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對城市發展利弊辯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對城市發展利弊辯論

發布時間: 2021-01-19 16:23:01

1、辯論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負面影響 我是反方

1.中國本土企業在未完全做好准備的時候受到國際企業的沖擊和打壓。
2.文化的交流有可能造成意識形態之間的碰撞,也使的很多人受到西化思想的影響而盲目追求,也就是崇洋媚外。
3.政治方面,由於中國政治體制有別於大部分世界先進國家,所以有可能導致人們對於國家體制的不信任和不堅定,從而導致人們思想大地震,進而出現社會的不安定,不穩定。

2、經濟全球化利與弊辯論賽,我是正方該怎麼自由提問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研究者做過多種表述,從比較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一般可以解釋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由於世界各國相繼取消或放鬆對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國際流動的管制,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趨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二)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3、全球化對中國影響好壞辯論賽

開頭: 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觀點: 
 就全球化的必然性而言,隨著當今世界聯系的越來越緊密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趨勢。就全球化的必要性而言,全球化有利於每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所以我方認為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4、辯論問題:全球化有利/不利發展中國家

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作者:飛過蒼茫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變成現實。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並造成了諸如貧富懸殊,南北差距等一些列問題,迫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在新的環境下應如何對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由於歷史和自身原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地位,但面對全球化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恰當的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加快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一般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信息、技術、勞動力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自由流動和配置,是經濟國際化和一體化達到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表現。經濟全球化於20世紀90年代形成高潮,這有其必然性。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生產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在全球市場分開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地區之間的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只有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歷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原計劃經濟國家相繼向市場經濟轉軌,完全意義的全球大市場才誕生。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規范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一統天下,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技術進不,尤其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不僅使商品貿易和流通加快,同時使企業組織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生產走向全球化。更為突出的是,資本流通已成為瞬間的事,全球金融市場連成一片,資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隨時流動。技術進步也使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並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了技術在國際間的轉移和流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為經濟的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支持,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二、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即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其不得不面恰的一個重大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發展機遇。二戰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國經濟。試圖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卻只有極少數,大多數國家依然貧窮落後。如何擺脫落後的面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拉大的經濟差距,依然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難以解決的難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盡快擺脫落後的經濟狀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2000年聯合國發布的《千年報告》指出:「全球化的好處和機會仍然高度集中於少數民國家。在這些國家內的分配也不平衡。全球化對許多人已經意味著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無法預測的力量傷害,這些力量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有的國家發展速度較快,而有的則遠遠落在了後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盡管促進了全球的經濟發展,但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並沒有受到公平待遇。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和資本優勢,以跨國公司為工具,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施資源在全球范圍的不公平分配,使得南北差距繼續拉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同樣也在拉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康德蘇曾評論說「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速度是不能容緩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已成為爆炸性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其次,它擴大了發展中國家內部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以及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在發展中國家,受過教育或擁有資源或壟斷權力成員,可以在發達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或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受較少教育和社會地位低下的社會成員卻與此相反。隨著跨國公司的進入,一個高薪收入階層會涌現,由此會造成收入嚴重集中化使貧富差距拉大,而貧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條件損害著他們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能力並可能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面前,發展中國家要積極應對,未雨綢繆,扎住機遇,迎接挑戰。

三、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

當今世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開放是世界每個國家的必然選擇。發展中國家只有認清形勢,積極進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爭取主動,即克服「全球化」的弊端,規避「全球化」的風險,又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條件發展壯大自己。

首先,為了在「全球化」潮流中發展壯大自己,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加快本國民族產業的發展,以適應全球化競爭的要求。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亞洲「四小龍」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上起步的,其工業化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我很低,資本和外匯十分稀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00美元左右。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持續,快速增長,並且隨著資本,技術的積累,它們又逐步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成為新興工業化經濟,時入或接近發達經濟的行列。

其次,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後發優勢」,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從比較優勢走向競爭優勢。相對於比較優勢而言,競爭優勢不僅強調發展具有成本基礎優勢的產業和產品,更強調促進發展適銷對路的多樣化的產業和產品,建立本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發展中國家或轉型中的國家,情況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要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包括經濟體制和科技制在內全面創新建設機制,以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優勢。

第三、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推動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規則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選擇加強本地區經濟全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即可以作為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貨攤一個初始或過渡階段,也可以用來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採取了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參考文獻】

【1】郭連成:《經濟全球化與不同類型國家的應對》

【2】覃里雯《全球化的最後歡呼》

【3】邱嘉鋒《論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抉擇》

【4】《1998/99世界發展報告》(世界銀行)

【5】《世界經濟年鑒1997》
參考資料:http://www.xxjycn.com/Article/Class148/Class151/200603/8829.html

應該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不論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都應敞開大門,適應這一趨勢,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把握其中機會,面對各種挑戰,至於現在的影響是如果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5、經濟全球化利與弊辯論賽中,我是利大於弊,對方提出「某些國家因此而成為受害者,這也是利大於弊?」請問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研究者做過多種表述,從比較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一般可以解釋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由於世界各國相繼取消或放鬆對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國際流動的管制,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趨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二)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6、辯論: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利是弊?

「經濟全球化」恐怕是當下「曝光率」最高的字眼。隨著「麥當勞」遍地開花、NIKE鞋滿地走、網際網路進入千家萬戶,全球化似乎也就成了人們的日常用語了。但是全球化究竟什麼?全球化將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何種影響?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處於有關全球化的種種看法兩端的是樂觀與悲觀的對立觀點。樂觀者認為全球化是陽光鋪路的通往人類大同的坦途,而悲觀者預言全球化將導致全球分裂化,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兩種貌似截然對立的看法,其實對立統一、相反相成。陽光與陰影同在,機會與陷阱並存,是全球化時代的客觀現實。

7、辯論賽經濟全球化利弊

開頭: 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觀點: 
 就全球化的必然性而言,隨著當今世界聯系的越來越緊密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趨勢。就全球化的必要性而言,全球化有利於每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所以我方認為全球化對中國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8、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本人要參加辯論賽,越詳細越好)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不利影響。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影響。
1、威脅經濟安全。經濟安全觀是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分不開的。衡量經濟安全的標准有兩個:一是國際競爭能力,因為追求經濟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沒有國際競爭力,一國的經濟安全就沒有保證;二是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決定著一國經濟命脈的控制權問題。由於發展中國家往往技術基礎薄弱、人才短缺、資金不足,很難在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國際競爭力不足。同時,也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造成一定的沖擊。經濟全球化主要是在發達國家的國際制度安排下展開的,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必須遵守已有的國際條約、協定和慣例,發展中國家為了獲得經濟全球化給本國帶來的好處,有時還被迫主動對經濟管理許可權作出一些讓步,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受制於發達國家。
2、危害金融安全。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現為資本流動全球化、貨幣體系全球化、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機構全球化,以及金融協調與監管全球化。與較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缺乏高級金融人才。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投機猖獗,風暴四起,使得國際間貨幣合作的風險加大。而發展中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擴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同時,放鬆了對本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一旦國內經濟出現問題,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便會乘虛而入,必定釀成金融市場的嚴重危機。
3、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外圍邊緣地帶的發展中國家,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容易接受發達國家高層次產業的垂直分工,最終導致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單一性、從屬性,從而受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的不良影響。
4、影響政府收入與政府借貸。貿易自由化將會使政府關稅減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階段,其影響可能是中性的,甚至會增加額外收入,但最終會減少政府總收入水平。同樣,任何稅收減免或對外國投資者、出口生產商的稅收抵免措施都將減少稅收收入。

9、辯論賽: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有利

2001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三場:全球化有利於/不利於發展中國家

(有刪節)

(2001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三場)

正方:溫莎大學 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

反方:東吳大學 全球化不利於發展中國家

陳述

-正方: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它守著一口空鍋,沒有資金投入,怎麼能把經濟這頓大餐做出來呢?

-反方: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的同時,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它當然可以學習技術,但是這個技術絕對沒有辦法成為它自己獨樹一格的基礎。

解意(正方一辯):所謂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超越國界,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相互依存,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必然趨勢。所謂發展中國家,根據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所公認的概念就是:相對而言,經濟尚在發展,大多數人口依然貧困的國家。而所謂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是指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文化繁榮。

就政治來說,一方面全球化加深了國際間的依賴性,使得政治干涉,特別是武裝干涉在國際國內越來越不得人心,使和平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內在地要求各國政府在制定決策和宏觀控制方面職能的強化,對方辯友來自台灣,想必熟悉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方承認,任何有利的發展道路都不是坦途一條,都存在著風險,但是,只要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積極參與,雖然行路難,多歧路,但是終將「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包威棣(反方一辯):大家好,今天正方一開始就從三個方面出發論述,一是經濟,二是政治,三是文化,但這三點從根本上就存在問題。第一,對方辯友認為,要參與全球競爭才有優勢,但是目前在全球競爭中占優勢的是誰?是發達國家。

第二,他們認為,經過政治全球化,可以使全球和平,但是目前全球還有戰爭的國家是誰?是發展中國家。第三,對方辯友認為,在文化方面可以促使一些弱勢文化在全球發展光大,但目前發展光大的優勢文化是誰?是發達國家。

實際上,全球化基本上就是全球市場單一化的過程。而市場單一化過程就是資金擁有者向全球投資,通過擴大勞動力市場,縮減差距,拉寬市場取得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全球超過35000家跨國公司,主要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這些跨國公司掌握的龐大資金,已超過97%的技術,向發展中國家投資,使他們只適合發展高勞力、高污染、高消耗、低經濟效益的產物,而那些發達國家繼續生產他們經濟比可能為1:100的產物,難道拉開這樣的國際競爭差距還是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嗎?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發展中國家不但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果實,他們的勞動力權益、環保發展等反而受到了破壞,甚至失去了國家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在競爭利益上與發達國家產生了更大的差距。因此我方主張全球化是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

紀寶娟(正方二辯):我方完全同意對方談全球化應以經濟為主的觀點,我方一辯已經說明,全球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而經濟的全球化是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基礎,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他守著一口空鍋,沒有資金投入,怎麼能把經濟這頓大餐做出來呢?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方法。據統計,發展中國家80%的技術創新和95%的世界技術轉讓都來自於全球化的主要載體——跨國企業。

第三,經濟全球化刺激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增長以技術和資金為主要要素,而以市場的擴大為支撐。經濟全球化為我們帶來了資金,引進了技術,培育了市場,這不正是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嗎?

范凱雲(反方二辯):正方分別從外資、技術、市場這三個層面去論證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但是對方辯友有沒有想過,從根本上說,發達國家只是把不適合在本國發展的部分,包括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來,所以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資的同時,必須付出龐大的代價,他當然可以學習技術,但是這個技術絕對沒有辦法成為他自己獨樹一格的基礎。

所以要判斷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有沒有利,要看它在這個趨勢中能否獲得足夠的自主性,競爭力是否能提升。很可悲的是,根據聯合國的資料統計,1983年之後,貧國跟富國的貧富差距從原本的43倍變到60倍,而在發達國家窮人減少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卻從原本的2億人,變成現在的15億人。種種資料顯示,在競爭力層面上,全球化的確對發展中國家不利。所以請對方辯友正視事實,全球化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

葉斌(正方三辯):對方同學很多觀點是不正確的。首先,對方一辯同學指出,應該以經濟為中心考慮這個問題,對方二辯同學卻認為經濟發展不代表發展,請問這種矛盾如何解釋?其次,對方一辯同學因西方發達國家由全球化獲利就得出了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結論,這種推斷是不符合邏輯的。事實是全球化正日益使世界上各個國家相互合作更加緊密,只有互惠互利,才可以共同繁榮。

對方同學錯誤地理解了有利的概念。有些國家確實貧困,但這可以怪罪於全球化嗎?比如像對方一辯提到的環保問題,解決環保問題,正需要全球化。臭氧層在擴大,溫室效應日益嚴重,怎麼解決?要靠全球化。如果沒有全球化合作的典範——防止臭氧層繼續擴大的蒙特利爾協定,那麼一百年後,人類就要真正面臨滅頂之災了,難道這不是對發展中國家、對全球都有利的嗎?

陳曉帆(反方三辯):對方辯友的論述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邏輯謬誤。頓米爾金告訴我們,所有進步緩慢、改善緩慢的國家,都是不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家;然而今天正方告訴各位,全球化是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既然是對它有利的事情,它為什麼要拒絕,難道它害怕發展,不希望進步嗎?

第二,事實認識上的錯誤。對方辯友告訴各位,發展中國家被發達國家選擇、利用之後,它們可以從中獲利。但為什麼聯合國資料顯示,貧國與富國的差距在不斷擴大,各位猜是100倍嗎?是200倍。對方辯友告訴各位,全球化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解決飢腸轆轆的問題,然而聯合國農業組織卻告訴我們,參與全球化之後,90個發展中國家中有70個國家現在面臨最基本的糧食危機。

對方辯友只不過是一個新帝國主義以及殖民主義的魔鬼代言人,是一個扼殺發展中國家未來以及前途的劊子手。現在印尼每天有15萬人天天在布滿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中工作,難道他們願意在這種布滿危險物質的環境中工作嗎?無奈的是,由於經濟全球化,他們不得不向它低頭,因為他們喪失了選擇最基本工作環境的自主權!

交鋒

-正方:在對方辯友描述下,全球化彷彿是虎穴龍潭,那麼那些積極參加的國家,豈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嗎?

-反方:在過去全球化的20年內,全世界貧窮國家比發達國家增加了將近一倍,對方辯友如何解釋呢?

解意:在對方辯友描述下,全球化彷彿是虎穴龍潭,那麼那些積極參加的國家,豈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嗎?

包威棣:對方辯友希望談積極參與全球化的國家,我們就談積極參與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在90年代,國民生產總額下降20%,在1997年一年之內,國民生產毛額就下降50%,這不正是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結果嗎?

葉斌:我想請問對方辯友,世貿組織的原則是什麼?

陳曉帆:我不清楚世貿組織的原則是什麼,但是我卻看到,在全球化進程當中,印尼的失業率從過去的6%到現在的10%,這要如何解釋呢?

解意:我想告訴對方辯友,世貿組織的原則是非歧視和公平貿易,難道這種原則會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嗎?

蘇柏瑞:當然不利,因為它根本是一個不公平的規則。我倒要問對方辯友為什麼在全球化之後,全世界最富國人民的收入卻從14倍變成20個貧窮國家的37倍呢?

紀寶娟:對方辯友說這些規則都是假的,那麼為什麼這么多發展中國家都積極加入呢?難道它們都被封閉,它們這些國家的智商真的像對方辯友說得這么低嗎?

包威棣:當然我們不是說他智商低,對方辯友喜歡談國際組織,我就談國際組織。在國際的環保公約京都議定書中,限制了排放污染廢氣量的排氣量,但是唯一沒有簽訂議定書的,恰恰是作為起草人之一的美國。我想問對方辯友,國際組織就是這樣的公平,這樣的完善嗎?

王筱青: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是貧困,那你們認為全球化是造成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嗎?

蘇柏瑞: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90%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全球化,必須將土地讓出來蓋工廠,因此而減少農耕;但是在發達國家將資金撤離之後,它們沒有辦法,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這怎麼解釋?

解意:謝謝對方辯友,你們並不敢承認全球化是造成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既然它不會造成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你們又怎麼能說它不利於發展中國家呢?

包威棣:我方的確無法正面論證全球化是造成貧困國家窮的原因,但是全球化是造成貧困國家更窮的原因。在過去全球化的20年內,全世界貧窮國家比發達國家增加了將近一倍,對方辯友如何解釋呢?

紀寶娟:對方辯友提到了貧富差距,這個問題確實存在,那麼怎麼解決呢?你是想讓貧國變富,還是富國變貧呢?

包威棣:假如我們要讓貧國變富的話,就不應該是全球化。

解意:對方辯友一方面說,全球化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一方面又說我們不能用這種方式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你們如何解釋這種自相矛盾的論調呢?我想請問,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技術和資金,解決它們貧困的問題,你能夠否認這一點嗎?

蘇柏瑞:對方辯友,但是這些資金並沒有留在這些國家裡面。我們的資料顯示,非洲國家由於外國的投資增加了200億美元,但是卻因為開放了市場,開放資源,讓別人開采,而損失了300億美元。對此,對方辯友怎麼解釋呢?

總結

-正方:對方同學過分誇大了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而忽視了風險與機會並存這一常識。古人早有因噎廢食這一古訓,時時為我們敲響警鍾,對方同學,千萬不要因為有風險就放棄發展的機會呀!

-反方:全球化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商業利益。發展中國家在這樣的進程中,只能成為被選擇的對象,而不能成為選擇別人的對象。

蘇柏瑞(反方四辯):首先應該指出對方在經濟發展的觀點上與我方存在差異。對方辯友只著眼於究竟一個國家在一年之內賺了多少錢,我方認為不應該只片面地看是否有經濟成長,應該看這個國家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自主性。全球化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商業利益。發展中國家在這樣的進程中,只能成為被選擇的對象,而不能成為選擇別人的對象。

瓜地馬拉的工人花了五天摘500磅咖啡豆所賺取的微薄工資,只夠他們買一杯自己所摘出來的星巴克咖啡。他們賺這一杯咖啡錢的代價是什麼,不是自己賺到錢,而是發達國家因此賺到更多更多的錢。就如對方辯友告訴大家的,今天比較經濟發展究竟對國家有利還是不利?不是看這些國家是否比在沒有錢時賺到更多的錢,而是他跟其他國家的競爭力、自主性相比較而言,到底有沒有長足的進步。

我方剛才告訴大家說,今天發達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許多發展中國家開放了自己的市場,但是僅開放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流通,卻禁止這些國家能夠擁有對自己有利的技術。

王筱青(正方四辯):我相信,我們辯論雙方,都是本著客觀、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全球化這個問題,所以我要首先感謝對方同學。但是我們對你們的觀點並不敢苟同。

第一,對方同學過分誇大了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風險,而忽視了風險與機會並存這一常識。古人早有因噎廢食這一古訓,時時為我們敲響警鍾,對方同學,千萬不要因為有風險就放棄發展的機會呀!

第二,對方同學試圖通過證明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利多,來證明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甚至有害的觀點,這個邏輯能成立嗎?

第三,對方同學理解片面,對方同學將本話題中的有利於的利,理解為了既得利益。

而我方認為,全球化最終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因為它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市場、資金、人才、技術四大基本要素,所以全球化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必經之路。

對方同學彷彿一直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全球化這個問題,可是誰能否認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帶來的積極影響?貿易是一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因素,貿易發展了,人均生活水平和國民收入才能提高,而經濟發展了,文化自然繁榮,政局自然穩定。

而發展靠什麼?發展靠機會,機會在哪裡?機會就在全球化。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已經從今天的辯論會中找到了答案。

(辯詞有刪節)

評委亮分

李丙宣(評委代表):

這個題目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全球化,它是一個必然趨勢;第二個部分,是有利跟不利,這個是爭辯之處,誰爭贏了就贏了;第三個部分就是發展中國家,它是最後的承受者。

了解了這個題目之後,在整個辯論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策略的運作,策略的應用在於利跟不利爭執的過程中,你是全方面去看呢?還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它的范疇就不一樣了,假設是策略上的應用,全球化裡面本來就有利有弊,不過有利的多,不利的少,這個就是爭辯的地方。

在自由辯論的過程中,正方是比較均勻的,在反方方面,可能就是頭尾吧,中間就輕了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正方的策略應用似乎是達到效果,他很簡潔地問了幾個問題,由你去答,最後你就拚命答拚命答,他就拚命問,你再答他再問,像用一個布袋一樣的,把它套住,問一個問題,他自己已經有答案了,你答不出他替你答。這一招非常強。

評委判定:正方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