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提高了什麼的效率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提高了什麼的效率

發布時間: 2020-11-26 22:22:38

1、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意義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起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它具有這樣的意義: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 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道路.

2、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有哪些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要:
(1)堅定不浮害第轎郢計電襲釘陋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3、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願。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麼,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
一、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1、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台(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2、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台(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涌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戰爭賠款,德國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一戰前夕,德國城市化率達到60%,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5.7%,鋼產量是英國的2.26倍,發電量是英國的3.2倍,鐵路里程達60521公里,是英國的90%,煤炭產量為英國的95%,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3、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後國際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佔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在一戰中,俄軍裝備大幅遜色於德軍,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隻步槍的情況。在蘇聯建立後,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
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並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後國際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1、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法則下,自然飽受欺凌,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1840年以來,因工業實力不如人而備受欺凌的百年國恥,促使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重工業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忱,即便是節衣縮食,忍飢挨餓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1949年,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貧窮弱後的農業國,1976年,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中國藉此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獲得了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國際強權平等對話的地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的「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這導致過去白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東亞國家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從冷戰期間的「兩極對抗」,到後冷戰時代的「一超多強」,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時代——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2、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盡全功的事業,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可風光一時,但卻無法風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國資源,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從發達國家「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另一個是南非)。
巴西對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難兄難弟,一方面因為資源出口受日本經濟發展形勢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開放市場化改革,使本國工業受到國外產品的嚴重沖擊,製造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萎縮至現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遠的喪失了搭載工業化末班車的機遇。
3、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後,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但在倫敦金融城的燈紅酒綠之下,難掩英國工業衰敗的現實——作為建設全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國家,居然無力更新自己的鐵路網路,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幫助建設高鐵;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本國相當一部分通信網路建設居然由中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公司包辦,甚至連英國議會都采購華為的產品;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電技術方面缺乏建樹,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和法國的技術支持......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後,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從工業從轉移出來的人口則進入服務業,而作為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服務業,也是分為高端服務業和低端服務業,前者主要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業崗位,收入較高,門檻也高,而且就業崗位較少;而低端服務業則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但收入偏低。而社會的中間階層——藍領工人則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這一方面加速了美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築起藩籬,激化了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導致美國精神淪喪。
曾幾何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中國人擁有的優異品質,美國人同樣擁有——今天西方人感慨於中國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100年前歐洲人感慨美國用一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出一轍,正是這種精神使原本落後的美國成為世紀頭號工業強國。
而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於停滯。
教育不再能改變普羅大眾的命運,對家庭而言也成為負投資,這直接導致反智主義盛行,人口素質下滑,犯罪率飆升(美國人口佔全世界5%,監獄中囚犯數量卻佔全球囚犯總量的25% ),進而又激化了國內種族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潛藏的矛盾......
在勤勞無法致富,在教育無法改變人生命運的情況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美國精神,必然被奢靡主義、享樂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世襲罔替,永遠高高在上,而平民階層只能隨波逐流,逐漸沉淪。
正是「去工業化」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挽救美國的頹勢,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鼓勵製造業迴流,其目的就在於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
三、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國哪怕不顧自己在中東還沒填平的大坑,也要堅定不移的重返亞太,在經濟上試圖和美國在亞太的馬仔達成TPP,力圖孤立中國;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賓等馬前卒與中國製造摩擦;在軍事上將F22、F35、薩德系統等先進裝備和精銳部隊部署到亞太,並頻頻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舉行軍演......
相對於美國曾經的三個對手——德國、日本、蘇聯,三國的工業巔峰實力也就只有美國的70%,美國從來未面對過中國這樣的對手——兼具人口龐大、國土廣闊、教育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文明底蘊深厚等特點於一身,確切的說,中國的工業潛力遠勝於美國!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製造業被中國沖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隻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台後,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而蘇聯的教訓則更為深刻,蘇聯解體後,原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支離破碎,在解體後的二十多年裡,俄羅斯已從昔日蘇聯時期的工業帝國,淪落為以出售石油、天然氣和蘇聯時期遺留的家底為生的資源型國家,被譽為「擁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烏克蘭、敘利亞這種低烈度的沖突,俄羅斯的干涉和介入不僅造成了本國經濟的嚴重內傷,實際干涉、介入能力相較於蘇聯時期可謂天上地下。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4、求高人用英語翻譯這三個短語!多謝!1.卓越的客戶服務模式 2.超前的全球化效率 3.電

1 excellent customer service pattern
2 advancing efficiency of globalization
3 an overall E-banking layout

5、為什麼企業兼並是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

關於企業兼並的相關理論與效應

(一)效率理論(cncy oy)

1.主要理論思想。效率理論認為,企業兼並和資產再配置的其他形式能給整個社會帶來潛在收益,並且能使交易的參與者提高各自的效率。

基本理論

效率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1)企業購並活動的發生有利於管理層改進效率;(2)企業購並活動有利於協同效應的形成。所謂協同效應指的是兩個企業組成一個企業之後,其總產出比原先兩個企業的各自產出之和要大。

2.表現形式。效率理論的主要代表是規模經濟理論和管理效率理論。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公司購並活動的動因在於謀求平均成本降,因為公司購並可以將許多生產單位置於同一企業的領導下而帶來經營上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可以通過企業生產專門化、研發效應溢出、行政管理溢出,以及財務資源節省方面體現。

管理效率理論。管理效率理論包含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剩餘管理資源的利用,如收購方作為一個團隊具有管理效率,則通過購並將會使剩餘的管理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種情形是具有較高管理效率的公司通過兼並較低管理效率的公司並使其管理效率得以提高到較高水平來獲得收益。研究開發的規模經濟效應。研發的規模經濟效應其基本內容在於購並雙方研發力量的集中所帶來的效率提高。公司進行購並後,可以對原來各自為戰的技術人員和研究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某項技術,有利於在更大范圍61進行技術AY的優化組合,避免在研究開發上的重復投人。

事實上規模效應在公司購並中的效果並沒有表現出想像中的那麼大。1970年紐博爾德(Nwbo)在調查中發現,只有18%的公司承認合並的動機與規模經濟有關。考林、卡賓和霍爾(an,abn。nd 。).1980)調查研究後認為"很難從接受調查的公司看出合並的規模經濟效益"。這些事實都是對規模經濟理論的質疑和挑戰。

(二)代理理論

1.主要理論思想。代理理論反映了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下,股東與職業經理人之間利益不一致的問題。主要觀點認為,由於股東不參與企業的直接管理,企業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職業經理人手中,股東缺乏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因而股東權益很容易受到經理層的侵害。

詹森和麥克林(nsn and Mcn9,1976)認為,代理問題是在經理人員只擁有公司很少部分股權的情況下產生的。代理問題的產生是由於經理與所有者之間的合約不可能無成本地簽訂和執行。經理被認為是決策和控制的代理人,而所有者則被認為是風險承擔者。由此造成的代理成本包括:構建'一組合約的成本;由委託人監督和控制代理人行為而帶來的成本;保證代理人會作出最優決策,否則委託人將得到補償的成本;剩餘虧損,也就是由代理人的決策與使委託人福利最大化的決策之間的差異而使委託人承受的福利損失。當然,剩餘虧損也有可能完全是由於執行合約的成本超過收益而引起的。

2.表現形式或方面。基於代理理論而產生的企業兼並有以下幾種觀點:降低代理成本。法馬和詹森(ama and nsn,1983)指出,在企業的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情況下,將企業的決策管理、決策控制和相應監督分開,能限制決策代理人侵蝕股東利益的可能性。股東在保留決定董事會成員、兼並與新股發行等權利的同時,將其餘控制職能交由董事會執行。法馬和詹森還指出,股票市場為企業股東提供了一個外部監督機制,因為股價集中體現了經理決策帶來的影響,股價水平低會給經理帶來改變其行為並更多為股東利益著想的壓力,這樣有利於降低代理成本。

經理理論。繆勒(M,1969)提出了經理主義。繆勒認為,經理具有很強烈的增大公司規模的慾望。他假定經理的報酬是公司規模的函數,這樣,經理將會接受資本預期回報較低的項目,並熱衷於擴大規模。為證實經理主義的理論,西方學者進行了有關探究,有學者認為公司規模是影響公司管理人員收入的主要因素,也有學者發現,購並之後企業董事的工資大大增加,而在沒有任何購並活動的公司里,管理集團成員的薪酬增加較少。但是,里維倫和奧斯曼(wn and Ansman,1970)的研究表明,經理的報酬與公司的盈利水平而非規模顯著相關。繆勒理論的基本前提由此受到了很大挑戰。

自由現金流量理論。在公司兼並活動中,自由現金流量的減少有助於化解經理人與股東之問的沖突。自由現金流量是指公司的現金在支付了所有凈現值為正的投資計劃後所剩餘的現金量。詹森(nsn,1986)認為自由現金流量應完全交付給股東,以降低經理人的權力,以避免代理問題的產生,而再度進行投資所需的資金由於將在資本市場上重新籌集而將受到監控。

(三)內部化理論

1.主要理論。內部化理論又稱為交易費用理論。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科斯(Coas)提出並作出理論解釋。1937年科斯在《經濟學》雜志上發表《公司的本質》一文,首先提出了交易費用學說。科斯認為,以價格機制為導向的市場的每一筆交易都要花費一定的費用,這就是交易成本。如果生產同樣產品的人將其擁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組成一個企業來參與市場交易,則可以減少市場參與者的數目、減少交易次數、降低市場搜尋、談判監督等成本。但企業內部也會發生管理成本,當企業合並後產生的組織費用低於所節約的市場交易費用時,利用企業合並來擴大企業規模的情形就會產生,並且一直持續到組織費用等於所節約的交易費用為止。科斯進一步指出,這種出於節省交易費用的動機推動了企業合並。當過去兩個或更多的企業分別進行交易的交易費用高於一個企業所進行交易的交易費用時,合並就會發生。

在這里兼並的實質是將市場交易費用內部化為企業管理費用,使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降低,提高管理效率,使現金流動更為穩定、可靠,付款更為迅速。

2.表現方面。內部化理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兼並使專門知識在同一企業內應用。在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外部化的情況下,知識的市場價值難以實現,即使實現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談判和監督成本。通過兼並使專門的知識在同一企業內運用,達到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

(2)防止商譽損失。企業的商譽作為無形資產,其運用也面臨外部化問題。因為某一商標使用者降低其產品質量可以獲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處,而商譽損失則由所有商標使用者共同承擔。解決這一一問題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加強商標使用監督,制定合同規定產品的最低質量,但這樣會大大增加監督成本;二是通過兼並將商標使用者變為企業內部成員。一旦成為內部成員,降低產品質量只會承受損失而得不到利益,這樣就消除了機會主義的產生。

(3)保汪中間產品的供應。有些企業的生產需要大量專門的中間產品投入,而這些中間產品市場又往往存在供給不穩定、質量難以控制和機會主義等問題。企業可以簽訂合約以固定交易條件,但這種合約會約束企業自身的適應能力。通過兼並將合作者變為內部機構,有利於消除上述問題。

(4)形成以管理為基礎的內部市場體系。當企業通過兼並形成規模龐大的組織時,會引起組織內部的職能分離,形成一個以管理為基礎的內部市場體系。通常認為,以企業內部的行政指令來協調內部組織活動所需的管理成本較市場行為的交易成本要低。

(四)價值理論

1.主要理論。價值理論認為企業被劃入目標公司范圍在於其市場價格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反映出其真實價值和潛在價值,是企業價值低估導致購並活動發生。

2.導致價值低估的具體表現。公司價值被低估的主要原因在於企業實際經營能力未充分發揮,同時兼並公司有外部市場沒有的、有關目標公司真實價值的內部信息。另外,通貨膨脹造成資產的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存在差異,即重置成本價格過高,也使企業價值低估現象出現。

(五)市場勢力理論

1.主要理論思想。市場勢力理論的核心觀點是,通過兼並可以減少競爭對手,提高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增強公司的市場控制力,從而增加長期的獲利機會。

2.謀求市場勢力的主要表現。謀求獲得市場勢力的原因在於:

(1)避免市場地位下降。當企業面臨需求下降、生產能力過剩和競爭力削弱的威脅時,如果能夠聯合幾家企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在本產業中的不利地位。

(2)擴大經營規模。在國際競爭使國內市場遭受外國企業強烈滲透和沖擊的情況下,企業問通過兼並組成大規模企業,以對抗外來競爭。

(3)對市場的控制具有穩定性。當法律變得更為嚴格,企業問包括合謀在內的多種聯合被認定為非法時,通過兼並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內部化",由企業間合謀轉為"內部化",使經營合作具有穩定性,可達到繼續控制市場的目的。

(六)財富重組理論

1.主要理論思想。財富重組理論又稱為再分配理論,核心觀點是,由於企業兼並會引起企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再分配,兼並將使利益從債權人手中轉移到股東身上,或從一般員工手中轉到股東及消費者身上,所以公司股東會贊成這種對其有利的兼並活動。

2.表現方面。企業兼並造成的財富轉移主要表現在:

(1)進攻公司與目標公司股東之間的財產轉移,即財富在兼並公司和目標公司之間發生轉移;

(2)債權人財富轉移給股東;

(3)雇員或消費者財富轉移給股東。一般說來,在公司兼並過程中,以及在債權換股權的情形中,因債權人受損而使股東受益的情況是不多見的,但是在杠桿收購活動中,由於公司負債股權比過高,因而,有些時候可能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至於公司員工,如果在兼並後的重整過程中,公司為了增強競爭力而採取裁減員工或降低工資率的措施,那麼員工利益將會因此而受損。

6、經濟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研究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
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最薄弱的兩
方面問題是生產效率競爭力和管理效
率競爭力。生產效率反映了企業勞動
力、資金、原材料和能源的綜合利用情
況, 直接決定企業的產品在競爭中是
否具有成本和價格方面的優勢; 企業
管理效率決定著企業內部各方面、各
環節能否有效協同, 快速適應市場的
變化, 對企業的整體經營水平和競爭力起關鍵作用。從目前我國企業競爭
力狀況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盈利能力不強。經濟效益是影響
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我國企業就行業
而言, 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普遍
偏低,並呈下降趨勢,有的行業甚至出
現全行業虧損, 經濟效益成為經濟運
行的突出問題。
2.缺乏發展潛力。國際競爭力高低
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企業的發展
潛力。企業的資產增值率,設備新度,
環保設施的投入,有形資產、無形資產
的價值,對外開放的程度等指標,都是
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目前,
我國企業中, 盡管不少企業當期的經
濟效益比較突出, 但在企業發展潛力
方面卻有很大欠缺, 反映出企業後勁
不足。
3.企業規模偏小。保持適度的產業
集團集中度和企業規模, 是提高企業
國際競爭力的前提條件之一。近幾十
年來,世界經濟趨向於跨國發展,國家
間經濟實力的較量主要表現為大企業
的競爭。從一定意義講,一個國家大公
司的數量與水平已經成為衡量這個國
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4.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中國企業集
團與國際企業集團相比: 一是技術開
發費用占產品銷售的比重低, 研發經
費投入明顯不足; 二是企業設置技術
開發機構的僅占企業總數的53%; 三
是產品更新換代慢, 各類工業產品中
新產品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只有18%;
四是專利、發明少。據國家知識產權局
分析, 在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
種專利中, 國外的申請主體為發明專
利,佔三類申請總量的87%,而我國的
發明專利只佔18%, 其餘82%則是技
術含量低的實用新型與外觀設計專
利。
5.管理水平差距大。長期以來,與
發達國家和著名跨國公司相比, 中國
企業集團組織結構僵硬、臃腫,對市場
環境變化反應遲鈍,基礎管理落後,管
理效率低下,尤其是企業的戰略管理、
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銷售管理等方
面,很難適應全球化的國際激烈競爭。
如在2001-2005 年有46 個國家和地
區參加的「企業管理競爭力」 排名中,
中國企業分別位居第45 位、第41 位、
第30 位、第34 位和第30 位。

7、關注時事政治的重要性

1、關注時事政治有助於我們增強公民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幫助我們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提高政治參與能力。

2、關注時事政治還有助於我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3、在當代,我國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應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身在校園,心繫天下是我們青年學生的高尚情懷。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維護我國的利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使我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4、了解時事政治,有助於人們放眼世界風雲,緊扣時代脈搏,開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眼界。

5、有助於人們知道世界運行的規則,知道了世界的真實運行規則,人們才能知道國家為什麼要發展這個戰略,才知道國家一定會往什麼方向加入投入,那麼作為國家的公民也進入到國家投資的方向,即「順勢而為」,響應國家號召。

(7)全球化提高了什麼的效率擴展資料:

了解關注時事政治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而單獨存在和發展,國際社會的競爭與合作對每個國家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屬於時事政治的有:

1、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5個核武器國家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和烏茲別克5個《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締約國6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簽署儀式。

2、美國財政部發言人5日表示,根據2010年出台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簡稱《合規法案》),美國已經同新加坡政府就稅務信息共享達成實質性協議,正式的政府間協議預計將在年底前簽訂。此前美國已經與包括瑞士在內的60餘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類似的政府間協議。

3、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劃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2014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這項成果一經發布,立刻引發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