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三個階段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三個階段

發布時間: 2021-03-01 17:04:49

1、全球化進程的三個歷史階段

談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及其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勢,目前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英國工業革命。由於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航海事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並給自身帶來巨量社會財富,推動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這一階段,商品生產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全世界經濟活動受這一中心的支配。
第二階段是資本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電力革命。由於電力的普遍使用,發達國家經濟又有了指數級的增長,並推動世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哪兒能賺錢,資本就去哪兒。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資本的帝國主義國家,各國經濟活動均處於帝國注意國家的控制之下。
第三階段是信息經濟的全球化。這一次全球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網路的建立則是其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網路的國家,誰掌握了信息網路的控制權,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並能獲取巨量社會財富。但由於社會主義中國的信息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網路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沖擊,既由實行霸權主義的美國中心開始轉移到中國中心,而中國5G網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則使這一對美國中心的沖擊加大,中心轉移也加速。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信息網路技術服務於全世界,因而它必將極大增強世界各國的發展能力,而削弱帝國主義國家實施霸權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國主義中心國家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近期挑起的封鎖「華為」之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其目的則在於維護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權,以便繼續剝削和稱霸世界。由此可見,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權與各國人民反信息霸權之爭必將是十分激烈的。我們應該對此有充分准備,並保持信息網路優勢,為自身和世界人民發展經濟服好務。
總之,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向世界擴張並攫取世界財富的過程,而信息經濟全球化則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反對帝國主義霸權的過程。今後還會繼續發展,內容會更新,意義會變化,其特徵亦需人們不斷給予關注。當然,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並不是說就把以往階段的內容完全拋棄了,而是會保留下來,使其繼續發揮作用,所以目前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是保留了前兩個階段內容的綜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罷了。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將帶來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推動世界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也許會以美國霸權的衰落為特點

2、(11分)閱讀材料材料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航路開辟後;二是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後

(1)階段:反映了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的「經濟全球化」。(1分)
信息:以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等落後地區輸出工業製造品,中國等成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等。(2分)
(2)第一次全球化:始於新航路開辟;以歐洲國家為主;建立大帝國。(2分)第二次全球化:始於二戰以後,由美國主導;建立全球性的多國公司和全球公司;國家貿易增長迅速。(2分)
(3)第一次全球化: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學習其先進技術,表現為開放通商口岸、建立近代工業等。(2分)第二次全球化:抓住機遇主動應對,表現為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分)

3、經濟全球化有哪五個階段??

從發展歷程看,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世界生產與消費市場形成;
第二階段:世界金融資本形成;
第三階段:跨國公司擴張;
第四階段:信息全球化;
第五階段:虛擬經濟全球化。

4、人類交流發三階段,1500年三個階段分別是哪個世界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把人類文明的交流劃分為三個時期:1500年以前稱為遭遇時期,1500-19世紀末稱為沖擊時期,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則是相互作用時期。
現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貧富懸殊,其歷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約公元1500年之後的幾個世紀。在這幾個世紀,西方探險家和資產階級奔走於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絕的區域緊密聯系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亞非拉國家而言,正如一個埃及記者所說:已經陷入了重圍……。
請回答:(1)概括出導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歷史事件。(2分)它對人類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響?(4分)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促進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
(3)在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中,「陷入了重圍」的亞洲國家在19世紀作出了不同的反應,說說中國由此產生的反應是什麼?(3分)
題型:綜合題難度:中檔來源:不詳
答案

(1)事件:新航道的開辟(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的具體航海活動各得1分,不超過2分)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4分)
(2)因素:殖民擴張;新航路開辟;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8分)
(3)反應:被迫打開門戶,捲入世界市場或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3分)

試題分析:
(1)第一小問導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歷史事件是新航路開辟: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率船隊抵達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遠航到達美洲。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2)促進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新航路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②殖民擴張與掠奪,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③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隨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世界各地聯系更加緊密,19世紀中後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④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隨著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出現,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英勇抗爭;中國新思想萌發;中國近代化起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
點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
1.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自16世紀以來,日益擴大的世界市場,不僅加快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積累的速度,還為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促進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
2.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殖民地區財富、勞動力、資源被大肆掠奪,逐步成為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另一方面,殖民地區原有落後、封閉的經濟結構被打破,新的經濟因素不斷發展壯大,促成殖民地區向近代社會轉型。
3.人口流動加快,改變了世界人口布局。這一影響在非洲、大洋州、美洲尤為明顯。
4.促進了世界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豐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促使世界經濟體系形成,這正是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早期表現。

5、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航路開辟後;二是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後;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擴張性;(1分)
(2)措施:閉關鎖國的政策;清統治者的夜郎自大;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封閉性(2分)
結果: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傾銷商品掠奪原料;(1分)
(3)二戰後國內陷入解放戰爭時期,繼續爭取民族獨立;(1分)
新中國成立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採取敵視封鎖政策;(1分)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犯了左傾錯誤,強調階級斗爭;(1分)
(4)原因:擴大國內市場,擴大內需,刺激生產和消費,擴大就業,緩和社會矛盾,緩解危機。(2分)
(5)中國擴大內需的措施,會一定程度擴大世界貿易,穩定世界經濟;
中國國際地位、綜合國力提高,穩定中國經濟利於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
經濟全球化,各國經濟互相聯系、相互依存,應加強合作;(任答兩點2分)

6、相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國同世界的關系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航路開辟後;二是兩次工業革命完成後;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四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

7、世界經濟的形成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8、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經濟進入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也向信息化、知識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引領經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設備與技術的普及,網路設施的大眾化,國家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信息的競爭。盡管網路經濟並非萬能,但是有「小超人」之稱的香港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提出:「面對這一全新的經濟大潮,動作快的人會打敗動作慢的人,動作慢的人會打敗根本不動作的人」。奧斯特羅姆·莫勒(2003)在《全球化危機?》中指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明天的沖突將發生於爭奪信息公路的控制權,也就是使用信息公路的定價權。把電視播發到某地,需要多少錢?從世界的一個地方往另外一個地方打電話需要多少錢?未來的競爭很可能決定於哪些企業最先得到信息,或比較准確地說,是哪些企業最快把信息送到需要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選擇集裝箱運輸,由於競爭是激烈的,最早發現新趨勢和聽到新消息的企業可以提供最優價格和最佳的發送保證。如果在信息方面落後,即使有著最好的船隻和最佳的服務的公司也無法取得成功。由此,在經濟學中,「豐度」法則(Law of abundance,一個產品一旦被介紹給大批顧客,就開始對顧客增加價值,最終成為顧客離不開的東西,使得企業能對該產品附加許多服務和其他產品,如手機及對其所附加的各種服務等)取代了「遞增回報率」的老辦法(通過進入更大市場,降低單位成本而獲利)。全球化的網路所提供的信息暢通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技術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2000)提供的30年來世界技術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已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體更從過去的1年降低為2個月。牛文元認為,正是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技術加速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第三,高素質人才無國界流動。人是知識與技術的重要載體,是知識與技術的創造者與應用者。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國際人才市場逐步形成,高素質人才依據價值原則進行擇業與創業,國界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天牢,他們要麼跨越國界從事價值創造活動,要麼在一個國度以內,從事著全球化企業的財富創造,企業的競爭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

第四,發展中國家改革與開放相互兼容,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利用國際資金與市場發展民族經濟。同時,各主權國家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技術的領先性和政治地位的優越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必然比發展中國家要佔有的多一些,發展中國家一直在為更多地分享這塊由於經濟全球化而增大的蛋糕而努力,從而避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極世界,改革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過時的國際經濟秩序。

第五,各國之間的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相互分割的市場一體化,市場的不確定性較過去增強,各國之間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強。區域經濟是相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引,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中國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以及中韓互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這些都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區域性集團一方面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它成為經濟全球化中區域內各國避免風險的一個穩定因素,例如,歐盟統一貨幣市場就為該區域內成員國避免20世紀末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抵禦作用。當然,區域化只是全球化中的一個進程方面,就全球經濟發展來看,無論是風險的防禦,還是對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和要求,各國之間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

第六,資本在全球的流動比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更為明顯。截止到20世紀的最後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2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這種跨國界的貨幣流量已經達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產值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總額的10%(牛文元,2000)。就其形態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過程,而且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商業資本全球化和借貸資本的全球化。今天的第三個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基本特點乃是以跨國公司為中心的產業資本全球化。產業資本全球化集中表現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1年出版的世界投資報告,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雷涯鄰等,2003)(表1-2)。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幾乎達到了全球GDP的50%,是世界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額的兩倍多。這些數據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外直接投資比國際貿易更重要。

表1-2 1982~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部分指標

(據雷涯鄰等,2003)

以上表格數據包括50多個國家(其中24個為發展中國家),他們流入儲備(inward stock)超過了100億美元,而15年以前,只有17個國家(其中只有7個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表1-3和表1-4說明了各個地區在1982~2000年之間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動情況。數據反映了發達國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顯示了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重要性,2000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了2400億美元。當然,投資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世界主要的30個東道國吸納了世界大約95%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世界主要的30個投資國佔了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的99%,而且,大多數為工業化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急劇增長。美國繼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最近,由於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國際投資商開始將資金投向亞洲。根據2002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雷涯鄰等,2003),10個接受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國家中,有8個是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中國、南非等。這些地區的長期投資前景看好。中國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在過去十多年裡,吸引了大量來自於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表中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吸納者,同時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之一。中國擁有世界近1/4的人口,又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未來前景看好。

表1-3 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入的地區分布 (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

表1-4 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地區分布 (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