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與產業升級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與產業升級

發布時間: 2021-03-02 00:18:33

1、為什麼新加坡能夠成功實現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

1985年,新加坡政府的重大思考與決策對該國的產業升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80年代初期之前,新加坡的工業仍然只是跨國公司總部經濟鏈條中的生產加工基地:產品在國外設計,生產線在新加坡,新加坡工廠的任務就是負責產品的生產。這種狀況與我們目前的情況非常相似。

1980年以後,面對中國改革開放、大量吸引外資的激烈競爭,新加坡展開了所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業運動,朝著研發、工程設計、電腦軟體服務業等一系列的知識密集型產業邁進。為此,新加坡政府做出了重大的決策:將新加坡作為一個全面的商業中心推向國際市場,由經濟發展局開始積極吸引金融、教育、生活、醫葯、IT、軟體等領域的國際性服務公司。新加坡政府決定將製造業的比重保持在25%的水平,將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亞洲鄰國,而新加坡則集中發展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

新加坡成功轉型總部經濟的三大經驗:

經驗之一:全球化網路中准確的定位。新加坡把自身的發展同亞洲的發展密切地關聯,以世界的眼光來謀篇布局,從而在聯結東西方的世界產業體系中准確定位。其策略是:首先鼓勵跨國公司在新加坡從事本國以外的生產與工作,推廣製造方面的服務,如采購與測試;其次再吸收獨立的服務項目,如物流管理等。1986年新加坡推出了總部計劃,到2006年,該國重量級的總部達到415家,2010年達到500家。

經驗之二:前瞻性的世界新興產業。不斷瞄準世界新興產業,通過引入新興產業和本地培育,使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

經驗之三:精英政府的人才戰略。新加坡政府用高薪政策吸引人才,希望把各界精英都吸收到政府擔任高級領導人,包括醫生、律師、會計、大學教授、企業家、銀行家等有能力,並且誠實和品德優秀的傑出人物。在產業體繫上,為了滿足高科技產業所需的特定勞動力,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與日本、德國、法國政府共同建立了技術機構,使培訓過的新加坡人能夠勝任電子以及工程領域的專業工作。

2、全球產業分工,產業轉移,產業升級,對我國沿海經濟的影響

產業全球化發展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
首先,就國際分工而言,產業內部分工代替產業間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業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占據具有壟斷地位的戰略環節,提供著價值鏈上最多的價值增加量;特定行業中競爭力強的若干少數國家占據寡頭優勢環節,提供價值鏈上相對較多的價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國家占據不完全競爭環節,提供一定的價值量;而在價值鏈中不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只能占據價值鏈中完全競爭環節,在價值鏈生產中提供很小的價值增加量。
因此,從產業的國際競爭角度看,國際產業分工的內部化使得一國的競爭優勢不再體現於最終產品和某個特定產業上,而是體現在該國在全球化產業的價值鏈中所佔據的環節上。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全球化產業的成長過程,事實上就成為不斷培育和積累競爭優勢,由非戰略環節一步步向戰略環節挺進的過程。
其次,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影響下,國際貿易格局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產業內貿易代替產業間貿易迅速增長,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主體,加工貿易成為國際產業分工和交換的必要形式。
隨著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進口中間產品加工復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轉口,成為各國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中普遍採用的形式。傳統意義上完全由一國生產的純粹「本國產品」的一般貿易出口會越來越少,中間產品的貿易規模會越來越大,現代廣義的加工貿易成為產業全球化發展的本質要求和主要實現形式,成為現代產業分工和國際交換的重要載體。
因此,加工貿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較之一般貿易更具普遍性,區分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在許多情況下將變得沒有實質意義。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加工貿易既是發展中國家融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營銷網路、促進出口和提升出口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它們利用外資帶動國內產業參與國際分工、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3、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它突出的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我國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中,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成了新時期經濟發展人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強同東盟的聯系的史實中,我們的態度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擁有「雙贏」的思維,抱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的合作與交流,參與國際競爭,抓住機遇,接受挑戰,在國際的競爭和合作中,提高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隨世界發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辯證地看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全球化的概念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從歷史上看,近2000年來世界出現過四波經濟全球化浪潮。而本次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具有新的特點。第一,全球范圍配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世界商品出口佔全球GDP的比例超過20%,國際直接投資佔全球GDP的比例為21%,而191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和5%。隨著中國、印度、前蘇聯國家及東歐國家等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的規模正在空前擴大;第二,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勞動分工和資本流動已突破「中心」與「外圍」的格局。過去發達國家出口製成品,換回大宗初級產品,現在新興市場經濟體有能力生產並出口包括高技術在內的製成品。更重要的是,國際資本流動出現重大變化,十九世紀世界最大經濟體英國擁有經常項目盈餘並對外輸出資本,而當今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擁有巨大經常項目赤字,並從新興經濟體輸入資本;第三,國際資本市場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總量擴大,資本流動形式也在增多。過去國際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購買政府債券等少數領域;而現在的投資者擁有涉及眾多部門的債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產品;第四,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企業生產過程布局達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不僅使發達國家企業將製造業生產過程轉移海外,也將服務業部分業務流程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經營成本。服務外包使可交換的服務范圍擴大,從而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浪潮不會出現逆轉,主要得益於科技進步、政府實行開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等三大因素。科技進步的直接結果是運輸與通訊成本大幅降低。航運、水運技術的改進以及通訊、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遍應用,不僅進一步降低運輸和通訊成本,而且改進了全球供應鏈條的管理,加快了貨物、資本、技術及人員等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開放政策的直接結果是全球經濟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戰結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後來制定的一系列經貿規則為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機制基礎。近幾十年來,貿易自由化持續發展,多邊貿易談判多次達成協議取得進展,較大幅度降低了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採取支持全球化發展的政策。目前世貿組織成員已近150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關稅從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直接結果是人口眾多的東亞和南亞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市場經濟機制、政府管制機制和文化滲透機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響著我國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和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通過觀念更新、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主義體制和民主法治國家,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首先,有利於吸引外國投資,中國的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人口眾多,不但勞動力充足,而且消費能力也比較高,因此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紛紛看中了中國市場,向中國市場投資,興建公司和工廠。在外資進入中國的同時,很多國際上現金的生產技術以及管理經驗也隨之一同進入中國,對中國國內企業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增加了助推力,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其次,增加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了全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對外貿易所佔的份額是比較大的,出口額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增長,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再次,有利於勞動分配在生產技術逐漸提高的背景下,農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大部分都通過機械化生產作業完成的,那麼就導致了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許多外資公司在中國興建工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此時進入城市,充實到這些企業當中。
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第一,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以及管理理念受制於發達國家,而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占經濟主導權的還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制定市場規則的時候,非常明顯的偏向於自身國家的利益,通過各種貿易壁壘來保護自己國家的經濟利益。當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他們的國家時,對其相關產業造成沖擊的時候,就採取一系列的貿易手段,使用貿易壁壘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入,如近期的歐盟對我國太陽能產品的起訴以及調查。
第二,由於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實力雄厚,他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國家發展低耗能,高技術的產業,而將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資源以及勞動力為他們製造大量的成品。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自己及技術,只能接受,因此帶來了環境的高度破壞,近期中國嚴峻的環境問題就是現實的例證。
第三,經濟全球化沖擊了傳統的民族意識、國家概念以及主權觀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機遇

過去30多年,是全球化快速推進的階段。經濟全球化與信息技術革命相結合,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諸多深刻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參與了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價值鏈,出現了產業內貿易的快速發展,發展中國家成為低附加值製成品的出口大國,正在成為服務外包的重要供應國。
未來,在全球化條件下提升產業結構,實質上就是提升一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升級將有3個方向:一是繼續像以往一樣從勞動密集產業到資本技術密集產業的產業升級。二是向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價值環節提升。三是向信息與管理密集的價值環節的提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低附加值製成品最重要的出口大國。展望未來,一方面,由於我國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我國需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外貿增長方式都成為更為緊迫的任務。
根據對全球化分工趨勢的分析,我國應該採取「提升全球價值鏈戰略」,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在開放條件下推進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由當前的低附加值環節為主,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環節提升。首先,應准確把握全球產業分工的趨勢,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通過體制創新,引導市場力量來實施戰略;其次,應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全球化發展到今天,決定一國分工地位的是戰略、體制和人力資源,發展中國家須圍繞這些基本要點,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從而引導全球生產要素向本國匯聚,實現產業升級;第三,擁有本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是配置資源的主體,須擁有一大批本國的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居於不敗之地。
具體而言,應該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在開放中推進自主創新。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知識產權約束,在國家層面上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戰略。二是大力發展服務出口。應該抓住服務外包的重大機遇,以服務外包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突破點。三是提升技術資本密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探索在開放條件下發展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新路,要在打破壟斷、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擴大引進外資、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等方面加快步伐。四是培育自主品牌。

19世紀中期的全球化與20世紀後期的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邊緣,由此中國國運衰敗,國家由盛而衰,後者中國處於全球化的中心,由此中國進入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目前中國的戰略機遇源於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准確地講中國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廠,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它有一種聚合與輻射的效應,一方面加速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在中國的聚合,並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又形成從中心向周邊的不斷輻射擴展和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先是經濟的,然後會逐步轉化為地緣政治影響力。

4、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不斷實現產業升級,才能夠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為此,

D

5、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全球貿易往來增多、資金在國際間流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推倒各國的經濟壁壘,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目前,經濟全球化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並對世界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又有反面的消極作用。在看到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機遇,並敢於抓住這個機遇,使中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主流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它帶來的巨大挑戰。如果不能正視這個挑戰,那麼經濟全球化就很有可能帶來風險,而不是機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這些風險
已經造成對金融業的沖擊、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減弱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過快帶來大量失業等嚴重的現實經濟問題。只有積極地應對挑戰,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才能避免被全球化發展拋棄的"邊際化"趨勢。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始於1978年的對外開放使中國把握住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大好時機,利用國內勞動力的成本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對外開放前後經濟實績的天壤之別充分證明了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已經日益與世界經濟融合成一個整體,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逐步提高(參見表4)。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進程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准入程度將提高,但同時國內市場的全方位、大幅度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中國在勞動力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將使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出口大幅增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在中國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則由於本國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很可能遭受外國同類進口產品的巨大沖擊,使經濟增長受阻,並引發嚴重的失業問題。特別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規模龐大,又加之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購買力旺盛,各方面的經濟環境正日趨改善,因此已經成為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推動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穩步增長的重要目標市場。因此,面對國外無論在價格還是非價格方面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進口產品,國內企業可能要受到較大的沖擊。

為了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又要避免其不利影響,中國在現階段應充分注意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地
積累財富,推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應積極利用世界性資本、技術和產業大轉移的有利時機,通過開展貿易、利用外資等途徑,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本國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因為,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中國的勞動力要素逐漸變得相對短缺,而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則逐漸相對豐富起來;同時先進國家的某些產業由於喪失了比較優勢,也不得不向更高層次的產業轉移,其喪失優勢的產業將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樣,發展中國家就可以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會,逐步實現本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傢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現成經驗,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從而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在這方面,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就是典型的例子。總之,長期國際經濟的實踐表明,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跨國公司通過兼並收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進行直接投資,一方面給中國企業帶來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遍布全球的外銷渠道,這對於提升中國企業的運行效率,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水平提高、培養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兼並國內企業後,外資將在國內形成生產能力,對國內原有的同類產品生產企業將造成較大的沖擊,引發國內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和重新組合。此外,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間的兼並收購之風形成了規模更大、競爭力更強的巨型跨國公司,它們往往擁有大部分國際市場份額,國際市場的集中度日益提高,發生壟斷的危險也在不斷增大。對於未被跨國公司兼並的中國企業來說,其出口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跨國公司在其他與中國經濟結構類似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兼並收購形成的有競爭力的出口企業,由於其產品與中國企業的出口產品屬於同類產品,因此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造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參與經濟全球化,面對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利用後發優勢,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並後來居上。亞洲"四小龍"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貿易戰略愈開放、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優。反之,貿易戰略愈封閉,與國際經濟的隔離程度愈深,經濟實績就愈糟。1996年5月7日,世界銀行發表的題為《世界經濟前景與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系。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反之,面對經濟全球化裹足不前,必然影響經濟順利發展。

經濟全球化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對於中國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利用幾乎是不付費的後發優勢,以及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為了加快經濟發展,趕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以及向發達國家輸出勞務的機會,具體地說就是可以從發達國家獲得更多的發展援助、資金融通、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等,以解決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低的困難;與發達國家經濟接軌,推動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甚至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向中國轉移,盡快提高中國的工業化水平。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產業結構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的不斷產生和現代經濟結構的不斷變革。而現代經濟結構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外生的,中國要建立現代經濟結構,必須積極從外部引進;否則,單純或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成功的。目前,由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以及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速度大大提高,中國如果不積極從外部引進技術而只靠自己閉門造車,不僅難以縮小同先進國家的差距,而且還可能繼續擴大,永遠停留於落後狀態。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國際上有人稱亞洲金融危機是"21世紀危機",也可以說是"全球化危機"。目前,世界各類資本市場(包括貸款市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總規模估計高達35000億美元。國際金融市場向全球化方向發展,有助於在世界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但是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而且一旦發生,其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波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近年來,由於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因素日趨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作為一種商品,既為金融自由化提供了空前繁榮的市場,極大地擴大了業務領域,同時也為過度的投機活動創造了條件。面對國際金融體系日益全球化,許多國家建立了防範保護機制,以免金融體系因個別金融機構的不測事件而受到震盪。但是,應該說這種監督保護機制尚不健全,特別是缺乏國際間的應急預防機制。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後,國際上也呼籲及早建立金融管理的"早期預警系統"。

對於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在金融國際化的浪潮中,國際資本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別是短期資本即"游資"佔有很大的比重,其特點是投機性強,並以"光速"出入於各國的資本市場,在給各國帶來巨大的資金供給的同時,也可能給各國的金融和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如果短期國際資本突然大規模撤出本國市場,本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貨幣和金融危機。近年來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只有加快國內金融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合理和完善的金融預警和防範機制,克服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才能將發生國內金融危機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否則,一旦將來中國開放資本市場,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際"游資"的沖擊;而且即使不開放資本市場,在加入WTO後,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及其人民幣業務的開展,短期游資同樣會通過國內外資金調動,影響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穩定。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游戲規則的全球化,中國要參與經濟全球化,就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按照游戲規則來改革國內的貿易和經濟體制。例如,中國"復關"的程序首先就是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對中國貿易和經濟體制的審查和認可。70年代末以來,中國一直在進行著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改革的道路是漫長的,改革的過程是痛苦的。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20餘年,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遠沒有完成,目前還遇到了許多深層次問題,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在這一階段,改革的任務本來就已經很繁重,再按照國際規則來重塑經濟體制,勢必增加改革的困難。同時,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外來沖擊也惡化了改革的外部環境,對改革也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而且也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交換規模的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影響力越來越顯著,進出口貿易狀況和國際收支狀況將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國內經濟發展,如果國內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即便不存在這些隱患,由於心理因素的作用,也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只不過程度較低和時間較短而已。1997年7月1日以來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由於資本市場沒有開放等原因而使中國避免了發生類似危機,但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經濟全球化正在把中國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結為一體,通過封閉市場來保護國內產業的做法已不可能。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湧入,中國的國內產業將面臨外國競爭力的沖擊。過去,中國通過貿易保護的辦法建立了門類繁多、體系齊全的國內產業,這些產業中的大多數至今仍不具備足夠的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開放國內市場後所受到的外來沖擊將是巨大的。現在,中國仍然存在較多的貿易壁壘,所以國內產業所受到的外來沖擊並不大。但是,那些繞過貿易壁壘、通過投資方式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大批外國企業,它們生產的商品對國內其他同類產品生產企業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威脅到國內同類企業的生存。目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在談判的過程中和談判結束以後,隨著中國國內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羅小明 紀昀,《經濟全球化》之四)

6、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發展有怎樣的意義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種進步,雖然它對各國的影響各不相同,既有利也有弊,但從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1)經濟一體化把世界緊密聯結起來
經濟一體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結合,形成了全球經濟的有機整體,各國經濟依存性增強.在這個經濟有機整體中,不僅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各國間更快地流動,而且各國經濟總體上的相互傳動和影響也增強了.一方面,發達國家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把商品、資金和技術帶到發展中國家,但也把危機和衰退轉嫁給這些國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波動也對發達國家產生影響.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不僅對發生危機的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波及和影響日本、韓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以及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
(2)使世界資源得以最有效的配置,提高了世界經濟效益
世界經濟全球化使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在世界范圍內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動,各國可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這有助於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使各國要素價格的均衡化,從而使各國乃至世界總體福利水平提高.
(3)有助於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
世界市場是指世界各國通過經濟合作和對外貿易關系建立起來的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和領域,它是商品交換關系突破民族、國家界限擴充到世界范圍的結果.但是,世界市場的發展絕不僅僅是技術、資金、商品等物的流通的某種程度的國際化進程,它同時還突出地表現為市場經濟原則的全球化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世界市場的發展過程就是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統一的、規范的市場經濟的過程.只有市場經濟充分發展了,一個真正意義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體系才會最終形成.冷戰結束後,世界出現了經濟轉型和開放的大潮,許多相對封閉的市場逐步開放或進一步加大開放的力度,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使商品、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以實現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組合,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這本身就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因為「世界市場不僅是同存在於國內市場以外的一切外國市場相聯系的國內市場,而且同時也是作為本國市場的構成部分的一切外國市場的國內市場」.
(4)世界經濟全球化推動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
以往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在一國內部進行,其代價比起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更高,且所需的時間更長.世界經濟全球化刺激了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使各國在更大的世界經濟規模上配置資源,開拓市場,促進技術間的轉讓,推動發達國家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並將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數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縮短了美國、日本和歐洲新興工業經濟體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和產業傳遞過程,使世界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
(5)使國際關系以協調為主
世界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性加強.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國與國之間的接觸和對話,促使大家擱置分歧,增進了解,進行協商,努力協調各種矛盾,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擴大合作.
(6)有利於減少腐敗現象
據世界銀行估計,全世界賄賂數額可達發展中國家外來直接投資和進口的5%,即每年近800億美元.眾所公認,腐敗行為對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影響惡劣.世界銀行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在腐敗最猖獗的國家中,投資只佔GDP的12%,而在較廉潔的國家中,該比例超過21%.世界經濟論壇在一份有關1997年全球競爭報告中指出,公務員受賄和法律制度受到損害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最大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市場經濟的普及可以減少管製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腐敗現象.例如,通過降低貿易壁壘來減少腐敗的機會和腐敗可能獲得的尋租量,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而且,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增強也促進反腐敗的國際合作.
世界多級化的意義:政治上避免美國一家獨大,歐洲和亞洲的發言權增加,互相牽制 有利於世界政治格局的良性發展
經濟上 多級化 避免了過多依賴美圓的後遺症 世界經濟健康發展

7、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強國和弱國,發展中和發達國家,都是個雙刃劍,就看你怎麼認識,怎
么行動。
對於發達國家,經濟的全球化可以使更多的跨國企業「走出去」找到更廣闊的市場,
更廉價的勞動力,更加強大的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本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強勢地位
達到壓榨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目的,通過經濟全球化,更容易改變自身不合理經濟層次結構,
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遷出,引進高科技、綠色產業,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經濟再次騰
飛。
另外發達國家的經濟因為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於強勢地位,競爭力強,更容易推銷出產品,達到全球壟斷地位。

全球化經濟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震盪,弱國更加沒有發言權,美英等西方國家更容易
通過經濟牽制達到干涉別國內政,霸權世界的目的。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如果能在這個環境中抓住機遇,那麼經濟會更加平穩的發展,政治改革會遇到更少阻力,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會更加強大,與中國類似,經濟騰飛,政治崛起。但對弱國、貧窮國家,將是更加貧窮慘烈的下場。

經濟全球化,改變的是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產品便宜了,旅遊去的地方更多了,
留學更加便利,企業更容易開拓市場。但不要忘了,全球的經濟一體意味著競爭的加大,意味著我們的敵人可能更多更強。如果我們不能用好其利則必被其傷

8、產業全球化是什麼意思啊..

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產業全球化。產業全球化是指產業組織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和活動,產業結構在全球范圍內的演變和升級。當前產業全球化具有一些新特點:產業分工日趨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全球金融產業日益融合,產業投資活動跨出國界,產業組織的形式———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產業區域聯系日益密切。

9、經濟全球化對國家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但從發展趨勢看,由於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時代指日可待。

第六,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盡管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於國際貿易,其貿易額約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是嚴峻,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經濟體系,手裡掌握著資金、技術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次,由於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參考。百度

10、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環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

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 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10)全球化與產業升級擴展資料:

形成因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