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下中國未來對外貿易發展策略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下中國未來對外貿易發展策略

發布時間: 2021-01-20 05:17:47

1、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2、中國的對外貿易戰略

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
希望採納

3、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提高我國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己成為關鍵。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應充分利用WTO賦予的各種許可的措施,制定並建立我國面向21世紀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

4、中國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急急急!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國家創新系統的建立。

這種創新系統應包括知識理論創新系統、知識理論傳播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應用系統。今後應扭轉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局面,企業應該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就是說,應該建立以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1999年世界競爭力年鑒》統計,研究與開發人員在企業中的比例,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 70%,美國則在 79%以上,而我國卻僅佔28.6% 。這種科研與企業相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企業應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

四、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五、維護本民族發展空間和國家經濟安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加大開放程度,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按照有關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我們必須在整體上推進貿易自由化,實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經濟實力不足,經濟結構脆弱等問題存在,極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為此,應大力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預警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嚴格規範金融秩序,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及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涉外機構的外匯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國內資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應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現有國際經濟規則只有利於資本力量雄厚、交易技術強的發達國家,而受到沖擊和損害的主要是發展國家。我們倡導的新的游戲規則,必須是平等的規則,起碼是不以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為基本特點的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加強金融風險的防範,注意國家經濟安全,強化商戰意識,還要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規則要堅決制止投機資本嚴重損害某些國家和民族經濟利益的敗德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敗德行為對國際經濟發展的破壞作用是極大的,而目前尚沒有對國際游資的投機性行為進行規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戲規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而斗爭。我國政府要對國民經濟的幼稚部門、關鍵部門(如銀行、電訊、糧食等)實行快慢不等的分期開放的方針,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於利用已有的法規和慣例(如:例外條款、反傾銷手段、技術標准、安全標准、衛生標准、靈活的匯率、高消費稅等)來保護自己。中國是一個大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大國意識和民族精神決定我們不可能簡單接受國際分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所作為。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七、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八、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我們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5、請試談一下未來中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方面的看法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的發展。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導致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環境出現了新變化。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己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可以帶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最優配置,這一點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無法迴避的客觀現實,中國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進入世貿組織後,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發展,故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會與日俱深。中國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二、WTO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潮流

(一)國際貿易的歷史發展潮流。考察國際貿易的變遷歷史,一國對外貿易的產生、發展都是在其國家干預、保護下而進行的,國際貿易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離開國家的干預而存在。那種認為國際貿易是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自發產生、發展的觀點是沒有歷史依據的。經濟學家卡爾?博蘭尼論證了這一觀點。他認為從起源上說,對外貿易具有冒險、勘探、狩獵、掠奪和戰爭的性質,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場交換關系。同時對外貿易也絕非意味著雙向的和平關系,即使它共有這樣的內涵,通常是根據互惠原則建立起來的,而不是市場交換的原則。

(二) WTO與國際貿易發展。WTO是一個調整國際經濟和貿易關系的國際經濟組織。它通過規定各國政府所應承擔的主要契約義務,來規范各國對外貿易立法與規章的制定和實施。WTO大大拓展了多邊貿易體制規范的范圍,將長期游離於GATTs規則和紀律之外的主要貨物貿易領域——農產品貿易以及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拉上了自由貿易之路,而且還擴展至服務貿易、知識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並加強了約束能力。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WTO者,大都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支持者自然認為WTO是在促進貿易自由化,是為了打破貿易障礙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競爭規則。批評者盡管對WTO有極大的保留,但在論述的層次上,卻往往未能擺脫將WTO當作為自由貿易推動者的迷惑。實際上,WTO在本質上只是一套管理國際經濟的機制,與實際上實行的國際貿易是否自由無關。而現實中的國際貿易是自由還是保護其關鍵取決於一些貿易大國的國際貿易行為。歷史已經證明,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只有當他們的經濟競爭力足以稱雄世界以後,才會願意推行自由貿易的政策,同時大力鼓吹自由貿易的論調。由於各國國家利益的不同,21世紀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路途並不會非常平坦,貿易自由和貿易保護交織在一起是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特徵。

三.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重新定位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1、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為同時期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國內生產值(GDP),從1987年的3,588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57,733億元,這種高速度增長的勢頭,在未來15年中,可望繼續保持下去。1979——1993年,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猛,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達到16.2%。1995年中國出口總額達12,350億元,增長率達到23%。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環境質量日益惡化。而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浪潮已開始影響國際貿易領域,它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國際貿易合作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國內方面,我國的機電產品、口用品、食品、農機產品、化工產品都面臨著國際市場嚴格的環境標準的檢驗。如果我國產品不盡快達到國際標准,出口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由於發達國家工業廢棄物處理的成本逐步提高,會利用貿易形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1996年發現多起工業垃圾運到我國的事件。另外,我國環保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服務范圍、服務質量、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裝備方面都有較大的差距,缺少市場競爭機制,法規管理不健全,尚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同時,從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來看,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還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出口實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數量型模式。外貿適應超前增長與國民經濟的約束條件之間的矛盾,發展速度與效益的矛盾,外貿宏觀效益與企業微觀效益的矛盾,出口總量與優化結構的矛盾,出口競爭力與參與國際市場激烈競爭客觀要求的矛盾等等,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本身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另一方面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要緩解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出路在於進一步改變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2、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觀念的重要性。適應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新趨勢的新要求,實行我國對外經貿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我國對外經貿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任務和新的增長點。外經貿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用最小的稀缺資源成本獲得最大的福利總量。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福利,不僅包括商品和勞務的消費,也包括環境的改普或避免環境的惡化。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著重謀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到外經貿領域,要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初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對外經濟體制,以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擴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向規范的新型外經貿體制的轉變和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外經貿領域實現兩個轉變要達到雙重目的:一是建立外經貿發展主要依靠質量、效益提高和結構優化的機制,實現本身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二是提高外經貿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更好地為促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服務。

(二)我國應注意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配合。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產業政策運用的並不是很好,原因是,其一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業政策沒有也不可能體現市場經濟按市場機制引導產業發展的要求;其二缺乏可行的、有效的實施措施來支持產業政策的運用;其三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未能很好地配合且由於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共有明顯的地區和部門偏向使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相悖。

(三)我國應提高境內外加工貿易的水平,以拉動出口增長。實施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增強結構優化帶動作用,延長加工貿易的加工鏈,使加工貿易與當地經濟的產業關聯程度趨向緊密。為了發揮比較優勢,傳統產業加工貿易應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則重點在於優化升級。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可以帶動國內技術、設備、原材料和零部件出門,是擴大出口的新增長點。從發展條件來看,我國有一些產業和一批產品及許多企業具備了向外開拓業務的條件。很多產品包括機電產品和輕紡產品因物美價廉而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倍受歡迎,一些產品如我國的傳統食品及工藝品也在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市場。

四、結束語

總之,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研究是極其重要和必要的。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的根本特徵和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它帶來了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和資源的最優配置,這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然而,它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穩定,對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挑戰。在全球化和自由競爭中,只能憑國際競爭力取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使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承擔的責任和權利將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面臨更多出口貿易和投資合作機會的同時,必須承受國內市場開放的壓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下,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貿易發展的動態利益,更好地通過貿易發展戰略來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良性調整,提高本國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對外貿易應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導向,制定並實施相應的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實現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6、貿易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我國的對策

二戰以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已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也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有正面影響,又有負面影響,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揚長避短,更好融入全球化的大家庭是十分必要的。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個方面,隨之帶來的對我國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1、市場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
經濟全球化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沒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全球化,就沒有生產要素全球性的自由流動,也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市場化有利於資源全球性的優化配置,它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當市場經濟體製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後,全球經濟逐漸趨於市場化。我國從黨的十四大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經過不斷深化改革,已經逐步形成了全面開放的市場體系。
2、貿易全球化提高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都把對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點。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對外貿易數量上很少,貿易結構和質量也偏低。隨著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與世界接軌,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並且持續穩定增長。這與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貿易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全球貿易中突出了我國的外貿優勢。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現在,我國每年的出口產品中有50%以上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而且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0%也是由外資企業提供的。可以說,貿易全球化促進了我國成為貿易大國。
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二戰後,一些世界經濟組織在調節世界經濟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世界經濟組織的三大支柱。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成為國際多邊貿易的基礎和法律載體。世界貿易組織對國際貿易的協調作用促進了市場規則的全球化。2001年我國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此融入了一個全球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之中。我國可以享受100多個成員國的多邊最惠國待遇和發達國家的普惠制待遇。在國際貿易上,改善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往來的國際環境,有助於更快地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提高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二、經濟全球化增強了我國企業的實力
1、生產全球化加強了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為我國企業生產創造了較優越的國際環境,從而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當前,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我們可以引進短缺的生產要素,如資金、技術等。同時,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一是迅速成長的巨大的市場;二是低成本的製造能力和很好的配套能力,還有潛在的科技能力。
2、生產全球化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科技水平
作為生產全球化載體的跨國公司20世紀90年代紛紛搶灘中國。其目的是開拓市場,贏得利潤。但也有助於我國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其他一切人類文明成果。一些企業通過生產與跨國公司該產品相關聯的零部件,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不出國門就可以學習到世界上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三、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
1、金融全球化加速了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
20世紀90年代,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通訊手段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世界各國紛紛解除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貨幣的國際交換和流動規模日益擴大,使經濟信息資源在全球迅速准確地傳遞,大大推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建立了中央銀行體制,發展了多種金融工具和多種信用形式,1996年我國正式宣布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國大量引進外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提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放寬了對三資企業的股權、市場、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在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下,外商投資猛增,對外開放呈現了一片嶄新氣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大量引進外資,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的對外投資的發展
從80年代起,我國一批較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開展對外投資。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風起雲涌,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和發展海外企業有了新的發展,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從工程承包、加工裝配到資源開發、交通運輸、科研合作等多方位的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起源於資本主義誕生之時,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貿易、生產、金融等方面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強,直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既有正面影響,也有反面影響。因此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

7、經濟全球化下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然而,它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能量和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穩定,對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挑戰。(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外經貿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用最小的稀缺資源成本獲得最大的福利總量。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福利,不僅包括商品和勞務的消費,也包括環境的改普或避免環境的惡化。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著重謀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到外經貿領域,要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初步建立統一規范的對外經濟體制,以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擴大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向規范的新型外經貿體制的轉變和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外經貿領域實現兩個轉變要達到雙重目的:一是建立外經貿發展主要依靠質量、效益提高和結構優化的機制,實現本身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二是提高外經貿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更好地為促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服務。
(二)我國應注意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配合。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產業政策運用的並不是很好,原因是,其一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業政策沒有也不可能體現市場經濟按市場機制引導產業發展的要求;其二缺乏可行的、有效的實施措施來支持產業政策的運用;其三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未能很好地配合且由於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共有明顯的地區和部門偏向使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相悖。
(三)我國應提高境內外加工貿易的水平,以拉動出口增長。實施加工貿易升級戰略,增強結構優化帶動作用,延長加工貿易的加工鏈,使加工貿易與當地經濟的產業關聯程度趨向緊密。為了發揮比較優勢,傳統產業加工貿易應向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轉移,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則重點在於優化升級。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可以帶動國內技術、設備、原材料和零部件出門,是擴大出口的新增長點。從發展條件來看,我國有一些產業和一批產品及許多企業具備了向外開拓業務的條件。很多產品包括機電產品和輕紡產品因物美價廉而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倍受歡迎,一些產品如我國的傳統食品及工藝品也在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