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論經濟全球化30時代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論經濟全球化30時代

發布時間: 2021-01-20 07:18:00

1、試述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這是論文,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和理論性。字數2500

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堅持群眾觀點。所謂群眾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堅持群眾觀點,是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強調必須以人為本,這是對黨的群眾觀點的重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著的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有:就業問題、上學問題、住房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環保問題、醫療問題、社保問題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黨和政府正在採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十七大報告里明確提出要從以下幾個發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2)實施擴大就業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3)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在這些基本方針的指導下,僅就2007年,我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體舉措,如農村孩子學雜費免除、城鎮居民受惠醫保和農村低保的實施,《物權法》的出台、「財產性收入」進入黨代會報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兩型」社會的建構、居民休假制度的調整等。從以上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具體落實來我們黨和政府的確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別這次四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我們黨和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災舉措,更深刻地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以人為本的高度責任感和博大情懷。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並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社會基本矛盾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社會的發展。對抗性的矛盾通常通過階級斗爭甚至社會革命來解決,非對抗性的矛盾通常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
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方面,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從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看,社會基本矛盾適合的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適合的方面是非主要的;另一方面,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存在著種種相互聯系的矛盾,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生產關系不完善,上層建築不成熟,特別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突出,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從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上說,這些矛盾主要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應當而且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自我完善發展即改革來解決。為此,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並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使中國社會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

2、經濟全球化時代下,為什麼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1)獨立自主,是指自己擁有處理本國事務(包括經濟事務)的權利,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國資源發展本國經濟。這就是說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把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從本國的實際出發,主要依靠本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和優勢來發展自己。

(2)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之所以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因為:①只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國的經濟命脈,逐步建立起獨立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社會主義的經濟獨立,進而保障政治獨立;②只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③只有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中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3)自力更生與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是增強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徑。(提示:①不能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看成是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和盲目排斥。②不能把「自力更生,爭取外援為輔」等同於「自力更生為主,對外開放為輔」。因為,爭取外援不等於也不能代替對外開放,對外開放不僅僅限於爭取外援這一狹窄的范圍,它涉及經濟、文化、科學與技術等各個領域。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不是何為主何為輔的關系,而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關系。③可以聯系哲學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來加深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這題都成了政治必考的題了 高中 高考 大學 。。。

3、經濟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研究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最薄弱的兩
方面問題是生產效率競爭力和管理效
率競爭力。生產效率反映了企業勞動
力、資金、原材料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情
況, 直接決定企業的產品在競爭中是
否具有成本和價格方面的優勢; 企業
管理效率決定著企業內部各方面、各
環節能否有效協同, 快速適應市場的
變化, 對企業的整體經營水平和競爭力起關鍵作用。從目前我國企業競爭
力狀況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盈利能力不強。經濟效益是影響
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我國企業就行業
而言, 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普遍
偏低,並呈下降趨勢,有的行業甚至出
現全行業虧損, 經濟效益成為經濟運
行的突出問題。
2.缺乏發展潛力。國際競爭力高低
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企業的發展
潛力。企業的資產增值率,設備新度,
環保設施的投入,有形資產、無形資產
的價值,對外開放的程度等指標,都是
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目前,
我國企業中, 盡管不少企業當期的經
濟效益比較突出, 但在企業發展潛力
方面卻有很大欠缺, 反映出企業後勁
不足。
3.企業規模偏小。保持適度的產業
集團集中度和企業規模, 是提高企業
國際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之一。近幾十
年來,世界經濟趨向於跨國發展,國家
間經濟實力的較量主要表現為大企業
的競爭。從一定意義講,一個國家大公
司的數量與水平已經成為衡量這個國
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4.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中國企業集
團與國際企業集團相比: 一是技術開
發費用占產品銷售的比重低, 研發經
費投入明顯不足; 二是企業設置技術
開發機構的僅占企業總數的53%; 三
是產品更新換代慢, 各類工業產品中
新產品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只有18%;
四是專利、發明少。據國家知識產權局
分析, 在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
種專利中, 國外的申請主體為發明專
利,佔三類申請總量的87%,而我國的
發明專利只佔18%, 其餘82%則是技
術含量低的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
利。
5.管理水平差距大。長期以來,與
發達國家和著名跨國公司相比, 中國
企業集團組織結構僵硬、臃腫,對市場
環境變化反應遲鈍,基礎管理落後,管
理效率低下,尤其是企業的戰略管理、
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銷售管理等方
面,很難適應全球化的國際激烈競爭。
如在2001-2005 年有46 個國家和地
區參加的「企業管理競爭力」 排名中,
中國企業分別位居第45 位、第41 位、
第30 位、第34 位和第30 位。

4、運用相關理論分析經濟全球化與地方化的關系;怎樣理解全球化時代區域間競爭與合作的新變化與新要求?

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20世紀後期,隨著新技術革命蓬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提高社會生產力,勞動力,進一步加強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從僅僅是一種商品交換的國際分工,廣泛滲透到生產合作,技術,信息交流,資金和勞務合作的所有領域。我們可以說,在日益一體化的國家經濟體融入全球經濟作為一個整體。沒有世界上任何國家,和世界是各國分不開的。在國家和地區經濟有一定的變化,必然會蔓延到其他國家,甚至影響整個世界。

2,經濟全球化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大勢所趨。但是,具體來看,它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高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進步,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政策的保護;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直接原因是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快速擴張,並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經濟全球化

首先,世界經濟信息的一個重要指標。自從80年代中期,電腦等IT設備大量普及,互聯網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的。目前,僅信息產業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新興產業,許多國家的經濟和世界經濟已經或正在基於信息技術。其次,是世界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勞動力的國際分工日益加深。在此基礎上,世界市場正在迅速擴大。自從80年代中期,許多發展中國家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並進一步為世界市場。現在,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已被納入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最後,世界經濟的自由化。隨著世界市場,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試圖追求經濟自由化政策,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要求,降低關稅,消除國際貿易壁壘的形成和發展。實現商品和資本的自由流動。自從80年代中期,各國競相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強全球經濟自由化的趨勢。

4,經濟全球化對/>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經濟任何國家的日益普及要暴露除了這一趨勢,尋求更快發展的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

<br的影響不可能的。對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要求協調各國之間加強經濟合作,這能緩解經濟發展的困難,完成了國家的力量難以承擔重大發展項目;經濟全球化也意味著它是在全球范圍內可能的資源,以達到合理,有效配置,有利於各國經濟優勢互補,實現全球的專業化協作。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風險並存。由於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家沒有平等和均衡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具體內容也不同。一般情況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強勁,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實力的國家是弱,在世界經濟中處於劣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的風險也越大。然而,發展中國家同樣有可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發展。

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消除貿易壁壘與合作,成員之間的互助關系。貿易壁壘的拆除被稱為集成「負」的一面,夥伴關系的建立被稱為「積極」的一面,因為建立合作往往要求參與者改變現有制度或機構,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機構,使整合區域能源市場的適當及有效運作。在各種形式的整合,更多的初級形式,如自由貿易區等重大消極的一面,而更高級的形式,如經濟和其他盟國更充分體現了積極的一面。比較容易實現一個否定形式,因為取消關稅和數量限制很容易做到的,尤其是經過了長期的多邊貿易談判關稅水平在許多國家已經很低。活性形式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某種形式的聯合行動,並超出海關合作,並在就業的財政,貨幣和其他方面的合作領域的需求往往涉及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國家主權的統一。但一體化的形式劃分只能算是一般,其實,每一個組織不能以某種形式的標准。

經濟一體化有很多好處的經濟,重要的是:

1,通過加強專業化,根據比較優勢原理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生產水平,擴大市場規模,實現規模經濟;

3增強國際議價能力,有利於更好的交易條件;

4增強競爭促使提高經濟效益;

5強化技術帶來了增加生產的數量和質量;

6因素;

7貨幣和金融合作的政策;。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改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5、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趨勢,B論述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一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

6、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你是怎樣理解的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7、思修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家國情懷

史書萬卷,字里行間都是「家國」二字。無論警世還是立志,尤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流傳甚廣。人世行走縱使際遇各異,但規則古人已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家與國本是同構,為自己的家打拚,與自己的國共進,「皆以修身為本」。而情牽萬家、心繫祖國的「修身」之道,不妨將這四個詞留在你年輕的歲月里: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勤學是智慧之源。青年時期,人生剛剛踏上起跑線,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贏得成功,首先要通過學習實現豐富的知識積累,練就獲得成功的本領。學習沒有捷徑可走,正如唐代文學家韓愈所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青年要想獲得成功之路的通行證,一定要有真學問,獲得真學問必須下一番苦功夫。宋代大詩人陸游在一首勉勵自己兒子的詩中這樣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寥寥數語,深刻體悟了做學問的酸甜苦辣。
修德是品格根基。從「德」字的結構就可以看出,「德」字左邊的雙人偏旁是彳(chi),其含義是行走,右側是直字下面一個心字。古人對德的理解是「直心為德」,德就是心存正直,不偏不倚。至於如何修德,《周易》給我們的答案是「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禮記·大學》則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德是人世間最大的道,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有了這個核心價值,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昌明和諧;相反,一個道德架構崩潰的社會,最終必然走向沒落。「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因此,做事必先做人,做人必先立德。有德無才是庸人,有才無德是小人,無德無才是廢人,德才兼備是賢人。青年人理所當然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賢達之人。
明辨是讓理性之光照亮前路。當今時代,是一個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尤其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市場經濟的泥沙俱下,使各種思潮不斷涌現;社會轉型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用古人的一句詩來形容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這個時候,即將步入社會和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如果不能明辨,無論是做學問抑或是人生選擇,都會歧路亡羊,一失足成千古恨!怎麼辦?那就要學會明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善於選擇,善於決斷,善於識別障眼法,從而去偽存真,做出正確的抉擇。
篤實是用自覺行動砥礪精進。《道德經》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還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做任何一件事情務必扎扎實實、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從基礎做起,從點滴做起。青年人有理想,豪情萬丈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腳踏實地,最終不但不能實現理想,而且會一事無成。因此青年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扎實幹事,踏實做人。齊白石先生從一個小木匠成為劃時代的藝術巨匠,李瑞環同志從一個建築木工成為國家領導人和哲學家,無不是扎實幹事,踏實做人的結果。
縱觀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儒家思想所倡導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一條血脈,也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畢生追求。有了這條血脈,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才有了「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岳飛,才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才有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東林黨人,才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才有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華文明五千年,家國情懷寓「己」於「群」,化作民族文化的基因綿延不息,見證了這片熱土的滄桑巨變。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以家國情懷書寫壯麗青春,讓家國情懷融入青春基因,在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時刻,年輕的你我當勇敢走上前列,迎向時代賦予青年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的更加奪目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