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和中國文化多樣性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和中國文化多樣性

發布時間: 2020-11-28 12:44:49

1、從你熟知的飲食文化方面的變化,討論一下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1\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共性和差異,是其中的一份絢麗色彩.(書本語)
2\中國文化的發展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貢獻
3\中國廣泛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來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對中國文化的復興做貢獻(這個表述有點怪,意思你應該明白吧~)
4\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推動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5\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兼容並包.

2、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3、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走向未來

新世紀的風雲變幻導致了全球經濟的困擾,世界的未來撲朔迷離。但中國的發展卻成為了世界的一個亮點。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發展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承認文化全球化,二是認為全球文化會多元化,三是主張全球文化多元一體化。

中國文化不但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基本上能夠走中庸之道。今天,我們面對全球化時代文化發展出現的一系列兩極化傾向,我們要在全球性和本土性、世界性與民族性、一體化與多元化、文化帝國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等等二元對立傾向中走中道。正如有學者所論:「對抗全球經濟和文化霸權的可能性在於一種真正為各國、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超越邊境,兼濟各國;它人道而普遍,但也尊重差異;它立足於統一性,但也保護多樣性;在承認個人、社區、國家、文化、階級、種族和性別等各種同一性時它探尋一致性。

我們以自己的文化傳統為主體來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同時以自己文化傳統為主體來參與世界多元文明的融合(所謂全球化)也是必然的。今天,我們不一定用親身周遊世界的辦法,因為各國的文化早已洶涌而來,信息時代更使我們坐在家裡就能夠知曉天下大事。從近代以來,我們也一直在學習,在兼容,在重構,我們現在正在需要的就是推行,是應該集今日世界之大成。也就是說,貫五千年傳統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華,只有這樣的集大成,才是中國文化未來的正途。

4、求「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案例!急~~~

(一)國加入WTO並開始進入了國際化、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融入國際大家庭,不僅給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對普通百姓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選擇等方面,影響也是深刻的。人們既有興奮和歡樂,也有無奈和痛苦,需要經歷碰撞、調適和整合的過程。

環視宇內,全球化已勢不可擋,全球人士無處遁逃,中國文化亦然。有人認為,在國外種種具有潮流很前衛的思想進來後,中國的很多文化變得不堪一擊,中國好的文化都流到國外,被別人所用,而國外的不良現象都流到了中國,而中國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有人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融合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沖突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核心,這三者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一起構成中國文化安全發展戰略的統一的有機體。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首先我覺的是對我國文化的沖擊,從現在新青年崇尚西方節日這一個現象看,雖然08年起,我國已經做了節日的調整,但這也是從中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脅。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中國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也密切了中國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我國文化能不能從中崛起也是個問題,現在的少年都不喜歡接受傳統教育,都有類似於反叛的心理,這也導致了不少人對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這時有外來文化的填補,這不利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繼承,經濟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礎,如果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對任何國家都產生沖擊,畢竟經濟的接觸也必定會產生文化接觸。
因此,中國文化如何直面「全球化」,被搬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層面。我認為,首先應當借鑒歷史,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調整心態,穩健應對,從容不迫。再加上政府發揮職責,積極引導,責無旁貸。

未來「全球化」局面下的文化,應當是「和合」文化而非「同一」文化;文化背後的較量,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將文化傳統發揚光大,人人奮發圖強,仍然是當今中國的主基調。

5、談談我們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的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

1.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體成員相互聯系的紐帶,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喪失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必將導致民族凝聚力的削弱、國家意志的瓦解、國民心理的崩潰,造成民族和國家名存實亡。
3.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我們正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發展方式轉變的變革時期。社會思想文化意識多元、多樣、多變,在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同時,不少社會成員也還存在一些錯誤認識、落後觀念和不健康的心態。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達共識、多變中求和諧。
4.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為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我們要堅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5.要看到,文化消費的權利掌握在人民群眾自己手裡,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通過市場來選擇和消費文化產品。只有被人民群眾所認同的文化產品,所蘊涵的深刻思想和審美價值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接受和傳揚。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緊密相聯,佔領市場和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是統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的服務於人民群眾和引領我國文化向著更加安全的目標發展。

6、全球化條件下如何保護中國文化

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

2010-10-26 09:38:24 作者:劉魁立 來源:學術論文網 訪問量:122

吸納外來文化和繼承原有傳統並不是矛盾的,二者所形成的張力對於創造新的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於是我們看到,許多文化系統都有著鮮明的多元特點。在我們的民族大家庭里,這種多元特點,不僅有吸納外來文化這一方面,更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這一尤為重要的方面。例如在美國,印第安族群貢獻了自己的印第安文化,波蘭、墨西哥、波多黎各等民族的後裔也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貢獻,美國文化的多元性呈現出雜色的特點。而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則更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它的融會能力表現得特別強烈。一位古印度凈飯王的王子所創立的佛教傳入我國,走了一條中國化的道路,演化成為中國化的佛教。這種已經徹底中國化了的宗教信仰,自隋唐始對中國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寶貴的文化遺產還具有鮮明的共享性特點,可以被不同的社會群體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國家所享用。正因為有了這種共享性特點,它才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了重大的世界性的意義。 但與此同時,人們往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為集體性的創造主體的智慧結晶,而且是歷史性的智慧成果。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變成了「無主體」的知識,於是它的知識產權保護就被擱置了。因此在涉及國家主權問題時,人們往往不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當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這個問題當然是我們必須認真考慮和研究的課題。 六、悖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通常理解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彷彿是屬於過去時的。但實際上所有這些事象又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存在的痕跡,有的甚至生命力相當旺盛。這一點決定了在保護中存在著諸多的兩難問題。說到在當今社會條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想沒有哪一個題目會像它這樣包含著那麼多的悖論。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呢?應該說它們大都是農業社會的產物。農業文化以家族、村落、社區為基礎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的制約。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傳統文化則經歷著很大的變異,極容易被消解。 第一,保護意味著保持原汁原味,保持它的本來面目,或者保持傳統現存的面貌,保持它現今的或是昨天的形態、內涵、功能等。例如講春節,則似乎更多的是著眼於其中的祭祖、迎神、祈福求祥等內容和相應的儀式。民居、信仰等也是如此。但社會要前進,一切事物——包括傳統在內,總在不停地發展、演變,我們不是要把被保護的對象僅僅放在博物館展台上,而是要它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於是問題就來了。為了建設明天,自然應當強調弘揚、強調繼承發展,這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要改進,要變革,要創造。當說到保護的時候、當要把這一事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具象表現保持在原有狀態的時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可能被理解為要拉住歷史前進的車輪,人為地阻止歷史前進的步伐。 第二,當我們談保護的問題時,往往會連帶地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保護這些遺產的生態環境。而這個生態環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種歷史條件,也包括人的思想觀、價值觀,人的需求等,都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那麼保護遺產的生態環境,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空想。這種想法本身也是十分矛盾的。 第三,當我們談保護的問題時,為了保護的方便和有效,往往要把保護對象從一種完整的、龐大的體系中抽取出來,給予特別的關注,這實際上是採取一種解構的辦法來對待文化遺產。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常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它的發生和構成中的混元性、現實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旦我們將這些保護對象這樣孤立地保護起來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破壞了這個被保護的事物。對象的解構,意味著對對象完整性的破壞,這種保護離保護的本意漸行漸遠,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 第四,當我們談保護的問題時,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特別保護那些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的優秀的傳承人,而這些傳承人(我指的不是個別人,而是這一偉大群體的每一個人),不是簡單的一個抽象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同你我一樣的現實的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方式在急遽變革的時代同樣在不停地發展變化著。他們有新的生活欲求,有改善生活條件的理想,不能讓他們為了保護某種遺產、保存某一歷史傳統而犧牲自己的現實生活,不能強求他們以昨天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來度過今天。 第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生活發生極大變化,生活的諸多因素大都打上了市場經濟的烙印,保護一種傳統文化,不讓它受到市場經濟的干擾是不大可能的。不是所有的文化遺產都可以變成創造物質價值的手段的。面對大量的類似情況,又如何能夠把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在理想的意義上付諸實施呢?這又是一個矛盾。當前在一些地方,把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是開發旅遊或者是興辦其他文化產業的手段,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在於,它是廣大民眾的生活方式,而一旦這種生活方式被當作謀取利潤的商品時,它的性質就完全改變了。旅遊業使非物質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在性質、功能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當一種生活方式變成商品時就很難再完好地保持其原來的功能。例如結婚儀式如果作為每天舞台上的表演,當事人的內心情感、庄嚴儀式的內涵就都被抽掉了,保留的是外殼,這就喪失了神聖、嚴肅的本色和情感價值。這當然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損害和破壞。我們當然可以指責這是脫離了生活,但反過來問,原來佔全國人口90%以上的農民,有一部分人離開了土地,離開了農業勞動,他們將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截取某些片段當作旅遊資源,提供給城裡人或者外國人觀賞,這本身就是生活,怎麼能說是脫離了生活呢?他們的這種做法也是現實要求的必然結果。現在70%的農業人口,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離土不離鄉的人,他們同樣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難道應該讓他們為了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某種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而固守貧窮嗎?我們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又表現在哪裡呢? 同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會產生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市場經濟講專利,專利的提出同民間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矛盾。知識產權是個人生產、個人至上、以個人為中心條件下出現的,不是著眼於群體。現在用資本主義的一套准則來要求本來是以集體利益為目標,同時也是集體創造、世代相傳的文化遺產是很難對應起來的。如某位老人的剪紙作品被子女作為專利「保護」起來不讓其他人模仿傳承,這樣的情況今後會越來越多。通過各種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形式保護傳承人,給他們以相應的榮譽和地位是極好的事,是應該的。但現在有人把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口傳心授的遺產作為一己的發明壟斷起來,不傳承、不交流,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會產生阻礙作用。然而為了擴大影響、擴大傳承,而不去保護知識產權,也很難防範國內、國際的文化侵權和文化剽竊。這也是一種兩難的處境。

7、全球化中如何保持中國文化

全球化是世界國與國之間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全球融合的過程中,各國的文化,經濟取長補短,發生變革,結果將會是變得多樣,多元化。
經濟方面各國之間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關系。
比如美國的波音公司,生產一架波音飛機所需的450萬個零件來自6 個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及1.5萬家中小企業。此類跨國公司的建立,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互惠互利。
文化方面,各國之間的界限漸漸消失。比如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感恩節等成為了全球性的節日。
在許多方面,全球化可以稱作是美國化。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人物無人不知,喝著可口可樂,吃著麥當勞快餐的人隨處可見,全球化把美國的價值觀念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確立了美國的全球化過程中的中心地位,使美國越來越趨向一個全球化的規則制定者。然而全球化並不等同於美國化。全球化和美國化是兩個概念,全球化是各國發展的客觀趨勢,而美國化還只是對於某種趨勢的預測,並沒有得到歷史或現實的有力證明。
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中國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發生了許多改變。
第一, 就是經濟的增長。中國成為了世界的加工廠,所生產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創造了工作崗位,提高了就業率。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就業結構的改變。知識分子流往海外,而國內剩下的大部分則是勞動力。
第二, 是道德觀念的沖擊。中國和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後,西方的法治和道德觀念也進入中國。
第三, 是文化上的影響。中國面向世界的過程中,有些文化傳統及習俗留與不留成為了一大問題。我們到底應該更多的學習西方的文化禮儀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是應該更多的保留我們本國的文化底蘊?在許多方面,中國的文化已經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比如西裝,西餐,歐美流行音樂,美國好萊塢大片等。
現在國人比起「國產」更喜歡「進口」。在這里,我不排除有些「進口」確實比「國產」質量要高,但是如今國人過分追求西方的文化。比如對美國好萊塢大片的熱衷,請客吃飯一定是西餐才顯得高檔,有錢人家的室內裝潢大部分都是歐式復古風格,而對於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閉口不提,更有甚者聲稱中國應當脫亞入歐,全面西化。而我認為,中國的文化與傳統是斷然不可舍棄的。
中國從一個封建君主專制,君臣等級森嚴的國家,改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舊時代的文化理念是無法在如今的社會形勢下生存的,例如三綱五常等束縛人們思想的條條框框又怎麼能被現代人所認可呢?但是我們可以抹去這些文化存在的痕跡嗎,我們可以否定這些文化存在的價值嗎?這就好比中國出土的歷史文物。依照現在的科學技術,青銅器,瓷器的設計與烘焙自然是比古代的好上千萬倍,但是卻不及它們價值連城。這是因為這些古董所表達的不僅僅是一個時期,人們的科學技術,更是承載了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因此備受現代人的矚目。文化也是如此,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有它在某一時期的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文化習俗無法無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存,但是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文化遺產的形式保留並記錄下來,讓後人了解。
雖然時代不同,但我們不能全然否定中國古代的思想理念。如今孔孟之道,莊周之道又有多少人了解?又有多少人研習?《論語》,《孟子》等典籍所講的為人處世的方法,修身養性的理念在如今都非常適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所以,就算某些舊文化不具現代社會的生存力,但這類思想是不會被淘汰的。
正是因為中國文化有著它經過近5000年洗禮發展而成的獨特性,故而中國文化有獨特的吸引力。許多外國學者致力於中國歷史的研究,並著成《中國社會》,《中國與基督教》等書籍,不僅如此,還有人熱衷於研究中國的詩詞歌賦,例如《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一書。
對於那些可以順應社會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推廣,得到世界的認可,比如中國的武術,茶道,書法繪畫,風箏工藝等,包括一些特定的中國元素,例如青花瓷,中國紅,中國龍等。
中國文化已經對世界產生了影響。中國元素被應用到了時裝的設計上,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及地區建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中國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被好萊塢拍成電影,功夫熊貓則是採用了中國的武術文化,而成龍歷險記更是採用了中國十二生肖的傳統元素。

8、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9、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去中國化』很悲哀」說與誰聽?筆者認為,就是那些肆意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自以為是的所謂現代文化精英們,那些講英語十分流利、說中文已經口吃的「假洋鬼子」們。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與傳承,是經歷史長河洗煉與淘漉後沉澱下來的最純粹的文化精華。特別是那些最核心最燦爛的部分,直接構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把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好、發揚好,不僅能培養溫潤儒雅的氣質、樂觀豁達的胸襟和高潔的人文情懷,而且,能提升藝術品位,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那些自以為是的現代文化精英們,為什麼會一步一步地把那些膾炙人口的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剔除出學生課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崇洋媚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入,一些人出現了「思想上的沙漠」,極力排斥國內文化,極度推崇國外文化。比如,同樣是學術論文,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都會被判定不如境外期刊發表的。講課水平再差的學者,只要在境外期刊發表過學術論文,就會被捧為學術大師。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課本中的古典詩詞,被一些編撰課本的學人驅趕刪除,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實,一個民族或國家真正得到世界高度認同的是其文化。這種認同主要表現在對其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普及。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的古典文明的偉大民族,如果今天我們自己都懷疑甚至拋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那又怎麼讓他人高度認同我們?我們又拿什麼來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因此,我們斷不能幹自我割斷民族傳統文化的蠢事。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化一樣,既有精華也含糟粕,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必須批判揚棄其中的糟粕。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單就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而言,只要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就會既學到儒家修身經世的深邃理路,又學到道家恬淡無為的放達情懷;既能感悟先秦、兩漢古樸瑰麗的神話和鋪陳宏闊的大賦,又能領略魏晉慷慨沉鬱的古詩和唐宋剛健清婉的詩詞,既能汲取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精華,又能品評到元代雅俗共賞的元曲,使我們在古代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和感人心魄的藝術魅力的熏陶下,更好地把握古典詩文的精神命脈,使之與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命運渾然融為一體,傲然物外。

10、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 國的影響:「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經濟全球化對 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有利於吸引外資。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 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