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日本全球化後果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日本全球化後果

發布時間: 2021-01-22 02:27:49

1、日本經濟一旦崩潰會對全球造成哪些影響?

目前來看日本的GDp任然排在全球前五裡面,日本這個國家雖然國土面積還沒有我國一個省大,但是GDP的體量還是不容忽視的,近十年來日本Gdp增速明顯下滑,由於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導致。

如果日本經濟崩潰了,那也就說明整個全球經濟進入了危機,所以全球經濟也不容樂觀,但是如果說日本經濟崩潰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個人認為沒有太大的影響。
一,日元並沒有全球化,即使日本經濟崩潰,日元貶值,這種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並沒有像全球化貨幣美元貶值帶來的大。
二,日本經濟由於受到國土面積,人口等等影響,從最近十幾年來看經濟仍然處於倒退狀態,但是全球化進展中,並沒有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多大的影響,反觀我們國家隔壁的印度等等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綜上所述,資本經濟即使崩潰了雖然對全球經濟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2、中國 美國 日本全球化進程的比較

全球化進程從今年開始由中、美來主導了。

剛在多哈召開的世貿會上,各國共同贊同全球G2主導。

G2---就指的是中、美主導全球經濟。

3、經濟全球化對日本產業發展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4、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的因素有:西歐與日本崛起對美國的挑戰 ②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③中國...

B

5、二戰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是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這樣說法對不對?

二戰後美國接管了日本,由麥克阿瑟將軍擔任駐日盟軍最高總司令。當時他為了回不想讓日本再次崛起,便制定了答一個計劃:把日本變成農業國家,讓它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戰爭。但就在他的計劃開始逐步進行時,朝鮮戰爭爆發。他被迫暫停此計劃,被緊急調去韓國擔任聯合國軍最高總司令。就在這段期間日本抓住機會大力發展工業。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總統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借口撤了他的職(其實是因被中國軍隊打得屢屢戰敗),改由李奇微擔任聯合國軍最高總司令。與此同時日本的發展正在與他的計劃逆向而行,所以他的計劃宣告破產,它只能收拾行李回美國。再加上一戰,二戰初期日本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俄國理論上不屬於亞洲),所以有一定深厚的"功底",這也是使得日本在戰後迅速崛起的其中一個原因。

6、二戰後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原因:
歷史上,日本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並發展起來,特別是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把其闡述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進行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第二,美國扶植日本;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第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教材的闡述如蜻蜓點水式簡略,總有種言猶未盡之感,筆者認為有必要作更為具體而深刻地探究,讓歷史更為鮮活生動,讓學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一、美國的扶植政策。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日本的獨占和政治改造。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長達七年,保證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長期穩定發展。美國還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羅伯特?埃德爾斯坦和讓?邁克爾?保羅教授說:「為取得成功,就必須立即進行廣泛的體制改革,即創造性地打破阻礙日本經濟復甦或經濟增長的那些障礙。」①如解散財閥,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業中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財閥企業的一些封建性弊端,為企業間較為平等的競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領導崗位上。農地改革,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擴大農村市場,這使日本進入了一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出於在遠東戰略的需要,還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爭索賠,撤消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作為戰爭賠償的計劃。1947年1月至1948年3月,美國先後提出兩個新方案,對先前的「賠償方案」進行大幅度修改,將拆遷的工業設備減至方案的30%。至1949年5月,乾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賠款。②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並且美國「核保護傘」戰略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
第二、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為日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特別是朝鮮戰爭,極大促進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步伐。戰爭引起了「特需景氣」,侵朝美軍大量向日本廠商進行軍事訂貨和購買廉價勞務,使日本企業積存滯銷的1000-1500萬日元庫存產品一掃而空,並一舉改變了財政緊縮中苦苦掙扎的日本經濟被動局面。據統計,從戰爭爆發到1953年,這種特需收入為12.8億美元,廣義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特需收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帶動了有效需求的增長,而且為增加原料進口和先進技術進口,更新陳舊設備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戰爭的爆發及由此引起的國際局勢的變化,促進了日本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朝鮮戰爭賦予了日本實現擴大進出口上的機會,日本通常出口貿易顯著增加,1950年7月,日本出口總額增長為7400萬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創造了戰後日本月出口額的最高記錄。1950年上半年,日本月平均出口額為5000萬美元,則下半年一下子躍升為8000萬美元。可以說朝鮮戰爭是日本經濟的回生妙葯。③
二、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和領導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第一、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各種計劃,促進經濟的起飛。如鳩山內閣《經濟自衛五年計劃》,岸信介內閣的《新長期經濟計劃》,池田內閣的《國民經濟倍增計劃》。
第二、政府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如先後通過《關於合成樹脂工業的育成》、《電子工業振興臨時措置法》、《合成橡膠製造事業特別措置法》,通過這些規劃的實施,不僅調整了產業結構,確立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而且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對國內經濟生活的調整達到了落實。當然重要的基礎產業,如果市場選擇它,那麼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對這些產業,政府在確認市場必定不去選擇,便以合適的方法選擇它們,由政府採用法律、金融稅制、中間組織協調利益手段的干預來補足。
第三、政府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日本國內市場狹窄,工業產品依靠大量出口,為此政府提出「貿易立國」的口號,出口貿易增長很快,1960年-1970年,日本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3.6%,而出口貿易平均每年增長16.9%。日本政府認為科技是國力的核心要素,適應新技術革命蓬勃興起的形勢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日本重視技術對國家發展的多方面作用,採取了從模仿到創新的經濟技術發展模式。據統計,從50年代至1977年,引進國外技術達2.9萬多項,然後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技術基礎加以改進、補充和發展,成為「日本化」的新技術。當然,許多人把經濟增長歸功於強大政府幹預,盡管有政府幹預,大部分時期日本的經濟依然是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據一項重要研究,經濟自由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④
三、日本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
日本企業實行嚴格而靈活的科學管理制度。50年代,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企業重視對職工的「感情投資」,主動協調勞資關系,培養職工「以廠為家」的敬業精神。這種「日本公司」模式有助於日本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⑤企業管理者重視精神投資。正如索尼公司總經理盛田昭夫所說的「日本優秀的公司根本不存在什麼奧秘和秘訣。一個企業的成功,靠的是人而不是某種理論、計劃或政府政策。日本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職員建立良好的關系,培養親如一家、唇齒相依的感情。在日本,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是那些能使全體員工同甘苦,共命運的企業。除日本之外,我還未發現有哪一個國家採用這套簡易的管理方法。實踐已經有力地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在日本,企業管理者千方百計地培養同勞動者的家族般的感情,不僅關心工人的工作,而且也關心工人的生活;不僅關心工人個人,還關心其家庭。工人生日、結婚、病喪,更是企業「感情投資」的良機。例如,西武集團每年舉行獨特的擦皮鞋儀式,首先由高級職員為新職員擦皮鞋,然後是新職員為前輩擦皮鞋,總社和各分社社長都親臨這一隆重儀式,並由電視台通過衛星向全國轉播,以培養職工熱愛公司的精神,促進同事間的溝通。⑥日本的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系。日本的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不同於中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和家庭觀念,其家庭觀念的出發點是: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所以既排除了中國傳統的大家族關系和至今盛行的「裙帶風」,又可以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更密切、更團結,成為一種社會凝聚力。日本學者說:西方社會的單位是個人,由個人集合而成為國家,而日本的社會單位是家,由家而集合成國家。⑦所以日本以「勞資一體」,「以企業為家」的宣傳教育,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觀念轉變成了公司本位觀念,形成一種團結奮進的工作精神。
四、日本傳統文化和教育的積極影響。
第一、島國文化環境促進了日本的開放。二戰後的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⑧。
第二、輕思辯重實用的文化心理與有效吸收消化外來先進文化成果。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現實、重實用、重實踐,日本可以稱為世界先進文化最優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近現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歐洲近現代科學技術,而且極迅速,極有成效。⑨
第三、他們拒絕失敗,承認羞辱的態度深深根植於其心理中。日本公司文化輕易地容忍低回報,卻很難容忍徹底失敗。⑩而且在日本,一心向學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日本公司里,求學氛圍十分濃厚。
第四、日本教育體制是普及型教育體制。江戶時代的教育體制,已初顯義務教育的雛形,明治維新初年的全民義務教育就是以此為基礎。二戰後,日本政府把發展教育作為國策,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並免費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1947年日本政府把義務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水平,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政府重視培養人才,教育先行,並且做到人盡其才,學以致用。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就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
綜上所述,二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奇跡,是由於其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的結果。

我國充分結合本國優越的歷史地理文化,並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創造更多的優勢來發展自己,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媽呀,腦細胞都死光了。其他人別起鬨,我先回答的,你們別搶。兄弟,你可是明眼人,記得給我分!!!感激不盡^_^

7、日本和德國相比,我們中國有哪些優勢,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又有哪些不足需?

我們國家發展快,民族凝聚力較強,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國家人多,且資源少,人均GDP少,而且發展的時候總有一些國家阻攔,

8、中國姑娘嫁到日本後,生活是咋樣的?

如今的國際社會講究的是「全球化」的程度,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進入和平年代,再加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形成,極大加深了各國之間的合作,「全球化」也就在這個時候走上巔峰,不少的國家都從這時候開始架構了國際經貿交流的渠道,完成商品的「全國化」,以此來獲得大量的經濟收入。不過全球化的體現不僅僅就體現在經濟上,在婚姻這方面,同樣也有屬於它的「全球化」。

中國是一個深受「全球化」影響的國家,我們在80年代左右開始的改革開放,就積極實行「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舉措,將外資引進來,讓中國產品走出去,所以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特別迅速,短短的40年中就創造了龐大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全球化」的腳步也推動了其他事物的發展,就比如在婚姻方面,如今涉外婚姻也十分流行。涉外婚姻簡單來說就是和外國人結婚,因為中國對接國際的方面眾多,因此很多人在其中就會解釋到外國的男性,最終結婚生子的人也不在少數。就比如在我國的上海地區,這里是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城市,經濟發展快速,國際化程度高,也成為了中國涉外婚姻的第一城,這里的涉外婚姻的歸屬地涉及到了除了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洲,涉外婚姻在當地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不過要說其中最多的,還應該是和日本人的涉外婚姻。

上海的涉外婚姻中,大多數都是和日本人結婚,畢竟這里和日本相鄰,兩地的經濟交流活動又特別多, 因此這里日本和上海結婚的例子特別多,以在上海的日企高管的經濟實力和人格魅力,就有很多中國姑娘對他們傾心,最終嫁給他,一起回到日本生活的人也有很多。

而嫁到異國它鄉,這些中國姑娘的感受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其實目前很多網路平台都有嫁到日本的中國姑娘的日常Vlog,在了解到了她們的生活後,其實都能發現是很不錯的,畢竟一般而言都是嫁給日本企業的高管或者是日本商人,經濟生活都十分優越和舒適,但也有很多中國媳婦感嘆,在日本生活,生活不用擔心,但卻對日本丈夫的一點有一些些不滿。

這一點就是「大男子主義」。日本婚姻的傳統方式是女主內男主外,如今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女性已經不再做全職太太了。但中國媳婦並不包括在其中,因為她們的日語可能並不算熟練,同時工作能力也有待商榷,因此很多嫁到日本就是全職太太。而不賺錢的人總是沒有話語權,再加上日本傳統盛行的大男子主義,中國姑娘就對於丈夫需要千呵萬護有些不滿,吃飯得等他,回家得打招呼,有客人在的時候需要以他為主,這就讓我們中國環境長大的姑娘有些不適。

當然這並不一定,也有很多日本丈夫是貼心的,但不可否認在日本的傳統社會氛圍中,很多中國姑娘都十分不適,不知道你能夠接受這樣的對丈夫千呵萬護,一切以他為主的風俗嗎?

9、日本的電子產品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革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