業所能主導的領域,所形成的在質量、服務、時間、技術或創新上的獨特能力,使企業在生產—分配的價值鏈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而非產品或功能。
典型案例—華為
華為採用的是全球范圍內的本地化經營戰略。為了更加貼近客戶,傾聽客戶需求並快速響應,華為在海外設立了20個地區部,100多個分支機構。華為還在美國、印度、瑞典、俄羅斯等地設立了12個研發中心,每個研發中心的研究側重點及方向不同,聚集全球的技術、經驗和人才來進行產品研究開發,使產品一上市,技術就與全球同步。華為還在海外設立了28個區域培訓中心,為當地培養技術人員,並大力推行員工的本地化。 人才問題成為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在麥肯錫的一項調查中,四分之三的受訪企業認為人才短缺是其全球擴張計劃的最大障礙。對於依靠並購來推進全球化步伐的企業來說,沒有合適的人來推進中外夥伴關系的建立,使企業的並購能力明顯不足,並且由於文化沖突導致問題復雜化,並購後的整合亦困難重重。
全球化人才隊伍的打造,同樣是個大問題。以華為為例,海外員工已超過1萬人,而且正處於快速增長中。海爾、聯想等走上全球化之路的企業也都急需國際化人才。
解決方案
1.盡量讓企業屬地化,弱化「中國企業」的概念,制定清晰戰略,用各種資源吸引合適的國際人才。
2.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與國際化人才的溝通和對接能力。
3.提高知識管理能力,把在跨文化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方案,迅速轉化為企業管理方式。
4.創造全球公用的價值標准,全球各地所有分支機構都遵循共同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
典型案例—趨勢科技
趨勢科技成立於1988年,目前已是全球領先的防毒軟體公司,在全球建有30家分公司。
它採用多總部運作模式,不以任何國家為統領—財務中心在日本,營銷中心在美國,研發大本營在台灣,全球客戶服務中心在菲律賓,行政中心在愛爾蘭。它有一支優秀的跨國管理團隊,僅有13人的核心管理團隊來自中國、日本、印度、美國、德國、阿根廷等6個國家。它有凝聚多元化的強勢文化,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符合人性,放之全球而皆準。 全球化時代,企業創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創新成果的保鮮期也越來越短。實質上,全球化是一場新的利益角逐形式,誰在這場比賽中始終不渝地走在創新者的前列,誰就是最終的獲勝者。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的創新壓力非常大。這是因為,創新管理首先基於對人性的極度尊重,是對人類精神的深層次的挖掘。創新管理的背後,是管理者的全球化理念和創新精神,是對失敗的包容,是企業整個管理系統的有效支撐。這些,中國企業做到者寥寥。當前,中國企業的創新努力更多是產品層面的創新,在創新管理方面,普遍缺乏經驗和累積。
解決方案
1.建立有利於創新、有利於知識創造和分享的環境和機制。譬如通過改變辦公空間設計,讓辦公室成為員工信息交換、知識交流與創意激盪的場所。
2.讓員工和客戶成為重要的產品創意來源。
3.採用彈性工作制,體現人本管理。
典型案例—3M公司
3M公司以為員工提供創新環境而著稱,視革新為企業成長的方式,視新產品為生命。3M每年要開發200多種新產品,其目標是每年銷售量的30%從前4年研製的新產品中獲得。3M創新管理的秘訣之一,就是努力創造一個有助於創新的內部環境。譬如允許所有員工可使用最多15%的時間在他們感興趣的專業上,並允許失敗,它的口號是:你只有在吻過許多青蛙後,才能找到一位王子。 全球化時代,企業競爭的平台已經悄然發生改變,與競爭對手共舞是常態,企業間常維持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系。企業領導人不僅僅要思考競爭、思考盈利,也要思考如何擁抱一個更為開放的商業環境。聲名赫赫的日化產品巨頭寶潔公司支出近20億美元,面向全世界「搜尋」它的科學家。研發都能通過協作和外包解決,還有什麼領域不能?
將非核心專長的業務通過戰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可以使企業快速抓住全球化過程中的機會。這種戰略合作,包括戰略聯盟與戰略外包,它的基礎是信任,是所有聯盟參與者彼此真誠相待。但信任的環境,恰恰是中國企業界比較缺乏的。
解決方案:
1.以價值為導向,以誠信為企業經營之本。
2.開放、靈活、透明。可以從人力資源等管理領域開始,增加企業的開放度,以吸引企業外的思想和企業外的人力資本。
3.協作各方的核心專長應能相容與互補,讓1+1>2。
4.著眼於長期的利益,而非短期利得。
典型案例—海爾
2002年,海爾與台灣最大的家電製造商台灣聲寶集團結成同業聯盟,雙方的合作涵蓋互相銷售對方的家電產品,並擴大了零組件采購及技術共享。與聲寶的結盟,為海爾進入台灣市場鋪平了道路。
中國有世界級規模的公司,卻沒有世界級的公司。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理想的中國企業正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著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戰略布局。是否能克服全球化競爭中的各種挑戰,是否能盡快錘煉出全球化的視野,將決定他們未來能走多遠。

2、美國封鎖華為事件符合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的精神嗎?

先不管符合還是不符合資本主義自由精神。

整件事情本質上其實和華為並無多大的關聯。由始至終,這都是國家層面的利益搏殺表現的方式之一。企業在身在其中對於此是十分無力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不具備影響整體行業的威脅。

題主只要記住:華為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沖鋒在最前面、是打碎西方對中高新技術封鎖、是打入敵方市場…的勇士之一,就行了。

還有就是,不要忘了,曾和它並肩作戰,現在倒下半邊身子的勇士「中興」。

我們這一代人要實現、完成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就註定要和這些昔日黃花,產生全方位的碰撞。作為這個民族的一份子,不管身處何種社會層次,只需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即可。

3、華為成功秘密真的是企業文化么

當然不全是的,只能是成功因素之一。為您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文章來自《百草園信息港》)
1、偉大的任正非
任正非作為成長於20世紀80年代而後繼而成為中國最有出息的企業家,遭遇中國社會的數次大變革,始終在經濟和政治的縫隙動盪間游刃有餘,終鑄大業。他極具才學韜略,精力旺盛,見識過人。他駕馭華為19年,時而銜枚疾進,時而蓄勢待發,國內獨步江湖,國外與「狼」共舞。華為成功很大程度在於任正非對中國社會特殊時期的領悟力、人際關系、眼光和某些個性特質。
任正非很多名篇佳作諸如《華為的冬天》被許多企業(尤其IT界)作為企業管理的範本。任正非勵精圖治十多年,把華為建成中國IT界的標桿企業,與國際著名企業一樣成為眾多名牌大學學子擇業的首選企業之一。
2、國家大力扶持

華為成功離不開國家扶持。華為總裁任正非曾感慨地說過:「華為一誕生就在自家門口碰上了國際競爭,競爭對手是擁有數百億美元資產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沒有國家的政策保護和扶持,華為是很容易被摧毀的。」1995年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族通訊產業發展的政策。國家在政策上一直向本土企業大大傾斜。一個注冊資金只有2.4萬元的民間企業,若沒有國家扶持在短短10幾年間單靠自己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能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能的。

國家在重大產業走向國際的進程上,要通過國家的戰略安排,使重要跨國公司有效地為國家戰略產業承擔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抗衡、較量、博弈、協作的職能。通訊行業屬於國家戰略性產業,華為應運而生。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通過自己國家的公司(包括愛立信、諾基亞等)走出去實施國家戰略的。

華為能夠走到今天正是得益於政府的扶持。1995年,當華為因試圖擴大生產規模而遇到資金瓶頸時,國家領導人適時到訪,讓之前一直困擾華為的銀行貸款問題迎刃而解,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隨之加強。1996年6月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基視察華為,明確表示希望國產交換機打入國際市場,並允諾由政府提供買方信貸。在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政府的再次出手相助對於希望擺脫國內市場束縛、意欲進軍國際市場的華為來講,無疑是最大的鼓勵與幫助。之後任正非又通過隨國家領導人出訪,讓華為走出國門,在俄羅斯、埃及等國家打開了市場。

3、抓住機遇
華為成功是特殊歷史機遇所造就。華為幸運遇上改革開放的大潮、遇上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任正非亦承認,華為過去的成功,機遇的成份更多,他曾經說:「華為成長在全球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特別是中國正從一個落後網改造成為世界級先進網。華為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隨波逐流到今天的。」因此,華為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於其素質與本領。
4、卓越的戰略思想
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戰略的本質是抉擇、權衡和各適其位。打個比方來說,戰略好比是製作一部電影,每部電影都要有一種情境,通過這種情境讓觀眾在電影結束時體驗到某種結果。戰略思想與此非常相似,因為它要求能首先展望到企業所要達到的理想結果,然後集中怎樣實現既定目標,再反過來考慮該如何一步步去努力實現。
5、獨特的經營機制
華為探索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經營機制,包括利益驅動機制、權力驅動機制、成就驅動機制、理想追求與價值驅動機制。公司的價值評價體系和價值分配製度是華為之所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華為管理中最具特色之處。其主要內容和特點是:勞動、知識、企業家和資本創造公司的全部價值;公司的成就,以及全體員工的士氣和公司的歸屬意識是價值評價的標准;才能、責任、貢獻、工作態度與風險承諾是價值分配的依據;組織權力和經濟利益是價值分配的對象;機會、職權、工資、獎金、股權、紅利、福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是價值分配的形式。把知識轉化為資本,知本主義實現制度是華為的創新。其表現在股權和股金的分配上,股權的分配不是按資本分配,而是按知本分配,即將知識回報的一部分轉化為股權,然後通過知本股權獲得收益。

華為經營機制獨特另一方面乃是華為模式不可復制或難以復制。應該承認,到目前為止,華為的全球化戰略是比較成功的,無論是市場開拓還是自主研發,華為都實現階段性的全球化目標。不過,我們也應該清晰看到,華為發展起來的初始條件是無法輕易獲得的,特別是發展初期幸運地遇到國內通訊市場的大規模建設,為其積累起來足夠的經驗、資本及研發體系,形成重要的發展基礎。總之,華為的發展是自身清晰的戰略選擇與不可或缺的特殊歷史機遇所共同造就的。如今,全球化競爭早已充分展開,國內企業已很難在國內市場保護的情況下取得原始資本與技術的積累,很多企業從一開始就必須面對全球化競爭來構建自身競爭力。因此,華為的發展路徑與模式難以復制。

6、人才戰略

高素質的人才是高科技企業得以發展的保證。華為認為,人才是資本,而且是比金錢更重要的資本,因而不遺餘力地廣攬高素質、開拓型、敬業型人才,並創造一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機制。目前,1000O多員工中,85%以上是大學本科學歷;高薪聘用技術研究及開發人才400O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碩士等高級研究人才佔7O%。華為強調人力資本增值目標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目標。公司不僅建立在自由僱傭制基礎上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而且引入競爭和選擇機制,在內部建立勞動力市場,促進內部人才的合理流動。在人才流動上,華為強調高中級幹部強制輪換,以培養和提高他們能擔當重任的綜合素質;對低級職員則提供自然流動,愛一行干一行,在崗位上做實,成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術專家。華為每月平均有2OO多人換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或競聘自己適合的崗位和職位。

華為人才戰略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李一男的傳奇經歷折射出華為的人才戰略。李一男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21歲進入華為,兩天時間升任工程師,半個月升任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與中央研究部總裁,27歲坐上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寶座,之後迅速升任「華為技術」副董事長,是任正非最為得力的助手,也是當時呼聲最高的華為接班人。2000年底,李一男帶著從華為拿到的價值1000萬元的設備北上京城,創立北京港灣網路有限公司,以華為企業網產品高級分銷商的身份開始獨闖江湖。李一男從華為率眾出走,糾集華為頂級人才,並處處以華為為對手,讓任正非憤怒。本來任正非鼓勵員工出去創業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只是這種方式又另當別論。華為與港灣徹底交惡的導火索,是2002年對香港一運營商業務的爭奪。此事,港灣在獲得代理商的支持下,直接在檯面上與華為競爭,引爆華為、港灣之戰。此後,華為開始對港灣痛下殺手。成立專門的項目組大肆從港灣挖產品、項目、人員。這個項目組當時在華為被戲稱為『打港辦』。就是為了全面打擊港灣的業務。2006年6月,華為正式收購港灣,至此,華為與港灣多年恩怨終了結。華為收購了港灣,包括各大產品線、知識產權、庫存產品、港灣的絕大部分人員等。李一男是同年9月11日回到華為,職務是副總裁兼首席電信科學家,主要負責戰略與市場部門。

7、科技領先

華為創業伊始,就以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力求領先於世界。他們立足於當代計算機與集成電路的高新技術,大膽創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每年投入銷售額10%的資金用於科研開發,裝備大量精良的開發設備和測試儀器,並與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學、研究開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建立了長期廣泛合作與交流,與國際上知名公司和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夥伴關系。科技領先,使華為躋身於世界少數幾家能夠提供CAC08-STP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設備的巨頭行列;在移動智能網、STP、移動關口局、GPRS等核心網路方面形成領先的優勢。

8、營銷鐵軍

華為是中國IT業界的奇跡,其發展速度令人咂舌,而更讓人稱道的是它的營銷人員。華為的營銷人員數量之多、素質之高、分布之廣、收入之高都是中國企業史上前所未有的。華為的銷售隊伍數量高達6000餘人,佔全部華為員工的33%。他們大部分是國內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都是經過華為的魔鬼訓練之後投入到市場第一線。華為營銷人員的薪水是誘人的,但這些人一線市場壽命一般只有3年。

華為的老闆任正非如是說:「華為的產品也許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麼樣?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選擇我而沒有選擇你就是核心競爭力」。在華為,市場就是核心競爭力,而市場是前線沖鋒陷陣的戰士爭奪過來的。在本土,華為用三流的技術賣出一流的市場,並且華為鐵騎跨過亞非歐,把戰火燒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技術不是華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華為的核心競爭力是營銷,而華為營銷的核心的就是華為營銷鐵軍。

華為的成功主要依賴其在營銷方面的優勢,而華為營銷優勢的首當其沖就是華為營銷隊伍的優勢。華為的營銷鐵軍是如何鍛造出來的呢?華為打造自己的營銷鐵軍主要有五招:第一招:塑造「狼性」與「做實」企業文化;第二招,選擇良才;第三招,魔鬼培訓;第四招,制度化用人;第五招,有效激勵。

「狼性」與做實的企業文化是華為之所以為華為的根本。華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現代社會把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問題留給企業,企業只有解決好了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華為對狼性的執著是外人難以理解的。

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保證華為的營銷團隊永遠活力充沛,在戰場上充滿戰鬥力。從培養「狼性」到維護「狼性」,從「講到」企業文化到「做實」企業文化,華為營銷人員用自身的發展經歷證實「狼性」與「做實」的難得。華為的營銷團隊建設為中國本土高瞻遠矚企業樹立一個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典範。華為告訴我們,要成功打造營銷鐵軍就得要讓營銷團隊充滿「狼性」,而且,也告訴中國的本土企業「狼性」的培養是可能的,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艱巨的。成功沒有捷徑,從招聘人才,到培訓人才,再到使用人才,最後激勵人才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企業付出心血。

沒有專業的招聘,沒有系統的培訓,華為將無法塑造自己的銷售鐵軍;沒有辦法讓整個銷售隊伍統一思想,沒有完善制度,華為對銷售團隊的管理將「無法可依」;不嚴格考核,華為的制度將沒有任何的意義;沒有公平、有效且完善的激勵制度,企業的銷售團隊將象死水一樣毫無動力!

9、優秀的企業文化

華為基本法說得好:資源是會枯竭的,惟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華為的企業家以其特有的遠見卓識,從華為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華為企業文化,並自覺地將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注入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從而產生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與管理的關系猶如土壤與莊稼的關系,正如任正非提出的:「文化是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鬆,管理是種莊稼,其使命是多打糧食」。

一支軍隊假設沒有靈魂,這個軍隊將可能在瞬間分崩離析;而一個有靈魂的軍隊,那麼即使遇到一時的困難,這個軍團也可能重新組建起來,重新在戰場上揚威,對於企業的團隊建設來說也是如此。企業文化即企業靈魂。在中國,能真正理解企業文化和實施企業文化戰略的企業並不多,而華為就是其中之一。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軟環境。華為的企業文化體現了「華為精神」。企業文化是華為之所以為華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華為的企業文化可以用這樣的幾個詞語來概括: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華為的企業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做實。企業文化在華為不單單是口號,而且是實際的行動。
「狼性」與做實的企業文化是華為之所以為華為的根本。

華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種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覺;其二,反應敏捷;其三,發現獵物集體攻擊。華為認為狼是企業學習的榜樣,要向狼學習「狼性」,狼性永遠不會過時。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是華為狼性的體現。在華為,對這種狼性的訓練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調的華為時時刻刻把內部員工的神經綳緊。從《華為的冬天》到《華為的紅旗還能打多久?》無不流露出華為的憂患意識,而對未來的擔憂就要求團隊團結,不能丟失狼性。華為人認為只有這樣,華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襖。

兇悍的「狼性文化」無疑是華為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任正非早年一直提倡「狼性文化」:敏銳、好鬥、奮不顧身、團隊精神。在企業內部,任正非用軍事化的「鐵腕」,來治理企業,包括超強的勞動強度、嚴厲的管理制度、殘酷無情的內部優勝劣汰機制等。隨著國內通訊市場飽和、華為的不斷壯大和國際化,華為實施「狼性文化」的環境已經改變。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過度的凝聚力反而會阻礙國際化的實施。華為長期以來的企業文化建設,在推動華為迅猛發展的同時,反過來阻礙公司的發展。而要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首先要有一種兼容並包的大企業文化,也就是不同於「土狼」的「大象」文化。能夠認識到以文化為動力源泉,這樣企業才能把握市場經濟的脈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揚長避短,乘勢發展。

10、國際戰略

中國企業並不缺少國際化的戰略,缺少的是對國際化戰略的執著。

一般公司考慮的是中國區域,而華為考慮的是全球。經過幾年的探索後華為發現,即使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品牌建立的過程也相當漫長,如果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建立自有品牌的難度和投入更大。於是,華為考慮以自有品牌與貼牌生產並行的方式拓展海外銷售市場。1998年開始,華為與許多國際著名通信企業洽談貼牌生產合作,如摩托羅拉、朗訊等,談判要麼沒有結果,要麼合作不甚理想。此時擺在華為面前的是,要麼放棄全球化經營,坐等國內市場業務萎縮;要麼,選擇一條最為艱難的獨立自主的全球化發展戰略。最終,任正非選擇後者。

華為的國際化是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培養出來的,不是將之完全交付給國外代理商或合作夥伴,這樣的國際化策略見效慢,但投入分階段,總體來說風險較小。像TCL通過並購知名品牌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可以產生一時的轟動效應,但由於企業現有的國際經營水平較低,完成整合的難度大,風險自然大。在國際市場上華為的進入也基本遵循低端進入的策略,在低端市場上迫使國際巨頭無利可圖,願意「主動"退出,而華為由於其成本優勢則可盡早在國際市場上盈利,完成其持續投入,在國內市場處於低迷時,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新的增長點。這一點也不同於海爾先難後易的戰略。因為電信行業的產業鏈較復雜,管制嚴,技術壁壘高,不同於家電行業,若開始選擇最難的市場無異於「自殺」。選擇適合電信業的國際化路徑是華為成功的又一原因。

從一個產品跟隨者、模仿者,到技術與市場的全面創新者,華為的蛻變得益於全球經營所帶來的廣闊視野。作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與全球性產業巨頭在主流產品領域競爭的中國企業,華為10多年來在通訊產業所取得的成敗得失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分析。一方面,華為為何能夠在競爭強度較大的通訊行業站穩腳跟並取得發展;另一方面,華為如何做到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提升研發能力。

在國際化過程中,華為公司應該稱得上是比較扎實和富有成效的。華為在國際與國內先後建立諸多研究所:美國矽谷研究所、美國達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俄羅斯研究所等海外機構,華為技術(總部深圳)、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成都研究所、杭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華為不斷站在全球競爭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全球化策略,不斷地在發展中尋求並保持發展的主動性。

華為實行全方位的國際化。華為在全球市場進行艱苦的開拓和攻城拔寨。華為管理層認為,企業的全球化經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市場,製造、研發、人才等方面的全球化,特別是管理與資本的全球化才是華為實現全球化經營的核心價值。

華為確實在國際化上碩果累累。到2004年底,海外市場取得全面突破,全球拓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產品進入70
多個國家,不僅有在發展中國家,而且還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巴西以及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12個西方發達國家。獲得「亞洲最佳通信設備供應商」稱號。華為CDMA2000產品已經進入40個國家52個運營商,2004年海外銷售超過4億美金。華為在全球建立8個地區部、55個代表處及技術服務中心,銷售及服務網路遍及全球,服務300多個運營商,其中包括世界電信運營商50強中的22家。在人力資源上,華為現有員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員工3400多人。2005年,華為的海外市場收入首次超過國內,截止到2006年,華為年銷售收入達到656億元人民幣(摺合84.5億美元),海外銷售額所佔比例突破65%。

11、技術創新

華為的成功首先來自於技術創新。大家知道,企業國際競爭力雖然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成本優勢,另一個是技術優勢,但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說,最終是靠技術優勢,不變的是技術優勢。華為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將核心技術創新當作企業的生命線。在目前我國不少民企因為成本優勢開始喪失而大為苦惱的時候,華為卻已經成為中國出口自主品牌的高技術企業,

為什麼華為能在技術創新上成功?關鍵是華為形成一整套科學而可行的自我技術創新戰略。華為將技術創新作為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具有根植於心靈深處的「技術救國論」。並科學地選擇技術創新的切入點,形成以核心技術為創新中心的技術創新路線。因為華為所從事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因而華為一直把自己的技術創新的切入點,放在核心技術的創新上,例如華為明白在WCDMA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會受制於人,因而冒著很大的風險啟動自己的ASIC項目,並成功地實現技術突破,從而在這方面有了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另外華為注重並不斷擴大技術資金投入,千方百計地強化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從而形成獨特的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體。

12、核心技術

靠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華為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已經能與跨國公司比肩較量。通訊行業的一個特性是,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掌握市場競爭的戰略高地。唯有立於核心技術,才能勢不可擋。還在公司剛剛成立之際,華為就義無反顧地把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二十年如一日,華為最終成為中國技術的驕傲。

一般公司會考慮以產品拓展市場,而華為則是以研發帶動市場。華為每年要將當年銷售額的10%
投入到研發中去,而其中的80%又被投入在軟體方面,甚至有人認為,華為才應該是中國最大的軟體企業。華為在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專利申請一直保持超過100%的年增長率。2002年,華為的研發投入近30億元,僅用於專利申請的費用就超過1000萬元。

13、市場戰略

華為的市場戰略經歷了公關型-推銷型-營銷型-管理型的幾次轉變和飛躍。如今他們還採取以技術換市場的策略,開拓國際市場。華為非常重視發現和培養戰略營銷管理人才和國際營銷人才,培育一支高素質的銷售員、工程師隊伍與營銷現場管理者隊伍。目前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服務的人員占員工總數的
35%,均具本科以上學歷,並在全國建立33個市場、銷售辦事處,35個用戶服務中心。市場戰略的成功,使華為的銷售收入按年均100%的遞增率增長。

14、先進的管理思想

華為總裁任正非這樣總結華為的管理經驗:「管理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取得既往成功的關鍵因素,除了技術、人才、資本,更有管理與服務。」回顧華為對管理體系全面西化和提升的過程,是從研發、供應鏈等後端業務流程入手,逐漸加入人力資源管理等輔助單元,最終在組織結構與涉及市場營銷前端業務的流程上與國際接軌。

早在1997年,華為就開始與Hay
Group(合益集團)合作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變革。此後,華為又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聘請IBM的顧問在產品開發方面進行咨詢。在財務和質量控制方面,華為聘請普華永道和FhG公司做咨詢。2005年開始,華為又與Hay合作,進行領導力培養、開發和領導力素質模型的建立,為公司面向全球發展培養領導者。

企業在成長到較大規模後經常會因為復雜性管理進入組織官僚化危機,華為克服此危機的辦法先是從文化上塑造員工內部客戶行為導向意識,接著通過整合產品開發流程實現產品開發的市場化導向,又通過軟體企業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使其組織能力趨於成熟,從而擺脫國內多數軟體企業靠能人保證的初級階段,進入能力上與國際企業並駕齊驅的階段。

華為的管理模式是矩陣式管理模式,矩陣式管理要求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相互配合,通過互助網路,任何問題都能做出迅速的反應。不然就會暴露出矩陣式管理最大的弱點:多頭管理,職責不清。而華為銷售人員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讓客戶驚嘆,讓對手心寒,因為華為從簽合同到實際供貨只要四天的時間。

在全球化實踐中,任正非深刻領會到企業組織的可復制能力與可預測性的意義,體現在企業內部一系列流程和內外環境的模式化,這已經成為現代規模管理的基礎。華為在引進西方管理的過程中,經歷過削足適履的痛苦過程。1998年,華為花大價錢請IBM來指導企業內部優化。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成長基因,被IBM用集成管理的模式移植到華為的終端研發,並通過流程加以固化,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任正非果斷拍板,對華為的全部流程實行再造,提出「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要穿美國鞋,就必須削足適履」的口號。這表達任正非的意志和決心。 

15、借船出海

對戰略產業的專注,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華為固守通訊設備供應,為結成更多戰略同盟打下基礎。商業競爭有時很奇怪,為了排除潛在的競爭對手,花再大的血本也不在乎。在通訊運營這個壟斷行業,企業也許可以在一個地域獲得一小部分收益,但在更多地方,運營商會關閉可以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洞悉人性的弱點,恪守著華為長遠的戰略利益。

2001年,任正非提出學習拉賓「以土地換和平」的聯盟策略。堅持「我發展,讓別人因此也發展;我得利,讓別人因此也得利;我發達,讓別人因此也發達」的思想。發達國家客戶知道華為的不多,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GE、微軟、IBM、索尼、阿爾卡特、3COM等。與這些巨頭們形成戰略聯盟,無疑是一種借船出海的間接策略。客戶通過這些巨頭認知華為品牌。

中國企業普遍的信條是:全力打造出最完美的產品,創出品牌,征服世界。華為則進一步認識到間接策略的價值,實現與跨國公司的廣泛合作。憑借自己的產品和技術,通過參股或控股,華為以技術為本,借力知名品牌與其渠道,實現華為全球技術版圖的擴張,這是間接策略的實質。

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任正非強調不打價格戰,要與友商共存雙贏,不擾亂市場,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來獲取客戶認可,不能由於華為的一點點銷售來損害整個行業的利潤,不能做市場規則的破壞者。通信行業是一個投資類市場,僅靠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是不可能被客戶接納的。因此,華為拒絕機會主義,堅持面向目標市場,持之以恆地開拓市場,自始至終地加強我們的營銷網路、服務網路及隊伍建設,經過多年的艱苦拓展、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贏來海外市場的全面進步。

華為迅速崛起於深圳灣之畔,宛如世界通訊行業的一個神話。然則雖華為邁入世界通訊行業巨頭的行列,但華為所處競爭環境依舊異常慘烈,華為之壓力毫不輕松。展望華為未來之路,華為依然任重道遠。「華為」之意義可引申為「中華有為」,對哉,華為應大有作為,中華應大有作為。華為的成功似乎披上神秘的面紗,吾希冀從中能窺測到其成功原因之一二。一個華為少矣!希望更多中國企業從華為成功模式中吸取營養,成就中國各行各業千千萬萬的「華為」。

4、華為為什麼被外國政府針對?

華為在相關領域已經達到頂尖,外國政府試圖阻礙其發展。

華為是在網路通信技術領域走得最遠的中國民營企業,並且站到了5G網路技術的前沿,是為積累人類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的當代先行者之一。

華為的科研團隊規模和擁有的專利數量規模都是全球跨國公司里最大的之一,它的企業管理模式廣泛參考了西方大公司的治理經驗,公司骨幹中有許多外國人,其運營的規范程度和國際化程度都達到了跨國公司的最高水準。

美國構陷華為,並且糾集一些力量打壓這家從哪個角度看都很正派的中國公司,嚴重違背長期支持了全球科技進步的基本道義,是對和平時期由知識產權體系及自由市場規則主導的科技創新體系的粗暴干涉和打擊,是讓地緣政治主導一切的大倒退。

(4)華為資本全球化擴展資料:

華為一沒偷二沒搶,它完全按照國際規則走到通信技術的研發前列,成為中國與世界共享的一份寶貴資產,但恰恰是它被美國作為「出頭鳥」加以打擊,站在全人類的道德高度上俯瞰這一切,華盛頓的做法無論如何都是歇斯底里的。

這種情況下如何維護華為的正當權益,是中國的一大挑戰,也是全球的挑戰。

5、華為採用何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華為作為國際市場的明星。以前的都是故事。

6、華為公司為什麼在海外經營

隨著思科把華為列為世界級的競爭對手,隨著華為在海外各地市場的紛紛告捷,在剎那間,華為走向世界。此時,人們才開始注意到,華為把商業觸角擴散到全球市場的決心與努力。

其實,華為一直在默默拓展海外市場,現海外共設有30多個分機構,除了中國員工外,還招納了大量當地員工,包括技術、銷售、財務等人才。本文介紹了華為外派墨西哥和印度的員工,根據他們的親身體會,對華為海外機構的管理與運作進行了深入了解。

中方員工:津貼、培訓雙管齊下

對於外派員工,華為有2種方式:一是自願,二是工作需要。

小張是華為的一名技術研發人員,在華為任職已有幾年。盡管考慮到環境、飲食等各方面因素的不適,他自願外派到印度工作。小張對《IT時代周刊》記者透露:「華為公司有規定,在基本待遇一樣的情況下,公司會付給海外工作員工額外補貼,不同國家的補貼標准不一樣,但基本上是在每天10~70美元之間,像印度就是30多美元一天。」因此,小張臨去印度時,朋友們都笑說你回來就可以在深圳買別墅了。

對外派員工提供特殊津貼,是跨國公司所經常採取的方法之一。因為伴隨著戰線拉長、跨國作戰,隨之而來的是管理難度大大增加,而出於對國際市場的重視,通常跨國公司對海外部門會實行特別待遇。華為也不例外。

另一名駐墨西哥外派員工對記者透露:「華為還會租用當地最安全、最好的公寓以提供員工住宿。另外,針對海外生活的苦悶和無聊,公司還特地買了乒乓球台,並撥專款從國內購買電影光碟。同時,對於已婚員工,公司還會為員工家屬報銷來回探親機票,比如,到墨西哥來回就是1萬2千人民幣,這些華為都會給予報銷。」

然而,對於華為外派員工來說,真正富有魅力的並不是公司提供的豐厚待遇,而是通過在海外的歷練和經驗積累,使個人業務能力得到提升。因為,華為海外機構不僅僅是軟體開發的一個分點,同時也是中國華為員工的培訓基地,利用海外資源對國內軟體開發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在華為,人們稱之為「以項目帶動技術骨幹輪流赴海外工作」制度。

以印度為例,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軟體開發技術,華為印度研究所的所在地班加羅爾市,可說是世界有名的矽谷,眾多著名IT企業皆把實驗室設立此地。在這里,華為員工能接觸到在國內無法真正接觸的先進技術。

同時,中方員工通過與印度員工的合作,也更能促進雙方的技術交流。印度人擅長軟體開發和項目管理,而中國員工則擅長系統設計和體系結構。所以,華為的許多項目,都是由華為中方的軟體開發人員和印度軟體開發人員共同承擔。一般來說,華為員工外派到印度的時間為半年或一年。回國後,這些技術人員往往能成為華為技術公司軟體開發和管理的骨幹。這對於華為而言,是一種快速培訓軟體技術開發人員的有效途徑。

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華為一批又一批地培訓自己的軟體開發和管理隊伍,從而使員工的全面素質不斷得到提升,從一群飢餓的「土狼」蛻變為驍勇善戰的「獅子」。

當地員工:本土化重在引導

但凡跨國公司在海外設立辦事機構,實行本土化戰略是它們入鄉隨俗的必經之路。不過,本土化固然有其地利人和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固有的弱點。因此,華為在海外機構本土化過程中,與其他公司不同,並非一味迎合,它更注重的是對當地文化「包容性」和「引導性」。

在墨西哥,華為的本土化戰略相對而言比較徹底。華為完全按照本地的節假日作息,按照本地的風俗給員工過生日,按照本地員工的習慣上下班。由於墨西哥城塞車很嚴重,因此,華為允許員工上班時間可以稍微遲些。

即使如此,華為強勢的企業文化還是發揮了有效的引導作用。據介紹,拉美人的生活風格比較懶散,即使是加盟了華為的當地員工也不例外。最初,拉美員工上班遲到是家常便飯,上班時間閑聊更是見慣不怪。華為的軍事化管理方式畢竟名不虛傳,尤其在中方員工沒有加班費卻也常常深夜加班的拚命精神影響下,拉美員工終於也接受了華為文化,工作賣力起來。

而在印度,華為的引導性戰略做得尤為卓有成效。例如,華為的企業文化是鼓勵員工在評審中盡可能全面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但是印度員工的個性特點卻是盡管考慮全面,但卻不一定會提出很多意見。為此,華為印度研究所里每月選定一天為「公開日」。在公開日里,所有員工都可以直接對領導和各級項目主管人員提意見。最初,印度員工出於生性謹慎而很少願意主動表態。但是,隨著受到中國員工的感染,印度員工也開始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了。比如,將平時上班服裝改為休閑類服裝的建議就是由印度員工所提議。

在本土化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所特有的包容性也起著很大作用。在華為的海外機構,大家都在努力創造這樣一種氛圍:在公司內部不論國籍,不分種族,大家都是華為的員工。隨著中外兩種不同文化的不斷碰撞,然後又在華為文化的熏陶下互相融合,華為公司也逐漸呈現其多元化、國際化的特徵。最簡單的例子是,本刊記者有次撥通小張的電話,他正在開會。而在會議上,中、英、印3國的語言此起彼伏,頗像是一場爭論激烈的多國元首會議。

隨著「本土化」經營策略的逐步實施,華為海外機構的中外員工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在華為印度分部,已由最初的中方技術骨幹挑大樑變為印方技術人員居大多數,同時,華為每年都要從當地應屆大學畢業生中,選拔一批軟體專業人才,而他們所創造的效益也頗引人注目。華為印度公司所開發的軟體,幾乎涉及華為技術公司的所有最新產品。

鞭長能及:統一的管理平台

為增加海外機構的經濟效益,跨國公司對海外機構的員工都是激勵為主,同時由於「山高皇帝遠」,很多海外機構往往容易出現財務控制過松、成本上升和滋生腐敗等問題。那麼,華為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的產生呢?

據了解,華為實行全球化一致的管理和工作流程,對海外30多個分機構的管理都是基於公司統一的管理平台。就此而言,華為對全球各地員工的管理是一種公開而一視同仁的。華為與IBM公司合作,建立集成產品開發流程(IPD)和優化集成供應鏈(ISC)。同時,華為公司財務的IT建設全面展開。IT系統已覆蓋到公司主要業務運作以及整個公司的辦公自動化操作。華為Intranet網路專線連接了國內所有機構及拉美、獨聯體、南部非洲及海外研究所等海外機構。可以說,華為總部的觸角很方便地到達每一個海外的分機構。

小張說:「除了工作地點的環境不同外,華為任何地方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除了在辦公條件上對海外機構加以規范和管理外,華為的企業文化更是在一種無形的意識形態上約束著每一個員工的行為。即使是遠在海外,來自華為總部的軍事化管理風格仍然沒有絲毫消減。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墨西哥,華為員工絕對不能在公司網上發私人郵件,據墨西哥員工透露:「公司網由信息安全部監控,收發郵件都可以看到。同時,電腦軟碟機被封,關於技術資料,每個人只能接觸自己的部分。」

除此之外,華為對員工的有效管理還體現在雙方所訂的契約上。華為與每一位員工簽訂一份內容詳盡的工作合同,使每個人對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益有透徹的了解,同時也作為華為處理各項事務的制度依據。正因如此,其他跨國公司海外機構所存在的「山高皇帝遠」的弊端,在華為不會存在。

希望上面提供的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7、華為的HR三支柱發展階段是怎麼的?

(1)階段一:活下去

1987年,華為從銷售代理起步。作為通信設備行業中眾多企業之一,「活下去」成為華為的核心目標,基本的人事管理和有效的招聘管理是這個時期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任務。

(2)階段二增長、規范

1994年,任正非提出「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佔一分」的宏偉目標,清晰的戰略願景加上行之有效的業務策略,華為的主營業務在國內市場快速增長,十年間銷售額從15億元増長到462億元員工也從1200人加到了2.2萬人。具有前瞻意識的華為公司,早在1995年左右就開始基於過去和現實對未來成功之路進行探索,歷經3年,以企業內部憲章的形式制定《華為基本法》,對公司的未來發展作出全面的規范。同時,華為積極學習國內外成功管理實踐,從1997年開始全面引進世界級管理體系,如HAY的職位與薪酬體系、 Tower I的股權制度、IBM的IPD(集成產品開發)和ISC(集成供應鏈)流程化組織建設等,並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專業模塊。

(3)階段三:全球化,超越

2005年,華為開始走向海外市場。為實現全球化、超越國外產業巨頭,華為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加大投入,使人力資本成為「公司大發展的發動機」,在培育新的核心價值觀基礎上,建立領導力與幹部標准,完善評價與激勵政策,搭建全球范圍的HR體系應對全球化挑戰。

(4)階段四:領先,自我升華

此時其人力資源管理的戰略目標是領先與自我升華。實際上,結合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變革趨勢,早在2009年華為便開啟了HR三支柱的探索道路。到2014年時,華為的HR三支柱日趨成熟,充分發揮了對公司戰略和業務的支撐作用。

在向HR三支柱轉型升級之前,處於行業領先位置的華為,面臨著更多未知的挑戰,組織內外部的變化為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課題。尤里奇主張,「人力資源部的意義不在於做了多少事。而在於企業帯來什麼成果一一幫助業務創造多少價值,為客戶、投資者和員工提供多少加值。」基於這種理念,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圍繞著「客戶滿意度、人力資本投資回報、員工價值同步提升」的目標,全面引入IBM的HR三支柱模式,建立起「增長、效率」導向的HR業務管理架構,並致力於成為公司業務部門的夥伴。

區別於過去職能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架構,華為的HR三支柱模式進一步強調對客戶需求和業務需求的關注,通過HRBP對業務需求的承接有效整合並實施人力資源解決方案。COE的功能更多地在於提供專業化的支SSC則以服務為導向,致力於實現卓越運營的HR服務交付。

將HR三支柱與各職能模塊綜合起來看,實質上,華為的HR三支柱體系強調對業務部門的支作用。HRBP扮演核心值觀傳承的驅動者、戰略夥伴和解決方案集成者重要角色,針對公司戰略、業務痛點和需求,提供包括高績效組織、領導力、人供、激、企業內通和全化文等大個方面的專業解決方案。

在團隊、職能部門、業務模塊和公司等不同層面上,HRBP關注的焦點和解決方案也不同。以團隊為例,HRBP主要關注團隊績效、人員管理技巧、工作滿意度、激勵和歸屬感等回題,相應地,其人力資源解決方案也聚焦在以上這些方面。而越往高的層級,所關注的焦點則更多地體現在組織變革、領異力層面。

在HR三支柱中,COE專注於HR的核心專業能力,致力於成為HR戰略貢獻者、設計者、管控者以及技術專家,其價值主體現在不人力資源與制度計上,具體包括組織有性、招聘與配置、學習發展與任職管理、整體薪酬、領導力與人才管理、個人績效管理、員工溝通與關系管理等職能模塊。

SE即HR三支中提供共享服務交付的中心,工作內容蓋員工服務受理、SS內部運營管理、H取流程事務外理三個方面。通過專業化、標准化的高效服務,SSC能夠及時准確地把握需求,支業務發展。

8、華為採用何種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一)政治因素

作為一種跨國界的經濟與貿易行為,
國際營銷脫離不了各國的政治法律環境
的制約。
世界各國由於不同的政治制度,
不同的政治局勢,
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
條約,
公約及協定等,
使得企業在不同的國家開展營銷時,
必須全面了解各國的
政治和法律環境。

政府的作用及行為目標是國際政治因素的一個方面:
一個國家的政府在政治
與經濟上的政策行為都有其既定的目標,這些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利
益,比如國家經濟的繁榮,政治的穩定,領土主權的完整,國家的安全等等。一
國政府的行為目標是受其國家利益趨勢的,
各國政府的行為目標在不同的時期有
不同的重點。

第二方面為政治穩定性:
過於頻繁或突然的政權更迭會導致在該國的外國企
業猝不及防,無法在政策上適應並做出相應的調整。動亂、內戰、政變等政治沖
突不僅可能直接對外國企業的人員及財產造成傷害,
更可能因政治沖突導致東道
國政府對外國企業政策上的變化,
從而在一定時期內給外國企業在該國的營銷活
動帶來種種不利因素。
來自華為的內部人士表示,
為一些貧窮的政局不穩的國家
的電信運營商提供買方信貸,
不僅在尋找擔保銀行時難度大,
並且操作起來風險
也很高。
該人士說,
類似於
2002
年緊急撤出政變中的委內瑞拉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會影響到運營商給華為的還款時間和能力。

第三方面為政治干預,
指政府採取各種措施,
迫使外國企業改變其經營方式,
經營政策和策略。

針對這種情況,華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減少東道國的政治風險:

1.
尋求當地的合作者,
利用當地合作者在東道國的關系和影響,
增進企業對
東道國社會各方面的了解,從而減少政治風險。

經過多年的努力,
華為在國際市場贏得了西方競爭對手的尊敬,
進而與華為
進行不同層次的合作以提高各自的市場競爭力。比如,華為與摩托羅拉進行
OEM
方式的合作;華為通過與
3COM
成立的合資企業成功的進入美國數據通信市場;
華為與
NEE
、松下、西門子等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進入全球市場。

2.
政府搭台,即跟著外交路線走

現今國家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多的體現在經濟競爭上。
企業在國際上展開的商
業活動也逐漸呈現出同國家若隱若現的默契。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就是企業與企
業之間的競爭。

隨著華為的國際化路途的延伸,
這句話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在國際化的初期,
華為遵守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那就是以中國的外交作為大方向。
華為設立辦事處的原則就是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在什麼地區投放什麼力度的人力
物力也是根據國家外交的風向變化來決策的。
1996
年,葉利總統對中國進行國
事訪問,
華為當即決定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向俄羅斯發展。
同樣,
華為在巴西的合
資公司也是看中了中國和巴西世代友好的關系而建立的。
可以預見在未來,
國家
的影子仍然會出現在華為國際化的進程中。

3.
藉助融資夥伴的力量

融資夥伴在海外市場是相當重要的。
很多海外項目是先談錢、
談融資,
然後
再談產品、
解決方案及售後服務。
最早華為是依託中國進出口銀行、
中國信保以
及中國的出口政策做買方信貸的。
現在通過進一步開拓融資渠道,
華為已經開始
使用境外銀行的買方信貸拓展市場,如匯豐銀行、荷蘭銀行等。目前,華為的海
外融資夥伴有二十多個,
這些融資夥伴一在當地有良好的聲譽和社會影響力並且
與政府關系密切,這就為華為的當地市場開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文化因素

目前,
在當代全球市場營銷中,
文化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
已經滲
透到了營銷的各個環節中。
只有了解並尊重某個國家、
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
念,才能根據所在區域、民族的消費者心裡、行為和需求加以有效度量,從而指
定適合於本土化的營銷戰略和策略。

在國際市場營中的文化是指「所有習得的信仰、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的總和,
並可指導國家市場中的消費行為」
。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上,文化有三個基本組成
部分:

1.
信仰:
能夠反映我們能如何理解和評估產品和服務的大體心理和語言的過
程。

2.
價值觀:消費者用以衡量何為適當行為的指標。

3.
風俗習慣:
公開是行為模式,
即在某些場合中能夠為文化接受或贊同的行
為方式。

文化差異對國際營銷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華為主要通過以下策略來進行跨文化的管理:

1.
本地化策略

目前華為在海外共設有
80
多個服務分支機構,除了中國員工外,還招納了
大量當地員工,包括技術、銷售、財務等人才。在海外最大的研究所——印度研
究所,
80%
以上的員工都是印度人。目前華為在美國的矽谷、達拉斯,瑞典的斯
德哥爾摩,俄羅斯的莫斯科以及印度都設有研發中心,這些研發中小可
24
小時
在華為強大的數據平台上進行同步研發。
在這樣的一個文化背景、
生活習慣、

值觀念有著較大差異的多元化工作環境中,華為的文化也逐漸的國際化。

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一次,華為印度所的一個項目組在討論技術方案時,
國內去的員工就方案爭執不下,
場面激烈,
大家都在拚命叫嚷,
想讓別人接受自
己的意見,
就在難分難解之際,
以為印度經理悄悄的把爭吵的一方拉到一邊,
說:

「你不要那麼大聲,如果你很憤怒,就使勁握著拳頭,等平靜下來再去討論。

中國人在討論問題時,
總是先入為主,
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
自己的任務不是討
論問題本身,而是要駁倒對方,印度員工更習慣於平和的討論氛圍。

實施本土化策略一方面有利於在新的國外市場上迅速展位腳跟,鞏固市場,
使華為更快的開拓市場范圍;
另一方面,
有利於降低為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
所必須支付的高額工資和費用;
同時也有利於與當地文化融合,
減少當地社會對
外來資本的敵對情緒。

2.
文化規避策略

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
禁忌標志著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差異的
界限,
它是文化差異中最為敏感的因素。
禁忌對國際營銷的作用已為眾多的國際
營銷的實例所證實。
一些公司在國際營銷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觸犯或違背了
某個地區或民族的禁忌。

3.
藉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由於本國文化和東道國文化存在著巨大的不同,
而國際企業的子公司既不能
照搬本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
又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完全適應在巨大文化差異基
礎上形成的完全不同於本國的經營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
子公司便需要採取
「借
助第三方策略」


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的人員輪換制度,
大部分員
工不會在一個崗位上待太長的時間,
尤其實在開辟國際市場的里程中,
調動在相
似國家或地區的負責人開拓新的市場,往往達到很好的效果。

隨著商業全球化的發展,
文化對於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力越來越突出。
因此
國際營銷人員應該盡可能的了解其欲進入的國家的文化,
並積極與當地國家的人
們接觸,
從而指定出適合企業發展和營銷工作順利開展的策略。
對從事國際營銷
的企業而言,
將文化差異納入整體營銷策略以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將永遠是一個

9、華為的原始資金

①企業應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准確定位,順應時代發展.
②企業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③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組織生產.
④企業應堅持「走出去」,在競爭中提高國際競爭力.

10、華為在不斷擴張發展中始終堅持在通信行業多元化對其取得巨大成功有何關系

當然不全是的,只能是成功因素之一。為您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文章來自《百草園信息港》)1、偉大的任正非任正非作為成長於20世紀80年代而後繼而成為中國最有出息的企業家,遭遇中國社會的數次大變革,始終在經濟和政治的縫隙動盪間游刃有餘,終鑄大業。他極具才學韜略,精力旺盛,見識過人。他駕馭華為19年,時而銜枚疾進,時而蓄勢待發,國內獨步江湖,國外與「狼」共舞。華為成功很大程度在於任正非對中國社會特殊時期的領悟力、人際關系、眼光和某些個性特質。任正非很多名篇佳作諸如《華為的冬天》被許多企業(尤其IT界)作為企業管理的範本。任正非勵精圖治十多年,把華為建成中國IT界的標桿企業,與國際著名企業一樣成為眾多名牌大學學子擇業的首選企業之一。2、國家大力扶持華為成功離不開國家扶持。華為總裁任正非曾感慨地說過:「華為一誕生就在自家門口碰上了國際競爭,競爭對手是擁有數百億美元資產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沒有國家的政策保護和扶持,華為是很容易被摧毀的。」1995年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族通訊產業發展的政策。國家在政策上一直向本土企業大大傾斜。一個注冊資金只有2.4萬元的民間企業,若沒有國家扶持在短短10幾年間單靠自己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能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能的。國家在重大產業走向國際的進程上,要通過國家的戰略安排,使重要跨國公司有效地為國家戰略產業承擔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抗衡、較量、博弈、協作的職能。通訊行業屬於國家戰略性產業,華為應運而生。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通過自己國家的公司(包括愛立信、諾基亞等)走出去實施國家戰略的。華為能夠走到今天正是得益於政府的扶持。1995年,當華為因試圖擴大生產規模而遇到資金瓶頸時,國家領導人適時到訪,讓之前一直困擾華為的銀行貸款問題迎刃而解,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隨之加強。1996年6月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基視察華為,明確表示希望國產交換機打入國際市場,並允諾由政府提供買方信貸。在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政府的再次出手相助對於希望擺脫國內市場束縛、意欲進軍國際市場的華為來講,無疑是最大的鼓勵與幫助。之後任正非又通過隨國家領導人出訪,讓華為走出國門,在俄羅斯、埃及等國家打開了市場。3、抓住機遇華為成功是特殊歷史機遇所造就。華為幸運遇上改革開放的大潮、遇上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任正非亦承認,華為過去的成功,機遇的成份,他曾經說:「華為成長在全球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特別是中國正從一個落後網改造成為世界級先進網。華為像一片樹葉,有幸掉到了這個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隨波逐流到今天的。」因此,華為的成功應該是機遇大於其素質與本領。4、卓越的戰略思想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認為,戰略的本質是抉擇、權衡和各適其位。打個比方來說,戰略好比是製作一部電影,每部電影都要有一種情境,通過這種情境讓觀眾在電影結束時體驗到某種結果。戰略思想與此非常相似,因為它要求能首先展望到企業所要達到的理想結果,然後集中怎樣實現既定目標,再反過來考慮該如何一步步去努力實現。5、獨特的經營機制華為探索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企業經營機制,包括利益驅動機制、權力驅動機制、成就驅動機制、理想追求與價值驅動機制。公司的價值評價體系和價值分配製度是華為之所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華為管理中最具特色之處。其主要內容和特點是:勞動、知識、企業家和資本創造公司的全部價值;公司的成就,以及全體員工的士氣和公司的歸屬意識是價值評價的標准;才能、責任、貢獻、工作態度與風險承諾是價值分配的依據;組織權力和經濟利益是價值分配的對象;機會、職權、工資、獎金、股權、紅利、福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是價值分配的形式。把知識轉化為資本,知本主義實現制度是華為的創新。其表現在股權和股金的分配上,股權的分配不是按資本分配,而是按知本分配,即將知識回報的一部分轉化為股權,然後通過知本股權獲得收益。華為經營機制獨特另一方面乃是華為模式不可復制或難以復制。應該承認,到目前為止,華為的全球化戰略是比較成功的,無論是市場開拓還是自主研發,華為都實現階段性的全球化目標。不過,我們也應該清晰看到,華為發展起來的初始條件是無法輕易獲得的,特別是發展初期幸運地遇到國內通訊市場的大規模建設,為其積累起來足夠的經驗、資本及研發體系,形成重要的發展基礎。總之,華為的發展是自身清晰的戰略選擇與不可或缺的特殊歷史機遇所共同造就的。如今,全球化競爭早已充分,國內企業已很難在國內市場保護的情況下取得原始資本與技術的積累,很多企業從一開始就必須面對全球化競爭來構建自身競爭力。因此,華為的發展路徑與模式難以復制。6、人才戰略高素質的人才是高科技企業得以發展的保證。華為認為,人才是資本,而且是比金錢更重要的資本,因而不遺餘力地廣攬高素質、開拓型、敬業型人才,並創造一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機制。目前,1000O多員工中,85%以上是大學本科學歷;高薪聘用技術研究及開發人才400O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碩士等高級研究人才佔7O%。華為強調人力資本增值目標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目標。公司不僅建立在自由僱傭制基礎上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而且引入競爭和選擇機制,在內部建立勞動力市場,促進內部人才的合理流動。在人才流動上,華為強調高中級幹部強制輪換,以培養和提高他們能擔當重任的綜合素質;對低級職員則提供自然流動,愛一行干一行,在崗位上做實,成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術專家。華為每月平均有2OO多人換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或競聘自己適合的崗位和職位。華為人才戰略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李一男的傳奇經歷折射出華為的人才戰略。李一男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少年班,21歲進入華為,兩天時間升任工程師,半個月升任主任工程師,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總經理,兩年被提拔為華為公司總工程師與中央研究部總裁,27歲坐上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寶座,之後迅速升任「華為技術」副董事長,是任正非最為得力的助手,也是當時呼聲最高的華為接班人。2000年底,李一男帶著從華為拿到的價值1000萬元的設備北上京城,創立北京港灣網路有限公司,以華為企業網產品高級分銷商的身份開始獨闖江湖。李一男從華為率眾出走,糾集華為頂級人才,並處處以華為為對手,讓任正非憤怒。本來任正非鼓勵員工出去創業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只是這種方式又另當別論。華為與港灣徹底交惡的導火索,是2002年對香港一運營商業務的爭奪。此事,港灣在獲得代理商的支持下,直接在檯面上與華為競爭,引爆華為、港灣之戰。此後,華為開始對港灣痛下殺手。成立專門的項目組大肆從港灣挖產品、項目、人員。這個項目組當時在華為被戲稱為『打港』。就是為了全面打擊港灣的業務。2006年6月,華為正式收購港灣,至此,華為與港灣多年恩怨終了結。華為收購了港灣,包括各大產品線、知識產權、庫存產品、港灣的絕大部分人員等。李一男是同年9月11日回到華為,職務是副總裁兼首席電信科學家,主要負責戰略與市場部門。7、科技領先華為創業伊始,就以國際先進水平為目標,力求領先於世界。他們立足於當代計算機與集成電路的高新技術,大膽創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每年投入銷售額10%的資金用於科研開發,裝備大量精良的開發設備和測試儀器,並與國內外一些著名大學、研究開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建立了長期廣泛合作與交流,與國際上知名公司和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穩定的夥伴關系。科技領先,使華為躋身於世界少數幾家能夠提供CAC08-STP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設備的巨頭行列;在移動智能網、STP、移動關口局、GPRS等核心網路方面形成領先的優勢。8、營銷鐵軍華為是中國IT業界的奇跡,其發展速度令人咂舌,而更讓人稱道的是它的營銷人員。華為的營銷人員數量之多、素質之高、分布之廣、收入之高都是中國企業史上前所未有的。華為的銷售隊伍數量高達6000餘人,佔全部華為員工的33%。他們大部分是國內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都是經過華為的魔鬼訓練之後投入到市場第一線。華為營銷人員的薪水是誘人的,但這些人一線市場壽命一般只有3年。華為的老闆任正非如是說:「華為的產品也許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麼樣?什麼是核心競爭力?選擇我而沒有選擇你就是核心競爭力」。在華為,市場就是核心競爭力,而市場是前線沖鋒陷陣的戰士爭奪過來的。在本土,華為用三流的技術賣出一流的市場,並且華為鐵騎跨過亞非歐,把戰火燒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技術不是華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華為的核心競爭力是營銷,而華為營銷的核心的就是華為營銷鐵軍。華為的成功主要依賴其在營銷方面的優勢,而華為營銷優勢的首當其沖就是華為營銷隊伍的優勢。華為的營銷鐵軍是如何鍛造出來的呢?華為打造自己的營銷鐵軍主要有五招:第一招:塑造「狼性」與「做實」企業文化;第二招,選擇良才;第三招,魔鬼培訓;第四招,制度化用人;第五招,有效激勵。「狼性」與做實的企業文化是華為之所以為華為的根本。華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現代社會把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問題留給企業,企業只有解決好了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華為對狼性的執著是外人難以理解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保證華為的營銷團隊永遠活力充沛,在戰場上充滿戰鬥力。從培養「狼性」到維護「狼性」,從「講到」企業文化到「做實」企業文化,華為營銷人員用自身的發展經歷證實「狼性」與「做實」的難得。華為的營銷團隊建設為中國本土高瞻遠矚企業樹立一個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典範。華為告訴我們,要成功打造營銷鐵軍就得要讓營銷團隊充滿「狼性」,而且,也告訴中國的本土企業「狼性」的培養是可能的,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艱巨的。成功沒有捷徑,從招聘人才,到培訓人才,再到使用人才,最後激勵人才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企業付出心血。沒有專業的招聘,沒有系統的培訓,華為將無法塑造自己的銷售鐵軍;沒有法讓整個銷售隊伍統一思想,沒有完善制度,華為對銷售團隊的管理將「無法可依」;不嚴格考核,華為的制度將沒有任何的意義;沒有公平、有效且完善的激勵制度,企業的銷售團隊將象死水一樣毫無動力!9、優秀的企業文化華為基本法說得好:資源是會枯竭的,惟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華為的企業家以其特有的遠見卓識,從華為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華為企業文化,並自覺地將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注入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從而產生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與管理的關系猶如土壤與莊稼的關系,正如任正非提出的:「文化是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鬆,管理是種莊稼,其使命是多打糧食」。一支軍隊假設沒有靈魂,這個軍隊將可能在瞬間分崩離析;而一個有靈魂的軍隊,那麼即使遇到一時的困難,這個軍團也可能重新組建起來,重新在戰場上揚威,對於企業的團隊建設來說也是如此。企業文化即企業靈魂。在中國,能真正理解企業文化和實施企業文化戰略的企業並不多,而華為就是其中之一。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軟環境。華為的企業文化體現了「華為精神」。企業文化是華為之所以為華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華為的企業文化可以用這樣的幾個詞語來概括: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華為的企業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做實。企業文化在華為不單單是口號,而且是實際的行動。「狼性」與做實的企業文化是華為之所以為華為的根本。華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種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覺;其二,反應敏捷;其三,發現獵物集體攻擊。華為認為狼是企業學習的榜樣,要向狼學習「狼性」,狼性永遠不會過時。「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是華為狼性的體現。在華為,對這種狼性的訓練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調的華為時時刻刻把內部員工的神經綳緊。從《華為的冬天》到《華為的紅旗還能打多久?》無不流露出華為的憂患意識,而對未來的擔憂就要求團隊團結,不能丟失狼性。華為人認為只有這樣,華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襖。兇悍的「狼性文化」無疑是華為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任正非早年一直提倡「狼性文化」:敏銳、好鬥、奮不顧身、團隊精神。在企業內部,任正非用軍事化的「鐵腕」,來治理企業,包括超強的勞動強度、嚴厲的管理制度、殘酷無情的內部優勝劣汰機制等。隨著國內通訊市場飽和、華為的不斷壯大和國際化,華為實施「狼性文化」的環境已經改變。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走向國際市場的時候,過度的凝聚力反而會阻礙國際化的實施。華為長期以來的企業文化建設,在推動華為迅猛發展的同時,反過來阻礙公司的發展。而要真正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公司,首先要有一種兼容並包的大企業文化,也就是不同於「土狼」的「大象」文化。能夠認識到以文化為動力源泉,這樣企業才能把握市場經濟的脈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揚長避短,乘勢發展。10、國際戰略中國企業並不缺少國際化的戰略,缺少的是對國際化戰略的執著。一般公司考慮的是中國區域,而華為考慮的是全球。經過幾年的探索後華為發現,即使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品牌建立的過程也相當漫長,如果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建立自有品牌的難度和投入更大。於是,華為考慮以自有品牌與貼牌生產並行的方式拓展海外銷售市場。1998年開始,華為與許多國際著名通信企業洽談貼牌生產合作,如摩托羅拉、朗訊等,談判要麼沒有結果,要麼合作不甚理想。此時擺在華為面前的是,要麼放棄全球化經營,坐等國內市場業務萎縮;要麼,選擇一條最為艱難的獨立自主的全球化發展戰略。最終,任正非選擇後者。華為的國際化是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培養出來的,不是將之完全交付給國外代理商或合作夥伴,這樣的國際化策略見效慢,但投入分階段,總體來說風險較小。像TCL通過並購知名品牌進入國際市場的方式,可以產生一時的轟動效應,但由於企業現有的國際經營水平較低,完成整合的難度大,風險自然大。在國際市場上華為的進入也基本遵循低端進入的策略,在低端市場上迫使國際巨頭無利可圖,願意「主動"退出,而華為由於其成本優勢則可盡早在國際市場上盈利,完成其持續投入,在國內市場處於低迷時,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新的增長點。這一點也不同於海爾先難後易的戰略。因為電信行業的產業鏈較復雜,管制嚴,技術壁壘高,不同於家電行業,若開始選擇最難的市場無異於「自殺」。選擇適合電信業的國際化路徑是華為成功的又一原因。從一個產品跟隨者、模仿者,到技術與市場的全面創新者,華為的蛻變得益於全球經營所帶來的廣闊視野。作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與全球性產業巨頭在主流產品領域競爭的中國企業,華為10多年來在通訊產業所取得的成敗得失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分析。一方面,華為為何能夠在競爭強度較大的通訊行業站穩腳跟並取得發展;另一方面,華為如何做到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提升研發能力。在國際化過程中,華為公司應該稱得上是比較扎實和富有成效的。華為在國際與國內先後建立諸多研究所:美國矽谷研究所、美國達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俄羅斯研究所等海外機構,華為技術(總部深圳)、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成都研究所、杭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華為不斷站在全球競爭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全球化策略,不斷地在發展中尋求並保持發展的主動性。華為實行全方位的國際化。華為在全球市場進行艱苦的開拓和攻城拔寨。華為管理層認為,企業的全球化經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市場,製造、研發、人才等方面的全球化,特別是管理與資本的全球化才是華為實現全球化經營的核心價值。華為確實在國際化上碩果累累。到2004年底,海外市場取得全面突破,全球拓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產品進入70多個國家,不僅有在發展中國家,而且還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巴西以及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12個西方發達國家。獲得「亞洲最佳通信設備供應商」稱號。華為CDMA2000產品已經進入40個國家52個運營商,2004年海外銷售超過4億美金。華為在全球建立8個地區部、55個代表處及技術服務中心,銷售及服務網路遍及全球,服務300多個運營商,其中包括世界電信運營商50強中的22家。在人力資源上,華為現有員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員工3400多人。2005年,華為的海外市場收入首次超過國內,截止到2006年,華為年銷售收入達到656億元人民幣(摺合84.5億美元),海外銷售額所佔比例突破65%。11、技術創新華為的成功首先來自於技術創新。大家知道,企業國際競爭力雖然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成本優勢,另一個是技術優勢,但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來說,最終是靠技術優勢,不變的是技術優勢。華為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將核心技術創新當作企業的生命線。在目前我國不少民企因為成本優勢開始喪失而大為苦惱的時候,華為卻已經成為中國出口自主品牌的高技術企業,為什麼華為能在技術創新上成功?關鍵是華為形成一整套科學而可行的自我技術創新戰略。華為將技術創新作為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具有根植於心靈深處的「技術救國論」。並科學地選擇技術創新的切入點,形成以核心技術為創新中心的技術創新路線。因為華為所從事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因而華為一直把自己的技術創新的切入點,放在核心技術的創新上,例如華為明白在WCDMA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上,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會受制於人,因而冒著很大的風險啟動自己的ASIC項目,並成功地實現技術突破,從而在這方面有了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另外華為注重並不斷擴大技術資金投入,千方百計地強化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從而形成獨特的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體。12、核心技術靠著掌握越來越多的核心技術,華為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已經能與跨國公司比肩較量。通訊行業的一個特性是,誰掌握核心技術,誰就掌握市場競爭的戰略高地。唯有立於核心技術,才能勢不可擋。還在公司剛剛成立之際,華為就義無反顧地把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二十年如一日,華為最終成為中國技術的驕傲。一般公司會考慮以產品拓展市場,而華為則是以研發帶動市場。華為每年要將當年銷售額的10%投入到研發中去,而其中的80%又被投入在軟體方面,甚至有人認為,華為才應該是中國最大的軟體企業。華為在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專利申請一直保持超過100%的年增長率。2002年,華為的研發投入近30億元,僅用於專利申請的費用就超過1000萬元。13、市場戰略華為的市場戰略經歷了公關型-推銷型-營銷型-管理型的幾次轉變和飛躍。如今他們還採取以技術換市場的策略,開拓國際市場。華為非常重視發現和培養戰略營銷管理人才和國際營銷人才,培育一支高素質的銷售員、工程師隊伍與營銷現場管理者隊伍。目前從事市場營銷和技術服務的人員占員工總數的35%,均具本科以上學歷,並在全國建立33個市場、銷售事處,35個用戶服務中心。市場戰略的成功,使華為的銷售收入按年均100%的遞增率增長。14、先進的管理思想華為總裁任正非這樣總結華為的管理經驗:「管理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取得既往成功的關鍵因素,除了技術、人才、資本,更有管理與服務。」回顧華為對管理體系全面西化和提升的過程,是從研發、供應鏈等後端業務流程入手,逐漸加入人力資源管理等輔助單元,最終在組織結構與涉及市場營銷前端業務的流程上與國際接軌。早在1997年,華為就開始與HayGroup(合益集團)合作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變革。此後,華為又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聘請IBM的顧問在產品開發方面進行咨詢。在財務和質量控制方面,華為聘請普華永道和FhG公司做咨詢。2005年開始,華為又與Hay合作,進行領導力培養、開發和領導力素質模型的建立,為公司面向全球發展培養領導者。企業在成長到較大規模後經常會因為復雜性管理進入組織官僚化危機,華為克服此危機的法先是從文化上塑造員工內部客戶行為導向意識,接著通過整合產品開發流程實現產品開發的市場化導向,又通過軟體企業能力成熟度模型認證,使其組織能力趨於成熟,從而擺脫國內多數軟體企業靠能人保證的初級階段,進入能力上與國際企業並駕齊驅的階段。華為的管理模式是矩陣式管理模式,矩陣式管理要求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相互配合,通過互助網路,任何問題都能做出迅速的反應。不然就會暴露出矩陣式管理最大的弱點:多頭管理,職責不清。而華為銷售人員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讓客戶驚嘆,讓對手心寒,因為華為從簽合同到實際供貨只要四天的時間。在全球化實踐中,任正非深刻領會到企業組織的可復制能力與可預測性的意義,體現在企業內部一系列流程和內外環境的模式化,這已經成為現代規模管理的基礎。華為在引進西方管理的過程中,經歷過削足適履的痛苦過程。1998年,華為花大價錢請IBM來指導企業內部優化。以客戶為中心的市場成長基因,被IBM用集成管理的模式移植到華為的終端研發,並通過流程加以固化,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任正非果斷拍板,對華為的全部流程實行再造,提出「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要穿美國鞋,就必須削足適履」的口號。這表達任正非的意志和決心。 15、借船出海對戰略產業的專注,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華為固守通訊設備供應,為結成戰略同盟打下基礎。商業競爭有時很奇怪,為了排除潛在的競爭對手,花再大的血本也不在乎。在通訊運營這個壟斷行業,企業也許可以在一個地域獲得一小部分收益,但在地方,運營商會關閉可以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洞悉人性的弱點,恪守著華為長遠的戰略利益。2001年,任正非提出學習拉賓「以土地換和平」的聯盟策略。堅持「我發展,讓別人因此也發展;我得利,讓別人因此也得利;我發達,讓別人因此也發達」的思想。發達國家客戶知道華為的不多,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GE、微軟、IBM、索尼、阿爾卡特、3COM等。與這些巨頭們形成戰略聯盟,無疑是一種借船出海的間接策略。客戶通過這些巨頭認知華為品牌。中國企業普遍的信條是:全力打造出最完美的產品,創出品牌,征服世界。華為則進一步認識到間接策略的價值,實現與跨國公司的廣泛合作。憑借自己的產品和技術,通過參股或控股,華為以技術為本,借力知名品牌與其渠道,實現華為全球技術版圖的擴張,這是間接策略的實質。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任正非強調不打價格戰,要與友商共存雙贏,不擾亂市場,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來獲取客戶認可,不能由於華為的一點點銷售來損害整個行業的利潤,不能做市場規則的破壞者。通信行業是一個投資類市場,僅靠短期的機會主義行為是不可能被客戶接納的。因此,華為拒絕機會主義,堅持面向目標市場,持之以恆地開拓市場,自始至終地加強我們的營銷網路、服務網路及隊伍建設,經過多年的艱苦拓展、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贏來海外市場的全面進步。華為迅速崛起於深圳灣之畔,宛如世界通訊行業的一個神話。然則雖華為邁入世界通訊行業巨頭的行列,但華為所處競爭環境依舊異常慘烈,華為之壓力毫不輕松。展望華為未來之路,華為依然任重道遠。「華為」之意義可引申為「中華有為」,對哉,華為應大有作為,中華應大有作為。華為的成功似乎披上神秘的面紗,吾希冀從中能窺測到其成功原因之一二。一個華為少矣!希望中國企業從華為成功模式中吸取營養,成就中國各行各業千千萬萬的「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