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0-11-28 12:36:34

1、全球化對民族文化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文化沖突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重要特徵與內涵。第一,特指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集團、民族之間的文化對抗。所謂文化沖突就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之間因相互接觸而產生的競爭、對抗狀態。第二,泛指則是指不同性質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對抗。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的是異質文化之間的彼此交流、相互接觸、相互融合和推陳出新的過程。
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在人類的進步與發展中既對立,又統一,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兩個辯證統一的矛盾方面。在文化融合過程中,文化沖突必然存在,而且文化沖突由文化融合直接引發。 三、文化演進和發展的主流才是文化的融合。由它所體現差異文化間的同一性在促成文化和諧以及相互依存中的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積聚大量能夠使得異質文化互相吸取、互相利用的一些利於自身的發展因素,更加決定著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
當代文化交流 一、人類文化交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自從人類產生了文化,就有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每個民族、社會的文化都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現象。並且隨著歷史的演進,交流的地域愈來愈寬廣,交往愈來愈密切,相互影響也愈來愈大。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
二、當代文化交流的新特點
方式不同、心態差異、范圍和程度不同、內容不同、結果不同 一、當代文化交流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全球化的新時代展開的。
三、當代中西文化交流運用新的媒介
文化交流媒介是文化交流重要工具和手段。文化交流媒介的變遷經歷了從族群遷徙、戰爭到傳教士,從商貿、書信往來、圖書電影譯介到衛星電視、互聯網。總的來講,速度是由慢到快,范圍是由小到大,程度是由淺入深。目前互聯網作為當代中西文化交流最便捷的新媒介之一,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現新的內容第一,政治機制上的借鑒創新,二,經濟活動的跨國經營管理。第三、文化藝術活動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五、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范圍和社會參與程度大大擴展
六、當代中西文化交流仍以中國「吸收」西方文化為主 中國處於以吸收、學習、借鑒西方優秀文化因素為主的階段 七、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國文化逆差」
綜上所述,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面臨新的全球化的時代背景、由高素質、理性的主體來擔當,運用嶄新交流媒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和景觀、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情況,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應該認識到全球化時代對於中西文化交流,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既要看到大力吸收西方進步文化因素帶來的中國文化發展的繁榮景象,也要看到在繁華背後西方文化霸權的陰影;既要看到中國文化傳播輻射的成績,也要看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艱難和在一些方面的低靡、失語。在當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如何在引進西方優秀文化的同時,抵擋住腐朽沒落文化的侵襲,如何藉助高科技傳媒技術將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到全世界,擴大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保障文化安全,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重大問題。
所以,建議:第一,要進一步提高對中西文化交流重要意義的認識,把西方優秀文化因素融合於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中,提高我黨建設先進文化的能力。第二,加大培養中西復合型人才的力度,適時組織中西和璧型人才的選拔,每年組織競賽。主要是把英語、西方文化與漢語、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相結合,並應該達到一定的深度。第三,構建適應「走出去」的新型文化,傳統文化現代化,古老文化年輕化,先進文化普適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為我所用,才能保證中國文化的生存、發展和持續繁榮。

2、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化的內在要?

很正確,對外交流中要採取開放的態度,吸收他國文化的精粹,提升我們的文化品質

3、全球化文化時代文化交流涉及哪些領域和活動?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大眾傳媒的含義:
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成為大眾傳媒。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交流的關系:
(1)文化多樣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有利於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3)開展文化交流有利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途徑與具體表現 (途徑——具體表現 )

商業貿易——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育——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其他途徑——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文化傳播,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
(1)主要手段:大眾傳媒如今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
(2)特點: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交流的意義:
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豐富發展了外國文化,增強了中外互信,推動了世界文化的豐富與發展。

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
(1)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2)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3)中外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4、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原因及影響、優點缺點

1、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

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因此呈現融合加深的趨勢,各種族、各國家文明在不斷交流、融合中得到創新和發展。

2、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必然,各個國家都希望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

3、影響:對於一個民族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具有悠久燦爛、獨具特色文明的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化環境下統籌好文化安全和文化開放非常重要。

4、優點: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國家間的競爭已由經濟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具體體現為文化模式和文化產業的競爭,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5、缺點:在文化全球下,經濟實力較弱的,軟實力不強的國家、民族文化容易被吞噬。

(4)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擴展資料:

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製造利潤。

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

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我們可能只知道某個國家的一個品牌一種習慣,但是我們對這個國家地區的了解就從這個突破口開始.。

每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廣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也就是大勢所趨了,誰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據先機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商業戰爭的主動權.。

5、面對全球化趨勢,在文化交流上我們應怎樣做?

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怕,辨別的去吸收和發展;原本文化:繼承、創新、發展!

6、辯題:全球化帶來的文化交流多於文化殖民 還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殖民多餘文化交流? 正反方都要,

正方:
在全球化這一個趨勢中,世界形成了地球村這一個整體,各種資訊與社會活動在地球村快速及廣泛的流傳。全球化使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逐漸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在政治上,我們成立了聯合國,推行了國際法,在經濟上,經濟一體化帶來了跨國企業的崛起及國際商務的流通,並將文化產業這一門新興行業,納入了世界經濟的版圖。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演化進步。在世界史中,我們發現文化交流是一種不強迫,並給予多元選擇的文化接觸,而文化殖民則是具有強迫意味,並減少選項的文化碰撞。

全球化帶來的文化交流多於文化殖民,理由有二。

第一,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秩序,更有利於的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輸出的方式不再是一個國家可以決定的,正如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所說,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也有了新的世界秩序。聯合國於1945年簽訂的聯合國憲章,反對國際關繫上使用威脅和武力,而國際原則宣言也規定各民族都有追求文化發展的自主權。當全世界都必須遵循著國際間的法律時,強迫他人接受自己文化的文化殖民也失去了根據地。沒有國際法前,日本可以以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義侵佔南洋,強迫當地只有單一日本文化的存在。但現在,日本要輸出自身的文化時,只可以選擇用日劇、漫畫等溫和的方式,而不是利用槍支大炮來強迫別人。這種由強迫到尊重的轉變,就是從文化殖民轉向文化交流的體現。或許國際法的約束力還不夠強,以致印尼排華事件依舊發生,但各國已經對霸道的文化殖民感到異常反感,並對印尼聲聲譴責,這難道不說明了全球化帶來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嗎?

第二,全球化拉近文化輸出的鴻溝,減少選擇強迫,增加文化交流。
各位,在全球化剛開始的時候,西方強國對文化產業的意識相對較高,也擁有更好的技術去進行文化輸出。大量湧入的西方文化讓我們不禁擔憂,會不會被西方文化強勢洗腦。因為鋪天蓋地的西方文化讓我們無從選擇,只能被迫的接受單向湧入的西方文化。但其實,這只是一個迷思。因為在全球化時代,無邊界的網際網路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公平的平台,提高了各國對文化產業輸出的能力。這使到各國文化輸出之間的鴻溝漸漸拉近。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道,亞太地區和歐美地區的文化市場佔有率的差距在8年內就拉近了25%。當文化市場越來越百花齊放,我們也不再被強迫選擇,屆時,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將會越來越燦爛。

反方:
(一)文化殖民主義並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
首先,從全球文化發展的客觀趨向上來看,全球化的文化內涵是共性與個性、統一性與多樣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沒有也不可能完全「 吞並」東方文化,使之湮沒無聞,以至「 全盤西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是民族性和世界性在最高層次上的互動和融合,即在民族性中反映出世界性的走向,在世界性中體現出民族性的特點。從現狀來看,雖然多元文化的現象從來就存在,但它的突出和被提出本身卻是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必然結果。全球文化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似乎很難兩全,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全球化,全球范圍內有關多元化的提出和討論也是不大可能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相互作用,其結果並不是趨同化,而是在新的統一的基礎上又產生出新的不同。其次,從民族文化發展的主觀訴求上來看,盡管以美國為首的強勢文化在當今全球化的進程中成為一種主流趨勢,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作為回應,一種有意識的、以保護民族文化獨特性為目的的多元文化發展趨勢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並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強勢文化擴張、滲透態勢的抵抗。如在1993年舉行的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中,法國會同加拿大等國提出了「 文化例外」的主張,認為文化產品有其特殊性,不能與其他商品等同起來,任意自由流通。而且法國和歐共體其他國家一道拒絕美國關於歐洲取消對美國影視產品的「 配額限制」和「 自由貿易」的要求。1994年4月,歐洲委員會發表「 綠皮書」,決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歐洲影視產品。〔5〕P117-118當然,發展中國家在這個方面也不可能無動於衷,他們也在大力發展本國文化,以抵制和排斥外來文化的入侵。例如,馬來西亞為了強調其民族的統一性,堅持以馬來語為國語,這種本來無書寫文字的口頭語便得到了新生。印度大力發展自己的軟體產業和電影產業,以同外來文化對抗,並力圖擴大自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印度目前擁有700多家軟體公司,25萬軟體工程師,140萬編程人員,其產品遠銷75個國家。印度還大力發展電影產業,擁有稱之為可與好萊塢媲美的「 孟萊塢」。〔6〕P119-120因此,文化殖民主義並非全球化的文化陷阱。在全球化時代,只要生活本身還存著民族的特徵和民族的獨特歷史進程,文化的民族「 所有制」就不可能被輕易地廢除。
(二)全球化有利於推行文化殖民主義一個顯在的事實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在全球化 進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把自己在經濟、政治、軍事方面的強勢擴展到文化方面,這就形成了全球化中的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差異。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憑借其超強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充分利用全球化在文化領域促成統一的一面,高舉「 世界主義」、「 普遍主義」的大旗,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推銷其文化產品和文化價值觀念,妄想在「 普遍性」口號下取消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力圖同化其他國家的文化,使弱勢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個由強勢國家和民族及其文化所控制的同質的世界文化之中,使全球文化朝著單質化的趨向發展。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心國家與周邊國家在文化上的支配與被支配的世界經濟與政治不平等關系,文化殖民主義的凸顯,與全球化進程有很大的相關性。西方強勢國家和民族在推進全球化的進程時有意識地推行文化殖民主義,把西方文化作為具有普世價值 的文化動力內化於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之中,這就使全球化 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異化為西方文化的擴張進程。因此, 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西方文化殖民主義的推行,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客觀現實。

7、求四辯稿:全球化帶來的文化殖民多於文化交流

文化全球化的根源和動力
1、資本擴張:原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預見,資本不斷追逐利潤的需要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生產和消費的世界性以及各民族間相互往來、相互依賴的增強,隨之而來的是精神生產的世界性。換言之,是資本擴張的本性決定了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崛起,才有可能探測朝向全球化的一種連續的趨勢,也正是由於資本主義進入全球化時代,才可以解釋文化全球化凸現的根源。埃倫•米克辛斯•伍德認為,現在資本主義第一次接近成為一種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也是第一次真正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用詹明信的話說,「近年來跨國資本的龐大擴張,終於侵進及統轄了現存制度下前資本主義的據點(包括『自然』及『無意識』)。」皮埃爾•布爾迪厄和漢斯•哈克在《自由交流》一書中分析文藝贊助現象時,引用法國卡蒂埃公司董事長阿蘭-多米尼克•佩蘭的話:「文化是眼前的時髦貨,很好。只要它還時髦,我們就該利用。」這句話赤裸裸地指明了資本對文化的控制。
文化之所以會成為「眼前的時髦貨」,一方面取決於冷戰後國際關系的新變化,即冷戰的告終,造成政治因素和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相對下降而文化因素地位上升的契機。另一方面,如今的文化也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純粹精神的東西了,而成為有利可圖的生意。文化工業成為最賺錢的行當之一。文化商品的全球傾銷,不僅可以帶來高額的直接利潤,而且通過西方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價值觀念的傳播,重塑並穩固西方需要的世界體系,能在其他領域為西方帶來更多的、間接的、長期的利益。哪裡有利潤,哪裡就有資本。正是資本對於利潤的永不滿足的胃口,使它從經濟領域滲透至文化領域,推動文化全球化進程。
2、後現代文化狀況:可能性
丹尼爾•貝爾曾指出,現代主義是資產階級自身不共戴天的敵人。正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狀況,使得文化為資本擴張服務成為可能。一方面,後現代主義去中心、消解基礎、對「宏大敘事」(GrandNarrative)的懷疑等努力,實際上把一切文化形式都當成了瞬間現象,以徹底的反叛沖擊著「正常」行為的價值觀和動機模式,宣揚「怎麼都行」。這就消解了一切假想的等級制度和人為界限,甚至向民族和國家觀念挑戰,從而為文化全球化鋪平道路。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超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人為界限,填平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天然鴻溝,模糊評判文化藝術的標准,從而出現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復制的藝術,拼湊的藝術。一度被認為是高級精神產品的文化和藝術失去了特有的反叛性,也被當成了消費品,消費文化颳起了全球狂飆。
西方人大談特談後現代主義,建構後現代主義並推向不發達國家,其背後隱藏的用心與現代化話語同出一轍。眾所周知,現代化是第三世界所嚮往並實際上正積極推進的概念,然而,這種「效仿」已無「趕超」的可能,因為後現代主義出現了。一個新的話語的提出就意味著一種霸權,一種先發制人的權力。可以說,後現代主義解構宏大敘事,實際上建構了一種新的宏大敘事;後現代主義消解中心,實際上建構了新的中心,只是這個中心更隱蔽,看似不存在卻無所不在。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建構另一種敘述並不困難:在後冷戰時期我們認識到,帝國主義已過時,是美國人來決定重新規定這套權力和帝國的修辭。」可見,後現代狀況不僅為文化全球化掃清了思想意識領域的障礙,也為資本主義文化擴張提供了更隱蔽的形式。資本主義內部文化的過量積累已為文化全球化做好了准備。

文化全球化的後果及對策
里斯本全球化研究小組指出:「從目前的全球化表現形式中,絕對無法作出結論說這是一個正確過程,值得政治上支持,文化上促進。」「事實上現在由於全球化所產生的眾多問題,由於它帶來的人們不希望看到的後果,全球化的多數特徵已引起人們的嚴重憂慮。」從文化全球化看,它給人們帶來的也是憂多於喜。
首先,文化全球化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引起文化認同危機。全球化進程迄今大體上和西方價值觀尤其是美國文化對世界其餘部分的滲透同時並進。牛仔褲、可口可樂、肥皂劇、好萊塢電影差不多被帶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不僅娛樂節目已經模式化,就連國際新聞也深受影響。非西方文化的基礎被削弱了。許多輸入西方文化的地方出現了文化的混亂,表現為目的的喪失、道德的冷漠、暴力的嗜好、傳統的破裂以及認識到屬於「落後」社會而產生的心理痛苦。文化的侵略擴張不但使發展中國家的社會變得極度脆弱,也使歐洲社會在保持它們本身的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語言和對信息傳播現有控制方面,面臨巨大困難。(人們擔心,隨著英語成為科學界和計算機專業及國際互聯網上的通用語言,會使一些語言面臨死亡的境地。)概言之,今天經歷的文化全球化道路與百年前的殖民化過程一樣,正在趨於破壞各個社會的傳統文化,抹殺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本質特徵或文化身份。
其次,與前一個後果緊密相關,文化全球化招致了更多的文化沖突。強行推進的文化全球化,必然引起其他文化體系的反抗。亨廷頓就預言非西方社會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大攻勢將回歸本土文化。如伊斯蘭世界對西方「腐蝕」的反應;東亞社會歸功經濟增長於他們自己的文化等。後殖民理論之所以引起第三世界知識分子的熱烈反響,主要在於它被視為消解帝國中心話語,弘揚民族文化的理論武器。文化間的對抗同樣發生在西方文化內部。如法國打算建立文化馬奇諾防線,以保護法語,防止美國文化的侵襲;歐洲影視界則視好萊塢為勁敵等等。
文化主權的對抗在一定條件下,會發展成為公開的政治主權的爭執。這就是冷戰後民族主義和原教旨主義興起及許多地區性沖突的誘因。令人堪憂的另一種傾向是,後殖民話語的變體——本土主義,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或是對正常的文化交流心存疑慮,或是不加分析地把本土固有文化奉為「國粹」。在如此偏激的心態指引下,結果只能是既激化文化間的沖突,又阻礙本土文化的健康發展。
再次,從文化自身發展角度看,文化全球化還對精英文化的生存、發展構成極大威脅。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產走向市場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文化只有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才能被關注和被炒作,不能適應市場化要求的文化產品面臨被淘汰或被邊緣化的命運。盡管這並不像某些論者所擔心的那樣,意味著精英文化的末日,但的確產生了不容樂觀的現象:一方面,物質利益原則佔主導地位,「啟蒙」、「審美」、「深度」紛紛讓位於「娛樂」、「效益」、「平面」,以「混雜拼貼(Pastiche)」與「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詹明信語)為特徵的文化商品充斥市場;另一方面,一些人文知識分子不甘寂寞,放棄原有追求,轉向生產取悅於大眾的、通俗的甚至低級無聊的文化商品。一時間,對精英文化而言,生存還是死亡已成為一個問題,而文化本身也面臨被重新定義的境地。

8、淺析全球化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1)感知

感知與文化有很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們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對外部環境的傾向性、接受的優先次序,是由文化決定的;另一方面,當感知形成後(指感知過程的結果——知覺),它又會對文化的發展以及跨文化的溝通產生影響。

在跨文化溝通過程中,研究感知或知覺對溝通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在溝通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障礙和差異,主要是由感知方式的差異所造成的。要進行有效的溝通,我們必須了解來自異文化環境中人們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

(2)成見

當我們突然進入一種有著很少我們所熟悉的符號和行為的情境的時候,我們就會經歷一種其勢很強的令人煩惱不安的情境——文化沖擊。我們會因此而感到焦慮不安,甚至茫然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成見常常就油然而生了。成見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常比懸而未決或模稜兩可的狀態容易接受得多。由於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怠惰,不願意發展了解不同境遇中其他人的必要的能力,我們就心安理得地根據錯誤的信息來減少懸念狀態帶來的不安和痛苦。然而,問題是:成見作為我們頭腦中的圖象,常常是僵化的,難以改變的,以其作為防衛的機制則是不妥當的,而且常常是極為不利的、我們必須認識到,凡此種種的成見,對於成功地進行跨文化的溝通是全然無益的。

(3)種族中心主義

種族中心主義是人們作為某一特定文化中成員所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它是一種以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標准去解釋和判斷其他文化環境中的群體——他們的環境,他們的溝通的一種趨向。

所有的人都經歷了促使民族中心主義心態發展的社會過程。人們通過受教育知道了「如何行事」的准則,通過觀察知道了周圍人的行為方式,對某一特定的制度和體系也越來越熟悉。從一種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種文化能選擇「最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而,我們對文化差異很大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在早期是抱著否定態度的。

(4)缺乏共感

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經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而不是他人的立場上理解、認識和評價事物的。缺乏共感也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首先.在正常情況下,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立場上設身處地地想像他人的境地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文化的因素加入之後,這個過程就更加復雜了。其次,顯示優越感的溝通態度.也阻礙了共感的產生。如果一個人總是強調自己管理方法的科學性,固執己見,那麼我們就很難與之產生共感。第三,缺乏先前對於某個群體、階級或個人的了解也會阻礙共感的發展。如果從來沒有在國外的企業工作過或從事過管理,也就沒有機會了解他人的文化,我們就很容易誤解他人的行為。這種知識的缺乏,可能致使我們從某些不完全跟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相聯系的行為中得出結論。最後,我們頭腦中所具有的跟人種和文化相關的成見也是達到共感的潛在的抑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