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全球化的時間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全球化的時間

發布時間: 2020-11-28 12:39:19

1、全球化與中國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
我們先分析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有利因素:
1、有利於引進外資。隨著改革開放的進步,我國已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促進對外出口,平衡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的有力拉動作用。擴大對外貿易,以出口帶動進口,進口促進出口,進一步刺激國民經濟的增長。進出口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更加促進我國的外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使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3、有利於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有利於解決我國勞動力過剩的問題,促進勞動力就業問題的合理解決,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和諧安定的政治環境,不但有利於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有利於提高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有利於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有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市場經濟的平等性、競爭性、法律性和開放性;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特性,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同時促進國家發揮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作用,最終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6、有利於中國更好的融入世界市場,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優化資源配置,有利於充分利用價值規律的作用,市場價值規律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調節人、財、物在市場中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促進無形的手對我國經濟的調節,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7、進一步節約勞動成本,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吸收引進當代先進科技成果,增強經濟實力;接受來自國際市場競爭壓力的挑戰,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8、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再分析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 被進一步捲入世界市場後,不可避免的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受國際性經濟危機沖擊概率會變大,受到的損失也會隨之變大。進一步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後,受整個市場的變動性影響也會增強,市場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壓力。
2、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因而也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區域經濟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甚而至於會造成經濟波動,社會不穩定等一系列民生問題,可能會挫傷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於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東西部差距過大,也不利於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不利於共同富裕的最高理想的實現,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3、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沉重代價。出口產品類型的限制,讓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無法由粗放型轉化為集約型,因此,國內生產資料在不斷損失,生態環境也被破壞的極其嚴重的情況下,出口卻沒有為我國爭取到相應的回報,長此以往,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立,不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4、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國際出口產業鏈上仍處於低端的水平,對於國際壟斷資本的侵入,民族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而中國廉價的出口產品又容易受到國際上反壟斷的限制,因而不利於出口業的長久發展,更容易被某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利用,產生的經濟糾紛也不利於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

2、中國全球化的發展歷程

?

3、WTO什麼時候建立的,中國什麼時候加入的,世界組織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起什麼

1、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市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簡稱「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WTO) ,以取代成立於1947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
2、中國,2001年12月11日 正式成為成員國之一。
3、世貿組織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一起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
世貿組織的主要職能是:組織實施各項貿易協定;為各成員提供多邊貿易談判場所,並為多邊談判結果提供框架;解決成員間發生的貿易爭端;對各成員的貿易政策與法規進行定期審議;協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關系,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勢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但是,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力。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也無法迴避,惟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發展中國家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正確得當的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變負面影響為正面影響,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求得本國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現代化。
WTO的建立推動了全球統一市場及機制的形成,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證。

4、中國是如何走向全球化

全球化正在改變世界秩序。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都在日益增強。作者認為,在未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中國有能力成為先行者和領導人。那麼,中國為什麼具有這種能力?中國怎樣成為領導者?中國未來的走向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世界?中國會不會用自己的意願影響國際體系?中國會不會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這些都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破除「西方中心論」的思想。「中國威脅論」不足取,因為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休戚相關,這一點在經濟領域尤其突出。本書搜集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呈現了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就。中國經濟發展,世界經濟也會跟進;當中國經濟放緩,世界經濟也會萎靡。2008年金融危機動搖了世界對美國和西方經濟能力的認同,作者說,「這是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開始」。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大膽假設:由中國構建的、全新的全球金融體系,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前提是放鬆資本管制和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其實不僅是資本市場,中國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都顯示了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以及中國政府的調控能力。
筆者認為,2008年的確是一個契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模式的潛力。不過,我們不應盲目樂觀。中國之所以能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策略,但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所指出的,中國應當破除「對增長率的迷信」。經濟放緩沒有關系,穩中有升才是最好。中國的改革必定是一個漸近方式。在本書結束語「界定中國的八大特性」中,作者強調了中國政府運作的獨特方式,「中國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下去,很重要的一點,還要看中國政府能否更好地用市場規則辦事。中國需要的是經濟更自由和一個更有自信心的、更開放的政府。
作者從國際關系視角分析中國地位的研究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重視東亞秩序中幾個主要國家的關系。本書有一章專講日本,其實是提醒中國在現代化發展中需要向日本學習借鑒。本書不僅講現狀、講未來,還不斷從歷史上挖掘根源。比如朝貢制度給中國地緣關系帶來的影響,比這更重要的,是儒家價值觀在亞洲秩序中所奠定的文化認同感。這是中國的歷史包袱,也是寶貴資源。從長期來看,傳統文化並不妨礙引進西方技術和思想,而儒家文化讓中國一向更關注家務事以及地緣關系,中國在今後會更多地以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

根據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理論,任何大國都有修改國際現狀、擴張自己權力的意圖。中國當然也有這樣的政治訴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成為「龍頭老大」。作者說中國將會代替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領導人,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筆者更贊同波蘭前總理、著名經濟學家科勒德克所預想的「十五大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中國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這種多元化結構以達成共識、實現多贏為目標,不但不會與全球化發生沖突,還會促進全球化的發展。未來的世界更可能是一種各方相互依存,保持微妙平衡的多極化格局。
本書副標題名為「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作者對中國充滿信心,筆觸激昂熱情。中國讀者閱讀本書可能深受鼓舞。但激動過後、冷靜之餘,筆者想給其他讀者提個醒兒,不要別人誇我們有多好就真的覺得自己有那麼好,切忌頭腦發熱。作者將中國擺在國際關系的中心地位,這固然提升了中國的重要性,但我們在反對西方中心論的同時,也要避免「中國中心論」的陰影。中國要用事實和行動力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

5、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機遇:
世界格局多極化為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為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挑戰: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經濟全球化也給我過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某些西方大國,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還處於劣勢等等。

6、為什麼未來30年的全球化是全球的中國化

「中國崛起在開放方面給全球樹立了一個典範,中國對經濟的開放被低估。中國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在工業方面全球最高;中國是吸引FDI的世界第二大國家;全世界各種形式的管理模式都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5月12日,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在「儒商論域2014—儒商典範與財富」論壇上表示,「過去30年,中國被全球化,未來30年,世界格局改變的可能之一是全球被中國化。」 項兵認為,全球的發展模式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歐洲福利國家主權債務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在新自由主義實踐方面走在前列的中國和美國,面臨著收入和財富不均的挑戰,基尼系數全球最高。這些挑戰使得經濟制度需要做比較大的調整,中國和美國可能更多地重視社會福利,而歐洲福利負擔比較嚴重的國家,可能有更多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此外,中國崛起在開放方面給全球樹立了一個典範,中國對經濟的開放被低估。中國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在工業方面全球最高,美國、日本是30%左右,中國達到了47%。日韓兩國的出口基本來自本國企業。只有中國在2012年50%以上的出口都是外資企業提供的,這是全世界唯一的。 中國是吸引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資)的世界第二大國家,最早到中國投資的是日本,達到了4000多億美元。能夠接受這么多錢,也是開放的一個標志。我們到中國超市,到沃爾瑪、家樂福,裡面有來自全世界的外國品牌,中國的品牌比較少。 另外,全世界各種形式的管理模式都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所以中國的開放一直被低估。 項兵還表示,民主制度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還存在不足之處,包括:主權債務;領導力匱乏;缺乏基層工作經驗;政策短視。「民主運動有很多優勢,但和我們的政治制度比,它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將來全球的發展模式和制度更走向多元,美國說『YES』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可以通過『和而不同』的理念來參與全球治理。」 項兵說,過去30年,中國被全球化,未來30年,世界格局改變的可能之一是全球「被中國化」。「我希望中國的崛起能給全球帶來更多的多元的因素、積極的元素。」 以下為演講實錄: 中國崛起的全球影響 項兵(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很多外國朋友問中國崛起到底代表什麼,除了經濟全球第二,中國的崛起代表什麼?我給各位做一個分享,錯誤的地方請大家原諒。 首先我看了一下全球的發展模式,從撒切爾夫人開始,她也是哈耶克的學生。她在1979年主政,啟動了新自由主義、國有企業私營化、放鬆管制、推動全球貿易減稅。1981年裡根總統基本拷貝了撒切爾夫人的主政理念。過去三十幾年,從1979年到現在,應該是人類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代,創造財富也是最多的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到2008年時,這個模式碰到了新的問題。相對來講,福利比較好的國家,如北歐、法國、德國等絕大部分民主國家,國債主權債務到了難以為繼的狀態,美國國債到了105%,日本到了247%。這些福利制度使很多發達的國家主權債務難以為繼。這是一個大挑戰。 第二個大挑戰以中國和美國為代表,即在新自由主義實踐方面走在比較靠前的,這個挑戰就是收入和財富的不均,全球的基尼系數中國和美國是最高的。所以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最大的挑戰是收入和財富不均。從這點來講,我認為全球的發展模式,從經濟制度來講可能需要做一個比較大的調整,未來中國和美國可能會更多地重視社會福利,而有些歐洲的福利負擔比較嚴重的國家,可能有更多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中國和美國是一個極端,北歐國家是另一個極端,未來的發展應當是兩者共同往中間漂移。 我覺得中國崛起帶來的影響是在開放方面給全球樹立了一個典範,中國對經濟的開放被低估的,在很多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中國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在工業方面是全球最高的,美國、日本是30%左右,中國達到了47%。大家認為中國的模式是出口拉動,這沒錯,但日本和韓國出口,日本的出口基本來自日本企業,韓國的出口來自韓國企業。只有中國,在2012年,50%以上的出口都是外資企業提供的,這是全世界唯一的,這點非常獨特。 中國是吸引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資)的世界第二大國家,最早到中國投資的是日本,達到了4000多億美元。能夠接受這么多錢,也是開放的一個標志。我們到中國超市,到沃爾瑪、家樂福,裡面有來自全世界的外國品牌,中國的品牌比較少。但在韓國的超市幾乎看不到外國品牌,日本的超市外國品牌也不多。 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都是每一個國家自己的模式佔主導,美國是美國模式,英國是英國模式,日本是日本模式,只有在中國沒有一個模式佔主導。豐田做得非常成功,三星2011年在中國的出口達300億美元,全世界各種形式的管理模式都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是全世界唯一的。所以中國的開放一直被低估,我看了數據以後感到震撼。比如家樂福、肯德基的銷售額在中國佔全球銷售額的50%。美國高通全球銷售額50%左右來自中國。美國公司思科在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佔了70%份額。中國華為賣到美國一塊錢都是國家安全問題,而我們70%的互聯網基礎市場是美國思科公司控制的。所以在擁抱全球化、應對全球化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值得很多國家學習。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東亞文明,東亞文明各種各樣政治制度的結合都可以產生經濟的繁榮,這也是一種文明的開放,這是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的最重要原因。看看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大陸最近的經濟繁榮,同樣的文明可以產生不同的制度模式、同樣可以產生經濟繁榮。 西方民主制度不足之處 對西方的政治制度來講,我認為民主制度是人類文明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我也確實產生了一些顧慮,尤其是2008年以後,有以下幾點: 一,主權債務。 二,領導力匱乏。在美國最優秀的學生不會說到華盛頓去找工作,這不是他們最優先的選擇,所以我們「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在那裡不實用。 三,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中國的主席、副主席要在基層工作5—10年,才有資格領導中國老百姓,這是中國的基層經驗,是中國的一個優勢,西方社會不太重視基層工作經驗。 四,政策短視。短期行為都有它的極限,民主運動有很多優勢,但和我們政治制度比,它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從這點來講,我希望將來全球的發展模式和制度更走向多元,我同意張維迎的觀點,我不信將來有一個中國模式、一個美國模式,將來必定是一個多元的模式,是相互學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模式。 中國崛起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中國的崛起,能給世界帶來什麼?除了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啟發以外,還帶來了什麼?有很多見仁見智的地方。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語境中,也許對全球的生態關系會有重大改變,因為全球以人為本的理念很深,比如希臘、羅馬。但我們現在的實踐做得不夠,環保很差。 第二,「和而不同」理念的灌輸。我第一次到俄羅斯莫斯科時,看到他們的生活節奏非常緩慢,莫斯科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做任何事都很慢,而在我國,時間就是金錢,我們是快字當頭。另外他們的商業氣氛很少,到今天為止,莫斯科地鐵人流量非常之大,廣告非常之少。所以商業氣氛匱乏,這有可能是俄羅斯有那麼多優秀芭蕾舞演員的必要條件。我們高中數學老師可能都忙著去掙錢,很少考慮到這個問題。 不是我們不聰明,而是生活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模式。只有這樣,文明才能進步,不同才華的人才有可能誕生。每個人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需求。所以全球治理不一樣,美國說「YES」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我覺得中國可以通過「和而不同」的理念來參與全球治理。 如果按三百年作為一個商業周期、一個朝代周期論,美國還沒跑完第一個路程,美國現在收入財富不均局面已經達到空前的高度,錢和權走在一起,老百姓沒有希望,只有通過革命的方式來改變。所以即使美國實行三權分立,也在過去十年、二十年,發生了很多問題。本來我對這個體制充滿希望,但發現問題如此之大,仍舊讓錢和權走在一起。中國上下五千年,一個朝代好還是N個朝代好,是不是朝代越長越好?我沒有答案。難道五千年一個朝代就會更好,朝代是否越長就越好?我不敢肯定。所以從中國的周期來看,很多問題需要我們重新考慮。 未來30年,全球可能「被中國化」 最近,我演講提到一個新的理念,我認為整個人類短期性行為已經很嚴重了,西方的制度和商學院教授的東西結合起來,很可能造成人類毀滅。從西方到東方,從經濟到政治,沒有任何長線的考慮。所以我認為,在座很多頂級人文學者,你們貢獻的機會要比我們大得多,我們整個商業是比較短視的,政治也是非常短視的,從西方到東方看不到任何一百年、兩百年的考慮。我邀請杜維明先生給我們長江商學院開人文課程,就是認為這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式。當我們具有更多的歷史觀、人文觀,並以此來考慮經濟和政治問題,我們可能會有希望。 在博鰲論壇時,我說了一句話,過去30年,中國被全球化,未來30年,世界格局改變的可能之一是全球「被中國化」。我希望中國的崛起能給全球帶來更多的多元的因素、積極的元素。不是說中國要統治世界,中國和美國的思維不一樣,美國希望統治世界,中國不希望。過去五百年西方文明主宰世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認為東亞文明應該承擔起我們的責任,對全球重大問題,不僅僅讓西方提供方案、我們去配合,這是我們的時代,我們應該有勇氣和能力,以我們的智慧來解決全球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亟需解決,不能再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