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1-27 17:09:35

1、當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有哪些特點

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國際現狀
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國際金融快速發展的核心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了資本,生產,技術,服務,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使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新的功能和運行機制的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出現。

(一)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多元化,「金磚四國」表現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自70年代以來連續四年。按實際匯率計算,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達到3.8%;世界貿易增長9.4%,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2%,達到1.2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本輪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中經濟體已提出了全面振興。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06年為7.3%,低於世界3.5%的整體增長率越高,經濟增長在發展中國家;從2001年到2006年,發展中國家佔全球GDP的比重從20%上升到了全球的貢獻率為30%,25%,按照購買力平價超過50%。其原因是:首先,由於投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及其發展資源的經濟能力增強的領域進入較快增長;其次,中東國家和貿易順差得益於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更多的長期和穩定的員工隊伍的工作,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從過去的約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正在經歷自上世紀最強勁的經濟增長,70年代2006年,5.2%的經濟增長率;四是經濟穩定增長在拉丁美洲,大國削減公共開支,減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勵私人投資,以抵禦日益增加的外部沖擊的能力,經濟增長在2006年的5.3%; 5亞洲發展中經濟體表現良好,雖然有過短暫的泰國金融風暴,東盟經濟整體的聲音,四小龍經濟較快增長,2006年,亞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經濟增長;六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金磚四國」已經成為在美國之外的另一大動力拉動世界經濟增長,也有研究報告預測,在未來五年內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將超過G7集團。

(二)結構調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動性泛濫,導致全球資產市場泡沫

在2007年,盡管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但仍然很高。同時,在經濟體系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嚴峻。這種不平衡的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美國的貿易赤字在最近幾年擴大,短短幾年已經翻番。這種不平衡反映了深層次的結構性失衡,相對缺乏美國的儲蓄,而其他國家相對缺乏消費,而來自美國的低端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正是這種錯位和產業轉移導致貿易失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流動性泛濫,並沒有反映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過流動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續收縮,CPI增速在主要經濟體目前都比較適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數國家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服務價格(特別是物價和生活相關的服務,如租金等)佔主導地位導致了上漲,而貿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但由於全球化和提高生產力和呈現下降趨勢。但流動性泛濫的資產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體現。在經歷不僅房地產價格仍然固執地上漲宏觀調控(美國房地產價格保持在歷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繼續朝著泡沫新的高度。 2006年,全球股市上漲了近20%,已經超越了創建2000年初的歷史峰值,同時,在流動性支持商品市場已經運行的高。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可能會接觸到商品市場,流動性將支撐繁榮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價格高企反彈,回到上升通道。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了全球資產市場泡沫。

(三)新一輪重組凸顯了產品價值鏈分工和勞動力特徵元素的分工發展,特別是外國直接投資的跨國公司和全球分銷,傳統商品貿易的增長勞動力在被打破的意義為基礎的國際分工,國際勞動分工逐步深入到企業,勞動力由勞動分工的產業間分工和分工的產業內產品延伸的要素,劃分出勞動,工業產品事業部和新模型元素分工的產業間分工並存。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全球行業貿易的快速增長。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的進口出口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內貿易持續增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中心,在20世紀90年代的產業內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量的1/4-1/3。同時,產業內貿易在各國的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微型跨國公司成為勞動力的主要國際分工。在國際勞動分工的新模式,跨國公司發揮著全球生產和交換的「組織者」的角色。從勞動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在全球價值鏈的啟動子主要是大型跨國公司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電流分配。生產的跨國公司全球化導致了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1999),美國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佔了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較大,尤其是在發生化學貿易關系機械標准化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水平,電子,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是比較高的,母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更加緊密。這表明,跨國公司,而不是只是一個市場的秩序內部貿易中競爭,而是要服從他們的全球競爭。

3是產品價值鏈分工導致生產的「分節」,並改變資源分配。產品內部,當的形式劃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從生產過程的勞動密集的生產工序進行升級,從鏈接中,「分節」的核心組成部分轉讓產品組裝領域可以實現生產的產品。不同生產過程的副產品,可以在不同的國家,這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只能在生產的國家或地區進行。目前,貿易流量的現象,就是新興工業國家出口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 - 中國出口產品 - 發達國家,全球化體現在資源分配的新形勢。

貿易總額增長,結構優化,發展中國家加大

貿易的貢獻(d)為國際關系和核心內容的基本形式。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貿易的自由化,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協調下,關稅水平世界范圍內顯著下跌約束非關稅壁壘,從而為商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的有利環境。在擴大總量,隨著全球產業結構,提高國際貿易的結構升級。提高工業化國家在世界上刺激全球工業生產和消費的快速增長的整體水平,使貿易的製成品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國際貿易,初級產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出口的增長在發展中國家:按名義價值計算,貨物從發展中國家2006年出口同比增長20%,至42700億美元,世界商品出口的比重提高到36%,為歷史最高水平;進口增加了17%,在世界進口商品的比重提高到31%,創歷史最高水平在近三十年。

(5)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域分布不均勻,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要行業

據聯合國的初步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為150萬億美元,2000年之前超過1.4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2007年,美元疲軟促使更多的外國投資進入美國,美國成為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預計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達193十億。其次是英國,約為1.71十億,第二大外資接受國補充說,法國排在第三位為$ 123十億。歐盟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地區,佔全部外國投資的40%。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總額67美元十億,略有下降較2006年斥資69十億。 2007年,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都在同一時間方面,跨國並購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表現是積極的。生產性服務業跨國轉移成為新一輪國際投資,外國直接投資在世界總存量跨境投資服務占當年流量的60%的一個突出特點還不止一半。世界跨國公司繼續加快服務轉型的步伐,目前超過了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為服務,這也依賴於相當一部分生產業務總收入的一半。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融合,創造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推動服務外包的發展。 2006年加快全球服務外包行業的結構調整,總規模估計為860十億。低成本離岸外包對發展中國家的高素質人才的快速發展,擴大軟體外包的類型,後台服務,呼叫中心,研發設計,服務外包豐富產品供給的內涵,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服務傳遞的形式。

(6)國際協調機制經濟快速發展

1,協調國際貿易的多邊協調,主要由世界貿易組織。同時,在雙邊和區域層面,「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方式和貿易渠道的國際協調的簽署和實施,並不斷豐富和完善。

2,投資

國際協調在所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的領域,投資的國際協調機制領域已經初步建立:(1)在多邊層面,因為烏拉圭回合簽署「以及由於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協議),國際協調世貿組織投資政策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在雙邊層面上,國際協調主要透過投資於國家(位)之間達成的實現雙邊投資協定領域。 (3)在區域一級,9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的地區(包括外資流入減少南亞,西亞和非洲西部)經濟組織已就投資自由化的談判,並達成適當的框架協議,合作。計劃旨在促進資本流動。

3,國際競爭政策協調

國際競爭環境的變化,使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盡管國際競爭政策仍是「沒有」,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需要發展全球競爭法規,都走上了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

二,經濟結構調整

國際潮流(a)在參與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增加,「金磚四國」將繼續成為一個亮點

加速適應全球化,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未來將有更多的國家參與經濟結構的國際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重點支持了「新的」幫助「高」,支持「大」 ,幫助「名牌」來調整方向。富的「新」。是大力支持的新的增長點,帶動行業結構優化;幫助「高」。是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升級的發展;幫「大」。這種支持企業規模,提升優化,實現規模效益的企業組織結構;幫助「的品牌。」是支持品牌產品,完善產品結構,提高競爭力。除了美國和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會分散體,但在亞洲,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將繼續通過結構調整,促進整體經濟增長;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金磚四國」將繼續成為經濟轉型中的國際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亮點。

(2)國際經濟結構調整的非平衡持續的經濟轉型

失衡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對貨幣制度,流動性泛濫,這已成為全球性問題的影響。

(三)轉型到服務型經濟,資本流動,呈現出水平

在世界經濟中的國際資本流動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主要是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重組。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重組知識為基礎的面向服務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服務業佔世界GDP的比重達到68%,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支柱產業的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和升級的快速發展,使國際競爭競爭力的成本和價格,以技術和品牌的競爭,進而演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轉變,決定要成為世界的鑰匙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在美國因素。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在後工業社會的經濟生產位置應相對逐漸下降。從資本流動,資本提供者這兩個國家,同時也是消費者的資金的趨勢,國際資本流動水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資本流動的兩個主要方向之間的相互投資。結構變化的國際資本流動,看到未來幾年有可能增加國際資本發展中經濟體或發展中地區的流動,特別是對那些正在進一步開放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措施流誰。區域特點

(四)結構調整增強功能,新貿易保護主義可通過雙邊,多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促進經濟合作改變區域內的經濟關系,建立上升
次轉型,許多國家新的結構,以確保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區域一體化組織的最大的特點是「自由的內部和外部的保護」,因此,區域組織,一方面發展通過「創造貿易和投資效應」將有助於區域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水平勞動的區域內分工促進統一的區域市場,這導致增加區域內投資和貿易的形成;在另一方面,對非成員國的進口區域貿易壁壘構成障礙全球貿易自由化了一些負面影響。區域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在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既相互激勵,相互克制。通過內部利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帶來的主權移交要求的部分,在區域一級,這被看作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然而,盡管建立區域一體化組織,減少了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的水平,但在現有的協商機制,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談判,區域一體化組織成為一個平台,突出感興趣的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增長的區域一體化組織的議價能力和維護地區利益,往往使談判陷入僵局,從而多邊協調機制的有效性,並帶來了新的挑戰。

(5)次轉型將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的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市場,信息技術發展的世界,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處於領先和主導地位,但競爭在經濟,技術,市場將是不平衡的經濟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法律之間更激烈的仍然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一些發展中國家將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產業結構升級,成為另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但由於產業化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過程尚未完成,高新技術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或者雖已啟動,但尚未形成規模,其經濟仍處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國際競爭力較弱的主要成分,因此,每一個國家參與全球化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還可能會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大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差距。

(6)跨國公司將繼續發展,但受大政府和社會力量,以提高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兼並,收購不亞於大規模的數量,更比歷史。新業務利潤率或新經濟是非常小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開發新的,進入門檻條件越來越高,高於國民經濟和國家市場的容量更是可以提供規模和盈利能力。在一定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壟斷世界市場份額的開始,而不是繼續投資,從而導致跨國公司和非跨國公司擴大之間的差異,非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已逐步納入勞動制度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了發展模式分級分類和控制,這將在本世紀初變得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那種新人的國家試圖通過跨越式發展全面戰略追趕的可能無法實現,或者很難實現。
但是,另一方面,受跨國公司的制約因素正在增加。如果你不能解決所造成的經濟,金融的沖突和危機自己的跨國公司,政府和干預之間的政策協調,往往會加強這種網路和金融時報,這個問題將變得明顯。最後,政府,企業和其他組織將共同參與經濟全球化,完美的舊規則新規則的制定和,就可以建立經濟全球化的指導方針。經濟全球化和游戲規則的發展不再由發達國家所壟斷。
百度的最佳答案,希望有用

2、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2)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擴展資料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3、論述題全球化下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特徵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經濟特徵是經濟全球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含義,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釋,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生產高度社會化基礎上各國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其表現是:
(1)生產的全球化。生產的全球化的標志是國家之間的垂直分工轉變為國家之間的水平型國際分工。其主要特點是分工在同一產業的同一部門之內,按照產品生產的不同工藝環節,或按照產品零部件,或按照產品型號進行。這種分工以資本、技術、勞動、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為前提,以跨國界組織生產為核心,以全球化生產體系的形成和建立為標志,它使世界各國的生產活動不再孤立地進行,而是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美國波音「747」噴氣式飛機,共有450萬個零部件,它們由分布在8個國家的1100個大型企業和15000個中小企業協作生產,最後由美國組裝而成。美國「朋蒂亞克·萊曼」牌小汽車,在德國設計,由澳大利亞製造發動機,美國、加拿大合作生產變壓器,日本生產車身薄板,新加坡提供無線電設備,而韓國供應電器設備和輪胎,是名副其實的「萬國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水平型國際分工的形成為生產全球化奠定了基礎,它為每個國家平等地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提供了機會和條件,為經濟落後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機遇。國際水平分工使各國成為生產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值連中的一個環節,整個地球儼然一個大工廠。
(2)貿易的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國際貿易迅速擴大,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參與貿易的國家急劇增加。國際貿易迅速擴大的標志是國際貿易增長率大大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1990-1995年,世界貿易出口量年均增長率為6%,同期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997年含商品和服務的貿易額達到6.7萬億美元,增長率為7%,為同年世界生產增長率3%的2倍。世界服務貿易額1985年僅為3809億美元,1995年急增至12300億美元,在國際大貿易(商品和服務)中的比重從16.3%躍升到18.8%。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已有112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另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申請之中,到下一世紀前20年內,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均會加入WTO,這意味著,一個包括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一體化貿易體系即將建立,沒有歧視和強硬貿易保護主義的全球市場將形成,一句話,貿易的全球化正在成為現實。
(3)金融的全球化。基於生產和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國際債券市場融資規模迅速擴大。1973年,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在內的國際融資額為622億美元,1979年則為1450億美元,增長了2.33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5%。進入八、九十年代,這一勢頭仍然持續,1990年與1996年上述三項融資的規模分別達到4276億美元與15139億美元水平,年均增長率為23.5%。其次,國際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股票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國際性市場,近十年來該市場呈現快速成長之勢。1990年國際股票的發行為 72億美元,到1996年已達到57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41.5%。與國際股票市場的發展相聯系,基金市場迅速成長,共同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力。基金市場是一種機構投資者取代個人投資者成為主體的集體性投資市場。

4、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徵

1、國際間的商品流,資本流,技術流在數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長;

2、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全球經濟合作走向新的起點;

3、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4)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促進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5、經濟全球化有哪些特點?

當今時代,和平和發展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重要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的情況下,有些人認為愛國主義已經過時。這是完全錯誤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公務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

經濟全球化始於20世紀90年代,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特點是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是跨國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銷售,資本跨國界流動,信息得以共享,各國公民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等。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日益頻繁,不僅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日益緊密,同時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政治和文化,對愛國主義也提出了挑戰。例如:各國公民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一個國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個國家,並對另一個國家產生感情,這種情況使得有些人對自己的歸屬感產生了困惑,甚至認為愛國主義已經過時。愛國主義過時論當然是不正確的。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更加需要我們大力弘揚。

6、《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載文指出,跨國並購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重要特徵,是跨國公司和國家經濟走向全球

D

7、「二戰」後,世界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問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90年代中期的美國,與之伴隨的是美國經濟123個月的持續增長。美國經濟進入巔峰狀態之際,新經濟潮流迅猛,勢不可擋。然而,新世紀開局,美國及世界經濟遭遇增長減緩之痛,特別是「9·11」事件的發生將美國經濟推進了階段性調整的灰暗之隅。而對其背後成因的研究重新喚起世人對新經濟的興趣,其未來走向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與美國經濟的起落相伴隨

1996 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1997年2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官方語言確認了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概念。雖然目前國際上對何為新經濟並無統一認識,但綜合有關學術資料,可以初步將新經濟歸納為:新經濟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7大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其核心是觀念的創新、運行模式的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技術樣式,其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貨膨脹,從而減弱了經濟增長、通貨膨脹間的關聯度。

其次,企業利潤、信貸和投資成為新經濟的重要支撐點,而高科技產品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可迅速進行投資戰略調整,增加應對市場供求的靈活度。

第三,通脹率和物價水平被控制在較低范圍,從而弱化了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效能,且政策時滯較前拉長。

第四,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諸多因素有效結合,提高了傳統產業及其產品的高科技含量,並使傳統經濟的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出現新的變化,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發展。

新經濟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推進了美國工業製造部門、服務部門和流通部門的發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時間里,美GDP增長了26.7%.其間,電子和電力裝備產業產值增加了224%,機械工業增加了107%,商業服務、通訊、流通和交通產業產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間。2000年,美國GDP達到99657億美元,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續增長近十年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周期性調整的跡象,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在此影響下,作為信息產業經營狀況晴雨表的納斯達克指數出現急劇波動,高新科技企業利潤下降、庫存增加,企業裁員、倒閉現象急劇上升。而「9·11」事件的發生則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導致股市再次暴跌,縮水達65萬億美元,其中在股市重開的第一周,納指就下跌 16.1%.美國經濟遭受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創擊。但是,「9·11」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經濟,其中包括新經濟即出現反彈勢頭。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由第三季度的負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經濟增長1.3%.進入今年以來,美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即攀升到5.8%.美國總統布希年初宣布「美國新經濟依然健在」,並且預計在未來11年內,美國勞動生產率可年均增長2.1%,與整個90年代相同。業內專家評稱,各種跡象顯示,新經濟依然生機盎然。

二、存在即合理?

對新經濟,褒之者有,貶之者亦有。貶之者以新經濟缺乏存在與發展的科學理論為由,將其列為後工業時代的一種泡沫現象而難以為繼。「9.l1」事件後,這種持否定的論調更是甚囂塵上。但是,從新經濟興起以來的十年進程綜合分析,新經濟的確具有較為廣泛而牢固的理論基礎。

從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經濟發展原則來看,分工可以極大地促進經濟發展,而分工所能達到的程度取決於市場規模的大小,市場規模的大小則又取決於市場交易的成本。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使市場規模擴大,分工更趨細化與合理,經濟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根據熊彼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創新理論」,新經濟絕不僅僅是個技術概念,它不簡單等同於技術上的發明和應用,新經濟之所以發展迅速,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通過信息、網路和計算機技術等的廣泛普及,創造了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在內的新的經濟運行體制和組織管理體系。

從邁克爾·波特的管理學理論來分析,新經濟的蓬勃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高新科技的運用使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滿足消費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企業更加容易利用差別化贏得比較優勢;微電子、軟體與網路等高新科技產業的巨大發展要求進行大規模生產,實行高度分工協作,產業聚集成為必然,並且上升為加速經濟變革的一種工具。

三、前景令人看好

雖然美國新經濟尚未走出階段性調整,但是可以預計,新經濟依然令人看好,其發展前景廣闊。

1、十年來推動美國新經濟成長的現實條件依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革命。雖然信息產業在去年底出現了階段性調整,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卻為技術革命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持久而強勁的動力。與歷次美國經濟衰退不同的是,美國勞動生產率並沒有受到嚴重創傷,依然保持連續增長,現仍維持在5%的水平。這表明,無論是在新經濟的繁榮期還是調整期,技術革命創造的高水平勞動生產率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二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盡管經濟全球化引發了新一輪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運動的客觀現實無法迴避。在當前形勢下,國際商品、資本流動、信息技術擴散和國際化經營繼續得到發展,歐盟、北美、東亞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穩步向前推進。經濟全球化已使以信息產業為中心的新一代工業體系出現新的變化,全球生產力要素組合與生產力布局出現新的特點,在全球化浪潮中,企業正加緊進行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市場制度與企業制度的創新亦正在加速進行。經濟全球化不僅使美國企業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占據有利位置,而且在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將自身優勢與國外廣大市場和廉價勞動力進行利潤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謀取了巨額經濟利益。

2、新經濟為美國成功實現產業結構大調整,贏得先發優勢創造了牢固的物質基礎,美國將會繼續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實際上,20世紀 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革命最初得益於80年代裡根和老布希政府的減稅政策,減稅大大減輕了企業負擔,增強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新經濟的全面發展准備了條件。目前,布希政府正面臨使美國經濟擺脫低迷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的雙重任務,其在經濟政策上沿襲了共和黨「務實」和「自由放任」的傳統特徵,這將為今後新經濟的走強注入巨大活力。布希政府以「里根經濟主義」為依據,再次提出供給學派理論,認為生產和供應能創造需求,自行調節經濟。主張削減聯邦政府許可權,弱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其中包括減少對作為美國經濟基礎的私人企業的干預,政府依靠企業進行決策,不斷擴大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應有作用;實行大幅減稅;限制貨幣供應量等。去年,布希政府已向國會提交了10年減稅1.6萬億美元的方案,該方案將有助於政府擴大預算盈餘,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從而拉動經濟增長。此外,美國政府為有效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還在政策、法規制定,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與科研部門協調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此外,90年代以來的企業購並和重組,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為新經濟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新的基礎。它反映了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對抗性競爭正逐步被協作性競爭取代,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戰略正發生新的變化。盡管近一兩年來,企業購並和重組出現了一定降溫勢頭,但總的發展趨向沒有逆轉。它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鞏固了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了重復勞動,擴大了企業的經營范圍,增強了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並且帶來了不同經營發展模式的相互接近與融合。由於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特有的收益遞增性容易造成經濟的不穩定,因此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為維持企業的長遠生存與發展,走大規模兼並之路無疑有利於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組合,更重要的是,將為新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創造堅實的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