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侵蝕中國文化內涵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侵蝕中國文化內涵

發布時間: 2021-02-26 12:57:40

1、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
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
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3、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BKDS200203006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建設

這是篇論文 自己去看一下吧 小木蟲的資源

4、求「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案例!急~~~

(一)國加入WTO並開始進入了國際化、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融入國際大家庭,不僅給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對普通百姓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選擇等方面,影響也是深刻的。人們既有興奮和歡樂,也有無奈和痛苦,需要經歷碰撞、調適和整合的過程。

環視宇內,全球化已勢不可擋,全球人士無處遁逃,中國文化亦然。有人認為,在國外種種具有潮流很前衛的思想進來後,中國的很多文化變得不堪一擊,中國好的文化都流到國外,被別人所用,而國外的不良現象都流到了中國,而中國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有人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融合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沖突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核心,這三者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一起構成中國文化安全發展戰略的統一的有機體。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首先我覺的是對我國文化的沖擊,從現在新青年崇尚西方節日這一個現象看,雖然08年起,我國已經做了節日的調整,但這也是從中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脅。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中國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也密切了中國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我國文化能不能從中崛起也是個問題,現在的少年都不喜歡接受傳統教育,都有類似於反叛的心理,這也導致了不少人對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這時有外來文化的填補,這不利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繼承,經濟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礎,如果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對任何國家都產生沖擊,畢竟經濟的接觸也必定會產生文化接觸。
因此,中國文化如何直面「全球化」,被搬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層面。我認為,首先應當借鑒歷史,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調整心態,穩健應對,從容不迫。再加上政府發揮職責,積極引導,責無旁貸。

未來「全球化」局面下的文化,應當是「和合」文化而非「同一」文化;文化背後的較量,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將文化傳統發揚光大,人人奮發圖強,仍然是當今中國的主基調。

5、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帶來什麼樣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文化帶來了競爭的意識,開闊了人民的視野,增長了知識,帶來了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技術,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比如:體育事業的發展就是這樣。經濟全球化在帶來國外先進的理念的同時也給我國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因素,甚至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比如:拜金主義者、自由主義、享樂主義等對我國的青少年影響較大,我們必須要加以批判,區別對待。

6、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 國的影響:「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經濟全球化對 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於吸引外資。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 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7、談一談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談一談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弘揚傳統文化,就回要秉承以下的做事原答則。
首先一定要繼承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祖先留給我們很多優秀的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兒女,我們一定要繼承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讓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做好申遺工作把我們的文化遺產烙上中國的印記。
其次,弘揚傳統文化,就應該讓人民大眾都了解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精髓,保護好傳統文化的繼承人,讓我們新一代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採用形式多樣的方式傳播,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新一代的學生青年中繼承下來。
還有我國幅員遼闊民族有很大的區別,各民族的傳統文化都要保存和發揚下去,讓世界全球了解多樣化的中國文化。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有責任有義務去弘揚傳統文化,去繼承傳統文化,有自己的責任感和歷史感,讓我們去傳承自己的文化,並把它發揚光大讓這一使命成為我們青年人的光輝使命。

8、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9、求西方節日及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

時下流行過「洋節」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洋節」情結 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 一方面,當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鍾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帶著這些問題,我利用寒假半個月的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翻閱資料,到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到社會上走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士,現將主要觀點整理報告如下: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更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裡,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麼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在更大范圍的地域內擴展開來。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響的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各式洋節的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也過得熱鬧非凡。由此可見,中國人多一些暢快抒發心情的洋節有什麼不好呢?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聖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老人獻上一份祝福了嗎?誰說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輔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綜合體呢?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傳統和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 大學生過「洋節」,到底為哪般? -------------------------------------------------------------------------------- 父親節,母親節,光棍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學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節」的熱潮,大家都熱衷於過「洋節」,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卻幾乎沒有興趣。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傳統節日最大賣點似乎是以吃為主,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還是吃,生猛海鮮,海味山珍。過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著過節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雖然對學校餐廳的飯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還是五花八門,樣樣俱全的。因此,有天天過年的感覺。可是生活當中,工作節奏加快,學習壓力增大,交際壓力增大,大家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心中壓抑太久的情緒,就想找個機會大家聚一聚,玩一玩,樂一樂。「洋節」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因此越來越被人們青睞。 其二,年輕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鮮的東西,渴望刺激的東西,「洋節」在學校里過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光棍節,大家湊到一塊,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還有的男光棍請女光棍吃飯,唱KTV,或者到避風塘,去聊上一晚上,參加派對舞會,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讓人覺得新鮮中帶有刺激。萬聖節,大家給自己戴上可愛的面具,做自己平時也許不敢做的事,說自己平時也許不敢說的話,吃可口的南瓜餅。 其三,有些洋節,過起來很有人情味。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送上最溫馨的祝福,最真摯的感情。給母親買一條圍巾,買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給父親買一個精美的打火機,給家裡買一塊精緻的桌布……禮輕情義重。 也許,大學生過洋節並不是壞事,但關鍵是大家不要只顧著過洋節,而忘了我們傳統的節日,我們應該增加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文化氛圍。 ================================================= 如何看待「過洋節」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這是什麼原因?過洋節究竟好不好?在媒體上眾說紛紜.各抒已見,筆者在此略作分析,綜述如下: 當今「洋節」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國改革開放後,外國的文化滲入其中,各國互相交融。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許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遇上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體和商業的炒作,促使過「洋節」不斷升溫,在其後面主要是巨大的商業利潤;其四,我國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豐富多彩,這也是必然的;其五,許多年輕人、大學生追求時尚、趕時髦.趁外國節日來臨,熱鬧娛樂一下,而且國外節日講求人性化,比較輕松浪漫,注重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涎節過平安夜.容易受年輕人喜愛接受。 而我國傳統節日,由於一般都有教育意議,形式單調,有的還帶有封建色彩,同時又不被官方重視,由此種種原因,造成了「洋節熱土節冷」的局面。 其實,中國人體驗一下外國人的節日,領略一下異國文化,這沒有什麼不好,國外不是也有過中國節的?對端午節、潑水節也很感興趣。因此,大可不必說過洋節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節日溫馨過後,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還是要提醒國人,凡事有個度,過分渲染、過分炒作,真正搞成洋節的天下,那就變味了,要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永恆的真理。聖誕節將要來臨之際,國內10位博士生聯名呼籲民眾慎對聖誕,來自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十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慎對聖誕節。他們認為」聖誕狂歡」是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性喪失後,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 十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 近日,這個名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出現在各大網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話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自稱「民間學者」的起草者、哲學博士王達山在文章中認為,國內每逢聖誕節,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聖誕樹」,員工們戴「小紅帽」,學校里「聖誕舞會」的海報占據了搶眼的位置;人們相逢互祝「聖誕快樂」等,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行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因此,博士們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文章還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應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許的范圍內,重新審視和合理規范在商場、媒體、學校等部門和行業日漸流行的「聖誕狂潮」。 「孔子」被指為「聖誕老人」 作為倡議書的發起人之一,武漢大學哲學院2005屆中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生陳喬見說,自己在網路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時,在浙江衢州「南孔廟」,一名老師帶領小學生們在孔子像前參拜孔子時,竟有小學生指著白須飄飄的聖人說:「這位老爺爺是聖誕老人!」這件事對他影響挺大,聯想到現在許多大學生熱衷於過聖誕節,更有中小學教師組織學生搞各種各樣的聖誕活動,更促使他思考。「我們也知道我們力量有限,沒有期望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他說,「只是督促國人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適。」 學者網友看法不一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認為,聖誕節等洋節日的盛行發生於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滲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過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手段。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過洋節日可能被貼上有品位、時尚、時髦等標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文化霸權。 截至昨晚9時40分,某網上共有17334人參與調查,反對過聖誕節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的人佔53.8%,贊同認為民眾只是找機會輕松,並不是被西方文化洗腦的人佔29.68%,無所謂的人佔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