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科技的發展影響商業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科技的發展影響商業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0-12-01 07:26:46

1、全球化進程加快和科技發展給教師專業化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1)虛擬現實,此技術可以模擬建立與真實環境相近的學習場景,使學習 者似乎身臨其境。
(2)電子出版物,是指基於多媒體技術的各類電子讀物,它可以使學生者
更方便、更快捷、更廣泛地獲取知識(3)超媒體技術,是超文本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是一種非線性的多媒體 信息網路結構和信息管理技術,也可以對各類教學信息,如圖片、聲音、圖像以 及動畫等進行有效的處理和管理。 (4)遠距離教學,是指利用國際互聯網實現全球范圍的課程傳遞和教學。 在我國,遠距離教學研究的重點是放在課件開發平台、界面設計、新教學模式的 探索、課件的內容和形式、評估方式以及通訊交互方式等方面。 (5)網上學校,是指將一所學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網路,在網上學校, 學習者可以在網上直接進行入學報名和注冊、學習、考試、獲得學分等。
(6)計算機支持合作學習,是指基於網路來進行群體形式的學習。這種學 習形式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網路在教學應用中的效益,而且,也有助於對學習者合
作精神的培養。去年我國進行的「國培計劃」的遠程教育就屬於此類形式。 在信息技術廣泛進入教育領域的今天,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將出現新的變化,
處於信息時代的教師,要沖破陳舊教育觀念的束縛,認識到現代教育改革給信息 技術教育帶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教師要想適應時代的發展,就應該將「發展信 息化技術教育,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作為信息時代賦予我們當代教師的職責,充 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從而使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不斷得到發。

2、科技全球化的利弊

好處: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和提高國際分工的發展和競爭力。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壞處: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3、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的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文化影響力越來越成為影響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

C

4、(20分)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必然結果。跨國公司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


(1)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放沿海五處通商口岸;外國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自然經濟在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解體;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現;鴉片走私有增無減。(4分,寫出其中2點即可)
(2)原因: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2分,如答資本主義的實力增強只給1分);發達國家在貿易、資金和技術等方面擁有優勢。(4分)
(3)特點:資本在全球的新一輪擴張(2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相互依存,貧富差距拉大(2分);發展中國家工業落後,缺乏競爭力。(2分)
(4)因素:兩極格局的結束;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出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世界貿易組織的發展;國際金融的發展。(4分,每點1分,寫出其中4點即可)

5、(13分)科技的發展助推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引發新問題。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0年以後,所有的工業都


(1)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促進交通、通訊工具的改進,提供聯結紐帶;刺激殖民擴張,推動世界市場形成。(3分)
(2)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民族國家的功能衰退。超國家的國際經濟組織在世界經濟整合和發展中日益重要,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3分)
(3)(7分)評分標准:采點評分與分層評分相結合。
①觀點恰當得2分。
②無論證過程不得分;有論證過程文字得1分;基本合理得2-3分;論證合理,層次清晰,邏輯性強,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不拘泥於答案。
③總結得當得1分。
實例:
觀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沒有弱化民族國家的職能。
論證:經濟全球化發展中,民族國家仍然是非常積極、非常重要的推動者,例如中國在1992年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於世界經濟的整合和發展;經濟全球化面臨環境污染、恐怖主義、能源危機等問題,也需要各國政府加強合作;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起了主導作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面臨更多威脅,發展中國家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加強體制和技術創新,完善產業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總結:發展中國家既要積極投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也要堅定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6、科技革命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如果從經濟全球化的萌芽——15世紀末的航海大發現算起,那麼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強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科技革命對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作用集中體現在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飛躍上,因為它們決定了經濟活動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在多大的范圍內進行。因此,我們認為交通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具體而言,近十多年來的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就是新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運輸業出現了輪船和蒸汽機車,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經濟聯系及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比以往大為增強。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只是到了工業革命時期有了鐵路和遠洋輪船以後,才把以前只是「潛在」的世界市場變成了現實的世界市場。(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0頁。)19世紀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力取代了蒸汽機成為了新的基本動力,輪船和鐵路在更大的范圍里得到使用,並且效率和性能大大提高;電報的發明和使用使得信息傳遞的速度得到了令人驚奇的提高,世界因此而大大「縮小」;交通運輸方面還出現了新的工具汽車和飛機,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比以往又提高了一步。20世紀後半期交通和通訊技術的改進主要表現在飛機、電腦和衛星的商業性運用上。如果說以前的交通和通訊技術上的革命大大降低了有形商品和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成本的話,那麼新一輪的革命則在更大程度上便利了無形商品和要素的流動,這對於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全球經濟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十多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世界真正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可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是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也是其物質技術基礎

7、技術變革是如何影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

歷次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演進,是若干新技術群落(或族群)更替迭代和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引發技術範式和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往往是極少數居於主導地位的技術群落。

在第一次技術革命中,形成了蒸汽動力技術及相關機械製造技術主導的技術群落,第二次技術革命以電力技術、內燃機技術及電磁通訊技術為主導,第三次技術革命以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主導。

本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群落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

主導技術群落的更替迭代引發了若干「關鍵生產要素」的變遷。關鍵生產要素是指社會生產中的一個特定投入或一組投入,它可能表現為某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或工業製成品,同時具備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供給能力無限和應用前景廣泛三方面特徵。

歷次技術革命中,棉花、生鐵、煤炭,鋼鐵、電力,以及石油、晶元等關鍵生產要素先後形成和更替。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催生了海量數據資源,與新材料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等技術融合應用,從而使數據資源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

新的關鍵要素及其新的組合應用引發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研發、製造、投資、貿易,以及產業分工和產業組織形態等圍繞新的技術體系和生產要素進行重構。

在新的技術體系和生產方式變革過程中,各國家和地區競爭優勢隨之改變,新的全球創新、生產、投資、貿易和競爭格局逐步形成。

簡而言之,新技術革命對生產方式和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大致循著「主導技術群落更替——新關鍵生產要素形成——生產方式變革——新國際經濟格局形成」這一過程而漸次展開。

(7)科技的發展影響商業全球化擴展資料

技術變革對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

通常認為,科學革命是人類認知的飛躍,技術革命是人類實踐手段或方式的飛躍,產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及經濟結構的飛躍。人類認知的飛躍為技術革命提供了指導, 當技術革命成果在生產中大規模應用和推廣時,便轉化為產業革命。

根據主流研究結論,近代以來全球一共經歷了3次科學革命、4次技術革命、3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6世紀至17 世紀後半葉,始於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到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主導學科是力學。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8世紀末至19 世紀末,以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和電磁理論為主要內容,帶頭學科為化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一組學科。

第三次科學革命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發生,以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出現為標志。

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動力技術為標志,並引發了第一次產業革命,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

第二次技術革命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以電力技術為標志, 引發了第二次產業革命,實現了電氣化。

第三次技術革命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以電子計算技術、空間通訊技術、核技術為標志。

第四次技術革命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微型計算機、互聯網出現為標志,包括高溫超導材料、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受控核聚變實驗等高新技術的進步(也有研究認為是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第二階段)。

第三次和第四次技術革命共同引發了第三次產業革命,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

在歷次科技、產業革命中,科技、產業革命主導國的科技經濟實力會迅速崛起,進而引發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其他抓住機遇的國家的實力也大幅提升。

第一次產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 促進了紡織、煤炭、冶金等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英國由於引領了這次工業革命,快速地將其他國家拋到後面,高峰時期,金屬製品、棉織品、鐵產量、煤等工業產品約佔世界一半,造船業、鐵路修築等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佔全球40%。

第一產業革命從英國發生後逐漸擴散到美國、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到1870年,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產量的比重為31.8%,美國為23.3%,德國為13.2%,法國為10%。

以電力、鐵路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引發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中,德、美取代英、法成為新的世界強國,日本抓住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

20世紀初,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都超過了英國,酸、鹼等基本化學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燃料產量佔世界4/5。

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世界的34%,超過頭號工業強國美國5個百分點。1870年至1913年,英國貿易額只增長了89%,而同期德國增加了1.8倍,美國增加了1.6倍,英國的貿易霸主地位逐步動搖。

在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網路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日本、蘇聯等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1948年,美國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2,出口貿易佔全球份額近1/4,黃金儲備佔全球份額2/3強。美國在戰後的20年時間里,維持著以其為中心的新的單極國際貿易格局。

1970年以後則呈現出一強多極的貿易格局,美國進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德國、日本貿易份額迅速增長,以亞洲四小龍為標志的亞洲貿易份額迅速上升,歐盟推動形成了歐洲區域化貿易。

8、促使"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加速發展的政治和科技因素分別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第一,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在經濟上打破國界和地域限制,擴大市場,發展大市場經濟。第二,二戰後出現的民族獨立國家,也通過「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爭取實現維護民族經濟主權與發展民族經濟的雙重目的。第三,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第四,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其一,市場機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隨著更多的國家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並逐步與國際接軌,出現了世界各國均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局面。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各成員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大幅下降,為商品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服務性機構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其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科技發展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源泉。近年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僅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領域,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現代化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經濟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資本的跨國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網路化、全球化。
其三,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金融機構更加現代化,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國際資金融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其四,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為獲取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其五,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冷戰之後,世界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與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均利用難得的和平年代大力發展經濟,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戰略重點,經濟因素在國家關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多國家把經濟安全提到了戰略高度。商業競爭手段也不斷創新,國家之間正形成一種新的互動機制,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其六,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了區域性和跨地區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定期或不定期會晤機制,就共同感興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磋商,協調政策立場,制定行動計劃等等。
由此可見,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9、你認為科技和全球化有著什麼樣的關系?

科技推動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