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採取的措施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採取的措施

發布時間: 2020-11-29 09:41:44

1、我國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採取了哪些措施?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必須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的作用.大力增加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面對現實,調整立場,「求大同,存小異」,共同努力推進國際經濟環境的調整與改革。這樣做符合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准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關鍵。這里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顯然這是十分艱難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它們仍應從本國現有條件出發,加快國內經濟改革與調整,促進本國的市場發育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由於農業、采礦業仍是這些國家的主導經濟部門,因此,應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推動礦業生產,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在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的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及地區以外國家在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在當今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顯重要。

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流往發達國家的各類人才達2萬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國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約1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萬非洲人才在發達國家工作。為此,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各種措施留住本國的技術人才,阻止人才繼續外流,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另一難題。

3、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如何應對機遇和挑戰?完成我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1、處理好國際關系:

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體系,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

2、要推動內需:

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

3、要轉變產業結構:

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通過服務業,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

4、要提升技術實力:

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要努力向「微笑的曲線」兩端攀升,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5、要懂進退取捨:

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之所以出現減速現象,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放緩甚至逆轉密切相關。因此,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環境下,中國要韜光養晦,在修煉好內功的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為抓住下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打下堅實基礎。

4、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中國會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把新自由主義強加於這些國家的發展進程
銀行改革:
三條對策,全球化是一個政治經濟現象,是必然發生的、健全多層次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第二。李琮教授認為,全球化是多種因素推動的,但主要是生產力以及科教發展的結果,根除導致出現不良資產的根源,還包括了民族利益的驅動,改善銀行的資產結構: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調控體系,強化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能力,建立、文化、信息等多因素的相互關系中考察。埃及的Amin 教授認為,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致的。它並非只是利潤推動的結果。要下大力氣解決不良貸款,全球化不僅是世界經濟中的進程,而且通過建立規章制度。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球化也並非新的概念,因此圍繞著全球化的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百年以來一直存在,反之,全球化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印度的Mahanty教授認為,爭取時間加快商業化進程,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學者們在肯定全球化的一般性定義的基礎上,又強調了全球化的一些重要特徵,全球化有了新的表現,控制銀行業開放的速度和力度,而不僅僅限於經濟方面。丹麥的Hersh教授認為,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重組,是美國霸權主義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特別是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聯系,盡快完善外資銀行市場准入的條件和業務范圍;第三。全球化的意義應從軍事、安全

5、結合史實,指出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

(一)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
(三)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四)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五)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6、對於經濟全球化,我國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必須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的作用.大力增加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1)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這是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這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
(2)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這種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級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7、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我省(國)近幾年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一)、對跨國公司的法律制約
針對一些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力量,影響東道國的經濟和內政的情況,聯合國於 1974年召開的經濟特別大會上通過了《建立新的國家經濟秩序的行動綱領》,其中第五部分關於對跨國公司的活動管理和控制中,要求做出一切努力來制定、通過和執行一項關於跨國公司的國際行為准則。以防止它們干涉所在國的內政,管理跨國公司在所在國的活動,以取消其限制性商業活動和順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計劃和 目的。同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進一步明確每個國家有權管理和監督其國家管轄范圍內的跨國公司的活動,並採取措施保證這些活動遵守其法律、規章和條例及符合其經濟和社會政策。同時我國的國內法也制定了相應的外資法管理監督在我國的跨國公司,我國在利用跨國公司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也應逐步完善一套管理跨國公司的辦法,並且通過聯合國制定的一些跨國公司的行為准則 .以維護我國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
2、主動實施 WTO協議
WTO協定在成員方的實施有主動實施和被動實施兩種選擇。主動實施是指在 WTO協議生效前或生效後立刻使國內立法和經濟貿易措施於WTO協定一致 ,被動實施是指被訴諸爭端解決機制並敗訴後再考慮取消或調整與WTO義務不符的國內措施。中國作為社會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 ,應以主動實施為主,被動實施為輔,因為加入 WTO體系並不就意味著國家利益的最終實現,只有切實的落實WTO規則及國內改革 ,才能從中獲取最大利益;中國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需要立法、修訂的領域相當多。
主動實施 WTO協議要求我們要清理修改與 WTO協議不相符的有關法律 。對 WTO協定中不切合中國國情的某些原則性規定要通 過國內立法加 以細化和補充 :對 WTO的某些 協定進行補充立法,將其轉化為國內法實施 ;為適應新的市場開放的形勢,制定必要的宏觀管理法,為適應銀行 、保險、證券業的開放,還應制定相應的監督法規;學會運用 WTO規則 ,對其他成員方執行 WTO協議的情況進行監督。以防違反規則的行為損害中國的利益 ;學會在 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應對措施和規則。
3、完善中國涉外 司法審判制度
世貿組織將各成員方政府對規則的實施奉為基本准則。並在協議中規定了法院對政府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制度.WTO的透明度原則和非歧視原則都要求中國法院在涉外審判工作中要樹立公平、公開、公正觀念。法院在審理涉外案件要正確行使管轄權,其關繫到國家司法主權,關繫到本國公司、法人 、乃至國家的商事利益的有效保護,不但有利於訴訟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和法院的審判活動,也有利於判決的域外承認和執行。為避免和解決管轄沖突。中國應積極參加有關國際條約的談判和制定,積極行使管轄權,在涉外案件審理中正確適用法律,尊重 當事人的法律選擇,適當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4、爭取對發展 中國家的照顧和優惠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 ,國內經濟及法律制度的發展都與WTO的要求有一定距離 。要使世貿組織的規則不影響中國的主權,並能在規則中獲益。就要充分、靈活地利用 WTO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各種特殊優惠,在過渡期內,全面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以爭取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最大利益。
5、充分利用「豁免」和「例外」規則
WTO在要求成員方履行義務的同時,也規定了一些豁免充分理解、運用這些豁免條款,對中國在各項協議范圍內切實維護 自身的合法權益有重要的意義。除了成員方可提出義務豁免申請外,WTO還規定了一些例外條款,主要有國際收支平衡例外,發展中國家保護例外,進口緊急措施例外。安全例外,一般例外。由於WT0協議是國際條約。不能在國內直接適用。因此中國要能運用 WTO下的保障措施和緊急措施 。必須要有相應的國內立法 ,使中國的國內產業切實得到法律的保護。有效地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

8、歷史試題: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展覽業逐漸形成了貿促總會、地方分會、行業分會、進出口商會、外商投資協會、各工貿、外貿總公司、地方經貿委(廳)以及專業展覽公司等多層次、多渠道組織出國展覽的新格局。如今貿促會系統擁有68個分會、700多家支會,這一網路已成為貿促會出國展覽工作的主要力量。目前,在全國具有出國展覽組辦資格的單位所舉辦的出展活動中,貿促系統的辦展數量占總量的40%以上。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參與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進而強有力地推動我國展覽業發展,加快了我國展覽業與國際展覽業的接軌,凸顯中介組織的中堅作用,加速了展覽管理制度的變革,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貿促會副會長馬躍。
記者:在您看來,展覽經濟全球化主要特徵是怎麼?
馬躍: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資本、信息、資源、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這對外貿先驅之一的國際展覽業來說,自然是一種重要的推動力量。各國舉辦的展覽會都大力吸引外國參展商、觀眾的參與,不少國際知名的專業貿易展覽會所面對的不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而是成為世界各國相關客商聚集的場所,無論是參展商還是貿易觀眾都來自全球各地。在這種展覽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實力雄厚的國際展覽公司通過投資、收購、兼並等手段擴張和重組展覽資本,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迅速搶占國際展覽市場。中國展覽市場競爭將因此而加劇。出國展覽工作所面對的也不再僅僅是各國本地的展覽公司、參展商或觀眾,而是要在那裡與跨國展覽公司、全世界的專業客商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組展、參展策略及發展戰略必須順勢調整。
記者:您覺得當前最首要的是抓什麼呢?
馬躍:首先,要千方百計提高展出質量和水平。這是我們近年來一再強調的問題,沒有高質量、高水平的展出,參展企業的利益就不能得以實現,組展單位的聲譽就要受到影響,組展單位就要面臨生存危機。加強出國展覽會的審批管理要實行「優勝劣汰」制度,毫不留情地淘汰組展水平低下的單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展出質量問題,要在組展的各個環節上下功夫,積極拓寬組展渠道、改進展出方式、提高設計水平、發揮出展活動的多項功能,以高質量的展出、高質量的服務贏得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實力。
其次,要加強合作和對外交流。一方面,貿促系統要充分發揮固有的系統優勢,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加強分會與分會、分會與支會之間的密切聯系和業務合作;另方一面,要與國內其他組展單位、國內展覽會的組展單位、有關展覽公司加強聯系與合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還要加強與國外工商會、貿促機構、展覽公司的聯系和交流,學習他們的優秀經驗,藉助他們的辦展網路和有關渠道提高我們的辦展能力;也要加強與國內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去年,外經貿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暫行)》,對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各項活動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和各部委都分別制訂了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的使用辦法,貿促系統要爭取在組展工作中得到這類資金支持,也要利用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性高漲的時機,通過組織出國展覽把更多的中小企業推介到國際市場上去。
第三,要積極促進全國展覽協會的成立,推動展覽立法工作,對組展單位和組展工作實現資質管理。成立全國展覽協會是我們呼籲了多年的問題,至今仍由於某些原因而不能實現。在現今情況下,我們可以先把有關工作做起來,特別是要做好展覽培訓工作。部分政協委員前不久提出了展覽立法的問題,這是我國展覽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貿促系統要積極參與這項工作,通過完善立法規范展覽市場,保證展覽活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

9、面對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應如何更好的實施對外開放? 謝謝!!!

面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我國應採取的主要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別無選擇。一方面,絕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就置身事外,甘當觀潮派。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勇當弄潮兒,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以及從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 (一)根據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對於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提高國家在應對經濟全球化時的實力
在明確了國有經濟必須重點駐守的產業領域以後,需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國民間的民族產業資本。與目前經濟全球化中資本過於張揚的情況相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以來甚至改革至今,民間資本仍受到過度的壓制。資本受到各類政府機構和過時規章的歧視、排擠和隨意浪費的現象依然嚴重,資本產權的界定工作遲遲難以完成。因此,中國的資本力沒有得到應有發揮,甚至在民間資本較快積累起來的地區,資本外逃的現象相當嚴重。對此,中國倒是應該從政策上重新尊重資本(民間資本),給資本以應有的和合理的生產要素地位,盡快完善資本市場,保護資本所有者的正當權利。以使中國真正的民族資本迅速壯大起來,而能與市場上的國際資本相抗衡。同時,要大力加強相應的基礎性經濟制度建設。比如,民間創業的行政管理制度環境建設,中小企業的輔導制度建設,教育普及和水平提高的制度建設,科技開發和運用的制度建設,其他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及要素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同時,為了提高國家和地方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成功度,一定要加快各級政治體制民主化的進程,促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從大到小的有激勵、有效率、有制約、有活力的各級政府。
(二)特別加強對金融市場完善化和金融監管高級化的力度
中國作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國家,貨幣金融的經營和監管還有很重的計劃經濟下財政性方式的印記。面對新的市場化環境,銀行業不注重盈利性和風險性的同步提高,不注重風險管理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國經濟的金融深化受阻;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滿足於簡單和低水平的監管方式,不願放開民間金融,使得中國的金融市場在相當程度上名不符實,金融監管能力也無法提高。我們知道,經濟全球化正是以金融市場的資本流動為先鋒的,一個沒有管理民間金融市場經驗的政府,恐怕是難以應對當今復雜的資本流動浪潮的。
1.調整我國利用外資政策,適當增加外債的比重,有步驟地開放我國證券市場。當前,我國已出現了重復投資和廣泛的生產過剩(605 種主要產品有80 % 即484 種過剩) 。但是,仍有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通過引進外資求得生存,於是出現了利用外資排擠中資、大量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排擠經營良好的大企業的劣勝優汰現象,加大了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難度。而我國需要發展的新產業,或由於外方不願轉讓技術,或由於我方要保持控股權和市場份額,無法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這種情況表明,當前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有一部分是不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鑒於發達國家利用外資的結構都是證券投資規模最大、債券次之、直接投資最少,我國也應調整引資政策,適當增加外債在引資中的比重,有步驟地開放股票市場(如首先開放證券投資基金),利用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多利用可以被我國企業自主使用的國外資金。
2. 我國企業應該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由於我國基本上處於單方向引進外資狀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被資本項目的逆差抵消了不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種情況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重復投資和產品過剩,表明我國已存在過剩資本(不能帶來好收益的資本),因此,鼓勵有競爭能力的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特別是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應該提上我國的議事日程。
3. 有步驟地、積極地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是逐步開放證券市場的需要,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的需要,也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的需要。不能因為防範金融風險而放慢這一進程。人民幣應實行自由浮動制,其匯率應由市場關系決定,這將提高人民幣匯率決定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幣的信譽。 目前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實際上是對美元的釘住政策,而美元是隨時對日元、歐元上下浮動的,因此人民幣也被動地對日元、歐元貶值、升值,這樣,人民幣的價值就被扭曲,獨立的貨幣政策就打了折扣,不利於人民幣的信譽,不利於人民幣將來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
(三)積極發展國際貿易,注意控制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和服務的貿易,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揚長避短,一方面可以發揮自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如中國的紡織和服裝產品出口以及旅遊服務),另方面可以在引進國外較高技術產品過程中爭取到一個新技術消化吸收的時間,以開發出自己的新技術產品(如中國的家電業和電腦業)。這樣,可以促進中國自身的資本積累和二元經濟轉型。只要掌握好貿易發展的進程,國際貿易是比較有利而比較安全的。相反,國際資本的流動就不一樣。盡管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不使用國際資本幾乎就不可能。但是,國際資本的投機性和不確定性太大。我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要注意分析各類資本的背景和結構。盡量引進比較穩定的資本,防止短期的「熱錢」 性資本對中國市場的沖擊。
(四)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建設,盡中國的所能去維護一個和平和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盡管中國不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建立一個全球各國經濟進行分工合作的制度基礎,也難以充分影響發達國家採取有利於經濟全球化的行動,甚至可能將面對經濟全球化因其無序的擴張而在不久夭折的不利局面。但是,即使在萬一發生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崩潰而我們不得不關上大門之前,我們還是要盡量利用全球化的機會來加快我們的發展。因此,我們就需要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和政治活動過程中,努力嘗試推動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建設。因為,形成合作共識的國家越多,則從事這方面努力的力量越大,因而越有可能將目前的大致尚存的和平和發展局面延續下去。
總之,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辨證的防風險意識,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上一些小國家面臨經濟全球化的風險絕不比我們少,他們能夠勇於參與,借勢長勢。相信我們也一定能夠趨利弊害,化解風險,展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與風采。我們不能因中國是一個大國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妄自菲薄。正確的方針應該是既要積極大膽,又要從容謹慎,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不斷拓寬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空間

10、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有哪些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要:
(1)堅定不浮害第轎郢計電襲釘陋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