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今天西方文化藉助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今天西方文化藉助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1-01-19 16:55:22

1、文化全球化會帶來哪些危害?

日前有專家表示,所謂「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具有欺騙性的偽命題,所謂「文化全球化」極具欺騙性,危害甚大。

報道稱,藉助國際經濟、科技、教育、影視、傳媒、藝術等交流互動,西方國家不僅向發展中國家傾銷物質商品,而且強力輸出新聞報道、影視作品和圖書讀物等文化產品,企圖讓所謂落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消融在單一西方文化中,實現西方文化全球化。

發展中國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潛移默化地接受和認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為更先進、更高級的文化樣式,竭力學習模仿以求趨同,最終拋棄自己的文化傳統,但是當認識到,一些西方國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壟斷資本的全球擴張和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全球滲透,以攫取更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

希望每個國家都能延續自己的文化!

2、為啥 現在西方文化 那麼全球化 為啥西方的那麼潮流 每個人都模仿西方的穿著 。西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為現在西方比我們發達,尤其是美國,要正視現實,不論什麼朝代,向強者學習都是永恆的主題。中國人不傻,當然也要學習先進的東西了,模仿都是從形式上開始的,難免有崇洋媚外的情況。

3、西方文化英語作文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文化正越來越多的滲入中國文化2.對待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不同觀

這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全球化。每一種文化的出現,都會被另一種文化接受或排斥。這其中就涉及到一種文化折扣問題,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來流行,說明西方文化在中國被接受,但這其中必須存在文化折扣。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文化,因為我們不可能完全模仿得像。同樣,我們中國文化也在全世界傳播,例如:儒家文化。現在許多西方國家都在學習儒家文化。只有有用的東西,才會被人們吸收,才會被傳揚。對待西方節日的態度上,首先應該判斷它是否是一種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然後再有益的吸收和傳揚。同時,我們不應該數典忘祖。在兩中文化交叉處,我們應該要分清楚主與次。

4、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加強傳統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與文化有限流動密切相關,文化認同是文化有限流動的基礎,文化有限流動是文化認同的結果。要真正實現文化有限流動,必須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更多地表現為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流動性,而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又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阻隔,因此與以往相比,人們更加需要加強文化認同以提供安全基礎。

5、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充分地、系統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只有這樣,中

①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文化創新的根基。面積世界,博彩眾長版,吸收、借鑒其權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所以,實現文化創新離不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②實現文化創新的另一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夠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的競爭力;我們要躋身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就必須深深植根於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創新。③實踐是實現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動力。只有立足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把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與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結合起來,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反對一味崇拜外來文化、根本否定本民族文化的傾向,才能實現中華文化的真正創新。上述觀點對實現文化創新的認識是片面的。

6、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在經濟上,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差距日益加大。富國更富,窮國更窮。俄羅斯以及東歐各國在艱難的體制改革過程中,不僅沒有縮小與西方富國的差距,甚至失去了從前的很多積累。而東南亞國家較早地進入了「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但一旦面臨金融危機,除了進一步開放市場,以換取西方的救助外,卻沒有別的出路。中國在銳意改革、期盼與國際社會接軌、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於西方世界的「國際規則」的重重阻礙。其中,中國為加入世貿組織與西方主要大國的艱苦談判,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此外,與經濟全球化同步的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退化。經濟全球化所倡導的市場化、城市化、消費過度化等,恰恰是導致地球環境惡化和退化的主要原因。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世界勞動分工和布局的大轉移,發達國家已專注於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識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成為工業製成品和資源密集實物產品的主要產地,成了全球環境代價的主要承受者。這一切給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許多發展的不和諧因素。
在文化價值觀上,「全球化」的過程進一步加深了西方文化的強勢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居於主導地位的理念,絕大多數是來自西方的。而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於美國,「全球化」其實挾帶了大量的「美國化」。因此,對於很多歐洲人來說,也是存有戒心地看待「全球化」。激進者甚至訴諸暴力,對他們認為的象徵「全球化」的一些標志性事物———星巴克咖啡廳、元首高峰會議、麥當勞快餐等等,進行有組織的抵制。人們所憂慮的,一方面是本國資源的壟斷———韓國甚至有農民以自殺方式來抗爭全球化所帶來的本土產業問題;另一方面就是文化價值觀的壟斷,隨著跨國企業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威脅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和完整性。當德國的某一家報紙因為經營不善而可能被英國報業集團收購時,德國總理親自出面周旋,目的是阻止外資進入本國的文化領域,因為報紙是傳播輿論和文化價值觀最直接的途徑。而發展中國家被強制輸入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例子就更是舉不勝舉。

有學者曾經指出,「全球化」從表面上看,是整個世界在追求一種更為一致的目標,而在本質上則是西方文明的世界化。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日益凸顯出來,試圖成為主宰世界發展的主流文化。而作為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挑戰,保持本民族原有優秀文化的生命力,是一個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7、流行文化的發展同西方文化全球化過程有什麼關系

文化全球化的內涵及其主要表現

何謂文化全球化?並沒有一致的、明確的定義。「全球化」概念本身具有多種含義,「文化」也是個含糊不清的用語。在討論文化全球化問題時,大致有以下幾種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第一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種共同的或單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稱為文化同質論。這種觀點承襲了早先現代化話語,尤其是工業社會趨同論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經濟全球化的結果,認為由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決定,冷戰後世界「文化變化的方向是更加趨於均一」,「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將變得越來越小」1。第二種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質化與異質化同時進行的過程,或者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並行。這種理解認為全球化同時也是一個異質化的過程。如韓國總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演講時,強調「世界化並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時才有其價值」2。第三種理解否認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塞繆爾•亨廷頓是對全球化話語的重要批判者。他提出著名的文明沖突論,論證世界歷史的發展將強化文明間的差異和沖突,因此必須用區域化(歐美一體化)來對抗,以捍衛和保護西方文明。亨廷頓的悖論在於,他把注意力從民族國家(為數眾多)轉向被稱為文明的「文化實體」(七大或八大文明),本身就是對全球化語境的一種反應。

由此可見,盡管眾說紛紜,但人們都不能否認,當下世界文化發展的確出現了新的變化,以往的理論話語已不能夠涵蓋這種事實,以致有必要提出新的話語作為理論研究的工具。文化全球化話語是對全球文化關系的不斷變化的結構——新的統一和新的分化——的回應,同時也是把握這些變化的一種新的認識論需要。文化全球化這個概念包括客觀進程、主觀戰略和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三個層次的內容。其主要表現為:

第一,全球意識的形成:客觀現實。一方面是全球的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另一方面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需要促使全球意識的形成。由於全球問題關涉整個人類的共同命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應在承認國際社會存在共同利益、人類文化現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礎上,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分歧,克服民族、國家和集團的限制,從全球的角度去考察和認識社會生活與歷史現象,這便形成了全球意識。全球意識在廣義上包括生態環境意識和求同存異意識,表現為規范、價值觀等方面的廣泛共享,以及在世界一切文化之間進行的雙邊和多邊的文化對話、溝通、交流。

第二,西方文化擴張:主觀戰略。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冷戰後調整戰略,推行文化擴張,建構文化霸權,力圖把非西方文化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就主張用西方的價值觀念來改變世界,只不過在今天,這種過程更多地採用了新的形式: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技術+文化。以美國為例,美國一方面加強西方政治價值觀的推廣,頻頻用人權觀念干涉別國內政;另一方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率先為互聯網自由貿易區確定規則,將技術的邊界視為它新的西部和傳播美國精神的新天地。就連理論話語也成為美國文化擴張的工具,如阿里夫•德里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化作為一種話語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但是對它的最熱情的宣傳是來自舊的權力中心,尤其是來自美國,因而實際上更加劇了對霸權企圖的懷疑。」

第三,消費文化盛行的國際趨勢:實際進程。文化全球化的實際發展進程是錯綜復雜的,但其主線一目瞭然,即:消費文化全球盛行。與之相關涉的兩個特徵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眾文化的勃興。地球變小了的客觀現實加上西方文化擴張的強烈慾望,使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成為可能。文化工業興起於西方,迅速波及第三世界。由於第三世界文化生產力水平落後,西方(以好萊塢夢幻工廠為典型)就成為全球的文化工廠,其他非西方國家則成為巨大的消費群和西方文化的傾銷市場。在第三世界內部,新興的文化工業賣力地模仿和追隨西方文化工業的操作模式,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面臨外來文化和內部大眾文化的雙重挑戰。

由於西方國家在經濟、技術、科學、資本、規范等方面積累的先發的優勢,文化全球化的客觀進程浸透著西方文化擴張的強烈主觀意圖,全球化的方向是單向(西方指向非西方)多於雙向、多向,使其客觀的演進過程實質上成為資本主義文化新擴張。文化全球化的真面目是全球文化西化、「美化」。

8、全球化過程是西方文化對其他文化的什麼過程

隨著全球化一詞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詞也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對這一概念需從對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結合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方面綜合分析.和平一詞,應該是這個地球更應該關注的方面.
文化全球化進程一方面給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種種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文化樣式,實現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所實現的更新與融合,就是一種整合.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拋棄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實踐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體系的建構中,提升民族性(特色),體現「世界性」. 第一,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在與世界不同文化主體的合作中,奉獻民族特色,促進全球文化新體系的建設.

9、求文化全球化的例子5個

1、美國文化「追求商業性」,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征服世界的目標」。西班牙巴塞羅那歷史學教授羅曼·古貝爾恩尖銳地指出,文化全球化不應該成為「美國化」。但是,當今美國文化幾乎「獨霸」全球影視市場。發展中國家「無法生產」自己的文化產品。它們只能在「全球市場發行和傳輸」美國的文化產品。

2、在國內外學術界頗有影響的塞繆爾·亨廷頓的「文化沖突論」和愛德華·薩伊德的「東方主義」以及受其影響的我國反西化思潮中激進的後殖民文化批評派的觀點,都有失之偏頗之處。

抓住文化全球化這一契機,既吸納多元文化中對民族本土文化有用的精華,又強化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價值,使民族本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融合中獲得發展機遇,增強民族本土文化向外輻射的能力和抵禦外來不良文化的能力。

3、網上語言層面的「文化戰」。此文化戰起因於網上的英語與非英語國家感到有必要捍衛本國的語言文化。如法國政府提出要在互聯網上捍衛法語文化。

法國政府新近公開了一項方案,試圖改變這一情況。按照這一方案,電子郵件(E-mail)一詞將禁止使用,正確地說是courrier-electronique(電子信函)。

4、在技術層面上,網路傳播源自美國,是現代工業和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如果說,技術是屬於生產力范疇,是價值中立的;那麼,技術的社會應用則是有價值取向的。

網路傳播技術尤其如此。在信息社會、網路傳播技術實際上是一種信息控制和文化資源商品化的戰略性技術。因此,網路技術從其誕生起就由一種國家行為所推動,並首先應用在軍事和政治生活領域。

5、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以為占據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制高點,從而向欠發達地區傾銷它們的精神文化產品和價值觀,網路傳播就是它們最為有效的傾銷渠道。

同時,它們又利用好萊塢電影等娛樂業生產的文化產品,在網路上傳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念,使處於非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網民「無意識」地認同和接受西方的價值觀,進而懷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