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和高等教育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和高等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1-28 10:35:01

1、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也朝著國際化邁進,各個大學之間形成了開放和交流合作態勢,成為發展趨勢,從現實來看,一些教育較強的國家,及實力較強的大學都出台了,國際化的戰略,鮮明的表面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但是教育國際化並不是占絕對優勢,還必須要從實踐中思考,而改進。
隨著WTO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正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循環發展中,高等教育成為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兩者互相依賴,促進價值,高新技術快速發展,迎來了信息時代,體力勞動轉化為腦力勞動,因此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成為了發展趨勢。
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屬於,立國之本,只有面向世界,以及未來才能夠真正實現跨民族跨國界跨文化的教育國際化,而且教育國際化,本來就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是經濟一體化,乘務,更是信息化社會發展,最終目標,但是高等教育實現國家,並不是真正的目的,要通過這種國際化培養出世界眼光,進而培養出知識素質以及能力全面發展,具備的國際競爭,直,優秀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是利國利民的。

2、申論熱點:高等教育如何應對國際化浪潮

悉尼大學的招生新政,與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相似。剛剛出爐的2012年香港大學的招生章程指出:根據國家教育部規定應屆內地高考生均可申請報讀香港大學。港大的內地招生計劃不同於內地高校統一招生計劃,有其獨立的報名程序。在錄取過程中,香港大學會優先考慮申請人2012年的高考成績、申請人2012年的高考英語成績及其在面試中的綜合表現。對於高校爭奪中國內地優秀生源這一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專家李家永說:「如果從國際化程度、英語國際化教學角度來講,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比香港大學要更加國際化。加之是英語國家,悉尼大學對北大、清華這些國內最有名的大學形成一個更大沖擊。」澳大利亞已有十幾所學校認可中國高考成績,悉尼大學並非首創。啟德留學專家認為,悉尼大學作為世界排名前50的著名大學宣布承認中國高考成績,勢必帶動其他國家一些名校承認高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王輝耀認為:盡管高考不是最理想的考試,但還是可以提供一些錄取參考。李家永指出,認可中國高考成績是一種必然趨勢,相信其他國際化高校也會接受中國高考成績。留學不只是教育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2012年各國紛紛頒布利好留學新政,招攬生源,悉尼大學此舉也開啟了一場人「財」之爭。李家永認為,近百萬元的本科學費與生活費將會推動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產業的發展。將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高等教育產業化結合,是澳大利亞高校的一大發展策略。在高等教育產業化加劇的背景下,海外高校逐漸加入生源競爭隊伍,對中國內地的高等教育將形成一個很大的沖擊。上海師范大學中小學教育實驗研究所所長李酉亭表示,海外高校逐步放開中國學生的申請,一方面是為了爭奪生源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中國大學的改革也是一種推動。就國內大學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李家永認為,目前來說,我們的高等教育市場相對來說是封閉的。只有把中國高等教育包容在國際大的競爭態勢之下,才能夠積極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

3、經濟建設與高等教育發展

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是雙向的非均衡的互動關系。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果從根本上又制約教育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下,我們必須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
關鍵詞 高等教育 經濟 發展
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質提高要依靠教育。從這個層面講,教育是經濟的發動機,是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動力和支點。高等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它必然與社會經濟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也不斷地發展變化。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越來越主動,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高等教育也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高等教育與經濟必然要求相互適應,這種適應是雙向的非均衡的互動關系。
一、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一)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著重要的智力資源。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達80%,日本為75%。在我國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如經濟特區,科技含量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可以佔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後的省份,自然型的農業經濟和粗放型的工業經濟還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還不到15%。樂觀地估計,全國經濟發展中高科技貢獻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顯,我國要在21世紀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除了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的興起已經向人類昭示了一個重要信息,即在未來社會的生產中,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術水平將取代資本和自然資源而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高科技將為人類尋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資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發展有賴於高水平人才的創新活動,而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則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養。大學階段的教育,類似製造一件產品的成型階段,培養出來的人將直接進人社會的生產活動過程。個體在基礎教育階段所形成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階段進一步發展為專門的應用能力,包括發展為實際工作中的創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關鍵一環。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高級專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水平,從而決定其可待續發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知識基礎和先進的科技成果。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知識、技術、產品是現實的力量。工具、工藝、方法與管理的水平直接決定著生產的效率。高等教育不僅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還通過科研活動直接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各種知識、技術和產品等支持,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高等學校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既要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識貢獻。由於高等學校具有多學科並存以及注重系統知識傳授的特點,所以它在總結、整理人類已有知識成果以及開展基礎研究方面往往佔有一定的優勢,一所高水平的大學往往就是人類知識的一座寶庫。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隨著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強調,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和推廣工作,其對於社會發展的直接作用越來越大,許多高等學校已經成為社會的知識創新與傳播以及科技發明與推廣的中心。
(三)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動力。經濟發展需要勞動者知識與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更需要人類成員間的相互理解、寬容和合作,需要人們擺脫那種根深蒂固的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取向,需要一種科學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要提高人類自身的文明水準,提升人類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於社會制度的變革和加強法治以外,最實際、最根本的措施還在於教育。由於擔負著傳承和發展文化、促進人類個體和社會進步的神聖使命,高等學校雖然不完全是社會的一方凈土,但總體上還是具有一種清新脫俗的氣質。相對於社會公共環境和多數社會機構來說,高等學校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更加富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環境,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鍛煉專業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條件去學習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從而促使他們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養心靈,提高精神境界或人文素養。因此,社會總是希望高等教育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類精神家園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社會的現代化進行價值導航。
二、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果從根本上制約教育的發展
(一)經濟增長為教育協調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過人力投資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資所形成的,按計劃培養和訓練勞動能力的活動。從這個角度看,教育的投資和經營可以看作是一個產業的一種投入產出過程。從負擔的主體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為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兩部分。高等教育的擴展需要增加相關的投入。教育協調發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證長期和持續的教育投入,但這必須以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前提。
(二)經濟增長對教育發展具有制約和導向作用。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還決定著勞動力的素質和教育培養人才的素質。從根本上說,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最終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水平既決定著教育投資的需要量,也決定著教育投資的供給量。這必然要求各級各類教育的規模與發展速度與經濟建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相適應,在數量上相協調。
三、現代市場經濟及經濟全球化下我國高等教育的出路
我國高等教育受我國經濟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教育體制,政府是惟一的辦學單位和教育資源分配者,大學成了政府的附屬品。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教育體制逐漸被打破,開始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與社會其他系統的聯系,盲目誇大高等教育的獨立性,也不能照搬經濟學的模式、經驗來管理教育,用經濟領域的價值標准來評估教育。
(一)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堅持積極適應與積極批判的態度。大學是社會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其與政治、經濟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應當根據市場信息設置學校和專業,根據市場趨勢確立科研方向,根據市場需求確定教育規模、層次和質量;應當以積極的態度適應現代經濟所提出的要求。但是高等教育不是社會經濟的「溫度計」,不可能一味地適應,而對社會的每個冷熱現象都予以反映;它也不是社會經濟的「風向標」,不可能一味地迎合,而完全反映市場經濟風向。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高等教育應當堅持獨立批判的態度,批判經濟領域里的消極因素,抵禦這些消極因素對高等教育的沖擊, 堅持高等教育的自身價值體系和評判標准, 批判市場經濟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消極影響, 為高等教育「堅持人文立場,發揚學術精神」創造環境。
(二)必須樹立高等教育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觀念是以人為本的觀念、教育終身化的觀念、教育國際化的觀念。要樹立現代教育觀念,主要表現在人才觀上,即培養什麼樣的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發展。在培養目標上要以培養能力為主,而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培養這些能力,首先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地、相對自由地發展。其次要樹立培養個性的觀念,要培養學生果斷的精神、執著的精神和開拓精神。第三要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終身學習的觀念。第四要建立國際化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具有國際意識、全球觀念。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的意識。要調整結構,創建現代教育體制。要根據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優化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構建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及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三)要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自1999年開始我國高校連續幾年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擴招,自主招生許可權的擴大,以及高考年齡的放寬,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可喜表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前提應是多樣化,辦學層次與類型的多樣化,模式的多樣化、培養目標與規格的多樣化、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以及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多樣化,以適應各類層次的辦學需要。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和大學後續教育,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充分發揮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和自學考試的作用,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形成終身學習的公共資源平台。我國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設備、信息等資源,通過提高教學質量、採取對外合作辦學等方式,積極搶占國際教育市場,提高外國留學生佔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爭取逐步達到10%~15%。
(四)必須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體現為它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但我們需要明確高等教育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因為它給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科技的生產力,為經濟發展帶了巨大的潛力,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消費能力來拉動經濟增長。制約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經費不足,而造成經費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引入市場機制,用市場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勢在必行。國家扶持高等教育的發展,既要注重提高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同時也要保證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正常發揮,既重視高等教育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同時也要重視它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

4、高等教育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

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我們應如何應對 參加論壇的國內外專家學者,談論得最多、見解最豐富、討論最熱烈的話題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正確的應對策略措施。 1.關於國際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這幾乎是與會專家學者一致的共識。 什麼是教育的國際化?雖然認識不盡相同,其主要涵義卻大同小異。比較典型的說法,如楊德廣認為,"所謂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加強國際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積極向各國開放國內教育市場,並充分利用國際教育市場,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要適應國際交往和發展的需要;要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也有的學者認為,"國際化'不等於'全球化,'全球化'更凸顯一種整體性和一體化的傾向,而'國際化'規定以民族國家的國情、文化的豐富多樣為前提的,是基於國家利益出發的國際化。"多數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物質基礎,又要求高等教育加強國際交流、培養適應全球化的高素質人才、發展國際教育產業;教育國際化除經濟因素之外,還有與之相關的政治斗爭需要、國力競爭需要、文化和意識形態競爭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需要等多種因素;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共享教育資源、教育市場、人才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同時,也尖銳地存在著教育資源的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存在著教育趨同與文明疏異的分野,存在著國際化和民族化的矛盾。 高等教育既要加快國際化進程,又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國家教育方針、堅持和發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對此,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作斌提出並論述了"國際融合"的教育理念。他認為,"高等教育的國際融合,是指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通過相互交往、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作用而形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及其結果。"他認為,融合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開放;二是互動;三是創新。他認為,"只有立足本國並面向世界,走向國際化,這種融合才能夠健康發展並得以實現。"同濟大學校長吳啟迪教授則認為。"國際化不同於全球化,全球化更凸現的是一體化的趨同,而國際化強調的是以民族間存異為前提。"中南大學校長胡冬煦從新合並建立的中南大學辦學實際出發,考慮到經濟全球化與大學的使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 2.關於教育市場和教育產業化。教育是否具有產業屬性?在論壇的大會交流發言及許多論文中,均對此有比較肯定的論點。湖南省省長助理許雲昭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驅使之下,各國教育被迅速推向國際大市場,教育由單純消費性公共事業正逐漸變成有利可圖的產業。很顯然,一個日漸繁榮活躍的國際教育市場已經形成和正在發展。中國再也無法逃避更不應該放棄這個日益壯大的教育市場。"上海市教委主任張偉江《淺論教育服務產業》論文認為,教育必將成為一項巨大的服務產業,是人人都不可缺少的服務產業;但從經濟全球化的高度審視教育服務產業,必須遵循為社會各類人員和各類部門服務的多層次原則,必須遵循責任、效益、競爭等產業運行規則,必須建立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合理經濟結構。 在小組討論中,有的認為教育具有產業屬性但不能產業化;有的認為教育主要是公益事業,視教育為產業是有害的;有的則認為應把教育和辦學分開來,辦學是實施教育的一種形式,不能在教育與辦學之間劃等號,教育不是產業、不具有產業屬性,而辦學則應考慮按某些產業規則進行運作,具有一定的產業性。 3.關於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交論壇的論文中,主要論點有: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世界發展進步的一種趨勢,因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興起、國力競爭激烈而加快了大眾化的步伐,成為多數國家的一項國策或爭取實現的目標;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一項重要策略,不實現高教大眾化,就無法回應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經濟全球化是高教大眾化的物質基礎,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我國加快了高教大眾化步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既要保持快速的步伐,又要根據國情和經濟增長速度,實事求是,適度超前。 四、關於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原西北大學校長、現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認為,"經濟全球化向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兩個課題":第一,在西方文化的挑戰下,我國高等教育如何對待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第二,經濟全球化展現了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信息時代正向我們走來,我國高等學校如何深化科學技術教育。他認為,文科教育應當成為綜合素質教育的基礎、引導和保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應當相互滲透和綜合化。他特別指出,如果只有科學技術發展而沒有社會倫理或科技倫理與之滲透和配合,科技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危害人類和社會。只有科學技術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體現正確價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為科學技術的依託,科學技術才能成為人民的福音,而不致變成殘害人類的毒物。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認為,"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和自然科學教育同等重要"。他指出:沒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社會技術的運用和支撐,現代化大生產中的協同勞動幾乎不可能出現;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一樣,都是社會生產力形成的決定因素;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劃分,只是作為知識領域的一種學科的劃分,而非實踐的劃分;它們雖然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但在以事實為依據、以規律為對象、以實踐為標准來體現其客觀性和科學性方面並無差別。

5、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

一、什麼是教育國際化

所謂的教育國際化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在國際教育貿易市場開放的前提下,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世界各國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斷提高,各國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競爭,相互包容,相互激盪,共同促進世界的繁榮和發展,各國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採用等方面不僅要滿足來自本國、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適應國際間產業分工、貿易互補等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勢。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或者本質,說到底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都想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佔世界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為本國的最高利益服務。眾所周知,在知識經濟日益顯現的時代,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數量多、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富於創新能力的人才,誰就能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於本土,放眼於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什麼是教育國際化?或者說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是什麼?我們非常贊同這樣的一個觀點:所謂教育的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

6、經濟全球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在新的世紀里,中國將建立與國際潮流密切相連的市場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將使中國與外部世界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經濟領域的進一步開放和變革,社會生產領域中經濟成份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不僅將對我國社會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將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態勢。高等學校的德育工作能否迎接這種挑戰,決定著在未來的世紀里我們的事業能否延續和發展。雖然這種影響目前還未全面展開,但種種變化在近幾年已嶄露端倪。在這個基礎上,對之進行一些分析,並由此確定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取向,是非常必要的。
一、經濟和社會形勢的復雜化對學生政治意識和世界觀的影響
1 市場經濟的運作形態將使大學生的平權意識和民主訴求更加強烈,經濟的全球化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廣泛將對他們的祖國歸屬感和政治信念提出挑戰2 利益驅動機制和競爭意識使大學生的人生觀更具個性化和功利性,傳統道德觀受到嚴峻挑戰二、開放教育市場,辦學主體的多元化對學校辦學方向和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1 外資介入教育市場,有助於彌補教育資源不足,引進現代教育觀念,但對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出嚴峻的挑戰
2 有利於吸收國外先進的科技文化信息和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增進了解,但中外師生人際交往中將產生價值觀的互動作用和碰撞三、文化產品、服務的多樣化對傳統文化和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品質的影響1 有助於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精華,但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排斥感,並改變人們的情感表達和思維方式
3西方文化藉助於科技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強勢地位將對民族文化價值觀形成「打壓」態勢,對主旋律形成干擾,並弱化民族的道德素質四、信息技術的現代化對大學生認知、心態和行為方式的影響1 網路有可能成為人們信息主要來源之一,大學生的信息擁有量大,對教師的權威提出挑戰,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 網路的開放性和交互性擴展了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渠道,改變了青少年的娛樂方式,電子交往和電子娛樂也對人的自製與自律品質提出更高要求 總之,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高校德育應當根據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借鑒和吸收現代文化和信息技術的積極要素,從計劃經濟時代傳統的灌輸型德育模式轉向辨析型、引導型的教育模式,構築起一種新型的互動關系,認識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其選擇性,使其在更加平等的教育環境中接受導控,以健康心態和完善人格走進新時代。

7、中國高等教育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

8、求英語作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現代化 200字左右 在線等!!!採納後再送金幣!!!

經濟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發生碰撞,由此引發的教育國際化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沖擊。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的研究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而在國內展開的。我們認為,在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應該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走國際化與民族化相結合的道路。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就其字面直觀意義而言,「國際化」與「民族化」是兩個完全相異或相斥的命題,有著各自不同內涵。但是從理論上來說,它們之間並非沒有關聯,而是相互重疊、密切相關的。首先,國際化與民族化具有內在一致性。所謂「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國高等教育面向國際發展的趨勢和過程,是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合到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項功能中的過程」。加拿大教授奈特(JaneKnight)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國針對全球化的影響而採取的一種應對,同時尊重本國的特點。歐陽玉先生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以具體多樣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為載體,以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以及它們的文化傳統、價值體系為方式,以實現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本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world cultures collided, triggering e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ses unprecedented threats and impacts. Study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cation was accompanied by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mplemented in the country. We believe in promoting higher e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should follow "but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a combination of roads. ,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cation on their literal and intuitive sens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 ar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propositions or repel, each have a different connotation. But theoretically,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not, but overlapping and closely related. First of al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The so-called "refers to a State of higher e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cation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cesses, is international and cross cultural and global concept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service, the functionality in the process." Canada Professor Knight (JaneKnight) believes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cation is taken in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of a State a, while respect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Yu believ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cation is to the world, future-oriented, specific and diverse higher e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s a carrier, to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world's ecational philosophy and mode of higher ecation as well as their cultural traditions, value syste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higher ecation.

9、全球化對高等教育有哪些改變

全球化是將一個人的活動范圍擴大到地球的范圍內,因而先前的區域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北更廣泛的空間和區域所改變,這就好像以前的沒有全球化的時候我們學好普通話基本上就可以生活的很好了,但是全球化使學習任何一種技能都可能是有用也可能是沒有用的,因而高等教育就不能在像以前一樣10年不變20年不變了要不斷的改革,適應新的形式,新的需要

10、請幫忙翻譯一下一個論文題目:經濟全球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和對策分析。 謝謝:)最好專業一點~

Impact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on China's
Higher E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management of China government』s crisis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說明:1)標題每個單詞第一個字母要大寫,但介詞和冠詞還是小寫。2)摘要一般多用一般現在式,少用過去式或完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