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發布時間: 2020-11-27 17:11:48

1、如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全球化成為當今時代世界發展趨勢。馬克思與恩格斯早在1844年《共產黨宣言》中就有關於全球化的描述:「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由於資本內在的發展邏輯,資產階級不滿足與本國市場的開拓,他們把眼光放到整個世界,於是各個國家無一例外地被捲入世界體系當中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席捲到世界各國,更是印證了歷史的發展趨向。我們還發現文化也逐漸具有「世界性」了。隨著交通、通訊的發展,文化的交往和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交流也日益增多,相互影響也日益增強,因此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文化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是我們也看到文化霸權的行為也逐漸顯現出來,所以保持一國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課題也提上了日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具有了戰略性的意義。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地位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利於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文化競爭力日益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日益滲透到經濟和科技等各個方面,並對它們起到關鍵性的影響。縱觀世界,我們不難發現國家綜合國力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它們的文化實力也不容小覷。十七大報告指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提高綜合國力。文化根植於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深處,並從民族的語言、心理等方面體現出來。文化具有民族性。歷經五千沖刷、正在逐漸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身份的標志,是各個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激勵各族人民投身到祖國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有助於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所以加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力度,最終能夠發揮公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覺性和自發性,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指的是一國經濟和科技水平居於現代先進水平,它的文化水平也應該有現代工業化的特點。我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列入到十七大工作報告當中,文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未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可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保證,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確保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不動搖,那就必須要求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既要借鑒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也要批判的看待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我國的發展創造一個穩定的文化環境,確保社會主義的性質。第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民族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共同理想。正是這一共同的理想將我們緊緊團結到一起,為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共同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能夠凝聚中華兒女十幾億人的力量,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柱。第三,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經濟全球化下背景下中國特色的社主義文化的建設
在指導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文化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堅決的抵制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擁有世界上文化傳媒的先進技術和平台,在宣傳它們普世價值的同時,享樂主義等腐敗墮落的文化進入我國,在人群中產生了不良影響。這明顯是與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堅持的集體主義原則相悖的。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科學地分析西方文化思潮中的糟粕成分,與西方的文化思潮的侵襲作斗爭。同時我們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及西方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發展文化的多樣性,創造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形式、內容,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在方針上,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當今世界由於新技術及互聯網的應用,各國的文化也不斷發生碰撞和交融。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要以兼容並包的寬闊胸襟學習全球各民族先進的文化成果,以我國的文化為主體,改造外來文化,最終為我國文化吸收和運用。同時,我們也要從中國文化的傳統中中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正確處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遇到的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關系。在戰略上,要與時俱進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黨的十六大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要求,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重要途徑」。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注重內容的創新,積極開拓和培育文化市場,並能樹立法律法規規範文化市場的秩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發展文化產業要抓住我國的特色,發揮我國民族的優勢,逐步走向規模化、規范化,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一個民族之中,文化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文化也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該得到全民族的支持,在文化改革中能夠處理好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文化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系及文化輸入和輸出的關系,緊緊把握住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動搖,制定文化發展戰略,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中華民族樹立一面精神力量的旗幟!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條件下,中國的文化經濟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成為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所具有的發達國家所不具有的文化資源優勢,高度重視全球化為我國的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把我國的文化建設放在全球化的坐標中進行科學的歷史定位,從而制定相應的文化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的文化經濟要適時地融入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互動使文化在全球的傳播速度和規模空前增加,各民族文化都將在與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華來優化自己民族的文化,進而又會出現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趨勢,全球文化也就會在沖突與融合的交互中走向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新階段。我們在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吸取國際上的優秀文明成果。要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

將市場和計劃兩種體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市場經濟法則成為世界經濟規則和相同的制度語言。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由市場經濟派生出來的與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確立,進而形成市場經濟體制文化。 刺激吊帶睡裙http://www.luxurykiss.cn/而與此同時,應當認識到中國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些觀念,如重視社會公平的理念、大公無私的胸懷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並沒有過時,不僅不能被拋棄,還應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予以發揚光大。在經濟全球化這一背景下,我們在制定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時,首先就是要將這兩種體制文化有機地進行整合,將市場經濟的優秀理念與計劃經濟的優秀理念有機地揉合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的新型文化。

抓住機遇,實施經濟文化一體化戰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經濟文化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由於自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與發達國家比較仍有較大差距。嶄新的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模式為我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一趨勢,大力促進我國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著力培育文化力,提升經濟力,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重要途徑。

2、如何看待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

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府職務.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認真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支持個少數民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7,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8,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根據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先後恢復了對香港和澳門的主權,這是實現祖國統一邁出的歷史性步伐,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局勢,中國政府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個人看法:
人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說明了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根本的解決人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3、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下有發展的趨勢嗎

我國在製造業有比較長足的發展,並且有品牌提升的趨勢;配合轉型,服務業的發展是今後的方向。

4、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答案1: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的不穩定狀況。

答案2: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也對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集中表現為「國內經濟政治國際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國內化」。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直接地推動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世界一體化,不僅是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且是一個國家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並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還沒有出現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既有功能性影響,更有結構性影響,是一個結構功能關系的整體互動或者制度化發展過程。總的表現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控制為核心、文化整合為歸屬,使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逐步達到制度化的發展格局。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的影響,既有破壞安定團結的不利一面,也有促進政治穩定的有利一面。總起來看是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存在。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5、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6、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7、試述內因和外因的含義及其關系,並說明這一原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1)內因就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內因和外因的關系是: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3)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經濟技術聯系非常密切,我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吸收國外資金,發展我國的經濟。
(4)我國的對外開放必須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礎,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積極地借鑒和吸收國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8、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客觀的自然歷史進程,不斷地表現出日益「超越民族國家」的特性。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主導了經濟全球化,試圖按照其面目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資本主義化」。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具有推動與阻礙的雙重影響。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沖擊,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其格局總起來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遇。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挑戰上,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挑戰上。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直接地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其次,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政治改革過程面臨更大的困難、矛盾和風險,孕育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文化與思想觀念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政治不穩定
總之,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中國和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蝴蝶效應」,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波動與政治不穩定。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二、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方式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市場按照自由競爭原則,自發地調節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系。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鏈接,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的風險、矛盾和危機,直接引導到中國社會中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發展。其表現有二,一是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發展狀況,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穩定。二是通過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來影響政治穩定發展。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綜合影響力,貫穿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進程之中。因此,市場機制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從政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政府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種跨國公司和企業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爭權逐利,導致了國際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卻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各國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然需要各國政府承擔,通過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使市場起到基礎性配置全球性資源的作用。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打著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張通過「自由民主市場模式」,鼓吹和採取政府管制經濟自由化政策,來消融中國政府管制經濟機制,制約我國政府管理行為過程,直接影響我國的政策穩定和政局穩定。此外,西方國家通過操縱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強調一切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辦事,甚至奉行單邊主義,把本國法律凌駕於國際關系准則之上,企圖迫使中國就範。這種不正當干預我國經濟政治事務的「合法」手段,對我國政治穩定的隱性影響更大更深。可見,政府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是全球化條件下維護政治穩定的關鍵。
從文化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國際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其滲透整合機制,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對我國公眾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但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卻被西方發達國家支配著,少數全球性傳媒公司壟斷著全球信息的發布權和控制權,這實際上使我國公眾處在一種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之中。發達國家藉此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推銷「西方價值」,妖魔化中國等活動,這對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狀況。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對策選擇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實現和維護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選擇。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實現觀念更新,這是我們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條件。當前,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與高度,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穩定及其意義。
二是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社會政治穩定的政策調整,這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關鍵。
三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堅定不移地走制度創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型體制,是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首先,堅持走制度創新全面發展的新道路,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加快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時抓住當前世界發展的有利時機,爭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體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紐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文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再次,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經濟政治制度的創新發展,創造世界各國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贏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與進步,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