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在中國發展的例子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在中國發展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00:57

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可以舉些例子嗎 關於技術轉移的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2、21世紀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最突出的事例是什麼?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最突出的事例是中國倡導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生活的具體事例

一、全球化

1.什麼是全球化

「 全球化 」 通常指 「 經濟全球化 」 ,它是近幾年來新聞媒體和學術界使用頻率較高,同時又是內涵界定爭議較多的概念之一。

經濟全球化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事件,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或者說是資本擴張的必然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 「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 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

到今天,雖然這個全球化過程還遠沒有完成,世界上還有反對全球化的個人和團體,但全球化已經是誰都無法迴避、必須正視的現實。正如 1990 年 1 月 8 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的 「 國際化市場與全球化經濟 」 一文所說: 「 當前世界大公司的老闆正在考慮的戰略轉移是全球化。進入 90 年代,若估計不到國際化這一強大發展趨勢,就無法決定工業發展的前景。 」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魯傑羅對工商界人士說: 「 經濟全球化是被貿易發展推著走的一列高速火車,迅速發展的技術也是推動力。 …… 認為可以阻擋全球化的人必須告訴我們,他們准備如何阻止經濟和技術發展。阻止全球化,等於說要阻止地球自轉 」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它的運動方向就是全球化,最終形成全球統一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是通過各種經濟資源在世界市場上相互流動來實現的。所以,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等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跨越國際的大流通。隨著流通程度的擴大和深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也逐漸增強。到現在,經濟全球化已經表現得很清楚的內容是一系列經濟要素全球化的組合,即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資全球化、人力資源全球化、消費全球化等等。

經濟要素全球化組合的速度與規模,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跨國公司的出現既實現了生產組織的全球化又實現了組織生產的全球化。到 2l 世紀初跨國公司已有 6 萬多家,其中最大的 200 家就壟斷了世界經濟活動的 l/4 ,跨國公司的生產總量已佔全球生產總量的 1/3 ,其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費用佔全球 2/3 。無怪乎有人說, 20 世紀是跨國公司在民族國家中經營的世紀, 21 世紀則是民族國家在跨國公司的網路中生存的世紀。因此,可以說,世界經濟的大轉折過程中跨國公司是主要的推動力量;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尤其是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極大地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與此同時,隨著技術開發的國際化和全球技術市場的形成,科技開發的產業化與全球化也已成為一種大趨勢。

2.什麼是國際化和一體化

人們在談論全球化問題時,還經常使用 「 國際化 」 、 「 一體化 」 等相近的詞彙。而且學者們對這些詞語的解釋也互有差異,這是許多新領域發展過程常見的現象。

「 國際化 」 和 「 全球化 」 在許多場合是經常被交替使用,甚至不加區別。如果一定要加以區別的話,可以說 「 國際化 」 表示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初始階段, 「 全球化 」 則側重於過程的目標、結果或其成熟階段。由於當今的全球化還不能說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此用國際化來表達也無多大妨礙。這兩個概念的科學界定有待於全球化經濟學的誕生。 『

「 一體化 」 也有一些類似的概念,如 「 國際經濟一體化 」 、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等等。國外有的學者把 「 國際經濟一體化 」 又叫做 「 區域化 」 ,並將其定義為: 「 各個獨立的國民經濟在體制上組合成為更大規模的經濟集團或共同體,如歐洲經濟共同體。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是指在地理上相近的國家相互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從而結成一體化的集團 ( 組織 ) 。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指 20 世紀 80 年代起,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一些國家為了減少貿易壁壘,形成某種互惠的國家聯合體。其中影響較大的除歐洲經濟共同體外,還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中美洲共同市場、海灣合作組織、馬格裡布聯盟等。

「 一體化 」 或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自然發展階段。它是相鄰國家之間經濟交往日益頻繁的必然結果。成立區域組織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但區域經濟發展會增加各地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地區內部的商品流通成本,加快地區經濟的發展,如能健康發展,有可能成為全球化經濟的穩定成分。

二、全球化的特徵及其表現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以往的經濟模式和經濟現象都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多角度的,這里僅羅列與本課題關系較為密切的幾個方面:

1.企業跨國經營和商品跨國生產

在以往的年代裡,某一特定產品是由某一特定企業獨家製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如王麻子刀剪肯定出之於王麻子刀剪鋪工匠之手,本田發動機是由日本本田公司生產的等等,也就是說產品是專屬於某國家的某企業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這一概念越發不清楚了。現今的國際市場中流通的商品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雖然也釘上某廠、某地或某國生產 ( 製造 ) 的牌子,但實際上已不是獨家生產,甚至不是某一國製造的產品。眾所周知的波音噴氣客機,名義上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其實參與生產的企業包括 6 個國家的 l500 家大企業和 15000 家小企業。再如,歐洲的 「 空中客車 」 飛機,參與研製和生產的企業除法國外,還有德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國的圖盧茲最後總裝,法國製造的零件還不到 40 %。不僅這類結構復雜的大型設備是這樣,就連許多小型產品也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這類產品的原產地或生產國的概念,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事實上的 「 全球產品 」—— 經濟全球化的傑作。

「 全球產品 」 是商品跨國生產的結果,商品跨國生產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主要是由於企業的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本的全球擴張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發展的動力。在生產的全過程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並生產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被分解為若干階段或環節,按照以往的生產模式,這些階段或環節便是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但在跨國經營的企業里,卻變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有些環節 ( 如零件加工 ) 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進行,有些環節 ( 如開發設計 ) 在擁有高素質專家的地方進行,有些環節 ( 如總裝配 ) 則在主要的銷售市場附近進行。因此,可以說 「 全球產品 」 是全球性資源最佳整合的結果。

2.商品和資源的跨國大流動

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的社會化生產,促成了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國際市場,從 GATF 到 'WTO 都是要使這個市場更大、更無阻力和更自由,以便使國際貿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讓消費者從中獲益,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空間,從而又會進一步激發更大規模的商品流動、資金流動和人員流動,使那裡的經濟產生活力,這就是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巨大作用。

今天國際市場商品和資源流通規模之大,已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僅 1995 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就達到 5 萬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人購買了 l000 美元進口商品。世界貿易年增長一般都在兩位數,並且持續地超過產出增長的速度。這就是說,世界產品中越來越大的部分參與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對外貿的依存度顯著增大,自覺不自覺地投入了全球經濟的懷抱。

今天世界范圍人口的流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規模之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超過了任何一次民族大遷徙。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各工業發達國家對外籍勞工的吸納不斷增多,美國、加拿大首當其沖,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西歐也開始大批招收外籍勞 32 ,其中英國和法國各達 300 萬,中東石油輸出國 10 年間勞工數增長 10 倍。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以億計算。

今天世界范圍的資金流動 ( 國際投資 ) 量,近乎天文數字,僅 1995 年世界外匯交易總額就達 500 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商品貿易額的 100 倍。

3.世界范圍的技術交流
當今世界已經擺脫了以往那種嚴格控制技術外流的傳統,技術也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世界技術市場上通過合法方式出售和購買技術專利、技術特許權、提供有償技術服務、版權交易、購買成套設備和生產線等等方式的技術交流十分活躍。這種技術的廣泛流動使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周期顯著縮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創造更大的效益。以日本為例, 1950~1970 年間,日本僅僅花了 60 億美元,引進 2600 項技術,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奇跡。據專家分析,如果不引進外國技術而由自己開發的話,大約需要 3 倍的投資和 10 倍以上的時間。

世界范圍內信息的高速與大量流動,幾乎不受地理限制,世界確確實實變成了地球村。信息在經濟、技術乃至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時代都重要,信息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現今的任何一個產業。據預測到 2012 年僅集成電路行業年銷售額將達 1 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 2000 年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產值增長部分的 60 %與集成電路有關。

上述 3 個方面描述的僅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從中可以發現這種經濟模式對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優越性,它的磅礴氣勢和動人前景。同時,電會發現這個世界規模的經濟列車的高速安全運行,確是一大難題。如果這個國際市場沒有統一的共同遵守的規則,流通的商品和各種資源沒有可靠的質量,沒有較高的信任度,其後果將是何等的不堪設想。

4、經濟全球化的具體例子

伏特汽車,它的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地,在這些優勢資源的國家或地區設立常設機構,然後進行組裝和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對生產地的資源達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業率
全球化弊端是造成了市場競爭激烈沖擊民族企業
就像中國加入WTO是機遇,也是挑戰

5、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積極融入世界,請你舉出兩個典型事例。

2004年入世,2008舉辦奧運,10年舉辦上海世博會,加入亞洲12國峰會等

6、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例子

?

7、經濟全球化的典型事例

1.企業跨國經營和商品跨國生產

在以往的年代裡,某一特定產品是由某一特定企業獨家製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如王麻子刀剪肯定出之於王麻子刀剪鋪工匠之手,本田發動機是由日本本田公司生產的等等,也就是說產品是專屬於某國家的某企業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這一概念越發不清楚了。現今的國際市場中流通的商品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雖然也釘上某廠、某地或某國生產 ( 製造 ) 的牌子,但實際上已不是獨家生產,甚至不是某一國製造的產品。眾所周知的波音噴氣客機,名義上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其實參與生產的企業包括 6 個國家的 l500 家大企業和 15000 家小企業。再如,歐洲的 「 空中客車 」 飛機,參與研製和生產的企業除法國外,還有德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國的圖盧茲最後總裝,法國製造的零件還不到 40 %。不僅這類結構復雜的大型設備是這樣,就連許多小型產品也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這類產品的原產地或生產國的概念,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事實上的 「 全球產品 」—— 經濟全球化的傑作。

「 全球產品 」 是商品跨國生產的結果,商品跨國生產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主要是由於企業的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本的全球擴張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發展的動力。在生產的全過程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並生產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被分解為若干階段或環節,按照以往的生產模式,這些階段或環節便是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但在跨國經營的企業里,卻變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有些環節 ( 如零件加工 ) 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進行,有些環節 ( 如開發設計 ) 在擁有高素質專家的地方進行,有些環節 ( 如總裝配 ) 則在主要的銷售市場附近進行。因此,可以說 「 全球產品 」 是全球性資源最佳整合的結果。

2.商品和資源的跨國大流動

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的社會化生產,促成了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國際市場,從 GATF 到 'WTO 都是要使這個市場更大、更無阻力和更自由,以便使國際貿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讓消費者從中獲益,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空間,從而又會進一步激發更大規模的商品流動、資金流動和人員流動,使那裡的經濟產生活力,這就是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巨大作用。

今天國際市場商品和資源流通規模之大,已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僅 1995 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就達到 5 萬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人購買了 l000 美元進口商品。世界貿易年增長一般都在兩位數,並且持續地超過產出增長的速度。這就是說,世界產品中越來越大的部分參與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對外貿的依存度顯著增大,自覺不自覺地投入了全球經濟的懷抱。

今天世界范圍人口的流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規模之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超過了任何一次民族大遷徙。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各工業發達國家對外籍勞工的吸納不斷增多,美國、加拿大首當其沖,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西歐也開始大批招收外籍勞 32 ,其中英國和法國各達 300 萬,中東石油輸出國 10 年間勞工數增長 10 倍。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以億計算。

今天世界范圍的資金流動 ( 國際投資 ) 量,近乎天文數字,僅 1995 年世界外匯交易總額就達 500 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商品貿易額的 100 倍。

3.世界范圍的技術交流
當今世界已經擺脫了以往那種嚴格控制技術外流的傳統,技術也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世界技術市場上通過合法方式出售和購買技術專利、技術特許權、提供有償技術服務、版權交易、購買成套設備和生產線等等方式的技術交流十分活躍。這種技術的廣泛流動使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周期顯著縮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創造更大的效益。以日本為例, 1950~1970 年間,日本僅僅花了 60 億美元,引進 2600 項技術,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奇跡。據專家分析,如果不引進外國技術而由自己開發的話,大約需要 3 倍的投資和 10 倍以上的時間。

世界范圍內信息的高速與大量流動,幾乎不受地理限制,世界確確實實變成了地球村。信息在經濟、技術乃至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時代都重要,信息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現今的任何一個產業。據預測到 2012 年僅集成電路行業年銷售額將達 1 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 2000 年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產值增長部分的 60 %與集成電路有關。

上述 3 個方面描述的僅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從中可以發現這種經濟模式對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優越性,它的磅礴氣勢和動人前景。同時,電會發現這個世界規模的經濟列車的高速安全運行,確是一大難題。如果這個國際市場沒有統一的共同遵守的規則,流通的商品和各種資源沒有可靠的質量,沒有較高的信任度,其後果將是何等的不堪設想。

8、請舉出一個促進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事例

一、全球化

1.什麼是全球化

「 全球化 」 通常指 「 經濟全球化 」 ,它是近幾年來新聞媒體和學術界使用頻率較高,同時又是內涵界定爭議較多的概念之一。

經濟全球化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事件,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或者說是資本擴張的必然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 「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 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

到今天,雖然這個全球化過程還遠沒有完成,世界上還有反對全球化的個人和團體,但全球化已經是誰都無法迴避、必須正視的現實。正如 1990 年 1 月 8 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的 「 國際化市場與全球化經濟 」 一文所說: 「 當前世界大公司的老闆正在考慮的戰略轉移是全球化。進入 90 年代,若估計不到國際化這一強大發展趨勢,就無法決定工業發展的前景。 」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魯傑羅對工商界人士說: 「 經濟全球化是被貿易發展推著走的一列高速火車,迅速發展的技術也是推動力。 …… 認為可以阻擋全球化的人必須告訴我們,他們准備如何阻止經濟和技術發展。阻止全球化,等於說要阻止地球自轉 」 。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它的運動方向就是全球化,最終形成全球統一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是通過各種經濟資源在世界市場上相互流動來實現的。所以,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勞務等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跨越國際的大流通。隨著流通程度的擴大和深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也逐漸增強。到現在,經濟全球化已經表現得很清楚的內容是一系列經濟要素全球化的組合,即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資全球化、人力資源全球化、消費全球化等等。

經濟要素全球化組合的速度與規模,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跨國公司的出現既實現了生產組織的全球化又實現了組織生產的全球化。到 2l 世紀初跨國公司已有 6 萬多家,其中最大的 200 家就壟斷了世界經濟活動的 l/4 ,跨國公司的生產總量已佔全球生產總量的 1/3 ,其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技術轉讓費用佔全球 2/3 。無怪乎有人說, 20 世紀是跨國公司在民族國家中經營的世紀, 21 世紀則是民族國家在跨國公司的網路中生存的世紀。因此,可以說,世界經濟的大轉折過程中跨國公司是主要的推動力量;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尤其是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極大地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與此同時,隨著技術開發的國際化和全球技術市場的形成,科技開發的產業化與全球化也已成為一種大趨勢。

2.什麼是國際化和一體化

人們在談論全球化問題時,還經常使用 「 國際化 」 、 「 一體化 」 等相近的詞彙。而且學者們對這些詞語的解釋也互有差異,這是許多新領域發展過程常見的現象。

「 國際化 」 和 「 全球化 」 在許多場合是經常被交替使用,甚至不加區別。如果一定要加以區別的話,可以說 「 國際化 」 表示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初始階段, 「 全球化 」 則側重於過程的目標、結果或其成熟階段。由於當今的全球化還不能說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此用國際化來表達也無多大妨礙。這兩個概念的科學界定有待於全球化經濟學的誕生。 『

「 一體化 」 也有一些類似的概念,如 「 國際經濟一體化 」 、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等等。國外有的學者把 「 國際經濟一體化 」 又叫做 「 區域化 」 ,並將其定義為: 「 各個獨立的國民經濟在體制上組合成為更大規模的經濟集團或共同體,如歐洲經濟共同體。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是指在地理上相近的國家相互採取更為開放的政策,從而結成一體化的集團 ( 組織 ) 。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指 20 世紀 80 年代起,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一些國家為了減少貿易壁壘,形成某種互惠的國家聯合體。其中影響較大的除歐洲經濟共同體外,還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聯盟、中美洲共同市場、海灣合作組織、馬格裡布聯盟等。

「 一體化 」 或 「 區域經濟一體化 」 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自然發展階段。它是相鄰國家之間經濟交往日益頻繁的必然結果。成立區域組織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但區域經濟發展會增加各地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地區內部的商品流通成本,加快地區經濟的發展,如能健康發展,有可能成為全球化經濟的穩定成分。

二、全球化的特徵及其表現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以往的經濟模式和經濟現象都在迅速地發生變化,它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多角度的,這里僅羅列與本課題關系較為密切的幾個方面:

1.企業跨國經營和商品跨國生產

在以往的年代裡,某一特定產品是由某一特定企業獨家製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如王麻子刀剪肯定出之於王麻子刀剪鋪工匠之手,本田發動機是由日本本田公司生產的等等,也就是說產品是專屬於某國家的某企業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這一概念越發不清楚了。現今的國際市場中流通的商品出於管理上的需要雖然也釘上某廠、某地或某國生產 ( 製造 ) 的牌子,但實際上已不是獨家生產,甚至不是某一國製造的產品。眾所周知的波音噴氣客機,名義上是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其實參與生產的企業包括 6 個國家的 l500 家大企業和 15000 家小企業。再如,歐洲的 「 空中客車 」 飛機,參與研製和生產的企業除法國外,還有德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航空公司,只是在法國的圖盧茲最後總裝,法國製造的零件還不到 40 %。不僅這類結構復雜的大型設備是這樣,就連許多小型產品也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這類產品的原產地或生產國的概念,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事實上的 「 全球產品 」—— 經濟全球化的傑作。

「 全球產品 」 是商品跨國生產的結果,商品跨國生產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和成功,主要是由於企業的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本的全球擴張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發展的動力。在生產的全過程中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並生產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是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被分解為若干階段或環節,按照以往的生產模式,這些階段或環節便是企業內部的生產分工,但在跨國經營的企業里,卻變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有些環節 ( 如零件加工 ) 在勞動力低廉的國家進行,有些環節 ( 如開發設計 ) 在擁有高素質專家的地方進行,有些環節 ( 如總裝配 ) 則在主要的銷售市場附近進行。因此,可以說 「 全球產品 」 是全球性資源最佳整合的結果。

2.商品和資源的跨國大流動

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的社會化生產,促成了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造就了遍及全球的國際市場,從 GATF 到 'WTO 都是要使這個市場更大、更無阻力和更自由,以便使國際貿易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讓消費者從中獲益,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廣闊空間,從而又會進一步激發更大規模的商品流動、資金流動和人員流動,使那裡的經濟產生活力,這就是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巨大作用。

今天國際市場商品和資源流通規模之大,已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僅 1995 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就達到 5 萬億美元,相當於平均每人購買了 l000 美元進口商品。世界貿易年增長一般都在兩位數,並且持續地超過產出增長的速度。這就是說,世界產品中越來越大的部分參與了國際貿易,許多國家對外貿的依存度顯著增大,自覺不自覺地投入了全球經濟的懷抱。

今天世界范圍人口的流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其規模之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超過了任何一次民族大遷徙。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各工業發達國家對外籍勞工的吸納不斷增多,美國、加拿大首當其沖,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西歐也開始大批招收外籍勞 32 ,其中英國和法國各達 300 萬,中東石油輸出國 10 年間勞工數增長 10 倍。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民工潮以億計算。

今天世界范圍的資金流動 ( 國際投資 ) 量,近乎天文數字,僅 1995 年世界外匯交易總額就達 500 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商品貿易額的 100 倍。

3.世界范圍的技術交流
當今世界已經擺脫了以往那種嚴格控制技術外流的傳統,技術也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了市場。世界技術市場上通過合法方式出售和購買技術專利、技術特許權、提供有償技術服務、版權交易、購買成套設備和生產線等等方式的技術交流十分活躍。這種技術的廣泛流動使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周期顯著縮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創造更大的效益。以日本為例, 1950~1970 年間,日本僅僅花了 60 億美元,引進 2600 項技術,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奇跡。據專家分析,如果不引進外國技術而由自己開發的話,大約需要 3 倍的投資和 10 倍以上的時間。

世界范圍內信息的高速與大量流動,幾乎不受地理限制,世界確確實實變成了地球村。信息在經濟、技術乃至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比任何時代都重要,信息網路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現今的任何一個產業。據預測到 2012 年僅集成電路行業年銷售額將達 1 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 2000 年國內生產總值,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產值增長部分的 60 %與集成電路有關。

上述 3 個方面描述的僅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從中可以發現這種經濟模式對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優越性,它的磅礴氣勢和動人前景。同時,電會發現這個世界規模的經濟列車的高速安全運行,確是一大難題。如果這個國際市場沒有統一的共同遵守的規則,流通的商品和各種資源沒有可靠的質量,沒有較高的信任度,其後果將是何等的不堪設想。

9、經濟全球化的表現(舉幾個例子)

1、貿易自由化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

3、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

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9)經濟全球化在中國發展的例子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2、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3、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